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论与研究
    关于我国粳稻高产和超高产育种产量目标的思考
    王子明
    2013, 19(2): 1-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2.001
    摘要 ( )   PDF(649KB) ( )  
    对我国及世界水稻主产国的粳稻产量现状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我国粳稻育种水平领先于生产实际产量水平,审(认)定品种的产量潜力并未在生产实践中被有效转化为生产力,主要原因是高产或超高产品种综合性状、生产适应性和高产稳产性不够理想,难以满足不同生态条件和生产能力对优良品种的需求;提出粳稻品种改良应优先考虑培育适应性好的高产、稳产品种,稳中求高, 不应单纯追求高产、超高产,粳稻育种水平亟待在现有基础上得到新的全面提升;建议通过育种科学、稻作生产和中低产田改造等领域的水平提升,在未来5~10年内将我国粳稻产量在现有基础上再提高10%左右,实现我国粳稻综合生产能力再上新台阶。
    综合信息
    2013年农业部确认的超级稻示范推广品种
    2013, 19(2): 5-5.  DOI:
    摘要 ( )   PDF(157KB) ( )  
    专论与研究
    根际氧浓度调控水稻根系形态和生理特性研究进展
    裴鹏刚1,张均华1,2,朱练峰1,禹盛苗1,金千瑜1*
    2013, 19(2): 6-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2.002
    摘要 ( )   PDF(408KB) ( )  
    促进水稻根系生长并保持旺盛的根系活力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提高根际氧含量,为水稻根系提供良好生长环境,已成为目前国内外根系研究乃至水稻产量形成的热点课题。探明根际氧浓度调控水稻根系生长发育的机理,对于水稻理想根型和高产栽培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根际氧浓度调控水稻根系形态和生理特性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在该方向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与发展趋势,以期为水稻高产栽培的根系调控研究提供依据。
    用损益指数综合评价精米的营养健康效应
    龙伟,沈秀,白佳利,王晓光,王德芝,王浩,周则卫*
    2013, 19(2): 9-1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2.003
    摘要 ( )   PDF(730KB) ( )  
    实验用生长期ICR雄性小鼠,通过玉米饲料和20%、40%、60%精米玉米掺和饲料喂养13 d,考察小鼠体质量变化、脏器质量、系数及其损益指数(BDI)和累计积分(GS),以及血清生化等指标,综合评价精米生物学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精米的营养功效较均衡全面,整体综合效价较高,高频率食用对胰腺和骨质健康存在一定负面效应。长期食用精米可增加患Ⅱ型糖尿病及骨质疏松症风险,存在相应的潜在健康隐患,与相关流行病调研结果一致。BDI-GS评价体系具有直观、具体、综合的特点,可用于各类食品营养、健康效应及安全性评价,证实相关流行病调查的结果。
    综合信息
    中国作物学会水稻产业分会开展第二届中国河姆渡稻作科技贡献奖评选
    2013, 19(2): 13-13.  DOI:
    摘要 ( )   PDF(174KB) ( )  
    专论与研究
    GIS技术在水稻优质高产栽培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梁成权12,庄恒扬2*,高辉2,仇红2
    2013, 19(2): 14-1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2.004
    摘要 ( )   PDF(608KB) ( )  
    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水稻优质高产栽培中的应用正逐步普及。本文从水稻种植生态适宜性评价、水稻栽培与稻作综合管理、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等方面,阐述了中国近年来GIS技术应用于水稻优质高产栽培的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为GIS技术在水稻优质高产栽培中的深入应用提供参考。
    东北三省水稻品质差异性比较
    李辉,张瑞英,戴常军,兰静
    2013, 19(2): 18-2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2.005
    摘要 ( )   PDF(502KB) ( )  
    通过对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大面积种植的85个水稻品种品质性状的分析表明,优质米达标率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各省之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影响优质米达标率的主要品质性状为食味品质,其次为整精米率;垩白粒率的优质达标率为100%;出糙率黑龙江省高于吉林和辽宁省,辽宁省最低;整精米率辽宁省极显著高于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直链淀粉含量辽宁省极显著低于吉林省和黑龙江省;淀粉糊化特性差异显著的是回生值,辽宁省极显著低于黑龙江省和吉林省;食味感官评价与食味计评价都表现出黑龙江省最高,辽宁省最低,三省之间差异显著。通过对8个品种不同种植区域品质差异比较发现,种植地点和栽培条件对垩白粒率和整精米率影响最大,对食味品质的影响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
    综合信息
    国家2012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3, 19(2): 22-26,30.  DOI:
    摘要 ( )   PDF(1141KB) ( )  
    专论与研究
    华南晚籼型杂交稻蒸煮食味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
    黄永相12,郭涛2,司徒志谋3,郭建夫1
    2013, 19(2): 23-2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2.006
    摘要 ( )   PDF(486KB) ( )  
    采用包括遗传主效应和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种子遗传模型,对华南地区不同环境条件下晚籼型杂交稻的稻米蒸煮食味品质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恢复系对晚籼型杂交稻组合的糊化温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的作用大于不育系。除二倍体胚基因和三倍体胚乳核基因效应外,晚籼型杂交稻的稻米蒸煮食味品质性状还受二倍体母体核基因及细胞质基因效应影响。其中,胚乳显性效应对糊化温度和胶稠度的影响最为明显,而细胞质效应则对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较大。同时,不同遗传体系与环境的互作效应也明显影响蒸煮食味品质性状的表现。进一步研究表明,糊化温度是以普通遗传率为主,而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则以互作遗传率为主。
    稻作科技进步对江苏省水稻单产提升的分析
    李杰,杨洪建,邓建平
    2013, 19(2): 27-3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2.007
    摘要 ( )   PDF(546KB) ( )  
    水稻单产的提升对稳定和提高江苏省粮食生产能力,保障江苏乃至国家粮食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江苏省水稻单产自1994年突破500 kg/667 m2以来,连续18年稳定保持在500 kg/667 m2以上,单产水平在全国水稻主产省中稳居第一,这其中稻作科技进步的贡献作用巨大。本文分析了稻作科技中优良品种的培育与推广、栽培管理技术的进步与完善等若干重大进步对江苏水稻单产提升的历史贡献与现实作用,提出了江苏省水稻单产进一步提高的8项对策措施。
    水稻无种子类突变体的保存方法研究
    李金军1,潘日定2,陆金根1,高荣村1
    2013, 19(2): 31-3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2.008
    摘要 ( )   PDF(308KB) ( )  
    在太湖流域晚粳稻与美国光叶稻品种的杂交改良后代中,发现了一些雌性不育或雌、雄两性同时不育的突变材料,这些突变体自身完全没有种子,面对无种子类型的突变体,人们往往显得束手无策。如何保存这些突变体?如何利用这类完全败育的突变体做进一步的研究?本文简要介绍了雌性不育突变体和两性不育突变体的鉴别、保存及图位克隆群体的构建方法,以为植物无种子类型突变体的研究、遗传群体的构建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
    综合信息
    四川省2012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3, 19(2): 32-32.  DOI:
    摘要 ( )   PDF(156KB) ( )  
    品种与技术
    高温对中早39单穗质量及结实率的影响
    张玉屏1,向镜1,朱德峰1*,陈建伟2
    2013, 19(2): 33-3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2.009
    摘要 ( )   PDF(325KB) ( )  
    为探讨高温对早稻灌浆结实的影响,为早稻避高温研究及避高温提供初步理论依据,笔者选用中熟早籼品种中早39为材料,通过不同温度处理、不同温度处理时段、不同温度处理天数,对中早39单穗质量及结实率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6℃以上的高温显著影响中早39单穗质量与结实率;34℃高温持续3 d以上中早39单穗质量受影响,结实率影响不明显;花后1 h、2 h用38℃高温进行处理,对单穗质量和结实率影响最大。
    不同秧龄双季双抛对双季稻产量的影响
    周正春1,周爱珠1,张玉屏2*,朱德峰2
    2013, 19(2): 35-36,3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2.010
    摘要 ( )   PDF(352KB) ( )  
    水稻双季双抛栽培技术是指早稻和连作晚稻都采用抛秧栽培、都实行机耕机收的一项水稻生产新技术。本研究结果表明,早晚稻抛秧秧龄都以20 d以下为宜;每667 m2抛秧播种量早稻以4.0~4.5 kg为宜,晚稻以5.0 kg为宜;适当早抛有利于早发,提高每穗粒数和产量,早稻15 d秧龄抛栽比30 d秧龄抛栽产量提高15.7%,晚稻15 d秧龄抛栽比30 d秧龄抛栽产量提高7.7%左右。
    中籼迟熟杂交稻新组合陵优5240的选育与应用
    袁小珍,李耘*,刘洁,刘兴义,付唯
    2013, 19(2): 37-3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2.011
    摘要 ( )   PDF(284KB) ( )  
    陵优5240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梁研究所用不育系陵1A与恢复系泸恢5240配组育成的中籼迟熟杂交水稻新组合。该组合属偏大穗型品种,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适应性广,于2012年4月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镁钾配施对寒地水稻产量的影响
    王安东,慕永红,孔宇,隋阳辉,王丽萍,孙桂芳
    2013, 19(2): 39-4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2.012
    摘要 ( )   PDF(446KB) ( )  
    以空育131为材料,按照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不同镁肥、钾肥用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并探明镁肥、钾肥最佳施用比例。试验结果表明,合适的镁钾配比能够在水稻关键生育时期增加水稻叶片含氮量、提高群体叶面积指数,并能够通过增加穗数和结实率提高产量,产量最高的配施处理为K2Mg1处理。
    硅氮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苗得雨12,郑桂萍1
    2013, 19(2): 42-4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2.013
    摘要 ( )   PDF(251KB) ( )  
    为验证硅氮肥对水稻生长及增产作用,笔者设置了本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硅氮肥后的水稻与没有施用硅氮肥的水稻相比,株高没有明显差异,但单株分蘖数增多;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每667 m2再基施北大荒硅氮肥15 kg,其最高产量达595.0 kg/667 m2,比对照增产4.70%。
    稻草腐熟还田技术效果试验
    朱润尧,朱顺球
    2013, 19(2): 44-45,4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2.014
    摘要 ( )   PDF(395KB) ( )  
    采用半喂入收割机收割早稻,将稻草切碎直接还田,并加施秸秆腐熟剂,可缩短稻草腐烂时间5~7 d,稻草腐熟还田比无稻草还田,每667 m2平均增产21.8 kg,增幅5.3%,且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该技术采用农机与农艺技术相结合,耗工少、操作简单,农民易于接受,适宜在增城市及广州地区双季稻区推广应用。
    杂交中籼新品种Q优28号的选育与应用
    何永歆12,李贤勇12,王楚桃12,李顺武12,钟世良12,黄中伦12,杨勋毅12,朱子超12,王骞12
    2013, 19(2): 46-4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2.015
    摘要 ( )   PDF(295KB) ( )  
    Q优28是重庆中一种业有限公司与重庆市农科院水稻所用不育系Q4A和恢复系R28组配而成的三系杂交中籼迟熟组合。该组合具有株叶型好、丰产性好、适应性强、抗病性较强、熟期转色好等特点,2011 年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渝审稻2011001)。
    高纬寒地万亩水稻 “旱改水”示范开发及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杨秀峰1,商全玉1,董福军2
    2013, 19(2): 48-4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2.016
    摘要 ( )   PDF(362KB) ( )  
    概述了高纬寒地万亩水稻 “旱改水”的增产、增收效果以及黑龙江省“水田北扩”的现实意义,总结提出了高纬寒地水稻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旨在为高纬度高寒区水稻生产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7个早稻品种在江西永新的种植表现
    朱毅成1,尹达1,贺茂南2,胡兴朵1,李艳君1
    2013, 19(2): 50-5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2.017
    摘要 ( )   PDF(203KB) ( )  
    为筛选适合永新县及其类似生态稻区种植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早稻品种,2012年笔者引进了7个早稻品种进行田间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中早35、株两优1号、荣优463、中嘉早17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和品质表现好,可在永新县大面积种植;淦鑫203、金优458丰产性、适应性好,但在生育后期应加强对穗颈瘟的防治工作。
    石池机插水稻丰产示范方栽培技术新进展及其优化方向
    赵俊龙1,康晨晖1,朱斌2,蔡平2
    2013, 19(2): 52-53,5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2.018
    摘要 ( )   PDF(489KB) ( )  
    机插稻获得高产的关键是选择优良品种和优化栽培技术。本文在多年试验的基础上总结了机插稻栽培技术的关键,分析了机插稻在江苏省如皋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和优化措施。
    超高产新组合特优269的特征特性及百亩连片超高产栽培技术
    王彩先,陈颖,莫振茂,易小林,刘盛武,周灵芝,秦延春,林林
    2013, 19(2): 54-5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2.019
    摘要 ( )   PDF(313KB) ( )  
    特优269是广西玉林市农科所选育的迟熟早籼杂交水稻新组合,具有丰产性好、中抗稻瘟病、茎秆特粗壮、穗大密粒、后期熟色好等特点,适宜在华南稻作区早晚季种植, 2012年5月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稻鸭共作药剂减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张银贵,李莲,黄奇,李爱国
    2013, 19(2): 56-57,5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2.020
    摘要 ( )   PDF(404KB) ( )  
    通过稻鸭共作,结合使用高效安全药剂配方,既有效控制了水稻病、虫、草的危害,又减少了化学农药的用量和次数,保证了稻米的质量安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显著。对水稻前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和杂草的控制效果分别为64.55%、57.50%、61.30%和94.95%,对水稻后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纹枯病的防效分别达87.30%、93.30%和78.53%。
    菌糠基质育秧技术要点
    童淑媛,张季中,王海龙,杜震宇,李钟学
    2013, 19(2): 58-5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2.021
    摘要 ( )   PDF(342KB) ( )  
    菌糠基质育秧克服了育秧取土难的问题,菌糠不发酵作育秧基质操作简单,与营养土育秧相比,秧苗白根数多、根粗、根长,移栽到大田后缓苗期短,后发力强,有效分蘖数多,可促进水稻产量提高。
    不同药剂处理对水稻机插育秧恶苗病的防治效果
    陈惠哲1,朱德峰1,张玉屏1,向镜1,姚坚2,徐锡虎3
    2013, 19(2): 60-6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2.022
    摘要 ( )   PDF(302KB) ( )  
    以天优华占、中早39和嘉禾218为材料,采用劲护、使百克、了得等不同育秧浸种剂,按常规用量浸种消毒,对水稻机插基质育秧和泥浆育秧恶苗病防治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用劲护、使百克和了得浸种,对恶苗病的防控效果依次为劲护>使百克>了得,劲护对水稻恶苗病防治效果较好,可有效控制水稻秧苗恶苗病发生;不同品种间恶苗病发生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基质育秧恶苗病发生程度要高于泥浆育秧。
    不同药剂大田初期防治白背飞虱效果分析
    盛仙俏1,陈桂华1,张发成1,廖璇刚2,吴璀献3,徐红星4
    2013, 19(2): 62-6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2.023
    摘要 ( )   PDF(317KB) ( )  
    对6种不同药剂在大田初期防治白背飞虱效果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大田初期可采用对白背飞虱速效性较好的烯啶虫胺、噻虫嗪和吡蚜酮等药剂进行防治。同时,为避免白背飞虱产生抗药性,不同药剂可交替或混配使用。
    优质籼型三系不育系嘉籼40A的选育
    高荣村,陆金根,李金军*
    2013, 19(2): 64-6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2.024
    摘要 ( )   PDF(261KB) ( )  
    嘉籼40A是浙江省嘉兴市农科院自主选育的具麦状叶特性的高效、优质籼型三系不育系,具有育性稳定、败育彻底、花时集中、柱头外露率高、异交率高、制繁种性状好、生育期适宜、可恢性好、配合力强、品质优、抗性好等特点。2011年12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的现场技术鉴定(鉴定编号:浙育鉴2011014)。该不育系整个植株中上部叶片全部下披,并且叶片主叶脉退化,制繁种时可省去繁重的割叶工序,不仅降低种子生产成本,并免除因割叶带来的不利影响,省工高效。
    高产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花香4016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张志勇,王平,向跃武,蒲志刚,蔡平钟,张志雄*
    2013, 19(2): 65-6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2.025
    摘要 ( )   PDF(270KB) ( )  
    花香4016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采用自育的花香A作母本、川恢4016 作父本,杂交选育的高产、稳产、优质、抗病杂交水稻新品种。该品种株叶型好、产量高、米质优,2011年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渝审稻2011002)。
    高产中熟杂交早稻株两优729的选育、特征特性及栽培制种技术
    傅黎明1,周昆1,黄为1,杨远柱2
    2013, 19(2): 67-6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2.026
    摘要 ( )   PDF(274KB) ( )  
    株两优729是湖南省水稻研究所利用株1S为母本,以丰产性好的自育恢复系E7299为父本选育而成的高产中熟两系杂交早稻新组合,2011年5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湘审稻2011002),适宜于湖南及周边地区种植。
    高叶黄素含量水稻突变体的选育及其特征特性
    宋幼良1,吴殿星2,钱国壬1,周幸愿1
    2013, 19(2): 69-7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2.027
    摘要 ( )   PDF(314KB) ( )  
    叶黄素作为最近几年来国际功能性食品成分研究热点之一,具有良好的保护视觉、预防动脉硬化、抗氧化、抗癌等作用。但人体无法自身合成叶黄素,必须从膳食中摄取或补充。本研究以国内外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资源为材料,综合利用钴-60伽玛辐射和生物技术,筛选出糙米中叶黄素含量高达1.0 mg/100 g及以上的水稻突变体5个。
    优质香稻品种桂茉香1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秦延春,陈颖,陈学先,莫振茂,林家福,刘钰,黄春东
    2013, 19(2): 71-7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2.028
    摘要 ( )   PDF(315KB) ( )  
    桂茉香1号是广西玉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早熟晚籼香稻新品种,具有抗逆性好、米质优、香味浓等特点,于2008年1月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桂南晚季种植。
    优质高产粳稻新品种武运粳29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朱邦辉,徐晓杰,徐洁芬,石世杰,张庆,徐玉峰
    2013, 19(2): 73-7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2.029
    摘要 ( )  
    武运粳29号是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一个早熟晚粳新品种,具有优质、高产、稳产、抗病等特点。2012年2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苏审稻201213)。
    各地稻米
    水稻种植业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生存与发展
    2013, 19(2): 75-7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2.030
    摘要 ( )   PDF(330KB) ( )  
    水稻是海南传统的也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把大力发展热带现代农业确定为六大重要功能和任务之一,但并没有将水稻种植业规划为热带现代农业的主要内容。海南的省情离不开水稻种植业,但是,目前海南水稻种植业正面临较大挑战,种植面积逐年减少,粮食缺口越来越大。本文分析了在把海南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岛的背景下,海南水稻种植业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探讨了其生存与发展的途径和措施。
    综合信息
    信息集锦
    2013, 19(2): 77-77.  DOI:
    摘要 ( )   PDF(194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