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丰. 粤稻百年风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发展史(1908—2020)[M]. 广州: 广东经济出版社, 2023.
|
[2] |
谭玉娟, 潘英, 莫禹诗, 等. 抗稻瘿蚊水稻品种的筛选鉴定[J]. 广东农业科学, 1982, 9(6):32-33.
|
[3] |
钱泳文, 刘钧赞, 何昆明, 等. 广东地方稻种资源抗稻瘟、白叶枯、褐稻虱及自背飞虱鉴定[J]. 作物品种资源, 1991(4):35-36.
|
[4] |
李秀容, 刘智英, 霍超斌, 等. 水稻国外资源抗稻瘟病的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1987, 14(5):35-38.
|
[5] |
朱小源, 杨祁云, 刘斌, 等. 三黄占2号及其衍生品种抗稻瘟病特征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2003, 30 (2):37-40.
|
[6] |
周少川, 朱小源, 江雁芳, 等. 稻瘟病持久抗性在三系杂交稻上的导入[J]. 中国水稻科学, 1999, 13(2):69-72.
|
[7] |
王丰, 彭惠普, 廖亦龙, 等. 高产优质两系杂交稻培杂双七的选育与应用[J]. 杂交水稻, 1999, 14(3):6-8.
|
[8] |
王丰. 华南优质杂交水稻品种选育与发展[J]. 中国稻米, 2022, 28(5):107-116.
|
[9] |
冯爱卿, 杨健源, 陈深, 等. 水稻资源对稻瘟病质量抗性及数量抗性评价[J]. 广东农业科学, 2015, 42(12):27-32.
|
[10] |
周少川, 柯苇, 缪若维, 等. 水稻核心种质育种理论体系的创建与应用[J]. 中国水稻科学, 2021, 35(6):529-534.
|
[11] |
潘大建, 李晨, 范芝兰, 等.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种质资源研究60年:成就与展望[J]. 广东农业科学, 2020, 47(11):18-31.
|
[12] |
林世成, 闵绍楷. 中国水稻品种及其系谱[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6-9.
|
[13] |
王丰. 半矮秆水稻之父黄耀祥[M]. 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 2023.
|
[14] |
涂从勇, 王丰. 绿色革命六十载,天下粮安系终生——半矮秆水稻之父黄耀祥院士的学术成就回顾[J]. 广东农业科学, 2019, 46(9):1-7.
|
[15] |
廖耀平, 陈钊明, 陈顺佳. 高产高收获指数水稻新品种粤香占的主要特性及其讨论[J]. 中国稻米, 1999, 5(2):11-12.
|
[16] |
王丰. 杂交水稻育种成就与展望——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杂交水稻研究 50 年回顾[J]. 广东农业科学, 2020, 47(12):1-11.
|
[17] |
李宏, 周少川, 黄道强, 等. 华南籼稻高效育种——从“早晚兼用型”到“常恢兼用型”水稻育种[J]. 广东农业科学, 2022, 49(7):1-7.
|
[18] |
王丰, 刘迪林, 朱满山, 等. 水稻不育系泰丰A创制及其优良品质性状遗传基础研究[J]. 中国稻米, 2024, 30(4):24-32.
|
[19] |
广东省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协作组. 水稻化学杀雄利用杂种优势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1977(2): 47-50.
|
[20] |
王丰, 李曙光, 廖亦龙, 等. 籼稻光温敏核不育系 GD-1S 的特征特性研究[J]. 杂交水稻, 2002, 17(1):11-13.
|
[21] |
李曙光, 王丰, 廖亦龙, 等. 广东省实用型水稻低温敏核不育系选育技术[J]. 杂交水稻, 2004, 19(1):17-19.
|
[22] |
王丰, 柳武革, 刘迪林, 等. 广东优质稻发展及稻米品牌建设与展望[J]. 中国稻米, 2021, 27(4):107-116.
|
[23] |
王丰, 李金华, 柳武革, 等. 一种水稻香味基因功能标记的开发[J]. 中国水稻科学, 2008, 22(4):347-352.
|
[24] |
王丰, 柳武革, 黄慧君, 等. 抗白叶枯病弱感光型杂交稻恢复系广恢1002的选育与应用[J]. 广东农业科学, 2022, 49(9):74-83.
|
[25] |
柳武革, 王丰, 金素娟, 等.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 Pi-1 和Pi-2基因改良两系不育系稻瘟病抗性[J]. 作物学报, 2008, 34(7):1128-1 136.
|
[26] |
柳武革, 王丰, 刘振荣, 等.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聚合Pi-1和Pi-2基因改良三系不育系荣丰A的稻瘟病抗性[J]. 分子植物育种, 2012, 10(5):575-582.
|
[27] |
柳武革, 王丰, 肖汉祥, 等.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水稻恢复系的稻瘿蚊抗性[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6):581-586.
|
[28] |
FU C Y, WU T, LIU W G, et al. Genetic improvement of resistance to blast and bacterial blight of the elite maintainer line Rongfeng B in hybrid rice(Oryza sativa L.) by using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J]. 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12, 11(67): 13 104-13 124.
|
[29] |
杨观宋, 李康活, 潘玉桑. 水稻高产稳产栽培技术规程(上)[J]. 农业科技通讯, 1989(11):8-9.
|
[30] |
毛璧君, 潘玉桑, 罗家留, 等. 水稻纸筒育苗抛秧移植技术规程[J]. 广东农业科学, 1994, 21(2):1-2.
|
[31] |
李康活, 黄庆, 陆秀明, 等. 水稻塑盘育苗抛秧栽培群体生物量增长动态与增产潜力分析[J]. 广东农业科学, 1996, 23(3):8-12.
|
[32] |
李康活, 黄庆, 蔡汉雄, 等. 发挥抛秧生育优势与增产潜力的栽培技术对策[J]. 广东农业科学, 1996, 23(3):13-14.
|
[33] |
梁友强, 蔡汉雄, 李康活, 等. 广东水稻塑料软盘育苗抛秧高产栽培技术规程[J]. 广东农业科学, 1996, 23(3):15-18.
|
[34] |
钟旭华, 潘俊峰, 李康活, 等.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耕作栽培研究60 年:成就与展望[J]. 广东农业科学, 2020, 47(11):9-17.
|
[35] |
李康活, 周少川. 广东稻、菜田耕作制改革策略与初步成效[J]. 广东农业科学, 2006, 33(2):11-14.
|
[36] |
黄农荣, 梁开明, 钟旭华, 等. 南方低甲烷排放的高产水稻品种筛选与评价[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8, 37(12):2854-2 863.
|
[37] |
吕凤, 杨帆, 范滔, 等. 1977—2018 年水稻品种审定数据分析[J]. 中国种业, 2019(2):29-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