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 水稻钵苗机插栽培发展的概况 钵苗机插,是采用水稻钵苗插秧机将钵育壮秧按一定的行距和株距均匀地无植伤地移植于大田的先进技术。利于实现水稻规范化精确定量栽植,提高了水稻育秧与移栽的作业质量,从而利于达到高产或超高产。钵苗机插在日本与我国的黑龙江等寒地水稻地区已表现出较稳定的增产增收效果。近几年,钵苗机插在我国南方稻区被引起重视并逐渐研究示范起来。如扬州大学、常州亚美柯公司与有关科技单位先后在江苏、安徽、江西等地开展了钵苗机插高产栽培攻关与应用适应性研究,多地试验得到了显著增产效果,并创造了我国稻麦两熟制下最高单产纪录。同时,初步总结了钵苗机插在生长发育、产量形成等方面的优势,并建立了配套的高产栽培关键栽培技术。 2 钵苗机插在水稻机械化(超)高产精确栽培上的优势 2.1 利于精确培育大秧龄的带土钵体壮秧 钵盘可育出根部带有完整钵状营养土块的水稻秧苗,具有叶龄较多、秧体干质量大、充实度高等特点。一般旱育化控秧龄可以达到25~30 d,化控较好的可以培育35 d的壮秧。 2.2 利于几乎无植伤地精确机插 钵苗插秧机将秧苗按固定行株距近乎无植伤的均匀有序移栽于大田,实现了钵苗机械化、有序化、精确化栽插。秧苗分布均匀、根系入土深度适宜、直立苗比例可达100%。 2.3 利于精确实现群体基本苗数 常州亚美柯公司制造的RX-60AM型钵苗插秧机机插行距33 cm,株距有12、14、16、18、20、22、24 cm,双人乘坐RXA-60T型的钵苗插秧机株距有12.4、13.0、13.2、13.8、14.1、14.5、14.7、15.5、15.7、16.5、16.8、17.9、20.7、21.9、23.4、24.9、26.5、28.2 cm。常规粳稻一般每穴4苗,杂交粳稻每穴2~3苗,杂交籼稻每穴1~2苗,通过每穴苗数和栽插株距能准确调控群体基本苗数。 2.4 利于利用优势分蘖争取高产适宜穗数 钵苗的主茎1~6叶均可发生一次分蘖,主茎3~5分蘖发生率较高,二次分蘖主要集中于主茎1~3的一次分蘖的1叶位上。低位分蘖居多,发生率和成穗率均较高,是钵苗机插的优势分蘖。钵育机插苗移栽后分蘖发生早,分蘖动态相对平缓,呈早发与稳升缓落的特点,高峰苗不高,但成穗率和成穗质量高,利于争取高产的适宜穗数。 2.5 利于培育适宜数量的壮秆大穗,构建高光效群体,提高后期物质生产力 钵苗机插水稻有效和高效叶面积率高,叶面积衰减率低。中后期群体光合势大,净同化率高,后期根系活力强,群体衰老慢,单茎绿叶多,抽穗后群体光合物质积累多。 2.6 利于群体冠层通风透光,改善群体生产的安全性 钵苗机插水稻群体透光性好,茎秆粗壮,基部各节间抗折力大,群体抗倒伏能力强。群体穗数较适宜,每穗粒数多,群体颖花量高,粒叶比大,结实率和千粒重较稳定,源库协调,高产稳产性好。 2.7 利于形成高产与超高产 钵苗机插水稻秧苗素质好,栽插时群体起点质量高,前期能保持适宜的光合叶面积与物质生产,中后期物质生产能力强,尤其后期光合物质积累多,穗数足,穗型大,易于形成高产、超高产。 2.8 利于充分利用温光资源以及多熟高产 钵苗秧龄弹性大,可达30~35 d,延长水稻营养生长期和整个生育期,更加充分利用了稻季温光资源,且较毯状小苗机插与直播稻早熟而腾茬口早,利于下茬作物适时种植,达到多熟高产。 3 高产栽培的技术路线与技术关键 3.1 技术路线 以精确培育适当延长秧龄的标准化壮秧为核心,通过机械精确移栽,准确地建立充分挖掘品种生产潜力的群体起点。 3.2 技术关键 3.2.1 精确培育标准化壮秧 培育标准化壮秧是钵苗机插超高产的重中之重,是最基础、最根本、最前提的核心技术。(1)只有培育“齐、匀、壮”的标准化壮秧,才能保证机插后田间群体的均衡性、一致性。(2)钵苗机插丛数少,必须利用个体优势来提高产量,只有标准化壮秧才能发挥个体优势,达到足穗和壮秆大穗的统一,实现高产超高产。(3)钵苗机插不能漏丛,只有培育成苗孔率高(杂交稻≥90%,常规稻≥95%)的标准化壮秧,才能保证田间栽插丛数和足量基本苗,才能创造超高产。同时做到不人工补苗,省事省工,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生产。(4)壮秧才利于培育抗倒的高产株型与群体结构,才能稳定实现高产超高产。因为壮秧尤其对扩根、壮秆作用大。(5)壮秧在适宜偏少的基本苗条件下,能快发根、快生长,从而节省肥料,提高肥效与其他的投入效果,才能既高产又高效。 3.2.2 精确机插提高群体起点质量 精确定量机械栽插,建立大田高质量群体起点。包括基本苗数的精确计算、栽插丛数与每丛苗数的确定及栽插深度的调节,还包括提高栽插质量的其他配套措施。足够适量的穗数是高产的基础,在大行距33 cm条件下应缩小株距,一般使用12 cm或14 cm档株距。 3.2.3 肥水气协调培育适量壮秆大穗 钵苗无明显缓苗期,早发快长优势强,但基本苗少,应重施分蘖肥,即将氮肥中基蘖肥与穗肥运筹比例调整为7∶3,早施重施分蘖肥,发挥低位分蘖生长优势。同时穗肥在倒4或倒3叶用作促花肥,既巩固有效分蘖成穗,又促进壮秆大穗形成。在N-n-1叶龄期,当群体茎蘖数达到预计穗数80%(70%~90%)左右时开始自然断水落干搁田,遵循“早搁、轻搁、多次搁”的原则。通过有效控制高峰苗后,在群体叶色褪淡落黄基础上,长穗期浅湿交替灌溉。因苗及早精确定量施用好穗肥(促花肥),主攻壮秆大穗形成,优化中期生长,形成高光效群体结构。通过后期合理水浆管理、病虫防治,养根保叶,增强根系活力与地上部光合生产能力,提高后期物质积累量与群体库容充实度。 4 积极开展技术攻关与示范,促进钵苗机插健康发展 4.1 农机农艺融合 必须通过农机与农艺一体化深入研究,不断提高钵苗机插对不同种植制度、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应用的适应性。同时研制低成本、适应性广的机械及配套器具,以促进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另外,此种方式下水稻稳定高产、超高产的规律与关键农艺也不完全清楚,这些都应是农机农艺融合攻关的重点。因地制宜围绕不同机械化栽培方式,选用或研发配套的秸秆还田、施肥、灌溉、植保等先进机具与农艺,并集成本土化钵苗机插水稻(超)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为各地水稻生产现代化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4.2 超高产开路 要发挥钵苗机插优势,使这种机械与农艺很快推广,并在我国水稻生产上形成亮点,发挥重大作用,必须走高产超高产之路。搞好不同层次的百亩、千亩连片钵苗机插水稻超高产栽培攻关与示范典型,以典型树立该技术的信誉,带动大面积推广。这就必须要种出钵苗机插水稻过得硬的样板田,请领导看,请技术人员看,请农民看,既方便扩大影响,又方便大家模仿学习。 4.3 在经济发达、生产条件优越地区由点到面逐步扩展 钵苗机插因机具成本较高,因此可先在经济发达及生产条件优越的地区率先示范推广,通过百亩攻关方、千亩方和万亩方水稻钵苗栽培技术的配套高产示范,辐射带动周边地区。以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再带动其他稻区的发展。 4.4 首先在高产创建与超级稻示范上应用 钵苗机插技术利于高产栽培机械化的实现,可首先在高产创建和超级稻上使用。通过钵苗机插水稻高产攻关方的研究和示范,逐渐完善钵苗机插高产栽培技术,提高其高产稳产性,扩大钵苗机插技术的影响力。 总之,切实国情地深入开展水稻钵苗机插的攻关与创新,不断因地制宜地扩大开发应用,钵苗机插有望成为我国水稻(超)高产精确栽培最有效的技术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