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稻米 ›› 2013, Vol. 19 ›› Issue (4): 138-139.DOI:

• 综合信息 • 上一篇    下一篇

双季晚粳高产形成特征及关键栽培技术研究(摘要)

  1. 扬州大学 农业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江苏 扬州 225009
  • 出版日期:2013-07-20 发布日期:2013-07-20
  • Online:2013-07-20 Published:2013-07-20

摘要: 1   双季晚粳的研究概况
湖南、江西及“两广”等传统的籼稻主产区晚稻季温光资源充沛,而晚籼收割后大部分田块是空茬田,或种植绿肥,这种种植制度使得当地土地及温光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以上双季稻区晚稻季常遭遇“寒露风”灾害天气影响,导致晚籼稻不能高产、稳产;双季稻区晚籼收割时的日均温仍达到15℃以上,且这一气温能够维持20 d以上,粳稻在此环境条件下利于其灌浆充实获得高产,同时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也利于其优良品质的形成。江西地处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带,双季晚稻种植面积高达160万hm2左右,而由于当地粳稻品种资源匮乏,晚粳稻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相对较少,目前该地区晚粳稻种植面积较小。本课题组于2009-2012年在江西开展晚粳百亩连片高产示范及专题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晚粳稻在江西较籼稻表现出更高的生产力优势。
2   双季晚粳生产力优势及高产形成特征
2.1   双季晚粳生产力优势及生态生理基础
3年晚粳平均产量分别为9.6、8.3、9.9 t/hm2(2011年上高县甬优8号最高产量达10.6 t/hm2),极显著高于晚籼,而其产量高的主要原因是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籼稻;晚粳的加工品质、食味品质显著或极显著优于晚籼(晚粳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晚籼,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显著或极显著低于晚籼,胶稠度显著或极显著长于晚籼),外观品质逊于晚籼(晚粳的垩白粒率、垩白大小、垩白度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晚籼);晚粳的效益极显著高于晚籼(净产值分别为16 382.7、15 035.4、21 731.2元/hm2,较籼稻高20.1%、20.4%、24.6%;纯收益分别为11 890.6 、10 252.1、16 565.9元/hm2,较籼稻高23.8%、23.6%、26.7%)。
双季晚粳生产力优势形成的生理生态基础为,粳稻较籼稻全生育期明显延长,抽穗结实期粳稻较籼稻更能适应凉爽气候,增强其对温光资源的利用,使得晚粳稻能够正常成熟;晚粳后期较高的光合物质生产能力,能够增大群体光合物质积累量,增大群体库容总充实量;同时,粳稻后期更能够适应低温气候不早衰,维持较强的根系和较大的茎鞘强度,增强群体抗倒伏能力,确保晚粳活熟到老。
2.2   双季晚粳超高产形成特征
较之高产、更高产水平,双季晚粳超高产水平群体的穗数足,穗型大,群体颖花量多(5.0×108/hm2 以上),虽结实率和千粒重略低,但差异不显著;群体起点高,有效分蘖早生快发,够苗后增长平缓,高峰苗数量少,后期群体下降平缓,至抽穗期具有适宜穗数,成穗率高(78.0%左右);群体叶面积指数前期增长相对较缓慢,最大值出现在孕穗期,为8.3左右,此后下降缓慢,成熟期仍保持在3.5 以上;群体光合势生育前期较小,中、后期较大,抽穗至成熟期的光合势 3.0×106 m2·d/hm2以上,总光合势 5.6×106 m2·d/hm2 以上;群体拔节前干物质积累速度相对较缓,拔节期积累量略低,拔节后积累速度较快,至抽穗期群体总生物量为10.5 t /hm2 左右,抽穗后积累量亦高, 成熟期干物质量高达19.0 t/hm2 左右,后期茎鞘物质转运率大于14.5%;超高产群体根量大、根冠比高、根系活力强;植株吸收氮素能力强、最终氮素累积量高,氮素单季利用率40%以上。
3   双季晚粳高产关键栽培技术
3.1   适宜晚粳稻品种的选择与利用
(1)选择生育期相对较长的品种;(2)选择穗粒协调的大穗型品种;(3)选用株高较高、叶片直立性好、抗倒伏、抗病害的高效品种。
3.2   适宜栽培方式选择
(1)手栽方式生产成本高、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和效益较低,当地手栽条件下晚粳纯收益低于其他方式,在综合评价中表现最差,不符合现代农业发展形势,双季稻区大面积种植晚粳则不宜采用手栽方式;(2)塑盘旱育秧苗秧龄弹性大,一般25~35 d,与毯苗机插相比,能较多地利用晚稻季的温光资源,能够延长晚粳生育期,可增加光合物质生产和积累,且当地对该技术掌握熟练,是大面积种植晚粳的理想方式;(3)机插方式将是双季晚粳的发展方向,但目前的毯苗机插秧苗素质相对较差,生育期较短,适宜机插的高产晚粳稻品种类型较少,稳产性不如手栽和有序抛、摆栽,而新引进的水稻钵苗机插实现了对钵育壮秧的机械化栽植,是机械化有序摆栽,在有条件地区可以大力推广。
3.3   双季晚粳稻基本苗的确定
双季晚粳高产群体的基本苗较单季稻区粳稻及双季晚籼稻均高,原因可能是单季稻区粳稻品种引种至双季稻区,其生育期较单季稻区缩短较多,尤其缩短了营养生长期,而分蘖形成主要发生在该时期,这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季晚粳稻的有效分蘖数,加之粳稻自身分蘖特性较籼稻弱,导致粳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较少。本研究结果认为,常规粳稻基本苗以120~150万/hm2,杂交粳稻基本苗以90~120万 /hm2较为适宜。
3.4   双季晚粳稻氮肥的精确运筹
当前南方双季稻区籼稻种植仍占主导地位,由于双季稻区籼稻生育期相对较短,为获得前期较大的群体,当地传统施肥习惯为基蘖肥∶穗肥比例10∶0,而这种“一炮轰”的施肥法较难实现双季晚粳稻高产、优质、高效的综合栽培目标。本课题组连续多年在江西晚稻地区的试验表明,基蘖肥、穗肥比例6∶4或7∶3时产量最高、品质较优,且氮素单季利用率达到4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