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5年, 第31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5-09-20
上一期   

专论与研究
品种与技术
各地稻米
广告·书评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论与研究
我国水稻“双季双直播”生产模式的优势、问题以及发展对策
章哲, 黄坤明, 褚光
2025, 31(5): 1-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5.001
摘要 ( )   HTML ( )   PDF(1133KB) ( )  

水稻“双季双直播”生产模式具有省工节本效果显著、能充分高效利用温光资源、丰产稳产等优势。当下,这一生产模式已在我国双季稻区逐步推广应用,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本文系统综述了我国双季稻区“双季双直播”模式的生产优势以及现存问题,并深入探讨了其进一步发展的对策,以推动双季稻轻简栽培模式的发展。

我国水稻节水灌溉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王波清, 颜庭琦
2025, 31(5): 8-1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5.002
摘要 ( )   HTML ( )   PDF(1270KB) ( )  

本文综述了我国当前面临的农业水资源供需矛盾以及水稻节水灌溉的研究现状,系统归纳与分析节水灌溉技术和节水灌溉装备,指出了现存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展望了发展趋势,旨在为我国未来水稻抗逆研究与节水灌溉研究提供理论支撑。适雨灌溉与蓄雨型灌溉是水稻领域最为常见的节水灌溉模式;在大型农场中,水肥一体化装置与喷灌机是应用最为普遍的水稻灌溉机械。目前,我国水稻节水灌溉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在特异性地形灌溉技术的自主化研究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现有灌溉装备对灌溉面积的判定不够精准,致使灌溉水量无法充分满足需求;机械灌溉的水资源利用系数偏低,有效灌溉率有待进一步提升;灌区现代化改造的覆盖面积较小,推广力度不足;城乡灌溉技术难度较大,且运行维修和技术支持力度不够。针对上述问题,未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一是大力开发适宜不同地形的智能灌溉装置;二是优化灌水器结构,推动输水管道恒压技术研究;三是加大节水灌溉技术的宣传力度,健全灌区改造补助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城乡节水灌溉先进示范园;四是加大城乡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服务力度。通过这些举措,助力我国水稻节水灌溉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我国北方可降解膜水稻覆膜插秧机械研究进展
卢淼, 张玮平, 胡安瑞, 王刘西航, 杨圣杰, 展颖超, 魏立兴, 傅生辉, 国磊, 刘双喜
2025, 31(5): 17-2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5.003
摘要 ( )   HTML ( )   PDF(1324KB) ( )  

我国北方地区凭借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等自然条件,在优质稻米生产方面具备独特优势。然而,受地温较低、水资源短缺、农药化肥过量施用以及传统塑料地膜污染等因素制约,北方水稻种植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仍面临诸多挑战。可降解膜水稻覆膜插秧机械采用生物可降解地膜作为覆盖材料,将高效插秧技术与覆膜作业有机融合,实现覆膜与插秧的同步作业,集增温保湿、抑草节肥、防治病虫害等多种功能于一身。此技术能够显著提高水稻秧苗的成活率,增强秧苗的早期生长优势,有助于促进水稻稳产和品质提升。同时,它还能有效减少塑料膜残留污染,是推动北方稻作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系统综述了可降解膜水稻覆膜插秧机械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深入分析了该技术在我国北方寒地稻作生产中的作用机制和应用效果,总结了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技术瓶颈,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我国北方水稻种植机械化与绿色化的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参考。

基于不同机械化栽植方式的水稻育秧基质研究进展
黎慧秀, 赵新辉, 冶雨萌, 刘稳, 金世豪, 傅志强, 徐莹, 王悦, 龙攀
2025, 31(5): 26-3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5.004
摘要 ( )   HTML ( )   PDF(971KB) ( )  

农业机械化生产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在水稻生产环节中,育秧决定了秧苗素质与移栽质量。随着机械化进程的迅猛推进,传统的田泥育秧方法已难以满足生产需求,需要有专门与机械化相适配的育秧基质,才能顺应未来发展趋势。本文对机插秧和机抛秧这两种机械化移栽模式下的育秧基质展开了综述,涵盖其发展历程、特性、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两种基质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展望。通过综述可知,相较于机抛育秧,机插育秧基质的研究更为深入,产品成熟度高,配套技术也更为完善,但存在成本偏高、商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而机抛育秧对基质的要求较高,若基质过重,会导致取材困难、运输不便,若基质过轻,则会出现入泥浅、秧苗易漂浮等问题。未来,机插育秧基质应着重考虑农业废弃物料的基质化利用,以此降低生产成本,同时确保基质养分的均衡性与稳定性;机抛育秧基质则应主要从基质的物理特性、养分均衡性等方面入手,研发适用于机抛的专用基质。

水稻叶片横向不对称性研究进展
李杰, 许桂玲, 冯跃华, 黄佑岗
2025, 31(5): 33-3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5.005
摘要 ( )   HTML ( )   PDF(702KB) ( )  

水稻叶片承载着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等多重生理功能,是干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的主要贡献者。沿主脉剖分,水稻叶片可一分为二,其两侧在宽度、厚度、SPAD值(叶绿素相对含量)及氮含量等形态与生理特性上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呈现出一种独特而明显的横向不对称性。在自然界中,对称和不对称性普遍存在,而生物发育过程中的不对称性被细分为波动不对称、单向不对称和双向不对称三大类。现有研究表明,水稻叶片的横向不对称性属于单向不对称,即主脉的一侧相较于另一侧更宽、更厚、更粗糙,同时SPAD值和氮含量也相对较低。此外,由于水稻植株具有分蘖的生长特性,这使得水稻叶片的横向不对称性在位置分布上呈现出特有的规律。在水稻群体中,叶片的光滑侧(即窄侧和薄侧)无论是居左还是居右,其概率均接近50%。基于此,我们可以将水稻叶片横向不对称性的位置分布特征与这一50%的理想分布概率视为一种波动不对称的表现。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水稻叶宽的部分调控基因也对叶片的横向不对称性程度产生着影响。其中,Leaf lateral symmetry 1LSY1)是目前已知并明确报道的与水稻叶片横向不对称性相关的调控基因。本文从形态、生理和遗传等方面综述了水稻叶片横向不对称性的研究进展,并将其分为单叶、单茎、单株和群体四个层次进行深入探讨。关于水稻叶片横向不对称性在作物学和植物生理学方面的研究文献相对匮乏,其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可能产生的显著影响尚需进一步的深入探索和研究。

再生稻再生芽萌发及生长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武亚谨, 李阳, 汪本福, 张枝盛, 谢艺, 张作林, 程建平
2025, 31(5): 39-4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5.006
摘要 ( )   HTML ( )   PDF(928KB) ( )  

再生稻是一种在水稻头季收获后,采取特定的栽培措施使头季水稻休眠芽再次分蘖成穗结实,实现二次收获的种植模式。这种种植模式能够充分且高效地利用温光资源,有效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是我国提升稻田种植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产量构成因子中,有效穗数对再生季产量及其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而再生季有效穗数主要取决于再生芽的存活数量以及成苗数量。由此可见,提高再生芽的存活率和成苗率是提升再生季产量的关键。本文详细阐述了再生稻再生芽的生长特性及其生理基础,全面综述了影响再生芽生长发育的各种因素,深入探讨了提高再生芽萌发成穗的可能途径,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再生稻高产栽培提供具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双季晚稻丰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蒋欣彤, 窦志, 廖萍, 高辉
2025, 31(5): 47-5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5.007
摘要 ( )   HTML ( )   PDF(537KB) ( )  

双季晚稻的产量与品质受到茬口衔接状况、温光资源条件、品种自身特性以及栽培技术措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系统剖析了影响双季晚稻生产的关键要素,着重阐述了品种合理选择、适宜播期确定、栽插方式优化、氮肥科学运筹以及水分精准管理等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通过精心优化栽培措施,能够显著提升双季晚稻的产量,并有效改善稻米品质。未来的研究应着重加强早熟优质水稻品种的选育与推广,以及丰产、优质、抗逆栽培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以此实现双季晚稻丰产与优质的协同共进,为大面积提高单产和提升品质提供先进且适用的技术保障。

早稻前期低温寡照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及调控技术
唐新鑫, 张舟娜, 肖德顺, 陈丽萍, 王丹英, 朱亦君, 张晓果, 徐春梅
2025, 31(5): 51-5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5.008
摘要 ( )   HTML ( )   PDF(925KB) ( )  

早稻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的稳定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使得极端天气事件愈发频繁,给早稻生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早稻的生长周期中,前期低温寡照常导致种子萌发受阻、幼苗生长迟缓、分蘖数量减少以及成穗率下降,严重制约早稻的产量。本文综述了前期低温寡照对早稻生长发育、生理代谢和相关抗逆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了耐前期低温寡照的早稻品种评价指标,总结了提高早稻耐低温寡照的栽培调控技术,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再生稻头季机收条件下叶面施氮对再生季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陈子方, 李锦涛, 曹玉贤, 侯俊
2025, 31(5): 58-6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5.009
摘要 ( )   HTML ( )   PDF(662KB) ( )  

再生稻头季机收条件下再生季存在产量低和碎米率高等问题。叶面喷施氮肥是一种轻简化施肥技术,能有效补充作物对氮肥的需求且提质增效。于头季稻机收后分别在高施肥田块(HF)和低施肥田块(LF)采用大田裂区双因素试验设计,碾压状况为主区,包括碾压和非碾压,叶面施氮量为副区,包括0(N0)、1.0(N1)、3.0(N3)、5.0(N5)、7.0(N7)和9.0 kg/hm2(N9)等6个氮肥梯度,探讨了不同叶面施氮量对再生季水稻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再生稻机收高产和轻简化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HF碾压区和非碾压区,叶面施氮处理较N0处理分别增产13.6%~37.4%和35.1%~39.7%,并均以N9处理产量最高、N1处理产量最低。在LF碾压区和非碾压区,叶面施氮处理处理较N0分别增产15.6%~38.8%和22.3%~38.6%,其中碾压区以N9处理产量最高、N1处理产量最低,非碾压区则是N3处理产量最高、N1处理产量最低。与N0处理相比,叶面施氮均能不同程度提高再生季的碾磨品质和外观品质,在HF碾压区,叶面施氮处理的精米率和整精米率较N0处理分别显著提高31.6%~37.5%和65.3%~71.5%,垩白粒率显著降低20.4%~35.3%;在非碾压区,叶面施氮处理精米率和整精米率较N0处理分别显著提高27.2%~32.2%和46.7%~57.0%,垩白粒率显著降低22.8%~38.5%。在LF碾压区,叶面施氮处理的精米率和整精米率较N0处理分别显著提高31.8%~37.9%和53.4%~70.3%,垩白粒率显著降低20.5%~35.5%;在非碾压区,叶面施氮处理精米率和整精米率较N0处理分别显著提高34.9%~ 40.8%和49.4%~60.2%,垩白粒率显著降低22.8%~38.5%。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头季机收条件下再生季适宜叶面施氮量,碾压区为4.1 kg/hm2、非碾压区为3.0 kg/hm2

叶面喷施纳米硅对盐胁迫下水稻产量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韦任园, 李荣凯, 谭彬, 崔茂亚, 刘知博, 刘嘉桐, 韦还和, 戴其根, 许轲, 陈英龙
2025, 31(5): 65-7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5.010
摘要 ( )   HTML ( )   PDF(689KB) ( )  

以南粳9108为供试品种,在育秧期间设置纳米硅叶面喷施(5.5 g/L)和清水喷施处理,之后将秧苗分别移栽到设置有3个盐浓度梯度(0、0.2%、0.3%)的桶中,探究叶面喷施纳米硅对盐胁迫环境下水稻产量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盐胁迫明显抑制了水稻生长,表现为显著降低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以及气孔导度(Gs),同时促进了丙二醛(MDA)含量的上升;在0.2%和0.3%的盐浓度处理下,水稻产量分别减少44.75%和74.45%。叶面喷施纳米硅能够有效促进盐胁迫下水稻的生长,提高抽穗期叶片的光合作用能力,进一步增强抗氧化酶活性,抑制活性氧(ROS)的累积,显著降低MDA含量,从而缓解水稻氧化损伤。在0.2%和0.3%盐浓度条件下,喷施纳米硅处理较喷清水处理分别增产15.15%和16.54%。综上所述,外源喷施5.5 g/L的纳米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盐胁迫对水稻生长的抑制作用,提高盐碱地水稻的产量。

土壤肥力和施氮量对双季稻田氧化亚氮排放的互作效应
祝建民, 付文涛, 孙文霞, 张宇祥, 黄山, 孙艳妮
2025, 31(5): 71-7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5.011
摘要 ( )   HTML ( )   PDF(632KB) ( )  

土壤肥力和施氮量是影响稻田氧化亚氮(N2O)排放的重要因素,但二者的互作效应尚不清晰。本研究依据土壤有机质含量,选取低肥力土壤(FL)、中肥力土壤(FM)和高肥力土壤(FH)3种类型田块,并设置4组氮肥施用水平(即0、90、150、210 kg/hm2,分别用N0、N90、N150、N210表示),旨在阐明土壤肥力和施氮量对红壤性双季稻田N2O排放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提升土壤肥力能够显著降低双季稻田的N2O排放量;增加施氮量能够提高早稻季的N2O排放量。对早稻季N2O排放而言, FH和FM相较于FL分别降低34.3%和16.7%,N150和N210处理比N0处理分别显著增加11.3%和21.8%, N90处理与N0处理差异不显著;对于晚稻季N2O排放而言,FH和FM相较于FL分别降低30.0%和13.7%,而不同氮肥处理之间则无显著差异。施氮量和土壤肥力在早稻季稻田N2O排放上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在FL田块中,与N0相比,N210处理使早稻季N2O排放量显著提高50.7%,而N90和N150处理则无显著影响;在FM和FH田块中,各施氮处理对N2O排放均无显著影响。因此,提升土壤肥力的同时配施适宜的氮肥用量有利于稻田N2O减排。

滨海盐碱地泡田期灌排方式对土壤含盐量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颜思彤, 朱济邹, 张翔, 汪璐璐, 左博源, 孟天瑶, 陈英龙, 戴其根, 韦还和
2025, 31(5): 76-8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5.012
摘要 ( )   HTML ( )   PDF(523KB) ( )  

在扬州大学农学院试验农场的盐池(包含轻度、中度和重度盐碱地三类土壤)中,以耐盐水稻品种南粳盐1号作为试验材料,于泡田期设置两种灌排处理(T1和T2),探究滨海盐碱地泡田期不同灌排方式对土壤含盐量以及水稻产量的影响。T1:将盐池内土壤翻地1次,24 h后灌溉3~4 cm水层,24 h后落干,12 h后再次灌溉3~4 cm水层,24 h后排水;循环2次。T2:将盐池内土壤翻地2次,48 h后灌溉3~4 cm水层,48 h后耙地5 cm,落干,12 h后再次灌溉3~4 cm水层,24 h后排水;循环3次。结果表明,轻度、中度和重度盐碱地土壤的脱盐率在T1处理下分别为20.3%、25.7%和34.5%,在T2处理下分别为24.5%、32.4%和42.4%。可见,两种灌排处理均具有较好的脱盐效果,且以T2处理的效果更佳。随着盐胁迫程度加重,水稻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的群体茎蘖数及茎蘖成穗率、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量、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及水稻产量均呈下降趋势,收获指数则呈增加趋势;与T1处理相比,T2处理提高了轻度、中度和重度盐碱地的水稻关键生育期的群体茎蘖数、茎蘖成穗率、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量及水稻产量(产量增幅分别为1.2%、6.0%和9.1%)。与轻度盐碱地相比,中度和重度盐碱地的水稻产量降幅分别为17.4%和31.1%;本研究表明,合理的泡田期灌排方式有助于快速降低滨海盐碱地土壤的含盐量,进而提高水稻产量。

梯田水稻钵苗育秧及轻简化抛栽技术
应俊杰, 秦叶波, 顾天飞, 朱贵平, 何豪豪, 马义虎, 徐春春, 杨亚军
2025, 31(5): 81-8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5.013
摘要 ( )   HTML ( )   PDF(875KB) ( )  

梯田是山区和丘陵地带重要的耕地资源。然而,近年来梯田种植水稻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经济效益偏低、农村劳动力匮乏、机械化配套设施不完善、灌溉条件不佳等,这些问题致使大量梯田资源未能得到高效利用。梯田水稻钵苗育秧与轻简化抛栽技术充分依托山区梯田的生态优势,以优质稻品种为根基,借助工厂化钵苗育供秧以及轻简化抛栽的方式,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劳动强度。同时,该技术结合科学的肥水管理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保障了水稻的稳产与品质提升。此外,通过优化储存加工环节以及开展品牌营销,延长了产业链,提升了价值链。这一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适合在中国南方山区丘陵地区推广应用。

寒地不同类型水稻品种高产群体物质生产特征研究
蔡永盛, 薛菁芳, 杜晓东, 徐令旗, 赵海新, 杨丽敏, 冯延江, 陈书强
2025, 31(5): 87-9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5.014
摘要 ( )   HTML ( )   PDF(641KB) ( )  

选用分蘖能力与穗型大小存在差异的两种水稻品种为材料,深入探究了寒地超级稻与常规品种高产群体(产量高于 9 750 kg/hm2)的物质生产特征。结果显示,高产群体在抽穗期呈现出以下显著特征:群体生物量、叶质量以及茎鞘质量均处于较高水平,在生物总量和籽粒产量中占比较大;同时,具备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和高效叶面积率。从抽穗期至成熟期来看,高产群体表现出干物质净积累量较高的特点,且在生物总量和籽粒产量中占比较大;光合物质生产能力较强,具体表现为叶面积衰减率较低,光合势、群体生长率以及净同化率均较高;此外,茎鞘物质的输出与转运过程协调有序,实粒数/叶面积和粒质量/叶面积比值均较高。在生育后期,高产群体不仅需要具备较大的群体库容,而且充实度与总充实量也应维持在较高水平,同时需保持较强的抗倒伏能力。

不同药剂引发及播种方式对杂交粳稻成苗效果的影响
吴雪凡, 韩家俊, 胡伟民, 李茂柏, 关亚静, 楼坚锋
2025, 31(5): 93-9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5.015
摘要 ( )   HTML ( )   PDF(783KB) ( )  

提高播种质量是水稻生产实现高效、优质、高产的重要保障。本研究以杂交粳稻品种花优14和申优28的种子作为试验材料,用不同浓度的柠檬酸(CA)和γ-氨基丁酸(GABA)对种子进行引发和浸种处理,旨在筛选出这两种药剂的最佳处理浓度。随后,将处理过的种子进行田间直播和秧盘播种育苗,以探究不同播种方式对种子出苗效果的影响,进而筛选出能够切实提高杂交粳稻种子田间成苗率的药剂及播种方式。结果表明,用CA和GABA引发和浸种均促进了花优14和申优28种子的萌发速率和幼苗生长。其中,两种药剂的适宜处理浓度均为0.50 mmol/L,且引发处理在促进成苗及提升成苗质量方面较浸种处理优势明显。田间试验结果表明,CA引发处理在直播条件下对花优14和申优28的成苗率和幼苗质量均有较好的促进作用,而在秧盘育苗条件下的效果则相对不显著。另一方面,GABA引发处理对花优14的成苗率和幼苗质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对申优28的成苗率虽无明显影响,但能够增加其幼苗质量。GABA引发处理在田间直播和秧盘育苗条件下的效果较为一致。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杂交粳稻品种及其播种方式,筛选出适宜的引发药剂及其浓度。

长期秸秆还田下减氮增密对稻田土壤质量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梁烜赫, 李善龙, 赵鑫, 王建新, 李涛, 辛雨薇, 曹铁华
2025, 31(5): 100-10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5.016
摘要 ( )   HTML ( )   PDF(572KB) ( )  

水稻秸秆还田是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和保护农田生态的有效措施,与化肥配施可协同提升土壤肥力与作物产量。以水稻品种吉粳81为试验材料,在长期秸秆还田定位试验基础上,系统比较了5种肥密处理对稻田土壤质量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秸秆还田显著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及有机质含量较试验初始值大幅提升,土壤pH值呈下降趋势,综合质量显著提高;在不同处理中,T3(密度增加20%+常规施肥)和T5(密度增加20%+氮肥减少20%)处理表现出显著增产效应,其中T5处理在连续2年的试验中较T1处理(常规密度+常规施肥)分别增产17.88%和16.74%;T5处理氮肥农学利用率与偏生产力均高于其他4个处理。研究证实,在长期秸秆还田条件下,采用氮肥减量20%+密度增加20%的栽培模式(T5),能够有效平衡产量、经济与生态效益,实现水稻生产的增产增效与可持续发展。

品种与技术
CO2水溶液对膜下滴灌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赵双玲, 王圣毅, 王肖娟, 马陈虎, 郝玉峰, 朱江艳, 包芳俊
2025, 31(5): 105-10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5.017
摘要 ( )   HTML ( )   PDF(368KB) ( )  

以水稻品种宁粳53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滴施CO2水溶液对膜下滴灌水稻生育期、分蘖动态、株高、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灌溉相比,滴施CO2水溶液缩短膜下滴灌水稻生育期3 d,但显著提高株高(增幅为7.14%~8.19%)、SPAD值(增幅为10.56%~11.20%)、倒2节茎粗(增幅为6.14%~7.23%)、有效分蘖数(增幅为10.11%~10.34%)、有效穗数(增幅为1.33%~1.52%)和千粒重(增幅为1.64%~2.07%),最终提高产量10.39%~12.21%。

早籼稻中组143机插秧龄和种植密度对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李慧, 兰天明, 王晶卿, 唐承翰, 张玉屏, 王亚梁
2025, 31(5): 108-11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5.018
摘要 ( )   HTML ( )   PDF(604KB) ( )  

为明确不同种植密度对缓解秧龄延长导致产量损失的效应,本试验以常规早籼稻品种中组143为研究对象,设置2个不同机插秧龄:20 d(B1)、35 d(B2),3个机插种植密度:30 cm×12 cm(D1)、30 cm×16 cm(D2)和30 cm×18 cm(D3),考察不同处理下水稻群体的分蘖动态、干物质积累以及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变化。结果表明,长秧龄机插的早稻,其干物质积累量降低,发棵速度变慢,有效穗数减少,导致产量降低;对于长秧龄机插早稻,提高种植密度能够增加其有效穗数和干物质积累量,从而提高产量。综上所述,提高种植密度能够弥补长秧龄下有效穗数和干物质积累的减少,从而有效缓解长秧龄机插带来的产量损失。

水稻-羊肚菌轮作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李冬梅, 金梅娟, 王海候, 吕志伟, 陆长婴, 董明辉
2025, 31(5): 112-11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5.019
摘要 ( )   HTML ( )   PDF(590KB) ( )  

选取苏香粳100为供试水稻品种,以常规稻-麦模式为对照,探讨不同轮作年限下水稻-羊肚菌模式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与稻-麦模式相比,轮作3年和轮作1年的水稻-羊肚菌模式在水稻产量上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但稻米加工品质(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和食味品质(胶稠度、食味值)显著提高,蒸煮特性(米饭吸水率、体积膨胀率、米汤干物质、碘蓝值)显著降低。结果表明,与稻-麦模式相比,水稻-羊肚菌模式在不影响水稻产量的前提下,可改善稻米品质,提高综合效益。

各地稻米
强化“稻+”模式研究与应用 推动低纬高原地区粮经作物协同发展
李小林, 屈云慧, 董维, 邓伟, 奎丽梅, 涂建, 沈锡琼
2025, 31(5): 117-12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5.020
摘要 ( )   HTML ( )   PDF(701KB) ( )  

本文分析了云南“稻+”粮经协同模式的发展形势、存在问题,并从专用品种选育、协同模式研究以及高产高效生产技术攻关等方面提出了今后的发展对策。强化“稻+”模式的研究与应用,对于有效化解以云南为代表的低纬高原地区面临的粮经作物争地矛盾突出、粮食生产承受压力巨大以及综合收益偏低等诸多难题意义重大。通过推进“稻+”模式,能够推动粮经作物协同发展,进而为保障粮食安全、提升耕地质量发挥引领作用。

霍邱县再生稻快速发展的启示与建议
冯宇鹏
2025, 31(5): 121-12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5.021
摘要 ( )   HTML ( )   PDF(516KB) ( )  

霍邱县地处安徽省西部,坐落于水稻种植“两季不足、一季有余”生态区。近年来,该县再生稻生产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2024年发展到4.5万hm2、增产粮食17.0万t,再生稻种植面积占该县水稻和粮食生产面积分别达到了25.4%和15.0%,目前已是全国再生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县。本文全面回顾了霍邱县再生稻从零星种植到快速发展的历程,展示了霍邱县在再生稻产能提升、示范推广以及综合效益等多个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并从示范带动、科技赋能、政策支持等关键维度,系统总结了该县推动再生稻产业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与有效做法。与此同时,文章还深入分析了当地再生稻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旨在为其他适宜发展再生稻的县域提供重要的经验参考与借鉴。

广告·书评
新时期我国粮食产业经济安全战略研究
周敏
2025, 31(5): 125-125. 
摘要 ( )   HTML ( )   PDF(170KB) ( )  
农产品短视频中“数字新农人”形象塑造研究
徐利丽
2025, 31(5): 126-127. 
摘要 ( )   HTML ( )   PDF(321KB) ( )  
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典型项目的思想政治教育赋能模式分析
谭海波
2025, 31(5): 128-129. 
摘要 ( )   HTML ( )   PDF(282KB) ( )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音乐教育改革与实践研究
冯瑶
2025, 31(5): 130-130. 
摘要 ( )   HTML ( )   PDF(167KB) ( )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