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024年我国水稻产业形势分析及2025年展望
    陈品, 徐春春, 纪龙, 陈中督, 方福平
    中国稻米    2025, 31 (2): 1-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2.001
    摘要3752)   HTML126)    PDF (699KB)(1378)    收藏

    2024年我国水稻面积略有增加,单产再创历史新高,总产连续14年稳定在2.0亿t以上;国内稻米市场价格呈疲软态势,大米消费量基本保持稳定;大米进出口数量大幅下降,但进出口国家则保持相对稳定;审定通过的水稻品种数量有所减少,但稻米的品质水平不断提升;水稻生产经营方式正加速转型,绿色化、智能化、机械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分析了当前我国水稻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预计2025年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继续保持稳定,单产将稳步提高,稻米市场预计将保持平稳运行态势,而优质稻米的发展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WRKY转录因子在水稻抗逆基因工程中的应用进展
    段俊枝, 燕照玲, 齐红志, 张会芳, 陈海燕, 杨翠苹, 王楠, 卓文飞
    中国稻米    2025, 31 (1): 61-6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1.008
    摘要1158)   HTML9)    PDF (685KB)(716)    收藏

    水稻在其生长过程中经常面临各种非生物胁迫(包括干旱、高盐度、低温及高温等)和生物胁迫(如病虫害),严重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WRKY转录因子家族作为植物界中最为庞大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在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及应对非生物胁迫和生物胁迫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综述了WRKY转录因子的结构特点及其在水稻抗非生物胁迫(干旱、高盐、低温、高温等)、生物胁迫(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稻飞虱等)基因工程中的应用进展,旨在为WRKY转录因子在水稻及其他作物抗逆性遗传改良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中国水稻品种鉴定标准SSR标记的基因组特征研究
    何雨欣, 于清涛, 谭瑗瑗, 舒庆尧, 刘乃新, 刘振
    中国稻米    2025, 31 (2): 6-1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2.002
    摘要757)   HTML23)    PDF (938KB)(846)    收藏

    在我国各级水稻新品种区域试验和审定流程中,主要依据《水稻品种鉴定技术规程 SSR标记法》判别参试品种在试验周期内的一致性及其与已审定品种的差异性。鉴于SSR(简单重复序列)标记开发初期,水稻基因组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这些标记主要基于有限品种的SSR多态性分析结果来确定,因此对于采用该48个SSR作为品种区分依据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实际上缺乏足够的认识。本研究通过引物序列比对分析,精确定位了这48个SSR标记在水稻基因组中的具体位置,旨在探讨这些SSR标记在水稻基因组上的分布特征,并评估其变异可能引发的生物学效应。我们利用SSR标记引物对公共基因组组装数据进行扩增,并分析扩增序列标记,测定了这些标记在籼、粳亚种群体中的多态性。结果表明,这48个标记在水稻的12条染色体上呈不均匀分布。其中,35个标记位于基因内部或上下游2.0 kb内,3个标记位于基因的外显子区,但SSR重复单元的增减并未导致移码突变的发生。在分析的193份亚洲代表性栽培稻品种中,有3个标记在粳稻群体(58个品种)中未表现出多态性,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另有8个标记在粳稻群体中的多态性低(PIC<0.25);同样,在籼稻群体(135个品种)中,也有5个标记多态性低(PIC<0.25)。此外,在扩增区段内,除重复单元外,还观察到了单核苷酸变异以及插入、缺失变异。本研究不仅揭示了这48个SSR标记的基因组学特征,还明确指出,在代表性群体中,少数SSR标记仍缺乏足够的品种鉴别能力,同时,我们还发现了SSR标记内部重复序列外的核苷酸变异,这为优化现有SSR标记开发新的水稻品种鉴定SSR标记,以及科学认识现有SSR标记在品种鉴别中的局限性提供了重要方向和启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干旱胁迫下水杨酸对不同耐旱性水稻品种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刘晴, 孙露宏, 高世伟, 刘宇强, 常汇琳, 马成, 王婧泽, 王翠玲, 聂守军
    中国稻米    2025, 31 (1): 27-3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1.004
    摘要567)   HTML11)    PDF (885KB)(532)    收藏

    全世界约三分之一的耕地易受干旱影响,从而导致粮食作物产量下降。本研究选取常规粳稻绥粳309(耐旱型)和绥粳318(敏旱型)作为试验品种,基于4种水平的干旱胁迫条件,设置不喷施水杨酸和叶面喷施水杨酸(浓度为100 mg/L)2种处理,测定和分析了这2个品种在不同处理下的生长形态、生理生化、氧化特性、营养物质和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导致水稻叶片水分和气体交换参数下降;干旱胁迫加剧了水稻氧化损伤,具体表现为植株丙二醛和过氧化氢含量上升,活性氧产生增加,水稻组织中钠离子含量升高。叶面喷洒水杨酸后,由于过氧化氢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等抗氧化酶活性增强,水稻氧化损伤程度减轻。干旱胁迫导致水稻抗坏血酸含量、总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总可溶性糖含量、总可溶性酚含量、脯氨酸含量、花青素含量、水杨酸含量和α-淀粉酶活性均有所下降,但叶面喷施水杨酸后这些物质的含量或活性均得到不同程度提高。叶面喷施水杨酸不仅能够提高水稻的生物量和新陈代谢活动,还能够消除干旱胁迫所带来的毒性效应,提升水稻抗氧化能力,改善水稻营养状况,进而提高水稻产量。耐旱型品种对干旱胁迫的承受能力比敏旱型品种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江西粮食产业现状及高质量发展对策
    余艳锋, 袁婷婷, 余永琦, 孙明珠
    中国稻米    2025, 31 (1): 54-6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1.007
    摘要537)   HTML9)    PDF (1075KB)(670)    收藏

    当前,江西粮食产业发展形势向好:播种面积、总产和单产基本保持平稳,水稻种业创新能力强,“三熟制”种植模式逐步推广应用,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升,稳产保供政策利好等。但同时必须看到,江西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着资源紧约束加大粮食保供压力、种粮效益偏低影响产粮内生动力、技术创新滞后制约产粮效率提升、粮食全产业链偏弱导致综合效益不高、配套支持不足制约产业规模扩大等难题。推进江西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江西农业强省战略的有效抓手。为推进江西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夯实农业基础设施、激发市场要素活力、增强科技支撑能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加强配套支持等发展路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发芽糙米处理方式及开发应用研究进展
    汪洪涛
    中国稻米    2025, 31 (2): 29-3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2.005
    摘要491)   HTML15)    PDF (709KB)(801)    收藏

    发芽糙米作为一种新兴的健康食品原料,凭借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多样的活性成分,正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并在多个领域如食品加工、医疗保健和日化行业中广泛使用。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公众健康意识的增强,发芽糙米的应用前景愈发广阔。本文综合探讨了不同处理方式对发芽糙米营养成分、品质特性及生理活性的影响,并系统回顾了发芽糙米在食品等领域的开发应用情况,以期为发芽糙米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80份香稻材料BADH2香味基因变异类型分析及稻瘟病抗性基因检测
    李虎, 吴子帅, 刘广林, 陈传华, 罗群昌, 朱其南
    中国稻米    2025, 31 (1): 35-4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1.005
    摘要478)   HTML9)    PDF (957KB)(485)    收藏
    应用目前已经开发的6个香味基因变异类型功能标记及5个稻瘟病广谱抗性基因功能标记检测80份香稻材料的Badh2香味基因变异类型及稻瘟病抗性基因,同时统计供试材料中的审定品种在本省水稻区试中稻瘟病鉴定结果,并鉴定了香味及稻瘟病表型。结果表明,80份香稻材料均具有香味,其中第4~第5外显子803 bp缺失突变类型7份(占比8.75%),同时含有5'UTR区3 bp 缺失及第7外显子8 bp 缺失和 3 bp突变2种变异类型材料4份(占比5.00%),其他69份为第7外显子8 bp 缺失和 3 bp突变的变异类型(占比86.25%)。80份香稻材料中含PitaPi2Pi9PigmPi1抗性基因的材料分别为57份(占比71.25%)、12份(占比15.00%)、4份(占比5.00%)、1份(占比1.25%)和 1份(占比1.25%);同时含Pi2Pita的材料有9份(占比11.25%),同时含PigmPita的材料1份(占比1.25%),同时含Pi1Pita的材料1份(占比1.25%)。同时携带2个抗性基因的材料表现抗病的比例高于只携带1个抗性基因及不携带抗性基因的材料。研究结果为香稻材料的应用及抗稻瘟病基因聚合、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粮食作物早发的研究进展
    代帅军, 张运波, 黄礼英
    中国稻米    2025, 31 (1): 1-1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1.001
    摘要468)   HTML13)    PDF (883KB)(639)    收藏

    作物早发是指在多种环境下种子快速一致的发芽和良好健壮的苗期建成。早发不仅有利于作物对光照、养分、水等资源的有效利用,还有利于增强其与杂草的竞争能力,促进叶面积发育,提高作物生长速率和发育速率,增加干物质积累,提高产量。本文总结了作物早发的概念及评价指标、早发的鉴定及其机制、早发的作用以及促进早发的措施,以期为早发品种的培育和栽培提供理论基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水稻高产减排的氮肥管理技术及其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研究进展
    温雅, 顾嘉怡, 王超瑞, 张瑛, 肖治林, 张耗
    中国稻米    2025, 31 (1): 11-1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1.002
    摘要449)   HTML21)    PDF (849KB)(619)    收藏

    氮素是决定水稻产量的关键因素,科学的氮肥管理对于实现水稻高产至关重要,并且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深远影响。稻田作为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氮肥的使用对其排放具有显著影响。本文深入剖析了稻田温室气体的排放机理,系统综述了氮肥施用对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机制,以及实现高产与减排兼顾的氮肥管理技术。此外,本文还归纳总结了当前氮肥施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HS-SPME-GC-MS技术揭示南粳9108米饭香气成分地域差异
    陈璟, 张迪, 林丽华, 赵子龙
    中国稻米    2025, 31 (3): 81-8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3.0013
    摘要441)   HTML5)    PDF (638KB)(241)    收藏

    本研究旨在明确不同产地南粳9108米饭的挥发性成分差异,并为提升米饭的整体香气提供科学数据支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来自江苏省南通市(A)、盐城市(B)和淮安市(C)的南粳9108米饭样品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精确鉴定,并结合香气活性值(OAV)分析了这些样品间的挥发性成分差异。结果发现,3个样品共鉴定出56种挥发性成分,其中,A样品鉴定出41种,B样品鉴定出48种,C样品鉴定出55种;3个产地米饭共有的挥发性成分为39种。在这些挥发性成分中,酯类和杂环类较多,尤其是己酸乙酯,其含量在3个样品中均最高。通过OAV分析,发现2-乙酰基-1-吡咯啉的OAV值>10.0,是影响米饭香气差异的关键物质;丙位壬内酯和己酸乙酯的OAV值>1.0,是构成米饭主要香气的来源。然而,在A样品中并未检出丙位壬内酯,这进一步表明了不同产地米饭之间在整体香气上存在显著差异。此外,还有5种挥发性成分的OAV值在0.1~1.0之间,它们对整体香气起到了辅助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浙江稻作农业文化遗产时空特征、多重价值及保护发展研究
    王彩艳, 郑良燕, 于兰, 徐旻鹰, 顾兴国
    中国稻米    2025, 31 (1): 112-11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1.018
    摘要426)   HTML5)    PDF (1093KB)(601)    收藏

    浙江稻作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最早可追溯至1万年前的上山文化时期,历经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等史前时期逐步形成,通过各个历史时期不断完善,至今仍保留着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稻作农业文化遗产。据统计,浙江省稻作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不仅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更在类型上展现出极高的多样性,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经济社会价值、生态环境价值及推广示范价值。本文旨在基于总结浙江稻作文化的形成演变历程及史前稻作文化遗址群的分布特点,深入探究浙江省稻作农业文化遗产与史前稻作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对全省稻作农业文化遗产进行分类,并全面剖析其多元价值,最终提出一系列旨在促进浙江省稻作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政策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常规早籼超级稻中组53的种植表现及关键高产栽培技术
    胡依君, 陈天晓, 龚俊, 杨长登, 周涵越, 梁燕
    中国稻米    2025, 31 (3): 108-11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3.0018
    摘要423)   HTML8)    PDF (473KB)(251)    收藏

    中组53是中国水稻研究所选育的高产早籼稻新品种,于2020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备生育期较早、株型适中、分蘖旺盛、穗大粒多、高产潜力大等特点,适宜在浙江省及具有相似生态条件的区域作早稻种植。在2021年和2022年超级稻百亩方测产验收中,中组53平均产量分别达到10.26 t/hm2和9.90 t/hm2, 2023年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超级稻品种。中组53于2017年引入江山市种植,现累计种植面积已经超过3 333.33 hm2, 2023年种植面积占比超过38.00%,已成为江山市早稻主推品种。本文介绍了中组53在江山市区域试验、展示及示范的种植表现及主要农艺性状,归纳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旨在为进一步促进中组53在江山市及类似区域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优质早籼稻中组100超高产特征特性分析及关键栽培技术
    许剑锋, 纪国成, 应伟杰, 陈叶平, 梁燕, 龚俊, 秦叶波
    中国稻米    2025, 31 (2): 102-10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2.018
    摘要410)   HTML14)    PDF (380KB)(345)    收藏

    常规早籼稻品种中组100具有株型优良、分蘖力较强、结实率高、抗病性强、丰产性好等特点。2024年该品种在江山创造了单产11.32 t/hm2的浙江早稻攻关田历史纪录,比2016年中早39在诸暨创造的攻关田最高产量纪录(11.22 t/hm2)高0.10 t/hm2。同时,百亩攻关方单产达11.25 t/hm2,刷新了“浙江农业之最”早稻百亩方最高单产纪录。本文介绍了中组100获得超高产的特征特性及关键栽培技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云南省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董维, 李小林, 邓伟, 奎丽梅, 涂建, 沈锡琼
    中国稻米    2025, 31 (2): 60-6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2.010
    摘要403)   HTML23)    PDF (512KB)(423)    收藏

    水稻是云南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发挥云南低纬高原的独特生态条件和天然物种基因库优势,推动水稻产能持续提升,对于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以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总结云南省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剖析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高标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粮经作物争地矛盾突出和杂交籼稻自给率过低等,提出加快农业基础设施的高质量建设、开展亚种间杂交优势利用及节水耐旱型水稻新品种攻关、强化绿色增产增效模式集成推广等对策,以期为云南省水稻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我国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面临的现实困境与出路
    徐春春, 纪龙, 陈中督, 李丹, 方福平
    中国稻米    2025, 31 (4): 1-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4.001
    摘要398)   HTML36)    PDF (543KB)(535)    收藏

    我国水稻年度间、品种间、区域间生产水平存在明显差异,水稻单产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当前,我国水稻单产提升面临重大突破性品种短缺、轻简型高产技术储备不足、标准化技术落实难到位难、灾害防控技术创新不足等突出问题,需要从品种选育、技术集成、技术推广和防灾减灾等四方面协同发力,切实将科技潜力转化为现实产量、区试产量转化为农民产量,推动稻谷产能持续提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稻谷产后镉污染清除及高值化利用技术研究进展
    江迪莎, 张烨, 俞凯文, 李思科, 潘丹杰, 张娇娇, 刘兴泉, 胡浩
    中国稻米    2025, 31 (2): 13-1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2.003
    摘要396)   HTML16)    PDF (925KB)(562)    收藏

    随着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和农业活动的密集化,地质条件、气候变化以及环境污染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使得稻谷镉(Cd)超标问题突出,对粮食安全和人体健康构成了极大威胁。Cd作为一种有害的重金属元素,其在稻谷中的累积不仅降低稻米品质,还可能经由食物链进入人体,诱发慢性中毒等健康问题。因此,探索安全、高效、绿色且经济的方法清除受污染稻谷中的Cd元素,并开展Cd污染稻谷的高值化利用,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备受关注。本文全面回顾了多种清除技术在降低稻谷Cd含量方面的成效,深入剖析了这些技术的作用机理、适用场景、成本效益等多个维度。同时,本文还详细阐述了Cd污染稻谷产后高值化利用技术,这些技术不仅可以有效削减Cd含量,更着眼于提取并高效利用稻谷中的有益成分,从而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高值化利用技术不仅具备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还能为相关行业开辟新的原材料来源,推动产业链的拓展与升级。此外,本文指出了未来行业研究的重点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秸秆炭基肥料对水稻土壤质量与养分利用及微生物群落的作用
    党洪阳, 庄海峰, 赵宇飞, 傅建舟, 季卫东
    中国稻米    2025, 31 (3): 37-4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3.006
    摘要391)   HTML12)    PDF (1108KB)(471)    收藏

    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引起的土壤质量下降和环境问题受到广泛关注。而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秸秆,直接还田会导致种植障碍和环境风险。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比例的炭基肥料替代化肥对水稻土壤质量、酶学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炭基肥料部分替代化肥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和养分状况,提高土壤酶活性并改善微生物群落结构,其中以50%替代比例效果最佳,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成熟期土壤全氮、全磷、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36.03%、28.36%和19.53%,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12.24%和29.67%,Chao、Ace和Shannon指数分别增加22.20%、21.97%和6.33%。此外,炭基肥施用显著促进了水稻生长发育及养分吸收利用,其中50%替代化肥处理相比常规施肥处理水稻产量和地上部干物质量分别提高14.44%和15.95%,氮、磷和钾素的吸收效率分别增加18.94%、19.18%和19.07%。秸秆炭化制备肥料有助于促进废弃物秸秆的资源化和循环利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氮密互作对镉低吸收单季晚稻珞优2号产量及米镉含量的影响
    向军, 罗双圆, 郑华斌, 王慰亲, 唐启源
    中国稻米    2025, 31 (2): 48-5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2.008
    摘要390)   HTML6)    PDF (668KB)(314)    收藏

    以镉低吸收单季晚稻品种珞优2号为研究对象,在试验田块全 Cd 含量为 3.39 mg/kg、有效 Cd 含量为 0.59 mg/kg条件下,设置 5 个氮肥用量处理(分别施用纯氮0、90、120、150、180 kg/hm2,依次标记为N0、N1、N2 、N3、N4)和3个种植密度处理(分别为24、30、36万丛/hm2,依次标记为D1 、D2 、D3),旨在探讨不同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水稻产量、地上部生物量、群体生长速率、氮肥利用率以及糙米 Cd 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种植密度及其互作对水稻产量具有极显著影响,其中,以N3D3组合处理产量最高,达 9.7 t/hm2,高产主要归因于较高的有效穗数;N3D1、N3D2和N3D3处理的糙米Cd含量在0.17~0.20 mg/kg之间,均低于大米Cd含量安全限量标准。在本试验条件下,各施氮处理的糙米 Cd 含量均稳定低于 0.20 mg/kg;随着种植密度增加,水稻产量和糙米 Cd 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当种植密度低于 37.8 万丛/ hm2 时,糙米 Cd 含量稳定保持在0.20 mg/kg以下。综上所述,珞优2号在施氮量为 150 kg/hm2、种植密度不超过 37.8 万丛/hm2条件下,可发挥其高产特性和镉低吸收特性,从而有利于实现安全生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十四五”期间我国水稻病虫害发生规律演变与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创新
    卓富彦, 张熠玚, 郭永旺, 刘慧, 鄂文弟
    中国稻米    2025, 31 (4): 9-1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4.003
    摘要387)   HTML11)    PDF (582KB)(502)    收藏

    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口粮作物,其病虫害防治工作关乎国家粮食安全。本文在对 2016年至2024年全国植保专业统计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全面总结回顾了“十四五”期间水稻病虫害的发生特征、造成的危害损失以及防控工作取得的成效。同时,系统梳理了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模式创新成果。在此基础上,针对未来水稻绿色安全生产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水稻等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水稻需水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王彬, 杨丞, 吴朋浩, 李小坤
    中国稻米    2025, 31 (4): 79-8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4.014
    摘要377)   HTML10)    PDF (732KB)(454)    收藏

    采用ET0 Calculator和单作物系数法计算水稻需水量,分析近41年种植区域、季型和种植时期对水稻需水量的影响,比较影响需水量气候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为水稻的水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水稻需水量随生育进程推进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全生育期需水总量变异性较大,最小值为4 057.0 t/hm2,最大值为9 788.0 t/hm2,平均值为6 621.0 t/hm2。日均需水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返青期、分蘖期、拔节孕穗期、抽穗灌浆期和黄熟期的日均需水量分别为50.0、63.0、75.0、64.0和37.0 t/(hm2·d)。水稻种植区域、季型、种植时期等因素对需水量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东北地区、西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地区和西南地区水稻需水量分别为5 161.0~6 111.0 t/hm2、8 845.0~9 788.0 t/hm2、5 211.0~9 591.0 t/hm2、4 057.0~5 676.0 t/hm2、7 658.0~8 347.0 t/hm2;早稻、晚稻和单季稻需水量分别为5 211.0~5 891.0 t/hm2、6 074.0~6 990.0 t/hm2和8 428.0~9 545.0 t/hm2;随种植时间的推移水稻需水量呈增加的趋势。影响水稻需水量的气候因素中,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日照时数、最低温度、相对湿度、降水和风速的相对重要性占比分别为25.5%、22.9%、22.6%、20.9%、4.9%、1.7%和1.5%。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