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育成粳稻品种的米质及优质达标率分析
    闵捷;朱智伟;许立;章林平
    2008, 14(5): 1-4. 
    摘要 ( )   PDF(222KB) ( )  
    分析了我国自80年代以来育成的6188份粳稻品种(品系)10项米质指标及其优质达标率。结果表明,近25年来育成的粳稻品种(品系)米质总体优良,其10项米质指标的平均值,除垩白米率、垩白度未达优质标准外,其它全部达到优质三级或以上。三个不同时期(20世纪世纪80年代、90年代及2001~2007年)所育成的粳稻材料10项米质指标的平均优质达标率分别为74.1%、87.4%和87.6%,米质质量指数分别为71.6%、73.8%和79.8%,全优品种率分别为10.8%、25.5%和39.1%,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育成的粳稻品种随着时间的推移,米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分析认为,虽然垩白性状和整精米率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取得了较大的改进,但它们的优质达标率仍然低于其它米质指标,因此,提高我国育成粳稻的整精米率,降低垩白,仍然是我国粳稻品质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
    双季稻定产、定苗、定氮栽培技术
    邹应斌
    2008, 14(5): 5-8. 
    摘要 ( )   PDF(245KB) ( )  
    介绍了双季稻定目标产量、定群体指标、定技术规范的栽培技术,其技术关键是因地定产、依产定苗、测苗定氮,即定产、定苗、定氮的栽培方法。提出了以精量播种、宽行匀植、测苗施肥、干湿灌溉、综防病虫等技术配套应用的双季超级稻育苗移栽技术规范,以及双季早稻分厢撒播栽培技术规范。
    我国东北水稻种植快速发展的原因分析和思考
    孙岩松
    2008, 14(5): 9-11. 
    摘要 ( )   PDF(168KB) ( )  
    我国东北4省、区水稻种植面积迅速扩大,2007年的种植面积和总产分别是1949年的13.7倍和47.6倍。快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是白浆土、盐碱土种稻变低产田为高产田;适应低温、长日照、耐冷的新光温生态型优良新品种大批育成;化学药剂灭草、旱育苗稀植机械化栽培等科技进步因素发挥了巨大作用。笔者还考虑到东北水资源缺乏等因素,建议今后东北地区的水田灌溉,应充分利用地表水,限制地下水的开采,并合理控制水稻种植面积的继续扩大。
    综合信息
    湖南省2008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08, 14(5): 11-11,16,19.  DOI:
    摘要 ( )   PDF(168KB) ( )  
    论文
    超级稻示范推广中的技术到位率与产量差异对应分析
    申红芳[];廖西元[];陈金发[];朱述斌[]
    2008, 14(5): 12-16. 
    摘要 ( )   PDF(249KB) ( )  
    本文从超级稻示范推广过程中的技术到位情况入手,以农户类型、技术到位率和产量水平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为主要内容,深入分析超级稻示范推广过程中的产量差异及其来源,将单项技术到位与否所造成的产量差异从中剥离出来,从而为超级稻大规模推广提供政策建议。
    基于粒型选择基础的杂交粳稻米质相关、回归及灰色关联分析
    郝宪彬;华泽田
    2008, 14(5): 17-19. 
    摘要 ( )   PDF(151KB) ( )  
    本研究利用100个杂交粳稻组合及其亲本为试验材料,对参试材料的米质粒型性状与其它米质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并利用与粒型性状灰色关联度大的性状构建了基于粒型性状的选择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糙米率、精米率与粒型所有性状的相关均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碱消值与直链淀粉含量与部分粒形性状呈极显著相关。回归预测模型构建结果表明,糙米率、精米率、碱消值、直链淀粉含量等4个米质性状的粒型回归模型的F值达到极显著水平,为有效的回归模型,可以利用粒型对糙米率、精米率、碱消值、直链淀粉含量性状进行间接选择。
    四川省新育成中籼迟熟杂交稻品质性状相关性分析
    袁国良[;];况浩池[];曾正明[];罗俊涛[];陈光珍[];杨扬[];付均[]
    2008, 14(5): 20-22. 
    摘要 ( )   PDF(164KB) ( )  
    对2006~2007年通过四川省审定的21个中籼迟熟杂交水稻组合的主要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品质性状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21个组合中只有1个组合的稻米品质指标全部达国颁优质稻谷3级标准。在单个品质性状指标中,达标率(达到国颁3级优质稻谷标准以上)最高的是糙米率,其次是胶稠度,再就是整精米率、长宽比和直链淀粉含量;长宽比与垩白米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整精米率呈显著负相关;垩白米率与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垩白度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正相关。通过粒型改良,增大长宽比,可以降低垩白米率与垩白度,并提出了高密度、无裂纹、宽厚比小的米粒选择建议。
    综合信息
    云南省2008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08, 14(5): 22-22.  DOI:
    摘要 ( )   PDF(61KB) ( )  
    论文
    山东省水稻抗条纹叶枯病育种现状与展望
    陈峰[];宫德英[];张士永[];毛瑞喜[];杨百战[];徐建第[];杨连群[]
    2008, 14(5): 23-25. 
    摘要 ( )   PDF(176KB) ( )  
    对近年来山东省水稻条纹叶枯病爆发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概述了山东省水稻条纹叶枯病抗性育种的研究现状,指出山东省应进一步加强水稻抗条纹叶枯病育种研究的力度,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技术相结合,加快育种进程,以不断满足生产需求和提高对突发病虫害的抗灾应变能力。
    水稻紫红叶标记不育系先红A的选育及应用
    邓国富;梁世荣;周萌;周维永;高利军;陈仁天;戴高兴;张宗琼
    2008, 14(5): 26-28. 
    摘要 ( )   PDF(150KB) ( )  
    先红A是广西农科院水稻所利用紫叶稻IR1552与保持系材料K青的杂交后代,再与珍汕97B、丰B杂交的R代紫红叶优良株系与博A测交,并连续回交转育而成的紫红叶标记不育系,于2008年5月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先红A具有株叶型好,分蘖力强,长势旺,植株叶紫红色,柱头外露率高,开花习性好,对“九二○”敏感,容易繁殖制种等特点。
    综合信息
    黑龙江省2008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董国忠
    2008, 14(5): 28-28.  DOI:
    摘要 ( )   PDF(58KB) ( )  
    论文
    优质早籼糯品种越糯06的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
    刘红声[];徐冬太[];钱国明[];钱国宁[];刘明放[];胡金开[];夏仁和[]
    2008, 14(5): 29-30. 
    摘要 ( )   PDF(109KB) ( )  
    越糯06系浙江省绍兴市农科院和江西省邓家埠水稻原种场农科所合作选育的中熟早籼糯品种,具有熟期适中、品质优、糯性好等特点,是制作糯米粉、酿制黄酒等食品的上佳品种,2007年12月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综合信息
    吉林省2008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08, 14(5): 30-30.  DOI:
    摘要 ( )   PDF(59KB) ( )  
    论文
    杂交中籼组合协优9019的高产及稳产性研究
    罗志祥;施伏芝;阮新民;倪金龙
    2008, 14(5): 31-32,3.  DOI:
    摘要 ( )   PDF(143KB) ( )  
    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用籼稻恢复系与广亲和粳稻品种杂交,利用广亲和基因克服籼粳交不亲和的技术障碍,育成强优恢复系9019,拓宽了我国恢复系的遗传背景,继而配组育成杂交中籼组合协优9019,2005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现已大面积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多年区试及旱作、耐低氮等试验结果表明,协优9019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强等特点,深受农民欢迎。
    杂交稻中籼迟熟组合Ⅱ优615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况浩池;曾正明;罗俊涛;陈光珍;杨扬;付均
    2008, 14(5): 33-33,35.  DOI:
    摘要 ( )   PDF(115KB) ( )  
    Ⅱ优615是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四川川种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泸州禾丰种业有限公司合作选育的三系杂交稻中籼迟熟组合,产量水平较高,适应性较强,米质较好,2008年3月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本文介绍了该组合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水稻新品种龙粳22号的选育及特征特性
    刘乃生
    2008, 14(5): 34-35. 
    摘要 ( )   PDF(117KB) ( )  
    龙粳22号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龙选93001为母本、空育131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具有产量高、熟期适中、抗稻瘟病中等、抗冷性强、米质优、分蘖力较强、后熟快等特点。2007年成为黑龙江省农业良种化工程中标品种,2008年1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灌浆结实期弱光对水稻产量、生理及品质的影响
    刘博[];韩勇[];解文孝[];李建国[];刘军[];高岐[]
    2008, 14(5): 36-40. 
    摘要 ( )   PDF(247KB) ( )  
    试验研究了灌浆结实期水稻群体光照强度的变化规律以及弱光对生物产量与物质分配和群体光合速率及生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群体内的相对光照变化相对环境光照出现滞后性。在抽穗后水稻群体光照的垂直分布中群体中上部差异较大,群体下部差异较小。水稻在抽穗后光照强度降至对照的80%时,单株产量、生物产量、粒重、结实率和成熟后的谷草比都没有显著的变化;但当光照强度降至对照崎的60%时,则上述指标显著降低;当光照强度降至对照的20%时,植株几乎停止了生长。随着光照的减少,干物质在茎叶和穗中的积累量都有所下降,会出现负积累量,而干物质在叶和茎鞘中的分配比率增加,在穗中的比率减少:除对粒型外,弱光照对其他品质指标造成显著影响,其中垩白指标受影响最为显著: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也随着光照的减弱而减小。
    播种期对超级稻产量形成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肖炜
    2008, 14(5): 41-43. 
    摘要 ( )   PDF(156KB) ( )  
    以两优293和两优培九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播种期对杂交稻生育期、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杂交稻组合的生育期、产量及品质均表现出较大的播种期差异。
    品种与技术
    显性脆秆水稻不育系中脆A通过浙江省技术鉴定
    彭应财
    2008, 14(5): 43-43.  DOI:
    摘要 ( )   PDF(66KB) ( )  
    论文
    水稻苗期低温处理对水稻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潘业兴;刘玉兰;范文忠
    2008, 14(5): 44-45. 
    摘要 ( )   PDF(103KB) ( )  
    近几年来,低温对水稻生产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如何抵抗不良的自然环境条件,增加水稻产量已成为当前水稻生产过程中的重要课题,而秧苗素质是影响水稻物质转化和分配的重要方面,从而影响到水稻产量。通过试验,笔者就水稻苗期低温处理对水稻生长发育及水稻产量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探讨解决水稻生产中苗期遇低温产生的问题。 
    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对武粳15产量和物质积累的影响初探
    朱从海;严军;张亚平;刘文广;冯加根;吴一梅;马国成;杨德祥
    2008, 14(5): 46-49. 
    摘要 ( )   PDF(194KB) ( )  
    研究表明,水稻的单产与拔节、抽穗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及叶面积指数(LAI)均呈极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与成熟期的干物重及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呈极显著的直线关系。水稻武粳15以每667m^2栽1.5万丛、每丛栽2苗、施纯氮22kg时产量最高。拔节、抽穗期适宜的干物质积累量分别为298.8kg/667m^2、789.3kg/667m^2;适宜LAI为4.1和7.7,成熟期干物重在1350kg/667m^2以上,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在550kg/667m^2以上。
    全量麦草机械还田塑盘抛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研究
    潘志文;陆瑞平;刘建辉;陈长铭;葛胜;李群
    2008, 14(5): 49-52. 
    摘要 ( )   PDF(227KB) ( )  
    介绍了全量麦草机械还田塑盘抛秧示范方的产量表现和群体构成,研究了施氮量与抛秧密度对茎蘖动态、光合叶面积和产量的影响,明确了宁粳1号在全量麦草机械还田抛秧条件下实现单产700kg/667m^2的产量结构,提出了全量麦草机械还田塑盘抛秧的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为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机插水稻有机栽培集成技术
    蒋祖明;汤和平;沈培清;孙和平;李伟海;段云辉;王智斌;王光俊
    2008, 14(5): 53-54. 
    摘要 ( )   PDF(131KB) ( )  
    水稻有机栽培有着特定的技术要求。近些年来,笔者按照水稻有机栽培的条件,开展了一系列试验研究和示范应用,综合机插水稻无纺布全程覆盖、一稻两鸭、生物有机肥、频振式杀虫灯等核心技术体系,取得了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同步提升,促进了江苏省金坛市稻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苏中沿海地区两系杂交粳稻安全制种技术关键
    丁同华;吴和生;王沪平;黄慧明
    2008, 14(5): 55-56. 
    摘要 ( )   PDF(109KB) ( )  
    苏中沿海地区两系杂交粳稻制种容易遭遇低温阴雨天气的影响,导致不育系育性转换、制种纯度大幅下降,为此,笔者对两系杂交粳稻安全制种技术进行了探索研究,提出了“合理安排不育系育性敏感期,选择适宜光温敏核不育系,提早育秧、分期移栽”等适合当地两系杂交粳稻安全制种的关键措施。
    强化栽培技术(SRI)在常规早籼稻上应用效果初探
    林辉;吴春赞;赖联赛
    2008, 14(5): 56-58. 
    摘要 ( )   PDF(161KB) ( )  
    2006~2007年试验结果表明,常规早籼稻应用水稻强化栽培技术能明显增强个体生长优势,促进大穗形成、单株最高分蘖及成穗数和每穗粒数大幅度增加;在推迟播种、插栽丛数和基本苗比常规栽培减少35.7%~57.2%。N02T,单产虽因有效穗减少而减产,但只减产1.1%~7.1%。
    麦秸全量机械还田三种轻简稻作方式比较
    李稳林;李亚伟;张圆;吴爱国
    2008, 14(5): 59-60. 
    摘要 ( )   PDF(126KB) ( )  
    应用麦秸全量机械还田轻简稻作技术是新农村建设和水稻生产安全的双重要求。笔者通过试验对麦秸全量机械还田机插秧、抛秧和直播稻三种轻简稻作方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麦秸全量机械还田机插稻表现高产稳产,省工节本,且推广条件成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优化稻作模式实现稳粮增效——瑞安市推广应用4种粮经种养模式技术的探索
    方孔灿;郑晓微;吴昌明;唐筱春;吴树业
    2008, 14(5): 61-65. 
    摘要 ( )   PDF(295KB) ( )  
    近年来,浙江瑞安市积极推广应用粮经兼顾、种养结合的高效生态稻作模式,以达到稳粮食、增效益的目的,本文重点介绍近2年在瑞安市推广的4种种植模式的应用效果及其配套技术,旨在为广大农户在实际生产中提供技术参考。
    水稻干尖线虫病在籼粳杂交晚稻上的危害及防治
    王玲;黄世文;禹盛苗;许德海
    2008, 14(5): 65-66. 
    摘要 ( )   PDF(126KB) ( )  
    在籼粳杂交晚稻生育中后期田间观察到叶片出现干尖扭曲的现象,从病粒中分离、鉴定到水稻干尖线虫Aphelenchoides besseyi Christie,确认了该病为水稻干尖线虫病。本文对该病的病症及病原进行了描述,分析了该病的发病规律和传播途径,针对水稻干尖线虫病的发病特点提出了防治措施。
    江苏通州市稻区褐飞虱暴发特点及控制策略
    易红娟;杨凌峰;张谷丰;孙雪梅
    2008, 14(5): 67-69. 
    摘要 ( )   PDF(188KB) ( )  
    2005~2007年,江苏省通州市褐飞虱暴发,表现出迁入期早、峰次多、迁入量大,短雌型成虫始见早而多,世代增殖率高等特点。本文探讨了通州市褐飞虱暴发的主要原因,并据此提出了适宜的控制策略。
    氮肥运筹技术对直播早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张祥明[];郭熙盛[];李泽福[];夏家发[];胡润[];刘春盛[];叶北朝[]
    2008, 14(5): 70-73. 
    摘要 ( )   PDF(216KB) ( )  
    在相同落谷量、等氮量条件下,氮肥基施比例过多,不利于直播早稻萌芽而影响成苗率。茎蘖增长速度与最高分蘖数随基施氮肥比例增加而提高,但基肥施氮量大易造成水稻群体过大而使成穗率降低。前期基蘖肥高时可促进早稻的地上部分生长,以及物质运输,有利于早稻分蘖,但也会抑制地下部分的生长。降低基施氮肥比例可促进根系生长,增加穗肥比例,可增加地上部分干物重,保持后期根系活力,并提高产量和抗倒伏能力。直播早稻的基、蘖、穗的氮肥适宜施用比例为60:20:20,可保持较高的成穗率,适宜的每穗粒数和千粒重,使群体发展比较合理,产量表现最高。
    西南主要籼稻区水稻生产现状及进一步高产的对策
    徐富贤[];熊洪[];郑家国[];张洪松[];刘代银[];袁德胜[];易勇[];熊以堂[];陈松柏[]
    2008, 14(5): 73-75. 
    摘要 ( )   PDF(165KB) ( )  
    西南稻区现有稻田面积467万hm^2,区内生态条件复杂,水稻种质资源丰富,稻田耕作模式多;人多地少,种植规模小。本文对该区现有生产水平与增产潜力、生产发展趋势与限制因素以及提高水稻单产的主要对策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总结,提出了充分发挥西南区水稻生产潜力,进一步稳定提高单产和总产的对策。
    新闻集锦
    2008, 14(5): 76-76.  DOI:
    摘要 ( )   PDF(61KB) ( )  
    《中国稻米》协办单位
    2008, 14(5): 76-76.  DOI:
    摘要 ( )   PDF(61KB) ( )  
    全国粮油市场稻米平均价格(2008年7月-8月)
    2008, 14(5): 77-77.  DOI:
    摘要 ( )   PDF(77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