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论与研究
    国外水稻育种研究近况
    江云珠,沈希宏,曹立勇
    2011, 17(5): 1-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1.05.001
    摘要 ( )   PDF(429KB) ( )  
    综述了世界上其他水稻生产国家的育种现状,以期为我国水稻育种提供参考。国外水稻育种不仅着力于产量育种,更注重于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优质稻米品质育种以及适宜于不良环境的抗性和耐逆水稻品种的育种。
    一种快速鉴定籼稻品种整精米率的方法
    焦桂爱,胡培松,唐绍清,罗炬,谢黎虹
    2011, 17(5): 6-1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1.05.002
    摘要 ( )   PDF(334KB) ( )  
    对刚刚收获的新鲜籼稻谷进行烘箱适温干燥处理后测得的整精米率与其曝晒36 h和室内自然晾干1个月后测得的整精米率分别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对于长粒型籼稻品种来说,烘箱50℃烘6 h的整精米率与室内自然晾干1个月的整精米率基本一致,烘箱60℃烘4 h的整精米率与曝晒36 h的整精米率基本一致;对于短粒型品种来说,烘箱50℃烘8 h的整精米率与室内自然晾干1个月的整精米率基本一致,烘箱60℃烘5 h的整精米率与曝晒36 h的整精米率基本一致;对于中长粒型品种来说,烘箱50℃烘8 h的整精米率与室内自然晾干1个月的整精米率基本一致,烘箱60℃烘4 h的整精米率与曝晒36 h的整精米率基本一致,前者与短粒型品种相当,后者与长粒型品种相当。
    一种同时适用于水稻种子和叶片的简单快速DNA提取方法
    闫双勇,苏京平, 王胜军,孙林静,马忠友,王春敏,李素敏,刘敏,刘学军*
    2011, 17(5): 11-1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1.05.003
    摘要 ( )   PDF(228KB) ( )  
    本文报道了一种同时适用于水稻种子和叶片的简单快速DNA提取方法。该方法通过简单的碾磨、加热、离心等步骤便能制备适合PCR的DNA模板。用该方法单人每小时可以提取48个样品的DNA模板。本研究用该方法提取了132个水稻种子DNA样品及1096个不同生长阶段的水稻叶片DNA样品,用13对PCR引物进行扩增,种子DNA样品PCR扩增成功率为91.0%,3个不同时期取材的叶片DNA样品PCR扩增成功率均在97.0%以上。该方法提取的DNA也可以进行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
    多效唑对我国水稻主导品种机插秧苗控高效应的研究
    刘晓娜1,2,朱德峰1*,陈惠哲1
    2011, 17(5): 14-1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1.05.004
    摘要 ( )   PDF(290KB) ( )  
    以我国104个主导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多效唑拌土壤育秧对水稻秧苗株高的调控效果,并根据秧苗对多效唑敏感程度划分钝感(S1)、中感(S2)、敏感(S3)和极敏感(S4)4个等级。结果表明,多效唑对水稻秧苗均有较好控高效果,且随着处理浓度增加而增加;不同品种对多效唑的敏感性有差异,相对杂交籼稻,多效唑对常规粳稻和常规籼稻株高的调控效果明显,参试品种中钝感、中感、敏感、极敏感的比例为1∶45∶47∶11;多效唑对秧苗不同部位均有控长效果,对株高、叶挺长、叶鞘高的控长率均在20%~35%之间;对第1叶耳距、第2叶耳距及不同叶位叶片的控长率在10%~30%之间;对第3叶耳距的控长效果更明显。
    黑龙江省粳稻食用品质评价新体系的建立及应用的研究
    李辉,戴常军,张瑞英,兰静,李宛,赵廼新
    2011, 17(5): 18-2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1.05.005
    摘要 ( )   PDF(237KB) ( )  
    通过对82份黑龙江省主要粳稻品种(系)的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食味品质、淀粉粘滞性谱带特征以及米饭质地特征等的测定分析得出:直链淀粉含量与碱消值达极显著正相关,与崩解值达极显著负相关;而食味与崩解值和碱消值也分别达到了极显著相关;米饭质地特征值与直链淀粉含量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粘度、硬度、咀嚼性、粘合性和弹性,除弹性表现为不显著相关外,其余均达到显著相关;而米饭质地特征值和食味的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粘度、硬度、粘合性、咀嚼性和弹性,除粘合性表现为不显著相关外,其余均达到显著相关。以冷胶粘度、崩解值、碱消值、米饭硬度、米饭粘性为特征值建立黑龙江省粳稻食用品质的评价新体系。进一步研究表明,米饭食用品质物性分析技术与感观评价两种方法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物性分析技术完全可以应用于粳稻食用品质的评价。
    遗传标记的类型、作用与水稻遗传标记的研究现状
    陶红剑1,林璐2,苏岩1,黄大年1
    2011, 17(5): 21-2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1.05.006
    摘要 ( )   PDF(329KB) ( )  
    遗传标记的发展经历了形态学标记、细胞学标记、生化标记和分子标记的四个发展阶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标记类型,并由此产生的功能分子标记被广泛应用于作物的育种改良。本文对遗传标记的现状进行了综述,对水稻功能分子标记的应用与发展进行了分析。
    综合信息
    黑龙江省2011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董国忠
    2011, 17(5): 24-24.  DOI:
    摘要 ( )   PDF(78KB) ( )  
    专论与研究
    寒地水稻花培技术及其育种成就
    关世武
    2011, 17(5): 25-2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1.05.007
    摘要 ( )   PDF(246KB) ( )  
    详尽阐述了花培接种材料的选择、处理,培养基的选取、花培绿苗的管理等,实践证明,花培技术在水稻育种上是行之有效的。30多年来黑龙江省利用花培技术成功选育了龙粳21等12个水稻新品种,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但花培育种存在污染率高、白化苗多等问题。
    我国粮食七连增与水稻生产发展启示
    周锡跃,徐春春,李凤博,庞乾林*
    2011, 17(5): 28-3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1.05.008
    摘要 ( )   PDF(320KB) ( )  
    本文全面分析了我国粮食“七连增”过程中,全国粮食生产的品种结构和区域结构变化,及我国粮食增产的构成及因素,提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水稻生产稳定发展的建议。
    品种与技术
    黑龙江省外引水稻资源的利用及思考
    马瑞
    2011, 17(5): 32-3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1.05.009
    摘要 ( )   PDF(215KB) ( )  
    对近20年黑龙江省广泛应用的藤系138、空育131、富士光、上育397等4份外引稻种资源的品种来源、生育特性、推广面积情况进行了评价;并对其作为亲本所衍生的品种数目作了归类总结。通过以上4个品种的成功推广与利用,提出了对今后外引水稻资源在育种中的利用价值、以及扩展黑龙江省水稻遗传背景的思考。
    对我国超级稻品种抗瘟性初步分析与评价
    金红梅,王欢
    2011, 17(5): 35-3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1.05.010
    摘要 ( )   PDF(239KB) ( )  
    对农业部至2010年认定的80个超级稻品种的抗瘟性进行初步分析与评价的结果表明,抗性强的品种占25%,抗性弱的品种占75%;粳型品种的整体抗性优于籼型品种;从认定年份看,近两年认定的超级稻品种的总体抗性弱于前三年认定的品种,即稻瘟病抗性未见改善迹象。育种上应借助现代生物学研究方法和技术,发掘抗源,加快广抗、久抗品种选育与应用,栽培上要注重推广和运用抗瘟品种为主的稻瘟病综合防治措施。
    四川省“十一五”审定的宜香系列杂交稻组合品质性状分析
    况浩池,曾正明*,罗俊涛,杨扬,陈光珍,何兴材,付均
    2011, 17(5): 38-4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1.05.011
    摘要 ( )   PDF(332KB) ( )  
    对“十一五”通过四川省审定的11个宜香系列三系杂交稻组合的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这11个组合的整精米率平均为58.91%,有9个组合达到国颁优质稻谷1级标准;长宽比平均为2.98,有9个组合达到国颁优质稻谷1级标准;垩白米率平均为23.84%,有2个组合达到国颁优质稻谷1级标准;垩白度平均为4.68%,有1个组合达到国颁优质稻谷1级标准;胶稠度平均为67.7 mm,有5个组合达到国颁优质稻谷1级标准;直链淀粉含量平均为17.08%,有4个组合达到国颁优质稻谷1级标准。在11个组合中有4个组合品质达国颁优质稻谷三级标准,有1个组合达国颁优质稻谷二级标准。在各项品质指标中,整精米率与垩白度呈显著负相关,与胶稠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长宽比与垩白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垩白米率与垩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胶稠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垩白度与与胶稠度呈显著正相关;胶绸度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因此,如要进一步提升宜香1A所配组合的稻米品质,应注重选用直链淀份含量略高、垩白无或少、淀粉粒充实紧密、容重大的恢复系。
    气象因素演变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分析
    宋继娟1,周柏明1,崔明元1,于光磊1,黄文1,申彦国2
    2011, 17(5): 42-4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1.05.012
    摘要 ( )   PDF(161KB) ( )  
    采用吉林省梅河口市气象局1953-2009年的气象资料和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1990-2009年水稻丰欠定位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梅河口市2000-2009年5-9月积温比1990-1999年5-9月积温平均高61.9℃,气温呈变暖趋势,每hm2水稻产量增加24 kg;温度与日照的演变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效应基本相似,均有两个峰和两个谷。针对当地条件提出了适应气象因素演变的水稻栽培措施。
        
    不同耕作方式对水稻生产节水效应的影响
    姜心禄,池忠志,郑家国*
    2011, 17(5): 44-4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1.05.013
    摘要 ( )   PDF(227KB) ( )  
    在水稻大田生产中,合理的耕作方式对于节水保墒、减少水肥流失起到重要作用。对不同的耕作方式在水稻生产上的节水效应进行试验,结果表明,5种不同耕作方式的节水效应均优于对照,其中以精细平整方式效果最好,本田比对照节水17.51%,水分生产率提高0.3146 kg/m3,灌溉水生产率提高0.29392 kg/m3,水稻增产12.23%。
         
    不同诱芯与诱捕器对水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诱捕效果
    谌江华,柴伟纲,孙梅梅,陈若霞
    2011, 17(5): 47-4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1.05.014
    摘要 ( )   PDF(162KB) ( )  
    为筛选出适合防治水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诱芯和诱捕器,笔者对4家生产厂家生产的诱芯和2类诱捕器产品的诱捕效果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二化螟诱芯具有一定的诱集效果,稻纵卷叶螟诱芯的诱集效果很差;4家诱芯产品中荷兰诱芯的诱集效果最好,其次为宁波诱芯;2类诱捕器中船型诱捕器诱捕效果明显好于三角于诱捕器。结果还显示,不同厂家诱芯的诱蛾量变化曲线基本相似。
    黑龙江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与模式研究
    刘长江,高崇升,金剑,刘居东,李兆林
    2011, 17(5): 49-52.  DOI:
    摘要 ( )   PDF(304KB) ( )  
    根据黑龙江省粳稻主产区的自然条件与农业发展特点,通过研究不同育苗方式、栽培行向、株行距对水稻生长发育及其产量的影响,探讨了北方水稻高产栽培模式。结果表明,钵体育秧可提高水稻株高、单位面积茎数、干物质积累量及叶面积指数,并使水稻分蘖期、抽穗期、成熟期提前;高光效栽培和宽窄行栽培对水稻生育进程无影响;相同水肥条件下,钵体育秧对水稻的增产贡献率最大,其次是高光效栽培,而宽窄行栽培对水稻产量影响不大;钵体育秧、高光效栽培及宽窄行栽培等3项技术组合应用可有效提高水稻单位面积穗数、株粒数和千粒重,进而提高水稻产量。 
        
    单季晚粳稻机械化插秧密度、丛苗数与施氮量对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李瑾, 龚晓春, 孙达
    2011, 17(5): 53-56.  DOI:
    摘要 ( )   PDF(275KB) ( )  
    采用回归设计方法,研究单晚粳稻机插秧的株距(X1)、丛苗数(X2)、施氮量(X3)对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株距显著影响分蘖、有效穗、每穗总粒、每穗实粒、齐穗期和产量;丛苗数对分蘖、每穗总粒、实粒和产量的效应显著;纯氮量对每穗总粒、实粒、齐穗期和产量效应显著;3因子间的互作对每穗总粒、实粒、齐穗期和产量影响显著。模拟筛选单产≥560 kg/667 m2的优化方案:株距为16.8~18.0 cm,丛苗数为3.9~5.1本/丛,纯氮量为17.6~19.3 kg/667 m2。
    甬优12号单产超750 kg/667 m2 机插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寿建尧,黄铁军,吴森炎,王超
    2011, 17(5): 57-5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1.05.017
    摘要 ( )   PDF(212KB) ( )  
    进行甬优12号单产超750 kg/667 m2机插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指标设计和应用研究。结果表明,设计颖花量(总粒数)3 800万朵/667 m2以上,结实率85%~90%,千粒重22~23 g,氮肥用量按施N量=(目标产量需N量-土壤供N量)/N肥当季利率计算,每667 m2施纯N 16.60 kg,N∶P∶K=2∶1∶2,即每667 m2施P2O5 8.3 kg、K2O 16.6 kg,适宜基本苗按穂数/单株成穂数计算,每667 m2插1.97万基本苗,能实现机插精确定量栽培750 kg/667 m2的预期产量目标。
    综合信息
    江苏省2011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1, 17(5): 59-59.  DOI:
    摘要 ( )   PDF(65KB) ( )  
    品种与技术
    头季稻栽培因素对Ⅱ优1259再生稻产量的影响
    乐开富
    2011, 17(5): 60-6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1.05.018
    摘要 ( )   PDF(185KB) ( )  
    运用最优设计,以Ⅱ优1259为试验材料,对头季稻进行移栽叶龄、密度、施N量、施K量4项栽培措施试验,建立头季稻、再生稻产量与4项栽培措施的回归模型,分析了农艺措施对头季稻、再生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头季稻产量的主要因素是移栽叶龄和移栽密度;影响再生稻产量的主要因素是移栽密度、施N量和移栽叶龄;各因素间的互作对再生稻产量也有影响。
         
    优质抗稻瘟病杂交水稻新品种绵5优142
    段太品1,李继辉1,杨隆维1,李洪胜1,2,吴云鹏1,2,王光建1,姚昌顺1
    2011, 17(5): 63-6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1.05.019
    摘要 ( )   PDF(155KB) ( )  
    绵5优142是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农业科学院用抗稻瘟病、米质优良的早中熟恢复系恩恢142与绵5A配组育成的优质、抗稻瘟病、早熟中籼新品种。2011年4月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高产、优质水稻品种晋稻11号的选育及特征特性
    王广元,于晓慧,李广信,梅青,王国鹏
    2011, 17(5): 65-6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1.05.020
    摘要 ( )   PDF(213KB) ( )  
    晋稻11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930022为母本、950496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又以辽盐6号为父本复交,经连续多年自交6代优势定向系选而成的常规粳稻。该品种株叶形态好、中抗稻瘟病、超高产、米质优、适应性较好,适宜中早粳中熟区和晚熟区种植。2009年8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综合信息
    湖南省2011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1, 17(5): 67-,69,73.  DOI:
    摘要 ( )   PDF(60KB) ( )  
    品种与技术
    龙粳20倒伏的原因及其对策
    孙淑红
    2011, 17(5): 68-6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1.05.021
    摘要 ( )   PDF(162KB) ( )  
    龙粳20于2007年1月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累计推广面积43.6万hm2,成为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的主栽品种,但在种植时生育后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倒伏现象,主要原因在于基因型、个体与群体生长不协调,施肥不合理也是造成倒伏的重要因素。防止倒伏栽培的主要对策有适当深耕,科学确定播栽期、合理选择播栽密度,合理运筹肥料、保证后期营养充足,科学管水、促进水稻生长健壮。同时提出抗倒伏品种选育的建议。
        
    优质水稻新品种垦稻22选育、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袁亚莉,李静,那永光,陈淑洁,李春光
    2011, 17(5): 70-7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1.05.022
    摘要 ( )   PDF(77KB) ( )  
    介绍了黑龙江垦区水稻新品种垦稻22选育、特征特性、产量及其栽培技术要点,并将其与当前黑龙江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空育131的特征特性作了比较。
       
    各地稻米
    平湖市晚稻新品种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
    邵慧,陆玉其,邵洁,柯东晖,过维平
    2011, 17(5): 71-7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1.05.023
    摘要 ( )   PDF(217KB) ( )  
    对筛选出的秀水114、秀水134、秀水08三个晚粳稻新品种,建立良种繁育基地、提高统一供种率,开展因种栽培试验、组装集成技术,建立高产示范方、实施高产创建活动,通过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技术到位率等措施,提高新品种应用覆盖率,使2009年和2010年平湖市晚稻平均单产分别达到559 kg/667 m2和553 kg/667 m2,2009年创历史最高水平,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
    瑞安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实践与思考
    庞子千1,吴树业2,郑晓微3
    2011, 17(5): 74-7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1.05.024
    摘要 ( )   PDF(147KB) ( )  
    在浙江省瑞安市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以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推广农业“三新”技术,提升农业服务功能,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实现“稳粮、增产、增效”的目标。项目实施一年来,功能区农作物复种指数281%、粮食复种指数187%,每667 m2产值增加11.6%、纯收益增加18.7%,新增总收益49.3万元,增产增效显著。
    综合信息
    四川省2011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1, 17(5): 75.  DOI:
    摘要 ( )   PDF(75KB) ( )  
    信息集锦
    2011, 17(5): 76-76.  DOI:
    摘要 ( )   PDF(100KB) ( )  
    ●2011年全国早稻总产量3 276万t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公告,2011年全国早稻总产量为3 276万t,比上年增产143万t,增产4.5%。公告显示,2011年全国早稻播种面积575.1万hm2,比上年减少4.5万hm2,下降0.8%。全国早稻单产为5 697 kg/hm2,比上年增加290 kg/hm2,提高5.4%。
    ●《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9月25日起施行   办法分总则、生产许可、经营许可、监督管理、附则等共5章38条。
    ●我国科学家在水稻光合效率提高分子机理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7月28日,国际杂志《PLoS Genetics》在线发表了题为“A Rice Plastidial Nucleotide Sugar Epimerase Is Involved in Galactolipid Biosynthesis and Improves Photosynthetic Efficiency”的论文(DOI:10.1371/journal.pgen.1002196)。文章揭示,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基因组生物学研究中心储成才领导的研究组,通过大规模筛选鉴定水稻光合能力和碳同化突变体,克隆和鉴定了编码一个新型UDP-葡萄糖差向异构酶基因PHD1。PHD1不仅对水稻分蘖、千粒重及株高等产生适度促进效应,尤为重要的是,过表达植株的光合能力,尤其是在低光强下光合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因此,PHD1为新一代水稻以及能源作物高产育种,特别对西南如云贵川等光强不足地区的作物高产育种改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具有显著的潜在应用价值和经济意义。
    ●华中农大育成非洲栽培稻细胞质水稻雄性不育系   8月12日,湖北省科技厅组织武汉大学、湖北省农科院、华中师范大学等单位专家,对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靳德明教授主持选育的非洲栽培稻细胞质源雄性不育系非金A进行了技术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非金A选育技术资料完备,非金A田间千株以上群体性状稳定,不育株率100%,随机抽样百株以上,平均花粉不育度99.79%,套袋自交结实率0.00%,达到了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鉴定标准;非金A开花习性好,F1代可恢性好,具有研究和利用价值;该项研究属原创性成果。
    ●抗褐飞虱杂交稻新不育系珞红4A通过鉴定   8月15日,国家杂交水稻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朱英国院士团队的一项名为“红莲型杂交水稻新不育系珞红4A”的成果通过湖北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珞红4A是利用杂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聚合了抗褐飞虱基因Bph14和Bph15,对水稻褐飞虱具有显著抗性。
    ●院士专家考察福建超级稻基因新材料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谢华安、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国等47位国内知名水稻育种专家,在位于沙县的福建省杂交水稻新品种选育及示范基地,现场交流考察福建省谢华安院士课题选育的超级稻基因新材料。专家们这次考察的水稻理想株型基因,已经试用在几十种杂交水稻品种上。这一基因具有使水稻分蘖数减少、穗粒数和千粒重增加、茎秆变粗、抗倒伏能力增强的功能。专家介绍说,将这一基因导入常规水稻品种后,有望使水稻产量增加10%以上。
    ●中国农业大学举办国际水稻模型比较与改进研讨会   8月29-30日,中国农业大学和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联合在京举办国际水稻模型比较与改进研讨会。AgMIP即“The Agriculture Model Intercomparison and Improvement Project”,本次会议是该项目关于水稻模型的一次学术活动。会议旨在通过对各种作物模型进行对比分析,探讨现有水稻模型的改进方法,进一步增强水稻模型在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及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能力。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荷兰、菲律宾、日本和中国等11个国家3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共计15个水稻生长模型的研制者介绍各自模型的功能及特点,这些模型包括ORYZA2000、Apsim-ORYZA、Ceres-Rice、GECROS、 AquaCrop、 DNDC-Rice、 EPIC、 RCSODS、 RiceGrow、Agro-C等。
    ●云南省实施“绿色超级稻”项目   目前,云南省正在实施“绿色超级稻”项目,为边远地区引入新良种进行试种,以实现“少打农药、少施化肥、节水抗旱、优质高产”的水稻生产目标。2008年11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等单位与盖茨基金会签订了“为中国西南地区及非洲和东南亚地区脱贫培育绿色超级稻”国际合作项目协议书。在此项目资助下,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和地方农业部门在省内多个地区对30个水稻品种(系)进行了引种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其中,云粳31号在昭通、剑川、寻甸、施甸4个试点的平均单产达721.5 kg/667 m2。
    ●粉垄栽培技术在广西超级稻生产中增效突出   日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邀请专家,对广西农业科学院韦本辉研究员团队开展的超级稻粉垄栽培研究与示范项目进行了测产验收。验收结果表明,超级稻生产中运用粉垄栽培技术比常规技术增产率高达21.00%~23.87%。表明该技术在超级稻生产中运用增效十分突出。“粉垄栽培技术”是指应用“立式粉垄深耕深松机”(简称“粉垄机”),按照不同作物种植需求,将土壤垂直旋磨粉碎并自然悬浮成垄,在垄面种植作物的配套栽培技术。
    ●2011年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到343.4万hm2   这一数字比2010年的297.3万hm2增加了46.7万hm2,增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