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近年我国水稻种子休眠与萌发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唐思敏, 童晓红, 应杰政, 张健, 田志宏, 王以锋
    中国稻米    2024, 30 (4): 1-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4.001
    摘要619)   HTML74)    PDF (669KB)(556)    收藏

    水稻种子的休眠与萌发是维持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农艺性状。水稻种子收获前较低的休眠水平易引起穗发芽,导致水稻产量和品质降低。另一方面,较高的休眠程度易引起水稻播种期的低发芽率和出苗不整齐,严重制约水稻的高产稳产。综述了2020年以来国内在水稻种子休眠与萌发遗传调控领域取得的一系列重要进展,具体从植物激素、非生物胁迫和穗发芽调控机制展开,并对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作简要介绍,提出研究趋势和展望,以期阐明调控种子萌发的遗传特性和作用机理,为适宜休眠度的水稻新品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和优良基因资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高温胁迫对水稻籽粒灌浆与稻米品质影响及其机理研究进展
    吴梦寅, 蔡炜, 钟笑涵, 杨建昌, 刘立军, 张伟杨
    中国稻米    2024, 30 (3): 10-1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3.002
    摘要442)   HTML38)    PDF (948KB)(581)    收藏

    高温胁迫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本文概述了高温胁迫对水稻籽粒灌浆和稻米品质形成的影响,并从同化物的积累与转运、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内源激素以及分子机理等方面综述了其生物学机制;讨论了减轻水稻高温危害的关键技术措施和水稻响应高温胁迫机制的重点研究方向,为水稻抗高温育种和栽培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解磷细菌解磷机制研究进展及其在水稻上的应用
    潘林, 弥春霞, 徐青山, 魏倩倩, 孔亚丽, 朱练峰, 田文昊, 朱春权, 张均华
    中国稻米    2024, 30 (3): 1-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3.001
    摘要420)   HTML41)    PDF (1147KB)(582)    收藏

    磷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元素。土壤中总磷含量丰富,但可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有效磷含量却很低。传统上主要通过施用磷肥提高缺磷地区的作物产量。然而,施入土壤中的磷不仅易被固定,还会转化成难以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有机磷,从而降低植物对磷的吸收利用率,造成环境污染。解磷细菌具有将土壤中难溶态磷转化为可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有效磷的功能,提高植物对磷的吸收利用率。解磷细菌种类繁多,作用机制复杂且影响因素众多。本文综述了解磷细菌解磷机制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解磷细菌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情况,以为提高稻田土壤难溶态磷的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水稻机械育插秧技术研究进展
    应伟杰, 王亚梁, 朱德峰, 怀燕, 张玉屏, 向镜, 陈惠哲
    中国稻米    2024, 30 (4): 12-1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4.003
    摘要359)   HTML28)    PDF (605KB)(408)    收藏

    比较了我国水稻生产中不同水稻机插秧方式、机插播种育秧方式的优缺点,分析了传统杂交稻机插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而创新提出杂交稻精准播种机插技术,并展望了水稻绿色机插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水稻叶形态的建成及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贾彬, 陈可, 叶婵娟, 郭洁, 周新桥, 陈达刚, 刘娟, 姜姝, 刘冠明, 刘传光
    中国稻米    2024, 30 (5): 19-2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5.003
    摘要326)   HTML19)    PDF (1176KB)(334)    收藏

    水稻叶片形态是决定理想株型的关键因素。根据“源库”理论,水稻叶片形态通过影响光合效率等“源”流影响水稻产量。其中,叶片大小、卷曲度以及叶倾角是植物整体株型和叶型中决定产量的关键农艺性状。近年来,已有许多控制叶片形态的基因被克隆与鉴定。水稻叶片发育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水稻叶原基的形成、极性的建立及维持、叶片的扩张。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众多调控水稻叶片形态的关键基因的重要功能已被阐明。譬如,PLA1PLA2等基因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协同作用,NAL1NAL9NRL1NRL2等基因在叶脉发育中的协同调控,SLL1SRL2等基因对厚壁组织细胞结构的精细调控,OsPIN1OsWOX3A等基因对植物激素的极性运输和分配等,共同构成了水稻叶片形态复杂调控网络的基石,为深入理解作物叶片形态发育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研究影响水稻叶片形态的分子机制,对于利用“源库”理论实现水稻的高产稳产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水稻覆膜栽培技术应用研究现状与展望
    付第慧, 邢志鹏, 程爽, 王忠祥, 陈飞扬, 黄志成, 胡雅杰, 郭保卫, 魏海燕, 张洪程
    中国稻米    2024, 30 (6): 1-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6.001
    摘要321)   HTML24)    PDF (772KB)(352)    收藏

    我国水稻在实现持续丰产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农药、肥料和灌溉水的高投入,以及产量、品质和效益协同性偏差等问题。以生物可降解地膜为材料、机械化覆膜为途径的水稻覆膜栽培技术是实现水稻优质丰产高效协同生产、促进稻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在简要介绍覆膜栽培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系统综述了水稻覆膜栽培技术在节水保墒、保肥增效、防草减药和增温保湿方面的作用及对水稻产量、品质和效益等的影响,并总结了覆膜栽培技术在水稻生产上应用存在的问题,展望了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粤稻百年主要水稻科技创新成就概述
    王丰
    中国稻米    2024, 30 (5): 1-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5.001
    摘要310)   HTML22)    PDF (1270KB)(422)    收藏

    回顾和简要概述了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百余年来在稻作科学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在稻种资源方面,作为最早开展稻种资源研究的单位,已收集保存栽培稻和野生稻资源24 000多份,鉴评筛选出外选35等大批优异种质,创制出稻瘟病持久抗性、优质的育种亲本三黄占2号、28占和香丝苗126等广泛应用于新品种培育。在水稻育种方面,开创了栽培稻与野生稻杂交育种先河;通过人工杂交育成最早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籼稻矮秆品种广场矮,从而开辟了水稻矮化育种新途径,进而培育出珍珠矮、广陆矮4号、桂朝2号、双桂36、特青等大品种,为农业史上的第一次绿色革命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作为最早开展籼型优质稻育种单位,先后育成了双竹占、黄华占、粤农丝苗、美香占2号、泰丰优208等大面积种植的优质新品种;在杂交稻育种方面,创制出野败型、红莲型高配合力、高异交率和细长粒型优质三系不育系天丰A、五丰A、荣丰A、丛广41A、粤泰A、粤丰A、泰丰A和广8A等,创制出感温与感光型恢复系广恢3550、广恢998、广恢122等,广泛应用于杂交稻育种与生产;主持和合作育成累计推广面积超千万亩的水稻品种(组合)45个。在水稻栽培方面,从20世纪50—60年代农民水稻高产经验——“潮汕经验”的总结,到80年代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规程研究、90年代的水稻抛秧技术和21世纪的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等,这些栽培技术的研发,实现了广东省水稻生产良种良法配套,为水稻高产稳产和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水稻生长特征识别研究进展
    刘正国, 韩玮, 高照, 张子杰, 刘建立, 李晓鹏
    中国稻米    2024, 30 (4): 7-1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4.002
    摘要296)   HTML17)    PDF (812KB)(502)    收藏

    水稻的特征识别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内容,主要指通过农业专家人工目视或使用图像处理和机器学习技术,对水稻的生长状态进行分析和处理,主要包括提取水稻的形状、颜色和纹理等特征和属性,进而对水稻生长状态、病虫害情况等进行识别诊断。本文在梳理现阶段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水稻生长特征识别研究的田间图像采集设备、图像处理方式以及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水稻生长特征识别应用。总结了稻田中不同应用平台的功能特点。展望了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水稻特征识别的未来发展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水稻抗旱相关功能基因的克隆及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韩明珍, 王静, 赵均良, 周玲艳, 马雅美
    中国稻米    2024, 30 (5): 30-4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5.004
    摘要292)   HTML18)    PDF (1241KB)(329)    收藏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口不断增长,农业用水增加和可利用淡水资源减少使得水稻生产正面临资源与环境的严峻挑战。在众多环境胁迫中,干旱胁迫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严重危害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干旱胁迫相关的水稻数量性状位点、功能基因被不断挖掘。本文综述了水稻抗旱相关QTL的鉴定、克隆以及抗旱分子机理研究等方面的进展,以期为水稻抗旱研究和分子育种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水稻低温发芽力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周旭, 杨梯丰, 刘祖培, 周炼
    中国稻米    2024, 30 (5): 41-4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5.005
    摘要285)   HTML31)    PDF (835KB)(300)    收藏

    低温萌发力是水稻适应极端天气、特别是水稻直播生产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性状。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水稻低温萌发力的鉴定方法、生理机制、分子克隆和遗传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研究趋势与展望。在水稻低温萌发力鉴定方面,多采用13 ℃~15 ℃试验温度、低温萌发第10 d的萌发率为评价指标。利用图位克隆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等技术手段已鉴定的水稻低温萌发力相关QTL超过100个,但实现目的基因克隆的仅4个,关于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极少。当前水稻低温萌发力强的品种主要是从育成品种中筛选而来。水稻低温萌发生理机理和分子机理的研究将有助于提高低温萌发鉴定及其育种应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水稻种子分类方法
    王晓飞, 刘维, 巫浩翔, 陈浩, 张丽婷, 潘朝阳, 何秀英
    中国稻米    2024, 30 (5): 49-5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5.006
    摘要271)   HTML16)    PDF (969KB)(271)    收藏

    水稻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种子质量特别是纯度直接影响着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传统的种子分类方法主要依靠人工视觉,效率低、误差率高。为了提高水稻种子分类的准确性和效率,建立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水稻种子分类方法。本研究自行拍摄并构建了5个不同水稻品种含有80 000张水稻种子图片数据集,首先利用卷积神经网络(CNN)从水稻种子图像中提取特征,然后利用自建RiceFastNet模型对提取的特征分类。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识别外观相似度较高的不同品种水稻种子时,分类准确率超过96%,优于传统的种子分类方法。本研究提出的新方法在提高水稻种子检测准确率方面具有潜力和优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江苏省1982—2023年审定水稻品种分析
    王勋, 朱练峰, 张连胜, 汪玉军, 闵佳鑫, 鄂志国
    中国稻米    2024, 30 (3): 88-9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3.015
    摘要269)   HTML14)    PDF (484KB)(417)    收藏

    江苏是我国南方最重要的粳稻主产区,柔软香型半糯性优良食味粳稻的育成与推广,促进了江苏省及周边地区优质稻米产业的发展。1982—2023年江苏省级审定水稻品种共752个。对这752个品种基本特性的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江苏省水稻品种单产稳步提高,这主要归因于每穗粒数增多;食味品质和外观品质尤其整精米率明显改善;白叶枯病抗性有所下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长粒香型优质常规稻新品种松雅77的选育与应用
    潘孝武, 闵军, 盛新年, 李小湘, 刘利成, 刘文强, 董铮, 郭梁, 陈祖武, 胡敏
    中国稻米    2024, 30 (5): 123-12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5.019
    摘要254)   HTML13)    PDF (401KB)(271)    收藏

    松雅77是湖南省水稻研究所以玉针香辐射后代M37为母本、象牙香占为父本杂交,经多代系统选育而成的长粒型香稻品种。该品种具有生育期适宜、株型紧凑、株高适中、米质优良、丰产稳产的特征特性,于2024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介绍了松雅77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重要等位基因及栽培技术要点。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高质量发展形势下广东粮食生产现状、问题与对策
    陈荣彬, 潘俊峰, 何秀英, 涂从勇, 李健雄, 刘婉卿
    中国稻米    2024, 30 (5): 107-11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5.016
    摘要250)   HTML15)    PDF (874KB)(306)    收藏

    广东是经济强省,也是人口大省,保障粮食安全对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研、查阅资料和系统分析,发现广东粮食生产中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人均粮食产量和粮食自给率低、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产下降、各地市发展不平衡、种粮普遍亏损和种粮主体老龄化严重。这些问题严重威胁着广东粮食安全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提出保证粮食安全和产业发展的建议:首先是全省一盘棋,制定粤粮提升战略,建立粮食产业综合管理部门,从粮食产业链发展角度,制定约束性发展目标和落实措施;其次是突出重点,补齐各地产能短板,包括口粮为先、水稻为主、稳定水稻面积、增加粮食种植面积和以平均单产低于全省平均的地级市为重点等;三是精准施策,实现“政府要粮安和农民要效益”的协调,包括“藏粮于地”提高土地利用率、“藏粮于技”科技驱动、多措并举实现大面积均衡增产、合理补贴提高种粮效益与积极性,扶持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同步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干湿交替灌溉和生物质炭施用对稻田碳汇与甲烷排放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进展
    蔡炜, 秦缘, 陈浩田, 林晨语, 杨建昌, 张伟杨
    中国稻米    2024, 30 (6): 7-1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6.002
    摘要245)   HTML22)    PDF (1031KB)(274)    收藏

    稻田系统作为重要的碳库,对全球碳排放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灌溉方式和生物质炭的施用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和稻田“碳汇与碳排”的关键措施。本文重点阐述了稻田甲烷排放机制、稻田土壤碳汇机制以及干湿交替灌溉和生物质炭施用对稻田“碳汇与碳排”的调控作用和机制。同时,对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实现水稻高产高效生产与固碳减排协同提供理论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新型高效绿色氮肥管理对水稻产量形成与氮素利用及氨挥发损失的影响
    邵迪, 丁紫娟, 胡仁, 肖大康, 侯俊, 张鑫, 徐霄, 方慧, 管宇, 李贝, 江天, 张卫峰
    中国稻米    2024, 30 (3): 18-2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3.003
    摘要234)   HTML8)    PDF (1027KB)(354)    收藏

    通过大田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7种施氮处理,即不施氮肥(CK)、农民常规施肥(FFP)、脲酶抑制剂型氮肥并减氮21.40%(与FFP比,余同)(OPT)、一次性机械侧深施树脂包膜尿素并减氮35.70%(CRUM1)、一次性机械侧深施肥包肥并减氮35.70%(CRUM2)、一次性穴施树脂包膜尿素并减氮51.80%(CRUR1)、一次性穴施肥包肥并减氮51.80%(CRUR2),测定不同施氮处理下水稻株高、分蘖、干物质量、产量、氮素利用效率以及氨挥发损失等,以探究新型氮肥管理方式对水稻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和氮挥发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CRUM1和CRUM2处理株高和分蘖数与FFP处理相当;与传统撒施(CK、FFP和OPT,下同)相比,CRUM1和CRUM2干物质积累量提高11.90%~12.30%;根据水稻氮素营养指数(NNI),机械侧深施氮能满足水稻生长对氮素的需求。水稻侧深施和穴施在减氮35.70%~51.80%的情况下也可高产稳产(9.76 t/hm2和9.60 t/hm2)。与传统撒施相比,机械侧深施和穴施的田面水NH4+-N较低,氨挥发损失降低39.15%~93.15%,氮素利用效率提高77.45%~95.70%。可见,优化氮肥管理可以实现水稻在减氮情况下稳产,同时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和减少氨挥发,其中机械侧深施和穴施配合新型氮肥可减少氮肥投入35.70%~51.80%。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再生稻头季施用促芽肥对不同节位腋芽生长发育和碳氮含量的影响
    杨运城, 曾春丽, 姚飞飞, 孙彦波, 杨子鹏, 陈鸿飞
    中国稻米    2024, 30 (3): 32-3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3.005
    摘要232)   HTML8)    PDF (1052KB)(322)    收藏

    为探究再生稻生产中促芽肥施用量对头季稻不同节位腋芽萌发及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杂交水稻品种泸优1831和甬优1540为供试材料,设置4个不同促芽肥施用量处理(N0,不施氮;N1,纯N 75.00 kg/hm2;N2,纯N 84.40 kg/hm2;N3,纯N 93.75 kg/hm2),测定了不同促芽肥施用量处理下再生稻头季不同节位腋芽存活率、芽长、茎节非结构碳水化合物含量和全氮含量。结果表明,腋芽存活率和芽长与促芽肥施用量成正比,施用促芽肥可以显著提高再生稻的腋芽存活率,N3处理较N0处理腋芽存活率提高27.34%(甬优1540)~36.51%(泸优1831)。不同节位腋芽对于促芽肥响应不同,N3处理下泸优1831第2、第3、第4节位的腋芽存活率较N0处理分别提高74.36%、29.35%和22.33%,甬优1540则分别提高24.25%、22.33%和40.49%;相同促芽肥施用量下高节位腋芽存活率均高于低节位腋芽;腋芽存活率与腋芽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第3、第4节位的腋芽存活率与腋芽中淀粉含量呈负相关关系。综上所述,不同节位腋芽存活率与腋芽中的可溶性糖含量有关,其中维持第4节位腋芽存活所需促芽肥最多,当选择低留桩机械化收割时可以适当减少促芽肥的施用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根表铁膜对水稻体内重金属迁移积累影响的研究进展
    夏昕彤, 戴淑婷, 张萌恩, 王旭东, 何丽芝, 柳丹
    中国稻米    2024, 30 (6): 15-2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6.003
    摘要228)   HTML7)    PDF (1008KB)(269)    收藏

    水稻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稻田重金属(HMs)污染会影响水稻正常生长,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甚至危害人类身体健康。根表铁膜是在水稻根表面形成的铁锰(氢)氧化物胶膜,能够通过氧化-还原、吸附-解吸、共沉淀等物理化学作用,影响重金属自水稻根部到籽粒的迁移和积累。本文阐明了植物通过根表铁膜对重金属的外源性抵抗和内源性耐受机制,综述了水分管理、施肥(有机肥、化肥、叶面肥等)、根系通气能力等对根表铁膜形成的影响,及对重金属在水稻体内积累与迁移的影响。促进高重金属积累量的红褐色铁膜形成的钝化剂或修复手段可作为未来重金属污染土壤安全利用的研究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长粒优质三系杂交晚籼稻华盛优21丝苗的选育与应用
    严秋平, 康福利, 张阳军, 孙兴强, 邓燕燕, 张国文
    中国稻米    2024, 30 (3): 105-10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3.019
    摘要227)   HTML6)    PDF (409KB)(357)    收藏

    华盛优21丝苗是湖北华占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和江西先农种业有限公司以华盛A为母本、 21丝苗为父本杂交育成的长粒优质三系杂交晚籼稻新品种。该品种生育期适宜、株型好、株高适中、米质优良(1级优质米)、丰产稳产和制种产量高。2021年和2022年分别通过湖北省和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文章介绍了其选育经过、特征特性、栽培技术要点和制种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浙江省种粮大户发展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许剑锋, 应伟杰, 陈叶平, 谢余涛, 秦叶波
    中国稻米    2024, 30 (4): 75-8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4.014
    摘要227)   HTML11)    PDF (853KB)(327)    收藏

    近年来,浙江省以种粮大户为代表的粮食规模化经营主体加快成长,逐步发展成为粮食生产的“主力军”,在促进粮食生产扩面提质、保障粮食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面了解浙江省种粮大户发展及其生产经营情况,进一步总结经验,推进粮食规模化经营健康发展,笔者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中发现,浙江省种粮大户呈现“一降四提高”发展态势(种粮大户数量下降,种粮大户经营规模、生产水平、获利能力和带动作用不断提高),文章指出了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年龄大、模式旧、期限短、效益低”等6个方面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依托“两进两回”,培育高素质种粮大户;依托农业“标准地”改革,优化种粮大户土地经营条件;依托农业“双强行动”,提升种粮大户生产水平;依托“农事服务中心”,解决种粮大户后顾之忧;依托“政策扶持”,提高种粮大户积极性;依托“数字化改革”,推进种粮大户数字化应用能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