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杜彩艳, 吴迪, 李家逵, 等. 施氮量对抚仙湖流域烟田氮磷流失及氮素利用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3):80-87.
|
[2] |
赵文军, 田阳阳, 常立, 等. 抚仙湖流域植烟土壤养分特征及烟叶综合质量对比[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6(5):513-518.
|
[3] |
许业宝, 肖梅, 金磊, 等. 基于皖南烟稻轮作区稻虾共育绿色生产技术集成与效益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20, 48(2):103-105.
|
[4] |
周旭东, 韩天华, 申云鑫, 等. 4种轮作模式下长期连作烟田土壤微生态的响应特征[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4, 26(3):174-187.
|
[5] |
敖金成, 李博, 阎凯, 等. 连作对云南典型烟区植烟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J].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2, 39(1):46-54.
|
[6] |
张笑宇, 段宏群, 王闷灵, 等. 轮作与连作对烟田土壤微生物区系及多样性的影响[J].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8(6):84-90.
|
[7] |
饶德安, 刘潘洋, 邹路易, 等. 长期连作及强还原土壤灭菌处理对烤烟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J].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2(4):47-56.
|
[8] |
蒋如, 宁诗琪, 隋宗明, 等. 长期轮作施肥处理对植烟土壤有机碳组分和酶活性的影响[J]. 土壤, 2024, 56(3):510-516.
|
[9] |
廖欣, 梁玉刚, 陈治锋, 等. “烟草-水稻”轮作模式耦合养鸡养鱼的技术要点[J]. 中国稻米, 2023, 29(1):108-112.
|
[10] |
孟祥佳, 刘洋, 黎妍妍, 等. 烟草-荞麦轮作对烟草黑胫病防治及土壤微生态的调控作用[J]. 南方农业学报, 2022, 53(6):1 525-1 535.
|
[11] |
陈玉蓝, 林正全, 拓阳阳, 等. 烟蒜轮作对易感病烟田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J]. 西南农业学报, 2022, 35(4):972-980.
|
[12] |
周彪, 杨树明, 李顺, 等. 羊肚菌轮作及其菌渣还田对烤烟根际土壤环境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 西南农业学报, 2024, 37(5):1 010-1 018.
|
[13] |
ZHANG Z F, CUI B Y, LI Y F, et al. Effects of tobacco-rice rotation on rice planthoppers Sogatella furcifera (Horváth) and Nilaparvata lugens (Stal) (Homoptera: Delphacidae) in China[J]. Plant and Soil, 2015, 392(1-2): 333-344.
|
[14] |
曹明锋, 宁尚辉, 祝利, 等. 烟草-早熟食用豆轮作模式研究[J]. 湖南农业科学, 2019(12):26-29.
|
[15] |
郝汉驰, 肖子曼, 肖艳松, 等. 烟-稻轮作典型烟田团聚体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作物产量的关系[J]. 湖南生态科学学报, 2024, 11(1):39-48.
|
[16] |
黄锦文, 李日坤, 陈志诚, 等. 不同稻草还田技术对烟-稻轮作系统土壤养分、有机碳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23, 37(4):415-426.
|
[17] |
何仲秋, 王晓琳, 张启明, 等. 东南烟稻轮作区烤烟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的建立与验证[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1, 27(11):2 001-2 009.
|
[18] |
刘奇华. 引进水稻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及其产量、品质的分析与筛选[D]. 雅安: 四川农业大学, 2007.
|
[19] |
魏兴华, 汤圣祥, 余汉勇, 等. 中国水稻国外引种概况及效益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1):5-11.
|
[20] |
欧阳由男, 王艳丽, 叶淑珍, 等. 基于目标区域温光比较的双季早粳稻试种[J]. 农业研究与应用, 2021, 34(5):8-14.
|
[21] |
宋远丽, 栾维江. 水稻开花的光温调控分子机理[J]. 中国水稻科学, 2012, 26(4):383-392.
|
[22] |
魏祥进, 徐俊锋, 江玲, 等. 我国水稻主栽品种抽穗期多样性的遗传分析[J]. 作物学报, 2012, 38(1):10-22.
|
[23] |
陈涨, 李渊, 王嘉琪, 等. 水稻冠层温度对环境温度的响应及其调控机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36):1-7.
|
[24] |
宋有金, 吴超, 李子煜, 等. 水稻产量对生殖生长阶段不同时期高温的响应差异[J]. 中国水稻科学, 2021, 35(2):177-186.
|
[25] |
宋春燕, 万运帆, 李玉娥, 等. 温度和CO2浓度升高下双季稻茎蘖动态、成穗率与产量的关系[J]. 作物杂志, 2023(3):159-166.
|
[26] |
王萌萌, 杨沈斌, 江晓东, 等. 光温要素对水稻群体茎蘖增长动态影响的分析及模拟[J]. 作物学报, 2016, 42(1):82-92.
|
[27] |
冯向前, 徐建强, 沈足金, 等. 播期对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产量、品质的影响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J]. 中国稻米, 2024, 30(1):108-114.
|
[28] |
唐健, 唐闯, 郭保卫, 等. 江西不同生态区优质双季晚稻产量、品质及温光资源利用差异[J].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9, 40(6):8-15.
|
[29] |
徐春梅, 袁立伦, 陈松, 等. 长江下游不同生态区双季优质晚稻生长特性和温光利用差异[J]. 中国水稻科学, 2020, 34(5):457-469.
|
[30] |
曹海珺, 曹海鑫, 田奉俊, 等. 日照时数与水稻产量性状的相关分析[J].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2, 18(19):48-49.
|
[31] |
崔弘, 刘迪, 宋振伟, 等. 北方优质粳稻品种产量、品质对温光响应特征及适应性[J]. 分子植物育种, 2023, 21(5):1 665-1 6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