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论与研究
    浙江省直播稻技术发展过程回顾与分析评价
    王岳钧
    2015, 21(2): 1-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2.001
    摘要 ( )   PDF(425KB) ( )  
    回顾总结了浙江省20多年直播稻发展的三个阶段,分析得出直播稻快速发展的主要技术优势为省工省力省本明显、产量不低、技术配套,并提出了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的三大技术难题。从技术本身对直播稻进行了综合评价,认为直播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是当前一项高产高效技术,仍是今后我国水稻生产重要的栽培方式,可以通过加快机械穴直播的研究来改进和完善直播稻技术。
    四川省水稻主导品种性状分析及对水稻育种的展望
    陈春燕12, 李晓12*, 杜兴端12
    2015, 21(2): 4-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2.002
    摘要 ( )   PDF(482KB) ( )  
    基于2009-2014年四川水稻主导品种已发布的数据,对这些主导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及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四川水稻主导品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四川省水稻育种的发展趋势。
    彩色稻含氮化合物与可溶性糖含量的比较研究
    阳树英1, 邹应斌2*, 刘少坤3, 赵则胜4, 李铮1, 彭茜1
    2015, 21(2): 8-1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2.003
    摘要 ( )   PDF(587KB) ( )  
    通过对不同品种彩色稻含氮化合物含量的比较与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增香潜力大的彩色功能稻种质资源,为彩色稻的增香研究提供可行性技术参数。结果表明,各品种糙米的全氮含量高低依次为上农红粳>上农黑糯>红香玉>白巨胚>绿稻>黑巨胚>红玉巨胚;可溶性糖含量高低依次为上农红粳>红玉巨胚>红香玉>白巨胚>绿稻>红巨胚>上农黑糯;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高低依次为红玉巨胚>黑巨胚>白巨胚>上农黑糯>绿稻>上农红粳>红香玉;L-脯氨酸含量高低依次为白巨胚>绿稻>红玉巨胚>上农黑糯>红香玉>黑巨胚>上农红粳;并且各品种间各生理性状差异极显著。上农红粳、上农黑糯、红玉巨胚、绿稻糙米的L-脯氨酸含量与糙米总氮含量正相关;上农黑糯、绿稻、黑巨胚、红玉巨胚的L-脯氨酸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负相关(其中绿稻为显著负相关);上农红粳、上农黑糯、绿稻、红玉巨胚谷粒颖果的L-脯氨酸含量与可溶性蛋白含量负相关,并与总氮含量正相关。因此,上农黑糯、绿稻、上农红粳、红玉巨胚的增香潜力比较大。
        
    综合信息
    全国第十六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将于8月在贵州举办
    2015, 21(2): 12-12.  DOI:
    摘要 ( )   PDF(98KB) ( )  
    根据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和水稻产业分会及第十五届全国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与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的商定,2015年的全国第十六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将在贵州省举办,由贵州省农业科学院作为主承办单位,会议时间初定于8月下旬,具体时间、地点到时见会议通知,或请留意中国作物学会网站(www.chinacrops.org)和中国水稻信息网水稻行业资讯(www.cnrri.org/news)消息。
    与上一届一样,本届会议也将由《中国稻米》编辑部会前编辑出版会议论文专辑,另外编辑出版会议论文摘要信息。初定《中国稻米》2015年第4期(7月20日出版)作为本届栽培会议论文专辑。专辑收录刊登论文全文,并有中英文摘要、关键词等,具体请参见《中国稻米》投稿指南(http://www.zgdm.net/CN/column/column113.shtml)。会议论文专辑投稿者须在6月25日前投稿,并须参加会议。联系信息如下:
    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和水稻产业分会
     《中国稻米》编辑部
    E-mail:zgdm@163.com;联系电话:0571-63370368,63370271。
                                                                                                                                                      (中稻宣)
    专论与研究
    不同叶龄期追施N、K肥料对籼稻抗倒性的影响
    王向平1, 冯和平2, 黄义德3*
    2015, 21(2): 13-16,1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2.004
    摘要 ( )   PDF(560KB) ( )  
    以籼型杂交稻两优6326为材料,通过不同时期追施不同剂量的N肥与K肥,研究了不同时期追肥对水稻抗倒性的影响,及水稻茎秆的生长发育与植株抗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N肥试验中,倒伏指数最小的是倒5叶期施肥,最大的为倒1叶期施肥;K肥试验中,倒伏指数最小的是倒2叶期施肥,最大的为倒3叶期施肥。基部节间的健壮程度与水稻的抗倒伏关系为:基部第二节间>基部第一节间>基部第三节间;对茎秆倒伏指数的影响大小为:基部节间干质量>基部节间长度>基部节间壁厚>基部节间内径,而节间外径大小与植株抗倒关系不密切。
    稻田不同生态种养模式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陈灿, 黄璜, 郑华斌, 何斌
    2015, 21(2): 17-1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2.005
    摘要 ( )   PDF(371KB) ( )  
    通过田间试验探讨了稻田不同生态共作方式,包括稻蛙种养、稻鳅种养、稻鳖种养、稻蟹种养、稻鸭种养等对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生态种养模式均能显著降低稻米垩白粒率、垩白度,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同时提高碱消值,但处理间未达到显著水平。因此,生态种养模式能改善了稻米品质,为水稻的优质生产提供了一条较好的技术途径。
    直播主要栽培因子对杂交晚粳甬优538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姚坚1, 姚海根1, 张晓伟2, 孔燕 3, 李瑾2, 边永高1*
    2015, 21(2): 20-2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2.006
    摘要 ( )   PDF(451KB) ( )  
    采用回归最优设计方法,研究了杂交晚粳甬优538作单季直播时播种期(X1)、播种量(X2)、尿素用量(X3)和各期施氮比例(X4)对产量等8个主要性状的作用效应。结果表明,栽培效应播种期>播种量>施氮比>尿素用量;播种期对齐穂期、结实率、产量等6个性状,播种量对最高苗数、每穂总粒数、产量等7个性状,尿素用量对分蘖数、有效穂数等4个性状,施氮比对株高、千粒重、产量等6个性状有显著影响,且因子间存在一定的互作效应。全因子模拟筛选单产≥750 kg/667 m2的优化措施:播种期6月2-5日,播种量1.25~1.41 kg/667 m2,施氮量(尿素)36.3~40.0 kg/667 m2,其中幼苗肥占28%~32%、分蘖肥占32%~28%、壮秆肥占18%~22%、穂肥(促花)占22%~18%。
    综合信息
    国家2014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5, 21(2): 23-,43,65,73.  DOI:
    摘要 ( )   PDF(547KB) ( )  
    专论与研究
    水稻机插精确定量栽培三维动画系统脚本设计
    陆建雯, 颜希亭, 杨晨晨, 王鑫, 高辉
    2015, 21(2): 24-2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2.007
    摘要 ( )   PDF(565KB) ( )  
    介绍了基于Maya 2012的水稻机插精确定量栽培三维动画系统进行的前期脚本设计,明晰了水稻机插精确定量栽培三维动画系统的研发内容,提出了三维动画系统开发的要点,可为系统目标的实现创造前提条件。
    台州沿海台风所致水稻倒伏对产量的影响
    何贤彪1, 吴晓华2, 马义虎1
    2015, 21(2): 28-2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2.008
    摘要 ( )   PDF(280KB) ( )  
    浙江沿海常受台风的影响,台风过后,成片水稻发生倒伏或被水淹,给水稻等粮食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本试验发现,倒伏后的水稻产量损失达29.30%,而倒伏后人工扶正的产量损失会更大,达35.47%。可见,因台风暴雨所致的水稻倒伏,试图通过扶正来挽回产量损失是不经济的。
    江苏省水稻主要优势产区灰飞虱发生动态分析——以丹阳市、赣榆县为例
    张海燕, 张银贵
    2015, 21(2): 30-3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2.009
    摘要 ( )   PDF(558KB) ( )  
    以2000-2011年江苏省丹阳市和赣榆县灯诱水稻灰飞虱和田间调查历史数据为资料,并结合气象资料,运用SAS软件对江苏省水稻灰飞虱年发生量和月平均温度、降水量等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丹阳市和赣榆县水稻灰飞虱大爆发年份均为2007年,春季灯下虫量同期突发,危害严重的为灯下第1代,且有发生提前的趋势,近年来,4、5代危害加重;第1代成虫发生时的气温和越冬气温,以及第1代成虫羽化时的降水量与灰飞虱年发生量的相关性较大。
    稻文化的再思考(10):古今科技——碾米:从石碾米到机械碾米和全程自动化碾米
    陈正行1, 庞乾林2, 张小惠3
    2015, 21(2): 35-3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2.010
    摘要 ( )   PDF(798KB) ( )  
    回顾了碾米科技的发展历程——从石碾米、舂米、碓米到机械碾米和全程自动化碾米及其原因,简要介绍了现代化机械碾米工艺原理及主要设备、稻谷(大米)的储藏和精深加工及技术的发展,展望了稻米加工工艺及其机械的发展趋势。
    品种与技术
    垦稻12适宜密度与施肥量研究
    谢树鹏1, 2
    2015, 21(2): 40-43,4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2.011
    摘要 ( )   PDF(528KB) ( )  
    采用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在黑龙江绥化对垦稻12进行了不同种植密度、不同施肥量对产量影响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垦稻12在种植密度为27.7万丛/ hm2,氮、磷、钾施肥量为92.36 kg/hm2、37.5 kg/hm2、75.8 kg/hm2时产量最高,达9 266.8 kg/hm2;在种植密度30.5万丛/hm2,氮、磷、钾施肥量为70.0 kg/hm2、50.3 kg/hm2、90.9 kg/hm2时的食味品质分最高,为84.8分。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三系杂交稻恢复系R225直链淀粉含量
    聂元元1, 张珍2, 毛凌华1, 颜满莲1, 李永辉1, 颜龙安1, 蔡耀辉1*
    2015, 21(2): 44-4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2.012
    摘要 ( )   PDF(507KB) ( )  
    品质育种已成为我国水稻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用分子标记选择优良米质的基因型是重要的品质改良方法。本研究以低直链淀粉含量(AC)的籼型恢复系品种R122、R527和R998作为优质基因的供体,以产量配合力较强的三系籼型恢复系R225为受体轮回亲本,通过杂交、多次回交和自交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对高AC的恢复系R225进行回交改良,同时利用RM190分子标记对控制AC值的基因型进行选择。结果表明,将供体材料控制直链淀粉的Wx基因导入到恢复系R225中,后代株系的改良材料直链淀粉含量有了显著降低,受体亲本的直链淀粉含量由25.4%下降到11.6%~23.5%;同时对回交轮回亲本进行背景选择,SSR标记分析表明,改良株系的遗传背景回复率达81.1%~92.6%。通过标记辅助选择获得的改良材料为三系杂交稻恢复系的培育提供了优良亲本。
       
    准两优608在浙江常山再生稻栽培百亩单产397 kg/667 m2的效益与技术分析
    何水清, 王玉猛, 叶晨光
    2015, 21(2): 48-5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2.013
    摘要 ( )   PDF(398KB) ( )  
    2014年10月26日经浙江省相关部门专家测产验收,常山县金仙家庭农场准两优608头季稻机收百亩示范方,再生稻平均单产达到397.01 kg/667 m2。本文对准两优608作再生稻生产的经济效益、穗粒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相关的栽培技术。
    安徽沿江稻区几种生态型粳稻与杂交籼稻的生长发育及产量比较试验
    李立中, 张长海
    2015, 21(2): 50-5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2.014
    摘要 ( )   PDF(452KB) ( )  
    采用裂区试验,以品种生态类型为主区,品种为副区,选择中熟中粳(连粳7号、宁粳4号、武运粳27号)、迟熟中粳(武运粳24号、南粳9108、镇稻14)、早熟晚粳(武运粳23号、宁粳3号、镇稻11)共计9个粳稻品种为材料,以杂交籼稻(丰两优4号、徽两优6号、Y两优2号)为对照,研究不同粳稻生态类型在安徽沿江稻区的种植表现。结果表明,粳稻无论在营养生长期的苗高上,还是在最终株高上都显著低于杂交籼稻;粳稻叶片短而挺,稻穗直立且着粒密,表现较强的抗倒能力;在粳稻生长特性中,粳稻大田期的出叶速度明显快于杂交籼稻,同期抽穗的粳稻主茎叶片数多于杂交籼稻;粳稻的分蘖力明显弱于杂交籼稻,但成穗率显著高于杂交籼稻。在产量构成性状上,粳稻大部分是中穗型品种,有效穗数明显多于杂交籼稻,千粒重与杂交籼稻相当,正常情况下结实率高于杂交籼稻,属穗粒兼顾型品种,在精确定量栽培下容易取得高产。在产量表现上,迟熟中粳、中熟中粳与杂交籼稻相比具有产量优势,早熟晚粳不具有产量优势。
       
    播种期对杂交晚稻春优84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
    张伟梅, 吕周林
    2015, 21(2): 54-56,5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2.015
    摘要 ( )   PDF(417KB) ( )  
    试验结果表明,春优84在浙西南山区作单季晚稻种植,在5月20日至6月9日期间播种均可正常抽穗结实。不同播期处理间产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以5月30日播种的处理产量最高;不同播期处理间日产量亦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以6月9日播种最高。随着播种期的推迟,齐穗期、成熟期也相应推后。
         
    高产优质杂交稻天优8012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于萍, 程式华, 张迎信, 曹立勇, 陈代波, 占小登
    2015, 21(2): 57-5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2.016
    摘要 ( )   PDF(273KB) ( )  
    天优8012是由中国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优质、高产杂交稻组合。该组合于2013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河南南部作一季中稻种植。
       
    优质高产两系杂交稻广两优916的选育与应用
    马汉云, 段仁周, 王青林, 扶定, 霍二伟, 沈光辉, 郭桂英, 全瑞兰
    2015, 21(2): 59-60,6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2.017
    摘要 ( )   PDF(430KB) ( )  
    广两优916是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利用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广占63-4S为母本,自育两系强恢复系香丰916为父本测交组配育成,具有生育期适宜,抗病力强,适应性广,稳产性好,稻米品质优良,米饭有清香味,适口性好等特点。2014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高产抗稻瘟病杂交籼稻内7优39的选育与应用
    陈勇, 肖培村*, 张仁, 曾莉, 袁驰, 梁永霞
    2015, 21(2): 61-6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2.018
    摘要 ( )   PDF(412KB) ( )  
    内7优39是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利用优质香型不育系内香7A与优质抗病恢复系内恢2539配制而成的杂交籼稻新组合,2012年通过四川省审定。内7优39在国家、四川省区试和展示示范中表现出综合农艺性状优良、产量高、稻米品质好、再生力强等特点。本文介绍了内7优39的选育经过、主要特征特性及栽培制种技术要点。
    高产晚粳品种绍粳18的示范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楼再鸣1, 徐锡虎2, 张莉1, 祝剑波3, 王志祥4
    2015, 21(2): 64-6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2.019
    摘要 ( )   PDF(282KB) ( )  
    绍粳18是浙江省绍兴市农科院选育的单季晚粳稻新品种,具有增产潜力大、中抗稻瘟病、耐肥抗倒性强等特点,单产水平创浙江省常规晚粳稻品种新纪录。在栽培技术上要求“适当稀植,重搁控蘖,力争长穂”。
    超级稻深两优5814产量结构分析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郑莉
    2015, 21(2): 66-67,7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2.020
    摘要 ( )   PDF(366KB) ( )  
    深两优5814是由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龙岗研究所育成的籼型两系超级杂交稻新组合,本文对其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各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每穗粒数>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据此提出了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以发挥该组合的增产潜力。
         
    优质籼型水稻两用核不育系旭98S的选育与应用
    杨通洲1, 舒畅1, 易杨1, 圣忠华2, 汤洪1, 王茔芳1
    2015, 21(2): 68-7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2.021
    摘要 ( )   PDF(388KB) ( )  
    利用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中间材料旭06-16与培矮64S杂交,采用湖南益阳长日低温与海南三亚短日低温压力选择,经5年10代的定向培育,于2010年育成稻米品质优、株型理想、不育起点温度较低的两用核不育系旭98S。该不育系具有广亲和性,配合力好,于2013年通过海南省农业厅审定。
         
    盐粳13号的特征特性及稳产适应性分析
    张大友, 徐海港, 徐殿云, 董军芳, 邵风康, 张亚, 陈元洲, 许建权
    2015, 21(2): 71-73,7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2.022
    摘要 ( )   PDF(498KB) ( )  
    为了解水稻新品种盐粳13号的丰产性和稳产性,以2012年江苏省迟熟中粳新品种区域试验结果为依据,对盐粳13号、镇稻14(CK1)、淮稻9号(CK2)的产量、变异系数、高稳系数和回归系数等方面分别进行丰产性能、稳定性和适应性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盐粳13号具有较好的丰产性、稳定性,且适应种植范围广。
         
    不同稻作方式下武运粳30号的高产栽培技术
    徐洁芬, 徐晓杰, 朱邦辉, 张庆, 徐玉峰
    2015, 21(2): 74-7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2.023
    摘要 ( )   PDF(460KB) ( )  
    武运粳30号是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一个早熟晚粳新品种,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抗倒性强等优点。本文介绍了武运粳30号的特征特性,并详细阐述了该品种在两种不同稻作方式下的栽培技术措施,望对农户生产有所帮助。
         
    辽宁水稻大棚工厂化育苗技术
    马兴全, 侯守贵, 代贵金, 于广星*
    2015, 21(2): 77-79,8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2.024
    摘要 ( )   PDF(547KB) ( )  
    水稻大棚工厂化育苗便于科学管理,为水稻生产实现机械化奠定了良好基础,是水稻育苗技术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大棚育苗技术主要包括秧苗标准、大棚建造、品种选择、播种、苗期管理等环节。
         
    水稻骨干恢复系R21及改良系嘉恢825在育种中的利用
    苏道志, 施尚泽, 肖春华, 杜扬富, 梁绍英, 孙型海, 王强
    2015, 21(2): 80-8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2.025
    摘要 ( )   PDF(311KB) ( )  
    R21是四川省嘉陵农作物品种研究中心、四川中正科技有限公司与西南农业大学合作,采用穗茎注射法,将高粱DNA导入受体晋恢1号,经过四川、海南、广西异地穿梭选择、加代鉴定方法培育的高配合力、广恢复谱的籼型骨干恢复系;嘉恢825是四川省嘉陵农作物品种研究中心从骨干恢复系R21中选择单株,经单株混种群体选择育成的较R21更优的恢复系。用不育系富4A、辐74A、Ⅱ-23A作母本与恢复系R21配制杂交组合,用冈46A、正67S、培矮64S作母本与嘉恢825配制杂交组合,分别参加国家水稻区试并通过审定,育成的主要品种有富优1号、富优21、辐优21、冈优825、正两优825(已通过国家区试)、两优825(2014年国家区试续试)。已育成且经审定的水稻新品种在大面积生产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两优616作烟后稻产量结构分析及高产栽培技术
    林建军
    2015, 21(2): 83-84,8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2.026
    摘要 ( )   PDF(370KB) ( )  
    两优616是目前武平县重点示范推广的超级稻品种之一,本文对其作烟后稻种植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调查及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各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均呈正相关,其中每穗总粒数、有效穗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每穗总粒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有效穗数次之,结实率和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小。高产栽培技术上要主攻每穗总粒数和有效穗数,促进足穗大穗,确保一定的结实率和千粒重,从而实现高产稳产。
        
    常农粳8号特征特性及机插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赵品恒, 王雪刚, 季向东, 戴俊江, 俞良, 李标, 柯瑷, 王小虎, 钟卫国, 苏月红, 端木银熙, 孙菊英
    2015, 21(2): 85-8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2.027
    摘要 ( )   PDF(317KB) ( )  
    常农粳 8号具有高产稳产,综合抗性突出,稻米品质优,熟期适宜等特点。本文总结了其机插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主要“包括适时播种、培育壮秧,合理移栽密度、提高群体质量,因种栽培、科学用肥,科学灌溉,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
    高产优质水稻品种沪LPR18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杨瑞芳
    2015, 21(2): 87-8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2.028
    摘要 ( )   PDF(300KB) ( )  
    沪LPR18系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选育的单季晚粳稻品种,全生育期157 d,株高88.4 cm,产量高、株高矮、收获指数高、秸秆量低,米质达到国标3级优质稻标准,同时稻米中植酸含量低,有利于提高人体对钙等矿质元素的吸收效率。2014年4月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长江下游地区种植。本文介绍了其选育经过、主要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
         
    湘早籼46号在湖南益阳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汤洪1, 李智谋2, 谭旭生2, 管恩相2, 舒畅1, 杨通洲1
    2015, 21(2): 89-9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2.029
    摘要 ( )   PDF(314KB) ( )  
    湘早籼46号是湖南省贺家山原种场选育的常规早籼迟熟水稻新品种,2009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1-2012年在湖南省益阳市多点引种试种,表现为丰产性好、熟期适宜、性状优良、抗性好、米质较优、售价高、效益好。为此,研究了一套与湘早籼46号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以期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毒死蜱在稻谷上的安全风险试验报告
    沈群超1, 谢士杰1, 许燎原2, 胡寅侠1, 吴华新1*
    2015, 21(2): 91-9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2.030
    摘要 ( )   PDF(432KB) ( )  
    利用气相色谱和田间试验,分析研究了毒死蜱在稻谷上的安全使用技术。结果表明,毒死蜱在稻谷中的降解呈现前期快、后期慢的特性,半衰期为8.0 d。不同浓度、不同施药时间稻谷中毒死蜱残留结果表明,毒死蜱在稻谷中的残留期超过45 d,且采收前30 d内使用农药均会产生稻谷中毒死蜱含量超标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