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论与研究
    我国杂交粳稻育种进展与展望
    东丽1,2,3,李志彬1,2,3,张平良1,2,3,蔡卓1,2,3,曲丽君1,2,3,王芳4,华泽田1,2,3,4
    2016, 22(5): 1-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5.001
    摘要 ( )   PDF(669KB) ( )  

    文回顾了我国杂交粳稻发展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对当前杂交粳稻研究现状及取得的重要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根据当前杂交粳稻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和技术策略,以促进我国杂交粳稻的发展。

    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郝帅帅,顾道健,陶进,朱宽宇,赵鑫杰,邓土养,马永恒,张耗*
    2016, 22(5): 6-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5.002
    摘要 ( )   PDF(529KB) ( )  

    秸秆还田作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具有固碳、促进养分元素循环、减少化肥施用、维持土壤肥力的积极作用。本文概述了作物秸秆的利用现状、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并对秸秆还田研究进行了展望。

    西南单季稻区立体生态亚区划分探讨
    张晓梅1,2,杨从党3,丁艳锋1,武卫3,李刚华1*
    2016, 22(5): 10-1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5.003
    摘要 ( )   PDF(615KB) ( )  

    通过对西南3省1市69个水稻种植区气象站点10年的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各区水稻生育期特点,把西南立体生态区划分为4个生态稻作区(热带稻作区、温暖稻作区、温凉稻作区、冷凉稻作区),并细分为5个生态亚区(干热籼稻亚区、湿热籼稻亚区、温暖籼粳稻交错亚区、温凉籼粳稻交错亚区和高原冷凉粳稻亚区)。根据这一划分制定相应的栽培措施和方案,以指导各区域水稻生产。

    西南稻区水稻高温缓解技术研究
    熊洪1,2,徐富贤1,2,张林1,2,朱永川1,2,郭晓艺1,2,蒋鹏1,2,刘茂1,2,周兴兵1,2,田绍平3
    2016, 22(5): 15-1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5.004
    摘要 ( )   PDF(521KB) ( )  

    本文鉴定了311个水稻品种的耐热性,筛选出50多个耐或较耐热的品种。同时系统研究了不同品种适期早播早栽提早抽穗的效果,不同肥料运筹与水稻高温承受能力的关系,微量元素或植物调节剂在高温条件下对水稻结实率的影响等。最后提出了西南稻区水稻高温缓解技术要点,以指导该稻区水稻生产防灾减灾。

    综合信息
    吉林省2014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6, 22(5): 19-19.  DOI:
    摘要 ( )   PDF(87KB) ( )  
    专论与研究
    江西省冷害发生规律研究及水稻种植制度分析
    邱在辉1,孔萍2,余传元1*,黄国娟3,陈红萍1,雷建国1,王智权1,张晓宁1,肖平义4,王晓玲1,Cristina D. Xiao1,肖宇龙1*
    2016, 22(5): 20-2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5.005
    摘要 ( )   PDF(869KB) ( )  

    以江西省81个常规气象观测站1961-2012年的数据为基础,对江西省“倒春寒”及“寒露风”的发生规律进行分析,确定江西省适宜的水稻种植制度。分析结果显示,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江西省“倒春寒”灾害气候发生风险总体呈降低趋势;在年平均气温和秋季平均气温升高的背景下,“寒露风”灾害气候发生的风险并没有降低,且有提前出现的趋势。因此,在水稻种植制度上,除了选用耐寒性好的品种外,还应合理扩大“中熟-中熟”的搭配种植模式,同时应尽量避免双季杂交晚稻的直播栽培。

    综合信息
    吉林省2015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6, 22(5): 26-26.  DOI:
    摘要 ( )   PDF(127KB) ( )  
    专论与研究
    太湖地区水稻地方品种品质性状多样性研究进展
    敖雁1,吴启2*,薛萍1,朱志强1,陆豪杰1
    2016, 22(5): 27-3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5.006
    摘要 ( )   PDF(559KB) ( )  

    太湖地区种稻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水稻地方品种资源,水稻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可为优质资源的保护利用以及选育新品种提供一些参考。本文从遗传多样性的概念、研究方法、太湖地区水稻地方品种品质性状多样性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总结了太湖流域水稻地方品种资源的相关利用价值。

    综合信息
    海南省2015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6, 22(5): 30-30.  DOI:
    摘要 ( )   PDF(136KB) ( )  
    专论与研究
    大田越冬水稻种子的筛选鉴定
    张维林,王长春,胡海涛,杨玲*
    2016, 22(5): 31-3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5.007
    摘要 ( )   PDF(550KB) ( )  

    连续阴雨与早春低温是影响我国南方水稻生产的主要不利气候因素,常导致水稻烂芽和烂种。本研究通过在自然条件下筛选大田中越冬后而能够在翌年发芽成长为植株的方式,以期获得成苗率高、烂芽烂种率低的种质资源。结果表明,172份种质在自然条件下经历冬季后,绝大部分种质的种子腐烂,仅Kasalath和日本晴种子在大田越冬后能发芽生长。这两种常规水稻种子大田越冬特性的发掘,将为培育降低烂芽烂种率的优良品种提供宝贵种质资源。

    缓控释氮肥种类和用量对南方粳稻产量和收益的影响
    张鸿燕1,陈燕2*,刘宇新1,周利军2
    2016, 22(5): 35-3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5.008
    摘要 ( )   PDF(389KB) ( )  

    为探明南方丘陵区粳稻种植中适宜的缓控释氮肥种类和合理的用量,本研究以普通尿素为对照,分析比较了2种包膜尿素(树脂包膜尿素和水溶性聚合物包膜尿素)不同用量下粳稻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变化,并结合成本投入评估了不同处理的收益。结果表明,与普通尿素相比,施用缓控释肥显著提高了南方丘陵区粳稻产量、氮肥农学效率和收益,其中水溶性聚合物包膜尿素是较好的缓控释肥种类,适宜用量为195 kg/hm2(纯N)。

    黑龙江不同积温带水稻品种对不同时段低温冷害的适应性研究
    张巍巍,柴永山*,孙玉友,魏才强,李洪亮,解忠,刘丹,程杜鹃
    2016, 22(5): 38-4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5.009
    摘要 ( )   PDF(450KB) ( )  

    以覆盖黑龙江省三个积温带的123个水稻品种(品系)为试材,将6月30日-7月29日每10天为1段分3个时段对水稻进行低温处理,以研究冷害发生规律。结果发现,水稻在6月30日-7月19日受低温易发生延迟型冷害,7月10日-7月19日受低温易发生障碍型冷害,证实了低温对水稻冷害的时段效应;第一积温带水稻在7月10日-7月19日受低温易发生延迟型冷害,第一积温带水稻在6月30日-7月9日受低温易发生障碍型冷害,第二、三积温带水稻在6月30日-7月19日受低温易发生延迟型冷害,第二、三积温带水稻在7月10日-7月19日受低温易发生障碍型冷害,体现了水稻应对低温的生态区效应。这对黑龙江省抗寒水稻品种的选育以及抗寒措施的提出具有指导意义。

    盐碱地区水稻食味值及其与品质性状的关系
    王莹,夏明,于亚辉,阙补超,郑英杰,李林蔚,王彤
    2016, 22(5): 42-4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5.010
    摘要 ( )   PDF(240KB) ( )  

    以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提供的65个水稻品系为试材,分析了这些水稻品系食味值的总体表现,及食味值与各品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参试品系品质普遍较好,但品系间各品质性状有一定差异;各参试品系食味值在60.44~84.00之间,品系间差异显著,并接近正态分布;食味值与垩白粒率、垩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长宽比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在品种选育过程中,应选择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相对较低,籽粒长宽比较小的品种,这样可以提高食味值。但是,食味值的提高会增加稻米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

    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水稻产量性状分析
    高世伟1,聂守军1*,史淑春1,刘晴1,刘宇强1,常汇琳1,谢树鹏1,熊琰2
    2016, 22(5): 44-4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5.011
    摘要 ( )   PDF(376KB) ( )  

    为明确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水稻高产育种目标,分析了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30个水稻品种的产量性状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大的第一主因子为每穗粒数,第二主因子为剑叶宽,第三主因子为千粒重,第四主因子为穗长,第五主因子为结实率,第六主因子为株高。在今后高产育种工作中,应将改良水稻株型及提高每穗粒数作为工作基础。

    不同耕作和种植方式对稻田杂草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Rajender Singh Chhokar1等著,禹盛苗2译
    2016, 22(5): 48-5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5.012
    摘要 ( )   PDF(619KB) ( )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7种不同水稻耕作和种植方式[水田翻耕移栽(puddling transplanting, PT)、免耕移栽(no tillage transplanting, NTT)、水田翻耕滚筒湿播(puddling drum wet seeding, PDWS)、免耕滚筒湿播(no tillage drum wet seeding, NTDWS)、传统耕作旱穴播(conventional tillage dry drilling, CTDD)、沟垄灌溉旱穴播(furrow irrigated raised beds system dry drilling, FIRBSDD)和免耕旱穴播(no-tillage dry-drilling, NTDD)对稻田杂草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PT处理下水稻产量最高,杂草干物质量最低;与移栽相比,直播(direct seeded rice, DSR),包括旱直播和湿直播,杂草生长能力最强,且不管有无杂草均降低了水稻产量;直播处理因杂草使水稻减产91.4%~99.0%, 而PT和NTT处理分别减产16.0%和42.0%;香附子、龙爪茅、长穗苋、珠子草和假海马齿等杂草种类在DSR处理中大量出现,但在PT处理中未出现。大田示范试验结果表明,普通水稻品种(HKR-47和IR-64)在DSR处理较PT处理减产达15.8%,但优质水稻品种(Sharbati和PB-1)在两处理间无明显差异。当前劳动力紧缺,人工插秧需要大量劳力,因此亟需开发好氧栽培(如免耕直播和机插)模式下的适宜水稻品种及其相关配套农业机械及技术。

    品种与技术
    江西滨湖地区籼粳杂交稻品种适应性和丰产性鉴定与分析
    陈忠平1,罗赣丰2,郑厚亮3,王建忠3,邓敏超4,程飞虎1*
    2016, 22(5): 53-5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5.013
    摘要 ( )   PDF(414KB) ( )  

    为鉴定江西滨湖地区单季粳稻的适应性和丰产性,对8个籼粳杂交稻品种生产力开展了评价试验。结果表明,这8个籼粳杂交稻品种均可在江西滨湖地区作单季稻种植,但产量差异显著,甬优系列品种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丰产性。其中,甬优12、甬优1538表现出超强的生产潜力,在滨湖地区种植优势明显。

    光身型粳稻嘉58超高产群体特征分析
    蔡之军1,潘日定2,刘贵富3,高荣村1,李金军1*
    2016, 22(5): 56-6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5.014
    摘要 ( )   PDF(593KB) ( )  

    以光身粳稻嘉58为材料,于2014年、2015年通过调控栽培措施构建了超高产(产量≥11.25 t/hm2)、高产(11.25 t/hm2>产量≥9.75 t/hm2)和一般生产产量(9.75 t/hm2>产量≥7.5 t/hm2)3个产量群体,对3个产量群体的产量构成特征、茎蘖生长动态、叶面积动态及构成、干物质积累转运等地上部特征进行了追踪调查。结果表明,与高产群体、一般生产产量群体相比,超高产群体的结实率和千粒重差异不显著,但总颖花量极显著提高;超高产群体在有效分蘖临界期至拔节期的茎蘖增加平缓、无效分蘖发生少、高峰苗低、茎蘖衰减平缓、成穗率高;超高产群体的叶面积指数、抽穗期后干物质积累量、收获指数均显著提高。提出了嘉58的超高产群体的主要经济指标并讨论了其高产栽培技术。

    不同穗型高原粳稻品种的产量分析
    王云华1,徐峥嵘2,刀勇3,李应菊4,闻高能1,潘涛芬1,李贵勇5*
    2016, 22(5): 61-6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5.015
    摘要 ( )   PDF(417KB) ( )  

    以高原粳稻区大面积应用的大穗型、穗粒型、多穗型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穗型品种的产量潜力。结果表明,这3种穗型品种均可获得11.00 t/hm2以上的超高产,其主要原因是穗粒协调,形成了较多的颖花数;多穗型品种的颖花数主要靠有效穗贡献,大穗型品种的颖花数主要靠穗粒数贡献,穗粒型品种的颖花数靠有效穗和穗粒数协调贡献;抽穗前期干物质积累量为多穗型品种>穗粒型品种>大穗型品种,抽穗后期干物质积累量为大穗型品种>穗粒型品种>多穗型品种。

    综合信息
    云南省2015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6, 22(5): 64-64.  DOI:
    摘要 ( )   PDF(97KB) ( )  
    品种与技术
    籼粳杂交水稻制种父本机插机收技术初探
    陆惠斌1,马寅超2
    2016, 22(5): 65-6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5.016
    摘要 ( )   PDF(379KB) ( )  

    介绍了宁波市4年来籼粳杂交水稻制种父本机插机收的试验示范情况,分析比较了父本机插机收与人工插种收割的成本和制种产量,提出了杂交水稻父本机插机收的配套栽培技术。

    专论与研究
    水稻白叶枯病为害损失测定与防治指标探讨
    沈颖1,王华弟1*,赵敏2,叶建人3,黄贤夫3,李仲惺4
    2016, 22(5): 68-7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5.017
    摘要 ( )   PDF(415KB) ( )  

    水稻白叶枯病是浙江稻区常发流行性病害,调查研究其为害与损失,科学制订防治指标,对于有效预测和综合防控病害,确保水稻丰产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浙江桐庐、余杭等地几年来水稻白叶枯病发生为害损失调查测定,探明了病害发生为害与损失的关系,分别建立了水稻分蘖、圆秆拔节和孕穗破口期株、叶发病率与产量损失率关系的6个模型,考查了侵染发病对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受害稻株株高下降、实粒数减少、空秕率增加是导致减产的主要原因。调查分析了田间用药和防治成本,测定了经济允许水平,首次提出了该病防治指标为水稻株发病率5%、叶发病率3%。该指标经浙江桐庐、温岭、温州等地大田验证与示范应用,与实际发生为害情况相符,药治面积压缩1/3,省药、节本、增效,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品种与技术
    叠盘暗化催芽处理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赵青松1,狄霖2,胡锁军3,钟志仁1
    2016, 22(5): 71-7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5.018
    摘要 ( )   PDF(350KB) ( )  

    以南粳9108为材料,比较分析了不同育秧处理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暗化催芽基质育秧处理的秧苗株高、茎基粗、叶龄、SPAD值、百株鲜质量显著高于未暗化催芽基质育秧处理和营养土育秧处理,且各指标变异系数最小。对秧苗评价指标进一步分析,结果也表明,经暗化催芽基质育秧处理的秧苗出苗率、壮苗指数、根系盘结力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育秧进程可以加快2~3 d。可见,暗化催芽处理作为基质育秧的一项必要技术,对提高育秧质量有着关键影响,在生产中应加以大力推广。

    综合信息
    湖北省2015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6, 22(5): 73-,77,81.  DOI:
    摘要 ( )   PDF(406KB) ( )  
    品种与技术
    钵苗机插水稻育秧关键技术
    杨松,沈进松,王进友,耿婷
    2016, 22(5): 74-7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5.019
    摘要 ( )   PDF(570KB) ( )  

    针对钵苗机插水稻育秧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多年大面积高产攻关示范和小区试验,吸取了钵苗机插育秧的经验教训并总结了标准化育苗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秧田整地与培肥、营养土配制、机械播种、秧龄与播种量的控制、暗化出苗、秧田管理等重要技术环节,对今后大面积推广应用钵苗机插新技术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水稻区试中人工插秧和收割改机械作业初探
    林建勇,陈明霞,陈国新,罗荣光
    2016, 22(5): 78-8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5.020
    摘要 ( )   PDF(536KB) ( )  

    以人工作业为对照,探讨了机械插秧和机械收割替代水稻区域试验中人工插秧和人工收割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区域试验采用机械插秧处理会缩短参试水稻的生育期、不同程度影响其主要经济性状及产量,同时,操作中存在无专配秧盘、换秧频繁、机身过长难操作、小区株数难确定等问题,需进一步探究解决办法;而机械收割具有简单易操作、省时、省工、高效等特点,可在区域试验中大范围推广应用。

    品种更替对中熟粳稻氮素吸收的影响
    王朋,张志高,周义东,孙杰
    2016, 22(5): 82-8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5.021
    摘要 ( )   PDF(308KB) ( )  

    以江苏省各时期代表性中熟粳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在品种更替过程中氮素吸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各主要生育期植株氮素积累量均表现为现代品种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早期品种;各类型品种氮素积累均主要集中在拔节期-抽穗期,且此阶段营养元素吸收占整个生育期养分吸收的比例随品种更替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早期品种在成熟期仍有大量的氮、磷、钾营养残留在茎鞘中,而现代品种尤其是杂交稻,成熟期营养物质向籽粒的运转率较高。

    硅肥对膜下滴灌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王圣毅1,2,陈林1,2*,李丽1,2,朱江艳1,2,银永安1,2*,丁志强3
    2016, 22(5): 85-8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5.022
    摘要 ( )   PDF(498KB) ( )  

    为确定适合膜下滴灌水稻生长的施硅量,以T-43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用量硅肥对膜下滴灌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硅肥用量为0 kg/hm2)相比,施硅有利于水稻分蘖早发快发,减少无效分蘖,提高水稻生育后期叶片叶绿素含量;施硅还可以增加水稻秆型指数,增强植株抗倒伏能力,135 kg/hm2的施硅量秆型指数最大;90 kg/hm2的施硅量使水稻后期冠层有效辐射吸收量降低变慢,有利于水稻抽穗后更好的利用光能进行有机物生产;硅肥主要是通过影响穗长、实粒数和结实率来促进产量的提高,施硅量135 kg/hm2的处理产量最高,但与施用量为90 kg/hm2的处理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施用硅肥有利于膜下滴灌水稻的生长,但从经济角度考虑,以施用量为90 kg/hm2较为适宜。

    播期对陕南不同粳稻品种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李小刚1,赵胜利1,王俊义1,王保军1*,吴可夫2,郭明星1,陈耀楠1,闫理峰1
    2016, 22(5): 89-9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5.023
    摘要 ( )   PDF(431KB) ( )  

    以楚粳38等5个粳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播期对不同粳稻品种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粳稻品种在陕南种植时,随着播期的推迟,成熟期相应推迟,产量也逐步下降;随着播期推迟,灌浆结实期日平均气温的降低,粳稻品种的垩白粒率、垩白度极显著降低,外观品质变优;不同粳稻品种之间产量、稻米品质差异显著。因此,选用优质、高产品种同时适当延迟播种,是解决陕南地区粳稻品种产量和稻米品质矛盾的有效途径。

    综合信息
    辽宁省2015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6, 22(5): 92-92.  DOI:
    摘要 ( )   PDF(110KB) ( )  
    品种与技术
    机插武运粳24号单产700 kg/667 m2生育特性及栽培技术
    李伟海1,段云辉2
    2016, 22(5): 93-9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5.024
    摘要 ( )   PDF(457KB) ( )  

    以武运粳24号机插稻示范方的苗情监测数据为样本,归纳总结其机插条件下获得700 kg/667 m2产量所表现出的生长发育特性,并探讨了相配套的栽培管理技术。

    优质抗白叶枯强毒菌系V型菌水稻新品种白粳占的选育
    成太辉1,刘焕城1,朱小源2,陈深2,3,杨健源2,伍圣远2,孔德全1,曾列先2*
    2016, 22(5): 97-9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5.025
    摘要 ( )   PDF(266KB) ( )  

    白粳占是以五百粒与粳籼89杂交的中间材料为母本,与广东省优质丰产地方品系抗白粳籼占杂交选育而成的感温型常规稻品种。该品种抗白叶枯病强毒菌系V型菌(1~3级)兼抗稻瘟病,产量与区试对照品种玉香油占相当,米质达到省标优质3级。适宜广东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季、中南和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晚季种植,特别适合广东省珠江口以西,水稻白叶枯病强毒菌系V型菌主要发病稻作区江门、阳江、湛江及雷州半岛地区种植。

    抗稻瘟病杂交水稻新组合内6优5240的选育与应用
    袁小珍1,2,李耘1,2*,刘洁1,2,付唯1,2,刘兴义1,2,付强1,2
    2016, 22(5): 99-10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5.026
    摘要 ( )   PDF(260KB) ( )  

    内6优5240系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用自育恢复系泸恢5240与内江内香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育成的香型抗病不育系内香6A配组而成的中籼迟熟杂交中稻新组合,具有分蘖力强、株型集散适中、剑叶直立、稳产性好、后期转色好、抗稻瘟病的特点。2015年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

    单季晚粳稻新品种宁84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陈国,叶朝辉,黄宣,金林灿,施贤波
    2016, 22(5): 101-10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5.027
    摘要 ( )   PDF(379KB) ( )  

    宁84系浙江省宁波市农业科学院以鉴6为母本、秀水12为父本育成的中熟晚粳稻新品种,区试平均单产达623.6 kg/667 m2,稻米品质最高达部颁2级优质标准,抗稻瘟病,适宜在浙江省粳稻区作单季晚稻种植。2015年5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杂交籼稻新品种冈8优316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周清明1,匡光亮2,黄建华3
    2016, 22(5): 104-,10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5.028
    摘要 ( )   PDF(247KB) ( )  

    冈8优316系由四川华元博冠生物育种有限责任公司和四川农大高科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育成的杂交籼稻新品种,具有生育期适中,中抗稻瘟病、纹枯病和稻曲病,抗热耐旱,抗冷耐寒,抗倒性强,适应性广,稳产性好,产量高,米质较优等特点。本文重点介绍了其特征特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栽培技术要点。

    甬优17机插种植表现及高产配套技术
    吴美娟,黄洪明,汪暖
    2016, 22(5): 105-10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5.029
    摘要 ( )   PDF(325KB) ( )  

    通过试验以及高产示范,分析了不同育秧基质和水稻壮秧剂用量对机插稻秧苗的影响,以及不同机插密度的增产效果。小结了甬优17机插栽培的种植表现和高产栽培技术。

    优质抗稻瘟病恢复系HR107的选育与应用
    胡承伟,李洪胜*,李继辉,黄海清,王光建,李春勇
    2016, 22(5): 108-10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5.030
    摘要 ( )   PDF(261KB) ( )  

    HR107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用多系1号与恩恢995杂交F1作母本,Milyang 83作父本杂交,经连续多年自交选育而成的优质抗稻瘟病中籼水稻恢复系。所配组合宜香1A/HR107、乐丰A/HR107和金23A/HR107分别于2008年和2010年通过湖北省审定。本文介绍了HR107的特征特性及应用情况。

    籼型三系不育系庆龙A的选育与应用
    周华,杨毅*,王榕宁,王绥军
    2016, 22(5): 110-11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5.031
    摘要 ( )   PDF(271KB) ( )  

    庆龙A是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三亚分公司以(天丰B/Y华农B)F6//天丰A杂交育成的籼型三系不育系,具有综合性状好、育性稳定、异交结实率高、配合力强等特点。于2015年7月通过广东省种子总站组织的专家鉴定。

    优质抗病水稻新品种粤标5号的选育及特征特性
    何秀英1,王玲2,陈钊明1,林菲2,程永盛1, 陈粤汉1,刘维1,卢东柏1,潘庆华2*,廖耀平1*
    2016, 22(5): 112-11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5.032
    摘要 ( )   PDF(273KB) ( )  

    粤标5号是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系谱选育相结合的方法,将稻瘟病广谱抗病基因Pi2导入粤丰占中,经多代选择育成的优质抗病常规水稻新品种。该品种高抗稻瘟病,对广东的优势菌群中B、中C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3.8%~100%、92.9%~100%,丰产性较好,米质达国标优质1级,抗倒性强。2015年5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

    各地稻米
    孝感糯稻生产的历史回顾与产业化发展设想
    郑明1,2,3,王伟刚1,2,谢春甫1,刘华曙1,刘长兵1,3*,聂文龙1
    2016, 22(5): 114-11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5.033
    摘要 ( )   PDF(723KB) ( )  

    回顾了孝感糯稻生产的历史,分析了孝感糯稻各生产阶段的特点,提出了发展糯稻产业化和育种攻关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