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3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7-20
    上一期   

    专论与研究
    广告·书评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论与研究
    我国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面临的现实困境与出路
    徐春春, 纪龙, 陈中督, 李丹, 方福平
    2025, 31(4): 1-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4.001
    摘要 ( )   HTML ( )   PDF(543KB) ( )  

    我国水稻年度间、品种间、区域间生产水平存在明显差异,水稻单产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当前,我国水稻单产提升面临重大突破性品种短缺、轻简型高产技术储备不足、标准化技术落实难到位难、灾害防控技术创新不足等突出问题,需要从品种选育、技术集成、技术推广和防灾减灾等四方面协同发力,切实将科技潜力转化为现实产量、区试产量转化为农民产量,推动稻谷产能持续提升。

    新时期我国再生稻生产形势及对策建议
    冯宇鹏, 刘阿康, 陈丹阳, 贺娟, 梁健, 万克江, 鄂文弟
    2025, 31(4): 5-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4.002
    摘要 ( )   HTML ( )   PDF(642KB) ( )  

    再生稻生产在我国源远流长,近年来更是不断取得新进展、迈上新台阶。本文系统回顾了我国再生稻的发展历程,从生产面积、产量水平以及种植分布等维度,全面总结了新时期再生稻的发展特征。同时,梳理了我国在再生稻优良品种培育与筛选、配套农机研发与改造、技术集成与推广等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效,深入探讨了新时期我国再生稻发展在良种选育、良法配套、良机应用以及灾害防御等方面依然存在的短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强化规划引领、推进技术研发与集成推广、完善社会化服务等多个层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旨在为我国再生稻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十四五”期间我国水稻病虫害发生规律演变与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创新
    卓富彦, 张熠玚, 郭永旺, 刘慧, 鄂文弟
    2025, 31(4): 9-1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4.003
    摘要 ( )   HTML ( )   PDF(582KB) ( )  

    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口粮作物,其病虫害防治工作关乎国家粮食安全。本文在对 2016年至2024年全国植保专业统计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全面总结回顾了“十四五”期间水稻病虫害的发生特征、造成的危害损失以及防控工作取得的成效。同时,系统梳理了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模式创新成果。在此基础上,针对未来水稻绿色安全生产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水稻等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参考。

    建立均衡高质量健康群体是实现水稻高产优质协同的关键
    钱浩宇, 李伟玮, 陈琳, 唐设, 丁承强, 王松寒, 江瑜, 刘正辉, 李刚华, 丁艳锋
    2025, 31(4): 13-1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4.004
    摘要 ( )   HTML ( )   PDF(844KB) ( )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口粮作物,实现水稻高产优质协同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鉴于耕地和水资源等条件的限制,提高单产成为我国提升粮食产能的主要途径。现代高产优质水稻品种普遍具有穗大粒多的特征,但若栽培管理措施不当,易引发群体发育不均衡、弱势粒灌浆不充分等问题,严重制约水稻品种高产优质潜力的发挥。作者团队在20多年理论研究与技术探索基础上,创新性提出了“水稻均衡高质量健康群体理论”,并构建了以“匀起点、调碳氮、强弱粒”为核心的水稻均衡群体栽培技术体系。该体系以缓混肥一次施肥技术为核心,同时配套精播壮苗微喷旱育技术、增氧促根匀插早发技术以及强弱势粒差异化调控技术等。通过提高水稻单穴穗数均匀度、穗粒数均匀度以及强弱势籽粒灌浆均匀度,有效提升了水稻单产和品质水平,为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

    水稻抗病虫分子育种:现状、挑战与展望
    涂洲溢, 刘士毓, 符辰建, 谢志梅, 胡小淳, 秦鹏, 孙振彪, 江南, 杨远柱
    2025, 31(4): 19-2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4.005
    摘要 ( )   HTML ( )   PDF(729KB) ( )  

    近20年来,全球科学家在水稻与病虫互作领域不断研究探索,取得了诸多重要成果,不仅深入剖析了寄主抗性遗传与分子机制,还为水稻抗病虫分子育种提供了关键基因资源、策略与技术支撑,对水稻绿色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综述了水稻“两病一虫”抗性基因克隆与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介绍了隆平高科在杂交水稻抗病虫分子育种方面的实践与成果,分析了当前水稻抗病虫分子育种面临的挑战,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两系杂交粳稻育种研究进展与展望
    董维, 沈锡琼, 谷安宇, 涂建, 奎丽梅, 蒋啟勇, 李小林
    2025, 31(4): 26-3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4.006
    摘要 ( )   HTML ( )   PDF(801KB) ( )  

    两系法杂交稻在挖掘水稻杂种优势、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方面意义重大,但至2025年5月,两系杂交粳稻国审品种仅10个,只占同期国审水稻品种数的0.23%。本文基于两系杂交粳稻的发展现状,总结了粳型两用核不育系选育的进展、粳型两用核不育系光温敏雄性不育遗传位点及机制,深入剖析了其发展远落后于两系杂交籼稻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未来发展对策,旨在为推动两系杂交粳稻的选育与应用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参考。

    水稻单倍体育种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金星辰, 黄钰姮, 徐江民, 王克剑, 饶玉春, 刘朝雷
    2025, 31(4): 32-3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4.007
    摘要 ( )   HTML ( )   PDF(533KB) ( )  

    相较于传统纯系育种需要通过6~10个世代的自交或回交才能实现育种材料纯合,单倍体育种技术能够在1~2代内快速培育出遗传完全纯合的育种材料,显著缩短了育种周期。单倍体育种技术主要包括单倍体诱导、单倍体筛选、染色体加倍以及双单倍体种植与育种应用等关键环节,其中单倍体诱导是整个技术体系的核心步骤。根据不同的诱导方式,目前在水稻中主要存在两种诱导单倍体的方法:一是已成熟应用的花药离体培养法;二是近年来兴起的利用单倍体诱导系进行杂交的方法。本文综述了基于单倍体诱导系的水稻单倍体育种技术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探讨了水稻单倍体育种各个技术环节存在技术难题,展望了其未来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稻田土壤健康培育研究进展
    徐青山, 朱春权, 颜玉莲, 王航风, 李尚攀, 迟春欣, 孔亚丽, 朱练峰, 田文昊, 曹小闯, 虞轶俊, 张均华
    2025, 31(4): 37-4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4.008
    摘要 ( )   HTML ( )   PDF(980KB) ( )  

    培育健康的稻田土壤,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推动稻田土壤可持续发展以及提升生态环境意义重大。科学合理的稻田土壤改良措施,是治理土壤障碍因子、培育健康土壤的关键所在。本文聚焦我国稻田土壤质量退化的现状,深入阐明稻田土壤健康概念的内涵。同时,系统总结了不同稻田土壤健康培育措施提升土壤健康的生化途径,提倡构建多维度融合的稻田土壤健康评价体系。此外,还对我国稻田土壤改良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旨在为我国土壤健康培育、实现土壤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有效的技术指导。

    我国中低产稻田主要类型及其改良研究进展
    张剑峰, 马世浩, 曹玉东, 李小坤
    2025, 31(4): 44-5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4.009
    摘要 ( )   HTML ( )   PDF(980KB) ( )  

    目前,我国农业大田生产技术到位率不高,还未形成“多技术集成、大面积普及”均衡增产的格局。在农技、植保、土肥和种子等关键环节,支持措施相对孤立,缺乏协同作用,这限制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因此,深入挖掘并利用地、种、肥、药等生产要素以及耕、种、管、收各环节的增产潜力,并迅速推广先进实用的高质高效品种与技术,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重要支撑。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然而,我国约有767.0万hm2(即24.4%的稻田总面积)属于低产田,这直接影响了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明确中低产稻田的现状及其障碍因子,并挖掘其增产潜力,对于实现粮食的持续稳定增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大量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可以将中低产稻田系统地分为中产培肥型、冷渍潜育型、粘重缺肥型、沉砂板结型以及化学污染型。针对不同类型的中低产稻田,解析了它们存在的主要增产障碍因子,并综述了相应的改良管理措施及其应用效果。最后,针对当前中低产稻田改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的改良研究建议。

    水稻智能化无人化育插秧技术研究进展
    夏宇欣, 凌宇飞, 冯源, 顾元坤, 朱海滨, 许方甫, 李光彦, 高辉, 魏海燕, 张洪程, 胡群
    2025, 31(4): 51-5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4.010
    摘要 ( )   HTML ( )   PDF(764KB) ( )  

    我国传统水稻育插秧方式存在人力与物力消耗大、作业效率低等诸多问题。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化与无人化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这些技术的应用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中的人力与物力投入,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本文综述了水稻智能化无人化育插秧技术的发展历程、研究进展以及实际应用案例,深入剖析了该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方向与趋势。在育插秧环节,借助智能化育秧流水线与关键育秧农艺技术,以及无人驾驶插秧机结合卫星定位、自动导航等技术,可实现智能化育秧与全程无人化插秧作业,在一定程度上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在施肥喷药作业中,运用无人机进行作业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同时有效减少病虫害发生。然而,目前智能化无人化技术在精确度、实用性和稳定性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亟待持续优化改进,以更好地推动该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

    水稻智能收获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张闻宇, 吴思进, 张智刚, 丁凡, 何杰, 胡炼, 罗锡文
    2025, 31(4): 57-6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4.011
    摘要 ( )   HTML ( )   PDF(826KB) ( )  

    随着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提升水稻生产智能化水平刻不容缓,其中,收获环节的智能化需求尤为迫切,且实现难度较大。当前,智能水稻收获机因粮仓容量有限,在作业过程中需频繁卸粮,这严重影响了作业效率。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系统梳理了定点卸粮与跟车卸粮这两种协同作业模式的关键技术研究进展。在定点卸粮技术方面,通过运用高精度空间几何建模、停车距离补偿预测以及立体视觉检测技术,实现了纵向偏差小于0.20 m、横向偏差小于0.10 m的精准对位,有效提高了卸粮的准确性和效率。在跟车卸粮技术方面,基于改进的机间通信协议(采用电台/4G双模)以及卡尔曼滤波延时补偿方法,成功将通信误差降低82.00%以上。同时,结合增益自调整单神经元控制算法,使动态协同纵向偏差稳定控制在±0.08 m以内,显著提升了跟车卸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路径规划方面,本文构建了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多目标优化模型。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模型可使协同作业效率提升13.58%,进一步优化了收获作业流程。通过集成上述技术,所构建的协同系统可使水稻收获效率达到0.42 hm2/h,相较于单机作业效率提升了26.00%。然而,现有研究成果在复杂农田环境适应性以及不规则地块适用性方面仍存在一定局限。未来,需要进一步强化系统的鲁棒性,并开展多场景验证工作,以推动智能水稻收获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

    滨海盐碱地水稻高产形成与栽培技术研究与实践
    韦还和, 孟天瑶, 陈英龙, 左文刚, 姚荣江, 高平磊, 许轲, 张洪程, 戴其根
    2025, 31(4): 63-7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4.012
    摘要 ( )   HTML ( )   PDF(794KB) ( )  

    我国正积极推进滨海盐碱地的开发利用,大力发展水稻生产。鉴于滨海盐碱地水稻生产高产栽培技术不够明晰,存在产量不高且不稳定等实际问题,我们系统总结了本团队在滨海盐碱地水稻高产形成与栽培技术方面的研究及实践工作。滨海盐碱地水稻高产形成的规律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需确保群体穗数充足且穗型较大,以此协同实现足够的群体库容量,并保持较高的库容充实度;(2)要稳定水稻前期生长量,合理增加中期光合生长量,显著增强后期干物质积累能力;(3)凭借良好的株型和群体支撑力,保障群体库容能够充分结实。围绕上述规律,我们针对性开展了一系列滨海盐碱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涵盖土壤脱盐关键技术、土壤培肥关键技术、耐盐水稻品种筛选与鉴定、适宜的密肥组合与微咸水灌溉技术,以及外源生长调节剂的应用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我们整合并形成了“耕、晒、泡、旋、排”多次循环与增施有机肥相结合的快速高效脱盐培肥技术,以及以应用耐盐优质品种和“早播、勤灌、壮秧、密植、足肥”为特征的机插综合栽培技术。通过这些技术的集成应用,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滨海盐碱地机插水稻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在滨海盐碱地取得了显著的改良土壤与增产效果。

    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加工机械化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刘爱民, 唐文帮
    2025, 31(4): 71-7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4.013
    摘要 ( )   HTML ( )   PDF(1187KB) ( )  

    基于水稻印刷粘种机、插秧机、无人飞机、谷物烘干机等设备在杂交水稻全程机械化制种中的应用研究,创新集成了一套涵盖父母本精量播种育秧、父母本机插秧、无人机喷施“九二○”、无人机辅助授粉以及种子机械干燥等环节的全程机械化制种技术,并开始推广应用。在深入探究杂交水稻种子粉质化劣变特性的基础上,成功研制出“杂交水稻劣变种子光学分选机”。经过该光学分选机的处理,发生粉质化劣变的杂交种子发芽率可提高约8.0个百分点。此外,还提出应着力研制父本专用割除机、机插秧播种育秧配套机械、专用授粉无人机以及烘干、精选、计量、包装一体化自动化生产线等种子生产加工配套机械,促进杂交水稻制种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水稻需水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王彬, 杨丞, 吴朋浩, 李小坤
    2025, 31(4): 79-8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4.014
    摘要 ( )   HTML ( )   PDF(732KB) ( )  

    采用ET0 Calculator和单作物系数法计算水稻需水量,分析近41年种植区域、季型和种植时期对水稻需水量的影响,比较影响需水量气候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为水稻的水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水稻需水量随生育进程推进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全生育期需水总量变异性较大,最小值为4 057.0 t/hm2,最大值为9 788.0 t/hm2,平均值为6 621.0 t/hm2。日均需水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返青期、分蘖期、拔节孕穗期、抽穗灌浆期和黄熟期的日均需水量分别为50.0、63.0、75.0、64.0和37.0 t/(hm2·d)。水稻种植区域、季型、种植时期等因素对需水量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东北地区、西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地区和西南地区水稻需水量分别为5 161.0~6 111.0 t/hm2、8 845.0~9 788.0 t/hm2、5 211.0~9 591.0 t/hm2、4 057.0~5 676.0 t/hm2、7 658.0~8 347.0 t/hm2;早稻、晚稻和单季稻需水量分别为5 211.0~5 891.0 t/hm2、6 074.0~6 990.0 t/hm2和8 428.0~9 545.0 t/hm2;随种植时间的推移水稻需水量呈增加的趋势。影响水稻需水量的气候因素中,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日照时数、最低温度、相对湿度、降水和风速的相对重要性占比分别为25.5%、22.9%、22.6%、20.9%、4.9%、1.7%和1.5%。

    基于改进EfficientNet-V2的水稻病虫害识别系统研究
    焦佳宝, 李玲一, 刘永健, 陈相甫, 罗举, 杨保军, 姚青, 刘淑华
    2025, 31(4): 86-9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4.015
    摘要 ( )   HTML ( )   PDF(1530KB) ( )  

    针对传统水稻病虫害识别方法存在的效率低下、易受主观因素干扰等局限性,以及现有深度学习模型在捕捉水稻病虫害细微特征和处理类别不平衡数据方面存在的不足,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与实践。首先,利用AR眼镜在水稻田间实地采集病虫害图像,结合公开数据集IP102和网络上的图像构建了水稻病虫害数据集,并采用数据增强方式扩充训练样本,缓解类别不平衡与图像质量问题;其次,在EfficientNet-V2模型的基础上,引入CBAM注意力机制替换原有的SE模块以增强对水稻病虫害的细节特征捕捉,并采用PolyLoss损失函数优化不平衡数据学习,构建了EfficientNet-V2-Rice水稻病虫害识别模型;最后,基于改进后的识别模型,开发了一款配套的安卓手机端智能识别APP。该APP功能丰富,集成了用户注册与登录、图像上传、智能识别、识别结果检索与详情查看等核心功能模块。用户只需通过手机摄像头拍摄水稻病虫害图像并上传至APP,即可快速获得准确的识别结果,并可随时检索和查看历史识别记录的详细信息。为验证模型改进策略的有效性,进行了消融实验和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EfficientNet-V2-Rice模型在水稻病虫害识别任务中表现优秀,精确率、召回率和F1分数分别达到84.92%、86.00%和85.45%。基于此模型开发的安卓手机端APP,为用户提供了便捷高效的识别服务,为水稻病虫害的智能监测与辅助诊断提供了一种实用的工具。

    农作物秸秆肥料化利用的绿色低碳分析
    王强盛, 张慧, 沈叶, 曹红灵, 丁万里, 徐娅, 刘为浒
    2025, 31(4): 96-9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4.016
    摘要 ( )   HTML ( )   PDF(526KB) ( )  

    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具有储量丰富、种类多样、分布广泛的特点,有效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是现代农业生产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也是亟待攻克的关键技术课题,将秸秆转化为肥料加以利用,是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途径。本文详细阐述了秸秆肥料化利用的3种主要方式——直接还田、堆肥还田和炭化还田,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结合大田试验结果发现,秸秆直接还田、堆肥还田和炭化还田均能有效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以及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此外,堆肥还田和炭化还田在防治病虫害、减少杂草滋生方面效果显著,对于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助力农业低碳转型具有积极作用。

    低镉水稻品种的选育及稻米降镉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王军蕊, 陈铭学, 陈红旗
    2025, 31(4): 100-10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4.017
    摘要 ( )   HTML ( )   PDF(771KB) ( )  

    近年来,针对水稻Cd污染防控的研究日益增多,主要集中在重金属Cd污染稻田的修复以及筛选Cd低吸收水稻新品种这两个大的方向。本文在明确土壤Cd污染的现状与危害,以及Cd胁迫对水稻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功能影响的基础上,综述了Cd低积累水稻品种选育、相关基因挖掘以及稻米降Cd加工技术研究进展,目前已审定的Cd低积累水稻品种已在湖南地区实现早、中、晚熟期配套,列举了水稻Cd低积累相关分子标记专利,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旨在加深对水稻降Cd措施的认识,为后续水稻降Cd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广西50年杂交水稻育种回顾、成就及展望
    邓国富, 戴高兴, 陈韦韦
    2025, 31(4): 105-11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4.018
    摘要 ( )   HTML ( )   PDF(1446KB) ( )  

    广西是我国最早开展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的省(区)之一,50年来,广西水稻育种工作者在杂交水稻三系配套、优质化育种及机理解析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突破性成就。在三系杂交水稻配套中最早筛选出6个一代恢复系中的4个(泰引1号、IR24、IR665和IR26),上世纪80年代,在国内首次利用野生稻血缘育成优质强恢复系桂99,以之配组育成的杂交水稻品种达405个,成为全国第二代三大恢复系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率先育成达国标优质米标准的秋优1025、美优998、百优838等系列优质杂交水稻品种,成为华南稻区乃至全国优质杂交水稻主推品种;近年来育成的以野香优莉丝、又香优丝苗等为代表的香型优质杂交水稻品种成为全国高档香型优质杂交籼稻标杆,多次获全国优质稻食味品质鉴评金奖,获奖数量居全国首位;克隆了OsMKK3GNP12等粒型和垩白新基因并阐述了香型杂交水稻品质形成的分子基础。50年来,广西共育成杂交水稻品种1 187个,在全国乃至东盟国家累计推广应用超过4 081.00万hm2,为推动我国杂交水稻科技进步尤其是杂交水稻优质化育种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展望未来,广西杂交水稻育种将面向产业需求,突出特色优势,创新“香软优、丰抗美”育种目标,创建“一增、二提、三降”育种方法,采用多性状协同改良育种技术,重点培育香型优质杂交籼稻新品种,以满足消费者和市场对高档香型优质稻米的多元化需求。

    广告·书评
    中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顾志军
    2025, 31(4): 117-117. 
    摘要 ( )   HTML ( )   PDF(168KB) ( )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下高校劳动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创新
    满园春, 李源
    2025, 31(4): 118-119. 
    摘要 ( )   HTML ( )   PDF(302KB) ( )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老年教育课程思政实践研究
    侯日莹
    2025, 31(4): 120-120. 
    摘要 ( )   HTML ( )   PDF(182KB) ( )  
    农村地区普及学前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陶怡
    2025, 31(4): 121-122. 
    摘要 ( )   HTML ( )   PDF(305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