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常堃, 李文品, 李慧, 陈祥, 陈丽潇, 李靓靓, 李评, 肖能武, 昝荣政, 杨荣彬. 不同糯稻品种酿造房县黄酒的差异性分析[J]. 中国稻米, 2023, 29(4): 95-97. |
[2] |
鲁立明1,陈少杰2,蒋琪2. 侧深施肥技术对机插早稻产量的影响[J]. 中国稻米, 2018, 24(6): 93-94. |
[3] |
蒋钰东1,2,况浩池1,2,罗俊涛1,2,何兴材1,2,杨扬1,2,付均1,2,郑军1,2, 陈光珍1,2,曾正明1,2*. 三系杂交稻优质不育系德66A主要经济性状的配合力分析[J]. 中国稻米, 2018, 24(6): 118-121. |
[4] |
杨扬1,2#,况浩池1,2#,曾正明1,2*,罗俊涛1,2,陈光珍1,2,蒋钰东1,2,何兴材1,2,付均1,2,郑军1,2. “十二五”四川省审定高产型中籼迟熟杂交稻经济性状及产量分析[J]. 中国稻米, 2017, 23(5): 38-41. |
[5] |
寿建尧1,2,杨长登2,戚航英1,吴森贤1. 超级早稻中早39叠盘暗出苗机插育秧模式增产机理和操作规程[J]. 中国稻米, 2017, 23(2): 57-59. |
[6] |
申关望1, 祁玉良1, 鲁伟林1,徐士库1,吴悦2,沈光辉1,李慧龙1. 不同栽插密度对D优3138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稻米, 2016, 22(1): 82-83. |
[7] |
蔡建军,林采舜,叶斌斌,何杰,许剑锋. 土壤调理剂在酸化稻田连作晚稻上的应用效果[J]. 中国稻米, 2015, 21(6): 85-87. |
[8] |
李贵勇1, 刘玉文2, 袁江华3, 王耀伟2, 王枝富3, 夏琼梅1, 邓安凤1, 龙瑞平1, 杨从党1*. “头季稻-再生稻-马铃薯”高效种植模式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J]. 中国稻米, 2014, 20(3): 64-66. |
[9] |
戚航英. “马铃薯-超级晚稻”高产高效种植新模式及其关键技术[J]. 中国稻米, 2013, 19(5): 95-96. |
[10] |
胡潜林,董文忠,季茂荣,鲁艳君. 不同配方施肥对甬优15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J]. 中国稻米, 2013, 19(3): 41-42. |
[11] |
应武, 戈长水, 俞祥群, 孔万根. 不同播种期和不同氮肥量对杂交晚粳浙优12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稻米, 2012, 18(2): 65-66. |
[12] |
况浩池;曾正明*;罗俊涛;杨 扬;陈光珍;何兴材;付 均 . 国审优质杂交稻泸香615在不同密肥条件下的产量及经济性状研究 [J]. 中国稻米, 2010, 16(3): 41-44. |
[13] |
况浩池;曾正明*;罗俊涛;杨 扬;陈光珍;何兴材;付 均 . 不同栽培方式对超级杂交稻Ⅱ优602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J]. 中国稻米, 2010, 16(2): 59-60. |
[14] |
孙 华;钱国明*;徐冬太;黄花香;刘红声;金建康;罗军元 . 水稻秸秆还田对水稻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稻米, 2010, 16(1): 47-48. |
[15] |
王曙光[];谢成林[];谢仁康[];张文杰[];张菊芳[];王汝利[] . 杂交中籼稻产量与主要经济性状关系的分析[J]. 中国稻米, 2009, 15(2): 1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