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5年, 第3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01-20
    上一期    下一期

    专论与研究
    品种与技术
    稻文化
    广告 · 书评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新年寄语
    2025, 31(1): 0-0. 
    摘要 ( )   PDF(145KB) ( )  
    专论与研究
    粮食作物早发的研究进展
    代帅军, 张运波, 黄礼英
    2025, 31(1): 1-1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1.001
    摘要 ( )   HTML ( )   PDF(883KB) ( )  

    作物早发是指在多种环境下种子快速一致的发芽和良好健壮的苗期建成。早发不仅有利于作物对光照、养分、水等资源的有效利用,还有利于增强其与杂草的竞争能力,促进叶面积发育,提高作物生长速率和发育速率,增加干物质积累,提高产量。本文总结了作物早发的概念及评价指标、早发的鉴定及其机制、早发的作用以及促进早发的措施,以期为早发品种的培育和栽培提供理论基础。

    水稻高产减排的氮肥管理技术及其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研究进展
    温雅, 顾嘉怡, 王超瑞, 张瑛, 肖治林, 张耗
    2025, 31(1): 11-1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1.002
    摘要 ( )   HTML ( )   PDF(849KB) ( )  

    氮素是决定水稻产量的关键因素,科学的氮肥管理对于实现水稻高产至关重要,并且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深远影响。稻田作为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氮肥的使用对其排放具有显著影响。本文深入剖析了稻田温室气体的排放机理,系统综述了氮肥施用对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机制,以及实现高产与减排兼顾的氮肥管理技术。此外,本文还归纳总结了当前氮肥施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不同栽培技术与品种对华南籼稻产量、肥料利用率和间接碳足迹的影响
    黄南巡, 张敏强, 叶清生, 张琮焜, 李健雄, 王昕钰, 傅友强, 梁开明
    2025, 31(1): 18-2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1.003
    摘要 ( )   HTML ( )   PDF(1144KB) ( )  
    协同实现水稻高产和碳减排对维护国家粮食自给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意义重大。为定量分析华南地区水稻生产碳足迹及构成特征,明确栽培技术对水稻产量及碳足迹的影响,本研究在广东省4个典型的水稻产区开展田间试验,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法分析不同栽培技术模式的水稻产量、肥料利用率和间接碳足迹及其构成。结果表明,广东省籼稻生产单位面积碳足迹为1 235.3~1 487.7 kg CO2-eq/hm2,单位产量碳足迹为0.12~0.31 kg CO2-eq/kg;栽培技术对水稻产量、化肥利用效率、灌溉次数和单位产量碳足迹有显著影响。与常规栽培技术相比,低碳高产栽培技术显著减少氮肥用量,并提高了水稻产量,栽培技术和品种之间无显著交互作用。相同技术模式下,单位产量间接碳足迹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在相同种植条件下选用高产水稻品种能有效降低单位产量碳足迹。示范区的多点试验表明,与常规栽培技术相比,低碳高产栽培技术水稻产量增加3.67%~21.62%,氮肥偏生产力提高21.68%~60.81%,每季平均减少灌溉次数4次,单位面积碳足迹和单位产量碳足迹均值分别减少6.11%和16.19%。柴油和氮肥是影响间接碳足迹的关键因子,两者碳排放分别占总间接排放量49.65%~52.88%和30.62%~34.70%。平均每减少1 kg 氮肥,碳足迹降低2.49 kg CO2-eq/hm2。水稻单位产量间接碳足迹与氮肥偏生产力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提高单位产量和氮肥利用率能有效减少水稻单产间接碳足迹。综上表明,华南地区水稻生产可通过选用高产水稻品种,结合水肥优化栽培技术降低氮肥和灌溉水投入,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减少单位面积碳足迹和单位产量碳足迹,实现高产与低碳排的协同。
    干旱胁迫下水杨酸对不同耐旱性水稻品种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刘晴, 孙露宏, 高世伟, 刘宇强, 常汇琳, 马成, 王婧泽, 王翠玲, 聂守军
    2025, 31(1): 27-3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1.004
    摘要 ( )   HTML ( )   PDF(885KB) ( )  

    全世界约三分之一的耕地易受干旱影响,从而导致粮食作物产量下降。本研究选取常规粳稻绥粳309(耐旱型)和绥粳318(敏旱型)作为试验品种,基于4种水平的干旱胁迫条件,设置不喷施水杨酸和叶面喷施水杨酸(浓度为100 mg/L)2种处理,测定和分析了这2个品种在不同处理下的生长形态、生理生化、氧化特性、营养物质和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导致水稻叶片水分和气体交换参数下降;干旱胁迫加剧了水稻氧化损伤,具体表现为植株丙二醛和过氧化氢含量上升,活性氧产生增加,水稻组织中钠离子含量升高。叶面喷洒水杨酸后,由于过氧化氢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等抗氧化酶活性增强,水稻氧化损伤程度减轻。干旱胁迫导致水稻抗坏血酸含量、总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总可溶性糖含量、总可溶性酚含量、脯氨酸含量、花青素含量、水杨酸含量和α-淀粉酶活性均有所下降,但叶面喷施水杨酸后这些物质的含量或活性均得到不同程度提高。叶面喷施水杨酸不仅能够提高水稻的生物量和新陈代谢活动,还能够消除干旱胁迫所带来的毒性效应,提升水稻抗氧化能力,改善水稻营养状况,进而提高水稻产量。耐旱型品种对干旱胁迫的承受能力比敏旱型品种好。

    80份香稻材料BADH2香味基因变异类型分析及稻瘟病抗性基因检测
    李虎, 吴子帅, 刘广林, 陈传华, 罗群昌, 朱其南
    2025, 31(1): 35-4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1.005
    摘要 ( )   HTML ( )   PDF(957KB) ( )  
    应用目前已经开发的6个香味基因变异类型功能标记及5个稻瘟病广谱抗性基因功能标记检测80份香稻材料的Badh2香味基因变异类型及稻瘟病抗性基因,同时统计供试材料中的审定品种在本省水稻区试中稻瘟病鉴定结果,并鉴定了香味及稻瘟病表型。结果表明,80份香稻材料均具有香味,其中第4~第5外显子803 bp缺失突变类型7份(占比8.75%),同时含有5'UTR区3 bp 缺失及第7外显子8 bp 缺失和 3 bp突变2种变异类型材料4份(占比5.00%),其他69份为第7外显子8 bp 缺失和 3 bp突变的变异类型(占比86.25%)。80份香稻材料中含PitaPi2Pi9PigmPi1抗性基因的材料分别为57份(占比71.25%)、12份(占比15.00%)、4份(占比5.00%)、1份(占比1.25%)和 1份(占比1.25%);同时含Pi2Pita的材料有9份(占比11.25%),同时含PigmPita的材料1份(占比1.25%),同时含Pi1Pita的材料1份(占比1.25%)。同时携带2个抗性基因的材料表现抗病的比例高于只携带1个抗性基因及不携带抗性基因的材料。研究结果为香稻材料的应用及抗稻瘟病基因聚合、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依据。
    浙江粮食生产特征与产能提升对策研究
    毛晓红, 李懿芸, 傅琳琳
    2025, 31(1): 44-5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1.006
    摘要 ( )   HTML ( )   PDF(1139KB) ( )  

    国家已明确指出,在粮食安全保障工作中,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需共同承担责任,即“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浙江作为典型的粮食主销省份,对其粮食生产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产能提升的瓶颈,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粮食产能提升策略,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揭示,浙江在粮食产能提升方面面临着来自种粮主体、耕地资源以及技术等多方面的挑战与瓶颈。全省耕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持续承压,自2012年起便已步入人口超载区间。相较于全国范围,浙江粮食生产仅在生产效率上有比较优势。而在省内,嘉兴的平湖、秀洲以及湖州的南浔在粮食产能上展现出一定的综合优势。就粮食品种而言,浙江的水稻、大豆生产具有一定的综合比较优势,但大豆的优势并不稳定。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提升粮食产能,应从强化种粮主体队伍等多方面精准施策,因地制宜,使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江西粮食产业现状及高质量发展对策
    余艳锋, 袁婷婷, 余永琦, 孙明珠
    2025, 31(1): 54-6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1.007
    摘要 ( )   HTML ( )   PDF(1075KB) ( )  

    当前,江西粮食产业发展形势向好:播种面积、总产和单产基本保持平稳,水稻种业创新能力强,“三熟制”种植模式逐步推广应用,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升,稳产保供政策利好等。但同时必须看到,江西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着资源紧约束加大粮食保供压力、种粮效益偏低影响产粮内生动力、技术创新滞后制约产粮效率提升、粮食全产业链偏弱导致综合效益不高、配套支持不足制约产业规模扩大等难题。推进江西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江西农业强省战略的有效抓手。为推进江西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夯实农业基础设施、激发市场要素活力、增强科技支撑能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加强配套支持等发展路径。

    WRKY转录因子在水稻抗逆基因工程中的应用进展
    段俊枝, 燕照玲, 齐红志, 张会芳, 陈海燕, 杨翠苹, 王楠, 卓文飞
    2025, 31(1): 61-6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1.008
    摘要 ( )   HTML ( )   PDF(685KB) ( )  

    水稻在其生长过程中经常面临各种非生物胁迫(包括干旱、高盐度、低温及高温等)和生物胁迫(如病虫害),严重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WRKY转录因子家族作为植物界中最为庞大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在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及应对非生物胁迫和生物胁迫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综述了WRKY转录因子的结构特点及其在水稻抗非生物胁迫(干旱、高盐、低温、高温等)、生物胁迫(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稻飞虱等)基因工程中的应用进展,旨在为WRKY转录因子在水稻及其他作物抗逆性遗传改良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品种与技术
    黑龙江不同育种阶段粳稻主要农艺性状演变规律
    刘猷红, 唐傲, 董文军, 孟英, 张喜娟, 刘凯, 冷春旭, 商全玉, 来永才
    2025, 31(1): 68-7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1.009
    摘要 ( )   HTML ( )   PDF(605KB) ( )  
    选用1949—2020年育成的寒地粳稻品种200份,分析不同育种阶段寒地粳稻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育种阶段的推进,寒地粳稻株高逐渐增加,穗长逐渐变长。2000年以前(旱育稀植育种阶段)穂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最高, 2000年后则实粒数与产量相关系数最高。通径分析表明,在2010年前各育种阶段,穗数对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大,而优质高产多抗育种阶段实粒数对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大。随着育种阶段的推进,寒地粳稻稻米食味值和直链淀粉含量呈升高趋势,而蛋白质含量则呈降低趋势。2000年后各育种阶段,寒地粳稻稻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降低,长宽比和粒长均值增加。各育种阶段食味值与蛋白质含量极显著负相关,而与直链淀粉含量、粒长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各育种阶段蛋白质含量直接作用系数最大且起负向效应,而直链淀粉含量起正向效应,在2000年之后,垩白粒率对食味值起负向直接作用。
    引黄灌区水稻氮高效品种筛选评价
    王英, 马建森, 王芳, 刘汝亮, 洪瑜, 冒辛平
    2025, 31(1): 74-7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1.010
    摘要 ( )   HTML ( )   PDF(656KB) ( )  

    选育高产氮高效水稻品种是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策略。在宁夏引黄灌区通过大田试验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39个品种/品系在3个氮水平(0、180 和 240 kg N/hm2)下进行研究筛选,成熟期测定各品种(系)的产量、氮素利用效率等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得到各品种(系)的氮效率综合值,并采用产量-氮效率综合指数对供试品种(系)进行产量及氮效率类型划分。结果表明,根据水稻氮效率综合评分与产量关系,将供试品种(系)划分为4个类型,即双高效型、高氮低效型、双低效型和低氮高效型。筛选出宁粳41号、吉粳105、宁粳45号、宁粳47号、宁粳48号、宁粳52号、宁粳55号、宁粳56号、宁粳57号、中科804和花147共11个品种为氮高效品种(系)。与氮低效类型相比,氮高效品种(系)产量增加主要因为穗长、有效穗数及每穗实粒数增加。

    新疆粳稻耐盐相关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
    康民泰, 杜孝敬, 张燕红, 文孝荣, 唐福森, 赵志强, 袁杰, 王奉斌
    2025, 31(1): 79-8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1.011
    摘要 ( )   HTML ( )   PDF(502KB) ( )  
    为构建一套针对西北粳稻的耐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筛选适合新疆盐渍区种植的水稻品种,本研究采用0.5%盐胁迫处理,对18份来自新疆的粳稻材料进行了10项表型指标的测定。在评价过程中,我们采用各单项指标的耐盐系数作为主要评价依据,并综合运用了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以全面评估这些材料的耐盐性。结果表明,在盐胁迫环境下,参试材料的单穗质量、叶面积、每穗实粒数和每穗总粒数之间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通过主成分分析,我们成功地将盐胁迫下的10项指标简化为4个相互独立且信息量丰富的主成分,这4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76.19%;依据参试材料的综合评价值D进行聚类分析,最终将18份参试材料划分为三类:不耐盐材料,占比11.11%;中等耐盐材料,占比61.11%;耐盐材料,占比27.78%,具体包括SD-12、SD-17、SD-16、SD-13、SD-15。
    不同再生香稻品种产量和品质差异研究
    秦奕天, 王在满, 潘圣刚, 张明华, 莫钊文
    2025, 31(1): 84-8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1.012
    摘要 ( )   HTML ( )   PDF(611KB) ( )  
    为筛选适合华南地区种植的再生香稻品种,在大田试验条件下,对美香占2号(对照)、软华优金丝、台香812、福香优6503和增香优宁香丝苗等香稻品种进行了再生稻栽培生育期、干物质量、产量及加工品质等关键指标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福香优6503在周年产量、再生季产量、日产量和整精米产量等方面均表现最优,并显著高于其他参试品种,其中周年产量高达7 841.0 kg/hm2,适宜在华南地区作再生稻栽培。
    水稻二化螟性诱智能监测效果研究
    谌江华, 肖山, 郑炜, 柴伟纲, 姚红燕
    2025, 31(1): 89-9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1.013
    摘要 ( )   HTML ( )   PDF(605KB) ( )  

    为验证性诱智能监测系统对水稻二化螟田间监测的准确性和可行性,笔者于2022年在宁波奉化、鄞州、镇海三地开展了水稻二化螟的性诱智能监测效果试验。结果显示,供试的性诱智能监测系统对二化螟的识别准确性高,三地识别准确率平均为97.2%,且智能识别和人工识别的相关系数(R2值)均在0.9800以上。性诱智能监测与灯诱虫情监测获得的二化螟成虫发生动态对比结果总体表现一致,能够较准确反映二化螟田间发生动态,可用于二化螟的种群发生监测和预警测报工作。

    水稻机插侧深施肥技术的发展及技术要点
    吴华宇, 吴红淼, 李忠, 吴文革
    2025, 31(1): 94-9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1.014
    摘要 ( )   HTML ( )   PDF(830KB) ( )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高低直接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协调水稻安全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领域所面临的重点与难点。水稻机插侧深施肥技术将肥料侧深施用与水稻秧苗的机械移栽融为一体,有效替代了传统撒施肥料方式,具有显著提升肥料利用率、促进水稻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等优点。基于作者所在团队多年来的深入研究与丰富实践,紧密围绕侧深施肥技术的发展历程、核心技术要点、限制因素以及相应的参考建议等方面,综述了水稻机插侧深施肥技术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在推广机插侧深施肥技术过程中,应当重视政策扶持与技术创新的有机结合,实现水稻安全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协调发展,为我国农业向环境友好型和绿色可持续生产模式转型提供支持。

    播种期对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育性转化和自交结实率的影响
    康洪灿, 李国生, 王锦艳, 张义, 段浩平, 尹正钦, 何荣满, 钏兴宽
    2025, 31(1): 100-10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1.015
    摘要 ( )   HTML ( )   PDF(510KB) ( )  

    选取7个具有代表性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作为试验材料,在施甸县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育基地开展播种期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类型两用核不育系的育性转换特点,并确定不育系高产繁殖的适宜播期。结果表明,播种期对不育系育性转换和自交结实率的影响较大,不同不育系育性转换和自交结实率峰值随着播期的变化呈现出较大差异,参试不育系均存在适宜播期。光敏型粳稻不育系育性转换主要受光长影响,在确保安全齐穗的前提下,推迟播种有利于其育性转换,提高自交结实率,进而提高繁殖产量;温敏型早籼不育系由于生育期短,生长发育迅速,因此在保证秧龄的条件下,通过早播利用6月初的短时低温可获得基本产量;不同温敏型中籼不育系的生长发育和育性转换差异大,找准最佳播期是实现其高产高效繁殖的关键。通过分析施甸县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育基地多年气温变化情况,我们发现该地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出现高温的概率较高,不育系繁殖育性敏感期应尽量错开该时段。

    寒地水稻侧深变量施肥技术探讨
    张少波, 张金成
    2025, 31(1): 106-10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1.016
    摘要 ( )   HTML ( )   PDF(281KB) ( )  
    以龙粳31为供试品种,在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七星分公司开展不同施肥技术(常规施肥、侧深定量施肥、侧深变量施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的水稻生育进程基本一致;侧深变量施肥处理水稻分蘖能力最强,分蘖数达13.6个/丛,分别较常规施肥处理和侧深定量施肥处理高0.4和0.3个/丛;侧深变量施肥处理水稻产量最高,达9 805.5 kg/hm2,较常规施肥处理和侧深定量施肥处理分别增产247.5和54.0 kg/hm2,这一增产效果主要通过提高有效穗数来实现;侧深变量施肥处理的效益最高,较常规施肥处理和侧深定量施肥处理分别高298.5和192.3元/hm2
    镉低积累水稻品种德粳5号选育及西南低纬平丘区粳稻育种思考
    李昭祥, 秦俭, 杨莉, 罗婧, 蒋开锋, 唐彬
    2025, 31(1): 109-11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1.017
    摘要 ( )   HTML ( )   PDF(520KB) ( )  

    本文介绍了德粳5号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讨论了西南低纬平丘区粳稻育种路线。德粳5号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通过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适宜西南低纬平丘区种植的中熟常规粳稻新品种,具有耐高温、优质、籽粒镉低积累等特性。该品种于2023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稻文化
    浙江稻作农业文化遗产时空特征、多重价值及保护发展研究
    王彩艳, 郑良燕, 于兰, 徐旻鹰, 顾兴国
    2025, 31(1): 112-11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5.01.018
    摘要 ( )   HTML ( )   PDF(1093KB) ( )  

    浙江稻作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最早可追溯至1万年前的上山文化时期,历经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等史前时期逐步形成,通过各个历史时期不断完善,至今仍保留着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稻作农业文化遗产。据统计,浙江省稻作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不仅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更在类型上展现出极高的多样性,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经济社会价值、生态环境价值及推广示范价值。本文旨在基于总结浙江稻作文化的形成演变历程及史前稻作文化遗址群的分布特点,深入探究浙江省稻作农业文化遗产与史前稻作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对全省稻作农业文化遗产进行分类,并全面剖析其多元价值,最终提出一系列旨在促进浙江省稻作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政策建议。

    广告 · 书评
    农业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实践研究
    杨锐
    2025, 31(1): 120-121. 
    摘要 ( )   HTML ( )   PDF(268KB) ( )  
    农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路径探索
    宋弢
    2025, 31(1): 122-122. 
    摘要 ( )   HTML ( )   PDF(156KB) ( )  
    乡村振兴案例在思政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曹桓铭
    2025, 31(1): 123-123. 
    摘要 ( )   HTML ( )   PDF(146KB) ( )  
    微课堂背景下音乐教育本土化与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研究
    孙新宇
    2025, 31(1): 124-125. 
    摘要 ( )   HTML ( )   PDF(282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