[1] |
李新悦, 李冰, 莫太相, 等. 长期秸秆还田对水稻土团聚体及氮磷钾分配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9):3 257-3 266.
|
[2] |
高俊, 汪慧泉, 顾东祥, 等. 秸秆还田对土壤生态及农作物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30):87-93.
|
[3] |
余志刚, 孙子烨, 金鑫. 秸秆还田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促进还是抑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3, 37(9):36-45.
|
[4] |
朱相成. 增密减氮对东北水稻产量和氮肥效率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5.
|
[5] |
王倩倩, 尧水红, 张斌, 等. 秸秆配施氮肥还田对水稻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 土壤, 2017, 49(1):19-26.
|
[6] |
王兴为, 王志成. 秸秆还田与深施氮肥对水稻叶片生理特征、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稻米, 2023, 29(4):59-65.
|
[7] |
韩志丽, 许桂玲, 冯跃华, 等. 不同地力条件下施氮量对杂交籼稻干物质积累、氮肥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J]. 中国稻米, 2023, 29(2):34-39.
|
[8] |
胡雅杰, 朱大伟, 邢志鹏, 等. 改进施氮运筹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 21(1):12-22.
|
[9] |
鲁艳红, 杨曾平, 郑圣先, 等. 长期施用化肥、猪粪和稻草对红壤水稻土化学和生物化学性质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0, 21(4):921-929.
|
[10] |
黄铁平, 吴远帆, 何宝生, 等. 湖南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策略——基于矿质营养与有机营养并重使用的分析[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6, 37(5):885-891.
|
[11] |
李超, 陈恺林, 刘洋, 等. 增苗节氮对早稻抛秧群体生物学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4, 22(7):774-781.
|
[12] |
HUANG M, YANG C L, JI Q M, et al. Tillering responses of rice to plant density and nitrogen rate in a subtropical environment of southern China[J]. Field Crops Research, 2013, 149:187-192.
|
[13] |
朱聪聪, 张洪程, 郭保卫, 等. 钵苗机插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产量及光合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4, 40(1):122-133.
|
[14] |
何成贵, 资月娥, 陈路华, 等. 增密减氮对高原粳稻产量及其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J]. 中国稻米, 2018, 24(4):117-120.
|
[15] |
胡明明, 丁峰, 彭志芸. 多元化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配合水氮管理对水稻产量形成与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4, 50(5):1 236-1 252.
|
[16] |
宋佳杰, 徐郗阳, 白金泽, 等. 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对土壤养分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J]. 环境科学, 2022, 43(9):4 839-4 847.
|
[17] |
廖萍, 刘磊, 何宇轩, 等. 施石灰和秸秆还田对双季稻产量和氮素吸收的互作效应[J]. 作物学报, 2020, 46(1):84-92.
|
[18] |
张娟琴, 郑宪清, 张翰林, 等. 长期秸秆还田与氮肥调控对稻田土壤质量及产量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9, 34(1):181-187.
|
[19] |
朱浩宇, 高明, 龙翼, 等. 化肥减量有机替代对紫色土旱坡地土壤氮磷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 环境科学, 2020, 41(4):1 921-1 929.
|
[20] |
罗珠珠, 黄高宝, 张仁陟, 等. 长期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 18(3):458-464.
|
[21] |
薛金元, 许芳芳, 王娟娟, 等. 减氮增密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及土壤剖面养分分布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21, 50(6):82-90.
|
[22] |
陈佳娜, 曹放波, 谢小兵, 等. 机插条件下减氮密植对“早晚兼用”双季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6, 42(8):1 176-1 187.
|
[23] |
程前, 李广浩, 陆卫平, 等. 增密减氮提高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0, 26(6):1 035-1 0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