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稻米 ›› 2012, Vol. 18 ›› Issue (5): 14-14.DOI:

• 综合信息 • 上一篇    下一篇

国家水稻产业技术发展报告会暨红莲型杂交稻现场考察会在武汉召开

  • 出版日期:2012-09-20 发布日期:2012-09-20
  • Online:2012-09-20 Published:2012-09-20

摘要: 8月28日-30日,由中国水稻研究所主办,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和湖北省农业科学院联合承办的国家水稻产业技术发展报告会暨红莲型杂交稻现场考察会在武汉举行。湖北省人民政府赵斌副省长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科学院谢华安院士,中国工程院朱英国院士、颜龙安院士、陈温福院士,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廖西元副局长,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农业部超级稻专家组组长程式华研究员等领导和专家到会指导。农业部超级稻专家组成员和课题主持人、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各功能研究室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站长等200余位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
本次在湖北武汉举行的学术报告会暨红莲型杂交稻现场考察活动,是继黑龙江佳木斯东北粳稻、福建福州南方再生稻和江苏南京南方粳稻生产现场考察活动之后,体系全体专家参加的第四次学术报告与现场考察活动。8月29日上午,武汉大学朱英国院士,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廖西元副局长,中国水稻研究所方福平研究员、傅强研究员,湖南农业大学邹应斌教授等领导和专家分别就红莲型杂交稻、商业化育种、水稻生产市场与贸易、稻飞虱防控、超级稻栽培等领域作了精彩学术报告。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栽培与土肥功能研究室主任、中国水稻研究所稻作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朱德峰研究员主持了学术报告会。
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农业部超级稻专家组组长程式华研究员作会议总结。在会议总结时,程式华重点谈了三点体会:第一,增产是水稻体系献礼党的“十八大”的最好礼物。2012年早稻增产5.35亿kg,为全年水稻增产开了一个好头。目前,中晚稻田间长势良好,只要后期气候条件正常,以迁飞性害虫稻飞虱防控为主的病虫害防控得当,中晚稻也将迎来又一个丰收年。第二,创新是确保水稻稳定增产的唯一手段。水稻连连增产,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的及时有效指导、超级稻品种推广应用都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全国96个超级稻品种推广面积预计达到800万hm2,每667 m2增产50 kg以上。今后,水稻的“十连增”、“十一连增”还是要依靠以超级稻为代表的高产优质水稻品种及其配套技术的大面积推广,依靠体系各位专家切实加强田间技术指导和服务。第三,人才是取得创新性大成果的关键支撑。体系和超级稻专家集中了全国从事水稻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的主要力量,基本囊括了近年来所有的国家级水稻科技成果奖励。因此,支撑水稻产业发展的核心基础,就是以体系和超级稻专家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人才。今后,体系和超级稻专家既要发挥自身在水稻产业发展中的顶梁柱作用,更要加快对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要鼓励青年科技人员冬天到海南、夏天在本地中去日晒雨淋,茁壮成长!
程式华最后指出,2011年的国务院8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和2012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对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发展和超级稻研究与推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同时也带来了水稻科技创新,尤其是种业科技发展的又一个春天,大家作为水稻体系和超级稻研究中的一员,一定要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增强责任心、自觉性和使命感,为国家粮食安全和水稻科技创新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