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论与研究
    水稻超高产栽培研究与探讨*
    张洪程12, 戴其根1, 霍中洋1, 许轲1, 高辉1, 魏海燕1, 桂玉清1, 吴文革1, 吴桂成1
    2012, 18(1): 1-1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1.001
    摘要 ( )   PDF(992KB) ( )  
    扼要回顾了国内外水稻超高产栽培的研究进展,总结了扬州大学农学院关于水稻超高产栽培研究得到的水稻超高产形成规律、栽培途径以及关键技术与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因地制宜集成,并对水稻超高产栽培研究进行了展望与探讨。
    2011年国内外水稻产业及技术发展概述
    朱德峰, 张玉屏, 陈惠哲
    2012, 18(1): 15-1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1.002
    摘要 ( )   PDF(296KB) ( )  
    2011年全球水稻产量预计达到7.23亿t,比2010年提高2 377万t,增产3.4%;全球稻米贸易量比2010年增加8.0%,达到3 400万t。2011年中国水稻种植面积达3 041.5万hm2,同比增加1 800.0 hm2;总产量达2.025亿t,同比增加3.41%。2011年1-9月我国共出口大米31.1万t,比2010年同期减少31.3%,进口数量同比增加88.0%。稻作技术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以机插秧为主的机械化种植及配套技术稳步推进,机械化操作、信息技术与农艺措施进一步结合,针对近年来灾害频发的现象,加强了水稻生产应对灾变技术研究。
    综合信息
    贵州省2011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中稻宣
    2012, 18(1): 18-18.  DOI:
    摘要 ( )   PDF(85KB) ( )  
    专论与研究
    当前我国粮食增产粮农增收途径的调查与政策建议
    申红芳1, 廖西元2*, 王志刚1
    2012, 18(1): 19-2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1.003
    摘要 ( )   PDF(347KB) ( )  
    在分析现行农业政策目标变化的基础上,探索粮农增收的四种途径,包括政策性增收、品质型增收、规模型增收和多样型增收,对四种增收途径的作用机理和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双重政策目标提供依据。
    成都平原机插秧推广的难点和对策探讨
    姜心禄12, 池忠志12, 郑家国*12
    2012, 18(1): 23-2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1.004
    摘要 ( )   PDF(255KB) ( )  
    成都平原农业生产相对发达,机械化生产较易实现,但机插秧技术却没能得到迅速的发展。笔者结合近年的研究和生产应用情况,指出机插秧技术受制于生产规模小、插秧机利用率低、与现有稻麦(油)两熟种植制度和两季都需要高产难以协调、育秧技术还需完善4个难点,提出通过种植制度的协调和变革、适度增加生产规模以提高机械化生产的需求、提高社会化服务程度来提高插秧机的利用率、进一步完善育秧技术4点意见。
    南方双季晚稻籼改粳优势及技术关键
    董啸波1, 霍中洋*1, 张洪程1, 李国业1, 曹开蔚2, 程飞虎2, 黄大山2, 戴其根1, 许轲1, 魏海燕1
    2012, 18(1): 25-2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1.005
    摘要 ( )   PDF(350KB) ( )  
    根据我国“十二五”方针政策,对南方稻区双季晚稻“籼改粳”进行了历史回顾,并综述分析了“籼改粳”在温光资源的利用、稻米品质、经济效益以及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优势,同时提出了“籼改粳”在品种选择、栽培技术、肥水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方面的技术措施,为南方双季晚稻“籼改粳”提供一些依据。
    大螟田间种群对不同杀虫剂敏感性的差异
    张海艳, 李海东, 韩召军
    2012, 18(1): 29-3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1.006
    摘要 ( )   PDF(350KB) ( )  
    近年来大螟危害不断加重,成为不少地区水稻螟害的优势虫种,急需筛选药剂进行针对性防治。本研究连续2年用新建的饲料涂药法测定了10种常用杀虫剂对江苏南京和浙江温岭地区大螟的毒力状况,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除杀虫单和三唑磷外,大螟对多数杀虫剂没有产生明显的抗药性,地区和年度之间敏感性变化不大。不同药剂对大螟的毒力顺序为:甲维盐>>阿维菌素>>稻丰散≈氯虫苯甲酰胺>>氟铃脲≈虫酰肼>茚虫威>醚菊酯>杀螟硫磷≈丙溴磷>三唑磷≈丁烯氟虫腈≈毒死蜱>>杀虫单。讨论认为,近些年大量使用阿维菌素和毒死蜱防治水稻螟虫和飞虱,不利于对大螟的兼治;可以充分发挥稻丰散和丙溴磷等低毒廉价有机磷杀虫剂的作用来针对性防治大螟。
    综合信息
    2011年国家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中稻宣
    2012, 18(1): 33-,38.  DOI:
    摘要 ( )   PDF(164KB) ( )  
    专论与研究
    室内展示的水稻展品养成技术
    宋祥甫1, 邹国燕1, 杨林章2, 章秀福3, 陈桂发1, 王慎强2, 刘福兴1, 付子轼1, 刘娅琴1, 王丹英3
    2012, 18(1): 34-3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1.007
    摘要 ( )   PDF(431KB) ( )  
    在长达半年之久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水稻作为为数不多的生命有机体活体展示品,在中国国家馆“希望的大地”展区内进行了全程展示,所展水稻的长势长相及理论产量均达到了超级水稻的水平,且均为抽穗期,取得了良好的展示效果。本文主要介绍了支撑水稻室内展示的水稻展品养成技术,以期为发展农作物的室内展示提供参考和技术支持。
    高温对水稻的影响及水稻耐热性测评方法研究
    杨永杰, 符冠富, 熊杰, 乐明凯, 陶龙兴*
    2012, 18(1): 39-4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1.008
    摘要 ( )   PDF(174KB) ( )  
    概述了水稻对高温胁迫的敏感期及高温影响的敏感期,提出了水稻耐热性测评过程、高温处理系统设计及耐高温水稻材料的分级标准。
    综合信息
    内蒙古自治区2011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中稻宣
    2012, 18(1): 40-40.  DOI:
    摘要 ( )   PDF(90KB) ( )  
    专论与研究
    不同栽培方式对早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梅少华, 陈兴国, 田剑, 梅金安, 范端阳, 刘诗晴, 陈新平, 柯洪进
    2012, 18(1): 41-4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1.009
    摘要 ( )   PDF(287KB) ( )  
    以杂交早稻两优287和常规早稻鄂早18为材料,研究手工直播、机械精量穴直播、免耕抛秧、翻耕抛秧及移栽等5种栽培方式对早稻生育进程、茎蘖动态、叶面积系数变化、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稻采用翻耕抛秧,其群体消长快,有效穗数和穗粒数相对较多,产量高,但穗型整齐度稍差;采用机械精量穴直播,分蘖发生早,个体生长健壮,成穗率高,有效穗多,穗型整齐度好,产量高;采用移栽,生育进程合理,成穗率高,稳产性好;采用免耕抛秧,群体消长相对平稳,产量构成因素协调,产量较稳;采用手工直播,分蘖发生快,苗峰高,全生育期缩短,有效穗数多,穗粒数少,产量低。
    南方粳型超级稻不同方式超高产栽培的分蘖特性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郭振华1, 荆爱霞1, 李华1, 王永芳1, 於永杰1, 钱宗华1, 李杰3, 钱银飞2, 霍中洋3, 张洪程3*
    2012, 18(1): 45-4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1.010
    摘要 ( )   PDF(379KB) ( )  
    以江苏江淮地区主栽超级稻品种徐稻3号为试验材料,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通过对分蘖跟踪挂牌,研究了机插稻分蘖的发生、成穗特性以及成穗分蘖对产量的贡献,并与常规旱育稀植手栽稻处理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机插稻分蘖主要发生3、4、5、6、7这5个一级分蘖,二级分蘖均以一级分蘖第一叶叶腋里长出的分蘖为主;一级分蘖各蘖位都有成穗,以4、5两个蘖位成穗率最高,达100%,二级分蘖成穗率较低。机插稻的优势分蘖为4、5蘖位,这两个蘖位的分蘖对产量的贡献超过了50%,而手栽稻的优势分蘖是5、6、7、8。
    综合信息
    第十一届全国粳稻米、杂粮产业大会将于2012年3月29-30日在京召开
    2012, 18(1): 49-49.  DOI:
    摘要 ( )   PDF(93KB) ( )  
    第十一届全国粳稻米、杂粮产业大会2012年3月29 -30日在北京召开,大会内容有开幕式、粳稻米产业高峰论坛、产品及粮机展洽订货会、参观考察北京市绵绣大地粮油批发市场等。欢迎全国大米、杂粮经销商与采购商、加工企业、农场、专业合作社、粮库、粮机与包装物企业、育种单位与种子经销商、农资企业、期货与电子商务机构、科研院校、各级粮食农业部门的领导、专家、企业家与会,共商产业发展大计。
    时间地点
    时间:2012年3月29-30日开会,28日下午报到
    地点:北京温都水城·湖湾西区酒店
    主办单位
    全国粳稻米联盟、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吉林省农特产品加工协会
    大会组委会秘书处:电话:0431-86931008,传真0431-87835765
    大会网站:www.nongtewang.com  邮箱:ntcpjg@126.com
    品种与技术
    利用有机肥控制水田杂草技术的研究
    金京德1, 张三元1, 杨春刚1, 原川达雄2, 岩石真嗣2
    2012, 18(1): 50-5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1.011
    摘要 ( )   PDF(138KB) ( )  
    利用有机水稻栽培普遍施用的发酵鸡粪,采用不同使用时期和不同施用量的方法进行水田杂草控制试验。结果表明,发酵鸡粪能够有效控制杂草的发生,两次分施比一次性施用控制杂草效果好,水稻产量高。
    综合信息
    《中国稻米》合订本征订启事
    2012, 18(1): 51-51.  DOI:
    摘要 ( )  
    应读者要求,本刊2012年底准备合订全年1-6期杂志,同时对部分以往年份杂志合订,有需要的可汇款到编辑部订阅,截止时间到11月10日(2012年)。2012年合订本可按需装订,2008年以后只能装订少量,请汇款前电话联系。合订本每年每册100元,不另收邮寄费。地址:(邮编)311400杭州市富阳市新桥水稻所路28号中国水稻研究所《中国稻米》编辑部,电话0571-63370271。
    品种与技术
    水稻健康理疗理论与实践探索
    吴家强1*, 钟海英1, 陈仕军2, 郑小红1
    2012, 18(1): 52-5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1.012
    摘要 ( )   PDF(371KB) ( )  
    简要总结了我国水稻生产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水稻健康理疗的理论概述,并论述了作物健康理疗技术在水稻栽培上的应用效果和前景。
    综合信息
    云南省2011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中稻宣
    2012, 18(1): 55-,60.  DOI:
    摘要 ( )   PDF(162KB) ( )  
    品种与技术
    浙北单季晚稻机械育插秧高产途径及配套技术
    郭恒德1, 刘炳浩1, 徐建强1, 徐东海1, 肖玉苹1, 沈金泉2, 张新江3, 李汉江4, 吴锦文5
    2012, 18(1): 56-6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1.013
    摘要 ( )   PDF(379KB) ( )  
    试验表明,单季晚稻应用“宽行窄株”机械育插秧,适宜采用“壮苗早栽、足丛早发、足穗大穗”的高产途径,重点是“选用强蘖高产品种,秧土配基大田配钾,适期早播分批播种,适时早栽足丛浅插,促前保后肥水调控,重防兼治综防病虫,早促早发足穗大穗”,即“二早二配二足”的因机、因种高产配套技术。
    抗逆型高档优质籼稻新品种创香5号的选育及应用
    黎用朝1, 闵军1, 刘三雄1, 李小湘1, 王建龙2, 黄海明1
    2012, 18(1): 61-62,6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1.014
    摘要 ( )   PDF(208KB) ( )  
    创香5号是从巴西IAPAR-9//(明恢63/湘晚籼13号)后代中定向选育的一季晚籼优质香稻新品种,在湖南省第七次优质稻评选中被评为二等优质稻品种,具有米质优良,丰产稳产,中抗白叶枯病与稻曲病,耐高温、低温能力强等特点,2011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审定。
    早籼品种中早39在余姚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韩娟英
    2012, 18(1): 63-6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1.015
    摘要 ( )   PDF(143KB) ( )  
    中早39是中国水稻研究所用嘉育253与中组3号杂交选育而成的中熟早籼品种,2009年10月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审定编号:浙审稻2009039),适宜在浙江省作早稻种植。
    高产抗倒杂交稻川农优528特征特性及在库区的栽培技术
    晏承兴, 张甲, 邹兴全, 陈夏
    2012, 18(1): 65-6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1.016
    摘要 ( )   PDF(170KB) ( )  
    川农优528是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和重庆三峡农科所种子开发公司共同育成的三系中籼型杂交水稻组合,具有产量高、稳产性好、抗倒伏、制种产量高等特点,2007年通过重庆市品种审定。根据该组合的特征特性,结合三峡库区的特殊生态条件,总结了该组合在库区的高产栽培技术。
    杂交稻新组合嘉浦优608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高荣村, 陆金根, 李金军*
    2012, 18(1): 67-,6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1.017
    摘要 ( )   PDF(148KB) ( )  
    嘉浦优608是浙江省嘉兴市农科院联合上海市浦东新区农技推广中心等单位育成的BT型三系中熟晚粳杂交水稻新组合。在多年种植示范中,该组合表现出高产稳产、抗性好、米质优、食味较软等特点,2010年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介绍了嘉浦优608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杂交粳稻新组合新粳优1号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刘贺梅, 王书玉, 孙建权, 薛应征, 胡秀明, 殷春渊
    2012, 18(1): 68-6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1.018
    摘要 ( )   PDF(147KB) ( )  
    新粳优1号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利用自育不育系新稻97200A和自育恢复系新恢3号组配而成的三系杂交粳稻新组合, 2011 年通过河南省审定( 审定编号: 豫审稻2011001) 。该组合具有产量高、品质好、抗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 在河南省沿黄稻区及南部籼改粳稻区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寒地水稻新品种龙联1号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关世武
    2012, 18(1): 70-7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1.019
    摘要 ( )   PDF(158KB) ( )  
    龙联1号是以龙粳2号/空育131配组方式经系统培育选择而成。2009年成为黑龙江省农业良种化工程中标品种,2010年审定推广。通过高产栽培,在生产中表现出丰产、出米率高、抗稻瘟病性强、耐寒性强等优点。
    优质水稻新品种早花占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周永青, 赖明建, 赵社根
    2012, 18(1): 72-7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1.020
    摘要 ( )   PDF(148KB) ( )  
    早花占是一个稳产、抗倒性强的感温型优质常规籼稻新品种。该品种株型集散适中,叶色浓绿、叶姿直,穗大粒多,后期熟色好,抗倒性强,耐寒性中强。中抗稻瘟病,适应性较强。米质经广东省鉴定为广东省优质稻谷标准3级。2010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早熟耐寒高产水稻新品种凤稻23号的选育与应用
    宋天庆, 赵慧珠
    2012, 18(1): 73-7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1.021
    摘要 ( )   PDF(159KB) ( )  
    凤稻23号系云南省大理州农科所通过凤稻14/合系42杂交选育而成的高海拔粳稻新品种。该品种在省、州区试及示范中均表现出早熟、耐寒、高产、稳产、品质较好等优点,一般单产650 kg/667 m2左右,综合性状明显优于凤稻14号、凤稻15号等云南省高海拔稻区原主推品种,适于在云南省海拔1 950~2 250 m的稻区推广种植。
    各地稻米
    海南省2010年粮油糖作物高产创建活动成效与经验
    云白杨, 符斋, 陈理
    2012, 18(1): 75-7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1.022
    摘要 ( )   PDF(172KB) ( )  
    简要介绍了海南省2010年粮油糖作物高产创建情况及成效,并总结了其主要做法和经验,以供各地参考。
    综合信息
    信息集锦
    2012, 18(1): 77-77.  DOI:
    摘要 ( )   PDF(102KB) ( )  
    ●粮食八连增科技立大功   2011年我国粮食实现连续八年增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7 121万t,比2010年增产2 473万t,增产4.5%;因单产提高增产粮食2 127万t,对增产的贡献率达到85.8%。全国水稻播种面积2 999.7万hm2,比2010年增加12.3万hm2,水稻单产446.2 kg/667 m2,比2010年提高9.4 kg/667 m2,水稻总产20 073.6万t。新品种新技术、新型农技推广网络、综合防灾减灾技术等农业科技创新和大面积推广应用,为粮食增产提供了重要支撑作用。
    ●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4.5%   来自农业部的消息称,从2004年到2011年,我国农业机械化保持快速发展势头,2011年农机总动力达到9.7亿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4.5%,比2003年末增长了22个百分点,相当于之前30年的增幅。8年来,我国粮食生产中劳动强度较大环节的机械化取得重大突破。小麦机收率由2003年的73%增加到2011年的88%;水稻机械化种植和收获水平分别由2003年的6%、23.4%增加到2011年的25%、67.5%;玉米机收水平由2003年的1.9%增加到2011年的33%。
    ●东北推进扩地增粮构建稳固粮仓   东北地区通过土地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能,助推东北大粮仓粮食产量再攀历史新高。农业部新闻发言人日前总结全国粮食产量“八连增”时指出,2011年全国增产约2 473万t粮食中,东北四省区增产贡献突出,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四省区粮食增产量占全国增产总量的56.0%。
    ●黑龙江粮食产量首跃全国第一   2011年黑龙江粮食生产再获大丰收,粮食总产达到创纪录的557.05亿kg,比上年增加55.75亿kg,增量占全国粮食增量的22.6%,总产超过河南跃居全国第一位。
    ●湖南“种三产四”新增10亿kg稻谷   湖南省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总结与计划会传出信息,湖南省以实施“种三产四”前5年平均单产计算,2011年总增产稻谷10.37亿kg。袁隆平院士表示,下阶段,湖南省“种三产四”目标是提前5年为国家新增粮食21亿kg。“种三产四”是袁隆平院士提出的“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用3亩耕地生产出常规4亩耕地粮食”的简称。
    ●中国主导水稻基因最新成果发表   由中国科学家主导完成的50个水稻基因组重测序及遗传变异数据库构建等研究成果12月初在国际著名杂志《自然-生物技术》上在线发表。该研究首次对栽培稻和野生稻基因组进行了大规模的遗传变异分析,为科学家深入挖掘水稻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及促进水稻分子育种改良等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基因资源。据介绍,研究人员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40个栽培稻品系和10个不同地理来源的野生稻进行了全基因组重测序研究,共发现650万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808 000个小片段的插入/缺失,其中大部分为稀有突变;94 700个长片段的结构变异和1.676个拷贝数变异。基于这些遗传变异数据,研究人员还发现了数千个与人工选择相关的候选基因,其中有些基因与水稻的农艺性状具有重要的相关性,而大部分基因的功能尚不清楚。
    ●华中农大调控水稻种子基因研究获重要进展   日前,华中农业大学破译调控水稻种子大小“密码”的“正调控水稻种子大小、粒重和产量的GS5基因克隆与功能研究”入选2011年度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研究表明,通过GS5的调控,水稻谷粒可增宽8.7%,粒重可增加7%,单株产量可提高7.4%。
    ●浙江大学研究揭示稻鱼共生系统可持续性机制发表在国际著名杂志上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研究所等单位的研究人员经过6年的试验研究,揭示出,物种间的正相互作用及资源的互补利用是稻鱼共生系统可持续的重要生态学机制;证实当把鱼引入到水淹稻田之后,农民就能够种植与传统的水稻单一栽培同样数量的谷物,但是杀虫剂用量少了2/3、化肥用量少了1/4。这项成果发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刊》(PNAS)上,随后著名学术期刊《Nature》在其“Research Highlights”栏目以“Eco-farming fish with rice”为题进行了报道,除此之外,英国、美国、印度等国家的科学杂志及网络媒体的科学栏目也进行了追踪报道。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历史悠久,延续了1200年,2005年被联合国列入“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GIAHS”。
    ●海南发现新型野生稻 专家称其研究改良价值极大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野生稻研究专家近日在海口郊区的一片野生稻田中发现一种新类型的野生稻,生长优势很强,经过改良将极具高产的潜力。据介绍,新发现的野生稻株生长高度达到1.6 m,稻穗长达15 cm,并且稻秆比普通水稻粗1倍以上。发现野生稻的稻田位于海口市绕城高速附近,长期积水,水深达到30 cm左右,野生稻在这种环境中还能生长,说明它的抗病抗疫能力和耐水性都非常好。发现野生稻时值冬季,这种野生稻能够在水中生长,叶子还是绿色的,没有枯死现象,这代表它的抗倒伏能力极强,并且可能带有抗白叶枯病的基因,研究价值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