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米需求逐年增长须逐步恢复早稻生产 2011年我国早稻产量为3 276万t,较1990年的5 164.9万t,降低近2 000万t。2011年我国还净进口大米8.2万t。早稻生产恢复潜力是有的,需要从政策上、科技服务上支持。 ●我国粮食供求中长期发展趋势 我国粮食生产从2004年以来,实现连续8年增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说,8年累计增产1 405亿kg,年均增产175亿kg,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产幅度最大的时期之一。程国强说,粮食供求结构变化的新趋向:一是不同粮食品种之间的替代性日益显著,影响粮食供求结构变化的不确定性增强。二是“谷贱伤农”、“米贵伤民”交替出现,平衡粮食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难度增大。三是粮价波动的影响因素更加复杂,调控的复杂性越来越大。 ●农业部:去年三大主粮全部转为净进口 在2011年的进口农产品中,官方统计的三大主粮数据是:小麦进口125.8万t,同比增长2.2%;出口32.8万t,同比增长18.4%。玉米进口175.4万t,同比增长11.5%;出口13.6万t,同比增长6.9%。稻谷和大米进口59.8万t,同比增长54.0%,出口651.6万t,同比下降17.1%。进口大豆5 264.0万t,同比下降3.9%,进口均价同比上涨23.7%;进口食物油657.0万t。虽然从总体数据来看,2011年的三大主粮进口量并不大,与国内产量相比规模较小,但对其趋势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进行监测分析。 ●我国科学家发现水稻分蘖重要调控新机制 2012年3月20日,《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刊登了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领导的团体与中国水稻研究所钱前研究员带领的团队合作研究成果。这篇题为“Degradation of MONOCULM 1 by APC/CTAD1 regulates rice tillering”的论文,阐明了水稻分蘖调控重要新机制:水稻TAD1(TILLERING AND DWARF 1)直接调控MOC1,因而揭示了调控水稻分蘖的一个重要分子机理。这对于水稻产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水稻不育育性恢复新机理成果发表 近日,《The Plant Cell》在线发表了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朱英国院士等研究人员的最新成果。这篇题为“The Rice Pentatricopeptide Repeat Protein RF5 Restores Fertility in Hong-Lian Cytoplasmic Male-Sterile Lines via a Complex with the Glycine-Rich Protein GRP162”的文章,阐明了红莲型杂交稻的育性恢复机理,并首次提出恢复基因分子复合体。这篇文章通过大量实验证明,红莲型水稻恢复基因RF5不能直接结合不育基因RNA,而是组装成恢复基因分子复合体(Restoration of Fertility Complex,RFC)去结合并剪切不育基因RNA,从而完成了育性恢复的使命,并发现了复合体中与恢复基因互作的重要亚基成分GRP162。 ●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等发现甾醇类激素控制水稻叶倾角“信号制动”机制 水稻剑叶的倾角直接影响籽粒灌浆并最终控制产量。植物甾醇类激素-油菜素内酯(BR)能特异地调控水稻叶夹角,且能促进不同作物生长,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植物细胞中BR信号转导的“激活”组分与通路业已在模式植物中明晰,但其信号系统中的“制动”元件与机制尚知之甚少。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种康研究组及其合作者发现并证实了一个水稻C3H锌指蛋白(LIC)作为负调控转录因子,介导一条新的BR“信号制动”通路。实验证明LIC及其互作基因网络通过控制叶枕近轴面细胞伸长而介导叶片倾角的改变。这一成果对于水稻高产分子设计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诞生全球首张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 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华中农业大学、北京大学近日共同研制出全球首张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将大幅提高种子真实性检测准确性,有助提高育种效率,杜绝假种子危害。中种公司生命科技中心喻辉辉博士表示,目前业内判断水稻种子真实性通常采用国标推荐的24个SSR标记检测结果,而新的水稻基因芯片能用分布于全基因组的约5 000多个位点来判断,可使品种真实性检测结果更加准确可靠。同时,该基因芯片在育种材料背景分析方面的优势,能准确判断育种中间材料的背景并对其精确控制,从而帮助育种家根据需要快速选择材料特性,显著提升水稻育种效率。原来一个品种平均8到10年的育种周期,现在只要3到5年就可完成。 ●浙江出台推广集中育秧促水稻增产行动方案 实行水稻集中育秧,是提高秧苗素质、打好丰收基础的关键措施,也是提高抗灾能力的有效途径。2012年中央财政首次安排1亿元资金,支持南方地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省)推广早稻集中育秧技术。浙江省财政安排4 500万元资金,用于补助水稻集中育秧。计划2012年水稻集中育秧大田面积达到16.7万hm2,其中早稻4.0万hm2,连作晚稻4.0万hm2,单季晚稻8.7万hm2。技术路线:大力推广集中育秧,提高统一服务水平;大力推广育秧关键技术,提高秧苗质量;大力推广水稻机插,狠抓机插技术到位率,确保栽插质量。保障措施:强化行政推动,狠抓政策落实;强化基础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强化指导服务,提高技术到位;强化示范带动,推进高产创建;强化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 ●余姚市开发出浙江省内首批水稻测土配方施肥信息系统 近日,浙江宁波余姚市农技总站的负责人带领站内农技人员,将余姚市第一批水稻测土配方施肥信息系统共4台触摸屏先后安置到马渚镇、牟山镇、三七市镇和低塘街道主要农资配送店,并分别进行了现场讲解和演示。农户点击该系统的触摸屏就可以查询到自己所耕种田地的土壤类型、理化性状、地力等级、养分含量丰缺状况等土壤信息及不同种植模式下的施肥“处方”,根据这些信息还可快速打印出《施肥建议卡》进行决策。据悉,这是浙江省内首批水稻测土配方施肥信息系统,标志着余姚市先进农技应用达到了一个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