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 Vol. 19 ›› Issue (4): 145-145.DOI:

Previous Articles     Next Articles

  • Online:2013-07-20 Published:2013-07-20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双季稻产量与土壤肥力的变化关系(摘要)

  1. 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南昌 330045

摘要: 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的方法,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双季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试验设6个处理:①不施肥(CK);②施用常量化学 N、P肥(NP);③施用常量化学 N、K肥(NK); ④施用常量化学 N、P、K肥(NPK);⑤施用常量化学 N、P、K肥+全量秸秆还田+绿肥(FOM);⑥2/3 化学N、P肥+1/3化学K肥+1/2秸秆还田+绿肥(ROM)。结果表明,1990-2009年,不平衡施肥处理(NP和NK)的早稻和晚稻平均产量分别比对照(CK)增加9.2%~64.2%和13.6%-30.6%。与CK相比,NPK处理的早稻和晚稻产量分别增加90.2%和46.4%。有机无机配施处理(FOM和ROM)的早稻和晚稻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89.6%~117.4%和47.6%~53.5%。早稻和晚稻的产量均随土壤综合肥力指数的增加呈极显著线性增加的趋势。长期不施肥导致土壤综合肥力显著下降(P<0.05)。与试验前相比,2009年NPK、FOM和ROM处理的土壤综合肥力比试验前显著增加(P<0.05),并达到高肥力水平(0.723~0.787)。不平衡施肥条件下土壤综合肥力指数没有显著增加。土壤磷的有效性是限制水稻增产的关键因素,其中施磷肥处理(NP、NPK、FOM和ROM)的早稻产量呈显著增加的趋势(P<0.05),而不施磷处理(CK和NK)的早稻和晚稻产量均无增加趋势。因此,双季稻系统应重视平衡施肥,尤其是磷肥的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