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谢高地, 成升魁, 肖玉, 等. 新时期中国粮食供需平衡态势及粮食安全观的重构[J]. 自然资源学报, 2017, 32(6): 895-903.
|
[2] |
杨翠红, 林康, 高翔, 等. “十四五”时期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态势及风险分析[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2, 37(8): 1 088-1 098.
|
[3] |
农业农村部. 农业农村部部署开展全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EB/OL]. 2023-04-23.
|
[4] |
徐春春, 纪龙, 陈中督, 等. 2023年我国水稻产业形势分析及2024年展望[J]. 中国稻米, 2024, 30(2): 1-4.
|
[5] |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J]. 中国农业综合开发, 2021(9): 46.
|
[6] |
周卫等. 低产水稻土改良与管理:理论·方法·技术[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5.
|
[7] |
白雪源, 张杰, 崔振岭, 等. 中低产田评价指标与主要方法研究进展[J]. 土壤学报, 2023, 60(4): 913-924.
|
[8] |
张燕. 我国中低产田改造现状及对策建议[D]. 成都: 西南财经大学, 2010.
|
[9] |
夏建国, 魏朝富, 朱钟麟, 等. 中国中低产田土改造研究综述[J].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4): 212-217.
|
[10] |
刘占军, 艾超, 徐新朋, 等. 低产水稻土改良与管理研究策略[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 21(2): 509-516.
|
[11] |
聂军, 杨曾平, 廖育林, 等. 长江中游中低产稻田改良和培肥技术[C]//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 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0: 489-499.
|
[12] |
石全红, 王宏, 陈阜, 等. 中国中低产田时空分布特征及增产潜力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19): 369-373.
|
[13] |
曾希柏, 张佳宝, 魏朝富, 等. 中国低产田状况及改良策略[J]. 土壤学报, 2014, 51(4): 675-682.
|
[14] |
柴娟娟, 廖敏, 徐培智, 等. 我国主要低产水稻冷浸田养分障碍因子特征分析[J]. 水土保持学报, 2012, 26(2): 284-288.
|
[15] |
张宣. 南方中低产黄泥田科学施肥技术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 2014.
|
[16] |
徐琪. 长江中下游白土的地理分布规律及其形成过程的特点[J]. 土壤学报, 1962, 10(1): 44-54.
|
[17] |
章家恩. 酸性硫酸盐土的酸害暴发机制及其环境影响[J]. 热带地理, 1999, 19(2): 137-141.
|
[18] |
闫湘, 金继运, 梁鸣早. 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化肥增产效应与肥料利用效率[J]. 土壤, 2017, 49(6): 1 067-1 077.
|
[19] |
KAKAR K, XUAN T D, NOORI Z, et al. Effects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fertilizer application on growth, yield, and grain quality of rice[J]. Agriculture, 2020, 10(11): 544.
|
[20] |
杨志臣, 吕贻忠, 张凤荣, 等. 秸秆还田和腐熟有机肥对水稻土培肥效果对比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 2008, 24(3): 214-218.
|
[21] |
吴玉红, 王吕, 崔月贞, 等. 轮作模式及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稻米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1, 27(11): 1 926-1 937.
|
[22] |
高明, 张磊, 魏朝富, 等. 稻田长期垄作免耕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4, 10(4): 343-348.
|
[23] |
王飞, 林诚, 李清华, 等. 江南冷浸田治理利用研究进展[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6, 24(9): 1 151-1 160.
|
[24] |
张赓, 李小坤, 鲁剑巍, 等. 不同措施对冷浸田土壤还原性物质含量及水稻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27): 153-157.
|
[25] |
向万胜, 李卫红, 童成立. 江汉平原农田渍害与土壤潜育化发展现状及治理对策[J]. 土壤与环境, 2000, 9(3): 214-217.
|
[26] |
向万胜, 古汉虎. 低湖区潜育性稻田施用钾肥的效应及对土壤氧化还原性状的影响[J]. 土壤肥料, 1997(2): 32-34.
|
[27] |
王飞, 林诚, 李清华, 等. 基于不同类型冷浸田的有机无机物料改良剂增产效应研究[J]. 土壤通报, 2017, 48(5): 1 203-1 209.
|
[28] |
王飞, 李清华, 林诚, 等. 冷浸田水旱轮作对作物生产及土壤特性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5, 26(5): 1 469-1 476.
|
[29] |
张志毅, 汤文娟, 熊又升, 等. 改良剂对冷浸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5, 34(4): 37-43.
|
[30] |
崔宏浩, 陈正刚, 朱青, 等. 外源物对冷浸田土壤亚铁量及水稻产量的影响[J]. 西南农业学报, 2015, 28(1): 220-225.
|
[31] |
陈琨, 秦鱼生, 喻华, 等. 不同肥料/改良剂对冷泥田水稻生长、养分吸收及土壤性质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 21(3): 773-781.
|
[32] |
LIU Y, LU H, YANG S, et al. Impacts of biochar addition on rice yield and soil properties in a cold waterlogged paddy for two crop seasons[J]. Field Crops Research, 2016, 191: 161-167.
|
[33] |
LIU Y, YANG S, LU H, et al. Effects of biochar on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s in soil temperature in cold waterlogged rice paddies[J]. 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 2018, 181: 102-109.
|
[34] |
李大明, 余喜初, 柳开楼, 等. 工程排水和农业措施改良鄱阳湖区潜育化稻田的效果[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 21(3): 684-693.
|
[35] |
郑华斌, 姚林, 刘建霞, 等. 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及根系性状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4, 40(4): 667-677.
|
[36] |
宓文海, 吴良欢, 马庆旭, 等. 有机物料与化肥配施提高黄泥田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J]. 农业工程学报, 2016, 32(13): 103-108.
|
[37] |
冀建华, 刘秀梅, 李祖章, 等. 长期施肥对黄泥田碳和氮及氮素利用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2): 2 484-2 494.
|
[38] |
荣勤雷, 梁国庆, 周卫, 等. 不同有机肥对黄泥田土壤培肥效果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4, 20(5): 1 168-1 177.
|
[39] |
何春梅, 王飞, 黄毅斌, 等. 紫云英翻压条件下化肥减施对黄泥田水稻产量与土壤肥力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3, 29(6): 1 070-1 081.
|
[40] |
张文安, 孙锐锋, 肖厚军, 等. 黄泥田改良培肥效应研究[J]. 贵州农业科学, 2007(5): 70-71.
|
[41] |
李录久, 王家嘉, 吴萍萍, 等. 秸秆还田下氮肥运筹对白土田水稻产量和氮吸收利用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6, 22(1): 254-262.
|
[42] |
龚子同, 张效朴. 我国水稻土资源特点及低产水稻土的增产潜力[J]. 农业现代化研究, 1988(3): 33-36.
|
[43] |
张俊民. 土壤发生淀浆板结的原因及其改良途径[J]. 土壤通报, 1959(6): 56-60.
|
[44] |
吴萍萍, 王家嘉, 李录久. 不同耕作与施肥方式下白土的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量[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4, 20(3): 754-760.
|
[45] |
吴萍萍, 李录久, 耿言安, 等. 耕作与施肥措施对江淮地区白土理化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18, 32(6): 243-248.
|
[46] |
彭世彰, 张秀勇, 刘广明. 稻田土壤中控制灌溉+淋洗水分的节水抑盐效率分析[J]. 土壤, 2002(6): 315-318.
|
[47] |
刘广明, 彭世彰, 杨劲松. 不同控制灌溉方式下稻田土壤盐分动态变化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 2007, 23(7): 86-89.
|
[48] |
宋波, 张文胜, 漆小泉. 黄淮海平原高盐低产田水稻覆膜旱直播滴灌栽培技术的建立及应用效果[J]. 中国稻米, 2023, 29(2): 103-107.
|
[49] |
蔡东, 肖文芳, 李国怀. 施用石灰改良酸性土壤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9): 206-213.
|
[50] |
HUANG Y, SHENG H, ZHOU P, et al. Remediation of Cd-contaminated acidic paddy fields with four-year consecutive liming[J].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2020, 188: 109 903.
|
[51] |
宋平原, 刘君权, 杨健, 等. 不同镉胁迫下施用纳米硅和活性硅对水稻的降镉效应[J]. 中国稻米, 2024, 30(6): 49-54.
|
[52] |
易琼, 杨少海, 黄巧义, 等. 改良剂对反酸田土壤性质与水稻产量的影响[J]. 土壤学报, 2014, 51(1): 176-183.
|
[53] |
王秀斌, 唐栓虎, 荣勤雷, 等. 不同措施改良反酸田及水稻产量效果[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 21(2): 404-412.
|
[54] |
徐建明, 孟俊, 刘杏梅, 等. 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与粮食安全保障[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8, 33(2): 153-159.
|
[55] |
曾晓舵, 王向琴, 凃新红, 等.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阻控技术研究进展[J]. 生态环境学报, 2019, 28(9): 1 900-1 906.
|
[56] |
程通, 王小兵, 董君能, 等. 原位钝化对稻田镉污染土壤修复效果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 中国稻米, 2023, 29(2): 28-33.
|
[57] |
胡雪芳, 田志清, 梁亮, 等. 不同改良剂对铅镉污染农田水稻重金属积累和产量影响的比较分析[J]. 环境科学, 2018, 39(7): 3 409-3 417.
|
[58] |
张丽娜, 宗良纲, 付世景, 等. 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在Cd污染土壤上生长及其吸收Cd的影响[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6, 6(5): 49-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