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论与研究
    四川杂交水稻品种耐高温特性研究
    熊洪, 徐富贤, 朱永川, 张林, 郭晓艺, 刘茂, 周兴兵
    2011, 17(3): 1-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1.03.001
    摘要 ( )   PDF(289KB) ( )  
    在人工高温和自然高温条件下研究了16个杂交稻的耐热性,16个品种耐热性存在差异,可分为三个不同耐热类,比较了不同耐热性品种类间产量差异,讨论了大规模鉴定杂交稻耐热性的方法和耐热杂交稻品种的生产布局以及耐热杂交稻品种的选育。
    粳稻稻米食味仪测定值与理化指标的关系
    林建荣, 詹勇强, 闵捷, 宋昕蔚, 吴明国
    2011, 17(3): 5-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1.03.002
    摘要 ( )   PDF(331KB) ( )  
    为研究食味仪测定的稻米食味值与理化指标之间的关系,用日本佐竹公司生产的食味仪(RCTA-11A) 测定了48份粳稻稻米的食味值,利用DPS统计分析软件,对稻米食味值与理化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食味值与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透明度、蛋白质含量、质量指数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以及食味值与精米率、长宽比、透明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之间的偏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水平,其中以食味值与蛋白质含量的简单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最大,分别为-0.795**和-0.788**。食味值与理化指标之间的回归方程为Y=78.46+0.29X2+2.79X4-10.97X5-1.52X8+0.61X11-3.84X12(X2、X4、X5、X8、X11、X12分别为精米率、粒长、长宽比、透明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通径分析表明,蛋白质含量对稻米食味值的影响最大,其次为透明度和长宽比。并对粳稻稻米食味的遗传改良和选择策略进行了讨论。
    综合信息
    宁夏自治区2010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1, 17(3): 8-8.  DOI:
    摘要 ( )   PDF(96KB) ( )  
    专论与研究
    江西省水稻种质资源对纹枯病的抗性评价
    兰波1, 李湘民1*, 王政逸2, 陈卫良2, 余丽琴3, 何烈干1
    2011, 17(3): 9-1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1.03.003
    摘要 ( )   PDF(156KB) ( )  
    利用C30、、E67、GD118、YN7和YN3 等5个水稻纹枯病鉴别菌株在苗期对322份江西水稻种质资源对纹枯病抗性进行接种鉴定。结果表明,对5个鉴别菌株均表现高抗或抗病的有兴国寸谷糯、南城麻壳红、湘矮早10号、二禾红、小站红米稻、47601(韩国)和晚油红8个品种,平均病级分别为2.34、1.97、2.46、1.73、2.04、1.89、2.46 和2.53,系统观察还发现G珍籼97B、湘恢91269与Rocca 3个品种比对照高感品种Lemont更感病。本文对国内水稻纹枯病鉴别体系中鉴别菌株和鉴别品种的选择进行了讨论。
    杂交稻钵形毯状育秧机插不同播种密度与秧龄研究
    马均1, 孙永健1, 苟永成2, 李学根2, 罗甫全2
    2011, 17(3): 11-1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1.03.004
    摘要 ( )   PDF(286KB) ( )  
    以中迟熟杂交稻F优498为材料,对钵形毯状育秧机插的不同播种密度与秧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钵形毯状育秧机插可以显著改善秧苗素质,提高栽插质量和籽粒产量,比常规育秧盘育秧机插增产5.18%~14.80%,其杂交稻的最佳播种密度为60~80 g干种/盘,秧龄可以适当延长至36 d。
    长江中下游籼型常规稻与杂交稻主要性状的比较分析
    金红梅
    2011, 17(3): 14-1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1.03.005
    摘要 ( )   PDF(208KB) ( )  
    以2005~2010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17个早籼稻品种为材料,对籼型常规稻和杂交稻的农艺性状、产量、米质及抗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籼稻的育种水平和种植管理水平在提高,杂交稻的植株群体长势优于常规稻,产量高3.5%,且产量优势来源于有效穗、穗长和结实率;常规稻与杂交稻的米质和抗性水平总体上相当,在育种和种植方面,常规稻和杂交稻都应注重提高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常规稻还应注重改善粒型和选用直链淀粉含量稍高的品种,加强抗病品种的选育并注意防治水稻病害。
    上海地区主要杂交粳稻组合分子标记指纹图谱的构建
    周继华, 程灿, 曹黎明, 倪林娟, 袁勤*
    2011, 17(3): 17-1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1.03.006
    摘要 ( )   PDF(230KB) ( )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品种进行真伪性和纯度鉴定已成为发展趋势。本研究通过SSR标记对上海近年主要推广的杂交粳稻组合进行分析研究,建立了DNA指纹图谱,以期为当地的水稻品种权保护、种子纯度鉴定等方面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上海水稻机插秧育秧技术研究
    李茂柏1, 曹黎明1*, 顾玉龙2, 何为志3, 朱春梅3
    2011, 17(3): 19-2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1.03.007
    摘要 ( )   PDF(264KB) ( )  
    以武育粳3号和秀水123为材料,研究了大棚塑盘育秧、营养土的配比、基质育苗和场地育苗等方面对机插秧苗素质的影响,并以此提出了适合上海地区推广的水稻机插秧育秧技术。
    不同类型水稻鉴别品种对黑龙江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与评价研究
    王延锋, 时新瑞, 梁嘉陵, 齐玉鑫, 刘金和, 孙志远
    2011, 17(3): 22-24,3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1.03.008
    摘要 ( )   PDF(349KB) ( )  
    用三种不同类型水稻鉴别品种(中国鉴别品种、日本清泽粳型单基因系鉴别品种和中国单基因近等基因系鉴别品种)对黑龙江省139个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黑龙江省139个稻瘟病菌株被中国7个鉴别品种划分为6群l4个小种,被日本清泽12个单基因系鉴别品种划分成58个小种,被中国6个单基因近等基因系鉴别品种分成26个小种;日本清泽单基因系鉴别品种和中国单基因近等基因系鉴别品种鉴别作用优于中国统一的7个鉴别品种,鉴别作用明显;在黑龙江省可用于抗病育种的基因有Pi-zt、Pi-b和Pi-t;在黑龙江省应该提倡应用中国单基因近等基因系鉴别品种进行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四川省现代水稻产业化对策研究
    张鸿, 郑家国, 任光俊*
    2011, 17(3): 25-27,3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1.03.009
    摘要 ( )   PDF(355KB) ( )  
    四川水稻产业化有较好的基础,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构建现代水稻产业技术链的六大关键共性技术,即良种繁育技术、标准化种植技术、精深加工技术、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机械化生产技术和节水农业技术,阐述了水稻产业链示范的主要内容。
    湖南省直播稻生产现状及发展策略
    敖和军1, 肖安民2, 黄敏1, 邹应斌1
    2011, 17(3): 28-3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1.03.010
    摘要 ( )   PDF(330KB) ( )  
    为了解湖南省的直播稻生产情况,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在益阳、常德等地区的10多个县市,通过对30多个乡镇的300多个农户的调查发现:从20世纪开始,直播稻已逐步发展成为湖南省西北地区水稻的主要种植方式,2009年其面积占水稻总播种面积的70%以上,在水源充足和机械化程度高的靠近洞庭湖的地区比例更高;直播稻快速发展并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主要原因,一是气候的变化,二是收割机的普遍使用。本文系统地比较了直播稻与移栽稻、抛栽稻的生产成本、产量和经济效益,并讨论了当前直播稻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福建水稻种业标准化的意义、现状和发展对策
    林琼1, 江文清2
    2011, 17(3): 32-3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1.03.011
    摘要 ( )   PDF(276KB) ( )  
    《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制种技术规程》(DB35/T 736-2007)在福建实施后,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尽快建立和健全福建省种业标准化,是福建种业实现新跨越并与国际接轨的必由之路。本文针对福建省实际情况,提出福建种业发展重点是水稻产业,而发展水稻产业,必须标准先行。
    品种与技术
    机插秧不同育苗技术处理对武育粳3号秧苗素质的影响
    赵秋祥1, 2, 张如宏1, 董桂春2*
    2011, 17(3): 35-3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1.03.012
    摘要 ( )   PDF(332KB) ( )  
    以迟熟中粳武育粳3号为供试材料,研究播种密度、叶龄、壮秧剂、多效唑、营养土配比等处理对武育粳3号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种密度的增加,武育粳3号秧苗成苗数、叶龄显著增加,苗高、假茎宽、地上部重量、充实度显著下降,每盘3 700~4 000出苗数可较好地兼顾秧苗素质和盘根效果;壮秧剂喷施18 d、22 d后,适宜的壮秧剂浓度对秧苗地上部干重、根系干重、充实度、苗高、叶龄、假茎宽等性状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0 mg/kg多效唑在浸种时施用能较好控制秧苗的株高,避免高浓度造成秧苗株高偏低的现象;用J1N8营养土配方(每盘施尿素8 g,腐熟鸡粪与土壤重量比分别为1∶9)培育的秧苗综合素质突出,育秧时间缩短,是在茬口紧、时间短的情况下培育高质量秧苗较为理想的床土培肥方案。
    不同播种量和施氮量对黄华占直播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梅少华1, 陈兴国1, 田剑2, 程应德1, 吴海亚3, 刘诗晴2, 陈新平2, 柯洪进2, 周中全4, 周志华4
    2011, 17(3): 39-4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1.03.013
    摘要 ( )   PDF(291KB) ( )  
    以优质常规稻黄华占为材料,研究不同播种量和施氮量对直播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量、施氮量及其互作对直播稻产量有极显著影响。播种量57.5 kg/hm2时产量最高,比播种量为22.5 kg/hm2和52.5 kg/hm2的处理极显著增产;施氮量和产量呈抛物线关系,210 kg/hm2时产量最高;播种量增加,应适当减少施氮量才能获得较高产量。播种量和施氮量的增加,能够增加有效穗数;每穗粒数随播种量增加而减少,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结实率和千粒重随播种量和施氮量增加而降低。
    优质粳稻武陵粳1号机插丰产高效精确栽培技术
    张春华1, 董洋阳1, 霍中洋1, 肖跃成2, 王宝金2, 许轲1, 高辉1, 吴桂成1, 张洪程1*
    2011, 17(3): 42-4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1.03.014
    摘要 ( )   PDF(275KB) ( )  
    以武陵粳1号为材料,对其特征特性、机插稻生育特性与定量化指标进行研究,提出了武陵粳1号机插单产650~700 kg/667 m2的群体定量化指标,同时总结了其配套的丰产高效精确栽培关键技术,并绘制成规程图,以期为武陵粳1号作机插稻大面积生产提供参考。
    栽植密度对广两优476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赵锋1, 程建平1*, 秦炎2, 陈杰2, 戚华雄1, 游艾青1
    2011, 17(3): 46-4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1.03.015
    摘要 ( )   PDF(306KB) ( )  
    以杂交组合广两优476为材料,考察不同栽植密度对水稻茎蘖动态、群体质量以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株行距为13.3 cm×30 cm(D2)的栽植模式,水稻产量达到9.9 t/hm2,分别较栽植株行距16.7 cm×30 cm(D4)和10 cm×30 cm(D1)处理提高14.5%和7.3%。采用D2栽植模式的水稻具有较高的群体质量,主要表现为群体茎蘖数和叶面积指数(LAI)适中,冠层中功能叶具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比叶重较大,群体透光性较好,下部黄叶较少。密度与D2相差不大的宽窄行(D3)处理群体质量也表现出相似的规律。构建适当规模的群体、发挥杂交稻个体分蘖能力较强等优势、提高冠层的光合功能,有利于充分发掘品种的生产潜力,取得高产。
    不同杀虫剂防治稻纵卷叶螟效果比较
    沈桂法1, 徐云松2, 冯敏芳3, 李阿根3, 汪爱娟3, 张舟娜3
    2011, 17(3): 49-5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1.03.016
    摘要 ( )   PDF(154KB) ( )  
    对30.2%甲维·毒死蜱乳油、15%阿维·马拉松乳油、30%阿维·毒死蜱乳油等3种药剂喷雾防治高龄稻纵卷叶螟的效果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100 ml/667 m2的15%阿维·马拉松乳油对稻纵卷叶螟高龄幼虫有较长的持效期和较好的保叶效果,70~100 ml/667 m2的30.2%甲维·毒死蜱和30%阿维·毒死蜱有较好的速效性,其持效期在6 d左右。
    6%井冈霉素A·蛇床子素可湿性粉剂防治水稻纹枯病试验
    汪爱娟1, 张舟娜1, 沈桂法2, 李阿根1, 徐云松3, 冯敏芳1
    2011, 17(3): 51-,5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1.03.017
    摘要 ( )   PDF(139KB) ( )  
    试验了6%井冈霉素A·蛇床子素可湿性粉剂等4种不同药剂或不同浓度的处理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6%井冈霉素A·蛇床子素可湿性粉剂对水稻纹枯病防效十分显著,浓度60 g/667 m2的防效达86.11%,适合在水稻生产上推广应用。
    不同农药助剂对农药的减量增效效果及对害虫天敌影响
    胡志平
    2011, 17(3): 52-5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1.03.018
    摘要 ( )   PDF(254KB) ( )  
    为了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量,提高药剂的防治效果,保护生态环境和天敌安全,本试验引进有机硅、增效酮梨农药助剂,在单季杂交晚稻田中进行稻纵卷叶螟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这两种助剂均可提高药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且有机硅优于增效酮梨;有机硅助剂可减少药剂用量20%以上,并对水稻生长和稻田害虫主要捕食性天敌蜘蛛、黑肩绿盲蝽总量无明显不良影响。
    籼型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仙沙7S的选育及应用
    卢宝阳1, 万鹏程1, 姚永久1, 黄兆云1, 许爱华1, 卢科文1, 何杰2*, 柳德明2
    2011, 17(3): 56-5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1.03.019
    摘要 ( )   PDF(157KB) ( )  
    仙沙7S系湖北省仙桃市沙湖原种场选择育成的光温敏核不育系,2009年9月通过华中农业大学人工气候室鉴定,2010年8月通过湖北省农业厅现场鉴定。仙沙7S株叶形态好,米质优,群体不育性稳定,不育起点温度为23.5℃,开花集中,柱头外露率88.4%,配组广泛,杂种优势强。
    国稻7号单产800 kg/667 m2机插超高产栽培技术
    黄海明1, 董文忠1, 季茂荣2, 叶根凤2, 陶龙兴3
    2011, 17(3): 58-,6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1.03.020
    摘要 ( )   PDF(163KB) ( )  
    国稻7号(内5优8015)是中国水稻研究所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选育而成的优质三系杂交稻组合,该组合产量高,抗性好,米质优,综合性状表现优异。为了适应机插栽培要求,开展了国稻7号机插超高产栽培示范,单产达855 kg/667 m2。本文介绍了国稻7号的特征特性及其单产800 kg/667 m2机插超高产栽培技术。
    籼粳杂交稻甬优9号高产高效技术途径分析
    张胜, 林太赟
    2011, 17(3): 59-6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1.03.021
    摘要 ( )   PDF(223KB) ( )  
    为进一步发挥杂交水稻甬优9号的增产增效潜力,分析了不同产量水平下,甬优9号作单季晚稻栽培的产量结构,利用相关、回归及通径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各产量因子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对产量的贡献率,研究提出了单季杂交晚稻甬优9号高产高效栽培的技术途径:在确保高产所需有效穗数的基础上,主攻每穗实粒数,并兼顾粒重。
    甬优12特征特性与高产栽培技术
    杨伟国1, 王超1, 金仲锦2, 陈鲁妙3
    2011, 17(3): 62-,6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1.03.022
    摘要 ( )   PDF(160KB) ( )  
    甬优12系由浙江省宁波市农科院和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合作育成的籼粳型杂交稻新组合,2010年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7年被引入诸暨市试种,2008年开始示范,在试种示范中表现出耐肥抗倒性好、抗逆性强、产量高、食味好等特点,2010年在诸暨大面积推广。
    武运粳24号特征特性及机插高产栽培技术
    沈新莲1, 刁粉保1, 蒋祖明2, 段云辉2, 蒋红刚2
    2011, 17(3): 63-6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1.03.023
    摘要 ( )   PDF(165KB) ( )  
    武运粳24号系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迟熟中粳新品种,具有熟期适中、丰产性好、增产潜力大、米质优、综合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2010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总结了其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
    水稻新品种粤华丝苗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廖耀平, 何秀英, 陈钊明, 程永盛, 陈粤汉, 柯建浩
    2011, 17(3): 65-6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1.03.024
    摘要 ( )   PDF(79KB) ( )  
    粤华丝苗系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优质、抗病、高产的早晚兼用型常规水稻新品种。该品种株型集散适中、叶色浓绿、叶姿直、抗倒性强、后期熟色好,2010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优质香稻新品种渝香203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张现伟, 唐永群, 李经勇*, 姚雄, 文明, 王静, 刘代杰, 甘兴友, 杨光荣, 叶建
    2011, 17(3): 66-,6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1.03.025
    摘要 ( )   PDF(163KB) ( )  
    积极推进优质新品种的选育及其在生产上的大面积推广是当前农民增产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渝香203是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杂交水稻新品种,具有香味浓郁、品质优良、高产稳产、再生力强等优点,于2006年通过重庆市审定,2009年通过江西省审定,2010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优质高产早籼新品种早籼118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方金旭, 李立中
    2011, 17(3): 67-6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1.03.026
    摘要 ( )   PDF(155KB) ( )  
    早籼118系安徽省桐城市水稻研究所、安徽向农种业有限公司合作选育的高产、优质、多抗的早籼稻新品种,2010年9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主要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经过、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杂交新组合嘉优5号高产制种技术
    高荣村, 陆金根, 李金军*
    2011, 17(3): 69-7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1.03.027
    摘要 ( )   PDF(142KB) ( )  
    嘉优5号是浙江省嘉兴市农科院育成的三系杂交粳稻新组合,2010年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组合在浙江省区试和各地试种示范中表现出高产稳产、熟期适宜的特点。本文总结了嘉优5号的高产制种技术及其父母本的特征特性。
    综合信息
    浙江省2011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1, 17(3): 70-70.  DOI:
    摘要 ( )   PDF(66KB) ( )  
    品种与技术
    冀香糯1号的选育与栽培技术要点
    吴新海1, 孙景合2, 王永新1, 左永梅1, 张启星1
    2011, 17(3): 71-,7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1.03.028
    摘要 ( )   PDF(167KB) ( )  
    冀香糯1号是以新香糯为母本,以冀糯1号为父本进行杂交,经过多年系统选育而成的中早熟粳香糯稻品种,2009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全生育期169 d左右,粗蛋白含量9.83%,糙米率82.5%,精米率74.3%,整精米率38.0%,胶稠度99 mm,碱消值6.0级。河北省2年区试平均产量580.41 kg/667 m2,较对照垦育20增产1.69%。适于在河北省长城以南唐山、秦皇岛稻区作一季稻种植。
    优质籼稻百香139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付盛贤1, 莫永生2
    2011, 17(3): 72-7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1.03.029
    摘要 ( )   PDF(169KB) ( )  
    百香139系广西大学莫永生教授选育的感温型籼稻新品种,其亲本有3个,早香18为母本,包选2号为第一父本,IR36为第二父本。该品种株型适中,叶姿挺直,分蘖强,穗大粒多,结实率高,谷粒细长,米粒透明油亮,稍有香味,于2007年通过广西品种审定。适宜在桂南、桂中稻作区作早、晚稻,桂北稻作区作晚稻种植。
    综合信息
    福建省2011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1, 17(3): 73-73.  DOI:
    摘要 ( )   PDF(86KB) ( )  
    各地稻米
    浅析黑龙江省水稻生产限制因素及高产途径
    于清涛1, 肖佳雷2*, 龙江雨2, 张成亮2, 赵璞2, 宋伟丰2
    2011, 17(3): 74-7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1.03.030
    摘要 ( )   PDF(173KB) ( )  
    详细阐述了制约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实现黑龙江省水稻高产的产要途径,为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千亿斤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参考。
    综合信息
    信息集锦
    2011, 17(3): 76-76.  DOI:
    摘要 ( )   PDF(108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