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3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3-20
    上一期   

    专论与研究
    品种与技术
    稻文化
    综合信息
    广告·书评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论与研究
    2024年我国水稻产业形势分析及2025年展望
    陈品, 徐春春, 纪龙, 陈中督, 方福平
    2025, 31(2): 1-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2.001
    摘要 ( )   HTML ( )   PDF(699KB) ( )  

    2024年我国水稻面积略有增加,单产再创历史新高,总产连续14年稳定在2.0亿t以上;国内稻米市场价格呈疲软态势,大米消费量基本保持稳定;大米进出口数量大幅下降,但进出口国家则保持相对稳定;审定通过的水稻品种数量有所减少,但稻米的品质水平不断提升;水稻生产经营方式正加速转型,绿色化、智能化、机械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分析了当前我国水稻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预计2025年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继续保持稳定,单产将稳步提高,稻米市场预计将保持平稳运行态势,而优质稻米的发展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中国水稻品种鉴定标准SSR标记的基因组特征研究
    何雨欣, 于清涛, 谭瑗瑗, 舒庆尧, 刘乃新, 刘振
    2025, 31(2): 6-1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2.002
    摘要 ( )   HTML ( )   PDF(938KB) ( )  

    在我国各级水稻新品种区域试验和审定流程中,主要依据《水稻品种鉴定技术规程 SSR标记法》判别参试品种在试验周期内的一致性及其与已审定品种的差异性。鉴于SSR(简单重复序列)标记开发初期,水稻基因组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这些标记主要基于有限品种的SSR多态性分析结果来确定,因此对于采用该48个SSR作为品种区分依据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实际上缺乏足够的认识。本研究通过引物序列比对分析,精确定位了这48个SSR标记在水稻基因组中的具体位置,旨在探讨这些SSR标记在水稻基因组上的分布特征,并评估其变异可能引发的生物学效应。我们利用SSR标记引物对公共基因组组装数据进行扩增,并分析扩增序列标记,测定了这些标记在籼、粳亚种群体中的多态性。结果表明,这48个标记在水稻的12条染色体上呈不均匀分布。其中,35个标记位于基因内部或上下游2.0 kb内,3个标记位于基因的外显子区,但SSR重复单元的增减并未导致移码突变的发生。在分析的193份亚洲代表性栽培稻品种中,有3个标记在粳稻群体(58个品种)中未表现出多态性,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另有8个标记在粳稻群体中的多态性低(PIC<0.25);同样,在籼稻群体(135个品种)中,也有5个标记多态性低(PIC<0.25)。此外,在扩增区段内,除重复单元外,还观察到了单核苷酸变异以及插入、缺失变异。本研究不仅揭示了这48个SSR标记的基因组学特征,还明确指出,在代表性群体中,少数SSR标记仍缺乏足够的品种鉴别能力,同时,我们还发现了SSR标记内部重复序列外的核苷酸变异,这为优化现有SSR标记开发新的水稻品种鉴定SSR标记,以及科学认识现有SSR标记在品种鉴别中的局限性提供了重要方向和启示。

    稻谷产后镉污染清除及高值化利用技术研究进展
    江迪莎, 张烨, 俞凯文, 李思科, 潘丹杰, 张娇娇, 刘兴泉, 胡浩
    2025, 31(2): 13-1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2.003
    摘要 ( )   HTML ( )   PDF(925KB) ( )  

    随着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和农业活动的密集化,地质条件、气候变化以及环境污染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使得稻谷镉(Cd)超标问题突出,对粮食安全和人体健康构成了极大威胁。Cd作为一种有害的重金属元素,其在稻谷中的累积不仅降低稻米品质,还可能经由食物链进入人体,诱发慢性中毒等健康问题。因此,探索安全、高效、绿色且经济的方法清除受污染稻谷中的Cd元素,并开展Cd污染稻谷的高值化利用,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备受关注。本文全面回顾了多种清除技术在降低稻谷Cd含量方面的成效,深入剖析了这些技术的作用机理、适用场景、成本效益等多个维度。同时,本文还详细阐述了Cd污染稻谷产后高值化利用技术,这些技术不仅可以有效削减Cd含量,更着眼于提取并高效利用稻谷中的有益成分,从而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高值化利用技术不仅具备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还能为相关行业开辟新的原材料来源,推动产业链的拓展与升级。此外,本文指出了未来行业研究的重点方向。

    基于改进ShuffleNet V2的水稻磷素营养诊断方法
    黄淑梅, 杨红云, 孔杰, 吴正
    2025, 31(2): 20-2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2.004
    摘要 ( )   HTML ( )   PDF(1233KB) ( )  

    为了更精确地诊断水稻的磷素营养状况,进而促进水稻的健康生长,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ShuffleNet V2的水稻磷素营养诊断方法。该方法的核心是在ShuffleNet V2网络模型引入ECA(Efficient Channel Attention)注意力机制,以优化原有模型。同时,选用注意力池化(Attention Pooling)技术来进一步提升模型训练的效果。在模型训练过程中,采用了迁移学习策略,即将在大规模数据集ImageNet上预训练的权值迁移至经过改进的ShuffleNet V2网络模型中,并利用这些权值对水稻叶片数据集进行训练,从而构建出水稻磷素营养诊断模型。结果显示,相比其他对比的网络结构模型,改进后的ShuffleNet V2网络模型在水稻分蘖期和拔节期的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以及F1值均表现出更高的水平,且该模型训练参数少、训练过程更稳定、收敛速度更快,证明改进后的ShuffleNet V2水稻磷素营养诊断模型具备了出色的诊断识别能力,能够为大数据背景下的科学、有效施肥策略提供有力支持。改进的ShuffleNet V2网络模型在Plant Village公共数据集上也取得显著效果,验证了其有效性和良好的泛化能力。

    发芽糙米处理方式及开发应用研究进展
    汪洪涛
    2025, 31(2): 29-3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2.005
    摘要 ( )   HTML ( )   PDF(709KB) ( )  

    发芽糙米作为一种新兴的健康食品原料,凭借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多样的活性成分,正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并在多个领域如食品加工、医疗保健和日化行业中广泛使用。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公众健康意识的增强,发芽糙米的应用前景愈发广阔。本文综合探讨了不同处理方式对发芽糙米营养成分、品质特性及生理活性的影响,并系统回顾了发芽糙米在食品等领域的开发应用情况,以期为发芽糙米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盐胁迫下喷施外源γ-氨基丁酸对不同耐盐性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束晨晨, 周天阳, 顾逸彪, 崔瑞龙, 刘畅, 顾骏飞
    2025, 31(2): 35-4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2.006
    摘要 ( )   HTML ( )   PDF(1192KB) ( )  

    为探究喷施外源γ-氨基丁酸(GABA)对不同耐盐性水稻品种产量及生理性状的影响,以耐盐品种连鉴5号和盐敏感品种连粳7号为试验材料,在0.2%(2 g/kg)的盐胁迫下,设置3个不同浓度的外源GABA喷施处理(50 μmol/L、100 μmol/L、150 μmol/L),以喷施清水为对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喷施外源GABA能减轻盐分对水稻生长的抑制作用,其中以150 μM的GABA喷施处理效果佳。与盐敏感品种相比,耐盐品种在喷施外源GABA后表现出更显著的改善效果,具体表现为叶面积更大,叶绿素a和b的含量、SPAD值及光合速率更高。此外,耐盐品种还表现出更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更高的钾(K+)含量以及更低的钠(Na+)含量,同时内源GABA和脱落酸(ABA)含量也有所提升。综上所述,喷施外源GABA能够提高盐胁迫下耐盐水稻品种的内源GABA和ABA含量,从而保障了光合作用能力、抗氧化酶活性以及离子平衡,维持了水稻较佳的农艺性状,最终提升产量。

    氮肥配施纤维素纳米晶副产物对苏打盐碱地粳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范忠玲, 洪秀杰, 金佳悦, 姜诏, 刘德强, 毕少杰, 王彦杰
    2025, 31(2): 43-4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2.007
    摘要 ( )   HTML ( )   PDF(675KB) ( )  

    为资源化利用纤维素纳米晶(Cellulose nanocrystals,CNCs)副产物及降低化肥施用量,将其配制成水稻返青分蘖肥,于2023年在黑龙江大庆苏打盐碱地区进行了田间试验。试验设置4个处理,即常规施氮肥处理(CK)、CNCs副产物+常规施氮肥处理(A1)、CNCs副产物+70%常规施氮量处理(A2)、CNCs副产物+70%常规施氮量+500 mL/667 m2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菌液处理(A3),测定不同处理下常规粳稻品种绥粳18产量以及稻米品质性状指标。结果表明,水稻理论和实际产量高低顺序均为A1>A3>CK>A2,其中,A1处理的实际产量比CK、A2、A3处理分别提高26.17%、39.23%和24.30%。添加CNCs副产物可以提高水稻产量构成因子、一次及二次枝梗性状,同时可以显著提升稻米加工品质,但显著降低粒长、长宽比、蛋白质含量以及直链淀粉含量。与A2处理相比,A3处理可以显著提高水稻穗质量、穗着粒密度、产量构成因子、二次枝梗结实率和加工品质等性状。所有处理对稻米的蒸煮食味品质影响均极小。表明CNCs副产物和B. velezensis结合使用能够提升返青分蘖肥的肥效,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

    氮密互作对镉低吸收单季晚稻珞优2号产量及米镉含量的影响
    向军, 罗双圆, 郑华斌, 王慰亲, 唐启源
    2025, 31(2): 48-5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2.008
    摘要 ( )   HTML ( )   PDF(668KB) ( )  

    以镉低吸收单季晚稻品种珞优2号为研究对象,在试验田块全 Cd 含量为 3.39 mg/kg、有效 Cd 含量为 0.59 mg/kg条件下,设置 5 个氮肥用量处理(分别施用纯氮0、90、120、150、180 kg/hm2,依次标记为N0、N1、N2 、N3、N4)和3个种植密度处理(分别为24、30、36万丛/hm2,依次标记为D1 、D2 、D3),旨在探讨不同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水稻产量、地上部生物量、群体生长速率、氮肥利用率以及糙米 Cd 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种植密度及其互作对水稻产量具有极显著影响,其中,以N3D3组合处理产量最高,达 9.7 t/hm2,高产主要归因于较高的有效穗数;N3D1、N3D2和N3D3处理的糙米Cd含量在0.17~0.20 mg/kg之间,均低于大米Cd含量安全限量标准。在本试验条件下,各施氮处理的糙米 Cd 含量均稳定低于 0.20 mg/kg;随着种植密度增加,水稻产量和糙米 Cd 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当种植密度低于 37.8 万丛/ hm2 时,糙米 Cd 含量稳定保持在0.20 mg/kg以下。综上所述,珞优2号在施氮量为 150 kg/hm2、种植密度不超过 37.8 万丛/hm2条件下,可发挥其高产特性和镉低吸收特性,从而有利于实现安全生产。

    江苏垦区杂草稻生物学特性及遗传多样性评价
    叶凌凤, 汪康康, 王武, 王静静, 张鹏
    2025, 31(2): 55-5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2.009
    摘要 ( )   HTML ( )   PDF(600KB) ( )  

    为深入了解江苏垦区杂草稻的生物学特性及遗传多样性,挖掘其潜在的优质遗传资源,本研究对江苏农垦系统内19个农作区采集的27份杂草稻样本进行田间种植、观察和记录。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我们对这些杂草稻材料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详细解析。结果表明,江苏垦区的杂草稻群体在长宽比、穗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分蘖能力等方面相较于栽培稻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其结实率略低于栽培稻,千粒重显著低于栽培稻;高峰分蘖数、落粒率、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千粒重和株高在杂草稻群体中展现出较大的遗传变异性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基于表型性状和基因序列的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将杂草稻群体大致划分为5个类别,其中FXW类别倾向于粳型,而其他类别则倾向于籼型。本研究为江苏垦区杂草稻的有效管理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云南省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董维, 李小林, 邓伟, 奎丽梅, 涂建, 沈锡琼
    2025, 31(2): 60-6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2.010
    摘要 ( )   HTML ( )   PDF(512KB) ( )  

    水稻是云南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发挥云南低纬高原的独特生态条件和天然物种基因库优势,推动水稻产能持续提升,对于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以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总结云南省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剖析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高标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粮经作物争地矛盾突出和杂交籼稻自给率过低等,提出加快农业基础设施的高质量建设、开展亚种间杂交优势利用及节水耐旱型水稻新品种攻关、强化绿色增产增效模式集成推广等对策,以期为云南省水稻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品种与技术
    黑龙江省优质粳稻在云南省植烟区轮作模式下的生态适应性研究
    崔士泽, 吴迪, 杨贤莉, 陈华, 杨传铭, 王立志, 王洋洋, 李江舟, 尹丽云, 姜树坤, 张喜娟
    2025, 31(2): 64-6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2.011
    摘要 ( )   HTML ( )   PDF(767KB) ( )  

    烟-豆-稻轮作是优化植烟区土壤结构、减轻病虫害、提升烟叶品质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为了丰富适宜云南玉溪植烟区烟-豆-稻轮作模式下的优质水稻品种资源,本研究探讨了将黑龙江的优质早熟粳稻品种引入玉溪植烟区的可行性。以寒地优质粳稻品种龙稻18、龙稻21、松粳9、松粳22为试验材料,于2023年分别在云南省玉溪市和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开展大田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在光热资源方面,云南玉溪与黑龙江哈尔滨在水稻生长季(5—9月)的活动积温分别为3 344.5 ℃和3 076.4 ℃,平均温度分别为21.9 ℃和20.1 ℃,日较差分别为9.3 ℃和10.6 ℃,日照时数分别为737.0 h和1 226.6 h。在生长发育方面,龙稻18、龙稻21、松粳9和松粳22在玉溪的移栽-成熟天数相较在哈尔滨分别缩短6 d、4 d、5 d和4 d。其中,移栽-分蘖期的天数分别缩短13 d、12 d、12 d和11 d;分蘖-始穗期的天数分别缩短14 d、13 d、14 d和18 d;始穗至齐穗期的天数分别增加6 d、3 d、4 d和3 d;齐穗-成熟期的天数分别增加15 d、18 d、17 d和22 d。在产量方面,龙稻21和松粳22在玉溪的实测产量比在哈尔滨分别增加2.82%和9.04%,而龙稻18和松粳9的实测产量则分别减少4.89%和6.55%。除松粳22外,其他品种在两地间的产量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进一步分析各品种的产量构成因子发现,单位面积穗数有所增加,但多数品种的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呈下降趋势。单位面积粒数(即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被证实是影响产量变化的关键因素。在品质性状方面,各品种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食味值和直链淀粉含量均不同程度下降,而蛋白质含量普遍增加;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变化无明显规律。综上所述,云南玉溪在水稻生长季具备与黑龙江哈尔滨相似的光热资源,黑龙江水稻品种引种至玉溪种植,能够有效缩短移栽至成熟的周期,从而更好地适应烟-豆-稻轮作模式。为了确保烟-豆-稻轮作模式下水稻的产量,建议引种穂数型品种。

    冬水田区杂交中稻-再生稻高产高效节肥技术
    刘茂, 张林, 蒋鹏, 郭晓艺, 郑雪彬, 周兴兵, 朱永川, 郭长春, 田绍平, 徐富贤
    2025, 31(2): 70-7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2.012
    摘要 ( )   HTML ( )   PDF(548KB) ( )  

    为了提高稻田施肥效率,在四川冬水田开展了不同施肥水平对再生稻产量以及地上部植株中氮、磷、钾元素积累影响的试验。基于前期科研成果,我们研发出冬水田杂交中稻-再生稻高产高效节肥技术。结果表明,与目前广泛应用的杂交中稻-再生稻高产施肥技术相比,在保持相近产量水平下,新研发的施肥技术可节省肥料用量3.70~8.70 kg/667 m2,减少施肥次数3次,节省施肥人工费68.0~75.0元/667 m2。此技术为四川冬水田区域再生稻高产高效施肥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灌水量及种植密度对河西灌区膜下滴灌水稻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
    唐文雪, 马忠明, 薛亮, 连彩云, 王智琦, 罗双龙
    2025, 31(2): 76-8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2.013
    摘要 ( )   HTML ( )   PDF(780KB) ( )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灌水量与种植密度对膜下滴灌水稻产量、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确定能够协同提升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最佳灌水量与种植密度组合。采用裂区设计方法,主处理为灌水量,设750.00 mm(W1)、975.00 mm(W2)、1200.00 mm(W3)3个水平;副处理为种植密度,设36.40万穴/hm2(D1)、44.40万穴/hm2(D2)、57.10万穴/hm2(D3)3个水平。研究结果显示,水稻的产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受到灌溉水平、种植密度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在产量方面,W2和W3处理的产量相近,其比W1处理分别显著提高35.66%和36.86%。与D1和D2处理相比,D3处理的产量显著提高60.54%和12.79%。高密度种植与中高灌水量结合(W2D3和W3D3处理)能够使水稻获得更高的产量。在耗水量方面,W2处理比W1处理显著增加26.69%,但比W3处理显著降低17.13%。尽管D3处理的耗水量最高,但仅比D1和D2处理分别增加1.63%和1.47%。W3D1、W3D2、W3D3处理的耗水量较高,表明灌水量是影响水稻耗水量的主要因素。在水分利用效率方面,W2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为4.02 kg/(hm2·mm),比W1和W3处理分别提高6.91%和20.00%; D3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为4.31 kg/(hm2·mm),比D1和D2处理分别提高52.30%和8.02%。在各处理组合中,W1D2、W2D3、W3D3的水分利用效率较高,分别为4.45、4.87和4.41 kg/(hm2·mm)。综合考虑水稻的增产和节水效果,灌水量为975.00 mm、种植密度为57.10万穴/hm2时,水稻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达到较高水平。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在浙东地区作再生稻的适应性探讨
    胡继杰, 叶凯, 蒋琪, 何冰清, 陈少杰, 陈志新, 章志远
    2025, 31(2): 83-8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2.014
    摘要 ( )   HTML ( )   PDF(476KB) ( )  

    为提高浙东地区再生稻综合生产能力,促进水稻产业发展,于2023年在宁波市开展甬优系列再生稻品种比较试验,筛选适宜浙东地区推广种植的高产优质再生稻新品种。综合考量了5个供试品种在两季产量、再生能力和再生季稻米品质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得出以下结论:甬优4901和甬优6760表现突出,熟期适中、产量高、再生能力较强、再生季稻米品质优,适宜在浙东地区作再生稻推广;甬优1540也展现出了良好的丰产性和再生能力,但其生育期相对较长,在宁波南部地区作再生稻种植时,为确保安全齐穗,需采取提前播种、提高留桩高度等栽培管理措施。

    晒种与药剂浸种对水稻种子发芽及恶苗病防控效果的影响
    邵美红, 金水丰, 赵玲玲, 王国荣, 王运, 梁梦琪, 张艺琳, 黄世文
    2025, 31(2): 87-9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2.015
    摘要 ( )   HTML ( )   PDF(551KB) ( )  

    恶苗病是水稻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从秧苗期到抽穗期均可发生,在秧苗期表现尤为严重。当前,针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方法较为单一,以药剂浸种为主。本研究通过设置是否晒种、是否药剂浸种、不同种子处理剂等变量,探究了这些因素对种子发芽率及恶苗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晒种1~2 d不仅能促进种子发芽,还能提高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控效果;在供试种子处理剂中,500倍11%精甲霜灵·咯菌腈·氟唑环菌胺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效尤为突出。建议浸种前晒种,后选用500倍11%精甲霜灵·咯菌腈·氟唑环菌胺作为种子处理剂于适宜温度下浸种,浸种后适温催芽,以确保种子发芽率并降低恶苗病发生。

    不同储藏、加工和萃取方式对香稻2-乙酰-1-吡咯啉含量的影响
    姚祥滨, 张莹莹, 罗昊文, 韦剑娇, 祁剑英, 唐湘如, 段美洋
    2025, 31(2): 92-9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2.016
    摘要 ( )   HTML ( )   PDF(605KB) ( )  

    为提高2-乙酰-1-吡咯啉(2-AP)检测的效率和准确性,试验选用4个香稻品种为材料,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技术检测了不同储藏、加工及萃取方式下香稻2-AP含量。试验设置了4个储藏温度(25 ℃、4 ℃、-20 ℃、-80 ℃)、4个碾磨时长(15 s、30 s、60 s、90 s)以及18种萃取方式(超声萃取、70 ℃水浴加热萃取、超声+70 ℃水浴加热萃取,萃取时间为0.5、1.0、2.0、3.0、4.0、5.0 h)。结果表明,在-20 ℃和-80 ℃条件下储藏的香稻2-AP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储藏温度下储藏的香稻,这两个储藏温度之间无显著差异。碾磨时长显著影响2-AP含量,碾磨30 s时2-AP含量最低,60 s时2-AP含量达到较高水平。超声萃取和70 ℃水浴加热萃取在萃取4 h时效果最佳,超过此时长2-AP含量开始下降。因此,为确保香稻中2-AP检测的可靠性和效率,建议采取以下措施:香稻成熟后应将样品储藏在-20 ℃条件下,优先选择超声萃取或70 ℃水浴加热萃取方法,并控制研磨时长为60 s,以最大程度减少2-AP的损失。

    机械条播模式下播种密度对水稻抗倒能力、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张彦, 陈京都, 辛海滨, 唐建鹏, 刘翠莲, 范晓凯
    2025, 31(2): 97-10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2.017
    摘要 ( )   HTML ( )   PDF(528KB) ( )  

    为探明机械条播模式下播种密度对水稻抗倒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常规粳稻南粳9108和南粳5718为试验材料,每个品种设置5个播种密度,即90.0、112.5、135.0、157.5和180.0 kg/hm2,考察不同播种密度对水稻抗倒能力、稻米品质及产量形成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茎蘖数和有效穗数增加,株高、穗长和抗折力降低,产量先增后降;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先增加后降低,蛋白质含量先减少后增加。南粳9108和南粳5718分别在播种密度为112.5 kg/hm2和135.0 kg/hm2时产量最高。南粳5718的产量和外观品质好于南粳9108,但加工品质和口感不及南粳9108。

    优质早籼稻中组100超高产特征特性分析及关键栽培技术
    许剑锋, 纪国成, 应伟杰, 陈叶平, 梁燕, 龚俊, 秦叶波
    2025, 31(2): 102-10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2.018
    摘要 ( )   HTML ( )   PDF(380KB) ( )  

    常规早籼稻品种中组100具有株型优良、分蘖力较强、结实率高、抗病性强、丰产性好等特点。2024年该品种在江山创造了单产11.32 t/hm2的浙江早稻攻关田历史纪录,比2016年中早39在诸暨创造的攻关田最高产量纪录(11.22 t/hm2)高0.10 t/hm2。同时,百亩攻关方单产达11.25 t/hm2,刷新了“浙江农业之最”早稻百亩方最高单产纪录。本文介绍了中组100获得超高产的特征特性及关键栽培技术。

    稻文化
    浙江米食文化新质发展与价值链创新研究
    黄巨永
    2025, 31(2): 105-10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2.019
    摘要 ( )   HTML ( )   PDF(759KB) ( )  

    本文沿着米食的起源和饮食文化的发展脉络,从“三产”融合的视角出发,深入探究了浙江米食文化的新质发展与价值链创新路径。通过查阅历史文献、民俗资料,结合对浙江地区饮食文化与米食产业现状的实地考察,系统梳理了浙江米食文化自远古时期至现代社会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轨迹。在此基础上,围绕供需两侧,提出了运用新技术、研发新业态、创新销售模式等一系列价值链优化策略,旨在推动浙江米食文化的价值创新,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基于稻作农耕文化传播探索农业科普研学模式的创新
    章蓉蓉, 徐炜, 王小琦
    2025, 31(2): 110-11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2.020
    摘要 ( )   HTML ( )   PDF(430KB) ( )  

    农业科普研学活动已经发展成为青少年“第二课堂”的重要补充,其普及程度在全国范围内日益提升,众多农业科研单位纷纷参与其中。研学课程安排,既可以开展理论科普,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实践操作环节,深受当地中小学校的青睐。通过参观、体验、互动等多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潜移默化引导青少年职业规划的正向塑造。

    综合信息
    关于征集“中国水稻新质高质发展重大科技问题”《中国稻米》专刊论文的通知
    2025, 31(2): 5-5. 
    摘要 ( )   HTML ( )   PDF(145KB) ( )  
    广告·书评
    农业现代化发展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李巨存
    2025, 31(2): 113-114. 
    摘要 ( )   HTML ( )   PDF(254KB) ( )  
    农学专业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蒋先杰, 余林, 黄克彬
    2025, 31(2): 115-115. 
    摘要 ( )   HTML ( )   PDF(158KB) ( )  
    “三全育人”视域下乡村扶贫实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孙柏川, 张琳
    2025, 31(2): 116-116. 
    摘要 ( )   HTML ( )   PDF(151KB) ( )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甘肃农村基层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研究
    吴晓军, 蔡霞
    2025, 31(2): 117-118. 
    摘要 ( )   HTML ( )   PDF(300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