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粮食八连增科技立大功   2011年我国粮食实现连续八年增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7 121万t,比2010年增产2 473万t,增产4.5%;因单产提高增产粮食2 127万t,对增产的贡献率达到85.8%。全国水稻播种面积2 999.7万hm2,比2010年增加12.3万hm2,水稻单产446.2 kg/667 m2,比2010年提高9.4 kg/667 m2,水稻总产20 073.6万t。新品种新技术、新型农技推广网络、综合防灾减灾技术等农业科技创新和大面积推广应用,为粮食增产提供了重要支撑作用。
●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4.5%   来自农业部的消息称,从2004年到2011年,我国农业机械化保持快速发展势头,2011年农机总动力达到9.7亿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4.5%,比2003年末增长了22个百分点,相当于之前30年的增幅。8年来,我国粮食生产中劳动强度较大环节的机械化取得重大突破。小麦机收率由2003年的73%增加到2011年的88%;水稻机械化种植和收获水平分别由2003年的6%、23.4%增加到2011年的25%、67.5%;玉米机收水平由2003年的1.9%增加到2011年的33%。
●东北推进扩地增粮构建稳固粮仓   东北地区通过土地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能,助推东北大粮仓粮食产量再攀历史新高。农业部新闻发言人日前总结全国粮食产量“八连增”时指出,2011年全国增产约2 473万t粮食中,东北四省区增产贡献突出,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四省区粮食增产量占全国增产总量的56.0%。
●黑龙江粮食产量首跃全国第一   2011年黑龙江粮食生产再获大丰收,粮食总产达到创纪录的557.05亿kg,比上年增加55.75亿kg,增量占全国粮食增量的22.6%,总产超过河南跃居全国第一位。
●湖南“种三产四”新增10亿kg稻谷   湖南省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总结与计划会传出信息,湖南省以实施“种三产四”前5年平均单产计算,2011年总增产稻谷10.37亿kg。袁隆平院士表示,下阶段,湖南省“种三产四”目标是提前5年为国家新增粮食21亿kg。“种三产四”是袁隆平院士提出的“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用3亩耕地生产出常规4亩耕地粮食”的简称。
●中国主导水稻基因最新成果发表   由中国科学家主导完成的50个水稻基因组重测序及遗传变异数据库构建等研究成果12月初在国际著名杂志《自然-生物技术》上在线发表。该研究首次对栽培稻和野生稻基因组进行了大规模的遗传变异分析,为科学家深入挖掘水稻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及促进水稻分子育种改良等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基因资源。据介绍,研究人员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40个栽培稻品系和10个不同地理来源的野生稻进行了全基因组重测序研究,共发现650万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808 000个小片段的插入/缺失,其中大部分为稀有突变;94 700个长片段的结构变异和1.676个拷贝数变异。基于这些遗传变异数据,研究人员还发现了数千个与人工选择相关的候选基因,其中有些基因与水稻的农艺性状具有重要的相关性,而大部分基因的功能尚不清楚。
●华中农大调控水稻种子基因研究获重要进展   日前,华中农业大学破译调控水稻种子大小“密码”的“正调控水稻种子大小、粒重和产量的GS5基因克隆与功能研究”入选2011年度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研究表明,通过GS5的调控,水稻谷粒可增宽8.7%,粒重可增加7%,单株产量可提高7.4%。
●浙江大学研究揭示稻鱼共生系统可持续性机制发表在国际著名杂志上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研究所等单位的研究人员经过6年的试验研究,揭示出,物种间的正相互作用及资源的互补利用是稻鱼共生系统可持续的重要生态学机制;证实当把鱼引入到水淹稻田之后,农民就能够种植与传统的水稻单一栽培同样数量的谷物,但是杀虫剂用量少了2/3、化肥用量少了1/4。这项成果发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刊》(PNAS)上,随后著名学术期刊《Nature》在其“Research Highlights”栏目以“Eco-farming fish with rice”为题进行了报道,除此之外,英国、美国、印度等国家的科学杂志及网络媒体的科学栏目也进行了追踪报道。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历史悠久,延续了1200年,2005年被联合国列入“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GIAHS”。
●海南发现新型野生稻 专家称其研究改良价值极大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野生稻研究专家近日在海口郊区的一片野生稻田中发现一种新类型的野生稻,生长优势很强,经过改良将极具高产的潜力。据介绍,新发现的野生稻株生长高度达到1.6 m,稻穗长达15 cm,并且稻秆比普通水稻粗1倍以上。发现野生稻的稻田位于海口市绕城高速附近,长期积水,水深达到30 cm左右,野生稻在这种环境中还能生长,说明它的抗病抗疫能力和耐水性都非常好。发现野生稻时值冬季,这种野生稻能够在水中生长,叶子还是绿色的,没有枯死现象,这代表它的抗倒伏能力极强,并且可能带有抗白叶枯病的基因,研究价值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