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论与研究
    水稻垩白性状研究进展
    刘艳春, 邵高能, 胡培松
    2012, 18(3): 1-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3.001
    摘要 ( )   PDF(931KB) ( )  
    垩白不仅影响水稻的米质,而且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市场价值。本文阐述了水稻垩白的形成假说、遗传定位、垩白形成相关基因的克隆以及外界条件对垩白影响的相关研究结果。
    综合信息
    安徽省2011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2, 18(3): 8-8.  DOI:
    摘要 ( )   PDF(70KB) ( )  
    专论与研究
    水稻耐低钾胁迫研究进展
    陈艳丽, 吴伟明, 程式华, 曹立勇*
    2012, 18(3): 9-1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3.002
    摘要 ( )   PDF(408KB) ( )  
    土壤中钾素的缺乏是制约水稻高产的主要因素之一。选育耐低钾水稻品种是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文章综述了水稻对低钾胁迫的适应机制以及相关性状的QTL定位,以期为水稻耐低钾研究及超高产水稻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水稻品种稻曲病抗性鉴定研究进展
    唐善军, 高杜娟, 陈友德, 李友荣
    2012, 18(3): 14-1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3.003
    摘要 ( )   PDF(455KB) ( )  
    综述了水稻品种稻曲病抗性鉴定相关研究结果,包括稻曲病菌接种体及其制备、抗性鉴定方法以及分级标准。稻曲病菌接种体主要有厚垣孢子、分生孢子、菌丝-分生孢子混合液以及在田间撒稻曲球和菌核;其中,菌丝-分生孢子混合液注射接种效果最好,其制备方法为PS培养液28℃振荡摇培。抗性鉴定方法包括人工接种和自然诱发,在水稻破口前6~9 d注射接种可以取得较好发病效果。目前国内稻曲病分级标准很多,需要建立统一的稻曲病抗性分级标准。
    综合信息
    辽宁省2011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王佳
    2012, 18(3): 18-18.  DOI:
    摘要 ( )   PDF(89KB) ( )  
    专论与研究
    肌醇生产及应用研究进展
    张芹, 王芳, 陈雅蕾, 华泽田*
    2012, 18(3): 19-2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3.004
    摘要 ( )   PDF(275KB) ( )  
    肌醇是维生素B族中的一种,是人和动物生长的必需物质。肌醇应用于医药工业中,可用于治疗肝硬化、糖尿病等疾病;还可应用于食品工业,作为营养强化剂;应用于水产动物饲料中,能促进动物的生长。本文综述了生产肌醇的研究进展,同时介绍了肌醇的应用领域,为肌醇的生产与应用提供参考。
    我国稻米的地理标志保护现状与发展对策
    孙志国, 王树婷, 黄莉敏, 熊晚珍
    2012, 18(3): 22-2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3.005
    摘要 ( )   PDF(327KB) ( )  
    地理标志,是WTO《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规定的七种独立的知识产权之一,为多哈回合知识产权谈判的三大议题之一。我国稻米资源中,有38种国家地理标志产品、44件国家地理标志商标、30种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本文介绍我国稻米资源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现状,探讨其发展对策,并提出几点有关建议。
    一种水稻塑根剂对机插早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闻丽1,3, 秦叶波2, 应云卉1,3, 詹玲1, 欧阳由男1*
    2012, 18(3): 25-2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3.006
    摘要 ( )   PDF(224KB) ( )  
    针对水稻机插盘育秧秧苗较弱和机插伤根问题,从培育短簇根系减少机插伤根和机插后提早返青生长出发,运用复合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结合机插带土,开发了盘育秧苗塑根剂。2011年开展了早稻施用塑根剂效果试验,结果显示,在早稻中嘉早17和金早47的秧苗2叶1心和机插前2 d喷施塑根剂,每株秧苗根系分别增加0.5条和1.0条,根长缩短40.9%和60.3%;机插后植株叶尖吐水提早3 d和5 d;机插后28 d的植株根系数量比对照增加59.4%和83.7%,平均单株茎蘖数增加1.2个和2.3个。秧盘施用塑根剂主要是提早盘育秧苗机插后返青生长和分蘖早发,中嘉早17有效穗数增加12.29%,金早47有效穗数增加8.59%。施用塑根剂的中嘉早17和金早47分别比对照增产10.65%和5.31%。
    我国粮食生产近况及其发展策略
    竭润生, 徐富贤
    2012, 18(3): 28-3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3.007
    摘要 ( )   PDF(314KB) ( )  
    利用1993-2008年全国31个省(区)主要粮食作物的总产、农村劳动力、农业物质生产条件、农业投入情况等数据,进行了相关、偏相关及逐步回归分析。2001-2008年我国粮食总产在不断增加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玉米,水稻、小麦起到了稳产的作用;水稻和玉米播种面积的增加、玉米单产的提高是近8年我国粮食总产增加的关键因子;乡村劳动力人数、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和治碱面积对我国粮食总产有重要影响。并提出了“稳定播种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突出粮食大作物,明确区域重点;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业关键投入”的今后我国粮食发展策略。
    综合信息
    浙江省2012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2, 18(3): 31-,35,56.  DOI:
    摘要 ( )   PDF(233KB) ( )  
    品种与技术
    常州机插稻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生长特性的研究
    李伟海1, 杨朝华2, 段云辉3, 张秋燕4
    2012, 18(3): 32-3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3.008
    摘要 ( )   PDF(328KB) ( )  
    以2010年常州市58块机插水稻苗情哨定点田块为考察对象,按照常州市大面积水稻单产水平进行产量等级分类,对不同产量水平田块的产量及其构成因子、部分群体质量指标及生长特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高产群体的有效分蘖更加早生快发,高峰苗数量少,成穗数更多,成穗率更高;不同产量水平群体之间的经济系数变异小,高产群体在拔节之前干物质积累增加不明显,但生育中期(拔节至齐穗)和后期(齐穗至成熟)的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低产群体,高产群体在三个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占总干物质量的比重以15%、50%和35%为宜;随着产量水平提高,株高变高,穗长变长,一次枝梗略增,二次枝梗明显增加,主要功能叶叶长增加;在常州市大面积生产上,机插稻产量由600 kg/667 m2增加到650 kg/667 m2可以靠增大穗实现,而产量由650 kg/667 m2增加到700 kg/667 m2时,不仅要攻取大穗,同时要通过栽足丛数增加有效穗数。
    不同施肥方式对黄华占机插群体和产量的影响
    姜心禄12, 池忠志12, 李旭毅12, 王少华3, 郑家国12*
    2012, 18(3): 36-3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3.009
    摘要 ( )   PDF(218KB) ( )  
    针对稻麦两熟田机插秧生产中采用“重底(复合肥25 kg)+早追(尿素10 kg)”施肥方式存在的返青迟、前期分蘖少、后期群体大但小分蘖多、产量不高的问题,研究了3种施肥方式对黄华占机插群体构建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底肥施复合肥25 kg+碳铵25 kg,穗肥施尿素5 kg”的施肥方式,机插后秧苗返青快,分蘖发生早,群体形成快,穗数和着粒数适中,结实率高,千粒重较高,产量可达599.20 kg/667 m2,施肥比较效益140.58元/667 m2;采用“底肥施碳铵50 kg、追肥施尿素5 kg、穗肥施尿素5 kg”的施肥方式,机插秧返青分蘖快,群体适中,穗粒结构协调,产量较高,达591.64 kg/667 m2。
    低温湿害对成熟期晚粳稻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叶胜海1, 赵宁春1, 陈萍萍12, 陆艳婷1, 金庆生1, 张小明1 *
    2012, 18(3): 39-4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3.010
    摘要 ( )   PDF(141KB) ( )  
    对8个晚粳稻成熟种子在0℃、4℃、8℃和12℃ 4个温度条件下进行浸水处理5~20 d,以模拟田间低温多雨天气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12℃的范围内,水温越高种子发芽率越低,浸水时间越长发芽率也越低,且品种间差异明显。
    适宜四川种植的超级杂交稻特征特性分析
    况浩池, 曾正明*, 罗俊涛, 杨扬, 陈光珍, 何兴材, 付均
    2012, 18(3): 41-4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3.011
    摘要 ( )   PDF(275KB) ( )  
    对8个适宜在四川种植的超级稻品种的特征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8个超级稻品种表现出重穗型品种的特征,丰产性突出,但对稻瘟病、白叶枯病和褐飞虱抗性不强,结实率不高。提出了这些超级稻组合的适宜应用区域,并对进一步选育适宜四川种植的超级稻的主攻方向和重点提出了建议。
    寒地水稻空育131、龙粳21“双高优稳”技术研究
    张少波, 唐庆刚, 张曦晖
    2012, 18(3): 45-4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3.012
    摘要 ( )   PDF(142KB) ( )  
    研究了两种施肥方式(传统施肥、氮肥后施技术)、两种栽培密度对空育131和龙粳21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后施技术能够显著的提升水稻产量,在各个生长时期水稻的营养表现都很均衡,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子都显著提高;采用“双高优稳”技术体系2个品种产量最高,空育131产量为687.8 kg/667 m2,龙粳21为683.9 kg/667 m2。
    不同施氮量对高沙土地区机插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的影响
    李世峰1, 刘蓉蓉2, 周宇1
    2012, 18(3): 47-49,5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3.013
    摘要 ( )   PDF(312KB) ( )  
    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江苏高沙土地区机插水稻产量及肥料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增施氮肥能显著提高该地区机插水稻产量,施氮量为330 kg/hm2时,产量最高,达9 664.5 kg/hm2;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素收获指数、氮肥生理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土壤氮素依存率呈显著下降趋势,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肥农艺利用率随施氮水平提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黑龙江寒地超级稻综合栽培技术集成研究示范
    董国忠1, 巩存来2, 朴文学2
    2012, 18(3): 50-5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3.014
    摘要 ( )   PDF(285KB) ( )  
    重点研究了“选育示范推广超级稻品种、工厂化旱育秧技术、超早钵育苗技术、合理稀植技术、科学控灌技术、平稳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水稻生育动态监测分析技术”等寒地超级稻栽培技术在黑龙江基地县的应用效果,并进行集成组装和创新,实现技术模式化、标准化、轻简化,便于示范推广。
    寒地水稻不同类型品种精确定量施肥技术研究
    宋福金, 魏中华, 高存启, 王翠玲
    2012, 18(3): 54-5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3.015
    摘要 ( )   PDF(165KB) ( )  
    2009-2010年对寒地水稻穗数型品种龙粳25和穗重型品种龙粳27进行了精确定量施肥技术试验。结果表明,穗数型品种以中肥区、氮肥比例(基蘖肥∶穗粒肥,下同)为8∶2时产量最高,达8 357.1 kg/hm2,比对照增产46.3%;穗重型品种以高肥区、氮肥比例为8∶2时产量最高,达8 095.2 kg/hm2,比对照增产31.0%。
    麦秸全量还田水稻不同种植方式技术经济评价
    王宝金, 徐晓兰, 吴爱国
    2012, 18(3): 57-6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3.016
    摘要 ( )   PDF(283KB) ( )  
    在秸秆全量还田前提下,对南粳44不同稻作方式技术和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明确了不同稻作方式的技术可靠性和合理选择性,为农民在实现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选择合理种植方式提供理论指导。
    综合信息
    钱前研究员荣获2011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重大贡献奖
    2012, 18(3): 60-60.  DOI:
    摘要 ( )   PDF(92KB) ( )  
    5月2日,从浙江省科技厅获悉,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钱前研究员被授予2011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重大贡献奖。
    近年来,钱前研究员带领团队一直致力于水稻种质资源的创新性挖掘、遗传分析与育种应用等研究,获省部院级以上奖励7项,其中国家奖2项,成绩斐然。研究成果分别在《自然》、《科学》等国际科学杂志上发表,并两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在水稻遗传学和分子育种等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钱前研究员在水稻遗传学和育种方面有深厚的学术造诣。他注重实践、治学严谨、勇于创新、团结协作。2011年,钱前研究员领衔的“水稻资源创新团队”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奖、“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奖,其本人也被授予“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品种与技术
    高端海藻肥美加富(Megafol)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
    吴家强*, 李妙贤, 钟海英, 郑小红, 王改华
    2012, 18(3): 61-6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3.017
    摘要 ( )   PDF(303KB) ( )  
    通过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小区和大区试验示范,分析研究了高端海藻肥美加富(Megafol)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施用美加富对水稻有正向促进作用,能加快水稻生长幅度,增加株高;对水稻收获期产量构成因子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从而提高水稻产量,各试验点美加富处理与对照相比均增产6.7% 以上,最大增产幅度达13.5%,平均增产9.0%,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投入产出比1∶3.33。同时,施用美加富能有效提高水稻的抗病性,降低水稻纹枯病和白叶枯病的发病率。
    高产抗病早籼新品种中早39在诸暨的种植表现和高产栽培技术
    寿建尧1, 葛金水2, 杨长登3, 陈鲁妙4
    2012, 18(3): 64-6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3.018
    摘要 ( )   PDF(163KB) ( )  
    中早39是中国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优质高产高抗常规早籼新品种,2009年10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诸暨市于2009年引入并进行试验示范,2010-2011年加大示范推广力度,在试验示范中中早39表现出适应性广、抗逆性好、增产潜力大等特点,产量水平一般可达450~500 kg/667 m2,高产栽培产量潜力可达600 kg/667 m2以上。
    优质高异交率籼稻不育系泸002A的选育
    袁小珍, 李耘﹡, 刘杰, 刘兴义, 付唯
    2012, 18(3): 66-6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3.019
    摘要 ( )   PDF(149KB) ( )  
    泸002A是以Ⅱ-32A为母本,Ⅱ-32B/K17B// 金23B的F3代优良单株为父本测交,经多代择优回交转育而成的优质高异交率籼稻三系不育系。表型育性稳定,不育株率100%,开花习性好,柱头外露率高,异交结实率高,米质好,配合力强。2010年通过四川省技术鉴定,所配组合泸优5241于2011年通过重庆市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渝审稻2011005)。
    综合信息
    福建省2012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2, 18(3): 67-,69.  DOI:
    摘要 ( )   PDF(156KB) ( )  
    品种与技术
    杂交中籼稻Q优12号直播栽培技术
    鲁远源, 李顺武, 黄中伦
    2012, 18(3): 68-6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3.020
    摘要 ( )   PDF(165KB) ( )  
    杂交中籼稻Q优12号综合性状优良,株高及生育期适中,抗性及适应性良好,在重庆浅丘平坝中稻区作直播稻种植有较好适应性。本文在2010-2011年Q优12号直播试验结果基础上,分析了其作直播种植的生产、经济效益及适应性表现,并提出了相应直播栽培措施。
    水稻新品种玉粳11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沈祥宏1, 普双有1, 王田珍2, 施立安1, 张玉荣1, 邵玲1, 李毅华3
    2012, 18(3): 70-7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3.021
    摘要 ( )   PDF(153KB) ( )  
    为了提高云南省水稻单产和品质,云南省玉溪市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应用优质水稻资源,通过多年系谱选育,于2009年育成粳稻品种玉粳11。该品种落粒性适中,丰产性好,米质优,米粒全透明,成熟度好,适宜在海拔1 500~1 800 m的稻作区种植。
    综合信息
    2012年黑龙江省审定推广的水稻品种
    董国忠
    2012, 18(3): 71-,79.  DOI:
    摘要 ( )   PDF(167KB) ( )  
    品种与技术
    松粳13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宋丽娟1, 张君1, 高洪儒1, 赵北平1, 刘会1, 武洪涛1, 于艳敏1, 叶万军2
    2012, 18(3): 72-,7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3.022
    摘要 ( )   PDF(159KB) ( )  
    松粳13号由黑龙江省农科院五常水稻研究所杂交选育而成,具有优质、丰产性突出、抗病、高抗倒伏等特点,2010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孝早糯08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郑明1, 2
    2012, 18(3): 73-7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3.023
    摘要 ( )   PDF(159KB) ( )  
    孝早糯08是孝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和武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嘉早303×早糯198)F2作母本,华早糯1003作父本,杂交育成的优质中熟早籼糯稻品种。2008-2009年参加湖北省早稻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7.68 t/hm2,比对照两优287增产2.68%;全生育期114.8 d,比对照两优287长2.6 d;中感白叶枯病,高感穗颈瘟,抗性与对照相当;品质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优质糯稻标准;适于湖北省稻瘟病无病区或轻病区作早稻种植。
    水稻新品种粤美丝苗的选育及特征特性
    陈粤汉, 廖耀平, 何秀英, 陈钊明, 程永盛, 柯建浩
    2012, 18(3): 75-,7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3.024
    摘要 ( )   PDF(137KB) ( )  
    粤美丝苗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2011年育成的一个国标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该品种株型紧凑、分蘖力较强、后期熟色好。2009年、2010年晚季参加广东省水稻区域试验,平均产量分别为424.82 kg/667 m2和431.32 kg/667 m2,均较对照显著增产,米质达国标、省标优质稻2级标准,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2011年5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优质杂交晚籼宏优69的选育与应用
    秦志舫1, 李成业2*, 彭承钦3, 王松柏2
    2012, 18(3): 76-7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3.025
    摘要 ( )   PDF(140KB) ( )  
    宏优69是广东湛江神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湖南阳明种业有限公司与湖南省永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合作选育的中熟香型杂交晚籼新组合,具有高产稳产、米质较优、抗性较好、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宜于湖南、广东和广西种植。2011年5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秀水134的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周金玉1, 姚全甫2
    2012, 18(3): 78-7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3.026
    摘要 ( )   PDF(160KB) ( )  
    秀水134系浙江省嘉兴市农科院等单位合作育成的优质中熟晚粳新品种。该品种具有丰产性好、米质优、穗粒兼顾、生长清秀、结实率高、抗逆性强等特点,2010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浙审稻2010003)。在浙北作单季晚稻种植,一般单产560 kg/667 m2,示范方单产600 kg/667 m2,攻关田单产650 kg/667 m2。
    各地稻米
    黑龙江省寒地粳稻生产发展形势的政策背景分析
    于文全, 刘春光*, 柴永山, 孙玉友, 曲金玲, 孙国宏, 李洪亮, 王蕊, 魏才强
    2012, 18(3): 80-8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3.027
    摘要 ( )   PDF(349KB) ( )  
    黑龙江省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粳稻生产区,黑龙江省寒地粳稻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其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由2003年的129.5万hm2、84.3亿kg,发展到2010年的296.5万hm2、184.4亿kg。黑龙江省粳稻未来发展,必须考虑相关的政策和规划背景。本文分析解读了国家各项相关政策,并对黑龙江寒地粳稻生产发展形势作出展望。
    综合信息
    2012年通过农业部确认的超级稻示范推广品种
    2012, 18(3): 83-83.  DOI:
    摘要 ( )   PDF(83KB) ( )  
    信息集锦
    2012, 18(3): 84-84.  DOI:
    摘要 ( )   PDF(115KB) ( )  
    ●大米需求逐年增长须逐步恢复早稻生产   2011年我国早稻产量为3 276万t,较1990年的5 164.9万t,降低近2 000万t。2011年我国还净进口大米8.2万t。早稻生产恢复潜力是有的,需要从政策上、科技服务上支持。
    ●我国粮食供求中长期发展趋势   我国粮食生产从2004年以来,实现连续8年增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说,8年累计增产1 405亿kg,年均增产175亿kg,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产幅度最大的时期之一。程国强说,粮食供求结构变化的新趋向:一是不同粮食品种之间的替代性日益显著,影响粮食供求结构变化的不确定性增强。二是“谷贱伤农”、“米贵伤民”交替出现,平衡粮食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难度增大。三是粮价波动的影响因素更加复杂,调控的复杂性越来越大。
    ●农业部:去年三大主粮全部转为净进口   在2011年的进口农产品中,官方统计的三大主粮数据是:小麦进口125.8万t,同比增长2.2%;出口32.8万t,同比增长18.4%。玉米进口175.4万t,同比增长11.5%;出口13.6万t,同比增长6.9%。稻谷和大米进口59.8万t,同比增长54.0%,出口651.6万t,同比下降17.1%。进口大豆5 264.0万t,同比下降3.9%,进口均价同比上涨23.7%;进口食物油657.0万t。虽然从总体数据来看,2011年的三大主粮进口量并不大,与国内产量相比规模较小,但对其趋势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进行监测分析。
    ●我国科学家发现水稻分蘖重要调控新机制   2012年3月20日,《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刊登了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领导的团体与中国水稻研究所钱前研究员带领的团队合作研究成果。这篇题为“Degradation of MONOCULM 1 by APC/CTAD1 regulates rice tillering”的论文,阐明了水稻分蘖调控重要新机制:水稻TAD1(TILLERING AND DWARF 1)直接调控MOC1,因而揭示了调控水稻分蘖的一个重要分子机理。这对于水稻产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水稻不育育性恢复新机理成果发表   近日,《The Plant Cell》在线发表了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朱英国院士等研究人员的最新成果。这篇题为“The Rice Pentatricopeptide Repeat Protein RF5 Restores Fertility in Hong-Lian Cytoplasmic Male-Sterile Lines via a Complex with the Glycine-Rich Protein GRP162”的文章,阐明了红莲型杂交稻的育性恢复机理,并首次提出恢复基因分子复合体。这篇文章通过大量实验证明,红莲型水稻恢复基因RF5不能直接结合不育基因RNA,而是组装成恢复基因分子复合体(Restoration of Fertility Complex,RFC)去结合并剪切不育基因RNA,从而完成了育性恢复的使命,并发现了复合体中与恢复基因互作的重要亚基成分GRP162。
    ●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等发现甾醇类激素控制水稻叶倾角“信号制动”机制   水稻剑叶的倾角直接影响籽粒灌浆并最终控制产量。植物甾醇类激素-油菜素内酯(BR)能特异地调控水稻叶夹角,且能促进不同作物生长,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植物细胞中BR信号转导的“激活”组分与通路业已在模式植物中明晰,但其信号系统中的“制动”元件与机制尚知之甚少。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种康研究组及其合作者发现并证实了一个水稻C3H锌指蛋白(LIC)作为负调控转录因子,介导一条新的BR“信号制动”通路。实验证明LIC及其互作基因网络通过控制叶枕近轴面细胞伸长而介导叶片倾角的改变。这一成果对于水稻高产分子设计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诞生全球首张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   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华中农业大学、北京大学近日共同研制出全球首张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将大幅提高种子真实性检测准确性,有助提高育种效率,杜绝假种子危害。中种公司生命科技中心喻辉辉博士表示,目前业内判断水稻种子真实性通常采用国标推荐的24个SSR标记检测结果,而新的水稻基因芯片能用分布于全基因组的约5 000多个位点来判断,可使品种真实性检测结果更加准确可靠。同时,该基因芯片在育种材料背景分析方面的优势,能准确判断育种中间材料的背景并对其精确控制,从而帮助育种家根据需要快速选择材料特性,显著提升水稻育种效率。原来一个品种平均8到10年的育种周期,现在只要3到5年就可完成。
    ●浙江出台推广集中育秧促水稻增产行动方案   实行水稻集中育秧,是提高秧苗素质、打好丰收基础的关键措施,也是提高抗灾能力的有效途径。2012年中央财政首次安排1亿元资金,支持南方地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省)推广早稻集中育秧技术。浙江省财政安排4 500万元资金,用于补助水稻集中育秧。计划2012年水稻集中育秧大田面积达到16.7万hm2,其中早稻4.0万hm2,连作晚稻4.0万hm2,单季晚稻8.7万hm2。技术路线:大力推广集中育秧,提高统一服务水平;大力推广育秧关键技术,提高秧苗质量;大力推广水稻机插,狠抓机插技术到位率,确保栽插质量。保障措施:强化行政推动,狠抓政策落实;强化基础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强化指导服务,提高技术到位;强化示范带动,推进高产创建;强化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
    ●余姚市开发出浙江省内首批水稻测土配方施肥信息系统   近日,浙江宁波余姚市农技总站的负责人带领站内农技人员,将余姚市第一批水稻测土配方施肥信息系统共4台触摸屏先后安置到马渚镇、牟山镇、三七市镇和低塘街道主要农资配送店,并分别进行了现场讲解和演示。农户点击该系统的触摸屏就可以查询到自己所耕种田地的土壤类型、理化性状、地力等级、养分含量丰缺状况等土壤信息及不同种植模式下的施肥“处方”,根据这些信息还可快速打印出《施肥建议卡》进行决策。据悉,这是浙江省内首批水稻测土配方施肥信息系统,标志着余姚市先进农技应用达到了一个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