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丁国华, 曹良子, 周劲松, 白良明, 王彤彤, 洛育, 杨光, 李柱刚, 陈磊, 姜辉, 刘凯, 刘昊飞, 王雪扬, 孙艳玲, 黄彦, 殷大伟, 孙世臣, 来永才. 控制灌溉对寒地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中国稻米, 2021, 27(5): 93-96. |
| [2] |
韩根成,李进前. 频振式杀虫灯对水稻害虫的控制作用[J]. 中国稻米, 2019, 25(5): 108-109. |
| [3] |
文孝荣1,2, 赵志强3,王奉斌2,唐福森2, 康民泰2,袁杰3*,石书兵1*. 控制灌溉对南疆水稻品种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稻米, 2019, 25(3): 108-111. |
| [4] |
朱江艳,银永安*,王永强,陈伊锋. 膜下滴灌水稻田间杂草稻的发生及综合防控[J]. 中国稻米, 2019, 25(2): 84-85. |
| [5] |
沈颖1,王华弟1*,赵敏2,叶建人3,黄贤夫3,李仲惺4. 水稻白叶枯病为害损失测定与防治指标探讨[J]. 中国稻米, 2016, 22(5): 68-70. |
| [6] |
徐坚1,沈颖2,王华弟2*,戴德江2. 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危害与综合防治技术探讨[J]. 中国稻米, 2016, 22(2): 65-67. |
| [7] |
金连登1, 张卫星1, 杨银阁2, 谢桐洲3, 施建华1. 我国有机水稻的标准化生产与风险控制[J]. 中国稻米, 2015, 21(3): 16-19. |
| [8] |
王德正, 王辉, 吴爽, 杜士云, 江建华. 利用智能水温控制系统鉴定水稻雄性核不育起点温度[J]. 中国稻米, 2015, 21(1): 24-29. |
| [9] |
周勇军1, 陆永良1, 谢晓东12, 孙兴强12, 张建萍1, 余柳青1*. 丹东杂草稻与栽培稻的稻米品质分析比较[J]. 中国稻米, 2012, 18(2): 37-40. |
| [10] |
孙兴强1,2,周勇军2,陆永良2,陈丽娟1,余柳青2*. 杂草稻二种生物型无芒落粒粳和长芒落粒粳苗期的耐冷性评价[J]. 中国稻米, 2011, 17(4): 22-24. |
| [11] |
孙健;马殿荣;陈温福. 辽宁杂草稻雌蕊性状的初步研究[J]. 中国稻米, 2009, 15(1): 46-48. |
| [12] |
王莹;马殿荣;陈温福. 北方杂草稻中胚轴伸长特性的初步研究[J]. 中国稻米, 2008, 14(3): 47-50. |
| [13] |
孙永飞[];梁尹明[];徐钦辉[];娄伟平[];郭小良[]. 现代水稻病虫自然控制为主的可能性及生态技术策略[J]. 中国稻米, 2008, 14(2): 20-23. |
| [14] |
陈有弟. 水分控制对单季晚稻的增产效应[J]. 中国稻米, 2008, 14(1): 60-61. |
| [15] |
施勇烽;王渭霞;玄松南;陈洁;庄杰云;吴建利. 四个丹东杂草稻的形态与微卫星标记分析研究[J]. 中国稻米, 2007, 13(4): 7-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