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论与研究
    生长素对水稻根系生长发育调控的研究进展
    康书静12, 钱前1, 朱丽1 *
    2014, 20(4): 1-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4.001
    摘要 ( )   PDF(831KB) ( )  
    水稻根系是非常重要的吸收营养和水分的器官,其生长与发育受多个植物激素协同调控。本文综述了生长素对水稻根形态建成调控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影响生长素合成的YUCCA基因是通过控制生长素在植株体内的浓度来改变根的形态。而生长素运输主要通过调控生长素输出载体PIN和生长素输入载体AUXI的极性分布,影响侧根和不定根的发育,以及根的向重性。此外,TIR1、Aux/IAA与ARF互作在生长素信号转导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其他激素可以通过信号转导途径影响生长素的分布,调控根系统的建成。但目前水稻相关基因的克隆进展缓慢,对生长素调控网络认识还不够清晰。因此,更为深入的研究水稻生长素相关基因将对理解水稻根系发育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综合信息
    黑龙江省2013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董国忠
    2014, 20(4): 8-,13.  DOI:
    摘要 ( )   PDF(191KB) ( )  
    专论与研究
    我国水稻生产区域变化及其比较优势分析
    刘书通, 李春生*, 方福平, 张小惠, 毛一剑, 孔宪琴, 张克勤, 吴荣梁
    2014, 20(4): 9-1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4.002
    摘要 ( )   PDF(505KB) ( )  
    基于1985-2011年中国各省份水稻生产情况的面板数据,运用水稻生产集中度和比较优势指标,分析我国水稻生产区域变化以及水稻主产区比较优势情况。结果表明,自1985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稻生产集中度在48.00%左右,东南沿海地区水稻生产集中度从1985年的27.21%下降到2011年的17.36%,而东北三省水稻生产集中度则由1985年的3.16%上升到2011年的15.87%。比较优势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水稻生产比较优势显著,东北地区比较优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上述三大稻区应利用各自的生产优势,保障全国的水稻供给和需求均衡,从而确保我国的水稻生产以及粮食安全。
    新时期浙江省水稻品种类型结构演变研究
    王仁杯1, 童琦珏1, 吴卫成2
    2014, 20(4): 14-1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4.003
    摘要 ( )   PDF(369KB) ( )  
    根据1999年以来浙江省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种植面积数据,分析了不同时期浙江的主栽品种数量和品种集聚度等。结果表明,与《种子法》实施前的1999年相比:一是2002年以来浙江省水稻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品种总数变化不大,但杂交晚稻品种数量逐年增加,常规水稻(除晚籼稻外)品种数量则逐年下降;二是杂交晚籼稻品种集聚度呈下降趋势,常规晚粳稻品种集聚度呈上升趋势;三是杂交晚稻面积占比逐年上升,而常规晚稻面积占晚稻面积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四是1999-2013年期间水稻主栽品种已经更新1次以上。
    综合信息
    吉林省2013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刘振蛟
    2014, 20(4): 17-,24.  DOI:
    摘要 ( )   PDF(231KB) ( )  
    专论与研究
    吉林省水稻品种选育过程及品种的农艺性状和生理特性的变化
    武志海1, 2, 邸玉婷2, 凌凤楼2, 姜楠2, 崔菁菁2, 肖金川2, 赵国臣1, 徐克章2
    2014, 20(4): 18-2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4.004
    摘要 ( )   PDF(883KB) ( )  
    20世纪以来,吉林省水稻品种经历了五次更新,使2011年吉林省水稻单产达到535.0 kg/667 m2。本文通过对吉林省水稻育种历史的回顾和总结,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及本课题组近年来对吉林省历史育成品种的农艺性状和生理特性进行的系统研究,提出吉林省下一步超级稻育种的目标株型及农艺性状特点。同时建议为提高品种选育的科学性,可将水稻生理机能纳入育种选择的范畴,水稻上3叶光合能力特别是倒3叶光合能力可作为生理机能的重要参考。
    直播稻氮素营养特性及合理施氮方法
    李旭毅1, 朱德峰2, 姜心禄1, 池忠志1, 郑家国1*
    2014, 20(4): 25-2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4.005
    摘要 ( )   PDF(554KB) ( )  
    重点对直播稻的氮素营养特性及合理施氮方法进行了阐述,详细介绍了直播稻氮素吸收特征及其氮素吸收利用影响因子的研究进展,并综述了直播稻合理施氮方法的研究概况,最后提出了农业规模化经营方式下直播稻氮肥施用技术研究的重点方向。
    综合信息
    广东省2013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4, 20(4): 28-,32.  DOI:
    摘要 ( )   PDF(203KB) ( )  
    专论与研究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钵苗机插高产群体特征及其产量研
    周兴涛, 谢成林*, 姚义
    2014, 20(4): 29-3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4.006
    摘要 ( )   PDF(460KB) ( )  
    以常规粳稻武运粳24号和杂交稻甬优2640为材料,设置钵苗机插高产示范田,探明不同类型品种群体结构特征及其产量形成特点。研究结果表明,甬优2640秧苗素质较高,拷苗后发根力明显优于武运粳24号;群体后期干物质积累及光合势均明显高于武运粳24号;抗倒力矩为64.1 g/茎,较武运粳24号的51.4 g/茎高24.7%,抗倒能力优势明显;最终实测产量为774.6 kg/667 m2,较武运粳24号高6.4%。
    2013年我国通过审定的水稻品种产量及品质性状分析
    林海, 庞乾林, 王志刚, 鄂志国
    2014, 20(4): 33-3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4.007
    摘要 ( )   PDF(492KB) ( )  
    2013年,我国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水稻品种共有422个,其中,籼型常规稻20个、籼型三系杂交稻180个、籼型两系杂交稻84个、粳型常规稻113个、粳型三系杂交稻15个、粳型两系杂交稻3个、不育系7个;每667 m2产量籼型常规稻为463.35 kg、籼型三系杂交稻为539.70 kg、籼型两系杂交稻为557.03 kg、粳型常规稻为584.80 kg、粳型杂交稻为629.95 kg;品质优质达标率粳稻为58.78%,明显好于籼稻的39.08%,常规稻为59.40%,明显好于杂交稻的38.30%。达优质1级的品种有7个,分别是宏科79、吉农大878、金穗9号、泰优390、五优华占、黄华占和粤齐新占;综合抗性表现优异的品种不多,但有些品种对单个病害的抗性表现较突出。对2013年审定的水稻品种与2010-2012年审定的品种作了比较。
    稻文化的再思考(6):稻与粮政——水稻品种和技术发展等的行政
    庞乾林, 林海, 王志刚
    2014, 20(4): 38-4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4.008
    摘要 ( )   PDF(470KB) ( )  
    论述了我国粮政中矮秆稻、杂交稻、超级稻品种与种业、水稻栽培技术、大米等粮食质量监管行政和发展的概略过程,说明了我国水稻品种和技术的发展虽然离不开科技人员自身的努力,但也是在国家的计划和管理下实现的。
    品种与技术
    低直链淀粉含量晚粳稻选育及食味品尝结果分析
    陆金根1, 高荣村1, 李鹏1, 徐美玲2, 李金军1*
    2014, 20(4): 41-4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4.009
    摘要 ( )   PDF(720KB) ( )  
    长江中下游地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稻米口味提出了新要求。笔者就此从品种食味品质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性尝试。通过选用晚粳品种嘉33与直链淀粉含量较低的美国光叶稻Rico No.1改良后代嘉06-64、WP177与晚粳光身稻品系DC92配制2个组合,在后代中定向选育直链淀粉含量较低的品系,结合食味品尝,择优汰劣,育成嘉58、嘉66等直链淀粉含量较低(10%左右)且适口性好的新品系。经杭州市推荐,嘉58进入2011年浙江省单季晚粳稻区试,2012年生产试验与区试续试同步进行, 2013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审定编号:浙审稻2013011),并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2010-2013年各地示范试种1 000多hm2,因食味好、产量高,深受长江中下游地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喜爱。
    早稻不同栽培方式茎蘖成穗规律研究
    陈少杰1, 秦叶波2, 郭焕茹1
    2014, 20(4): 46-47,4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4.010
    摘要 ( )   PDF(306KB) ( )  
    通过研究早稻机插、抛秧与手插栽培的分蘖成穗规律,发现这3种栽培方式的分蘖利用均以第4、第5和第6叶位产生的分蘖为主;机插、抛秧和手插分蘖成穗率分别为80.0%、80.0%和95.8%,对产量贡献率分别为49.8%、46.6%和60.0%,说明机插栽培相比抛秧,其分蘖穗穗型较大,对产量贡献也大。
    前氮后移对杂交中稻及其再生稻产量的影响
    刘明星1, 张林2, 范青华1, 熊洪2, 周兴兵2, 朱永川2, 蒋 鹏2, 刘茂2, 郭晓艺2, 徐富贤2*
    2014, 20(4): 48-5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4.011
    摘要 ( )   PDF(321KB) ( )  
    以20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在前氮后移与重底早追两种施氮方式下,研究了前氮后移对头季稻及再生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前氮后移有助于提高杂交中稻组合头季稻及再生稻产量,且高于重底早追施氮方式,但各杂交组合间表现各异。其中,内5优306、蓉18优447、德香4103、内5优317 和川谷优7329这5个组合前氮后移处理头季稻比重底早追处理显著或极显著增产,乐优198、宜香优800、蓉优1808、冈比优99、冈优725、德香4103、炳优900、F优498、内5优317这9个组合的再生稻产量前氮后移处理比重底早追处理高。综合考虑头季稻产量和再生力,两季总产较高的组合为宜香优800、内5优317和蓉18优447。
    综合信息
    四川省2013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4, 20(4): 50-,53.  DOI:
    摘要 ( )   PDF(208KB) ( )  
    品种与技术
    冬水田杂交中稻氮肥运筹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徐富贤#, 张林#, 熊洪, 朱永川, 刘茂, 郭晓艺, 周兴兵, 蒋鹏
    2014, 20(4): 51-5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4.012
    摘要 ( )   PDF(327KB) ( )  
    2011年和2012年,以杂交中稻川香优9838为材料,在冬水田条件下研究了氮肥运筹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施用量和后移比例对糙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均没有显著影响;施氮量与垩白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呈正相关,对米粒长宽比的作用不显著;氮肥后移比例对垩白度的作用年度间表现不一致,对蛋白质的影响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浙江省水稻精量机械穴直播技术研究与示范
    金国强1, 王丹英2, 王在满3, 计成林2, 徐春梅2, 陈松2, 章秀福2*
    2014, 20(4): 54-56,6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4.013
    摘要 ( )   PDF(548KB) ( )  
    为促进直播技术在浙江省水稻生产上的应用,进行精量机穴播、撒直播、手插秧等不同种植方式的比较试验,同时进行水稻机穴播的生产示范。研究结果表明,在机穴播密度为23.5万hm2时,杂交籼稻内2优6号、杂交粳稻甬优9号和甬优12的产量和手插秧相近,都显著高于撒直播;机穴播的优势在于分蘖发生早且多,与手插秧相比,内2优6号、甬优9号和甬优12机穴播的每穗粒数分别降低7.92%、24.88%和15.68%,但有效穗数分别增加11.75%、21.92%和31.11%。2012年和2013年进行水稻机穴播生产示范,内2优6号、甬优9号和甬优12的平均产量分别达到9 667.6 kg/hm2、12 285.0 kg/hm2和12 294.8 kg/hm2,进一步说明水稻机穴播高产的可行性。
    永浩液肥浸种对水稻种子发芽及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张彩霞1, 杨雪芹1, 杨永杰1, 符冠富1, 杨惠菊2, 陶龙兴1*
    2014, 20(4): 57-5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4.014
    摘要 ( )   PDF(405KB) ( )  
    对青海永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永浩液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永浩液肥水稻浸种处理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增产幅度在5%左右。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每丛穗数和每穗实粒数的增加,另外永浩液肥浸种处理也使水稻结实率提高0.7~7.5个百分点。
    不同施肥水平对水稻沈农9741品质的影响
    商全玉12, 杨秀峰1, 吕国依1, 王万霞1, 韩康顺2, 张文忠2*
    2014, 20(4): 60-6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4.015
    摘要 ( )   PDF(267KB) ( )  
    以沈农9741为材料,探讨了不同施肥水平对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施用量与沈农9741整精米率、蛋白质含量显著相关,氮、磷、钾肥施用量与垩白粒率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氮肥施用量与粒宽和精米白度显著负相关。
    不同播种期对杂交晚稻天优8019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汪寿根1,陈润兴1,邵晓伟1,蒋晓红2,禹盛苗3*
    2014, 20(4): 62-6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4.016
    摘要 ( )   PDF(369KB) ( )  
    不同播期试验结果表明,天优8019属感温性品种,但其秧龄弹性较大。在衢州作连作晚稻种植,表现为株型紧凑,耐肥抗倒,成穗率高,穗大粒多,产量潜力较大,但必须掌握适期播种才能实现高产稳产。在本试验条件下,以6月20-25日播种,秧龄控制在30~35 d,叶龄8.9~9.4叶时移栽,保证本田有3.08~3.27叶的营养生长叶龄,较有利于实现其高产高效的目标。
    超级早稻中早39直播精确定量栽培单产超600 kg/667 m2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寿建尧1, 2, 杨长登2, 戚航英1
    2014, 20(4): 65-6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4.017
    摘要 ( )   PDF(489KB) ( )  
    中早39是中国水稻研究所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高抗的常规超级早稻新品种。诸暨市于2009年引入进行试验示范,表现出适应性广、抗逆性好、增产潜力大的特点,成为全市早稻主推品种。经2011-2013连续3年的直播精确定量栽培试验示范推广,总结完善了中早39直播精确定量栽培单产超600 kg/667 m2的配套栽培技术体系。
    综合信息
    辽宁省2013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4, 20(4): 68-68.  DOI:
    摘要 ( )   PDF(126KB) ( )  
    品种与技术
    节水灌溉对寒地水稻群体生长特性的影响
    于艳敏, 武洪涛, 张书利, 赵北平, 宋丽娟, 高洪儒, 杨忠良, 李坤
    2014, 20(4): 69-70,7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4.018
    摘要 ( )   PDF(338KB) ( )  
    试验研究了浅湿干灌溉、间歇灌溉、好气灌溉等3种大田节水灌溉方式对水稻群体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节水灌溉延迟了水稻分蘖进程,分蘖数较常规灌溉不同程度增加,增幅为27~54茎/m2;水稻成穗率较常规灌溉有所提高,增幅分别为3.2%、13.9%和12.8%;水稻根干质量和根冠比均高于常规灌溉。
    播种期对成都平原杂交中稻直播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池忠志1, 李旭毅1, 姜心禄2, 郑家国1*
    2014, 20(4): 71-7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4.019
    摘要 ( )   PDF(348KB) ( )  
    以三系杂交水稻德香4103和川作6优177为材料,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不同播种期对成都平原杂交中稻直播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期的推迟,杂交中稻生育期缩短,主茎叶片数减少,出叶速度加快;在基本苗数相同的情况下,随着播种期的推迟,单株最高分蘖数和成穗率均降低,直播稻产量呈下降趋势。
    水稻钵苗机械摆栽技术试验示范效果浅析
    戴兴玉
    2014, 20(4): 74-7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4.020
    摘要 ( )   PDF(221KB) ( )  
    水稻钵苗机械摆栽技术试验示范效果分析表明,用448孔盘或434孔盘钵苗机械摆栽比平底盘常规机插增产12.5%~17.7%,增效17.1%~26.1%。钵体苗秧苗素质好,通过机械摆栽,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保证了秧苗数,有利于实现水稻生产优质、高产、高效。
    杂交水稻新组合欣荣优华占的选育与应用
    林勇, 杨百建, 曾庆魁, 杜娟
    2014, 20(4): 76-7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4.021
    摘要 ( )   PDF(267KB) ( )  
    欣荣优华占是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水稻研究所用不育系欣荣A与恢复系华占配组育成的杂交水稻组合。2013年通过江西、湖南品种审定。文章介绍了其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及栽培、制种技术要点。
    综合信息
    湖北省2013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4, 20(4): 77-,79,81.  DOI:
    摘要 ( )   PDF(417KB) ( )  
    品种与技术
    高直链淀粉型杂交中稻新品种川谷优6684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周兴兵, 张林, 熊洪, 徐富贤, 朱永川, 刘茂, 郭晓艺
    2014, 20(4): 78-7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4.022
    摘要 ( )   PDF(291KB) ( )  
    高直链淀粉型杂交中稻新品种川谷优6684是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利用自育恢复系泸恢6684为父本,以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选育的三系不育系川谷A为母本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稻新组合,具有稳产性好、熟期适中、抗逆性强、直链淀粉含量高等特点。2013年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
    优质抗病水稻新品种华航31号的种植表现及配套技术
    刘朝东1, 李惠珠1, 冯锦乾1, 陶计叁1, 陈仕军1, 刘永柱2, 王慧2
    2014, 20(4): 80-8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4.023
    摘要 ( )   PDF(281KB) ( )  
    华航31号是华南农业大学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育成的优质高产抗病常规水稻品种。2011年引入江门市种植,经过两年多点试验示范,华航31号表现出丰产、优质的特性,且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抗逆性,适宜在江门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通过试验示范,总结了该品种在江门地区种植的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优质中籼迟熟杂交稻川358优625的选育与应用
    袁小珍, 李耘*, 刘洁, 刘兴义, 付唯
    2014, 20(4): 82-8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4.024
    摘要 ( )   PDF(258KB) ( )  
    川358优625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用自育三系新恢复系泸恢625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育成的优质三系不育系川358A配组而成的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该组合适应性强、稳产性好、米质较优、丰产性好、抗倒、耐寒性强、后期转色好,于2013年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综合信息
    江西省2013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4, 20(4): 83-,85.  DOI:
    摘要 ( )   PDF(281KB) ( )  
    品种与技术
    籼型软性红米水稻新品种粤红宝的选育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陈建伟, 吴东辉, 刘传光, 周新桥, 陈达刚, 李丽君, 陈友订*
    2014, 20(4): 84-8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4.025
    摘要 ( )   PDF(299KB) ( )  
    粤红宝是以优质软米中二软占为母本、红米品种肇庆红米为父本杂交,经系谱法选育的籼型软性红米新品种。该品种产量高,中抗稻瘟病,糙米呈褐红色,米质较好并有清香味,稻米铁、锌含量高。
    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绥粳14的选育与栽培要点
    谢树鹏, 王宝力, 张广彬, 聂守军, 刘立超, 刘宇强
    2014, 20(4): 86-87,8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4.026
    摘要 ( )   PDF(399KB) ( )  
    绥粳14是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以垦稻10为母本、绥粳3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育成的高产优质粳稻新品种,2013年2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株型收敛,叶色浓绿,抗稻瘟病性好,抗逆性强,米质优,口感佳。
    优质水稻新品种矮华丝苗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黄道强1, 周少川12*, 李宏1, 卢德城1, 赖穗春1, 王志东1, 周德贵1, 王重荣1, 李康活1
    2014, 20(4): 88-8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4.027
    摘要 ( )   PDF(265KB) ( )  
    矮华丝苗是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早晚兼用型优质稻新品种,米质达国标和省标优质2级,中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耐寒性中等,2013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杂交稻C两优华占百亩高产示范总结及主要栽培技术
    高广金1, 陈天春2, 谢邦忠3
    2014, 20(4): 90-9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4.028
    摘要 ( )   PDF(288KB) ( )  
    C两优华占是新选育的两系杂交稻,具有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的特征特性,在百亩高产示范种植中,配套相应的集成栽培技术,大面积长势平衡,穗数多,籽粒饱满,经农业部组织专家现场测产验收,单产11.86 t/hm2,达到了超级稻的产量标准。
    淮稻14号机插高产株型指标及关键培育措施
    曹锦华1, 石广跃2*, 徐继梅2, 张永进2, 闵红星1
    2014, 20(4): 92-9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4.029
    摘要 ( )   PDF(305KB) ( )  
    介绍了淮稻14号的特征特性,从叶片长度、分蘖成穗数量、节间长度分配、每穗颖花数、绿叶数等方面,提出了淮稻14号在淮安市机插产量10.5 t/hm2的量化株型指标及其关键栽培措施,包括培育适龄壮秧、插足基本苗、科学运筹肥水、综合防治病虫害等,为该新品种在淮安市机插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水稻穗期大螟药剂防治技术探讨
    冯成玉
    2014, 20(4): 94-9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4.030
    摘要 ( )   PDF(463KB) ( )  
    为有效控制水稻穗期大螟的危害,笔者针对性地开展了不同药剂、喷液量和用药时间等田间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稻丰散、阿维·二嗪磷、阿维·三唑磷、阿维·杀螟松、乐果·三唑磷和唑磷·敌百虫等对大螟均具有理想的防治效果,可作为水稻穗期大螟的防治药剂。其中,氯虫苯甲酰胺和稻丰散不仅在大螟卵孵期使用效果好,而且对低龄幼虫的杀灭效果也较明显。在常规喷雾施药时,每hm2的喷液量以1 000 kg较为适宜。大螟偏重发生时,宜在卵孵始盛与高峰期连续用药2次,必要时,在低龄幼虫高峰期或田间危害始见期,再复查补充用药1次。
    稻螟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效果初探
    司兆胜1, 陈继光1, 宋显东1, 宫香余1, 赵云峰2, 翟宏伟2
    2014, 20(4): 98-10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4.031
    摘要 ( )   PDF(382KB) ( )  
    为验证人工释放赤眼蜂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笔者于2012年开展了相关试验示范。蛾始盛期开始放蜂,放蜂面积6 670 m2, 3次放蜂,总放蜂量30万头。试验结果表明,放蜂田虫伤株率2.63%~3.84%,加权平均为3.28%;防控效果为77.30%~84.73%,加权平均为79.62%。科学放蜂对控制水稻二化螟、保护水田的生态环境以及提高稻米品质有重要意义。
    寒地水稻抗倒伏品种筛选
    刘伟
    2014, 20(4): 100-10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4.032
    摘要 ( )   PDF(242KB) ( )  
    倒伏是水稻获得高产、稳产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本研究以国内外大量水稻种质资源为材料,通过对倒伏性状的调查,了解各种质资源的抗倒性情况,以为水稻抗倒伏种质的研究与利用奠定基础。
    高档优质稻在武陵山区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探索——以湖北省宣恩县为例
    张世辉, 赵正洪, 李茂阳
    2014, 20(4): 102-10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4.033
    摘要 ( )   PDF(708KB) ( )  
    受地理条件所限,武陵山区并不适宜种植常规高档优质稻,并一度被视为常规优质稻生产禁区。湖南省水稻研究所通过在湖南永顺和湖北宣恩等地连续几年的品种筛选试验和栽培技术改良,对常规优质稻在武陵山区种植单产超千斤的高产、高效的栽培技术进行了探索,总结出一套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技术措施。
    各地稻米
    湖州市粮食生产回顾与发展对策分析
    冯忠平, 王仪春, 周可明, 王云华
    2014, 20(4): 106-10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4.034
    摘要 ( )   PDF(456KB) ( )  
    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湖州市粮食生产发展的历程,分析了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稳定发展湖州市粮食生产的对策建议,即,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基础建设,提升综合能力;强化技术融合,推进模式创新;加大政策扶持,调动粮农积极性。
    综合信息
    信息集锦
    2014, 20(4): 109-109.  DOI:
    摘要 ( )   PDF(197KB) ( )  
    ●李克强:确保所有国家粮仓用于储粮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月2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做好粮食收储和仓储设施建设工作,研究决定完善农产品价格和市场调控机制,确定促进产业转移和重点产业布局调整的政策措施。会议指出,粮食一头连着亿万农民,一头连着千家万户。近年来我国粮食持续增产,2014年夏粮丰收已成定局,但仓容总体紧张,部分地区严重不足。做好粮食收储既是当前紧迫工作,也是长期任务,事关重大。要多措并举,加强收储和仓储设施建设,确保粮食颗粒归仓。一要大力促销腾库,采取定向销售等办法,消化临储粮和陈粮,为新粮腾出仓容。结合近期对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全面督查,开展专项检查,确保所有国家粮仓用于储粮,对挪作他用的,要坚决纠正、严肃问责。二要创新投融资方式,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仓储设施建设。以东北地区和南方稻谷产区为重点,2014年、2015年两年新建仓容500亿kg。支持主产区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等建设有烘干设备的储粮设施。三要完善粮食经营者库存制度,奖补结合,鼓励企业多购多存。在仓容矛盾突出的地区,对玉米深加工企业给予支持。四要强化地方政府特别是销区责任,严格落实地方储备任务,2014年增加地方储备250亿kg。督促销区按照不低于6个月市场供应量要求,确保粮食储备到位。提高仓储管理信息化水平,保证粮储安全。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发布   由国土资源部牵头,会同农业部、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共同编制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已发布,于6月25日“全国土地日”起正式实施。据了解,这是我国首部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家标准。《通则》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主要涉及的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等8个方面,规定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本要求。
    ●全国首家全产业链种业交易中心正式筹建   5月25日晚,2014世界种子大会开幕前夕,在“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北京市副市长林克庆的见证下,北京种业交易中心(筹建)股东合作签约仪式活动在京举行,这标志着全国首家以种业为核心的交易平台筹建工作进入了实质性的操作阶段。该中心将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全面整合产业资源,以种业品种权交易为核心,汇集人才、科技、资本、市场等要素,挂牌交易国内外权属清晰的种业品种权。除交易外,中心还将配套商品种子交易、检测评估咨询、信息集散、金融保险等服务,推动种业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化、种业资本多元化、种子检测评估中介服务规范化,形成统一、集中、开放、权威的种业交易平台。
    ●袁隆平表示2015年启动超级稻第五期攻关   袁隆平日前透露,第四期超级稻单产1 000 kg/667 m2攻关目标很可能于2014年提前实现,2015年将启动第五期攻关。第五期目标定为16 t/hm2,相当于1 067 kg/667 m2。袁隆平说,第四期超级稻争取2015年能有几个“百亩片”达到1 000 kg/667 m2,“千亩片”达到900 kg/667 m2,“万亩片”达到800 kg/667 m2,大面积推广后能达到700 kg/667 m2。
    ●超级杂交稻产量差距的主因   日前,由长江大学、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等单位共同完成的一项超级杂交稻科研项目,成功突破了多项超级杂交稻在平原栽培的关键技术,被以谢华安院士为主任委员的鉴定委员会认定为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超级杂交稻生产氮肥用量大、秆高易倒伏、不同条件下产量差距大,课题组对此就长江中下游地区超级杂交稻产量差距、高温热害、节氮高效和抗倒伏等进行研究,探明光辐射利用率是造成超级杂交稻产量差距的主要原因,创立了以“品种高效、增苗减氮、肥料缓控、以水调肥、氮肥后移”为核心的超级杂交稻节氮高效栽培技术体系,解决了超级杂交稻在平原栽培中的重大关键问题,平均单产可大幅提高。
    ●中国农业大学基因测序揭示水稻稻曲病“元凶”   日前,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植物病理系教授孙文献团队绘制出一种真菌的基因组序列草图,这种真菌是水稻稻曲病的元凶。据此,研究人员找出一些可能影响这种真菌致病潜力的基因,并且提供了关于此真菌感染机制的见解以及针对这些感染机制的病害防治方法。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上。该研究团队确定的基因表明,稻曲病菌通过寄主植物的花丝吸收营养物质,让植物处于不利境地但是并不杀死植物。研究同时也发现了多个和毒素产生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可能有助于这种真菌病株的致病能力。
    ●FAO:预计2014/2015年度全球稻米产量略增   日前,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预测2014年全球稻米产量略有增长,同时大米进口国有增加购买的需求,并预测泰国大米在2014年下半年有机会增加出口。预测2014/2015年度,全球稻米产量可达5.011亿t,比2013年产季略增长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