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论与研究
    近期我国大米进口量大幅增加及其影响分析
    徐春春, 李凤博, 周锡跃, 方福平*
    2012, 18(5): 1-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5.001
    摘要 ( )   PDF(266KB) ( )  
    回顾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米进出口情况,分析了大米进出口贸易的主要特点,并对2012年大米进口快速增加情况及其主要原因进行了深入研究,最后针对近期我国大米进口快速增加的现象提出了启示和建议。
    中国常规籼稻品种的米质及其优质达标率的研究
    闵捷, 朱智伟, 陈能, 许立, 章林平
    2012, 18(5): 4-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5.002
    摘要 ( )   PDF(355KB) ( )  
    为了解我国近30年来育成的常规籼稻品种的米质状况和未来品质改良重点,笔者分析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育成的1994份常规籼稻品种(品系)的10项米质指标、质量指数及其优质达标率。结果表明,被检测的籼稻品种其10项米质指标的优质达标率幅度为40.1%~95.5%,质量指数达标率为 69.7%;其中,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糊化温度、胶稠度和糙米蛋白质含量等6项指标的优质达标率超过70.0%;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00年代(2001-2010年)3个不同时期育成的籼稻品种其10项米质指标的平均优质达标率分别为61.2%、70.1%和78.9%,质量指数优质达标率分别为45.1%、66.1%和82.6%,表明近10年育成的籼稻品种米质总体优于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育成的品种;总体而言,中晚籼稻优质达标率要高于早籼稻,长粒型和中粒型品种要高于短粒型品种;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的优质达标率仍然较低,仅为46.2%、57.0%和40.1%。因此,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育成粒型理想和直链淀粉含量适中(18.0%~22.0%)的品种是我国未来常规籼稻米质改良的重点。
    2011年我国审定的水稻品种产量及品质性状分析
    林海, 庞乾林*, 王志刚, 鄂志国
    2012, 18(5): 8-1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5.003
    摘要 ( )   PDF(333KB) ( )  
    以2008-2010年我国审定通过的水稻品种为对照,对我国2011年审定通过的382个水稻品种(组合)进行了比较分析。2011年,每667 m2产量籼型三系杂交稻为529.53 kg,籼型两系杂交稻为525.24 kg,籼型常规稻为460.74 kg,粳型杂交稻为589.61 kg,粳型常规稻为579.09 kg;品质达国标三级以上粳稻为55.81%,籼稻为30.04%。并介绍了几个对稻瘟病、白叶枯病、条纹叶枯病抗性较好的品种。
    综合信息
    江西省2011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补)
    2012, 18(5): 11-11.  DOI:
    摘要 ( )   PDF(73KB) ( )  
    专论与研究
    超级稻“三定”栽培技术的原理和要点
    邹应斌
    2012, 18(5): 12-1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5.004
    摘要 ( )   PDF(254KB) ( )  
    简要介绍了超级稻“因地定产、依产定苗、测苗定氮”栽培技术的原理和要点。技术原理是:在某区域前3年平均产量的基础上,以增产15%~20%作为目标产量;在水稻秆高密度模型的基础上,应用黄金分割法确定株距、行距及其基本苗;在区域氮肥用量确定的基础上,根据水稻叶片的颜色确定蘖肥和穗肥的实际用量。技术要点包括:调整播期播量,适度集中育秧;优化株距行距,带土带肥栽插;干湿交替灌溉,适时搁田控苗;测苗平衡施氮,补偿施用磷钾;预防病虫草害,用药适时统一等技术的集成配套。
    综合信息
    国家水稻产业技术发展报告会暨红莲型杂交稻现场考察会在武汉召开
    2012, 18(5): 14-14.  DOI:
    摘要 ( )   PDF(106KB) ( )  
    8月28日-30日,由中国水稻研究所主办,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和湖北省农业科学院联合承办的国家水稻产业技术发展报告会暨红莲型杂交稻现场考察会在武汉举行。湖北省人民政府赵斌副省长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科学院谢华安院士,中国工程院朱英国院士、颜龙安院士、陈温福院士,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廖西元副局长,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农业部超级稻专家组组长程式华研究员等领导和专家到会指导。农业部超级稻专家组成员和课题主持人、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各功能研究室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站长等200余位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
    本次在湖北武汉举行的学术报告会暨红莲型杂交稻现场考察活动,是继黑龙江佳木斯东北粳稻、福建福州南方再生稻和江苏南京南方粳稻生产现场考察活动之后,体系全体专家参加的第四次学术报告与现场考察活动。8月29日上午,武汉大学朱英国院士,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廖西元副局长,中国水稻研究所方福平研究员、傅强研究员,湖南农业大学邹应斌教授等领导和专家分别就红莲型杂交稻、商业化育种、水稻生产市场与贸易、稻飞虱防控、超级稻栽培等领域作了精彩学术报告。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栽培与土肥功能研究室主任、中国水稻研究所稻作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朱德峰研究员主持了学术报告会。
    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农业部超级稻专家组组长程式华研究员作会议总结。在会议总结时,程式华重点谈了三点体会:第一,增产是水稻体系献礼党的“十八大”的最好礼物。2012年早稻增产5.35亿kg,为全年水稻增产开了一个好头。目前,中晚稻田间长势良好,只要后期气候条件正常,以迁飞性害虫稻飞虱防控为主的病虫害防控得当,中晚稻也将迎来又一个丰收年。第二,创新是确保水稻稳定增产的唯一手段。水稻连连增产,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的及时有效指导、超级稻品种推广应用都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全国96个超级稻品种推广面积预计达到800万hm2,每667 m2增产50 kg以上。今后,水稻的“十连增”、“十一连增”还是要依靠以超级稻为代表的高产优质水稻品种及其配套技术的大面积推广,依靠体系各位专家切实加强田间技术指导和服务。第三,人才是取得创新性大成果的关键支撑。体系和超级稻专家集中了全国从事水稻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的主要力量,基本囊括了近年来所有的国家级水稻科技成果奖励。因此,支撑水稻产业发展的核心基础,就是以体系和超级稻专家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人才。今后,体系和超级稻专家既要发挥自身在水稻产业发展中的顶梁柱作用,更要加快对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要鼓励青年科技人员冬天到海南、夏天在本地中去日晒雨淋,茁壮成长!
    程式华最后指出,2011年的国务院8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和2012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对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发展和超级稻研究与推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同时也带来了水稻科技创新,尤其是种业科技发展的又一个春天,大家作为水稻体系和超级稻研究中的一员,一定要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增强责任心、自觉性和使命感,为国家粮食安全和水稻科技创新作出更大贡献!
    专论与研究
    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和物质生产特征影响
    胡雅杰1, 张洪程1*, 龚金龙1, 龙厚元1, 戴其根1, 霍中洋1, 许轲1, 魏海燕1, 李德剑2, 沙安勤2, 周有炎2, 罗学超2, 刘国林2, 赵德亮2
    2012, 18(5): 15-1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5.005
    摘要 ( )   PDF(481KB) ( )  
    以武运粳24号和南粳44为材料,对钵苗机栽、精确点抛和毯苗机插3种栽培方式水稻的产量、干物质积累、茎蘖动态、LAI等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间水稻产量存在显著差异,钵苗机栽、精确点抛产量极显著高于毯苗机插,钵苗机栽显著高于精确点抛,产量差异主要来源于每穗粒数;物质生产上,移栽至N-n期钵苗机栽和精确点抛物质积累量多于毯苗机插,无效分蘖期毯苗机插物质积累量较多,至拔节期不同栽培方式干物质量相当,拔节至抽穗期、抽穗至成熟期钵苗机栽、精确点抛水稻物质积累量极显著高于毯苗机插,钵苗机栽显著高于精确点抛。说明与毯苗机插相比,钵苗机栽、精确点抛水稻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除无效分蘖期)都具有一定优势,特别是生育中、后期光合能力强,物质积累多,LAI较大,叶片不早衰,结实率和千粒重较高,且钵苗机栽优于精确点抛。
        
    水稻种子包衣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王丹英1, 应云卉2, 徐春梅1, 陈松1, 章秀福1
    2012, 18(5): 20-24,2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5.006
    摘要 ( )   PDF(579KB) ( )  
    种子包衣技术是近半世纪来逐步发展起来的种子处理新技术,对提高种子出苗率、防治农作物苗期病虫害效果明显。本文对近年来我国种子包衣技术发展及水稻种子包衣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其未来的研究趋势。
    水稻颖壳发育的研究进展
    施思12, 刘坚2, 马伯军1, 钱前2
    2012, 18(5): 25-2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5.007
    摘要 ( )   PDF(435KB) ( )  
    水稻是单子叶植物的代表,又是重要的粮食作物。揭示水稻的发育调控机理对科学研究和国计民生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依靠双子叶植物花器官发育模式的建立与发展,人们对以水稻为代表的单子叶植物的花器官发育研究也取得了长足进步。颖壳是水稻的外轮花器官,在双子叶植物中没有与之相似的器官,因此对它的研究不如内几轮器官深入。但是颖壳的发育又直接关乎着水稻的产量,所以这是一个必须突破的瓶颈。本文主要介绍了现阶段水稻颖壳发育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已克隆的水稻颖壳发育相关基因和已报道的部分颖壳发育突变体。
    Excel实用统计分析软件(ExcelStat2.0)的开发及在水稻新品种比较试验上的应用
    王磊, 鄂志国, 颜文斌, 禹盛苗
    2012, 18(5): 30-3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5.008
    摘要 ( )   PDF(258KB) ( )  
    Excel实用统计分析软件(ExcelStat2.0)是针对农业试验数据,特别是品种比较试验数据开发的基于Excel的统计分析工具。本文介绍了该软件的主要功能、特点和软件的使用,特别是数据的格式和录入以及需要注意之处等。利用该软件对浙江省“8812”育种计划的2011年的粳杂联品试验的数据进行了分析。
    品种与技术
    江西双季水稻施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吴建富1, 潘晓华1, 石庆华1, 王苏影2, 李涛1, 李强3
    2012, 18(5): 33-3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5.009
    摘要 ( )   PDF(273KB) ( )  
    江西属双季稻区,是我国重要的产粮大省。调查表明,目前江西省双季水稻生产在施肥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肥料施用时期过于集中,重基肥,轻追肥;重氮、磷肥,轻钾肥;重浅施,轻深施;重一般肥料,轻配方肥料;重化肥,轻有机肥。要提高江西省双季稻区肥料利用率和水稻产量,必须针对上述“五重五轻”现象,改进施肥方法和施肥技术。
    “十一五”四川省审定的中籼迟熟优质杂交稻主要特征特性分析
    况浩池, 罗俊涛*, 曾正明, 杨扬, 陈光珍, 何兴材, 付均
    2012, 18(5): 35-3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5.010
    摘要 ( )   PDF(315KB) ( )  
    对“十一五”通过四川省审定的7个中籼迟熟优质杂交稻组合的主要特征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优、丰、抗结合较好的组合是川优727,其次是宜香2239和宜香2079。并针对这7个组合结实率不高的共性问题,提出了生产应用时的注意事项和进一步提高优质组合丰产性选育的突破口。
    甬优12单产超900 kg/667 m2的性状表现
    梁尹明1, 孙永飞1*, 陈金焕1, 吴凤姣2, 王钦君3, 梁桂华4
    2012, 18(5): 39-4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5.011
    摘要 ( )   PDF(223KB) ( )  
    历经4年超高产攻关,2011年甬优12在浙江省新昌县种植终于有二块田单产突破900 kg/667 m2,创当地水稻单产历史纪录。本文总结了甬优12单产超900 kg/667 m2时的性状表现。
    利用功能基因标记分析杂交稻亲本宜香1A的特性
    张涛1, 杨蛟3, 蒋开锋1, 林纲2, 杨莉1, 杨乾华1, 曹应江1, 游书梅1, 万先齐1, 罗婧1, 郑家奎13*
    2012, 18(5): 42-4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5.012
    摘要 ( )   PDF(326KB) ( )  
    综合信息
    海南省2012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2, 18(5): 45-45.  DOI:
    摘要 ( )   PDF(84KB) ( )  
    品种与技术
    大切块面积条件下播种量、氮肥用量及运筹对机插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刘仁梅1, 王德龙2, 吴昌勍1, 张崇智1, 王韬
    2012, 18(5): 46-48,5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5.013
    摘要 ( )   PDF(349KB) ( )  
    以江苏淮北与苏中地区主推品种徐稻3号为材料,对增大机插秧切块面积条件下,播种量、氮肥用量及运筹对机插稻产量形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增大切块面积可使机插稻空丛率、死苗率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在此群体条件下,施肥量对群体各指标影响较大,其中,中、低肥处理有较大的群体透光性、干物质生产与产量优势;肥料运筹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分蘖成穗率与叶面积指数,但对产量的影响并不显著;播种量虽对秧苗素质有一定影响,但对于大田群体多数指标影响较小。
    氮肥用量及前氮后移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孙国才, 崔月峰, 卢铁钢, 王俊茹, 王桂艳, 王健
    2012, 18(5): 49-5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5.014
    摘要 ( )   PDF(348KB) ( )  
    以北方超级稻沈农265为材料,分析了不同氮肥用量及前氮后移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纯氮210 kg/hm2、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为6∶4时,齐穗后30 d,对倒1叶的叶绿素SPAD值有促进作用,还会显著增加倒2叶、倒3叶的叶绿素SPAD值;成熟期穗重占有优势,产量最高,达8 364.0 kg/hm2。增施氮肥和前氮后移模式虽能增加沈农265的稻米蛋白质含量,但同时也使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品质下降。
    黑龙江省“十一五”审定水稻品种品质性状分析
    聂守军1, 史冬梅2, 高世伟1, 刘晴1, 刘宝海1
    2012, 18(5): 53-5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5.015
    摘要 ( )   PDF(248KB) ( )  
    对黑龙江省“十一五”期间通过审定54个水稻品种的品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品质指标全部达到国标一级优质米标准的品种为0,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米标准为88.9%,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米标准为98.1%;提高出糙率有利于提高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粒率、直链淀粉含量有利于增加胶稠度长度,提高食味品质;影响食味品质第1主因子是垩白粒率,其次是直链淀粉含量,然后是整精米率、胶稠度。
    “草-稻-鹅”模式的效益与技术
    马利华1, 许萍2, 陈永水3, 顾国平4, 闻秀娟4, 陈伟光4, 范浩定5*
    2012, 18(5): 56-5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5.016
    摘要 ( )   PDF(182KB) ( )  
    通过在浙江绍兴的试验摸索得出:在水田种植一季早稻后,翻耕播种黑麦草,用黑麦草做鹅青饲料,用稻谷做鹅精饲料,用稻秆做鹅栏垫料。一般每hm2水田能产粮食7 500 kg左右,产鲜草15万kg左右,养鹅3 000只,净收入可达4.5~6.0万元,是一条农民致富的好路子。
    水稻机插软盘育秧不同覆盖物应用效果对比
    张文杰1, 谢仁康1, 高德明2, 陈善春2, 孔祥英1, 宋早芹1
    2012, 18(5): 58-5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5.017
    摘要 ( )   PDF(137KB) ( )  
    对地膜、稻草、遮阳网、无纺布不同覆盖物不同天数覆盖机插软盘秧苗的素质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以A3(薄膜+遮阳网覆盖8 d揭膜)、A5(无纺布覆盖8 d揭布)的秧苗素质较好,覆盖时间如果长于8 d秧苗素质降低。
     
    高巧600FS、立克秀60FS水稻拌种防虫增产试验初报
    诸茂龙, 李军, 侯建军
    2012, 18(5): 60-6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5.018
    摘要 ( )   PDF(132KB) ( )  
    试验表明,用高巧600FS、立克秀60FS、高巧600FS+立克秀60FS等种衣剂拌种,不仅能提高水稻秧苗素质、促进秧苗提早分蘖和水稻增产(增产幅度8.1%~50.0%),而且能有效控制水稻秧苗期稻蓟马的为害。
         
    余姚市双季稻产量1 200 kg/667 m2抛栽技术
    虞振先, 钟志明, 韩娟英, 杨波
    2012, 18(5): 62-6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5.019
    摘要 ( )   PDF(277KB) ( )  
    2009-2010年试验研究和示范结果表明,在余姚市种植双季稻,采用“早稻抛秧-晚稻抛秧”模式可实现1 200 kg/667 m2的产量目标,且技术基本成熟,该模式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
         
    水稻新品种通科18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宋继娟1, 崔明元1, 周柏明1, 于光磊1, 黄文1, 李松2
    2012, 18(5): 66-6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5.020
    摘要 ( )   PDF(168KB) ( )  
    通科18是吉林省通化市农科院以吉粳88为母本、通丰9号为父本进行杂交,经多年选育而成的中晚熟粳稻品种。该品种株型理想、剑叶直立上举,高光效、小粒大穗,优质,适应性广,于2011年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黄华占机插水稻栽培生理比较及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黄卫群, 冯志峰, 席志军, 何沛, 李文生, 陈耀楠, 严洪庆
    2012, 18(5): 67-6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5.021
    摘要 ( )   PDF(171KB) ( )  
    通过黄华占机插秧和手插秧生理特性的比较分析,提出了在陕南发展机插水稻的关键栽培技术指标和措施。
    大粒、优质粳稻品种津原E28选育及栽培技术
    刘浩, 刘文政, 于福安, 常雪艳, 张岩
    2012, 18(5): 69-7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5.022
    摘要 ( )   PDF(172KB) ( )  
    津原E28是由津原45与中花15通过品种间杂交育成的大粒型粳稻新品种,千粒重高达30.2 g,食味品质达国标优质稻1级标准,抗逆性强,产量高,年度间稳产性好。
      
    超级粳稻楚粳27号的选育及应用
    李开斌, 张天春, 阮文忠, 徐加平, 王正伟, 黄文兴
    2012, 18(5): 71-7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5.023
    摘要 ( )   PDF(169KB) ( )  
    楚粳27号是云南省楚雄州农科所用楚粳22号为母本、合系39号为父本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该品种具有株叶型好、株高适中、茎秆粗壮、分蘖力较强、落粒性适中、熟相好、高产稳产、品质好、抗病、抗倒伏、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宜在云南省昆明、楚雄、曲靖、玉溪、大理、保山、丽江、红河、思茅、文山等海拔1 500~1 850 m高原稻区及云南省外相似生态类型稻区种植。
    华南感光型杂交晚籼新组合陵两优472的选育与应用
    杨远柱*, 符辰建, 胡小淳, 秦鹏, 张章, 刘延斌, 宋永帮
    2012, 18(5): 73-7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5.024
    摘要 ( )   PDF(281KB) ( )  
    陵两优472是用优质籼型温敏两用核不育系湘陵628S与强恢复系华恢472选配而成的华南感光型优质高产晚籼新组合,201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以2007-2009年南方稻区华南感光晚稻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为依据,介绍了陵两优472的产量、产量性状、农艺性状、抗性及稻米品质,及栽培和制种技术要点,并讨论了湘陵628S的应用问题。
       
    特种稻新品种新稻35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袁杰1, 王奉斌12*, 布哈丽且木1, 张燕红1, 文孝荣2, 瞿毅2, 梁乃亭1
    2012, 18(5): 76-7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5.025
    摘要 ( )   PDF(198KB) ( )  
    新稻35号是新疆农业科学院核技术生物技术研究所从日本引进的晚熟黑粳品种奥羽368变异株中选育而成的粳稻新品种。2008-2009年参加自治区水稻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平均产量达611.44 kg/667 m2。2010年3月通过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该品种集优质、丰产、营养价值丰富、抗病、抗倒于一体,适合南、北疆≥10℃积温在3 200℃以上稻区种植,是一个推广应用前景良好的特种稻品种。
    粳稻不育系苏77A的选育与应用
    陆建康, 梅佳, 冯俊, 罗德祥
    2012, 18(5): 78-7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5.026
    摘要 ( )   PDF(170KB) ( )  
    苏77A是由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选育的迟熟中粳不育系,2010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介绍了该不育系的选育过程、主要特征特性和繁殖技术要点。
    湿式消解和微波消解前处理法测定大米中铅元素的检测效率比较
    杨学文
    2012, 18(5): 80-8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5.027
    摘要 ( )   PDF(173KB) ( )  
    比较了微波消解和湿式消解前处理法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EFAAS)测定大米中铅元素的应用效果,认为湿式消解是一种准确、可大量、快速前处理样品方法,可以提高检测效率。湿式消解样品铅回收率98.3%~103.1%、变异系数7.3%,相对偏差1.2%;微波消解样品铅回收率68.1~72.5%、变异系数12.6%,相对偏差23.8%。
    各地稻米
    永康市水稻田地力状况分析及其提升技术
    陈远利1, 陈义2, 吴良欢3
    2012, 18(5): 82-8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5.028
    摘要 ( )   PDF(492KB) ( )  
    对浙江省永康市水稻田耕层土壤地力进行分析,并运用水稻田地力分等定级技术对永康市水稻田进行分等定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永康市水稻田地力提升技术。同时,通过永康市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核心示范区建设实例,阐明了永康市“水田土壤地力改良提升综合集成技术”项目所取得的成效。
    综合信息
    信息集锦
    2012, 18(5): 85-85.  DOI:
    摘要 ( )   PDF(128KB) ( )  
    ●2012年全国早稻增产54万t,总产3 329万t   国家统计局8月24日发布报告指出, 2012年全国早稻总产量达到3 329万t,比上年增产54万t,总产量基本恢复到了2009年水平。报告指出,2012年早稻主产区增产较多。4个早稻产量超过500万t的省(区)占增产总量的90%,其中湖南早稻增产12.3万t,江西增产14.6万t,广西增产14.5万t,广东增产7.0万t。收购价格提高促进了早稻播种面积稳中有增,集中育秧和有利天气促进了早稻单产提高。2012年全国早稻单产为5 774.8 kg/hm2,比上年提高1.4%。主产省(区)中,湖北早稻单产提高4.4%,广西提高4.0%,安徽提高3.8%,江西提高1.5%,湖南下降0.6%。
    ●集中育秧政策支持和行政推动双季稻面积增加   以前虽然集中育秧效果好,但农户分散育秧并不计算自己的用工成本,这样算下来,买秧每667 m2大田要比分散育秧多花30元、比直播多70元。从2008年到2011年,湖南省先后投入7 000多万元资金开展早稻集中育秧示范,并将早稻集中育秧工作纳入政府粮食生产目标管理和考核;2011年,江苏省级财政安排8 000万元扶持建设924个水稻商品化集中育秧示范点,每667 m2秧田补助3 000元。在政策扶持下,南方水稻集中育秧面积迅速从2008年的18.7万hm2增至2011年的近133.0万hm2,几乎一年翻一番。2012年,在国家早稻集中育秧补助政策的带动下,南方稻区各级财政筹集资金7.5亿元,水稻集中育秧面积超过200万hm2,其中早稻集中育秧超过67万hm2,同比增加33万多hm2。据农业部农情调查,随着集中育秧的示范推广,2012年早稻面积恢复了6.7万多hm2,直播面积减少26.7万多hm2。集中育秧也加速了水稻生产的产业化进程,集中育秧示范虽然目前以村组组织和大户代育为主(占90%多),但也吸引了农业公司参与。从2009年开始,安徽天禾种业公司向下游延伸产业链,依托大户和合作社开展代育秧、代耕作、代机插、代机收和田间管理服务,将种子资源、农机资源、技术资源整合到种苗产业链上来,建成标准化育秧工厂近80个,每年新增利润近千万元。
    ●南方早稻机收率达70%   据农业部消息,南方双季稻产区农机化主管部门积极组织农业机械投入“双抢”生产,截至8月2日,早稻机收基本结束,全国共完成早稻机收面积410万hm2,机收水平达70%。
    ●中国水稻研究所举办稻草秧盘机插技术观摩会   7月26日,中国水稻研究所在浙江富阳步桥举办了“水稻稻草秧盘机插技术现场观摩会”。目前我国机插育秧多采用塑料秧盘,成本高,要求堆放秧盘的空间大;同时,每年水稻收割后产生的大量稻草秸秆,不能有效利用,主要通过焚烧处理,不仅污染大气,造成空气质量下降,严重时还妨碍交通。针对上述问题,中国水稻研究所朱德峰研究员带领稻作技术创新团队,与富阳市红枫化纤有限公司协作,以稻草为原料成功研发了经济、环保、实用的水稻新型生物质机插秧盘——稻草秧盘。机插时可直接将秧盘植入稻田,实现秧盘制作的材料从稻田里来到稻田里去,不仅促进秸秆还田,培肥地力,实现水稻机插高产高效与生态环保,还能够减少秧盘收集整理和存贮环节开支。
    ●黑龙江水稻育秧棚二次利用获突破    黑龙江省富锦市水稻育秧棚内硕果累累,10栋水稻育秧棚里24万棒黑木耳、香菇、平菇、榆黄蘑等食用菌长势良好。在近年黑龙江省水稻产区广泛应用大棚育苗后,多数农户在稻秧移栽后,除在大棚内种一些短季节生长蔬菜自给外,多数大棚闲置,形成资源和土地的浪费。为了提高育秧大棚的综合利用率和经济效益,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以及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牡丹江综合试验站在富锦市开展水稻育秧大棚二次利用试验,对袋栽食用菌高效栽培模式进行技术集成与示范。该项目技术负责人、黑龙江省农科院牡丹江分院的王延锋博士介绍:“大多数食用菌子实体生长时都比较喜欢低温,在育秧大棚闲置的6~10月栽培黑木耳、平菇、香菇等食用菌是个课题,如何控制高温以及保湿是成败的关键。在育秧棚里成功进行吊、挂、串袋立体栽培食用菌,解决了育秧棚二次利用的难题,成为稻农增收的新途径。” 试验数据显示, 每栋大棚(667 m2)栽培食用菌的纯收入平均能达到2万元。
    ●水稻开花基因OsELF3-1被克隆   8月17日,期刊《PLoS ONE》在线发表有关水稻开花基因OsELF3-1成功克隆的研究成果。水稻开花(抽穗期)对于水稻的生殖发育是极为重要的,同时开花机理的研究有利于育种家控制不同水稻的开花时间,利于杂交水稻的制种过程。另外,开花时间也直接影响水稻的产量。OsELF3-1参与调控水稻的生物节律系统。同时参与调控水稻光周期途径,在短日照条件下OsELF3-1直接激活开花的正调控因子Ehd1、Hd3a的表达诱导开花;在长日照条件下,OsELF3-1抑制开花的负调控因子Ghd7的表达,从而促进水稻在长日照条件下的开花。该基因的克隆直接证明了水稻生物节律基因参与调控水稻光周期开花,完善了水稻光周期开花的机理;并为水稻育种过程中调节开花时间提供了新的途径。
    ●国际水稻研究所发现磷缺乏耐受基因   8月23日,《Nature》报道了国际水稻研究所的Sigrid Heuer最新发现的一种用于帮助补充磷含量、提高水稻产量的基因PSTOL1。磷是土壤中重要的营养成分,也是水稻高产的重要营养成分。传统水稻品种Kasalath中含有PSTOL1,该基因对根早期生长有促进作用,促使其获得更多的磷等。PSTOL1基因已在许多现代品种中试验。
    ●东南亚五国欲建立稻米联盟   泰国商务部常任秘书Yanyong Phuangrach 8月22日表示,东南亚稻米出口国正在就年底前建立稻米联盟进行谈判,希望借此加快稻米生产并强化营销,从而提高稻米出口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届时,由泰国、越南、柬埔寨、老挝和缅甸组成的联盟将在稻米生产和销售方面信息共享、加强合作。有报道称,稻米出口国计划签署贸易协定提高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