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曾涛1,胡凤益2,黄光福2,张静2,张石来2,金明1, 熊玉唐1 . 贵州“多年生稻+鱼+鸭”综合种养技术[J]. 中国稻米, 2020, 26(6): 88-90. |
[2] |
周华诚. 稻农的歌声[J]. 中国稻米, 2019, 25(6): 109-113. |
[3] |
王远鸿. 南方的稻香[J]. 中国稻米, 2019, 25(6): 114-116. |
[4] |
蔡涛1,李福夺2,3 *,张健3,杨兴洪3. 贵州省水稻生产技术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基于DEA-Malmquist指数的实证分析[J]. 中国稻米, 2018, 24(2): 52-59. |
[5] |
王志刚, 庞乾林*, 章秀福, 林海. 稻文化的再思考(8):古今科技——耕作栽培: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把舵铁牛耕种收[J]. 中国稻米, 2014, 20(6): 24-29. |
[6] |
庞乾林, 林海, 王志刚. 稻文化的再思考3:稻与社稷——印度、泰国等东南亚、南亚主要国家[J]. 中国稻米, 2014, 20(1): 51-56. |
[7] |
姜仁华,应兴华,林 海,庞乾林. 浙江稻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对策[J]. 中国稻米, 2013, 19(1): 22-26. |
[8] |
玄松南. 梯田稻作民族——哈尼族稻文化田野调查记[J]. 中国稻米, 2012, 18(2): 41-44. |
[9] |
玄松南 . 瑶族传统与水稻文化——瑶族村寨稻文化考察记 [J]. 中国稻米, 2010, 16(6): 24-30. |
[10] |
玄松南 . 福建客家稻文化探访 [J]. 中国稻米, 2010, 16(2): 51-55. |
[11] |
严宗卜.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SRI)在贵州两系杂交稻两优363栽培中的应用[J]. 中国稻米, 2004, 10(5): 37-38. |
[12] |
玄松南[];梁仲权[];梁怀祥[]. 中国稻文化纪行(二):贵州黔东南侗族稻文化[J]. 中国稻米, 2002, 8(6): 40-41. |
[13] |
玄松南;陈惠哲. 中国稻文化纪行(一)畲族稻文化[J]. 中国稻米, 2002, 8(5): 40-41. |
[14] |
玄松南. 韩国传统农耕文化(四)——收获季节的农耕习俗—荐新祭[J]. 中国稻米, 2002, 8(4): 42-43. |
[15] |
玄松南[];游修龄[] . 日本的稻作农耕礼仪(二)[J]. 中国稻米, 2001, 7(2): 41-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