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024年我国水稻产业形势分析及2025年展望
    陈品, 徐春春, 纪龙, 陈中督, 方福平
    中国稻米    2025, 31 (2): 1-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2.001
    摘要1048)   HTML92)    PDF (699KB)(923)    收藏

    2024年我国水稻面积略有增加,单产再创历史新高,总产连续14年稳定在2.0亿t以上;国内稻米市场价格呈疲软态势,大米消费量基本保持稳定;大米进出口数量大幅下降,但进出口国家则保持相对稳定;审定通过的水稻品种数量有所减少,但稻米的品质水平不断提升;水稻生产经营方式正加速转型,绿色化、智能化、机械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分析了当前我国水稻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预计2025年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继续保持稳定,单产将稳步提高,稻米市场预计将保持平稳运行态势,而优质稻米的发展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水稻叶形态的建成及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贾彬, 陈可, 叶婵娟, 郭洁, 周新桥, 陈达刚, 刘娟, 姜姝, 刘冠明, 刘传光
    中国稻米    2024, 30 (5): 19-2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5.003
    摘要925)   HTML31)    PDF (1176KB)(620)    收藏

    水稻叶片形态是决定理想株型的关键因素。根据“源库”理论,水稻叶片形态通过影响光合效率等“源”流影响水稻产量。其中,叶片大小、卷曲度以及叶倾角是植物整体株型和叶型中决定产量的关键农艺性状。近年来,已有许多控制叶片形态的基因被克隆与鉴定。水稻叶片发育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水稻叶原基的形成、极性的建立及维持、叶片的扩张。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众多调控水稻叶片形态的关键基因的重要功能已被阐明。譬如,PLA1PLA2等基因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协同作用,NAL1NAL9NRL1NRL2等基因在叶脉发育中的协同调控,SLL1SRL2等基因对厚壁组织细胞结构的精细调控,OsPIN1OsWOX3A等基因对植物激素的极性运输和分配等,共同构成了水稻叶片形态复杂调控网络的基石,为深入理解作物叶片形态发育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研究影响水稻叶片形态的分子机制,对于利用“源库”理论实现水稻的高产稳产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WRKY转录因子在水稻抗逆基因工程中的应用进展
    段俊枝, 燕照玲, 齐红志, 张会芳, 陈海燕, 杨翠苹, 王楠, 卓文飞
    中国稻米    2025, 31 (1): 61-6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1.008
    摘要675)   HTML9)    PDF (685KB)(429)    收藏

    水稻在其生长过程中经常面临各种非生物胁迫(包括干旱、高盐度、低温及高温等)和生物胁迫(如病虫害),严重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WRKY转录因子家族作为植物界中最为庞大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在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及应对非生物胁迫和生物胁迫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综述了WRKY转录因子的结构特点及其在水稻抗非生物胁迫(干旱、高盐、低温、高温等)、生物胁迫(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稻飞虱等)基因工程中的应用进展,旨在为WRKY转录因子在水稻及其他作物抗逆性遗传改良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水稻覆膜栽培技术应用研究现状与展望
    付第慧, 邢志鹏, 程爽, 王忠祥, 陈飞扬, 黄志成, 胡雅杰, 郭保卫, 魏海燕, 张洪程
    中国稻米    2024, 30 (6): 1-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6.001
    摘要507)   HTML30)    PDF (772KB)(556)    收藏

    我国水稻在实现持续丰产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农药、肥料和灌溉水的高投入,以及产量、品质和效益协同性偏差等问题。以生物可降解地膜为材料、机械化覆膜为途径的水稻覆膜栽培技术是实现水稻优质丰产高效协同生产、促进稻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在简要介绍覆膜栽培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系统综述了水稻覆膜栽培技术在节水保墒、保肥增效、防草减药和增温保湿方面的作用及对水稻产量、品质和效益等的影响,并总结了覆膜栽培技术在水稻生产上应用存在的问题,展望了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籼粳亚种间杂交稻新品种华中优9326的丰产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
    侯凡, 陈佑源, 沈峰平, 尚子帅, 孙一鸣, 湛立伟
    中国稻米    2024, 30 (6): 110-11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6.019
    摘要490)   HTML19)    PDF (447KB)(367)    收藏

    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是提高水稻产能的一条有效途径。华中优9326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育成的籼粳杂交稻新品种,于2022年通过国家审定。为全面了解该品种的生产特性,加快其推广应用,以2020—2021年勿忘农种业科企水稻联合体长江中下游单季晚粳组品种区域试验结果为基础,通过均值变异系数、Shukla方差分析、高稳系数、回归分析以及适应度等方法,并结合抗性等位基因的分子分析,对华中优9326的产量、品质和抗性进了分析,并与对照品种嘉优5号的丰产稳产性及适应性进行了比较。在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华中优9326平均产量分别比对照嘉优5号增产13.45%和10.95%,增产点比例分别为96.15%和100.0%;同时,华中优9326的3年高稳系数为91.78%,比对照嘉优5号高6.49个百分点,说明华中优9326的丰产稳产性更好。而稻米品质数据显示,华中优9326为部标优质3级米且蒸煮食味值为85.12分。综上,华中优9326具有很好的丰产稳产性及较好的适应性,是一个理想的籼粳杂交稻新品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水稻抗旱相关功能基因的克隆及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韩明珍, 王静, 赵均良, 周玲艳, 马雅美
    中国稻米    2024, 30 (5): 30-4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5.004
    摘要483)   HTML30)    PDF (1241KB)(603)    收藏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口不断增长,农业用水增加和可利用淡水资源减少使得水稻生产正面临资源与环境的严峻挑战。在众多环境胁迫中,干旱胁迫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严重危害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干旱胁迫相关的水稻数量性状位点、功能基因被不断挖掘。本文综述了水稻抗旱相关QTL的鉴定、克隆以及抗旱分子机理研究等方面的进展,以期为水稻抗旱研究和分子育种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长粒香型优质常规稻新品种松雅77的选育与应用
    潘孝武, 闵军, 盛新年, 李小湘, 刘利成, 刘文强, 董铮, 郭梁, 陈祖武, 胡敏
    中国稻米    2024, 30 (5): 123-12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5.019
    摘要461)   HTML17)    PDF (401KB)(442)    收藏

    松雅77是湖南省水稻研究所以玉针香辐射后代M37为母本、象牙香占为父本杂交,经多代系统选育而成的长粒型香稻品种。该品种具有生育期适宜、株型紧凑、株高适中、米质优良、丰产稳产的特征特性,于2024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介绍了松雅77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重要等位基因及栽培技术要点。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水稻低温发芽力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周旭, 杨梯丰, 刘祖培, 周炼
    中国稻米    2024, 30 (5): 41-4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5.005
    摘要446)   HTML36)    PDF (835KB)(521)    收藏

    低温萌发力是水稻适应极端天气、特别是水稻直播生产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性状。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水稻低温萌发力的鉴定方法、生理机制、分子克隆和遗传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研究趋势与展望。在水稻低温萌发力鉴定方面,多采用13 ℃~15 ℃试验温度、低温萌发第10 d的萌发率为评价指标。利用图位克隆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等技术手段已鉴定的水稻低温萌发力相关QTL超过100个,但实现目的基因克隆的仅4个,关于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极少。当前水稻低温萌发力强的品种主要是从育成品种中筛选而来。水稻低温萌发生理机理和分子机理的研究将有助于提高低温萌发鉴定及其育种应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粤稻百年主要水稻科技创新成就概述
    王丰
    中国稻米    2024, 30 (5): 1-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5.001
    摘要427)   HTML22)    PDF (1270KB)(628)    收藏

    回顾和简要概述了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百余年来在稻作科学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在稻种资源方面,作为最早开展稻种资源研究的单位,已收集保存栽培稻和野生稻资源24 000多份,鉴评筛选出外选35等大批优异种质,创制出稻瘟病持久抗性、优质的育种亲本三黄占2号、28占和香丝苗126等广泛应用于新品种培育。在水稻育种方面,开创了栽培稻与野生稻杂交育种先河;通过人工杂交育成最早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籼稻矮秆品种广场矮,从而开辟了水稻矮化育种新途径,进而培育出珍珠矮、广陆矮4号、桂朝2号、双桂36、特青等大品种,为农业史上的第一次绿色革命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作为最早开展籼型优质稻育种单位,先后育成了双竹占、黄华占、粤农丝苗、美香占2号、泰丰优208等大面积种植的优质新品种;在杂交稻育种方面,创制出野败型、红莲型高配合力、高异交率和细长粒型优质三系不育系天丰A、五丰A、荣丰A、丛广41A、粤泰A、粤丰A、泰丰A和广8A等,创制出感温与感光型恢复系广恢3550、广恢998、广恢122等,广泛应用于杂交稻育种与生产;主持和合作育成累计推广面积超千万亩的水稻品种(组合)45个。在水稻栽培方面,从20世纪50—60年代农民水稻高产经验——“潮汕经验”的总结,到80年代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规程研究、90年代的水稻抛秧技术和21世纪的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等,这些栽培技术的研发,实现了广东省水稻生产良种良法配套,为水稻高产稳产和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中国水稻品种鉴定标准SSR标记的基因组特征研究
    何雨欣, 于清涛, 谭瑗瑗, 舒庆尧, 刘乃新, 刘振
    中国稻米    2025, 31 (2): 6-1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2.002
    摘要424)   HTML22)    PDF (938KB)(442)    收藏

    在我国各级水稻新品种区域试验和审定流程中,主要依据《水稻品种鉴定技术规程 SSR标记法》判别参试品种在试验周期内的一致性及其与已审定品种的差异性。鉴于SSR(简单重复序列)标记开发初期,水稻基因组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这些标记主要基于有限品种的SSR多态性分析结果来确定,因此对于采用该48个SSR作为品种区分依据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实际上缺乏足够的认识。本研究通过引物序列比对分析,精确定位了这48个SSR标记在水稻基因组中的具体位置,旨在探讨这些SSR标记在水稻基因组上的分布特征,并评估其变异可能引发的生物学效应。我们利用SSR标记引物对公共基因组组装数据进行扩增,并分析扩增序列标记,测定了这些标记在籼、粳亚种群体中的多态性。结果表明,这48个标记在水稻的12条染色体上呈不均匀分布。其中,35个标记位于基因内部或上下游2.0 kb内,3个标记位于基因的外显子区,但SSR重复单元的增减并未导致移码突变的发生。在分析的193份亚洲代表性栽培稻品种中,有3个标记在粳稻群体(58个品种)中未表现出多态性,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另有8个标记在粳稻群体中的多态性低(PIC<0.25);同样,在籼稻群体(135个品种)中,也有5个标记多态性低(PIC<0.25)。此外,在扩增区段内,除重复单元外,还观察到了单核苷酸变异以及插入、缺失变异。本研究不仅揭示了这48个SSR标记的基因组学特征,还明确指出,在代表性群体中,少数SSR标记仍缺乏足够的品种鉴别能力,同时,我们还发现了SSR标记内部重复序列外的核苷酸变异,这为优化现有SSR标记开发新的水稻品种鉴定SSR标记,以及科学认识现有SSR标记在品种鉴别中的局限性提供了重要方向和启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水稻种子分类方法
    王晓飞, 刘维, 巫浩翔, 陈浩, 张丽婷, 潘朝阳, 何秀英
    中国稻米    2024, 30 (5): 49-5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5.006
    摘要420)   HTML20)    PDF (969KB)(497)    收藏

    水稻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种子质量特别是纯度直接影响着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传统的种子分类方法主要依靠人工视觉,效率低、误差率高。为了提高水稻种子分类的准确性和效率,建立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水稻种子分类方法。本研究自行拍摄并构建了5个不同水稻品种含有80 000张水稻种子图片数据集,首先利用卷积神经网络(CNN)从水稻种子图像中提取特征,然后利用自建RiceFastNet模型对提取的特征分类。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识别外观相似度较高的不同品种水稻种子时,分类准确率超过96%,优于传统的种子分类方法。本研究提出的新方法在提高水稻种子检测准确率方面具有潜力和优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高质量发展形势下广东粮食生产现状、问题与对策
    陈荣彬, 潘俊峰, 何秀英, 涂从勇, 李健雄, 刘婉卿
    中国稻米    2024, 30 (5): 107-11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5.016
    摘要414)   HTML19)    PDF (874KB)(518)    收藏

    广东是经济强省,也是人口大省,保障粮食安全对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研、查阅资料和系统分析,发现广东粮食生产中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人均粮食产量和粮食自给率低、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产下降、各地市发展不平衡、种粮普遍亏损和种粮主体老龄化严重。这些问题严重威胁着广东粮食安全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提出保证粮食安全和产业发展的建议:首先是全省一盘棋,制定粤粮提升战略,建立粮食产业综合管理部门,从粮食产业链发展角度,制定约束性发展目标和落实措施;其次是突出重点,补齐各地产能短板,包括口粮为先、水稻为主、稳定水稻面积、增加粮食种植面积和以平均单产低于全省平均的地级市为重点等;三是精准施策,实现“政府要粮安和农民要效益”的协调,包括“藏粮于地”提高土地利用率、“藏粮于技”科技驱动、多措并举实现大面积均衡增产、合理补贴提高种粮效益与积极性,扶持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同步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干湿交替灌溉和生物质炭施用对稻田碳汇与甲烷排放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进展
    蔡炜, 秦缘, 陈浩田, 林晨语, 杨建昌, 张伟杨
    中国稻米    2024, 30 (6): 7-1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6.002
    摘要401)   HTML26)    PDF (1031KB)(556)    收藏

    稻田系统作为重要的碳库,对全球碳排放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灌溉方式和生物质炭的施用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和稻田“碳汇与碳排”的关键措施。本文重点阐述了稻田甲烷排放机制、稻田土壤碳汇机制以及干湿交替灌溉和生物质炭施用对稻田“碳汇与碳排”的调控作用和机制。同时,对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实现水稻高产高效生产与固碳减排协同提供理论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根表铁膜对水稻体内重金属迁移积累影响的研究进展
    夏昕彤, 戴淑婷, 张萌恩, 王旭东, 何丽芝, 柳丹
    中国稻米    2024, 30 (6): 15-2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6.003
    摘要395)   HTML12)    PDF (1008KB)(498)    收藏

    水稻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稻田重金属(HMs)污染会影响水稻正常生长,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甚至危害人类身体健康。根表铁膜是在水稻根表面形成的铁锰(氢)氧化物胶膜,能够通过氧化-还原、吸附-解吸、共沉淀等物理化学作用,影响重金属自水稻根部到籽粒的迁移和积累。本文阐明了植物通过根表铁膜对重金属的外源性抵抗和内源性耐受机制,综述了水分管理、施肥(有机肥、化肥、叶面肥等)、根系通气能力等对根表铁膜形成的影响,及对重金属在水稻体内积累与迁移的影响。促进高重金属积累量的红褐色铁膜形成的钝化剂或修复手段可作为未来重金属污染土壤安全利用的研究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双季同种”水稻新品种松雅7号的选育与思考
    刘利成, 闵军, 黎用朝, 刘三雄, 胡敏, 潘孝武, 唐善军, 王政卿
    中国稻米    2024, 30 (5): 119-12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5.018
    摘要348)   HTML10)    PDF (419KB)(362)    收藏

    “双季同种”是笔者根据湖南早晚稻生产和消费需求提出的育种设想,即在湖南同一个稻区,同一个品种通过早稻、晚稻“双审定”,且两季总生育期不超过220.0 d、两季总产量超过1 000.0 kg/667 m2,早季米质达部标优质3级及以上,晚季米质达部标优质2级及以上。据此育成的水稻新品种松雅7号具有株型紧凑、茎秆粗壮、耐密植、芽期耐低温低氧能力较强等特点,在湖南省作早、晚双季稻种植生育期适宜、米质较好、丰产稳产,适宜机插、直播等轻简栽培。2023年通过湖南省早稻审定,2024年通过湖南省晚稻审定。本文介绍了松雅7号的选育经过和特征特性,及“双季同种”的概念、品种选育思路和具体要求,讨论了“双季同种”生产模式的实际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水热处理等物理改性方法对稻米淀粉组成及血糖生成指数的影响
    杨旭健, 孔雷蕾, 梁嘉燕, 胡晓丹, 杨武, 白嵩
    中国稻米    2024, 30 (5): 10-1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5.002
    摘要341)   HTML14)    PDF (948KB)(480)    收藏

    本文介绍了稻米淀粉的分类和存在形态,综述了常用物理改性方法——水热处理(包括湿热处理、退火和蒸制等)改变稻米淀粉结构和成分,以及影响稻米淀粉血糖生成指数(GI)的机制。分析了影响水热处理及后续回生过程效果的因素(原料淀粉组成、温度、时间、含水量、处理次数等),并讨论了高静压、超声和微波等新型非加热淀粉物理改性方法改变稻米淀粉GI的技术特点。文章最后指出,采用加压蒸煮、高静压、超声及微波复合处理准确控制淀粉迁移、重组、糊化和回生过程,可能是未来采用物理改性方法生产低GI食物的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不同灌溉用水量对水稻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蔡昊炀, 韩孟红, 陈俊霖, 陆楚盛, 王俊江, 廖嘉晖, 陆展华, 梁开明, 尹媛红, 叶群欢, 傅友强, 程雄
    中国稻米    2024, 30 (5): 103-10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5.015
    摘要341)   HTML10)    PDF (476KB)(456)    收藏

    节水灌溉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水稻高效生产的重要措施。以华南地区种植面积较广的水稻品种粤禾丝苗为材料,盆栽试验比较了4种不同灌溉用水量处理对水稻产量、生物量和水分籽粒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灌溉用水量的减少,水稻每穗粒数逐渐下降,结实率逐渐增加,而水稻产量先增加后减少。与CK(长期淹水灌溉,水量38.6L/盆)相比,T2处理(长期淹水灌溉用水量的88.6%)的水稻产量增加14.55%,T4处理(长期淹水灌溉用水量的36.8%)的水稻产量减少45.28%,但T3处理(长期淹水灌溉用水量的62.4%)无明显差异,表明减少37.6%的灌溉用水量不影响水稻产量。与CK相比,T4处理的生物量显著减少50.84%,T2和T3处理无显著差异。4个处理中T3处理的水分籽粒生产效率最高,比CK显著增加62.38%。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T3处理(减少37.6%的灌溉用水量)水稻不减产,水分籽粒生产效率最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聚合抗稻瘟病基因Pigm和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改良粳稻宁84抗性
    黄宣, 邱海萍, 严成其, 姜洁锋, 施贤波, 叶朝辉
    中国稻米    2024, 30 (6): 105-10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6.018
    摘要338)   HTML13)    PDF (642KB)(415)    收藏

    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是水稻两大重要病害,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培育抗病品种是降低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危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本研究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和GSR40K芯片检测,将广谱抗性基因PigmXa23导入粳稻品种宁84中,获得3份携带双基因的株系。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导入Pigm基因显著提高了宁84对苗瘟和穗颈瘟的抗性,3个株系在苗期对41个稻瘟病菌株的抗性频率为63.4%~97.6%。导入Xa23的宁84株系对白叶枯病均达到“抗”以上级别,抗性显著提高。对改良株系的农艺性状考察结果表明,部分株系粒宽、千粒重和穗长显著增加,其他农艺性状及产量与宁84差异不显著。GSR40K基因芯片分析结果显示,3个改良株系的背景回复率为94.89%~96.58%。本研究结果说明,导入PigmXa23能显著提高宁84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抗性水平,且对农艺性状和产量没有明显的负面影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基于BSA-seq法的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定位
    陈丽, 孙建昌, 王昕
    中国稻米    2024, 30 (6): 35-4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6.006
    摘要325)   HTML6)    PDF (895KB)(378)    收藏

    为挖掘水稻稻瘟病抗性相关性状基因位点,于2022—2023年以水稻2013ZJP-3×京宁11杂交得到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验材料,采用人工接种和自然诱发相结合的方法鉴定其对叶瘟、穗颈瘟的抗性,并采用BSA-seq法进行QTL定位分析。表型鉴定结果表明,F11 群体的稻瘟病抗性呈连续性分布,且大部分材料表现为中抗,偏向于抗病亲本京宁11。筛选出19个抗性株系和17个感性株系材料,构建了抗感池。经过测序、变异检测和关联分析,共得到2个与稻瘟病抗性相关的区间,主要分布在5号和7号染色体上,区间总长度为1.45 Mb,共筛选出94个差异基因,其中,移码突变基因12个,非同义突变基因82个,移码和非同义突变基因9个。最终预测,基因LOC_Os05g10630LOC_Os05g10650LOC_Os07g08960与水稻稻瘟病抗性的相关性较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江西粮食产业现状及高质量发展对策
    余艳锋, 袁婷婷, 余永琦, 孙明珠
    中国稻米    2025, 31 (1): 54-6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1.007
    摘要321)   HTML7)    PDF (1075KB)(492)    收藏

    当前,江西粮食产业发展形势向好:播种面积、总产和单产基本保持平稳,水稻种业创新能力强,“三熟制”种植模式逐步推广应用,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升,稳产保供政策利好等。但同时必须看到,江西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着资源紧约束加大粮食保供压力、种粮效益偏低影响产粮内生动力、技术创新滞后制约产粮效率提升、粮食全产业链偏弱导致综合效益不高、配套支持不足制约产业规模扩大等难题。推进江西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江西农业强省战略的有效抓手。为推进江西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夯实农业基础设施、激发市场要素活力、增强科技支撑能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加强配套支持等发展路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