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04年, 第10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4-09-2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世界粮食供求现状、趋势和对策研究
    聂振邦;刘韧;王正友;朱行;杜海鹰;孙冰
    2004, 10(5): 1-5. 
    摘要 ( )   PDF(303KB) ( )  
    由于20世纪50年代发生的世界范围的“绿色革命”,世界粮食生产的增长速度不但跟上而且超过了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世界粮食市场需求基本得到了满足。但是,满足市场需求并不意味着能够确保粮食安全。世界上还有许多人因为贫困而无力购买粮食,因此目前的市场需求并没有体现他们的需要。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3亿,比目前增长50%。
    杂交水稻走向世界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龙彭年
    2004, 10(5): 6-8. 
    摘要 ( )   PDF(197KB) ( )  
    杂交水稻自上世纪70年代在我国研究成功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获得巨大效益后,轰动了世界。70年代末,它开始在世界20多个国家推广,现在种植面积扩大到近100万hm^2,为世界的粮食安全与和平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稻1号”市场开发协调会议在杭州顺利召开
    2004, 10(5): 8-8.  DOI:
    摘要 ( )   PDF(71KB) ( )  
    论我国稻米加工业的品牌战略
    孙卫东[];胡宏亮[]
    2004, 10(5): 9-11. 
    摘要 ( )   PDF(177KB) ( )  
    本文概述了我国稻米品牌的竞争现状,指出这种状态将严重削弱我国稻米的国际竞争力,然后分析了我国稻米品牌滞后的一些原因,并提出了四种品牌战略。
    湖北省优质水稻现状与发展思路
    陈柏槐
    2004, 10(5): 12-15. 
    摘要 ( )   PDF(237KB) ( )  
    湖北素有“鱼米之乡”的美名,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分布广泛,新中国成立以来,水稻一直是湖北省种植面积最大、总产最多的农作物,全省水稻播种面积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50%以上,总产占70%左右,商品量占80%。
    2003年我国大米加工企业统计基本情况
    2004, 10(5): 15-15.  DOI:
    摘要 ( )   PDF(63KB) ( )  
    早熟高产水稻新品种新稻10号的选育
    王书玉;张栩;薛应征;刘贺梅;闫玉栋
    2004, 10(5): 16-16. 
    摘要 ( )   PDF(58KB) ( )  
    新稻10号是河南省新乡市农科所选育的早熟、高产水稻新品种。2004年3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水稻全生育期淡绿叶核不育系A7s”通过鉴定
    2004, 10(5): 17-17.  DOI:
    摘要 ( )   PDF(52KB) ( )  
    超级杂交稻粤杂889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陈友订
    2004, 10(5): 17-17. 
    摘要 ( )   PDF(52KB) ( )  
    粤杂889是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利用长粒优质光温互作型不育系GD-1S与恢复系W889组配育成的感温型中迟熟超级杂交稻组合,在品比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栽培试验和超高产示范中,表现出丰产性突出,农艺性状优良,米质较好的特点。2004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甬籼57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
    金林灿;陈国;丁伟红;叶朝辉
    2004, 10(5): 18-18. 
    摘要 ( )   PDF(53KB) ( )  
    甬籼57是浙江省宁波市农科院最新育成的高产、中熟早籼品种,2004年4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产量高、熟期适中、株型紧凑、穗粒结构合理、抗性明显优于嘉育293,直链淀粉含量和整精米率较高,适宜作工业和储备用粮,具有很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丘陵稻区高产优质杂籼新组合K优818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高士莘[];谢仁康[];杨毅[];徐广海[];梅爱萍[];梅仁金[];郭鹏朗[];赵元明[]
    2004, 10(5): 19-19. 
    摘要 ( )   PDF(52KB) ( )  
    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水稻品种种植结构,提高稻米品质,增加种稻效益,2003年我们对杂籼新组合K优818进行了规模较大的示范种植,该组合表现为生长繁茂,外观舒展,产量较高,稻米品质较当地推广杂籼组合有明显提高。现将该组合在沿江丘陵稻区的种植表现及主要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优质高产早籼赣早籼52号选育及无公害生产技术
    方加海;李保同;魏雪娇;王来春;戴小金
    2004, 10(5): 20-20. 
    摘要 ( )   PDF(54KB) ( )  
    用浙9248与“遗传工程稻”杂交,经5年8代系统选育,育成了优质、高产、抗性好的早籼稻新品种赣早籼52号,经区域试验,生产示范,研究分析了赣早籼52号的特征特性,初步总结了赣早籼52号无公害生产技术。
    优质高产香型杂交水稻宜香1577
    包灵丰;林刚;赵德明;李云武;杨从金;江青山;贺兵
    2004, 10(5): 21-22. 
    摘要 ( )   PDF(104KB) ( )  
    宜香1577是四川省宜宾市农科所用宜香1A和宜恢1577配制而成的杂交稻组合,具有米质优、米饭口感好并有香味、产量高、制种产量高、易栽培、适应性广等优点。2001年参加中籼迟熟优质米A组试验,平均单产565.4kg/667m^2,比汕优63增产5.4%,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单产573.9kg/667m^2,比汕优63增产7.63%,极显著。2003年通过四川、贵州、陕西、江西、广西、安徽和浙江等省和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杂交晚稻新组合K优117的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
    徐秀如;张宏化;马国华
    2004, 10(5): 22-22. 
    摘要 ( )   PDF(53KB) ( )  
    K优117(K17A/温恢117)是浙江省温州市农科院浙南水稻育种中心选育的杂交晚稻新组合,2001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多年试种表明,该组合具有生育期适中、高产稳产、易栽培、抗倒性好、食味较好和适应性广等特点。
    2004年安徽省审定通过的水稻品种(组合)
    王辉
    2004, 10(5): 23-24. 
    摘要 ( )   PDF(100KB) ( )  
    1.皖稻113号原名K优954,系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用K17A×9M054配组而成的三系杂交中籼组合。株高110cm,米质12项指标中8项达部颁二级以上优质米标准。全生育期132天。感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2001~2002年安徽省中籼区域试验,平均单产分别为588.4kg/667m^2和611.6kg/667m^2,比对照汕优63分别增产4.44%和7.49%。
    伽马-1(基尔-1)号功能稻种资源的创新及其应用研究通过省级成果鉴定
    2004, 10(5): 24-24.  DOI:
    摘要 ( )   PDF(62KB) ( )  
    新形势下对水稻抛秧技术的再认识
    李淑英
    2004, 10(5): 25-26. 
    摘要 ( )   PDF(113KB) ( )  
    本文对水稻抛秧技术在新形势下的推广前景及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该技术的建议和措施。
    第四届亚洲稻鸭共作研讨会在江苏镇江举行
    2004, 10(5): 26-26.  DOI:
    摘要 ( )   PDF(65KB) ( )  
    寒地绿色稻米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金学泳;金正勋;秋太权;李殿平
    2004, 10(5): 27-29. 
    摘要 ( )   PDF(172KB) ( )  
    黑龙江省有水稻种植面积约167万hm^2,总产量994.3万t,其商品率为60%,是北方粳稻区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多和商品率最高的省份。其土质肥沃、灌水清洁、病虫害种类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不到全国平均值的一半,为绿色稻米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目前全省有规模化的绿色水稻基地31个,面积约26.7万hm^2,注册的绿色稻米品牌有23种,占全国绿色稻米品牌的27.3%,已引起了国内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明显的效益。
    水稻薄露灌溉技术大面积推广综述
    李建锋;杨永生
    2004, 10(5): 30-31. 
    摘要 ( )   PDF(140KB) ( )  
    简述水稻薄露灌溉技术大面积推广对当今农业生产的必要陛,以及对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重要性。总结介绍江西省大面积推广薄露灌溉技术的主要措施和经验。
    中稻热害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胡根生[];江兴明[];陈奉楼[];倪社教[]
    2004, 10(5): 32-32. 
    摘要 ( )   PDF(64KB) ( )  
    安徽省桐城市地处北纬30°39′~31°16′,东经116°41′~117°09′,年平均气温16℃,0℃以上有效积温5842.5℃、10℃上的活动积温5100℃,无霜期234天,是双季稻区的北缘地带桐城共有耕地3.3万hm^2,1999年以前以双季稻为主,近几年中稻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2003年达到1.04万hm^2,中稻生产已在桐城市粮食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高温热害严重威胁着中稻生产的发展。
    低温冷害对黑龙江水稻生产的影响及防御对策
    耿立清;张凤鸣;许显滨;尹桂花;叶胜利;田英权;孟庆祥
    2004, 10(5): 33-34. 
    摘要 ( )   PDF(109KB) ( )  
    黑龙江省属寒地稻作区,低温冷害的发生具有普遍性、多发性和严重性,一直是影响黑龙江省水稻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2002年和2003年的低温冷害给黑龙江省的水稻生产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从低温冷害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入手,探讨水稻生产上对低温冷害的防御对策,以减轻冷害的危害程度,促进黑龙江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
    不同密度和穗肥对武香粳9号的主要米质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金军[];徐大勇[];胡曙云[];葛敏[];朱庆森[]
    2004, 10(5): 34-36. 
    摘要 ( )   PDF(153KB) ( )  
    本试验研究了武香粳9号在两种密度水平下,穗肥对其主要米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促花肥用量增加,整精米率提高、垩白减小、直链淀粉含量下降、胶稠度变软、糊化温度无明显变化、粗蛋白含量上升、产量增加;增施保花肥,垩白粒率降低、胶稠度变硬、粗蛋白含量上升、产量增加;稀植则粗蛋白含量提高,胶稠度变硬。在本试验条件下,武香粳9号的促花肥用量宜定在尿素210kg/hm^2左右,保花肥用量宜在尿素69kg//hm^2左右。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SRI)在贵州两系杂交稻两优363栽培中的应用
    严宗卜
    2004, 10(5): 37-38. 
    摘要 ( )   PDF(101KB) ( )  
    2002年在贵州省凯里、独山和贵阳3个不同海拔生态地区,利用两系杂交香稻新组合两优363,进行了一组强化栽培试验。采用强化栽培技术,在独山县用33cm×33cm稀植和14天短秧龄的条件下,两优363最高产量达9.3t/hm^2,比常规栽培方法增产10.8%。在三个点,采用强化栽培技术处理的平均产量为7.64t/hm^2,比常规栽培方法增产14.37%。讨论了在贵州省发展水稻强化栽培技术(SRI)的前景。
    仙居县水稻强化栽培技术(SRI)试验示范结果初报
    俞爱英[];吴增祺[];朱贵平[];陈冬莲[];张惠琴[];应云仙[];沈益民[]
    2004, 10(5): 39-40. 
    摘要 ( )   PDF(103KB) ( )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是一种高产高效栽培方法。为探索SRI在仙居县的适用性和增产潜力,2003年我们在横溪镇下陈村建立了一个面积为6.67hm^2的杂交籼稻粤优938 SRI示范方,并在该示范方内和白塔镇高迁村设置了水稻强化栽培秧龄、移栽密度、氮化肥用量及品种对比等4项试验。示范方前作以绿肥为主。
    杂交中籼稻Ⅱ优084超高产攻关栽培
    黄跃
    2004, 10(5): 41-41,46.  DOI:
    摘要 ( )   PDF(110KB) ( )  
    Ⅱ优084是江苏明天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独家进行市场开发的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种,是“九五”期间江苏省镇江农科所以Ⅱ-32A与镇恢084为亲本杂交选育而成。经多年鉴定和试验试种,表现出高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品质优良,增产潜力较高等特点。2001年4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3年8月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吉林省将做大一个米业名牌——鼎吉
    2004, 10(5): 42-42.  DOI:
    摘要 ( )   PDF(42KB) ( )  
    两优培九喷施“粒粒饱”的效果
    陈亲凯[];付福全[];吴学荣[];陈成[];杨志金[]
    2004, 10(5): 42-42. 
    摘要 ( )   PDF(42KB) ( )  
    两优培九是江苏省农科院育成的籼型两系杂交稻,浙江省平阳县2000年开始引进试种、示范。试种、示范结果表明,该品种具有米质优、抗性强、增产潜力大等特点,是目前作单季(中)稻栽培较为理想的组合。但其结实率相对较低,影响产量的提高。为提高两优培九的结实率,达到更高产的目的,2003年我们进行了两优培九喷施粒粒饱的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青菜—鲜食花生—晚稻”种植模式的效益及其配套技术
    戚航英
    2004, 10(5): 43-43. 
    摘要 ( )   PDF(52KB) ( )  
    2000~2003年,浙江省诸暨市累计试验示范推广“青菜—鲜食花生—晚稻”种植模式722.4hm^2,平均产值2713.10元/667m^2,成本875.90元/667m^2,净收入1837.20元/667m^2,比“早稻一晚稻”种植模式每667m^2增效1571.60元。
    D奇宝优527百亩均产870kg/667m2
    2004, 10(5): 44-44.  DOI:
    摘要 ( )   PDF(42KB) ( )  
    有机大米(稻谷)的贮藏管理技术规程
    张志刚
    2004, 10(5): 44-44. 
    摘要 ( )   PDF(42KB) ( )  
    翁牛特旗自1999年开始生产有机水稻以来,栽培技术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随着有机水稻开发的不断深入,有机大米和有机稻谷的仓储技术也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并结合国内外有机食品的先进贮藏经验,总结出了一套有机大米(稻谷)贮藏技术。
    龙泉市优质稻米种植效益与栽培技术
    毛美珍[];张献明[]
    2004, 10(5): 45-46. 
    摘要 ( )   PDF(116KB) ( )  
    从龙泉市剑池、兰巨、查田、小梅等乡镇多年试验示范和种植实践表明,影响稻米品质的主要因素是遗传,但与生态环境、栽培技术和加工工艺也密切相关。因此,要生产优质稻米,必须选用优质品种,选择土壤、水源、光照条件较好的区域种植,同时改善栽培技术和改进加工工艺,才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和种植效益。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稻米政策比较
    林海;庞乾林;阮刘青 译
    2004, 10(5): 47-48. 
    摘要 ( )   PDF(119KB) ( )  
    世界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对大米行业的宏观调控。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对实行大米贸易自由化都非常谨慎。稻米在许多国家被认为是战略物资。但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采取的政策在根本上有所不同。前者主要通过提高生产者价格来维持农民较高的收入,而后者趋于通过调节稻米生产税来确保广大贫穷消费者获得便宜的大米。
    转基因水稻安全性评价的内容
    马丽莲;郭龙彪;钱前
    2004, 10(5): 48-49. 
    摘要 ( )   PDF(122KB) ( )  
    自1983年首例烟草转基因作物(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GMC)问世以来,至2002年全球范围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已达5800万hm^2,已被批准可使用的产品有1000多种,但是,转基因作物在给人类带来惊喜和福音的同时.也带来了疑惑和风险。转基因作物是否有毒性,是否会对人体造成过敏反应,是否存在潜在的风险,作为食品是否缺乏人体必需的营养成份等一系列安全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
    新闻集锦
    2004, 10(5): 50-50.  DOI: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