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先茂, 张力红, 陈金, 等. 江西双季稻不同品种搭配模式对产量与效益的影响[J]. 杂交水稻, 2021, 36(1):54-58.
|
[2] |
吴仪, 谢云霄, 王婧伊, 等. 2010—2023年江西省审定晚稻品种及其性状分析[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25, 47(1):10-20.
|
[3] |
PRASAD P, BOOTE K, ALLEN L, et al. Species,ecotype and cultivar differences in spikelet fertility and harvest index of rice in response to high temperature stress[J]. Field Crops Research, 2005, 95(2-3):398-411.
|
[4] |
MATSUI T, KOBAYASI K, YOSHIMOTO M, et al. Stability of rice pollination in the field under hot and dry conditions in the Riverina region of New South Wales,Australia[J]. Plant Production Science, 2007, 10(1):57-63.
|
[5] |
曹云英, 段骅, 杨立年, 等. 减数分裂期高温胁迫对耐热性不同水稻品种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原因[J]. 作物学报, 2008, 34(12):2 134-2 142.
|
[6] |
王静, 张成军, 陈国祥, 等. 低温对灌浆期水稻剑叶光合色素和类囊体膜脂肪酸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06, 20(2):177-182.
|
[7] |
李霞, 戴传超, 程睿, 等. 不同生育期水稻耐冷性的鉴定及耐冷性差异的生理机制[J]. 作物学报, 2006, 32(1):76-83.
|
[8] |
黄发松, 王延春. 湘、鄂、赣发展晚粳稻生产的条件与建议[J]. 中国稻米, 2010, 16(6):67-68.
|
[9] |
李余生, 朱镇, 张亚东, 等. 水稻稻曲病抗性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J]. 作物学报, 2008, 34(10):1 728-1 733.
|
[10] |
张洪程, 许轲, 张军, 等. 双季晚粳生产力及相关生态生理特征[J]. 作物学报, 2014, 40(2):283-300.
|
[11] |
潘晓华. 江西发展粳稻生产的探讨[J]. 江西植保, 2011, 34(3):135-136.
|
[12] |
花劲. 双季晚稻不同类型品种综合生产力比较研究[D]. 扬州: 扬州大学, 2015.
|
[13] |
龚金龙, 邢志鹏, 胡雅杰, 等. 籼、粳超级稻产量构成特征的差异研究[J]. 核农学报, 2014, 28(3):500-511.
|
[14] |
黄山, 何虎, 张卫星, 等. 不同粳稻品种在江西不同生态区的农学表现[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3, 35(1):25-32.
|
[15] |
熊渠, 王文丰, 李爱武, 等. 籼粳杂交稻新组合甬优4949在湖北孝感种植表现及栽培技术[J]. 杂交水稻, 2016, 31(5):41-43.
|
[16] |
陈波, 周年兵, 郭保卫, 等. 江西双季晚稻不同纬度产量、生育期及温光资源利用的差异[J]. 中国农业科学, 2017, 50(8):1 403-1 415.
|
[17] |
覃雪明, 王世杰. 做好品种搭配科学防范寒害确保双季晚稻生产安全[J]. 种子科技, 2012, 30(12):8-10.
|
[18] |
霍中洋, 姚义, 张洪程, 等. 不同生育期温光条件对直播稻产量的影响[J]. 核农学报, 2012, 26(7):1 043-1 052.
|
[19] |
成臣, 曾勇军, 吕伟生, 等. 南方稻区优质晚粳稻产量和品质调优的播期效应[J]. 核农学报, 2018, 32(10):2 019-2 030.
|
[20] |
陈春花. 播期和移栽密度对超级稻甬优1540产量形成的影响[J]. 农业科技通讯, 2025(3):50-55.
|
[21] |
饶刚顺, 肖立中, 田晋元, 等. 不同播期对广东双季晚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29):17 854-17 857.
|
[22] |
胡雅杰. 机插方式和密度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生产力及其形成的影响[D]. 扬州: 扬州大学, 2016.
|
[23] |
赖嘉俊, 韩孟红, 梁开明, 等. 钵体苗不同穴距机插对华南优质籼稻产量的影响[J]. 农业工程, 2024, 14(8):45-53.
|
[24] |
施贤波, 金林灿. 早熟早籼稻甬籼634适宜机插密度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22, 50(16):23-24.
|
[25] |
江学海, 罗德强, 李敏, 等. 钵苗机插密度对杂交籼稻新品种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1, 23(8):173-184.
|
[26] |
赵其兵, 刘海浪, 陈伟, 等. 两系杂交中籼稻新品种C两优113适宜栽插密度试验[J]. 安徽农学通报, 2021, 27(6):31-32.
|
[27] |
张洪程, 吴桂成, 戴其根, 等. 水稻氮肥精确后移及其机制[J]. 作物学报, 2011, 37(10):1 837-1 851.
|
[28] |
袁帅, 苏雨婷, 陈平平, 等. 氮肥运筹对湘南双季杂交稻生长发育与稻米品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3(2):91-99.
|
[29] |
苏姗, 傅志强, 龙文飞, 等. 氮肥运筹对双季晚稻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8, 33(3):218-223.
|
[30] |
成臣, 曾勇军, 王祺, 等. 氮肥运筹对南方双季晚粳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8, 24(5):1 386-1 395.
|
[31] |
王秀斌, 徐新朋, 孙静文, 等. 氮肥运筹对机插双季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6, 22(5):1 167-1 176.
|
[32] |
谢育利, 张志玲, 吴军锋, 等. 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及节水效果评价[J]. 贵州农业科学, 2025, 53(1):18-25.
|
[33] |
王志强, 黄彦. 不同灌溉模式对水稻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J]. 农业与技术, 2024, 44(11):35-38.
|
[34] |
万绍媛, 刘现波, 才硕, 等. 灌溉方式和种植方式对双季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J]. 浙江农业学报, 2025, 37(2):257-268.
|
[35] |
李永松, 袁帅, 陈基旺, 等. 灌溉方式对湘南双季稻产量的影响机制研究[J]. 杂交水稻, 2022, 37(1):103-110.
|
[36] |
黎宇钦, 王平章, 黄必善, 等. 不同栽培方式和灌溉模式对水稻生长特性、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节水灌溉, 2024(8):11-16.
|
[37] |
覃万国. “薄、浅、湿、晒”灌溉技术对杂交水稻的增产效果[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1996(11):17-18.
|
[38] |
吴汉, 吴含, 钱娜, 等. 江淮地区不同灌溉与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灌溉排水学报, 2022, 41(6):39-46.
|
[39] |
熊若愚, 解嘉鑫, 谭雪明, 等. 不同灌溉方式对南方优质食味晚籼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7):1 512-1 524.
|
[40] |
周露, 于玉凤, 徐定辉, 等. 播期和种植方式对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 2025, 53(1):78-85.
|
[41] |
孟祥凤, 杨蕾, 韩缤莹, 等. 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耕作与栽培, 2024, 44(1):1-6+12.
|
[42] |
郭保卫, 唐闯, 王岩, 等. 两种机械化种植方式对优质晚籼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20):3 910-3 925.
|
[43] |
邢志鹏. 机械化种植方式对水稻综合生产力及稻麦周年生产的影响[D]. 扬州: 扬州大学, 2017.
|
[44] |
舒傲, 解嘉鑫, 曹威, 等. 氮肥运筹对优质杂交中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25, 39(2):255-263.
|
[45] |
剧成欣, 陈尧杰, 赵步洪, 等. 实地氮肥管理对不同氮响应粳稻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18, 32(3):237-246.
|
[46] |
倪川. 缓释氮肥运筹模式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及其与籽粒碳氮代谢的关系[D]. 扬州: 扬州大学, 2024.
|
[47] |
付正豪, 马中涛, 魏海燕, 等. 不同机械化栽培方式下控释肥配比对迟熟中粳水稻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2, 48(1):165-1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