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稻米, 2022, 28(5): 74-7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2.05.012

专论与研究

中国水稻种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展望

徐春春1, 闻军清2, 纪龙1, 陈中督1, 方福平,1,*

1中国水稻研究所,杭州 310006

2杭州市富阳区农业农村局, 杭州 311499

Current Situations, Problems and Prospects of Rice Seed Industry in China

XU Chunchun1, WEN Junqing2, JI Long1, CHEN Zhongdu1, FANG Fuping,1,*

1China 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Hangzhou 310006, China

2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Bureau of Fuyang District, Hangzhou 311499, China

通讯作者: *fangfuping@caas.cn

收稿日期: 2022-07-25  

基金资助: 浙江省自科基金重点项目“水稻收入保险试点效果评估与WTO规则下政策优化研究”(LZ22G030007)
2022年农业农村部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主产区水稻产业生产情况调研及技术指导”“稻谷市场分析预警、调研及会商”“再生稻生产潜力调查”

Corresponding authors: *fangfuping@caas.cn

Received: 2022-07-25  

摘要

“十二五”以来,我国水稻审定品种数量快速增加,结构类型逐步优化;杂交稻制种面积波动明显,制种结构不断优化;种子市场价格稳步上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大面积推广品种数量和面积双减,品种优质率明显提升;水稻种子出口贸易量窄幅波动,贸易金额稳步增长。但同时,我国水稻种业发展也面临育种创新能力有待增强、企业竞争力有待提升、种子生产水平有待提高、杂交稻种子出口有待扩大等问题与挑战。从未来发展看,生物育种等新技术将加速发展,突破性新品种将加快推广应用,种子市场集中度将持续提升,杂交稻国际战略将从产品输出向技术输出转变。

关键词: 水稻; 种业; 现状; 问题; 生物育种; 展望

Abstract

Since the 12th Five-Year Plan, the number of certified rice varieties has increased rapidly and the structure types of rice have been gradually optimized. The production area of hybrid rice seed fluctuated greatly with continuous optimization for the structure. The prices of seeds were steadily rising, and the market scale expanded ceaselessly. Both the number and area of the main varieties in the production were declined, while the varieties quality improved significantly. The export of rice seeds fluctuated in a narrow range with a steady growth for the export value. At the same time, the seed industry in China are facing a series of prominent problems, such as low innovation ability of breeding, weak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low level in seed production, and increasing difficulty for the export of hybrid rice seeds, et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ture development, new technologies such as biological breeding will enter a phase of rapid development, and the application of breakthrough new varieties will be accelerated. The concentration of seed market will be further improved,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strategy of hybrid rice will change from product output to technology output.

Keywords: rice; seed industry;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 biological breeding; prospect

PDF (596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徐春春, 闻军清, 纪龙, 陈中督, 方福平. 中国水稻种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展望. 中国稻米[J], 2022, 28(5): 74-78 DOI:10.3969/j.issn.1006-8082.2022.05.012

XU Chunchun, WEN Junqing, JI Long, CHEN Zhongdu, FANG Fuping. Current Situations, Problems and Prospects of Rice Seed Industry in China. China Rice[J], 2022, 28(5): 74-78 DOI:10.3969/j.issn.1006-8082.2022.05.012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口粮作物,水稻种业发展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十二五”以来,我国水稻产量连续11年稳定在2亿t以上,对保障国家口粮绝对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水稻育种经历了20世纪50—60年代的矮化育种、70—90年代的杂种优势利用以及1996年以后的超级稻育种等三次重大更新换代,推动我国水稻单产不断创出新高,产能持续增长[2]。近年来,我国水稻种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全面实行政企分开,市场监管不断加强;高产育种稳居世界前列,年均省级以上审定品种超过1 500个;种子企业实力明显增强,培育了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市场集中度逐步提高[3];全国水稻平均单产超过7 100 kg/hm2,良种在单产提高中的贡献率超过50%,是提升水稻产量的核心要素。

1 中国水稻种业发展形势

1.1 审定品种数量快速增加,结构类型逐步优化

在已有国家和省级统一品种试验基础上,2014年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启动了绿色通道品种试验,2016年科研单位和种子企业启动了联合体品种试验,2018—2019年启动了抗旱、耐盐碱等特种类型品种试验,形成了国家统一试验、绿色通道试验、联合体试验等并行发展的局面,极大拓宽了品种试验渠道,品种审定数量快速增加、类型更加丰富、结构持续优化[4]。2021年,我国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水稻品种数量为2 229个,比2011年增加1 883个;籼型两系杂交稻审定数量从2011年的61个增加到2021年的591个,增加了530个;籼型三系杂交稻审定数量从2011年的183个增加到764个,增加了581个;杂交粳稻审定数量从9个增加到45个,2021年还审定通过了30个籼粳交三系杂交稻品种(表1)。

表1   2011—2021年省级以上审定水稻品种数量与类型

数据来源:国家水稻数据中心 http://www.ricedata.cn/。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1.2 杂交稻制种面积明显波动,制种结构不断优化

2011—2021年,受种子库存、供需形势变化等影响,我国杂交稻制种面积呈现“增-减-增-减”的波动变化趋势。2011年,杂交稻制种面积11.2万hm2,2012年达到12.1万hm2,为“十二五”以来最高值;2013、2014年,杂交稻制种面积连续两年减少至9.3万hm2,比2012年减少2.7万hm2;2015—2018年,杂交稻制种面积逐步恢复,2018年达到11.3万hm2,比2014年增加1.9万hm2;2019、2020年,杂交稻制种面积再次连续减少,2020年减至8.1万hm2;2021年,杂交稻制种面积恢复至10.5万hm2,仍比2012年减少1.6万hm2。与此同时,制种单产基本稳定在2 400~2 800 kg/hm2,杂交稻制种产量变化跟面积波动趋势基本一致,最高的2012年达到35.0万t,最低的2020年降至22.0万t,比2012年减少13.0万t,减幅37.1%,2021年杂交稻制种产量29.0万t(图1)。与杂交稻制种相比,常规稻繁种面积相对稳定,2021年常规稻繁种面积13.4万hm2,比2014年增加0.5万hm2

图1

图1   2011—2021年我国杂交稻制种面积和制种产量变化

数据来源: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中心。


近年来,我国水稻种业在市场需求和政策引导双轮驱动下,制种结构不断优化,制种数量有所下降。优质稻产业加速发展,推动制种结构加速优化,优质、抗性好、高产、宜轻简化栽培的品种制种面积逐步占据主导地位。杂交水稻种业进入结构性转型期,C两优系列等推广面积大但优质特点不突出的品种、Ⅱ优系列和冈优系列等推广时间较长的普通品种制种面积出现大幅下降,野香优系列、荃优系列、泰丰优系列和宜香优系列等优质稻品种,以及甬优系列等具备产量优势的品种制种面积稳步增加。

1.3 种子市场价格稳步上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商品种子价格受生产成本、粮价政策、供求关系、作物及品种、销售时间、销售区域、种子企业和零售商经营策略等多种因素影响。2011—2020年,我国水稻种子市场价格持续上涨。2020年,杂交稻种子市场价格达到59.1元/kg,比2011年提高了13.4元/kg,涨幅29.3%;常规稻种子市场价格8.9元/kg,比2013年提高了1.8元/kg,涨幅25.0%(图2)。根据2020年我国水稻商品种子使用量、种子价格进行测算,2020年我国水稻种子市值约200.2亿元,比2011年增加11.4亿元。其中杂交水稻种子市值145.1亿元,常规水稻种子市值55.2亿元。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种情通报信息,2021年全国杂交水稻种子平均售价略降,其中杂交早稻种子价格上涨,杂交中稻和杂交晚稻种子价格略降,常规稻种子平均售价略涨。

图2

图2   2011—2020年我国水稻种子市场价格变化

数据来源:2012—2021年《中国水稻产业发展报告》。


1.4 大面积推广品种数量和面积双减,品种优质率明显提升

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统计,2011—2020年,我国0.67万hm2以上水稻品种数量从783个减少至752个,减少了31个,其中杂交稻品种数量减少44个、常规稻品种数量增加13个;0.67万hm2以上水稻品种推广面积从2 393.5万hm2减至2 027.3万hm2,减少了366.1万hm2,其中杂交稻推广面积减少299.4万hm2,常规稻推广面积减少66.7万hm2表2)。2011—2020年,年推广面积6.7万hm2以上水稻品种数量从74个减至54个,减少了20个;单品种推广面积从3.1万hm2降至2.7万hm2,减少了0.4万hm2

表2   2011—2020年0.67万hm2以上水稻品种推广数量和面积

数据来源: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品种按推广面积0.67万hm2以上进行统计。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十二五”以来,我国稻米品质达标率持续回升,水稻品种品质得到不断改善。据农业农村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统计分析,2021年抽检的水稻品种样品按照《食用稻品种品质》进行全项检验,总体达标率53.6%,比2011年大幅提高20.9个百分点。其中,粳稻达标率49.5%、提高23.9个百分点,籼稻达标率54.9%,提高20.8个百分点(图3)。

图3

图3   2011—2021年我国水稻品种稻米品质达标率变化

数据来源:2012—2021年《中国水稻产业发展报告》。


1.5 水稻种子出口贸易量窄幅波动,贸易金额稳步增长

根据国家海关总署统计数据,2011—2021年我国杂交稻种子出口贸易量年度间呈现窄幅波动[5]。2011年出口2.5万t,此后一直处于“减-增-减-增”的震荡变化。2021年,我国水稻种子出口量2.5万t,与2011年持平;种子出口贸易额9510.4万美元,增加2191.4万美元,增幅29.9%(表3)。按照出口国别统计,2021年我国水稻种子出口量最大的国家是巴基斯坦,为1.09万t,占我国水稻种子出口总量的43.2%;第二是菲律宾,2021年出口1.02万t,占比40.4%;第三是越南,2021年出口0.31万t,占比12.5%;出口孟加拉国、尼泊尔、安哥拉、乌兹别克斯坦、马达加斯加水稻种子数量占比分别为2.1%、0.7%、0.4%、0.2%和0.2%。

表3   2011—2021年我国水稻种子出口贸易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海关总署。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心我国种业安全和发展,多次强调要把民族种业搞上去。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生物技术发展不断深入,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当前,我国水稻种业发展态势总体良好,水稻种质资源保护体系较为完善、传统水稻育种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品种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较为完善、水稻种业持续发展壮大。尽管我国在水稻新基因发掘、新品种选育等领域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分子设计育种等领域进行创新与实践,但推进我国水稻种业高质量发展还面临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等新兴交叉领域技术创新不足,企业竞争力有待提升,种子生产水平不高等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是育种创新能力有待增强。我国水稻种质资源丰富,但缺乏大规模的精准鉴定与评价利用,资源材料利用效率也有待提高;育种基础研究能力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是在目前已克隆的数以百计的基因中,真正能用于育种的基因少,育种利用率仅为3%~5%,具有重大育种应用前景的优异种质缺乏;审定水稻品种数量快速增加,但品种间同质化现象突出,“绿色生态”“轻简高效”“优质多用”“高产稳产”和“功能专用”等突破性品种选育不足。二是企业竞争力有待提升。种子企业多,但竞争力不足,缺乏航母级企业;企业经营品种同质化严重,种子库存高,积压严重,经营风险较大[6]。水稻种子市场集中度与全球相比仍有差距。根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灼识咨询统计数据,2020年全球种业市场CR5(业务规模前5名公司所占市场份额)达到52%,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拜耳、科迪华、先正达集团、巴斯夫与威马;我国水稻种子市场的CR5达到31.0%,比全球低21.0个百分点,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隆平高科、先正达集团、北大荒垦丰种业、江苏大华种业和广东鲜美种苗。三是种子生产水平有待提高。种子生产集中、连片生产基地较少,无法达到规模化杂交种生产严格隔离、单品种成片种植要求,导致种子质量无法保证且成本较高。大多种子生产基础设施薄弱,抗自然灾害风险能力差;机械化水平低,劳动力成本大,制种企业负担重。杂交稻制种成本高,对采取机插、直播等轻简栽培方式的农民来说,用种成本压力大。四是杂交稻种子出口有待扩大。杂交稻制种机械化水平低,制种成本较高,种子出口规模不大。2011年以来,我国杂交稻种子收购价格翻了1倍多,但杂交稻种子进口国家如孟加拉国制种成本仅为我国1/3左右,本地化生产制种比重逐年提高;拜耳等跨国公司不断通过收购、并购各主产国杂交水稻公司开发全球杂交水稻市场,导致我国水稻种业“走出去”难度大[7]

2 中国水稻种业发展展望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水稻种业发展日益重视、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水稻品种选育将逐步向高效、精准、定向方向转变,生物育种、智能育种技术等将加速发展;一批综合性状优良的重大突破性品种和满足特殊人群需要的各类营养功能稻品种将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种业企业不断兼并重组、发展壮大,种子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杂交稻“走出去”加速发展,充分挖掘国际市场潜力;水稻良种对单产的贡献率将继续提升,在保障我国稻谷综合产能稳定增长的同时,促进水稻产业提质增效。

2.1 生物育种等前沿技术加速发展

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已经成为国际农业竞争的焦点和发展的制高点[8]。随着全球农业生物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并迅速产业化,世界各国先后将生物育种确定为国家发展战略,将农业生物技术纳入优先支持的技术领域,全球种企也陆续布局生物育种这条“超级赛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部分,将生物育种列入前沿领域;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启动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加快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预计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水稻生物育种技术将迎来加速发展时期,水稻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全基因组选择、智能设计育种等关键核心技术原始创新不断突破,水稻种业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2.2 突破性新品种加快推广应用

随着居民消费水平升级,各地将陆续高度重视优质食味稻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品种审定中更加突出新品种的口感和绿色生态特性,推动我国水稻品质结构不断优化,满足市场多元化消费需求;基于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需要,富含铁、锌等微量元素、维生素及氨基酸等多种营养成分的水稻品种,以及低谷蛋白、高抗性淀粉、高γ-氨基丁酸、高花青素等具备多种辅助疗效型功能的水稻品种将加快培育并推广应用[9];聚焦南方部分区域土壤镉污染严重、影响水稻安全生产的突出问题,突破性镉低积累水稻品种将加快培育并推广应用[10];针对我国开发利用盐碱地的重要技术措施储备,适合我国辽宁等内陆盐碱地、山东等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江苏沿海滩涂等不同生态区域的耐盐碱水稻品种将加快培育并推广应用[11],实现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

2.3 种子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

2011年以来我国水稻种业收购公司主要集中在隆平高科、荃银高科、丰乐种业、大北农等龙头育种企业,如2011年荃银高科收购皖农种业、华安种业等,2016年大北农收购黑龙江龙科种业,2017年隆平高科收购湖南金稻种业等。我国水稻种业发展目标是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水稻种业龙头企业。预计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将重点培育一批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水稻种业集团,推动我国水稻行业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

2.4 杂交稻国际战略从产品输出向技术输出转变

水稻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全球水稻种植面积1.6亿hm2左右,其中仅中国和美国的杂交水稻种植率达到50.0%左右,东南亚以及非洲国家杂交稻推广比例偏低,可发掘市场潜力巨大。随着国内种子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出口贸易环境恶化、风险不断增加,我国杂交水稻种子出口竞争力不断下降,育繁推海外本地化势在必行。因此,预计随着国内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及能力不断加强,种业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在与国际知识产权保护规则接轨的前提下,杂交水稻种子业务内核将从产品输出向技术输出转变[7]。当前,我国杂交水稻种子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凭借技术优势正在逐步打开海外市场,隆平高科已经布局完成了南亚、东南亚杂交水稻本土化研发。

参考文献

徐春春, 纪龙, 李凤博, .

当前我国水稻产业发展形势与战略对策

[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22, 41(1):21-27.

[本文引用: 1]

方福平, 程式华.

水稻科技与产业发展

[J]. 农学学报, 2018, 8(1):92-98.

[本文引用: 1]

邓超, 唐浩.

对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J]. 中国种业, 2022(6):1-5.

[本文引用: 1]

徐春春, 纪龙, 陈中督, .

2021年我国水稻产业形势分析及2022年展望

[J]. 中国稻米, 2022, 28(2):16-19.

     [本文引用: 1]

2021年我国水稻面积略有减少,单产再创历史新高,总产连续11年稳定在2亿t以上;国内稻米市场走势偏弱,优质优价更加明显;大米进口量再创新高,出口量略有增长;品种审定数量继续大幅增加,市场结构持续优化;经营规模稳步扩大,绿色技术和智能技术加速推广。预计2022年水稻面积小幅增加,单产保持稳定,大米市场平稳运行,优质稻和特色稻保持较快发展,绿色低碳和智能技术加快推广。

海关总署.

海关统计数据在线查询平台

[DB/OL]. http://43.248.49.97/.

     [本文引用: 1]

谢焱, 杨海生, 刘信, . 2021年中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报告[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

[本文引用: 1]

张琴.

杂交水稻种业“走出去”的成功探索与发展趋势

[J]. 中国稻米, 2021, 27(4):104-106.

     [本文引用: 2]

介绍了全球杂交水稻种植概况,我国杂交水稻种业“走出去”的重要意义和成功经验,展望了我国杂交水稻种业“走出去”的发展趋势:一是经营模式从种子贸易向育繁推海外本土化发展,二是增长方式从内生性发展向“内生+外延”发展转变,三是业务内核从产品输出向技术输出转变。分析了我国杂交水稻种业“走出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林敏.

农业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历程及产业化对策

[J]. 生物技术进展, 2021, 11(4):405-417.

[本文引用: 1]

胡时开, 胡培松.

功能稻米研究现状与展望

[J]. 中国水稻科学, 2021, 35(4):311-325.

     [本文引用: 1]

介绍了稻米的结构和营养成分特征、功能稻米的概念、研究历史和时代属性,重点阐述了功能稻米活性物质的种类和调控机制,总结了国内外利用常规育种、诱变育种、基因工程技术等手段在功能稻米方面的研究进展,结合当前功能稻米及其制品的社会需求,对功能稻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陈彩艳, 唐文帮.

筛选和培育镉低积累水稻品种的进展和问题探讨

[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8, 39(6):1044-1 051.

[本文引用: 1]

王才林, 张亚东, 赵凌, .

耐盐碱水稻研究现状、问题与建议

[J]. 中国稻米, 2019, 25(1):1-6.

     [本文引用: 1]

我国有234万hm2沿海滩涂和1亿hm2内陆盐碱地,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土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潜力巨大。水稻作为沿海滩涂和盐碱地改良的首选粮食作物,国内外学者对耐盐碱水稻开展了广泛研究。耐盐碱水稻是指能在盐(碱)浓度0.3%以上的盐碱地生长、单产在300 kg/667 m2以上的水稻品种。本文对耐盐水稻种质资源筛选、耐盐基因/QTL的定位与克隆、耐盐水稻鉴定与评价方法、耐盐水稻新品种选育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进行综述,指出耐盐碱水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加强耐盐碱水稻研究的建议。

/

浙ICP备05004719号-16
公安备案号:33010302003356
版权所有 © 《中国稻米》编辑部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水稻所路28号 邮编:311400 电话:0571-63370271, 63370368 E-mail:zgdm@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