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稻米 ›› 2013, Vol. 19 ›› Issue (4): 156-156.DOI:

• 综合信息 • 上一篇    下一篇

机耕对双季稻病虫草发生及产量的影响(摘要)

  1. 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 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育种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昌 330045
  • 出版日期:2013-07-20 发布日期:2013-07-20
  • 通讯作者: 李保同
  • Online:2013-07-20 Published:2013-07-20

摘要: 为探索不同翻耕栽植方式对双季稻病虫草发生和产量的影响,对旋耕-机插、旋耕+牛耕-机插、牛耕-机插、旋耕-手插等4种翻耕栽植方式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4种翻耕栽植方式早稻主要病虫草为纹枯病、稻纵卷叶螟、鸭舌草和稗草,晚稻主要病虫草为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鸭舌草和稗草,其发生规律趋于一致。在肥水管理相同条件下,早、晚稻纹枯病旋耕-手插方式重于旋耕-机插方式,牛耕-机插方式重于旋耕-机插方式;稻纵卷叶螟晚稻重于早稻;4种翻耕栽植方式早、晚稻发生量差异不显著;晚稻稻飞虱以旋耕-手插方式虫口密度最高,旋耕-机插虫口密度最低;早、晚稻稻田杂草以牛耕-机插方式发生量最大,旋耕-手插方式最小。不同翻耕栽植方式的产量差异不大。在病虫草发生初期,选用适当的农药可有效控制不同翻耕栽植方式早、晚稻病虫草发生,提高水稻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