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论与研究
    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克隆及应用研究进展
    张佩胜1, 赵春德2, 余宁2, 张迎信2,3, 刘群恩2*
    2014, 20(5): 1-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5.001
    摘要 ( )   PDF(754KB) ( )  
    稻瘟病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每年都给水稻生产造成巨大损失,挖掘并合理利用品种自身抗性是解决稻瘟病危害的最有效途径。本文综述了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克隆、功能标记开发以及稻瘟病抗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克隆、研究、应用稻瘟病抗性基因提供理论指导。
    水分和氮肥对大穗型水稻籽粒灌浆结实的影响与生理分析
    韩立宇1,刘洁1,董明辉12*
    2014, 20(5): 8-1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5.002
    摘要 ( )   PDF(673KB) ( )  
    大穗型水稻具有较大的库容,增产潜力大。灌浆结实期的水分和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起关键作用,研究此阶段水分和氮肥对大穗型水稻生理机制的影响,对于指导大穗型水稻的高产优质栽培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综述了有关大穗型水稻籽粒灌浆结实特点、水分和氮肥对大穗型水稻灌浆结实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的研究结果,并提出了一些目前大穗型水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水稻SSR及Indel分子标记在籼粳交F2群体的偏分离分析
    张向阳1,张红宇1,徐培洲1,陈晓琼1,蒋彬1,韩弥鹏1,陈钰堂1,王志2,黄廷友2,吴先军1*
    2014, 20(5): 13-1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5.003
    摘要 ( )   PDF(650KB) ( )  
    偏分离是指遗传标记的观察频率偏离预期的孟德尔式分离频率的现象,其可以增加群体中杂合等位基因或者异型染色体的频率,是一种重要的进化动力。本研究以粳稻材料日本晴及籼稻材料千粒稻为亲本获得80株F2群体,构建了一张含92对SSR标记和44对Indel标记的遗传图谱。结果发现,F2群体中,116个标记表现为偏分离现象(85.29%),其中79个极度偏分离(68.10%)。偏分离标记中由合子偏分离引起的有20个,配子偏分离引起的93个,RM3484,RM3702,os7-38.4既不是由合子选择引起也不是由配子选择引起。Indel标记偏分离率(97.72%)明显高于SSR标记偏分离率(79.34%),且所有偏分离标记皆偏向于千粒稻。结合本研究结果,对偏分离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综合信息
    重庆市2014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4, 20(5): 17-17.  DOI:
    摘要 ( )   PDF(97KB) ( )  
    专论与研究
    抽穗前后遮光对超级粳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王亚江,颜希亭,孟天瑶,杨大柳,魏海燕,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
    2014, 20(5): 18-2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5.004
    摘要 ( )   PDF(526KB) ( )  
    大田条件下以超级粳稻南粳44和宁粳3号为材料,设置3种遮光处理(L0:不遮光,L1:抽穗前遮光20 d,L2:抽穗后遮光20 d),研究抽穗前后遮光对超级粳稻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抽穗后遮光处理的产量高于抽穗前遮光的处理,但都低于不遮光的处理(产量L0>L2>L1)。其中,与L0相比,L1降低了抽穗期LAI、粒叶比及拔节至成熟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同时增加了齐穗后剑叶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表现为贪青迟熟;与L0相比,L2主要影响了抽穗至成熟阶段的光合物质积累,但L2对粒叶比和SPAD值的影响大于L1。株型特征方面,与L0相比,L1降低了齐穗期水稻穗长和倒3叶的透光率,增加了株高及上3叶的叶基角、叶开角、披垂度。
    氮肥运筹对鄂南直播稻生长、产量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侯文峰,李小坤*,李云春,任 涛,丛日环,鲁剑巍
    2014, 20(5): 22-2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5.005
    摘要 ( )   PDF(579KB) ( )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氮肥运筹对直播稻生长、产量及氮素吸收的影响,以期为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增产效果明显,与不施氮处理(T1)相比,平均增产1 010 kg/hm2,增产率17.0%,其中氮肥分3次施用的处理增产效果最佳,增产1 468 kg/hm2,增产率24.7%;氮肥的施用能够显著增加水稻吸氮量,各施氮处理在苗期、分蘖末期、齐穗期和收获期吸氮量与T1相比分别增加34%、125%、80%和39%;氮肥的合理运筹显著提高了氮肥吸收利用率,与氮肥全部作基肥处理相比,氮肥50%作基肥、30%作苗肥、20%作分蘖肥(T4)和氮肥35%作基肥、30%作苗肥、15%作分蘖肥、20%作穗肥(T5)分别提高了22个和28个百分点。综合分析认为,本试验条件下,T4处理的氮肥运筹效果最好,可以在鄂南直播稻生产上推广应用。
    综合信息
    浙江省2014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4, 20(5): 26-26.  DOI:
    摘要 ( )   PDF(90KB) ( )  
    专论与研究
    农场尺度土壤养分时间维变异特征研究——以江苏农垦复兴圩农场为例
    朱涛1, 高辉2, 仇红2
    2014, 20(5): 27-3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5.006
    摘要 ( )   PDF(496KB) ( )  
    根据1980年复兴圩农场全场域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和2000年、2010年GPS定位测土试验数据,研究了复兴圩农场耕作层与剖面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和pH值等的时间维变异特征,以探究农场尺度土壤养分的时间维演变规律,为农场稻麦精确施肥策略的拟订提供理论依据。
    综合信息
    黑龙江省2014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董国忠
    2014, 20(5): 30-,41.  DOI:
    摘要 ( )   PDF(278KB) ( )  
    专论与研究
    北方粳稻留胚米碾磨工艺的研究
    王少元1, 孟庆虹1, 2*, 严松1, 张志宏1, 高扬1, 袁超1, 卢淑雯1, 河野元信3
    2014, 20(5): 31-3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5.007
    摘要 ( )   PDF(582KB) ( )  
    以东北地区大面积种植的水稻品种为材料,以碾米工艺中碾磨时间、碾米辊目数、碾米辊转速以及米粒长宽比等因素作为试验工艺参数,采用二次旋转正交组合试验设计,利用响应面和回归方程进行分析,研究了经碾磨的留胚米的白度和留胚率在各参数影响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碾米辊目数是影响留胚米的白度和留胚率的主要因素,碾米辊转速、碾磨时间次之;米粒长宽比越大,留胚米白度增加越高,但留胚率逐渐降低;碾磨的最佳工艺为碾磨时间6 min、米粒长宽比1.79、碾米辊目数46#、碾米辊转速830 r/min。
    稻文化的再思考(7)——稻的起源、分化和传播
    庞乾林, 魏兴华, 林海, 王志刚, 王磊
    2014, 20(5): 36-4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5.008
    摘要 ( )   PDF(966KB) ( )  
    综述和讨论了稻的起源、分化和传播等的考古与现代生物学研究的一些成果。笔者根据这些研究成果描绘了稻的起源和传播路线,即稻起源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或华南地区,分化成籼粳稻后一路向北传播至我国的北方,最后到达日本和朝鲜等国家(以粳稻为主);另一路向南和西南方向传播至我国西南地区和福建等地,再经我国西南地区传至缅甸、越南、印度等东南亚、南亚国家(以籼稻为主),最后经印度传至欧洲美洲,从福建经台湾和琉球群岛传至日本。稻的分化亦有多种研究成果和推论,但从籼粳重要的栽培特征和农艺性状基因看,一次起源的可能性更高。文中还穿插介绍了稻的起源和传播中的一些人文传说和神话故事。
    品种与技术
    不同类型连作晚稻机插安全齐穗期和适宜播栽期的研究
    房玉伟1, 洪一前2, 薛占奎1, 吉洪湖3, 胡谷琅1, *
    2014, 20(5): 42-4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5.009
    摘要 ( )   PDF(742KB) ( )  
    以五优308(杂交籼稻)、甬优2640(籼粳杂交稻)、嘉优2号(杂交粳稻)为材料,通过2年的播种期试验和秧龄弹性试验,研究了3种不同类型的连作晚稻在金华地区作机插的安全齐穗期和适宜播栽期。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连作晚稻机插产量均随着播种期的推迟而降低;在18 d秧龄条件下,五优308、甬优2640和嘉优2号于7月3日、7月6日和7月9日之前播种,能安全齐穗,五优308产量最高,嘉优2号最耐迟播,但产量水平明显低于五优308和甬优2640;五优308在秧苗素质、秧龄弹性方面明显差于甬优2640,五优308适宜机插的秧龄为12~20 d,甬优2640为17~27 d。五优308秧龄超过21 d之后,抽穗期推迟,安全齐穗风险加大,产量水平明显低于甬优2640。
    综合信息
    山西省2014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4, 20(5): 47-47.  DOI:
    摘要 ( )   PDF(135KB) ( )  
    品种与技术
    四川省审定的川香29A所配中籼迟熟杂交稻组合品质性状分析
    况浩池, 罗俊涛, 杨扬, 陈光珍, 何兴材, 付均, 曾正明*
    2014, 20(5): 48-5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5.010
    摘要 ( )   PDF(378KB) ( )  
    对通过四川省审定的13个川香29A所配三系杂交稻中籼迟熟组合的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各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3个组合的整精米率平均为58.5%,其中有12个组合达到国颁优质稻谷3级标准以上;长宽比平均为2.8,有5个组合达到国颁优质稻谷3级标准以上;垩白粒率平均为38.2%,有7个组合达到国颁优质稻谷3级标准以上;垩白度平均为7.6%,有6个组合达到国颁优质稻谷3级标准以上;胶稠度平均为63 mm,有11个组合达到国颁优质稻谷3级标准以上;直链淀粉含量平均为22.4%,有9个组合达到国颁优质稻谷3级标准以上。在13个组合中只有3个组合的综合米质指标达国颁优质稻谷3级标准,制约综合米质达标的主要因子是长宽比、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在各项品质指标中,长宽比与垩白粒率、垩白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垩白粒率与垩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整精米率与垩白粒率呈显著负相关;直链淀粉含量与垩白粒率、垩白度呈显著正相关。因此,要进一步提升川香29A所配组合的稻米品质,应注重选用粒型细长、垩白粒率低和垩白度小的恢复系来进行配组。
    综合信息
    贵州省2014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4, 20(5): 51-51.  DOI:
    摘要 ( )   PDF(86KB) ( )  
    品种与技术
    太湖稻区单季稻褐飞虱防控策略
    诸茂龙, 李军
    2014, 20(5): 52-5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5.011
    摘要 ( )   PDF(529KB) ( )  
    太湖单季稻区褐飞虱的主峰迁入期是7月10-25日,20世纪90年代后是7月10-20日,迁入峰只有1个。若遇水稻分蘖中后期,则增殖1代就可进入主害代,若遇水稻分蘖前期,则需增殖2代才能进入主害代。处于分蘖后期至齐穗期的增殖代是主害代暴发的关键,盛夏高温对抑制褐飞虱的发生作用不大。随着农艺措施的改变,单季晚稻褐飞虱发生期由8月中下旬推迟到了9月25-30日,褐飞虱的发生已进入低迁入、高增长阶段,由此提出“治前补后”的防控策略和“狠治拔节至孕穗末期,补治穗期”的防治技术。
    综合信息
    宁夏回族自治区2014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4, 20(5): 56-56.  DOI:
    摘要 ( )   PDF(136KB) ( )  
    品种与技术
    黑龙江省三系杂交粳稻生育期遗传规律的研究
    赵北平, 郑福余, 周劲松, 李坤, 高洪儒, 于艳敏
    2014, 20(5): 57-5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5.012
    摘要 ( )   PDF(270KB) ( )  
    对黑龙江省49(7×7)个三系杂交粳稻组合的亲本和F1代生育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F1代生育期受父本、母本共同影响,并且均为正相关,但生育期较长的亲本对F1的影响要大于生育期较短的亲本;F1代生育期均比双亲中生育期较短的亲本和双亲平均生育期长;当父母本生育期差异小于8 d时,F1代生育期可以超越生育期长的亲本,但当父母本生育期差异大于8 d时,F1代生育期介于父母本平均值和生育期较长的亲本之间,并且接近于生育期较长的亲本。
    综合信息
    河北省2014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4, 20(5): 59-59.  DOI:
    摘要 ( )   PDF(120KB) ( )  
    品种与技术
    安徽省水稻品种(系)对稻瘟病和稻曲病的抗性评价
    张爱芳1, 陈雨1, 杨雪1, 王春林2, 王文相1*
    2014, 20(5): 60-61,6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5.013
    摘要 ( )   PDF(402KB) ( )  
    2013年对安徽省103份水稻品种(系)进行稻瘟病和稻曲病田间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参试材料对稻瘟病表现抗病和中抗的分别有5份和9份,占13.59%;表现中感的有25份,占24.27%;表现感病和高感的分别有33份和31份,占62.14%。对稻曲病表现抗病和中抗的分别有6份和7份,占12.62%;中感的有55份,占53.40%;感病和高感的分别有29份和6份,占33.98%。对两种病害均能达到抗病或中抗的只有3份,分别是G优6号、Y两优1500和协优118。
    中浙优1号机械化制种技术初探
    唐昌华1, 陈卿1, 张鹏2, 高誉2, 童汉华2*
    2014, 20(5): 62-6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5.014
    摘要 ( )   PDF(404KB) ( )  
    为降低杂交水稻制种成本和解决季节性雇工难等突出矛盾,提升杂交水稻制种综合生产能力,对中浙优1号组合的机械化制种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和总结,并对机械制种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机械化制种技术。
    不同氮肥施用比例对辽北地区精确定量栽培水稻生长的影响
    李非
    2014, 20(5): 65-6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5.015
    摘要 ( )   PDF(351KB) ( )  
    以常规施肥方式为对照,通过对比3种氮肥施用比例应用效果,探索了适合辽北地区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的施肥模式。结果表明,氮肥中基蘖肥和穗粒肥比例以6∶4较为合理,结合晒田能够有效控制水稻无效分蘖,提高穗粒数、结实率及千粒重,进而增加产量,与常规施肥方式相比产量增加18.6%。
    综合信息
    江苏省2014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4, 20(5): 67-67.  DOI:
    摘要 ( )   PDF(127KB) ( )  
    品种与技术
    “美加富”对水稻生长发育的生理影响及增产效果
    杨雪芹1, 张彩霞1, 杨永杰1, 符冠富1, 梁玮瑜2, 吴家强2, 陶龙兴1*
    2014, 20(5): 68-7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5.016
    摘要 ( )   PDF(504KB) ( )  
    “美加富”是一种新型水稻健康理疗产品,具有抗逆防衰提高作物产量的效果。本试验采用中浙优1号、春优84、春江119、中浙A/恢5等4个水稻品种(组合),分别在移栽1周、分蘖盛期及齐穗期实施“美加富”叶面喷施。结果表明,喷施1000倍的“美加富”能显著增加水稻单株总粒数,使水稻产量提高6.0%~16.0%。“美加富”使水稻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增加了水稻剑叶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而对千粒重、结实率、株高、根系活力及品质均无显著影响。
    富农生物菌肥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杨庆1, 杨晶2, 吕彬1, 马文东1, 王立楠1, 王涛2, 孙姣2
    2014, 20(5): 72-7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5.017
    摘要 ( )   PDF(357KB) ( )  
    对生物菌肥与化肥两种肥料处理对水稻发育、产量、品质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施用富农生物菌肥可以缩短水稻生育期4~5 d,降低植株高度2 cm,增强抗倒伏能力,保证安全成熟,增加每穗粒数和实粒数,使水稻增产9.2%。施用富农生物菌肥还能提高糙米率、整精米率和胶稠度,降低垩白粒率、垩白度,改善稻米食味。
    综合信息
    刊物征订
    2014, 20(5): 74-74.  DOI:
    摘要 ( )  
    品种与技术
    保墒旱育秧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增产作用
    冯伟东1, 王晓娟2, 杨自建3, 王生明3, 刘红4
    2014, 20(5): 75-7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5.018
    摘要 ( )   PDF(430KB) ( )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保墒旱育秧试验结果表明,保墒旱育秧较常规旱育秧有一定的增产优势。增产原因在于保墒旱育秧播种早、播量低、秧苗素质好、分蘖能力强,早育早插延长了有效分蘖期,有效分蘖增加,从而获得更多的收获穗数,最终实现高产。
    综合信息
    湖南省2014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4, 20(5): 78-78.  DOI:
    摘要 ( )   PDF(93KB) ( )  
    品种与技术
    闽西山区再生稻品种筛选试验及高产栽培技术
    兰朝晃
    2014, 20(5): 79-8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5.019
    摘要 ( )   PDF(261KB) ( )  
    针对福建省武平县部分稻田光温资源种植水稻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问题,在进行品种对比试验的基础上,筛选出了适宜武平作再生稻栽培的天优3301等高产品种,并对这些品种作再生稻进行高产栽培示范和最佳播种期比较试验,总结了“早播中稻-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
    超级早稻中嘉早17直播高产技术
    周爱珠, 徐刚勇, 刘才高, 江孝明
    2014, 20(5): 81-8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5.020
    摘要 ( )   PDF(345KB) ( )  
    通过多年、多点的大面积试验、示范,形成并优化了超级稻中嘉早17在衢州市衢江区的直播高产栽培技术规程,为其在类似稻作生态区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借鉴。
    综合信息
    2012年全国及各省(市、区)粮食及水稻播种面积和产量
    2014, 20(5): 83-83.  DOI:
    摘要 ( )   PDF(100KB) ( )  
    品种与技术
    中籼新品种青两优916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郭桂英, 王青林, 祁玉良, 马汉云, 扶定, 霍二伟, 沈光辉, 余新春, 全瑞兰
    2014, 20(5): 84-8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5.021
    摘要 ( )   PDF(298KB) ( )  
    青两优916系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院以矮青34s为母本、香丰916作父本组配选育而成的中籼迟熟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具有分蘖力强、高产、优质、抗病抗倒性好、结实率高、千粒重大等特点,2013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详细介绍了该品种的特征特性和高产优质栽培措施。
    大穗型籼稻恢复系泸恢625的选育与应用
    袁小珍, 李耘*, 刘杰, 刘兴义, 付唯
    2014, 20(5): 86-,8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5.022
    摘要 ( )   PDF(230KB) ( )  
    泸恢625是四川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育成的大穗型籼稻恢复系,具有穗大、高配合力、抗病、强恢复力等特点,于2012年7月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的专家技术鉴定。利用该恢复系培育的杂交稻新组合川358优625于2013年通过重庆市品种审定。
    14个水稻新品种在上海市松江区的种植表现
    徐建军, 陆铭昌, 金菊花, 顾啸
    2014, 20(5): 87-8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5.023
    摘要 ( )   PDF(294KB) ( )  
    为筛选出适宜在松江地区种植的优良水稻品种,比较了14个水稻新品种2013年在上海市松江区种植的田间表现。结果表明,2808、武运29144、晚11-12和青香软粳4个新品种具有较大潜力,适宜在上海市松江区推广种植。
    不同试剂处理对机插早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周红海1, 胡建富2, 鲁立明1, 喻巨荣2
    2014, 20(5): 90-9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5.024
    摘要 ( )   PDF(408KB) ( )  
    用不同试剂对机插早稻种子或秧苗进行处理,结果发现,在浸种时添加试剂的各处理中,KH2PO3处理的表现最好,而混合试剂处理之间存在拮抗作用;在拌种时添加试剂的各处理中,高巧处理的表现最好,3种试剂的表现均好于对照,其中高巧对秧苗发根能力方面的作用十分明显;后期采用喷施的各处理中,混合试剂处理效果最佳。从整体上看,商品拌种剂使用效果优于无机化合物的浸种效果,而KH2PO3处理的效果比较接近拌种剂,前期浸种、拌种的效果好于后期喷施。
    综合信息
    信息集锦
    2014, 20(5): 93-93.  DOI:
    摘要 ( )   PDF(175KB) ( )  
    ●2014年全国早稻产量略低于2013年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早稻总产量3 401.0万t,比2013年减产12.5万t,下降0.4%。2014年全国早稻播种面积579.5万hm2,比2013年减少0.94万hm2,下降0.2%;全国早稻单位面积产量391.3 kg/667 m2,比2013年减少0.8 kg/667 m2,下降0.2%。国家统计局农村司高级统计师黄加才说,近几年全国早稻播种面积一直稳定在580.0万hm2左右,湖北、湖南两省通过政策推动,压单扩双使早稻播种面积增加较多,基本抵消了其他早稻产区播种面积下降的影响,使全国早稻面积保持基本稳定。为鼓励早稻生产,减轻“倒春寒”对早稻生产的影响,2014年中央财政下达4亿元专项资金扶持早稻集中育秧,全国采取集中育秧播种的早稻面积达到167.0万hm2,机械插秧面积达到134.0万hm2。黄加才说,这些措施不仅有利于早稻壮苗,而且有效抵御了部分地区不利天气的影响。
    ●全国超级稻研究与推广工作会议召开   2014年8月22日,全国超级稻研究与推广工作座谈会在哈尔滨召开,会议总结了2013年以来超级稻发展取得的成效与经验。2013年取得的成效有:一是在新材料新品种、分子育种研究、配套栽培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新成果。各研究单位共创制不育系17个、恢复系29个,育成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的品种55个。南京农业大学和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发现了调控植物分枝(蘖)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超级稻研究与推广共获得省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2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1项;获得专利21项,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权25个,制定地方标准4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93篇,其中SCI论文29篇。二是超级稻推广取得新突破,经农业部认定的超级稻品种示范推广面积达到873.3万hm2,约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29.1%。其中,推广面积20.0万hm2以上的超级稻品种有9个,推广面积329.2万hm2。2013年,超级稻龙粳31的推广面积达到了113.3万hm2。多个超级稻组合和配套栽培技术第2年在多点上单产超过900 kg/667 m2,超级稻第三期产量目标基本实现。2013年,101个经农业部认定的超级稻品种平均单产达到578.9 kg/667 m2,增产63.1 kg/667 m2,增产10.9%;全年共增产稻谷89.0亿kg,增加经济效益249.2亿元。
    ●我科学家揭示CRISPR/Cas系统在水稻中产生突变的机制   日前,国际学术期刊《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发表了我国科学家有关CRISPR/Cas研究新进展的论文。来自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团队揭示了CRISPR/Cas系统在水稻中产生突变的机制。该研究表明,CRISPR/Cas9系统可实现对水稻特定基因的高效、可稳定遗传的及特异性的定点突变。这项研究成果为CRISPR/Cas9系统在水稻中的稳定应用及进一步应用该技术提高水稻产量、抗性及品质等提供了理论基础。
    ●科学家给水稻根系做“磁共振”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技术生物所和强磁场科学中心共同合作,在世界上首次利用造影剂加磁共振成像技术实现水稻根系无损检测,为植物根系全生长周期研究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新方法。传统的根系研究方法须将稻秧从田中拔出,采样破坏性大、工作量大、准确性较低。磁共振成像作为一种在医学上广泛应用的成像技术,具有无损检测和分辨率较高等优点。科研人员利用强磁场科学中心高场强成像装置,为植物根系全生育期成像找到了一个更加优越的研究平台。技术生物所吴跃进研究员告诉记者,新技术实现水稻根系无损检测,可全方位观察水稻根系对营养的吸收状况,有望在水稻基因表形鉴定和新品种选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南方水稻病虫发生程度重于常年   从农业部获悉,受天气因素影响,当前我国南方水稻重大病虫发生程度重于上年和常年,呈现出三大特征。一是流行性病害扩展速度快。农业部数据显示,截至8月25日,长江中下游稻区稻瘟病累计发生面积247.8万hm2,同比增加17.7%。湖南、江西、湖北等部分中稻病叶率达10%以上;江苏、浙江等长江中下游单季稻区发生程度为近十年最重。纹枯病大部稻区偏重发生。二是迁飞性害虫呈前轻后重态势。受6月份以来持续大量迁入影响,江南、长江中下游稻区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密度急剧上升,部分地区(如湖南)发生程度为2008年以来最重。三是钻蛀性害虫陆续发生。江南和长江中游稻区水稻螟虫累计发生面积1 020.0万hm2次。当前南方中晚稻正处于产量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重大病虫发生防控的关键时期,针对中晚稻重大病虫重发形势,农业部门指导各地扎实开展“防病治虫夺秋粮丰收行动”,坚决遏制病虫暴发危害。通过及时动员部署、加强监测预警、推进统防统治、开展督导检查等工作,加大“虫口夺粮”力度,全力争取秋粮获得好收成。据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测报网监测,截至目前,全国水稻重大病虫累计防治面积4 820.0万hm2,占应防面积的94.5%,中晚稻重大病虫重发势头得到了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