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6年, 第2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6-07-20
    上一期    下一期

    专论与研究
    综合信息
    专论与研究
    综合信息
    品种与技术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论与研究
    日本水稻生产发展变化及对我国的启示
    王亚梁1, 朱德峰1*, 张玉屏1, 陈惠哲1, 向镜1, 小仓昭男2, 土屋利藏3
    2016, 22(4): 1-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4.001
    摘要 ( )   PDF(870KB) ( )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稻米生产流通具有重要的影响。利用日本农林水产省的统计数据,分析了60年来日本水稻生产方式、劳动时间、消费流通渠道的变化,并结合目前我国稻米产业所处现状,探讨日本稻米产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60年来,随着GDP的增长,日本水稻种植面积和水稻总产不断下降,得益于稻作技术的发展,水稻生产劳动时间显著缩短,且单产不断提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稻米消费量不断下降,而民众对稻米品质的要求提高,日本优异的水稻品种资源奠定了其优良品质的基础;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减少稻米统购统销数量,逐渐形成了以农协为主、直销为辅的稻米流通方式,极大提高了流通效率,新兴销售方式-电商等的出现又进一步提高了农户的种稻效益。近年来,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程度逐步提高,稻米市场进一步开放,稻米产业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少数已经达到比较好的水平,但大多数跟日本20世纪70-90年代时的稻米产业状况较相似。借鉴日本的稻米生产及流通方式的变化,我国应积极调整水稻生产方式,扩大水稻生产个体规模,加快水稻生产机械化进程,增加水稻生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引导优质稻发展,加强稻米品牌建设,实现产销对接。

    综合信息
    四川省2015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6, 22(4): 7-,12,24.  DOI:
    摘要 ( )   PDF(362KB) ( )  
    专论与研究
    浙江省籼粳杂交晚稻品种发展与展望
    阮晓亮1,石建尧1,陆永法2, 陈叶平3,怀燕3,李燕1
    2016, 22(4): 8-1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4.002
    摘要 ( )   PDF(685KB) ( )  

    2005年,浙江省审定通过首个籼粳亚种间强杂种优势品种甬优6号。针对甬优6号存在的生育期偏长、植株高大、稻曲病偏重易发等问题,育种单位创新了育种理念和技术,品种管理部门在技术推广上有针对性地加强试验和示范,促进了浙江省籼粳杂交晚稻品种选育和审定推广,至2015年已审定品种21个,累计推广面积110.17万hm2,其中2015年达21.12万hm2,占全省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的60%以上;开展籼粳杂交晚稻品种选育的科研单位和种业企业增加到14家,并更加关注适应不同推广区域、不同耕作制度的品种选育,同时施肥、用药等技术也更加精准易用。

    西南稻区稻田肥力现状与施肥对策
    熊洪1,2,田绍平3,徐富贤1,2,张林1,朱永川1,郭晓艺1,蒋鹏1,刘茂1,周兴宾1
    2016, 22(4): 13-1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4.003
    摘要 ( )   PDF(441KB) ( )  

    在西南稻区的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和重庆市实施了水稻农民习惯施肥技术与空白试验(不施肥)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农民习惯施肥技术具有如下不足:一是水稻投入产出率低;二是肥料利用率低;三是大面积水稻产量不高,单产仅520.9 kg/667 m2;四是水稻生产穗数不足。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从提高水稻产量角度出发,提出了相应的施肥对策。

    湖南粳稻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建议
    谭旭生,管恩相,方杰,刘立新,曾跃华,李智谋
    2016, 22(4): 16-1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4.004
    摘要 ( )   PDF(479KB) ( )  

    从生产推广面积、应用品种与产后加工等方面总结了湖南粳稻的生产现状,并分析了湖南粳稻生产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湖南发展粳稻生产的建议。

    水稻机械化穴播和条播的对比研究
    王在满1,2,戴亿政1,2,3,王宝龙1,2,张明华1,2,莫钊文4,罗锡文1,2*
    2016, 22(4): 19-2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4.005
    摘要 ( )   PDF(245KB) ( )  

    以常规稻品种黄华占和杂交稻组合天优998为供试材料,研究了机械穴播和机械条播2种水稻机械化直播播种方式下的水稻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在播种量相同的条件下,2种播种方式的出苗率差异不大,表明该试验研究具有可比性;对2个不同供试水稻品种而言,采用机械穴播处理的水稻产量较采用机械条播处理的有优势,黄华占和天优998的产量分别提高了4.75%和13.96%。

    普通野生稻饲用特性初探
    陈明霞1,和赵芬2,张建国2*
    2016, 22(4): 21-2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4.006
    摘要 ( )   PDF(484KB) ( )  

    根据株高、产量、分蘖力从141份广东高州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材料中初选出20个生态型,分析其营养成分并对其作饲用稻的优劣进行综合排序。结果显示,GZW128的隶属值居前,粗蛋白产量最高,综合饲用价值好,可直接开发利用;GZW107的粗蛋白含量最高,为17.33% DM;GZW128的分蘖力和干物质量最高,分别为325个和68.33 g/株;GZW039灰分最少,为11.70% DM;GZW110粗纤维含量最低,为25.97% DM。上述野生稻均可作为后期全株饲料稻选育中相应性状改良的优质材料利用。

    川南杂交中稻收割期与干燥技术对整精米率的影响
    张先德1,2,徐富贤1*,张林1,熊洪1,周兴兵1,蒋鹏1,朱永川1,刘茂1,郭晓艺1
    2016, 22(4): 25-2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4.007
    摘要 ( )   PDF(332KB) ( )  

    以杂交中稻组合川谷优642和蓉优1015为材料,在冬水田区大面积高产栽培技术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收割期、干燥时间与干燥方式对整精米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收割时期、干燥时间与干燥方式4个因子及其互作效应对整精米率有极显著影响。川谷优642的整精米率比蓉优1015高,干燥时间短的处理比干燥时间长的处理整精米率高,坝晒处理比用簸箕晒的处理整精米率高。籽粒水分含量在12.27%~14.67%之间时,整精米率与籽粒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不同生育时期淹水对水稻Sub1A耐淹基因导入系产量的影响
    杜彦修,孙红正,张静,李俊周,彭廷,赵全志*
    2016, 22(4): 28-30,3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4.008
    摘要 ( )   PDF(680KB) ( )  

    在苗期、分蘖期和抽穗期等3个生育时期对常规籼型水稻IR64和IR64 Sub1A耐淹基因导入系(IRRI149)进行淹水处理,测定各个生育时期淹水后的有效分蘖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单株产量,以确定不同生育时期淹水对Sub1A耐淹基因导入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苗期淹水,IRRI149和IR64的单株产量分别为39.11 g、24.92 g;分蘖期淹水,分别为10.31 g、0.48 g;抽穗期淹水,分别为24.35 g、23.36 g。IRRI149在苗期和分蘖期淹水条件下,有效分蘖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单株产量均显著高于IR64;3个处理时期中以分蘖期淹水对产量的影响最为明显。

    几种灌溉方式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影响的研究述评
    崔婷婷1,李王成1,2,3*,夏婷4,吴艳5
    2016, 22(4): 31-3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4.009
    摘要 ( )   PDF(472KB) ( )  

    针对不同灌溉方式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影响研究结论不统一的问题,本文在查阅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传统淹水灌溉、Y型灌溉和滴灌及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影响的研究成果。结论表明,Y型灌水方式比传统淹灌节水32%以上,滴灌比传统淹灌节水60%以上;水稻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均有显著提高,但过量施氮反而会使产量降低;不同的种植条件,获得最佳产量的水氮比不同,合理的水氮比应结合种植环境进行试验确定。

    水稻抗二化螟特性鉴定技术的评价研究
    刘显波1,谢黎虹1,唐绍清1,凃巨民2,胡培松1,罗炬1*
    2016, 22(4): 35-3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4.010
    摘要 ( )   PDF(522KB) ( )  

    采用离体叶片、离体茎秆、离体剥开茎秆及活体成株4种室内抗虫性鉴定方法,对相同水稻材料进行抗二化螟特性鉴定,同时对这些水稻室内抗二化螟鉴定技术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这些方法的抗性鉴定结果高度吻合,离体叶片鉴定方法是目前最快速、有效的抗二化螟鉴定方法。并通过离体叶片和活体成株鉴定方法对转Vip3A基因水稻材料进行鉴定,再次验证了离体叶片鉴定方法的有效性。此外,初步发现对于同为鳞翅目水稻害虫稻纵卷叶螟,用离体叶片鉴定方法也可进行有效鉴定。

    锰肥在水稻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尹晓辉1,2,邹慧玲1,2,3,方雅瑜1,2,陈楠1,2,杨登1,2, 魏祥东1,2*
    2016, 22(4): 39-41,4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4.011
    摘要 ( )   PDF(552KB) ( )  

    总结了国内外锰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概况,以及锰在水土中的存在形式、锰对水稻的生理作用及对产量的影响,并对锰肥在水稻上的应用研究进行了展望。

    不同有机肥处理对水稻品质和食味的影响
    陈帅君1,边嘉宾1,2,3*,丁得亮1,3,崔晶2,3
    2016, 22(4): 42-4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4.012
    摘要 ( )   PDF(540KB) ( )  

    以华北地区主栽的11个水稻品种为材料,采用5种有机肥处理方法,探讨不同处理水稻的品质、食味情况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有机肥处理对水稻外观品质虽没有显著影响,但有机肥处理的数值高于常规处理,其中,酒糟处理的整精米率最高,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最低;食味方面,蛋白质含量、直连淀粉含量、RVA特性,除味道以外的食味品尝结果不同处理间都不存在显著差异,而食味特性各项指标上各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米糠处理在食味特性和品尝上都优于其他处理,而且蛋白质含量最低,常规处理直链淀粉含量最低。

    淮北地区机插超级粳稻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特征
    梁健, 李晓峰, 舒鹏,张洪程,霍中洋*,戴其根,许轲,魏海燕,郭保卫
    2016, 22(4): 46-5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4.013
    摘要 ( )   PDF(1076KB) ( )  

    为探究淮北地区不同氮肥水平下粳型超级稻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特征。在大田机插条件下,以常规中熟中粳超级稻和非超级稻(对照)为试材,设置3个氮肥水平即0、225、300 kg/hm2。从产量构成因素、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等角度分析不同氮肥水平下粳型超级稻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超级稻平均产量呈增加趋势,对照产量则是先增加后减少。粳型超级稻最高产量平均值较对照最高产量平均值高10.98%。与对照相比,超级稻在3个氮肥水平下每穗粒数和群体颖花量高,结实率和千粒重与之相当;群体茎蘖移栽后早发快长,最终成穗率高;拔节前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比对照低,拔节后比对照高,超级稻粒叶比在3个氮肥处理下均高于对照;拔节前,超级稻干物质积累量比对照低,而拔节至抽穗、抽穗至成熟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比对照高7.77%和6.96%;植株氮素阶段积累量和植株阶段吸收速率,移栽至拔节、拔节至抽穗、抽穗至成熟阶段超级稻均比对照高。淮北地区粳型超级稻籽粒产量在3个氮肥处理下均表现出明显的增产优势。超级稻移栽后叶面积指数、粒叶比和光合势较高,最终茎蘖成穗率高;穗型大,群体总颖花量高,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多;生育期相近的中熟中粳超级稻产量高于对照与其较强的氮素吸收特性有关。

    离子束诱变双胚苗水稻的谷粒性状及相关分析
    黄雅琴1,2,刘敏杰1,李尽哲1*,黄群策2,庞瑞华3
    2016, 22(4): 53-55,6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4.014
    摘要 ( )   PDF(439KB) ( )  

    为了挖掘无融合生殖种质并提供参考资料给一系法杂交水稻的选育,以离子束诱变所得同源四倍体双胚苗突变水稻品系、近亲系和介导后代为研究材料,对其农艺性状、谷粒性状、谷粒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四倍体双胚苗品系相比,二倍体双胚苗品系的株型小、主穗颖花数多、谷粒小、谷粒容重高、谷粒容重对单粒重贡献最大;披碱草介导品系的株型大、主穗颖花数多、谷粒大、谷粒容重高、单粒质量高、谷粒体积对单粒重贡献最大;原始亲本在各项指标参数中都差异不明显。

    苯醚甲环唑和嘧菌酯在水稻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残留分析
    陈国峰1,2,刘峰1,张晓波1,董见南1,陶波2
    2016, 22(4): 56-6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4.015
    摘要 ( )   PDF(767KB) ( )  

    本文建立了气质联用仪测定稻田环境中苯醚甲环唑和嘧菌酯的残留分析方法,对苯醚甲环唑和嘧菌酯在水稻、土壤和田水中的消解动态和残留规律进行了研究。苯醚甲环唑和嘧菌酯在糙米、稻壳、植株、土壤和田水中的最低检测浓度均为0.20 mg/kg,最小检出量为0.2 ng,在不同样品中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0.8%~109.5%,相对标准偏差在1.7%~19.7%之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和嘧菌酯在水稻植株和田水中的残留消解动态规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模型,苯醚甲环唑在水稻植株和田水中的残留消解半衰期分别为6.3~11.6 d和1.4~11.6 d;嘧菌酯在水稻植株和田水中的残留消解半衰期分别为3.6~8.7 d和2.9~23.1 d。以推荐剂量600 g/hm2和1.5倍推荐剂量900 g/hm2,最多施药3次,距最后一次施药15 d时,苯醚甲环唑和嘧菌酯在糙米中的最高残留量分别为0.461 mg/kg和0.634 mg/kg,低于我国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3-2014)中规定的糙米中苯醚甲环唑最大残留限量0.5 mg/kg和欧盟、美国规定的糙米中嘧菌酯最大残留限量5.0 mg/kg。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病程度与发病因子关系探讨
    李仲惺1,楼珏2,卢华金2
    2016, 22(4): 62-6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4.016
    摘要 ( )   PDF(338KB) ( )  

    根据温州市1990-2014年细菌性条斑病发生的历史资料,应用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了温州市晚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程度与发病时间、雨日、雨量、相对湿度、平均气温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影响晚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病程度最大的因子是发病时间,雨日、雨量、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对发病程度直接作用较小,但在始发病时间早的情况下,明显促进了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

    宁波市晚稻稻米中重金属污染分析及风险评估
    王明湖1,连瑛2,庞欣欣1,席杰君1,吴丹亚1
    2016, 22(4): 65-6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4.017
    摘要 ( )   PDF(445KB) ( )  

    2014年,在宁波全市范围采集了168个晚稻样品,检测了稻米中无机砷、汞、铬、铅、铜、镉等6个指标。通过综合污染指数、单项污染指数、膳食健康风险评估等评价方法,对宁波市晚稻稻米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显示,宁波市晚稻稻米重金属污染总体安全情况良好,均处于安全水平,象山、余姚两地总体污染水平相比其他地区略高;镉单项污染指数偏高,在部分区县存在一定安全隐患;膳食健康安全水平总体良好,但部分样品的镉、铬存在着一定的膳食健康风险隐患。

    问说水稻起源
    朱元军
    2016, 22(4): 69-7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4.018
    摘要 ( )   PDF(412KB) ( )  

    本文阐述了稻的起源学说,基于江西省万年县野生稻到栽培稻植硅石和花粉完整驯化遗存的考古发现,提出了万年县是中国稻作的起源地之一,为研究中国栽培稻的起源提供了重要依据。

    综合信息
    河南省2015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6, 22(4): 71-71.  DOI:
    摘要 ( )   PDF(129KB) ( )  
    品种与技术
    育苗伴侣用量对机插秧秧苗生长的影响
    姜心禄1,廖晖2,贾波2,唐长春3,李旭毅1,池忠志1,郑家国1*
    2016, 22(4): 72-7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4.019
    摘要 ( )   PDF(385KB) ( )  

    为探明“育苗伴侣”在成都平原稻麦两熟模式下机插秧育秧中的适宜用法与用量,以杂交稻组合德优4727为材料,对不同用量“育苗伴侣”在机插秧育秧中的效果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在水育旱管育秧模式下,采用30 g/盘的用量,采取与营养土混匀装盘方式,40 d秧龄时,秧苗生长整齐,成苗率高,对叶龄的影响较小,极显著提高秧苗鲜质量、秧苗干质量、充实度、根数、根鲜质量、根干质量,从而使秧苗生长矮健,满足插秧机的作业要求。

    稻鳖共生单季晚稻主要病虫发生特点及绿色防控关键技术
    蔡炳祥1,王根连2,任洁1
    2016, 22(4): 75-76,8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4.020
    摘要 ( )   PDF(442KB) ( )  

    以稻鳖共生千亩示范方为核心,根据德清县单季晚稻主要病虫发生特点,总结了稻鳖共生技术中绿色稻米病虫害控制关键措施。多年实践表明,这些控制措施能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农药用量,实现绿色稻米生产。

    甬优12单产15.44 t/hm2形成原因及栽培技术分析
    俞卫星,胡新春,王新溪
    2016, 22(4): 77-8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4.021
    摘要 ( )   PDF(524KB) ( )  

    2014年永康市有4块单季稻甬优12攻关田产量超14.00 t/hm2,其中施振全种植的高产田产量高达15.44 t/hm2,创永康市单季稻单产最高纪录。本文分析了甬优12攻关田生育期间天气状况和栽培技术特点,探讨了高产形成的原因和技术上有待改进之处。

    机插水稻微喷灌硬盘基质集中育秧技术规程
    金军1,魏广彬2,李伟海1,李妍1
    2016, 22(4): 81-8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4.022
    摘要 ( )   PDF(386KB) ( )  

    为满足水稻机械化育秧的目标要求,规范基于微喷灌硬盘基质育秧条件下,机插水稻标准化育秧作业、育秧操作流程、秧苗的苗期管理、壮秧标准等,特制定本规程。

    施锌对鄂中地区水稻产量和籽粒锌含量的影响
    徐维明1,李小坤2,杨运清3,邓中华1,潘琴1,王波3
    2016, 22(4): 84-85,8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4.023
    摘要 ( )   PDF(356KB) ( )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锌肥施用对水稻产量和籽粒锌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锌肥可以提高水稻产量,与不施锌肥处理相比,每hm2施用锌肥30 kg可使水稻增产8.8%,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分别增加10.2%和7.0%;施用锌肥还可以显著提高水稻成熟期各部位锌含量和锌积累量,与不施锌肥处理相比,每hm2施用锌肥30 kg后水稻籽粒锌含量和锌积累量分别增加36.2%和47.7%。

    中籼迟熟高产抗病新组合内香6优9号的选育与应用
    袁小珍1,2,李耘1,2*,刘洁1,2,付唯1,2,刘兴义1,2,付强1,2
    2016, 22(4): 86-8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4.024
    摘要 ( )   PDF(217KB) ( )  

    内香6优9号系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用自育恢复系泸恢9号与四川内江内香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育成的香型抗病不育系内香6A配组而成的高产、抗病中籼迟熟杂交稻新组合。该组合品质优良、产量高、抗性好、适应性广,并于2015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2015007)。

    三系杂交糯稻新组合嘉糯Ⅰ优721高产制种技术
    扶定,鲁伟林,马汉云,霍二伟,王青林*,沈光辉,全瑞兰
    2016, 22(4): 88-8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4.025
    摘要 ( )   PDF(357KB) ( )  

    根据杂交糯稻嘉糯Ⅰ优721父母本的特征特性,结合多年制种实践,总结了该组合高产制种技术要点,以期为大面积制种提供科学依据。

    南繁基地稻水象甲传入的风险与防控
    方世凯,李琳,周文豪
    2016, 22(4): 90-9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4.026
    摘要 ( )   PDF(284KB) ( )  

    稻水象甲是侵入我国的一种重要检疫性水稻害虫,目前已经在我国大部分稻区扩散蔓延。海南岛尚没有稻水象甲发生为害的报道,但海南岛是稻水象甲的适生分布区,加上稻水象甲具有孤雌生殖的繁殖特点,从理论上说,只要有一只稻水象甲成虫被携带进入,就会繁殖一个种群世代,稻水象甲在南繁区传播蔓延的风险相当大。建议禁止水稻稻桩进入南繁区,并对来自疫区的水稻南繁材料加强植物检疫,把该虫拒于南繁基地之外。

    两系优质晚稻广两优7203的特征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
    曲姗姗1,邱六根2,石宠良3,温和楦4,周卫营1,程攀1,阴云伙1,徐晓明1,陈龙1,田发春1,李土明1,彭炳生1*
    2016, 22(4): 92-9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4.027
    摘要 ( )   PDF(301KB) ( )  

    广两优7203是中国水稻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用广占63S与中恢7203组配而成的强优势两系杂交稻组合,2013年通过浙江省审定,2014年通过国家审定。本文主要介绍了该组合在江西大面积试验示范的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优质常规籼稻南晶占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刘传光1,2,周新桥1,2,陈达刚1,2,李丽君1,2,李巨昌1,陈友订1,2*
    2016, 22(4): 94-9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4.028
    摘要 ( )   PDF(264KB) ( )  

    南晶占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集优质、高产、抗稻瘟病为一体的常规籼稻品种,于2015年8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米质达国标1级。本文介绍了其选育过程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长粒、优质粳稻不育系嘉81A的选育及应用
    高荣村,陆金根,李金军*
    2016, 22(4): 96-,9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4.029
    摘要 ( )   PDF(264KB) ( )  

    嘉81A是浙江省嘉兴市农科院联合有关单位育成的长粒、优质BT型粳稻三系不育系,2014年12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的现场技术鉴定。本文主要介绍了嘉81A的选育过程及相关特性。

    优质稻新品种广源占15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梁青,刘峰, 陈伟雄, 陈玉英,梁继生,陈雪瑜
    2016, 22(4): 97-9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4.030
    摘要 ( )   PDF(264KB) ( )  

    广源占15号是由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广州乾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育成的感温型优质常规稻新品种,2015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米质达国标和广东省省标优质1级,中抗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等。本文介绍了广源占15号的选育过程及栽培技术要点。

    籼型光温敏两系不育系H153S的选育及应用
    张伟,汪婉琳,翟春节,樊勇,王申,张德文*
    2016, 22(4): 99-10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4.031
    摘要 ( )   PDF(388KB) ( )  

    光温敏核不育系转育起点温度的高低是决定两系杂交水稻制种能否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选育起点温度较低的光温敏核不育系可以显著提高两系杂交水稻制种纯度。本课题组利用系谱选育法,将播始历期较短、不育起点温度较高、农艺性状较好的两系不育系中间材料7HS006与播始历期较长、育性转换温度较低的绿102S进行杂交,选育出籼型两系不育系H153S,该不育系的不育起点温度较低,育性稳定,可繁性、农艺性状较好。H153S将在两系杂交水稻制种和推广中起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昆虫性信息素配备新型飞蛾诱捕器群集诱杀水稻二化螟的效果研究
    司兆胜1,宫香余1,翟宏伟2
    2016, 22(4): 102-10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4.032
    摘要 ( )   PDF(351KB) ( )  

    对新型飞蛾干式诱捕器诱捕效率进行了测试,从6月20日至9月20日,共调查13次,累计诱蛾量 8 605头,平均每台诱捕器诱蛾344头。性诱剂处理区、施药区和不施药区虫伤株率分别为为1.77%、1.19%和81.90%,枯鞘率分别为1.11%、0.65%和14.68%,白穗率分别为1.87%、0.35%和38.83%。性诱剂防治效果95.18%,比药剂防效低3.92个百分点。就本试验结果来看,新型诱捕器操作简便,易于维护,使性信息素大面积诱杀二化螟的可行性提高。

    不同药剂防治单季晚稻稻纵卷叶螟的效果分析
    王国荣1,韩尧平2,黄福旦1,李斌1,陈尤嘉1,徐红星3*,吕仲贤3*
    2016, 22(4): 105-10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4.033
    摘要 ( )   PDF(268KB) ( )  

    为筛选对稻纵卷叶螟具有较好防效的生物药剂和化学药剂,在晚稻分蘖末期,开展了防治五(3)代稻纵卷叶螟低龄幼虫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甲维·氟酰胺ME、PLB+TCP、15%茚虫威EC和10%四氯虫酰胺SC等化学药剂交替使用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较好,生物药剂20亿PIB/mL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效好,可推广。

    两系杂交稻两优6206机插制种关键技术
    徐剑,唐照锐,苏祥忠,李友强
    2016, 22(4): 107-10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4.034
    摘要 ( )   PDF(492KB) ( )  

    两优6206是利用两系不育系丰6S与优质恢复系R206配组育成的籼型晚稻新品种,具有生长势强、生育期适中、抗性强、米质优、产量高等特点。2015年在江苏盐城黄海农场开展父母本同时机插制种技术研究,通过肥水管理,花期镜检和调整,父母本花期相遇和异交结实都较好,制种平均单产3.55 t/hm2。本文介绍了两优6206的亲本特征特性及机插制种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