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5年, 第2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5-07-20
    上一期    下一期

    专论与研究
    品种与技术
    他山之石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论与研究
    单产15.0 t/hm2的超级稻“四良”配套技术体系研究
    李建武1, 张玉烛3, 吴俊1, 常硕其1, 庄文1, 周萍2, 邓启云12*
    2015, 21(4): 1-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4.001
    摘要 ( )   PDF(753KB) ( )  
    近几年,以形态改良和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超高产育种成果不断涌现,2013年较大面积平均单产已达14.8 t/hm2,2014年这一数据又被刷新为15.4 t/hm2。本研究以第四期超级稻先锋组合Y两优900为试验材料,以第三期超级稻代表组合 Y两优2号及三系高产杂交稻汕优63为对照,通过对“良种”、“良法”、“良田”、“良态”配套技术系统研究,探索超级稻不断获取高产的原理和本质,旨在为今后水稻超高产育种及超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主要获得以下结果:(1)“良种”:Y两优900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一般生态条件下实际产量可达11.8 t/hm2,比汕优63和 Y两优2号分别增产37.2%和6.3%。其优势主要表现在:株叶形态好,光合效率较高;茎蘖发展合理,成穗率高;中后期光合生理优势明显;穗大结实率高,表现为“源”足、“库”大、“流”畅。(2)“良法”:穗粒结构设计合理,单位面积总颖花数达到5 000万/667 m2以上是单产超15.0 t/hm2的前提保障;氮肥后移和正确的穗肥施用时机是实现超高产的关键措施。(3)“良田”:土壤养分含量高和土壤颗粒组成的通透性好是超高产良田的重要构成因素。(4)“良态”:超高产栽培的适合气候生态条件为拔节至成熟期冠层日均温在25℃~28℃,昼夜温差大于10℃,全生育期活动积温3 700℃以上,日照时数超过1 200 h。
    我国水稻机插秧育秧基质研究进展
    林育炯, 张均华, 胡志华, 朱练峰, 禹盛苗, 金千瑜*
    2015, 21(4): 7-1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4.002
    摘要 ( )   PDF(915KB) ( )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水稻育秧基质研究。合理利用水稻育秧基质,培育健壮秧苗,提高机插质量,是提升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的关键,对我国水稻全程机械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介绍了我国水稻育秧基质发展历程、主要基质类型及特征,分析了基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发展趋势,以期为研究和推广水稻育秧基质,提升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提供参考。
    稻米垩白形成的生理与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林赵淼1, 郑德益1, 张新城1, 刘正辉1 2*, 王绍华1, 丁艳锋1 2
    2015, 21(4): 14-1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4.003
    摘要 ( )   PDF(738KB) ( )  
    垩白是稻米胚乳中白色不透明的部分,垩白粒率高是影响南方稻区优质粳米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目前,仅有3个垩白QTLs被精细定位或克隆,16个参与淀粉与蛋白质合成、降解及其调控相关的基因被鉴定与垩白的发生密切相关。但其受基因型和环境所共同控制的复杂性,以及试验材料和研究方法等因素所限,对垩白形成的生理与分子机制尚未完全明晰。从试验材料创新、采用系统生物学理论和技术以及碳氮代谢的视角进一步探究垩白形成的生理与分子机制,将有助于破解垩白较高这一制约我国南方粳稻优质生产的主要难题。
    水稻籽粒灌浆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李银银, 陈静, 周群, 许更文, 芮梦凯, 徐心杰, 张耗*
    2015, 21(4): 20-2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4.004
    摘要 ( )   PDF(675KB) ( )  
    水稻籽粒灌浆是产量形成的重要过程,决定着结实率、粒重和稻米品质。本文概述了水稻籽粒灌浆的生物学特点、影响因素及其生理基础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水稻籽粒灌浆研究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
    水稻光合生理限制因素及改善途径研究
    周振翔, 李志康, 戴琪星, 孔祥胜, 王志琴, 顾骏飞
    2015, 21(4): 25-3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4.005
    摘要 ( )   PDF(925KB) ( )  
    光合作用是复杂的生物合成过程,是决定水稻产量潜力的重要因素。提高水稻产量的方向已经由以往的挑选最佳株型和提高收获指数转向提高光合速率或者光利用率。本文综述了水稻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与暗反应过程中的生理限制因素,归纳了提高光合效率的多种潜在途径,包括:优化冠层中叶绿素分布梯度,增加Rubisco酶的羧化活性,减少光呼吸消耗,平衡RuBP的再生和羧化能力等。也从实践角度探讨了遗传改良中可能的靶标生理途径,包括:降低Rubisco酶的加氧活性,提高叶肉导度以及构建C4水稻。相对于C3光合途径,C4光合途径具有CO2浓缩机制,从而有更高效的光合速率以及光能利用率,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C4关键光合酶/基因引入水稻,对提高水稻光合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营养生长期高温对水稻生长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王啟梅, 李岩, 刘明, 李刚华*, 刘正辉, 唐设, 丁承强, 王绍华, 丁艳锋
    2015, 21(4): 33-3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4.006
    摘要 ( )   PDF(536KB) ( )  
    以籼稻品种扬稻6号、粳稻品种宁粳1号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利用人工温室,研究营养生长期高温处理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营养生长期高温处理促进了水稻的生长,经增温处理,试验品种株高、茎蘖数、叶面积、地上部干物质量均明显增加,但叶龄、叶片叶绿素含量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其中,籼稻品种扬稻6号受高温的影响更加明显。
    超级杂交稻与常规稻产量形成及养分吸收利用的比较研究
    夏冰, 蒋鹏, 谢小兵, 赵杨, 魏颖娟, 黄敏, 邹应斌*
    2015, 21(4): 38-4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4.007
    摘要 ( )   PDF(635KB) ( )  
    为探明超级杂交稻与常规稻产量、干物质生产及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的特点,以穗粒结构相近的超级杂交稻品种两优培九、Y两优1号和常规稻品种黄华占、玉香油占为材料,于2011-2013年在长沙(N 28°12′)进行了高氮(225 kg/hm2)、中氮(113~161 kg/hm2)、不施氮(0 kg/hm2)处理的大田栽培试验。结果表明,超级杂交稻平均产量9.55和9.57 t/hm2,比黄华占增产5.99%,比玉香油占增产9.38%,增产显著;成熟期平均干物质积累量18.05和18.24 t/hm2,分别比黄华占、玉香油占增加7.12%和11.22%,差异显著;氮吸收量为189.5~193.9 kg/hm2,分别比黄华占和玉香油占增加5.45%和4.41%,但产量与N、P、K吸收量之间呈非线性二次函数关系,复相关系数显著;每667 m2氮、磷、钾需要量分别为19.79和20.09 kg、3.90和4.09 kg、20.57和22.37 kg,显著低于常规稻品种,并且在施氮肥条件下,产量与N、P、K养分需要量之间为显著线性相关;氮肥吸收利用率和偏生产率的品种间差异显著,农学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品种间差异不显著;超级杂交稻氮收获指数为68.6%和69.1%,显著高于常规稻(62.7%和64.0%),但品种间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差异不显著。可见,超级杂交稻高产与N、P、K养分高效利用相协调。
    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粳稻籽粒结实和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
    顾俊荣1, 季红娟2, 韩立宇3, 董明辉1 3*, 赵步洪2, 陈培峰1
    2015, 21(4): 44-4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4.008
    摘要 ( )   PDF(638KB) ( )  
    为探讨不同类型高产水稻水氮高效利用特性,以大穗型杂交粳稻甬优8号和穗粒兼顾型常规粳稻苏10-100为材料,通过实地氮肥管理技术和全生育期轻干湿交替灌溉技术联合运用(T1),研究其对水稻籽粒结实和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与常规水肥管理(T0)相比,T1处理降低了有效穗数,但显著或极显著地提高了每穗粒数、结实率、充实度和千粒重,苏10-100和甬优8号分别增加了6.21%、1.68%,3.30%、9.06%和2.53%、13.63%、8.10%、10.35%。T1处理对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的影响品种间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降低了稻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改善了外观品质;降低了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和粗蛋白含量,增加了胶稠度,改善了2个水稻品种的蒸煮食味品质;同时增加了稻米最高黏度、热浆粘度、崩解值和最终黏度,降低了消减值和糊化温度。
    湖南双季超级稻熟性搭配精细化气候区划研究
    杜东升1, 廖玉芳1, 陆魁东2, 谢佰承2
    2015, 21(4): 49-5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4.009
    摘要 ( )   PDF(699KB) ( )  
    基于1971-2010年湖南省97个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利用空间插值等GIS技术,选取8℃~22℃活动积温和3月下旬-10月日照时数为区划指标,进行湖南超级双季稻熟性搭配精细化气候区划,并通过不同年代段的动态气候区划比较,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湖南双季超级稻种植适宜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湖南适宜种植双季超级稻的区域面积大,“迟熟+迟熟”区主要位于湘南的平原地区;相对于1971-2000年,1981-2010年湖南双季超级稻“迟熟+迟熟”区、“中熟+迟熟”区面积明显增加,同时向北扩展;“中熟+中熟”区、“早熟+早熟”区面积有所减小;“早熟+中熟”区面积变化不大;不适宜区面积略有增加。建议在稳定现有种植面积的同时,在湘江流域和洞庭湖区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扩大双季超级稻种植面积。
    光氮互作对水稻开花后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王强1 2 3, 钟旭华2*, 黄农荣2
    2015, 21(4): 53-5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4.010
    摘要 ( )   PDF(389KB) ( )  
    以丰优998和培杂77为材料,在盆栽条件下,在抽穗后进行遮光处理,研究施氮量、光照对水稻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的影响,探讨水稻抽穗后光氮互作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以处理期间的日均辐射量作为光照强度指标,在一定光照强度条件下,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与施氮量呈抛物线关系;在一定施氮水平下,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随着光照强度的提高而直线增加;水稻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由施氮量(X1)和光照辐射量(X2)共同决定,其定量关系可用Y=a0+a1X12+a2X1X2表示;根据这一定量关系,可求得最适施氮量(Nopt)与光照辐射量(X2)的定量关系为Nopt = b0+b1X2,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最适施氮量随处理期间光照日均辐射量的增加而直线增加。
    水稻在不同生态点的产量及其氮素利用率差异比较
    单双吕, 谢小兵, 陈佳娜, 曹放波, 伍丹丹, 李志斌, 高伟, 黄敏*, 邹应斌
    2015, 21(4): 56-6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4.011
    摘要 ( )   PDF(628KB) ( )  
    为探明湖南长沙和贵州兴义2个生态点水稻产量差异、干物质积累及其分配特点和氮素吸收利用率规律,2014年以五优308、珞优9348、玉香油占和黄华占为材料,进行不施氮(0 kg/hm2)、中氮(161.25 kg/hm2)、高氮(225 kg/hm2)处理的大田栽培试验。结果表明:(1) 兴义生态点的平均产量为11.98 t/hm2,比长沙点显著高23.82%;2个生态点品种间产量表现一致,均以五优308产量最高(9.41~12.80 t/hm2),其次为珞优9348、黄华占和玉香油占,除珞优9348外,五优308显著高于其他品种。(2) 兴义点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分别比长沙点高35.27%、11.13%和3.66%,差异达到显著水平,2生态点均以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其次兴义点为千粒重、长沙点为每穗粒数。(3)生态点间移栽-齐穗期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干物质总量和收获指数差异显著,兴义点分别比长沙点增加22.95%、27.59%和5.07%。(4)兴义点氮素吸收量和氮素偏生产力分别为21.97 g/m2和64.86 kg/kg,分别较长沙点高29.40%和26.15%,差异显著;随施氮量增加,氮素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均表现为下降的趋势。可见,兴义点齐穗期较高的干物质转运率和后期干物质生产优势及其较高的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是其获得高产的主要原因。
    不同类型东北粳稻品种食味及品质性状的研究
    王伯伦1, 王锋2, 王术1, 贾宝艳1, 黄元财1, 党姝1, 刘淑梅1, 张巍巍1
    2015, 21(4): 62-6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4.012
    摘要 ( )   PDF(355KB) ( )  
    对东北不同穗型及粒型水稻品种食味值及品质性状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半直立穗短粒型和弯穗短粒型品种食味值高于直立穗短粒型及弯穗长粒型品种;食味值与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大多数蛋白质含量高的品种食味值较低;食味值与糙米率呈显著正相关,糙米率高的品种食味值较高;食味值与直链淀粉含量呈二次曲线关系,直链淀粉含量适当的品种食味值普遍较高。
    高产氮高效籼稻品种的光合生产特性
    李敏, 罗德强, 江学海, 周维佳*, 姬广梅, 王学鸿, 李树杏
    2015, 21(4): 65-6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4.013
    摘要 ( )   PDF(347KB) ( )  
    为探讨减肥对籼稻高产形成的影响,实现绿色增产,以高产氮低效水稻品种丰研425和冈优527为对照,研究了高产氮高效水稻品种江优9527和Q优6号的产量构成、物质积累、叶片光合性状等差异。结果表明,与高产氮低效品种相比,高产氮高效品种的有效穗数有所降低,但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有所增加;高产氮高效品种的干物质积累总量有所降低,但成穗率和收获指数却有所提高。高产氮高效品种群体叶面积指数(LAI)生育前中期相对较小,成熟期增高;剑叶叶绿素含量在灌浆中后期显著增高。
    黑龙江省不同积温带水稻物质生产特点研究
    于秋竹1 2, 孔宇1 2, 陈东升1, 徐正进2*, 朱广石1, 解保胜1
    2015, 21(4): 68-7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4.014
    摘要 ( )   PDF(556KB) ( )  
    为分析不同积温条件下水稻品种干物质生产特性的差异,选取32个代表不同积温带的黑龙江省主栽水稻品种,对不同生育时期水稻品种干物质生产、分配及运转等方面指标进行测定,以明确黑龙江省不同积温带水稻的干物质积累形成规律,为不同热量条件下提升水稻产量和品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各积温带间水稻品种干物质生产总量在生育前期均表现为第二积温带>第三积温带>第一积温带>第四积温带;而在生育后期则表现为第三积温带>第一积温带>第二积温带>第四积温带。各积温带间水稻品种干物质生产在生育前期侧重各不相同,但进入生育后期各积温带间水稻品种穗部分干物质分配率依次为第三积温带>第一积温带>第二积温带>第四积温带,第一、第三积温带之间差异不显著,分别为59.33%和59.88%,但极显著高于其他两个积温带。黑龙江省水稻品种的物质表观输出率远远大于表观转化率,因此,为提高水稻品种产量的研究工作应主要放在调控生育后期干物质的分配与转运方面。
    云南药用野生稻的高光效特性
    柯学1, 殷富有1, 肖素勤1, 陈玲1, 张敦宇1, 陈良2, 黄兴奇1, 程在全1*
    2015, 21(4): 72-7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4.015
    摘要 ( )   PDF(692KB) ( )  
    云南药用野生稻由于原生境生态类型的多样性,在长期自然进化中形成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具有许多优异性状,是改良和拓宽栽培稻遗传基础的宝贵基因资源。针对药用野生稻生长势强、生物量积累速率快的性状,对云南药用野生稻的光合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与其他两种野生稻和两种栽培稻相比,云南药用野生稻净光合速率较高,特别是羧化效率和光饱和点均为其余品种的2倍以上,具有高光效潜能,为发掘其中的高光效基因提供了依据。
    孕穗期低温对寒地水稻叶片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张献国, 陈书强*, 薛菁芳, 杜晓东
    2015, 21(4): 77-8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4.016
    摘要 ( )   PDF(528KB) ( )  
    通过人工控温,对水稻品种空育131叶片在孕穗期遭受低温胁迫后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的酶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保护酶(SOD、CAT、POD)活性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呈升高的变化趋势,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呈先升高(1~3 d)后下降(3~5 d)的变化趋势;SOD和CAT酶活性随着处理后恢复生长时间的延长而呈下降的变化趋势,而POD酶活性则相反;丙二醛(MDA)含量受低温胁迫后上升,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和处理时间延长呈再升高的变化趋势,随着处理后恢复生长时间的延长而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因此处理温度越低,持续时间越长,叶片受害越严重;受害温度高、时间短的处理在保护酶的作用下可基本恢复正常生长。
    化学调控对水稻高温热害的缓解作用研究
    王强, 陈雷, 张晓丽, 唐茂艳, 吕荣华, 陶伟, 梁天锋*
    2015, 21(4): 80-8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4.017
    摘要 ( )   PDF(419KB) ( )  
    在盆栽条件下,在人工气候室模拟水稻抽穗扬花期高温热害,研究了不同时期和不同化学调控处理对水稻高温热害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化学缓解处理仅在抽穗扬花前喷施时能预防高温胁迫的发生,对高温胁迫有一定的缓解效果,而在高温胁迫发生后追喷的效果不显著;选用的化学调控物质中,S诱抗素表现最好,其次为茉莉酸甲酯和磷酸二氢钾;化学调控物质缓解效应主要通过对结实率的改善来缓解高温胁迫的减产效应;化学调控处理仅对花期高温热害起缓解作用,不能完全补偿高温胁迫所产生的产量损失。
    节肥控污施肥模式对双季稻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钱银飞1, 陈先茂1, 许亚群2, 旷宗夏2, 谢亨旺2, 刘方平2, 王少华2, 才硕2, 彭春瑞1*
    2015, 21(4): 83-8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4.018
    摘要 ( )   PDF(631KB) ( )  
    利用田间小区试验,以不施肥和农民习惯施肥模式为对照,研究节肥控污施肥模式对双季稻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及氮肥吸收利用等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节肥控污施肥模式的双季稻的有效穗数、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均比农民习惯施肥模式有所增加而增产。与农民习惯施肥模式相比,节肥控污施肥模式能减少无效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最终提高成穗数;能提高双季稻中后期的LAI和剑叶SPAD值及光合势,增加光合物质积累量;同时也能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稻株对土壤氮素的依赖。本试验中,节肥控污施肥模式可实现在农民习惯施肥模式节氮磷20%的基础上,取得双季稻的高产稳产,实现节肥控污,是双季稻区较为理想的施肥模式。
    控释肥用量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李贵勇1, 高森2, 栾鸭红3, 资月娥2, 常小详3, 杨翠玲4, 何兴林5, 相罕章6, 黄军7, 夏琼梅1, 龙瑞平1, 朱海平1, 杨从党1*
    2015, 21(4): 88-9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4.019
    摘要 ( )   PDF(442KB) ( )  
    本文研究了不同控释肥用量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控释肥用量的增加,水稻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先增加后降低;参试籼稻在控释肥用量为600 kg/hm2时获得最高产,为12.20 t/hm2,比不施肥处理增产5.89 t/hm2,差异显著,其抽穗后干物质最大积累量为595.36 g/m2,肥料最大贡献率为48.23%;参试粳稻在控释肥施用量为750 kg/hm2时获得最高产,为9.33 t/hm2,比不施肥处理增产2.33 t/hm2,差异显著,其抽穗后干物质最大积累量为566.62 g/m2,肥料最大贡献率为25.00%;籼稻控释肥用量超过600 kg/hm2,粳稻控释肥用量超过750 kg/hm2,均不利于其后期干物质的积累和产量的提高。
    生物黑炭用量对赣东北双季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柳开楼1, 夏桂龙2, 李亚贞1*, 余跑兰1
    2015, 21(4): 91-9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4.020
    摘要 ( )   PDF(491KB) ( )  
    生物黑炭具有较好的改良土壤和固碳减排作用。为合理评价生物质炭施用对双季稻生产力的影响,于2013年在江西省鹰潭市设置了4个生物黑炭用量的田间试验,分别为对照(不施黑炭)、BC20(20 t/hm2黑炭)、BC30(30 t/hm2黑炭)、BC40(40 t/hm2黑炭),并分析测定了早晚稻的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根系伤流液和籽粒产量变化。结果表明:施用黑炭显著提高了水稻籽粒产量、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和根系伤流量。在20~40 t/hm2黑炭用量下,早稻和晚稻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6.8%~15.3%和1.5%~16.7%,全生育期总的干物质增加了8.1%~23.5%和15.3%~22.7%,齐穗期的叶面积指数增加了47.9%~91.6%和7.6%~23.3%,单茎伤流液增幅分别为15.1%~47.2%和21.2%~65.4%,且产量和生长指标均表现出随黑炭用量增加而逐渐增加的趋势。这说明,在双季稻区,施用生物黑炭可以促进水稻生长和增加早晚稻的籽粒产量。
    秸秆与缓释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率的影响
    孙会峰1 2, 周胜1 2*, 付子轼1 2, 陈桂发1 2, 邹国燕1 2, 宋祥甫1 2
    2015, 21(4): 95-9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4.021
    摘要 ( )   PDF(596KB) ( )  
    以花优14为材料,研究了秸秆与缓释尿素配施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与缓释肥配施处理较常规施肥处理有效穗数和千粒重明显增加,从而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增幅达到13.4%~17.8%。秸秆与缓释肥配施能明显提高秸秆生物量、籽粒及秸秆含氮量,将氮素吸收利用率从28.7%~40.2%(常规施肥处理)提高到71.6%~77.6%。缓释肥作基肥一次性施入,可有效节省人力成本。秸秆与缓释肥配施能增加水稻产量,提高氮素吸收利用率,减少人力成本,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水稻氮高效品种的初步筛选
    余友玲, 吴文革*, 陈刚, 周永进, 许有尊, 习敏, 杨成林
    2015, 21(4): 99-10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4.022
    摘要 ( )   PDF(469KB) ( )  
    在盆栽条件下,设计施氮量10 kg/667 m2和15 kg/667 m2两个水平,以10个超级稻和10个超高产籼稻品种为供试材料,测定水稻不同时期茎蘖动态、单株叶面积、叶片SPAD值、干物质积累、单株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农艺性状,根据产量和产量增幅大小初步筛选出氮高效品种和氮低效品种,并且比较它们的茎蘖动态和干物质积累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高N水平下各品种产量均显著大于低N水平;Ⅱ优602、两优6326、Y两优2号等6个品种为氮高效品种,新两优6号、Y两优1号、春光1号等8个品种为氮低效品种;整个生育期过程中氮高效品种的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大于氮低效品种,茎蘖数差异不显著。
    江西中部双季晚稻籼粳杂交稻高产品种的筛选
    周年兵1, 程飞虎2, 陈波1, 舒鹏1, 张洪程1*, 花劲1, 霍中洋1, 黄大山2, 陈忠平2, 陈国梁3, 陈恒3
    2015, 21(4): 103-10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4.023
    摘要 ( )   PDF(724KB) ( )  
    试验选用20个中熟晚粳和14个迟熟晚粳为材料,以5个当地代表性的杂交籼稻品种为对照(CK),在江西省上高县研究了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株型及稻米品质等指标的差异,以为双季稻区适宜品种的选用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试验结果表明,两种类型粳稻产量均极显著高于CK,其中,中熟晚粳增产16.93%,晚熟晚粳增产13.10%;两种类型粳稻品种均能安全成熟,全生育期均显著长于籼稻,对温光资源的利用较充分,粳稻品种在生长中后期株型结构合理,抗倒性强,稻米加工品质较优。综上表明,引种粳稻品种可显著提高江西双季晚稻产量,改善稻米品质。因此,针对江西双季晚稻“合理接茬、安全成熟、轻简化栽培及对遭受自然灾害发生风险更小”的要求,推荐了5个偏早熟的中熟晚粳和3个迟熟晚粳品种,供因地制宜的使用。
    优质稻在湖南种植的主要品质和农艺性状表现
    黄志远1, 吕启明1, 陈庆中2, 辛业芸1, 符习勤1, 袁隆平1
    2015, 21(4): 108-11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4.024
    摘要 ( )   PDF(486KB) ( )  
    对湖南审定和待审定的优质稻品种,和从广东以及印度引进的优质稻品种进行稻米品质和农艺性状表现比较。结果表明,黄华占、星2号、湘晚籼10号、湘晚籼13号、湘晚籼17号、黄丝占、黄广占、象牙香占、农香26等品种种植表现好,品质优、产量高。提出了优质稻培育的主要目标性状:垩白粒率≤5%、垩白度≤1.0%、粒长≥6.5 mm、长宽比≥3.0、直链淀粉含量为13.0%~18.0%、胶稠度≥50 mm、具有香味、株高110~120 cm、平均每株有效穗数≥10个、平均每穗粒数≥180粒、结实率≥80%、千粒重25 g左右,且抗稻瘟病,耐肥抗倒伏,有利于机械收获。
    浅湿交替节水灌溉对水稻产量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夏琼梅1, 陈清华2, 李丛英2, 李贵勇1, 龙瑞平1, 朱海平1, 杨从党1*, 相罕章3, 黄军4, 邓安凤1
    2015, 21(4): 114-11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4.025
    摘要 ( )   PDF(467KB) ( )  
    2014年在宜良县利用楚粳38和云粳36进行浅湿交替灌溉试验,研究了水稻移栽至成熟期不同浅湿交替处理对水稻产量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浅湿交替天数的增加,产量呈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著。浅湿交替灌溉处理7天后产量比对照减产5%以上。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交替灌溉后受影响,但无明显规律,各因素的共同作用使产量产生差异。与对照相比,浅湿交替灌溉处理后前期分蘖增长快、齐穗期功能叶叶面积指数增加,但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齐穗期浅湿交替处理后茎、叶干重增加、穗干质量下降,成熟期茎、叶、穗干质量不同处理间无显著差异。
    江淮水稻钵苗机插生育特性与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吴文革1, 张健美2, 周永进1, 陈刚1, 许有尊1, 李胜群3, 严文学4, 高尚勤3
    2015, 21(4): 118-12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4.026
    摘要 ( )   PDF(864KB) ( )  
    以常规粳稻、杂交粳稻、杂交中籼稻为试验材料,于2011-2014年在安徽省凤台、包河、白湖、庐江等地,以常规毯苗机插为对照,对钵苗机插水稻生育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毯苗机插相比,钵苗机插具有播种量低,秧苗素质好,秧龄弹性大,栽后返青活棵快,分蘖发生早,群体茎蘖苗消长平稳,成穗率高等优点;每穗粒数与群体颖花量显著增加,产量构成协调。在此研究基础上,对水稻钵苗机插超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定量,为探索安徽水稻种植机械化新模式,促使农机与农艺更好结合,加速安徽水稻机插进程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及实践基础。
    稻田养鳅模式对稻米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陈灿, 郑华斌, 黄璜*, 何斌, 龙攀
    2015, 21(4): 124-12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4.027
    摘要 ( )   PDF(560KB) ( )  
    研究了在湖南浏阳生态条件下稻田养鳅模式对稻米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种养模式能显著降低垩白粒率、垩白度,有利于稻米外观品质的改善;提高了蒸煮及营养品质中的碱消值,降低了稻米蛋白含量。在经济效益方面,稻田养鳅模式的产投比明显高于水稻单一种植,两年平均利润19 573元/hm2,远高于单一水稻种植的1 464.5元/hm2。因此,稻田养鳅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既能改善稻米品质又能提高经济效益,为稻田生态种养耦合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途径。
    秸秆还田条件下栽插方式对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
    杜康1, 林赵淼1, 张新城1, 刘正辉1 2*, 王绍华1, 丁艳锋1 2
    2015, 21(4): 128-13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4.028
    摘要 ( )   PDF(457KB) ( )  
    以宁粳3号为材料,采用盆栽方式,设置秸秆还田(秸秆还田和秸秆不还田)和栽插方式(常规手栽和机插)两种处理,分析了栽插方式对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幼苗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降低了水稻幼苗单株茎蘖数、株高、干物质积累以及氮、磷、钾含量。栽后20 d,秸秆还田幼苗单株茎蘖数、地上部和地下部干物质积累以及根系活力分别较秸秆不还田处理降低17.3%、29.4%、11.5%和14.0%。秸秆还田条件下,与常规手栽相比,机插水稻幼苗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单株茎蘖数、株高和地上部氮含量降低。栽后20 d,机插处理地下部干物质量和根系活力分别降低57.1%和26.1%。抑制根系生长、降低根系活力,可能是秸秆还田条件下机插稻僵苗发生较为普遍的一个主要原因。
    连续3年施用高量猪粪有机肥的水稻剑叶光合特征
    孙国峰1 2, 周宇3, 周炜1 2, 盛婧1 2, 陈留根1 4*
    2015, 21(4): 132-13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4.029
    摘要 ( )   PDF(583KB) ( )  
    针对江苏省规模养殖废弃物超排,引起环境污染严重且资源大量浪费的突出问题,研究了施用高量猪粪有机肥对水稻剑叶光合作用与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灌浆期施用150%猪粪有机肥较化肥处理增加了剑叶净光合速率、SPAD值和净光合量,但降低了剑叶叶面积;另外,施用150%猪粪有机肥较化肥处理提高了剑叶净光合速率对其净光合量的贡献率6.8个百分点;水稻收获期施用150%猪粪有机肥,较化肥处理提高了水稻产量和经济系数,但未达到显著水平。可见,本试验条件下,施用猪粪有机肥氮素达到化肥的1.5倍,能够实现水稻高产。
    硅肥对早稻群体生产力和镉吸收的影响
    余跑兰1, 肖小军1, 陈燕1, 李亚贞1, 杨林2, 雷媛媛1, 柳开楼1*
    2015, 21(4): 135-13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4.030
    摘要 ( )   PDF(410KB) ( )  
    稻田 Cd污染是粮食安全和人类健康的巨大威胁之一。为探讨稻米降镉技术,本试验以海藻液硅为肥料,系统研究了硅肥施用对早稻两优1号群体生产力和镉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海藻液硅可以显著提高水稻秧苗素质和产量,与CK相比,分蘖数和白根数分别增加了44.5%和22.6%,产量和实粒数分别增加了11.7%和5.4%。同时,喷施海藻液硅处理可以显著阻控稻谷和稻米的镉吸收量,与CK相比,海藻液硅处理中稻谷和稻米中Cd含量分别下降了27.6%和32.4%。
    抽穗期干旱对水稻生理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杨晓龙1, 汪本福1 3, 陈亮1, 曹凑贵1, 2, 李萍1 2*
    2015, 21(4): 138-14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4.031
    摘要 ( )   PDF(630KB) ( )  
    以籼型常规稻黄华占(HHZ)、籼型三系杂交稻珞优8号(LY8)和冈优527(GY527)、粳稻WDR129等4个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抽穗期干旱胁迫对水稻生理性状(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片水势、气叶温差等)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抽穗期干旱胁迫导致水稻产量严重下降,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结实率和千粒重的下降;干旱胁迫使叶片的水势下降,叶片温度升高,气叶温差减小,气孔导度降低,叶片气孔关闭,蒸腾速率下降,最终导致光合能力下降;一定程度干旱胁迫下光合能力的下降不是导致水稻产量降低的主导因子,花后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有待进一步研究;在常规淹水灌溉和抽穗期干旱胁迫下,籼稻LY8、HHZ、GY27的产量无显著差异,但都显著高于粳稻WDR129。
    不同抗旱剂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张玉屏, 蔡雪青, 向镜, 陈惠哲, 朱德峰*
    2015, 21(4): 142-14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4.032
    摘要 ( )   PDF(774KB) ( )  
    以杂交籼稻N22、Q优6号和Ⅱ优838为材料,于水稻穗分化期进行干旱胁迫处理,研究外源喷施不同浓度多糖醇类抗旱剂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不同浓度多糖醇能不同程度提高水稻的产量,以喷施多醣醇A3效果最佳,产量最高;喷施多糖醇对产量的贡献主要在于稳定水稻有效穗数,增加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喷施多糖醇总体上能增加水稻的干物质量,保持稳定的株高和较高的茎蘖数以及维持一定的叶绿素含量,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发现,水稻对喷施多糖醇缓解干旱胁迫存在基因型差异。
    东北寒地粳稻烨霖无土基质育秧效果试验
    程晓娟1, 2, 罗春华1, 支庚银1, 姚海华3, 王艳丽4*
    2015, 21(4): 147-14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4.033
    摘要 ( )   PDF(376KB) ( )  
    东北寒地粳稻旱育秧取土难、破坏植被及耕层,水稻无土基质育秧是代替床土育秧的一种新型的育秧技术,可以解决这些难题。为明确利用烨霖基质所育东北寒地粳稻秧苗素质以及栽后水稻植株长势及成熟期产量,以中龙粳1号为试验材料,在黑龙江省二九一农场实施烨霖无土基质育秧、营养土育秧(CK)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基质可以促进水稻根系发育,提早返青生长,每盘秧苗质量轻,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省用工成本,改善了水稻群体茎蘖质量。与常规营养土育苗相比,该基质育秧机插水稻主要通过增加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千粒重来提高产量。
    壳聚糖和水杨酸混配液对移栽返青期水稻幼苗抗寒性影响及机理
    马伟1, 霍志国2, 姬静华1, 胡飞1*
    2015, 21(4): 150-15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4.034
    摘要 ( )   PDF(992KB) ( )  
    人工盆栽条件下,研究不同剂量羧甲基壳聚糖和水杨酸混配液对化两优3号、桂农占和天优998移栽返青期幼苗在10℃低温下处理4d后的叶赤枯度和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喷施不同剂量羧甲基壳聚糖和水杨酸混配液后,移栽返青期水稻幼苗叶赤枯度下降,伤害度、丙二醛(MDA)的含量大幅下降,脯氨酸浓度下降幅度较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上升,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下降;在100 mg羧甲基壳聚糖 + 100 mg/L蒸馏水和150 mg羧甲基壳聚糖 +150 mg水杨酸/L蒸馏水的处理对提高水稻幼苗抗低温能力较好;在3个品种(组合)中,天优998喷施羧甲基壳聚糖和水杨酸混配液后抗低温能力提高最明显。
    直播密度对常规早稻产量性状及冠层结构的影响
    方宝华1, 张玉烛1*, 何超2
    2015, 21(4): 155-15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4.035
    摘要 ( )   PDF(614KB) ( )  
    以湘早籼45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直播密度下的群体苗数、产量、产量构成和冠层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播种量在97.5~120.0 kg/hm2时,能获得较高的有效穗数(480~525万/hm2),结实率75%左右,产量6 300~6 750 kg/hm2,具有较高的经济系数,同时提高冠层中上层的覆盖指数,保持中下层充足的光分布量。因此,常规早稻直播生产的用种量以97.5~120.0 kg/hm2较为适宜,有利于构建合理的群体冠层结构,发挥群体增产潜力。
    不同机插株距对徽两优5号群体结构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高尚1, 李胜群2, 陈刚1*, 张毅1, 瞿明定1, 孙雪原1
    2015, 21(4): 160-16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4.036
    摘要 ( )   PDF(401KB) ( )  
    以杂交中籼稻徽两优5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机插株距(行距固定为30 cm)对其群体建成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机插株距为14 cm的条件下,徽两优5号产量构成因素协调,理论产量达到11 228.8 kg/hm2;群体茎蘖消长表现平稳,无效分蘖减少;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生产量较高,占总干物质量的44.8%;基部节间短而粗,有利于降低徽两优5号在机插条件下的倒伏风险,从而发挥高产潜力。
    施氮量对华南双季超级稻产量和干物质生产的影响
    谢小兵1, 蒋鹏1, 2 3, 黄敏1*, 曹放波1, 周雪峰1, 张瑞春1, 陈佳娜1, 伍丹丹1, 邹应斌1
    2015, 21(4): 163-16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4.037
    摘要 ( )   PDF(764KB) ( )  
    以两优培九、Y两优1号、玉香油占和黄华占为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对华南双季超级稻产量和干物质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对产量、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总颖花数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对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2011年N2(225 kg/hm2)条件下的产量显著高于N1(112.5 kg/hm2),早、晚稻增幅分别为6.33%~13.39%和11.53%~25.06%,而2012年N1(161~176 kg/hm2)和N2之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与N0相比,增施氮肥可以显著增加干物质量,提高作物生长速率,但2012年N1和N2之间差异不显著。2年各品种N1的氮肥利用率要高于N2,其中氮肥偏生产力达到显著水平。因此,华南双季稻区早、晚稻在施氮量为161~176 kg/hm2的条件下分别种植生育期较长和生育期较短的超级稻品种,可以在足够穗数的基础上增加每穗粒数或穗重并积累较多的干物质,从而有利于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提高。
    氮肥后移对滨海盐碱地水稻产量的影响
    巴国林1, 付立东2*
    2015, 21(4): 169-17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4.038
    摘要 ( )   PDF(346KB) ( )  
    以水稻品种盐粳456为材料,采用小区对比方法,探讨了氮素基蘖穗肥不同施用比例对滨海盐碱地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确保水稻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茎蘖数达到收获穗数的前提下,氮肥适当后移,增加穗肥的比例,可协调水稻的群体指标,有效控制分蘖高峰期群体茎蘖数,提高茎蘖成穗率与单位面积颖花量;有利于提高齐穗期群体叶面积指数、高效叶面积率、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以及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占籽粒产量的比例。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6∶4时,可获得最高单产788.2 kg/667 m2,比5.5∶4.5和7∶3的处理分别增产1.2%和11.9%。
    秧龄对机插超级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陈惠哲1, 江文松2, 向镜1, 徐一成1, 张玉屏1, 朱德峰1*
    2015, 21(4): 172-17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4.039
    摘要 ( )   PDF(465KB) ( )  
    以超级杂交稻中浙优1号和国稻6号为材料,研究比较了12 d、17 d、22 d和27 d秧龄秧苗素质及不同秧龄秧苗机插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秧龄的延长,植株株高和干物质量均增加,但秧苗后期生长趋缓,叶片生长变慢,根冠比降低;不同秧龄的秧苗对机插漏秧率影响不大,短秧龄秧苗机插秧苗易返青,缓苗期短,虽然成穗率低,但有效穗数多;参试水稻品种均以17 d秧龄机插处理的产量最高,主要是有效穗数增加,结实率和千粒重较高;随着秧苗秧龄的增加,机插水稻生育期会推迟。综上所述,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单季稻机插中,适宜的秧龄应为15~20 d,此时秧苗素质好,适合机插,最终产量高。
    播种量与秧龄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龙瑞平1, 李贵勇1, 夏琼梅1, 侯跃2, 朱丽芬2, 李香连2, 赵丽娟2, 朱海平1, 杨从党1*
    2015, 21(4): 176-17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4.040
    摘要 ( )   PDF(466KB) ( )  
    在旱育秧方式下,研究了不同播种量和不同秧龄对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秧龄在25 d以内,不同播种量之间的秧苗素质差异不大;秧龄超过25 d,播种量为70 g/盘的处理秧苗素质要好于其他播种量处理。
    播种期对豫南地区不同粳稻品种稻米品质的影响
    刘秋员1, 宋晓华2, 段斌2, 何世界2, 李慧龙2, 甄才红2, 宋世枝2*
    2015, 21(4): 179-18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4.041
    摘要 ( )   PDF(645KB) ( )  
    以5个粳稻品种为材料,采用分期播种的方法,从稻米品质的角度,探讨了豫南地区粳稻适宜播种期。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期的推迟,供试的5个品种糙米率、精米率总体上呈增加的趋势,而垩白度、垩白粒率以及垩白大小呈明显的降低趋势;粒长和长宽比在不同播种期下变异较小;胶稠度基本上是以Ⅱ期或Ⅲ期播种的最长;直链淀粉含量和碱消值在不同播种期虽然差异较大,但无明显的变化规律。模糊概率法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各品种稻米综合品质随着播种期的推迟表现出提升的趋势,均是以Ⅳ期或Ⅴ期播种的模糊概率最高。说明在豫南地区,适当推迟播种期,有利于提升粳稻的综合品质。
    不同时期氮钾配施对杂交籼稻F优498产量形成的影响
    孙加威, 杨志远, 李应洪, 代邹, 赵建红, 李娜, 谢华英, 孙永健, 马均*
    2015, 21(4): 184-19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4.042
    摘要 ( )   PDF(861KB) ( )  
    以杂交籼稻F优498为材料,设氮、钾不同施用时期配比处理,其中氮素处理基、蘖、促花、保花肥比例分别为:5:3:1:1(N1)、3:3:2:2(N2)、3:1:3:3(N3)、N0(不施氮)4个处理;钾素基、蘖、促花、保花肥比例10:0:0:0(K1)、7:0:3:0(K2)、3:0:7:0(K3)、K0(不施钾)4个处理,研究不同时期氮钾配施方式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氮肥运筹条件下对应产量最高分别是N1K1、N2K3和N3K2处理,其中以N3K2处理产量最高,各氮肥运筹中提高后期施钾比例均能够提高水稻的成穗率和有效穗数,在N2、N3条件下提高后期钾肥施用比例能够提高总颖花量;适当减少前期施钾比例有利于拔节期干物质的积累,N1、N2条件下K1处理和N3条件下K3处理能够提高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和比例;N1条件下,与K2、K3处理相比,K1虽然齐穗期上3叶的LAI和齐穗后剑叶SPAD值较低,但其齐穗后剑叶的Pn值优势显著,产量更高;N2、N3条件下,K1虽然延缓齐穗后剑叶SPAD和Pn值的下降速度,但由于齐穗期上3叶的LAI较小,导致其产量低于K2、K3处理。
    品种与技术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对品种的要求
    康洪灿, 李国生, 钏兴宽, 王锦艳
    2015, 21(4): 191-19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4.043
    摘要 ( )   PDF(274KB) ( )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包括机械耕整、栽插、管理、收获及烘干等全过程,是一整套的机械作业与栽培技术的有机结合。除机型、作业技术、土壤类型等因素外,选择适宜水稻品种是推进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的主要措施,生产中宜选用抗倒伏能力和分蘖能力强、落粒性和生育期适中的品种。
    节水抗旱杂交稻品种亲本花期调节技术
    杜兴彬1, 夏龙平1*, 余新桥2
    2015, 21(4): 193-19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4.044
    摘要 ( )   PDF(520KB) ( )  
    以3个杂交节水抗旱不育系和2个恢复系为材料,在幼穗分化初期设置尿素(N)、多效唑(MET)、二甲四氯(MCPA)和磷酸二氢钾(K)的不同施用量处理,研究各生长调节物质对亲本幼穗发育、抽穗期和成穗数变化的影响,并探讨了几种花期调节措施的运用方法,为节水抗旱杂交稻制种提供参照。
    重庆水稻精确定量高产栽培示范研究及技术推广建议
    姚雄1, 李经勇1, 李杰2, 唐永群1, 肖人鹏1, 李焕梅3, 张现伟1
    2015, 21(4): 197-20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4.045
    摘要 ( )   PDF(491KB) ( )  
    概述了重庆水稻生产现状,设计了重庆水稻高产栽培的目标产量,回顾了2009-2014年重庆水稻精确定量高产栽培的实践,分析了高产示范方的产量结构、品种特性和密、肥、水措施,提出了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在重庆的推广建议。
    四川盆地杂交水稻机械化直播技术
    马均, 孙永健, 杨志远
    2015, 21(4): 201-20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4.046
    摘要 ( )   PDF(437KB) ( )  
    在多年研究和示范的基础上,形成了四川盆地杂交水稻机械化旱直播技术,展望了该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尚需解决和进一步完善的技术问题。
    龙两优981在湖南溆浦的示范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2015, 21(4): 203-20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4.047
    摘要 ( )   PDF(307KB) ( )  
    介绍了两系杂交中稻龙两优981的特征特性及在湖南省溆浦县的示范表现,阐述了其高产栽培技术。
    双季晚稻机插品种筛选
    曹放波, 陈佳娜, 谢小兵, 单双吕, 邹应斌*
    2015, 21(4): 205-20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4.048
    摘要 ( )   PDF(449KB) ( )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机械化已成为水稻生产发展的重要方向。为了筛选适宜湖南地区机械化高效生产的晚稻品种,以H优518等11个组合为材料,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了其产量及生育期表现。结果表明,保证足够的有效穗数和安全齐穗是双季晚稻机插获得高产的前提。因此,在湖南进行双季晚稻机插,应选择生育期相对适中,分蘖力较强,穗粒结构协调的品种。
    他山之石
    柬埔寨水稻生产特点及发展潜力
    梁天锋1, 高国庆*, 韦宇, 唐茂艳, 刘开强, 陈雷
    2015, 21(4): 208-21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4.049
    摘要 ( )   PDF(597KB) ( )  
    柬埔寨的自然条件十分适合水稻生产,每年可在雨季、旱季和前雨季种植3季,试验产量可达12.0 t/hm2,但由于受灌溉条件的限制,大多数田块只种一季雨季稻;种植的品种米质优、早熟,平均产量3.0 t/hm2;水稻田间管理粗放,但病虫害少,大米质优价廉;大规模机械化种植前景广阔,增产潜力大;通过改善田间基础设施、增加生产资料投入和加强技术服务,可将柬埔寨建设成为国际区域优质稻生产基地和粮食安全保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