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论与研究
    我国杂交籼稻选育进展
    陈家彬,林纲,赵德明,江青山,贺兵,张杰,姜方洪
    2017, 23(1): 1-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1.001
    摘要 ( )   PDF(423KB) ( )  

    自水稻杂种优势被利用以来,我国杂交籼稻育种取得显著进展,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根据国家水稻数据中心水稻品种审定数据信息,对我国籼型水稻不育系研究进展、杂交籼稻品种审定情况、籼型超级稻品种发展现状和几个籼稻育种大省的杂交籼稻国审情况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并对杂交籼稻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综合信息
    国家2016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7, 23(1): 4-,9,42,68,77,80.  DOI:
    摘要 ( )   PDF(663KB) ( )  
    专论与研究
    不同特征消费者对大米饭的喜好研究
    李梦黎1,于熙林1,殷丽君1,王丽娟1,李晶2,房振2,李再贵1*
    2017, 23(1): 5-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1.002
    摘要 ( )   PDF(695KB) ( )  

    我国是稻谷生产、消费的主要国家之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大米品质的要求也日益提升。本研究选取全国范围内有代表性的7座城市——天津、哈尔滨、西安、长沙、杭州、广州和成都,共征集163名消费者作为品评员,对4种大米(粳稻和籼稻各2种)进行感官评价。结果发现,不同地域、年龄和性别的消费者对大米饭的喜好不同;传统籼稻市场地区,消费者对粳稻的评价明显高于籼米,说明籼米市场萎缩而粳稻市场逐渐南移的趋势更加明显。

    中熟类型甬优籼粳杂交稻组合产量优势形成及其形态生理特征
    李晓芸,孟天瑶,戴其根*
    2017, 23(1): 10-1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1.003
    摘要 ( )   PDF(738KB) ( )  

    以中熟类型甬优籼粳杂交稻组合甬优2640、甬优1640为材料,常规粳稻镇稻11、武运粳30和杂交籼稻丰两优香1号、新两优6380为对照,比较各类型品种在干物质积累、穗部特征、叶片形态及茎秆特性上的差异。结果表明,甬优籼粳杂交稻两年平均产量为11.3 t/hm2(11.1、11.4 t/hm2),较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分别高6.6%和13.0%;产量构成上,甬优籼粳杂交稻的每穗粒数和群体颖花量显著高于对照,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低于对照;甬优籼粳杂交稻抽穗期、成熟期的干物质量及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依次为13.4 t/hm2、21.6 t/hm2、6.9 t/hm2,均显著高于对照;穗部特征上,甬优籼粳杂交稻的单穗质量和着粒密度高于对照,穗长略低于杂交籼稻,近80%的籽粒集中于中上部,而常规粳稻75%的籽粒集中于中下部,杂交籼稻籽粒分布相对匀称;甬优籼粳杂交稻上3叶的叶宽和卷曲率高于对照,叶长和叶基角处于对照之间(以杂交籼稻最大),披垂度最低,上部1、3叶差异显著;株高、穗高、秆长及穗下节间占秆长的比例以杂交籼稻>甬优籼粳杂交稻>常规粳稻;成熟期单茎茎干质量、单茎鞘干质量及基部节间单位长度干质量以甬优籼粳杂交稻最高。中熟类型甬优籼粳杂交稻组合产量优势特征为足穗基础上,主攻大穗,并保持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形态生理特征表现为籽粒集中于中上部,上3叶大小适宜,叶片内卷且直立,株高及穗下节间占秆长的比例适中,成熟期茎秆充实度好。

    拔节期杂交中稻对淹水胁迫的响应及指示性指标探讨
    晏军1,2,吴启侠1,2,朱建强1,2*,徐笑笑1,张露萍1
    2017, 23(1): 17-2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1.004
    摘要 ( )   PDF(1552KB) ( )  

    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强降水频发,杂交中稻在拔节期易受涝害影响。为定量揭示淹水胁迫对水稻的影响和科学评估灾损,提供形态学、生理特性和产量结构的数据基础,同时筛选拔节期水稻淹水胁迫后受涝及减产程度的指示性指标,在丰两优香1号拔节期设计了不同淹深(1/4PH、1/2PH、3/4PH和全淹)及不同淹水持续时间(3 d、6 d和9 d)交互试验。结果表明,拔节期杂交中稻受淹后,株高、节间显著伸长,且第2节间伸长速度快于第1节,植株黄叶数显著增多,最长叶片长度显著增长,且株高增长量(YPH)、节间长度(YIL)、黄叶数(YYL)、最长叶片长度(YLL)均与淹涝天数(D)和淹深(H)呈显著的二元一次关系;同一淹水持续时间处理,随着淹水深度的增加,水稻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逐渐降低,而可溶性糖含量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剑叶中MDA含量均随淹水历时和淹水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在根系中,当淹水持续时间为3 d和6 d时,其MDA含量随淹水深度的增加而升高,但在淹水持续时间为9 d时,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其拐点在1/2 PH淹水深度;同时,在同一淹水持续时间下,随着淹水深度的增加,叶片和根系中S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而剑叶中POD活性持续升高,且水稻受淹越深,其增加幅度愈大,但在根系中的变化趋势是先升高后降低,拐点出现在淹水第6 d的1/2 PH淹深;拔节期水稻受到不同程度涝害后,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下降,当淹水深度达到株高的1/4且持续6 d,其结实率降低20%以上,产量减少19%以上。灰色关联度和聚类分析表明,叶绿素b、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a可作为拔节期水稻受涝后的关键性生理指标,用于指示、监测水稻受涝及减产程度。

    不同地力和施氮水平下水稻叶片SPAD值及产量的分析
    李杰,冯跃华*,王旭,麻井彪,吴彦利,李香玲,叶勇,黄佑岗,牟桂婷
    2017, 23(1): 26-30,3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1.005
    摘要 ( )   PDF(691KB) ( )  

    以Q优6号为材料,分析了不同地力条件下不同施氮水平对水稻叶片SPAD值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产量与表观供氮量存在极显著的曲线相关,且当表观供氮量在575.27 kg/hm2时,Q优6号产量较高;不同处理下各生育时期SPAD值大小顺序为抽穗期>拔节期>成熟期,且差异主要表现在抽穗期和成熟期;拔节期和抽穗期不同地力和施氮水平下水稻冠层4张叶片各自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顶3叶和顶4叶上,可以利用两者的SPAD值作为参数进行氮素营养诊断;SPAD值与表观供氮量之间存在显著线性相关,且采用SPADL3×L4/mean进行拟合时效果更好,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获取水稻叶片SPAD值次级指标可以实现对田块速效氮含量的估计。

    栽培模式对稻米品质特性的影响
    瞿华香1,赵萍2,刘洋3,张玉烛3*
    2017, 23(1): 31-3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1.006
    摘要 ( )   PDF(576KB) ( )  

    以超级稻组合88S/1128和常规优质稻品种湘晚籼17号为材料,探讨了不同栽培模式(旱作覆膜、水作覆膜、旱作不覆膜、常规栽培等)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品种一致表现为旱作覆膜栽培的糙米率、精米率最高,水作覆膜栽培的整精米率最高;同一品种不同栽培模式的粒长和长宽比无显著差异,但覆膜栽培的垩白粒率、垩白大小更高。88S/1128旱作覆膜与常规栽培相比,直链淀粉含量降低、胶稠度变小、糊化温度升高;而湘晚籼17号旱作覆膜与常规栽培相比,直链淀粉含量降低、胶稠度变大、糊化温度降低。2个品种蛋白质含量表现一致,均为旱作不覆膜>常规栽培>旱作覆膜>水作覆膜。稻米品质性状变异度最大的为外观品质,其次为蒸煮食味品质,碾米品质变异度相对较小。

    分蘖期干旱处理时间对水稻产量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段素梅1,杨安中1,黄义德2
    2017, 23(1): 36-4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1.007
    摘要 ( )   PDF(862KB) ( )  

    以新两优6号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生育阶段干旱胁迫历时对水稻生长、生理指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处理使水稻株高得到抑制,抗倒伏能力提高;使叶片MDA浓度、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明显增加,随着干旱历时增加,先是急速增加,而后下降;分蘖期短时间干旱胁迫(T1)未造成新两优6号减产,产量反而增加9.2%。

    开花期水分胁迫对水稻生长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郑传举1,李松2
    2017, 23(1): 43-4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1.008
    摘要 ( )   PDF(359KB) ( )  

    以水稻品种准两优527和Ⅱ优162为材料,研究了开花期水分胁迫对其生长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下,千粒重和结实率显著下降,导致单株产量降低,同时株高降低、叶面积减小、叶绿素含量降低;水分胁迫后,稻米的整精米率降低,垩白度和垩白粒率上升,蛋白质含量增加,直链淀粉含量下降,其中,整精米率受到的影响最大。因此,水稻开花期田间保持适宜的水分极其重要。

    新型水稻专用配方肥施用效果及施肥方式研究
    郭志刚,沈补根,韦杏花
    2017, 23(1): 46-5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1.009
    摘要 ( )   PDF(603KB) ( )  

    根据水稻的营养需求设计了A、B、C 3种水稻全营养配方肥,设30 kg/667 m2、40 kg/667 m2和50 kg/667 m2 3种施肥水平,进行田间试验,以筛选能够促进水稻生长并且提高产量的配方肥,确定其适宜施肥量及施肥方式。结果表明,与传统施肥方式相比,施用A肥能够促进水稻结实,提高实粒数,同时不增加秕谷数;施用B肥在促进株高、茎粗及有效分蘖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施用C肥无明显优势。施肥量30 kg/667 m2明显不足,施肥量50 kg/667 m2的处理水稻长势最佳且产量较高。综合分析,以B肥总体效果最好,且施肥量以50 kg/667 m2较为适宜。

    滇杂粳保持系稻米与优质软米RVA谱特征值的比较分析
    姜珍珍,栾一方,柳展,李丹丹,张江丽,许红云,金寿林,文建成,谭学林*
    2017, 23(1): 51-53,5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1.010
    摘要 ( )   PDF(492KB) ( )  

    为加强滇型优质杂交粳稻的选育,利用快速黏度分析仪,对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保存的159份滇型杂交粳稻保持系稻米RVA谱特征值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并与云南优质软米云恢290的RVA特征值进行比较和判别。主成分分析表明,与稻米口感品质有关的8个RVA指标可归为软硬、胶稠、回生这3个主成分因子,这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9.64%;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供试的保持系材料可分为2大类型,Ⅰ类包括了147份(占比92.45%),又可分为3个亚类;贝叶斯判别分析显示,Ⅰ-1和Ⅰ-3亚类稻米的RVA特征值与云恢290相符性最高。

    气相色谱法测定稻米中毒死蜱的不确定度
    吴俐,陈铭学,牟仁祥,曹赵云,许萍
    2017, 23(1): 54-5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1.011
    摘要 ( )   PDF(366KB) ( )  

    对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稻米中毒死蜱农药残留的不确定度进行了评定。通过对测定过程中各变量的分析,确定了不确定度的来源,建立了相关数学模型,并对各变量的不确定度进行计算,最终算出合成不确定度。当水稻中的毒死蜱农药残留量为0.107 mg/kg时,测定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为0.013 mg/kg(k=2)。

    韩国稻作技术创新与转型
    王亚梁,朱德峰*,张玉屏,陈惠哲,向镜
    2017, 23(1): 57-5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1.012
    摘要 ( )   PDF(462KB) ( )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韩国水稻种植方式发生了转型。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韩国水稻机插秧比例快速上升,手插秧比例下降,到90年代基本实现了水稻种植的机械化;省工节本的直播稻产量受不确定因素影响较大,且稻米品质不如机插秧和手插秧,其种植面积出现了波动,现只占韩国水稻种植面积的4%左右。本文介绍了韩国水稻机插秧、湿润直播和旱直播技术的作业流程。

    广东水稻生产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梁俊芬1,周怀康2
    2017, 23(1): 60-6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1.013
    摘要 ( )   PDF(571KB) ( )  

    以2004-2014年广东水稻成本收益数据为基础,采用成本收益比较法分析了年际间、品种间、区域间水稻成本收益,以及水稻与经济作物的成本收益情况。分析结果显示,近10年来广东水稻生产成本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稻谷价格上涨幅度远低于生产成本涨幅,导致水稻种植效益持续走低、甚至亏损,尤其是单位面积净利润和成本利润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大大低于蔬菜、水果、花生等经济作物。笔者认为,广东水稻生产收益偏低的主要原因是规模经营程度低、成本高,因而,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根本途径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

    品种与技术
    近30年国家和湖南省审定的水稻品种白叶枯病抗性分析
    高杜娟,唐善军,陈友德,李友荣
    2017, 23(1): 65-6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1.014
    摘要 ( )   PDF(483KB) ( )  

    总结了近30年参加国家和湖南省水稻区域试验品种的白叶枯病抗性情况,并对审定推广的抗病品种进行了分析,以为我国水稻白叶枯病抗性育种提供参考,减轻白叶枯病带来的危害。

    建国以来渝东北地区水稻品种演替分析与展望
    程绪生1,邹小红2,王丹丹1
    2017, 23(1): 69-7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1.015
    摘要 ( )   PDF(475KB) ( )  

    建国至今,渝东北地区水稻品种经历了高秆良种、矮秆良种、杂交稻品种三个重要的推广时期。历时最长、作用最大的杂交水稻推广期,又经历了推广初期的摸索,到汕优2号、汕优63、D优63主推组合的确立,再到杂交稻多组合区域“集团当家,轮换种植”推广模式的确立等发展阶段,有效推动了渝东北地区水稻生产的发展。目前该地区水稻生产呈现出品种数量明显增多、单个品种面积下降的趋势。今后水稻品种的选择推广应向抗病、高产、优质、综合性状优良的方向发展。

    综合信息
    重庆市2016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7, 23(1): 72-72.  DOI:
    摘要 ( )   PDF(140KB) ( )  
    品种与技术
    成都平原不同茬口直播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蒋鹏1,2,熊洪1,2,张林1,2,朱永川1,2,郭晓艺1,2,周兴兵1,2,刘茂1,2,徐富贤1,2*
    2017, 23(1): 73-7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1.016
    摘要 ( )   PDF(539KB) ( )  

    2015年在四川省德阳市进行大田水稻直播试验,以早稻、早熟中稻、中熟中稻、迟熟中稻等4种类型水稻品种为材料,设置3个播期茬口(前茬作物分别为蔬菜、油菜和小麦),研究不同茬口和品种类型对直播稻产量形成的影响,为茬口及品种类型的科学搭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水稻播种至齐穗、齐穗至成熟的生育期缩短;早稻、早熟中稻、中熟中稻的产量先增加后下降,迟熟中稻的产量显著降低。蔬菜茬口和油菜茬口以中熟中稻的产量最高,分别为8.47 t/hm2和9.30 t/hm2,小麦茬口则以早熟中稻的产量最高,为7.99 t/hm2。随着播期的推迟,早熟中稻、中熟中稻的干物质积累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早稻、迟熟中稻的干物质积累量呈降低趋势。由此可见,成都平原蔬菜茬口和油菜茬口水稻直播以选用中熟中稻品种较为适宜,小麦茬口水稻直播则选用早熟中稻较好。

    施用冷杉针叶三萜酸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郑光耀1,闫林林1,王成章1, 刘关华2,郭海滨2,韦朝宽1
    2017, 23(1): 78-8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1.017
    摘要 ( )   PDF(365KB) ( )  

    以镇稻8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用量冷杉针叶三萜酸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喷清水对照相比较,施用冷杉针叶三萜酸后能够提高水稻千粒重和产量,并能提高稻米的糙米率、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改善稻米碾磨品质和营养品质。10%冷杉针叶三萜酸水乳液最适施药方法为:播种前拌种剂量80 mL/t、分蘖期和抽穗期喷施剂量80 mL/hm2,能使水稻增产16.60%。

    花香A系列杂交水稻组合产量及米质性状相关及通径分析
    王平1,白玉路1, 王闵霞1,蒲志刚1,张志勇1,向跃武2,李璐2,方春燕3,张志雄1*
    2017, 23(1): 81-8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1.018
    摘要 ( )   PDF(522KB) ( )  

    对10个花香A杂交组合参加水稻区域试验的产量和品质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性状中日产量与有效穗数、株高与穗长、总粒数与实粒数均成极显著正相关,日产量对产量的贡献最大(0.7205),其次为有效穗数;米质性状中整精米率与垩白粒率、长宽比与垩白粒率、垩白度呈显著负相关。提出了以花香A为亲本在配制杂交组合时,应主要通过提高其日产量、有效穗数,并适当延长其生育期、降低其株高与穗长来提升产量;同时,适度降低籽粒长宽比,从而提高灌浆效率,降低垩白粒率、垩白度,进而提高整精米率,提升稻米品质。

    甬优 1540钵苗机插850 kg/667 m2群体指标与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吴桂成1,宋秧泉1,吴建明1,盛永明2,顾菊根2,王见林3
    2017, 23(1): 86-8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1.019
    摘要 ( )   PDF(547KB) ( )  

    以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为材料,在钵苗超稀植机插方式下,比较分析了其在不同产量(高产、超高产)水平下的群体结构、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的表现,并提出了甬优1540钵苗超稀植机插850 kg/667 m2群体指标,总结了配套的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绿先机、绿聚能两种复合肥对水稻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李进前,杨立年,周定邦,左京,魏丽者
    2017, 23(1): 90-9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1.020
    摘要 ( )   PDF(238KB) ( )  

    为探讨绿先机、绿聚能复合肥对水稻产量及效益的影响,笔者特设置了此试验,对水稻茎蘖动态、穗部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等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绿先机复合肥提高了水稻的分蘖成穗率;增加了一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数,减少了枝梗退化率;对水稻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均有促进作用,进而提高了水稻产量;绿先机复合肥成本较低,可进一步增加水稻的生产效益。

    水稻穴盘精播钵苗对秧苗生长和插秧质量的影响
    姜心禄1,2,李旭毅1,2, 池忠志1,2,王少华3,叶利3,杨福明4,郑家国1,2*
    2017, 23(1): 92-9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1.021
    摘要 ( )   PDF(497KB) ( )  

    为了培育适应种植制度特点又适应插秧机作业的秧苗,对采用钵苗穴盘、钵形毯状盘、塑料软平盘培育的机插秧秧苗和机插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钵苗穴盘育秧,具有节省种子,播种精度、出苗率、成苗率高的优点。秧龄为20 d时3种秧苗质量差异小,此后,钵苗穴盘秧苗质量优势逐渐突出。30 d时,3种秧苗插秧质量差异不大;但40 d或更长时间,钵苗穴盘育秧插秧质量好于钵形毯状盘、塑料软平盘育秧,且返青期明显缩短,这更适宜于成都平原稻麦两熟种植制度区域。

    组合用药防治超级杂交稻甬优12病虫害及效益分析
    汪爱娟1,张舟娜1,张凤娣2,梁金根3,李阿根1,黄世文4*
    2017, 23(1): 96-9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1.022
    摘要 ( )   PDF(470KB) ( )  

    于2014年在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纤石村水稻绿色防控区,进行了不同药剂组合、不同施药时期全程防控超级杂交稻甬优12病虫害的试验,同时考察了成本效益。结果显示,组合用药在减少化学农药施用量和节约成本的同时能有效防控多种病虫害。在栽培与肥水管理措施相同的情况下,与处理3(农民常规防治方法)相比,处理1减少用药次数1次,节约成本418.5元/hm2,挽回稻谷损失1 264.5 kg/hm2(增产12.25%),增收14.30%;与处理3相比,处理2用药次数减少1次,挽回稻谷产量损失603.0 kg/hm2(增产5.84%),增收5.90%。表明不同药剂组合在防治水稻病虫害的成本效益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选择合适的用药方案可以起到节本增效、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稻米品质的作用。

    杂交晚稻新组合五丰优105的选育与应用
    徐金仁1,2,邬小胜2,3
    2017, 23(1): 100-101,10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1.023
    摘要 ( )   PDF(417KB) ( )  

    五丰优105系江西省国穗种业有限公司用自育恢复系R105与三系不育系五丰A配组而成的杂交晚籼稻新组合,具有高产稳产、米质优、抗性较强、适应性广、生育期适中等特点。2015年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优质杂交稻泸优华占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廖盛水
    2017, 23(1): 102-10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1.024
    摘要 ( )   PDF(275KB) ( )  

    泸优华占系江西先农种业有限公司用泸香078A与华占配组育成的籼型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2014-2015年在福建沙县种植示范,表现生育期适中,前期早发,分蘖力强,植株较矮,较抗倒,米质优,具有高产稳产性与广适性。本文总结了其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常规粳稻新品种作单季稻种植对比试验总结
    汪向东,张长海
    2017, 23(1): 104-106,10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1.025
    摘要 ( )   PDF(476KB) ( )  

    选取7个常规粳稻品种,以武运粳23号为对照,在桐城市进行种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这7个常规粳稻品种均适合在桐城市作单季粳稻种植,经济性状优良,产量高,抗病性强,耐肥抗倒,平均单产11.26 t/hm2,比对照增产23.19%。

    固始县水稻机插高产高效制约因素探讨及对策
    申培林1,张晓峰1,陈旭友2,胡海波1,祁玲1,蒋鸿燕1
    2017, 23(1): 107-10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1.026
    摘要 ( )   PDF(390KB) ( )  

    以固始县63块机插秧田为研究对象,对影响固始县水稻机插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固始县水稻机插高产高效制约因素主要有:品种多、乱、杂;播种量和秧龄偏大,机插密度偏小;磷、钾肥用量不足,偏施基蘖肥,不施穗肥,分蘖肥一次施入且比例偏低,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机插条件下不同密肥管理对武运粳30号产量的影响
    张庆1,2,徐晓杰1,3*,朱晓玉1,徐洁芬1, 朱邦辉1,3,徐玉峰1,3
    2017, 23(1): 110-11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1.027
    摘要 ( )   PDF(250KB) ( )  

    以早熟晚粳新品种武运粳30号为材料,探讨在机插条件下不同密肥管理对该品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行株距为29.7 cm×9.9 cm、每丛5.3株苗规格下武运粳30号产量最高。建议在今后的机插生产中,尽量调小株距、加大抓苗量,达到适宜的群体关系,促早够苗,以获得足够多的有效穗数;在穗肥施用方面,在中期及时搁田、及早落黄的基础上,分2次(倒4叶期和倒2叶期)施穗肥, 每667 m2用量为10 kg尿素或9 kg尿素+9 kg复合肥配合施用。

    不同药剂不同施药次数防治水稻纹枯病田间药效试验
    刘祥臣1,赵海英1,丰大清1,李彦婷1,余贵龙1,吕未1,黄华2, 刘明成2
    2017, 23(1): 112-11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1.028
    摘要 ( )   PDF(376KB) ( )  

    通过田间试验,比较分析了不同药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5%嘧菌酯悬浮剂1 350 g/hm2、24%噻呋酰胺悬浮剂345 g/hm2、25%丙环唑乳油600 g/hm2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均在87%以上,43%戊唑醇悬浮剂的防效为74.38%;4种药剂的田间药效比生产上常用药剂井冈霉素的防效分别提高0.79倍、0.75倍、0.69倍、0.43倍,头季和再生季每hm2综合增收6 499元、4 042元、2 051元、1 913元。从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来看,25%嘧菌酯悬浮剂、24%噻呋酰胺悬浮剂、25%丙环唑乳油均可以作为本地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主体药剂进行推广应用。

    综合信息
    吉林省2016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7, 23(1): 114-114.  DOI:
    摘要 ( )   PDF(136KB) ( )  
    各地稻米
    云贵高原水稻育种试验基地规划探讨
    徐加平,王学辉,周莉
    2017, 23(1): 115-11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1.029
    摘要 ( )   PDF(459KB) ( )  

    笔者从事水稻育种工作多年,对育种基地的选址规划,试验田、机耕路、沟渠设计,设施设备配套等工作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结合育种需要,现将水稻育种基地的规划设计及综合配套技术介绍给育种企事业单位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