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PENG S B, TANG Q Y, ZOU Y B. Current status and challenges of rice production in China[J]. Plant Production Science, 2015, 12(1): 3-8.
|
[2] |
熊洪, 冉茂林, 徐富贤, 等. 南方稻区再生稻研究进展及发展[J]. 作物学报, 2000, 26(3):297-304.
|
[3] |
彭少兵. 对转型时期水稻生产的战略思考[J].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4, 44(8):845-850.
|
[4] |
朱永川, 熊洪, 徐富贤, 等. 再生稻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36):1-8.
|
[5] |
王飞, 彭少兵. 水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 生命科学, 2018, 30(10):1 129-1 136.
|
[6] |
杨德生, 黄见良, 彭少兵. 机收再生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稻米, 2023, 29(5):1-8.
|
[7] |
林文雄, 陈鸿飞, 张志兴, 等. 再生稻产量形成的生理生态特性与关键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展望[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 23(4):392-401.
|
[8] |
YUAN S, CASSMAM K G, HUANG J L, et al. Can ratoon cropping improve resource use efficiencies and profitability of rice in central China[J]. Field Crops Research, 2019, 234: 66-72.
|
[9] |
谢华安. 超级稻作再生稻高产栽培特性的研究[J]. 杂交水稻, 2010, 25(suppl1):17-26.
|
[10] |
邵高能, 谢黎虹, 焦桂爱, 等. 利用CRISPR/CAS9技术编辑水稻香味基因Badh2[J]. 中国水稻科学, 2017, 31(2):216-222.
|
[11] |
胡培松, 唐绍清, 魏兴华. 泰国香米事件及启示[J]. 中国稻米, 2006, 12(4):1-2.
|
[12] |
胡香玉, 黄振标, 钟旭华, 等. 美香占2号在粤北作低桩机收再生稻的表现及关键栽培技术[J]. 中国稻米, 2023, 29(6):107-109.
|
[13] |
通过认定的广东丝苗米品种[J]. 广东农业科学, 2021, 48(10):2-5.
|
[14] |
潘圣刚, 闻祥成, 莫钊文, 等. 施氮量和遮荫对不同基因型水稻产量及一些生理特性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15, 29(2):141-149.
|
[15] |
邓思. 再生稻生产现状调查及分析[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23.
|
[16] |
何连华, 陈多, 张驰, 等. 机插栽培籼杂交稻的日产量及与株型的关系[J].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52(6):981-996.
|
[17] |
胡香玉, 钟旭华, 梁开明, 等. 广东再生稻研究进展与展望[J]. 中国稻米, 2019, 25(6):16-19.
|
[18] |
黄振标, 胡香玉, 钟旭华, 等. 粤北地区不同留桩高度下适宜再生稻品种筛选及产量构成分析[J]. 广东农业科学, 2023, 50(12):160-171.
|
[19] |
陈梅香, 陈象. 不同留桩高度对超级稻中浙优1号作再生稻栽培的影响[J]. 福建农业科技, 2013, 43(11):9-11.
|
[20] |
钱太平, 梅少华, 张键, 等. 再生稻不同留桩高度和收割方式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J]. 湖北农业科学, 2015, 54(1):14-17.
|
[21] |
唐浩, 陈立云, 杨益善, 等. 水稻再生力与头季稻体内营养元素含量的相关性[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29(2):95-98.
|
[22] |
任天举, 蒋志成, 王培华, 等. 杂交中稻再生力与头季稻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研究[J]. 作物学报, 2006, 32(4):613-617.
|
[23] |
徐富贤, 熊洪, 赵甘霖, 等. 杂交中稻强再生力品种的冠层特征研究[J]. 作物学报, 2002, 28(3):426-430.
|
[24] |
肖应辉. 水稻再生特性及其与内源激素等生理因素的关系[D]. 长沙: 湖南农业大学, 2002.
|
[25] |
段门俊, 吴芸紫, 田玉聪, 等. 不同品种再生稻产量及品质比较研究[J]. 作物杂志, 2018, 34(2):61-67.
|
[26] |
马晓春. 中稻蓄留再生稻品种筛选与头季收获方式对再生季产量的影响[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15.
|
[27] |
朱国富, 陆艳婷, 叶胜海, 等. 籼粳杂交稻作再生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 浙江农业科学, 2023, 64(3):555-558.
|
[28] |
徐富贤, 袁驰, 王学春, 等. 不同杂交中稻品种在川南再生稻区的两季产量及头季稻米品质差异[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20, 28(7):990-998.
|
[29] |
肖人鹏, 刘强明, 张现伟, 等. 适宜重庆地区直播中稻蓄留再生稻品种筛选及其丰产性分析[J]. 南方农业学报, 2021, 52(1):104-114.
|
[30] |
习敏, 吴文革, 汪靖桂, 等. 再生稻种植产量差形成的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17, 32(1):104-110.
|
[31] |
曹国军, 谢国强, 吴延寿, 等. 适宜再生水稻品种的筛选及其产量结构差异性分析[J]. 江西农业学报, 2017, 29(8):6-10.
|
[32] |
罗丽华, 肖应辉, 刘国华, 等. 不同类型水稻再生特性的比较研究[J]. 广西农业科学, 2006, 37(2):123-126.
|
[33] |
韦思亦, 唐拴虎, 黄旭, 等. 双季稻早季直播与晚季再生施肥技术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2021, 48(11):56-64.
|
[34] |
李义珍, 黄育民, 陈子聪, 等. 再生稻丰产技术研究[J]. 福建省农科院学报, 1991, 6(1):1-12.
|
[35] |
张琨琨, 张文豪, 张丹丹, 等. 再生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 现代农业科技, 2018(14):22.
|
[36] |
谢晓金, 李秉柏, 申双和, 等. 抽穗期高温胁迫对水稻花粉活力与结实率的影响[J]. 江苏农业学报, 2009, 25(2):238-241.
|
[37] |
赵启辉, 马廷臣, 夏加发, 等. 高温胁迫对水稻花器官及稻米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J]. 生物技术进展, 2013, 3(3):162-165.
|
[38] |
马宝, 李茂松, 宋吉青, 等. 水稻热害研究综述[J]. 中国农业气象, 2009, 30(suppl1):172-1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