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黄得润, 张振华, 樊叶杨, 王世林, 庄杰云, 朱玉君. 南方稻区弱感光型单季稻的抽穗期基因组合探索[J]. 中国稻米, 2023, 29(3): 41-45. |
[2] |
陆佳浩, 沈方圆, 郑许松, 郭嘉雯, 吕仲贤, 计天岑, 徐红星. 稻纵卷叶螟食诱剂在水稻上的应用研究初报[J]. 中国稻米, 2022, 28(6): 110-112. |
[3] |
朱德峰, 张玉屏, 陈惠哲, 王亚梁. 中国水稻栽培技术发展与展望[J]. 中国稻米, 2021, 27(4): 45-49. |
[4] |
韩根成,李进前. 频振式杀虫灯对水稻害虫的控制作用[J]. 中国稻米, 2019, 25(5): 108-109. |
[5] |
韩娟英. 甬优538不同栽培方式的产量和效益比较[J]. 中国稻米, 2018, 24(2): 100-101. |
[6] |
汪向东,张长海. 常规粳稻新品种作单季稻种植对比试验总结[J]. 中国稻米, 2017, 23(1): 104-106,109. |
[7] |
张晓梅1,2,杨从党3,丁艳锋1,武卫3,李刚华1*. 西南单季稻区立体生态亚区划分探讨[J]. 中国稻米, 2016, 22(5): 10-14. |
[8] |
王国荣1,韩尧平2,黄福旦1,李斌1,陈尤嘉1,徐红星3*,吕仲贤3*. 不同药剂防治单季晚稻稻纵卷叶螟的效果分析[J]. 中国稻米, 2016, 22(4): 105-106. |
[9] |
王超, 周宇杰, 陈月娣, 徐越坚, 石星华, 卢春燕. 早稻不同栽培方式下纹枯病的发生规律[J]. 中国稻米, 2015, 21(3): 88-89. |
[10] |
诸茂龙, 李军. 太湖稻区单季稻褐飞虱防控策略[J]. 中国稻米, 2014, 20(5): 52-56. |
[11] |
杨金云,翁金宝,王忠林. 黑木耳废菌棒用于稻田对水稻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J]. 中国稻米, 2013, 19(5): 84-86. |
[12] |
孙洪波. 高寒山区水稻二化螟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J]. 中国稻米, 2013, 19(3): 51-,54. |
[13] |
谌江华,柴伟纲,孙梅梅,陈若霞. 不同诱芯与诱捕器对水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诱捕效果[J]. 中国稻米, 2011, 17(5): 47-48. |
[14] |
沈桂法1, 徐云松2, 冯敏芳3, 李阿根3, 汪爱娟3, 张舟娜3. 不同杀虫剂防治稻纵卷叶螟效果比较[J]. 中国稻米, 2011, 17(3): 49-50. |
[15] |
沈桂法;徐云松;冯敏芳;李阿根;汪爱娟;张舟娜. 不同杀虫剂防治稻纵卷叶螟效果比较[J]. 中国稻米, 2011, 17(3): 49-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