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022年我国水稻产业发展分析及2023年展望
    徐春春, 纪龙, 陈中督, 方福平
    中国稻米    2023, 29 (2): 1-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2.001
    摘要2349)   HTML6275)    PDF (558KB)(1502)    收藏

    2022年我国水稻面积略有减少,单产因受灾有所下降,总产已连续12年稳定在2亿t以上;国内稻米市场价格先稳后涨,优质优价更加明显;大米进口量首次突破进口配额,出口量略有减少;品种审定数量明显减少,品质结构持续优化;经营规模有序扩大,社会化服务、绿色技术和智能技术加速推广。预计2023年水稻面积小幅增加,单产保持稳定,大米市场稳步上行,优质稻较快发展,智慧稻作深入推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2023年我国水稻产业形势分析及2024年展望
    徐春春, 纪龙, 陈中督, 方福平
    中国稻米    2024, 30 (2): 1-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2.001
    摘要1508)   HTML135)    PDF (545KB)(1089)    收藏

    2023年我国水稻面积略有减少,单产再创历史新高,总产连续13年稳定在2亿t以上;国内稻米市场价格偏强运行,大米消费基本稳定;大米进口大幅减少,出口继续下降;审定品种数量下降,品质水平不断提高;经营方式不断优化,社会化服务、绿色高效轻简化技术和智能技术加速推广。分析了当前我国水稻产业面临的问题。预计2024年水稻面积保持稳定,单产小幅提高,稻米市场平稳运行,优质稻米较快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中国水稻种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展望
    徐春春, 闻军清, 纪龙, 陈中督, 方福平
    中国稻米    2022, 28 (5): 74-7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2.05.012
    摘要1042)   HTML1450713305)    PDF (596KB)(1181)    收藏

    “十二五”以来,我国水稻审定品种数量快速增加,结构类型逐步优化;杂交稻制种面积波动明显,制种结构不断优化;种子市场价格稳步上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大面积推广品种数量和面积双减,品种优质率明显提升;水稻种子出口贸易量窄幅波动,贸易金额稳步增长。但同时,我国水稻种业发展也面临育种创新能力有待增强、企业竞争力有待提升、种子生产水平有待提高、杂交稻种子出口有待扩大等问题与挑战。从未来发展看,生物育种等新技术将加速发展,突破性新品种将加快推广应用,种子市场集中度将持续提升,杂交稻国际战略将从产品输出向技术输出转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高产优质抗逆粳型香稻品种津原U99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于福安, 于澎湃, 赖立松, 郑爱军, 卢东琪, 谢静, 刘文贺, 李志强, 吴克岭
    中国稻米    2022, 28 (4): 109-11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2.04.023
    摘要968)   HTML15766)    PDF (372KB)(771)    收藏

    津原U99是天津市优质农产品开发示范中心(原天津市原种场)育成的粳型香稻新品种,耐盐碱、耐旱、耐涝,综合抗逆性强,省肥省药;年度间产量和品质稳定,一般产量650.0 kg/667 m2,高产田可达750.0 kg/667 m2,品质达国标优质1级,食味品质优,直链淀粉含量14.9%,精米率74.1%。2019年被定为首批天津市小站稻产业振兴主推品种,2021年荣获“全国优良食味粳稻品评一等奖”。本文总结了其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我国水稻种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浅析
    王跃星, 魏祥进, 徐春春, 方福平
    中国稻米    2022, 28 (5): 62-6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2.05.010
    摘要864)   HTML1780458073)    PDF (553KB)(1043)    收藏

    种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石,水稻种源自主可控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基础。我国水稻传统育种技术创新力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较为完善,但新兴育种技术仍存在发展空间。因此,未来我国仍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种业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等,不断提高水稻种业科技创新能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直播稻生产概况与品种选育策略
    刘利成, 闵军, 刘三雄, 李小湘, 潘孝武, 刘文强, 胡敏, 赵永, 黎用朝
    中国稻米    2022, 28 (5): 44-4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2.05.007
    摘要859)   HTML1556029604)    PDF (647KB)(944)    收藏

    近年,直播稻面积在我国迅速扩大。本文结合国内外直播稻生产概况,指出了直播稻在抗倒伏、出苗率、耐冷性、防治杂草以及生育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培育“生育期适中、抗倒伏、耐低温、耐低氧萌发”的适合直播的水稻新品种选育策略。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玮两优8612特征特性及大面积单产1 100 kg/667 m2栽培技术
    史勇敢, 黄国胜, 杨剑辉, 陈慧宏, 王中友, 许树滨, 熊智军, 肖利民, 马建国, 秦鹏, 杨远柱
    中国稻米    2022, 28 (6): 129-13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2.06.027
    摘要850)   HTML392)    PDF (418KB)(693)    收藏

    玮两优8612系由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和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联合选育的强优势杂交稻组合,其株叶形态理想,穗粒结构协调,抗病抗逆性优异,高产潜力大。玮两优8612在2021年和2022年百亩方示范中平均单产分别达1 114.8 kg/667 m2和 1 158.8 kg/667 m2。文章总结了玮两优8612的特征特性及单产超1 100 kg/667 m2栽培技术要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优质丰产香稻新品种粤香430的选育及应用
    何秀英, 刘维, 陆展华, 卢东柏, 王晓飞, 王石光, 方志强
    中国稻米    2023, 29 (2): 108-11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2.022
    摘要834)   HTML267)    PDF (350KB)(681)    收藏

    为推进水稻优质化进程,自2018年起广东省开始设立香稻组区域试验,粤香430是广东省第一批参试并通过审定的香稻新品种。该品种为感温型常规稻,株型集散适中,抗倒力强,丰产性好,稻米品质优,区试平均产量456.3 kg/667 m2,在区试组中名列第一,比香稻组对照美香占2号显著增产;稻米品质达部标优质1级,直链淀粉含量16.2%,长宽比3.3,有香味(2-AP含量675.0~1 030.9 μg/kg),品鉴食味分84.0~91.0分,米饭软滑、浓香,曾获广东首届稻米发展大会金奖。叶瘟1.4~3.0级,穗瘟3.0~3.4级,田间表现较强抗性,适宜广东省各地早、晚季种植。在广东阳山、化州、新会、茂名、南雄等地试种表现良好,已成为广东多个丝苗米产业园的生产和加工用种,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优质常规粳稻上师大 19号的特征特性及主要栽培技术
    夏建明, 蒋其根, 李茂柏, 徐永平, 高留根, 楼坚锋
    中国稻米    2022, 28 (6): 135-13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2.06.029
    摘要797)   HTML8270)    PDF (247KB)(631)    收藏

    上师大19号系由上海师范大学育成的长粒香型软米粳稻,具有生育期适中、产量高、抗倒性强、抗病性好、米质优、商品性好等优点。本文总结了上师大 19号的试验示范表现及主要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强再生力水稻品种筛选与选育研究进展
    林强, 蔡秋华, 崔丽丽, 姜照伟, 蒋家焕, 吴方喜, 罗曦, 肖晏嘉, 谢华安, 张建福
    中国稻米    2022, 28 (5): 1-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2.05.001
    摘要784)   HTML1611599903)    PDF (724KB)(1144)    收藏

    再生稻作为一种高效简约、高产经济的栽培模式,已在南方主要稻区形成较大规模。我国再生稻发展潜力大,生产方式正向机械化、轻简化、标准化和集约化过渡,而生产应用品种由高节位再生型向低节位再生型转变。本文综述了水稻再生力特性遗传、评价指标构建和强再生力水稻品种选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提出再生稻品种选育的设想与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食用稻品质评价标准发展及其对稻米品质改善的影响
    胡贤巧, 卢林, 张卫星, 牟仁祥, 陈铭学
    中国稻米    2022, 28 (5): 133-13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2.05.020
    摘要764)   HTML1222639760)    PDF (578KB)(876)    收藏

    食用稻品质评价标准在增强我国人民稻米品质意识、促进我国稻米品质改良工作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全面了解我国优质食用稻品质评价标准的发展及其在水稻品质改良中的实际作用,本文比较了我国不同时期优质食用稻的品质评价标准,并结合我国稻米优质率情况进行了分析讨论,以期为我国“十四五”时期优质稻新品种培育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水稻抗倒伏性评价方法及机理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欧阳慧, 杨贤莉, 王立志, 张天驰, 迟力勇, 赵茜, 张喜娟, 李明贤, 李忠杰, 李锐, 孙兵, 武小霞, 吴立仁, 吕国依, 姜树坤
    中国稻米    2023, 29 (2): 12-1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2.003
    摘要758)   HTML500)    PDF (739KB)(704)    收藏

    倒伏是影响水稻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倒伏后群体冠层结构遭到破坏,叶片光合速率锐减,同时群体内部湿度增加诱发真菌性病害和穗发芽,进而影响稻米品质和产量。本文综述了水稻倒伏的评价方法和诱发原因、抗倒伏能力与茎秆理化特性的关系、抗倒伏基因的挖掘及功能研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比较分析了不同水稻倒伏评价方法的特点,分析了株型等形态性状、氮肥运筹、种植密度、种植方式以及大风、暴雨、臭氧等环境因素对水稻倒伏的影响,归纳了纤维素含量、木质素含量以及维管束数目等茎秆物理特性及化学成分与水稻倒伏的关系,总结了矮化相关基因和纤维素合成相关基因参与水稻抗倒伏的调控机制。此外,文章展望了未来水稻抗倒伏研究方向,并提出一些建议:(1)创新和优化水稻倒伏评价体系;(2)挖掘鉴定新的抗倒伏基因,强化水稻抗倒伏的机理研究;(3)选育抗倒伏水稻品种;(4)根据品种、栽培条件和气候环境等因素制定倒伏综合应对措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节水抗旱稻的培育与产业发展
    罗利军
    中国稻米    2022, 28 (5): 14-1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2.05.003
    摘要748)   HTML1108377775)    PDF (765KB)(979)    收藏

    节水抗旱稻(Water-saving and drought-resistance rice,WDR)是指既具有水稻高产优质特性,又具有旱稻节水抗旱特性的一种新的栽培稻类型(NY/T 2862-2015),是在水稻科技进步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整合现代优良水稻与旱稻品种的优良特性而成。节水抗旱稻的节水、抗旱和耐直播能力较强,可采用“旱直播旱管”的绿色栽培模式,可在水田不淹水栽培,大幅度节约灌溉用水,减少面源污染和甲烷排放,也可在旱地或山坡地种植,拓展水稻种植空间。本文简要介绍了节水抗旱稻的概念、特点以及培育与改良策略,表列了团队育成审定的23个节水抗旱稻品种及各自主要特点及适种区域,对节水抗旱稻的产业发展目标进行了讨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绿色超级稻品种培育及其发展
    莫伊凡, 吴伊宁, 余四斌
    中国稻米    2022, 28 (5): 7-1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2.05.002
    摘要748)   HTML1159725130)    PDF (861KB)(859)    收藏

    粮食安全、资源环境保护以及绿色发展是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保障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绿色超级稻”的理念要求水稻新品种在高产优质的基础上兼有多种病虫害抗性、养分高效吸收利用、以及较强的抗旱性和抗逆性特性,实现水稻生产“少打农药、少施化肥、节水抗旱、优质高产”的目标。“绿色超级稻”的理念与实践推动了绿色农业的发展。本文简要介绍了“绿色超级稻”理念及其形成的历史背景、研究进展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稻田除草剂应用现状与抗除草剂水稻育种研究进展
    胡江博, 任正鹏, 丁翔, 王朝全, 冯阳, 王笑见, 张翔, 胥南飞
    中国稻米    2023, 29 (4): 13-1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4.003
    摘要747)   HTML225)    PDF (861KB)(955)    收藏

    在水稻生产中,杂草是影响稻谷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除草剂是目前最有效的除草手段。近年来,市场供应的稻田除草剂商品种类庞杂,常用除草剂使用量逐年增加,单一除草剂长期大量使用带来的杂草抗药性问题和除草剂残留引起的食品安全、农田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难以有效解决。创制抗除草剂水稻品种是解决稻田杂草危害重、防控难的一种较好选择。本文从稻田杂草及其发生规律入手,介绍了水稻直播和移栽种植模式下杂草的治理措施、稻田常用除草剂应用现状及挑战,重点研究了最新的抗除草剂水稻新品种育种进展和应用情况,展望了生物育种技术在抗除草剂水稻创制中的发展前景,旨在为提高稻田杂草防控水平,促进抗除草剂水稻育种研究和扩展生物育种技术应用范围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长粒优质粳稻鄂香2号示范表现及600 kg/667 m2高产栽培技术
    郝蓉蓉, 冯珺泽, 王松, 朱彩章, 王雪艳, 周梦, 党程成, 余思蝶, 穆麒麟, 田小海
    中国稻米    2023, 29 (1): 134-13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1.024
    摘要728)   HTML72420)    PDF (557KB)(727)    收藏

    本研究系统调查了鄂香2号在3个典型示范点的示范表现,并小结了其单产600 kg/667 m2的高产栽培技术:无人机飞播用种量6~7 kg/667 m2或机械移栽基本苗6~7万/667 m2,可保其有较高的成穗数;纯氮用量15~16 kg/667 m2,N、P、K比为2∶1∶1.5,采用底肥为主的分次施肥策略,可保其全周期平衡的营养需求;草害防控重点放在“一封二杀”上,对主要病虫重点放在预防和发生初期防治上,保证病虫草害的有效控制。在此前提下,合理规划栽培期避开高温灌浆,确保适温下长时间灌浆和全生育期健康栽培,配合后期良好的天气,是该品种取得更高产和更优质的一条重要途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中国水稻百年育种的一些标志性品种
    赵健, 尹合兴, 朱承祺, 刘定富, 方福平, 沈志成, 应继锋
    中国稻米    2022, 28 (5): 66-7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2.05.011
    摘要727)   HTML1231798352)    PDF (979KB)(1087)    收藏

    在中国水稻百年育种史上,水稻育种工作者根据不同时代的需求,培育出了一系列的优良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基本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1919—1949年期间,培育出了我国第1个大面积推广品种中大帽子头,世界上第1个具有野生稻血缘品种并开创国内水稻杂交育种先河的中山1号,以及推广面积最大的改良品种南特号。1950—1979年期间,培育出了以“绿色革命”为标志的矮脚南特、珍珠矮11、广陆矮4号、桂朝2号等为代表的矮秆耐肥的高产水稻品种。1973年以袁隆平领导的全国水稻杂优利用协作组成功实现了籼型杂交水稻的三系配套,开始杂交水稻的产业化应用;此期间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1978年推广面积达到297.9万hm2。1980年以后,育成了常规稻品种浙辐802、杂交水稻品种汕优63、超级两系杂交水稻品种两优培九等。进入21世纪,育成以超级稻品种甬优系列品种、Y两优1号等为代表的高产品种,以中嘉早17为代表的优质高产多功能水稻成为我国稻区的主导品种。展望未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培育具有健康、环保等特性的优质高产多功能品种将成为水稻育种家的主攻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现状与技术突破
    唐文帮, 陈晓军, 张桂莲, 邓化冰, 胡远艺, 田妍
    中国稻米    2022, 28 (5): 20-2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2.05.004
    摘要718)   HTML1406009424)    PDF (1812KB)(1032)    收藏

    杂交水稻为保障我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目前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较高的用种成本限制了其可持续发展。传统的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方式已难以满足当前水稻轻简化栽培的需求,实现杂交水稻种子由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向机械化生产方式转型是降低制种成本的一条理想途径。本文对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面临的难题,结合多年的研究实践,提出了解决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难题的技术途径,并对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近年我国水稻种子休眠与萌发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唐思敏, 童晓红, 应杰政, 张健, 田志宏, 王以锋
    中国稻米    2024, 30 (4): 1-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4.001
    摘要702)   HTML80)    PDF (669KB)(663)    收藏

    水稻种子的休眠与萌发是维持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农艺性状。水稻种子收获前较低的休眠水平易引起穗发芽,导致水稻产量和品质降低。另一方面,较高的休眠程度易引起水稻播种期的低发芽率和出苗不整齐,严重制约水稻的高产稳产。综述了2020年以来国内在水稻种子休眠与萌发遗传调控领域取得的一系列重要进展,具体从植物激素、非生物胁迫和穗发芽调控机制展开,并对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作简要介绍,提出研究趋势和展望,以期阐明调控种子萌发的遗传特性和作用机理,为适宜休眠度的水稻新品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和优良基因资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近年我国水稻遗传育种研究进展与展望
    占小登, 王凯, 曹立勇
    中国稻米    2023, 29 (6): 1-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6.001
    摘要688)   HTML96)    PDF (504KB)(910)    收藏

    综述了2020—2022年我国水稻遗传规律研究、品种选育与种业发展等方面的进展,简要比较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差异,提出了研究趋势与展望。在水稻品种演化规律研究方面,揭示了已知功能基因在主栽品种选育中的演化规律,发现高产、植株形态优势和抵御生物胁迫的抗性单倍型是籼稻主栽品种能够大面积种植的关键因素,早熟、抵御非生物胁迫的抗性单倍型是粳稻主栽品种大面积种植的关键;创制了世界首例重新设计和快速驯化的四倍体水稻,实现从“0”到“1”的突破,开辟了全新的作物育种方向;开发了一款智能化的水稻育种导航程序,在水稻新品种快速培育方面应用潜力巨大;创新了许多育种理论与技术,创制了许多基因编辑水稻材料,为新品种培育奠定基础,3年来育成审定品种(不育系)6 177个,其中61.4%以企业为第一单位育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