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辛翔飞, 王秀东, 王济民. 新时代下的中国粮食安全:意义、挑战和对策[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1, 42(3):76-84.
|
[2] |
肖玉娥, 卢俊玮. 恢复双季稻面积的困境与对策[J].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20, 45(4):25-28.
|
[3] |
徐富贤, 熊洪, 张林, 等. 再生稻产量形成特点与关键调控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农业科学, 2015, 48(9):1702-1 717.
|
[4] |
林文雄, 陈鸿飞, 张志兴, 等. 再生稻产量形成的生理生态特性与关键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展望[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 23(4):392-401.
|
[5] |
习敏, 吴文革, 季雅岚, 等. 双季稻北缘区水稻“一种两收”绿色增效技术模式探讨[J]. 中国稻米, 2019, 25(6):36-38.
|
[6] |
林席跃, 雷正平, 伍先群, 等. 机收再生稻履带窄幅化改制及宽窄行配套栽插减损效果研究初报[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3):150-155.
|
[7] |
姜照伟, 解振兴, 张数标, 等. 机收再生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J]. 福建稻麦科技, 2019, 37(4):22-24.
|
[8] |
杜祥备, 孔令聪, 习敏, 等. 江淮区域稻麦两熟制周年资源分配、利用特征[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19, 27(7):1078-1 087.
|
[9] |
王飞, 黄见良, 彭少兵. 机收再生稻丰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稻米, 2021, 27(1):1-6.
|
[10] |
林强, 郑长林, 林祁, 等. 再生稻穗茎比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关系[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9(6):65-74.
|
[11] |
徐富贤, 熊洪, 张林, 等. 再生稻产量形成特点与关键调控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农业科学, 2015, 48(9):1702-1 717.
|
[12] |
王鸿林. 机收低留桩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J]. 福建稻麦科技, 2017, 35(2):1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