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论与研究
    2016年我国审定的水稻品种及基本特性分析
    林海,王志刚,鄂志国,庞乾林*
    2017, 23(6): 1-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6.001
    摘要 ( )   PDF(624KB) ( )  
    分析了2016年我国水稻品种的审定情况及通过省级以上审定水稻品种的基本特性。结果表明,2016年我国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水稻品种共有492个次(有13个品种通过两个及以上省份审定),其中,籼型常规稻36个、籼型两系杂交稻137个、籼型三系杂交稻166个、粳型常规稻87个、粳型杂交稻25个(其中19个为籼粳杂交稻)、不育系41个。区试平均产量籼型常规稻为501.36 kg/667 m2,比区试对照增产3.86%;籼型两系杂交稻为592.54 kg/667 m2,比区试对照增产5.46%;籼型三系杂交稻为552.96 kg/667 m2,比区试对照增产5.16%;粳型常规稻为624.94 kg/667 m2,比区试对照增产7.48%;粳型杂交稻为651.96 kg/667 m2,比区试对照增产8.91%。品种品质表现是粳稻好于籼稻,常规稻好于杂交稻,优质达标率粳稻为51.79%、籼稻为43.95%,常规稻为56.91%、杂交水稻为41.77%。并列举了一些对单个病害抗性表现较好的品种。
    富含叶酸水稻研究进展
    韩娟英1,何曦2,蒋宙蕾2,梅沙2,张宁2*,吴殿星2
    2017, 23(6): 7-1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6.002
    摘要 ( )   PDF(760KB) ( )  
    叶酸缺乏是世界性的公共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人类健康。水稻是世界第一大主粮,也是我国大部分人日常能量摄入的主要来源。但是水稻籽粒中叶酸含量极低,因此,通过提高水稻的叶酸含量将有助于解决我国以及全球许多以水稻为主粮的国家和地区的叶酸缺乏问题。本文介绍了叶酸的结构、在生物中的生理功能及叶酸缺乏带来的影响,阐述了叶酸在植物体内生物合成的途径,以及目前水稻叶酸强化的研究进展。
    栽培措施对稻米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谢成林,唐建鹏, 姚义,陆佩玲
    2017, 23(6): 13-1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6.003
    摘要 ( )   PDF(883KB) ( )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稻米品质愈发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概述了本世纪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在栽培措施对稻米品质影响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并从播期、密度、种植方式、肥料运筹、水分管理和种养模式等方面总结了优质稻米生产技术,供生产者参考。
    作物氮素无损快速营养诊断研究进展
    宋丽娟1,叶万军2,郑妍妍1,苏戈1
    2017, 23(6): 19-2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6.004
    摘要 ( )   PDF(525KB) ( )  
    植物的氮素营养诊断技术方法有化学诊断和无损测试诊断,其中化学诊断包括植株的全氮诊断和植株硝酸盐快速诊断;而无损测试技术则包括叶绿素荧光动力学诊断法、叶绿素仪法、机器视觉、光谱遥感等。根据作物氮素营养诊断方法的发展,总结了各种作物氮素营养诊断方法的优缺点,提出无损快速诊断技术可作为农作物生产上的氮素营养测定方法,有着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钵苗机插密度对双季晚稻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
    舒鹏1,郭保卫1,霍中洋1*,周年兵1,张洪程1,程飞虎2,陈忠平2, 陈恒3, 戴其根1,许轲1,魏海燕1
    2017, 23(6): 23-3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6.005
    摘要 ( )   PDF(1374KB) ( )  
    以杂交籼稻品种五丰优T025 、籼粳杂交稻品种甬优538、常规粳稻品种小叶迟熟为材料,设置5个钵苗机插密度(D1,33 cm ×12 cm;D2,33 cm ×13 cm;D3,33 cm ×14 cm;D4,33 cm ×15 cm;D5,33 cm ×16 cm),以毯苗机插为对照(CK,30.0 cm×13.2 cm),比较研究了不同钵苗机插密度对双季晚稻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旨在探明水稻钵苗机插在双季晚稻区的适宜栽插密度。试验结果表明:(1)三种类型水稻的产量均随移栽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相同密度条件下D1处理产量均极显著高于CK,2年平均增产8.13%~9.50%;(2)钵苗机插水稻移栽后群体的茎蘖数均表现为处理D1>D2>D3>D4>D5,与CK相比,D1处理的茎蘖数栽后增长快,拔节后群体茎蘖数消减缓慢,成穗率高;(3)移栽期至拔节期、拔节期至抽穗期、抽穗期至成熟期三种类型水稻钵苗机插的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光合势均表现为处理D1>D2>D3>D4>D5,移栽期至拔节期CK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光合势大于D1处理,拔节期至抽穗期、抽穗期至成熟期D1的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及光合势均高于CK;(4)钵苗机插水稻主要生育期的群体干物质量均表现为处理D1>D2>D3>D4>D5,而单茎干物质量却表现出相反的趋势;(5)钵苗机插水稻在主要生育时期的叶面积指数及抽穗期群体的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及粒叶比均随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抽穗期群体的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及粒叶比D1处理极显著高于CK。本试验结果表明,在双季晚稻区不同类型水稻品种钵苗机插最适宜行株距为33 cm ×12 cm。
    豫南“籼改粳”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
    宋晓华1,刘秋员2,彭波3,段斌1,何世界1,李慧龙1,张波1,宋世枝1*
    2017, 23(6): 32-3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6.006
    摘要 ( )   PDF(672KB) ( )  
    简要介绍了豫南稻区“籼改粳”的基本情况和在理论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高温、稻瘟病和纹枯病、三代三化螟危害是豫南粳稻产量低、品质差的三大障碍因子,而播期早是产生障碍的根源,推迟粳稻播期是“籼改粳”的关键技术;豫南“籼稻-小麦”轮作存在制度缺陷,推迟粳稻播期可以得到修复,因秧龄过长而减产、机插秧以及抛秧难以利用等问题得到解决;增产提质、机械化、轻简化、规模化生产是“籼改粳”的必然选择;“东粳西移”是解决豫南粳稻品种利用的有效途径;机插秧、抛秧有利于实现粳稻推迟播种,而“泥质法”育秧解决了高温条件下育秧的问题,提高了机插秧、抛秧的秧苗素质;粳稻晚播稻瘟病、纹枯病和三化螟已不再是豫南“籼改粳”的毁灭性病虫害,恶苗病、干尖线虫病、稻蓟马、稻曲病上升为主要病虫害;水稻两段栽培技术是根据水稻高产稳产生长发育规律,分别从群体、形态和机能构建三个方面进行栽培设计,按照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阶段进行定向培育的一种栽培方法,不仅高产稳产,而且减肥减药。
    NAC转录因子在水稻抗逆基因工程中的应用进展
    段俊枝1#,李莹2#,赵明忠1, 魏小春1,任银铃1
    2017, 23(6): 37-4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6.007
    摘要 ( )   PDF(736KB) ( )  
    水稻经常遭遇干旱、高盐、低温、病原菌等逆境胁迫,影响其生长发育甚至产量。NAC转录因子是植物特有的、最大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在水稻生长发育及抵御多种非生物及生物胁迫反应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阐述了水稻NAC转录因子的结构、分类及染色体定位,并阐述了NAC转录因子在水稻抗旱、耐盐、耐冷及抗病等抗逆基因工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为NAC转录因子的利用及水稻抗逆遗传改良提供参考。
    基于GF-1影像面向对象分类方法的水稻种植信息提取研究
    刘绍贵1,姬忠林2,3,张月平1,李文西1,高晖1,4,杭天文1,4, 陈明1,颜怡1,4,姜义1,4,吴兵1,4,龚鑫鑫1,祝飘1,4,任红艳3*
    2017, 23(6): 43-4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6.008
    摘要 ( )   PDF(960KB) ( )  
    应用遥感技术提取水稻种植信息是农业遥感的重要内容。GF-1卫星WFV数据为农业信息提取提供了新的途径,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是遥感解译的重要方法。本研究以扬州市为研究区域,基于GF-1影像WFV数据,采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提取水稻种植信息,并实地调查验证试验结果,试图探讨GF-1数据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在水稻种植信息提取中的可行性与影响提取精度的因素。结果表明,应用GF-1数据,采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能够很好地完成扬州市水稻种植信息的提取,2016年扬州市有水稻种植面积214 524 hm2, 总体精度达到98.5%,Kappa系数0.95,面积精度达97.5%;实地考察能够提高提取精度,地形破碎程度越低,提取精度越高。
    高温处理对不同状态水稻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叶世青
    2017, 23(6): 47-5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6.009
    摘要 ( )   PDF(603KB) ( )  
    以2个早籼稻品种的超干种子、干种子、鲜种子、湿种子、露白种子为材料,研究了高温处理对不同状态水稻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不同种子状态耐受高温能力存在极显著差异,从强到弱依次为超干种子>干种子>鲜种子>湿种子>露白种子;水温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比气温更显著;处理温度超过一定范围,发芽率随着温度升高和时间延长极显著下降;不同品种高温处理后的种子发芽率表现相同规律趋势,但也存在极显著个体差异;种子水分制约种子耐受高温能力,种子水分含量越高,耐受高温能力越弱。
    连作晚稻钵形毯苗精量稀播机插技术研究
    陈少杰1, 蒋琪1, 朱德峰2, 陈惠哲2
    2017, 23(6): 53-5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6.010
    摘要 ( )   PDF(458KB) ( )  
    为了解决连作晚稻育插秧中存在的播种量高、秧苗素质差及植伤较重等问题,以籼粳杂交稻甬优538和甬优1540为材料,对钵形毯苗和常规毯苗的播种育秧与机插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毯苗播种育秧方式相比,钵形毯苗精量播种育秧可以有效降低播种量,培育带土壮秧;与毯苗机插相比,钵形毯苗机插技术的伤秧率和漏插率低,在降低插秧密度条件下,其抽穗期叶面积指数、抽穗期-成穗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有效穗数却更高,实际产量增幅在5.42%~6.40%之间。
    杂交中稻分蘖期干旱对产量的影响及其缓解技术研究
    徐富贤1,2,蒋鹏1,张林1,2,熊洪1,2*,周兴兵1,朱永川1,刘茂1,郭晓艺1
    2017, 23(6): 57-5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6.011
    摘要 ( )   PDF(352KB) ( )  
    以杂交中籼迟熟组合宜香优300和川谷优642为材料,在海南陵水旱季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分蘖期干旱处理对中籼迟熟杂交稻产量的影响及其缓解技术。结果表明,干旱会造成水稻减产,主要原因是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显著降低;干旱期间平均田间持水量可作为预测产量损失度的依据;分蘖期干旱处理下,稻谷产量随着施氮量和移栽密度的增加而增加,适当提高本田施氮水平和移栽密度,可显著降低分蘖期干旱的产量损失度。
    盐胁迫对野生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刘玉兰,段开怀,李皖,张国印,孙堂玉,范文忠*
    2017, 23(6): 60-6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6.012
    摘要 ( )   PDF(520KB) ( )  
    以3个野生稻品种(系)和常规稻品种吉粳301(CK)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NaCl浓度对野生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胁迫对野生稻和常规粳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不同,NaCl 浓度≤0.3%时,盐胁迫对3个野生稻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没有影响,但促进吉粳301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NaCl浓度≥0.5%时,随着 NaCl 浓度的增大,3个野生稻种子发芽率逐渐降低,幼苗的根长、苗长、根冠比逐渐变小;NaCl浓度与 3 个野生稻种子发芽率有一定的负相关性;NaCl对野生稻幼苗根的抑制作用强于对苗的作用;不同野生稻品种对 NaCl 溶液的耐受能力不同,从大到小依次为MY-3、延引红、HY-1。
    气象因子对寒地水稻鞘腐病发生的影响
    顾鑫1,丁俊杰1*,杨晓贺1,姚亮亮1,刘伟1,赵海红1,王平1,申宏波2
    2017, 23(6): 64-6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6.013
    摘要 ( )   PDF(396KB) ( )  
    为明确主要气象因子对黑龙江省水稻主产区水稻鞘腐病发生的影响,从2007年开始连续10年进行定点调查,收集水稻鞘腐病发生时期的气象因子及病情指数,采用通径分析及逐步回归的方法,对影响水稻鞘腐病病情指数的气象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8月份的平均温度是对水稻鞘腐病影响最大的气象因子,其次为8月份的平均降雨量和9月份的平均日照时数。试验结果为适期施药防治水稻鞘腐病奠定了基础。
    返青期没顶淹水对粳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与对策
    赵青松,钟志仁,袁毅
    2017, 23(6): 66-6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6.014
    摘要 ( )   PDF(370KB) ( )  
    采用系统调查方法,探讨了水稻返青期没顶淹水持续时间对粳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同时进行了灾后补救机插秧和水直播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随没顶淹水时间的延长,水稻株高变矮,始穗期推迟,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变少,千粒重变小,产量下降,且没顶淹水时间持续越久,受害程度越深,但没顶淹水5 d内未死亡的水稻植株仍有利用价值;对于灾后秧苗生长点2/3以上死亡的田块,选择生育期短的粳稻品种进行机插秧补栽或水直播仍能取得一定的经济产量,是灾后重要的技术补救措施。
    植物免疫诱抗剂阿泰灵对杂交水稻两优6326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刘祥臣1,李彦婷1,张强1, 丰大清1,余贵龙1,赵海英1,范学军1,周云帆2,王珍3
    2017, 23(6): 69-7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6.015
    摘要 ( )   PDF(658KB) ( )  
    为了探索植物免疫诱抗剂阿泰灵对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以豫南稻区再生稻推广品种两优632为材料,开展了该药剂不同使用方式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阿泰灵能提高两优6326出苗率、秧苗素质,增强水稻抗纹枯病能力,提高稻谷产量4.90%~9.12%。提高经济效益1 069.6~2 293.4元/hm2,其中以阿泰灵稀释800倍液浸种表现最佳。
    谷物水分仪直测水稻干湿谷试验比较
    梁尹明, 周晓勇*,何广才,张伟金,孙永飞
    2017, 23(6): 73-7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6.016
    摘要 ( )   PDF(267KB) ( )  
    在水稻收割机收获后,抽取样品稻谷,按毛湿谷、净湿谷、净燥谷分别称重、测水分,获得对比数据。结果表明,应用PM-8188New型谷物水分测量仪进行毛鲜湿谷直测比干燥处理后的净谷再测,稻谷折干率及标准水分产量明显偏高,在本试验条件下,折干率平均偏高2.8个百分点,相应的单产偏高3.3%。
    一种酶制剂对稻米农残的影响
    姜心禄1,2,李旭毅1,2,池忠志1,2,吴茂力3, 陈莉4, 郑家国1,2*
    2017, 23(6): 76-7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6.017
    摘要 ( )   PDF(579KB) ( )  
    农药残留影响稻米品质,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通过引进一种酶制剂,研究了该试剂不同使用时期和使用量对稻米中农药残留的影响,以集成稻米的安全生产技术。结果表明,应用战氏生物转换酶制剂,在总用量为5 400 ~9 000 mL/hm2时,在水稻抽穗前5 d和齐穗后5 d各喷施叶面1次,可以收到较好的降低农残的效果。该酶制剂在德优4727、川优6203生产中适宜的使用量为5 400 mL/hm2以上,能实现未检出农残的效果;在宜香2115、F优498生产中适宜的使用量为9 000 mL/hm2时,才能达到未检出农残的效果。
    综合信息
    《稻之路》书讯
    2017, 23(6): 79-79.  DOI:
    摘要 ( )   PDF(194KB) ( )  
    本书提出了设立稻花为中国国花的构想,并详细讨论了其理由,对水稻的作用和地位进行了叙述,概述和新描绘了水稻起源和传播路线图,概述了稻之路——一条源远流长的生命之路和不断开拓创新的发展之路,包括水稻品种、栽培、碾米、煮饭等的简要发展史,列表介绍了我国认定超级稻品种以来的全部超级稻品种的名单和选育单位等信息。概述了稻与中国、日本、印度等东南亚、南亚主要国家社稷和我国粮政的发展的关系,概述和讨论了稻米价格的历史影响和今后调控的对策,概述和展望了稻米品牌的发展及水稻转基因技术和应用的现状和发展,概述了稻与汉字和艺术,探讨了水稻从物质到精神——中国精神的概念及稻的信仰与祭祀,最后讨论了新发展理念发展稻米粮食生产,确保供求平衡、生态美丽。 本书定价:46.00元。需要者可汇款到《中国稻米》编辑部购买。 (地址:杭州市富阳区新桥水稻所路28号,电话:0571-63370271,邮编:311400,户名:中国水稻研究所,开户行:中国建设银行浙江省富阳支行,账号:33001617235050004535(共20位),汇款请注明购《稻之路》书。
    专论与研究
    泰国水稻产业的现状与启示
    肖昕,刘迪林,江奕君,梁世胡, 何秀英
    2017, 23(6): 80-8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6.018
    摘要 ( )   PDF(571KB) ( )  
    通过分析泰国水稻生产、科研、加工和质量控制的现状,结合广东省水稻产业发展的实际,提出了广东水稻产业未来发展的一些思路。
    品种与技术
    播种方式和栽插密度对毯苗机插水稻南粳9108产量及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
    朱明,邢志鹏,吴培,钱海军,曹伟伟,胡雅杰,郭保卫,魏海燕,许轲,霍中洋,戴其根,张洪程*
    2017, 23(6): 84-8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6.019
    摘要 ( )   PDF(459KB) ( )  
    以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在印刷播种和常规播种方式下,探讨不同栽插密度对毯苗机插水稻产量及其光合物质生产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播种相比,印刷播种方式下水稻增产1.9%~6.3%,差异显著;长生育期、大群体颖花量和高干物质积累量是印刷播种方式水稻增产的重要途径;适当降低栽插密度可使印刷播种方式毯苗机插水稻获得高产,行株距30.0 cm×13.0 cm是印刷播种方式水稻获得高产的较优配置。
    籼粳杂交稻甬优12百亩方13.50 t/hm2高产栽培技术
    占才水1,周昌南1,章秀福2
    2017, 23(6): 88-8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6.020
    摘要 ( )   PDF(281KB) ( )  
    籼粳杂交稻甬优12具有株型优良、穗大粒多、结实率高、高产稳产、优质多抗等特点。2013-2016年在浙江省江山市进行百亩方攻关试验,2016年创造了单产14.56 t/hm2的浙江省单季稻攻关田历史最高纪录。本文介绍了甬优12的特征特性,并详细阐述了甬优12百亩攻关方单产达13.50 t/hm2的高产栽培技术。
    促芽肥对黄华占再生季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陈元伟, 陈其敏,徐小健,郑华斌,唐启源*
    2017, 23(6): 90-9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6.021
    摘要 ( )   PDF(550KB) ( )  
    为探讨促芽肥对再生稻再生季农艺性状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以黄华占为试验材料,尿素作为氮肥进行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在施等量发苗肥(尿素225 kg/hm2)的情况下,随促芽肥施用量(尿素0、75、150、225、300 kg/hm2)的增加,黄华占再生季的产量、株高、穗长、成穗率和最终再生率增加,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先增后减,千粒重无明显变化;促芽肥用量与再生季产量、单位面积穗数呈显著正相关,促芽肥用量为300 kg/hm2时,黄华占再生季产量最高,为4 633.8 kg/hm2,比不施促芽肥的处理增产22.69%,达极显著水平。
    生产上主要杀菌剂对稻瘟病的防效及施药时期研究
    梁梦琦1,刘连盟1,2,孙磊1,3,徐以华1,3,高健1,黄世文1*
    2017, 23(6): 93-9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6.022
    摘要 ( )   PDF(466KB) ( )  
    稻瘟病是最主要的世界性水稻病害,化学防治是目前最为有效的防控措施。通过室内生测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测试了多个特效药剂和广谱药剂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探讨了稻瘟病的最优防治适期和穗颈瘟、稻曲病兼防的可能性。结果表明,三环唑仍然是预防穗颈瘟的特效杀菌剂,而嘧菌酯、肟菌酯·戊唑醇和嘧菌酯·苯醚甲环唑等广谱杀菌剂对叶瘟表现出更好的防控效果。始穗期是防治穗颈瘟的关键时期,在发病严重的情况下在齐穗期再施1次药是必要的。如果选用合适的药剂,破口前施药对穗颈瘟也有一定的防控作用。由于防治稻曲病的最佳施药时期是破口前,因此,一次施药兼防穗颈瘟和稻曲病是可行的。
    不同秧龄对沿江地区双季晚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潘志军1,吴小文1,陈刚2,吴晨阳1,张晓红1,尹玲1,吴文革2,吕和平1
    2017, 23(6): 97-10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6.023
    摘要 ( )   PDF(545KB) ( )  
    以早熟高产品种上农粳2号和镇稻18为材料,采用常规毯苗机械栽插,分别设置20 d、24 d、28 d、32 d等4个秧龄处理,研究不同秧龄对沿江地区双季晚稻秧苗素质、生育进程、茎蘖动态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秧龄天数增加,参试品种的绿叶数、茎基宽和根系盘结力均逐渐升高;与20 d、24 d和28 d秧龄的处理相比,32 d秧龄处理的成熟期提前4~5 d,茎蘖高峰期提早15 d左右,结实率显著升高;与24 d秧龄处理相比,上农粳2号和镇稻18在32 d秧龄处理下的产量分别提高10.26%和20.82%。在秧苗强化化控和苗床管理的条件下,安徽沿江地区常规毯苗机插的栽插秧龄可延长至32 d。
    不同育秧土配施复合肥对中早39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陈兰
    2017, 23(6): 101-10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6.024
    摘要 ( )   PDF(357KB) ( )  
    以中早39为试验材料,探讨了苗床不同培肥措施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添加复合肥进行床土培肥,不同育秧土类型处理的秧苗素质和产量有显著差异,采用本地黄泥土育秧,以12 g/盘(M4)底肥的处理秧苗素质最佳,产量高;采用本地田土育秧,以8 g/盘(N3)底肥的处理秧苗素质最好,产量高。
    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柱头性状表现
    郭桂英,王青林*,鲁伟林,马汉云,沈光辉,全瑞兰,余新春,扶定,霍二伟
    2017, 23(6): 104-10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6.025
    摘要 ( )  
    以5个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为材料,分别对其柱头外露率、柱头长度、柱头宽度、柱头面积和柱头体积以及柱头活力等指标进行了观察测定,并以柱头外露率作为首要指标进行排序,得出了参试光温敏核不育系材料柱头综合性状表现结果,依次为F168S、信矮10-4S、矮青34S、广占63-4S、信丰9826S。
    播种量对龙粳39、龙粳31混种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刘传增
    2017, 23(6): 108-11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6.026
    摘要 ( )   PDF(314KB) ( )  
    在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龙粳39、龙粳31按4∶6的比例混合种植方式被广泛应用,本文研究了不同播种量对该模式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种量的增加,秧苗株高增高,叶片数和根数减少,茎基宽、充实度、秧苗地上部、地下部百株鲜质量与干质量均呈减小趋势,根系盘结力增强,秧苗立枯病病株率及病情指数增高,秧苗素质变差;产量以110 g/盘干籽处理最高,达9 282.45 kg/hm2。
    综合信息
    2015年全国及各省(市、区)粮食及水稻播种面积和产量
    2017, 23(6): 110-110.  DOI:
    摘要 ( )   PDF(78KB) ( )  
    品种与技术
    不同制剂处理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王国荣1,梁梦琦2, 孙磊2,许张杰3,黄世文2*
    2017, 23(6): 111-11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6.027
    摘要 ( )   PDF(424KB) ( )  
    盆栽试验结果显示,用漯效王1 000、1 200、1 500、2 000倍液浸种甬优12(籼粳杂交稻)和中浙优1号(籼型杂交稻)种子,2个水稻品种的种子发芽率、根长、胚芽长均与清水对照无明显差异。在不施化肥的情况下用漯效王喷施叶面,2个品种的株高、根长、地上部鲜质量、地下部鲜质量、叶绿素相对含量与清水对照也无明显差异。在对处理组施尿素后用漯效王喷施叶面,而对清水、普绿通、可杀得叁仟处理组只施尿素的情况下,漯效王处理的水稻株高、地上部鲜质量、地下部鲜质量、叶绿素相对含量明显优于清水对照、普绿通、可杀得叁仟处理。叶面喷施后14 d,漯效王处理组各指标依旧优于对照组。综合试验结果表明,漯效王在与尿素配合施用的情况下能够达到促进肥效、抗虫、促进根部和植株生长、促进分蘖的作用,并且药效持久性好。
    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在新疆的应用效果初探
    文孝荣1,王奉斌1,2*,袁杰2, 唐福森1, 赵志强2,张燕红2,朱德峰3,陈慧哲3,徐一成3
    2017, 23(6): 114-11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6.028
    摘要 ( )   PDF(341KB) ( )  
    以新疆水稻主栽品种新稻11号为试材,通过田间比较试验,探讨了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在新疆水稻生产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比常规普通平盘秧苗机插增产7.74%,比传统人工育秧手插增产13.04%;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水稻生育期比其余两种育插秧方式短;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比普通平盘秧苗机插纯效益增加177.99元/667 m2,比传统的人工育苗手插秧纯效益增383.04元/667 m2,节本增产效果显著。
    各地稻米
    广西香稻育种现状及发展策略
    陈传华,李虎,刘广林,陈远孟,罗群昌*
    2017, 23(6): 117-12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6.029
    摘要 ( )   PDF(464KB) ( )  
    对21世纪以来广西香稻品种的审定情况及广西自育香稻品种的产量、品质以及抗性等进行统计分析,探明了广西香稻的育种现状及存在问题,如广西通过审定的香稻品种中自育品种较少,且多为常规稻品种;自育香稻品种的优质达标率较低,主要原因是直链淀粉含量偏低;自育香稻品种株高适中,多为大粒型品种,后期育成品种产量有所提高,主要通过育成大穗型品种来实现;自育香稻品种稻瘟病抗性整体较差,白叶枯病前期抗性表现较好、后期出现退步等。今后应加强香稻品种的选育力度,特别是杂交香稻品种的选育力度;加快香稻品种鉴定技术的研究和利用,为香稻品种的审定提供技术支撑;加强中等偏低直链淀粉含量香稻品种的选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广西优质稻米相关地方标准,特别注重直链淀粉含量标准的调整;把提高稻瘟病抗性作为香稻品种选育过程中的重点工作内容等。
    汉中市优质稻米产业开发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赵胜利1,2,张选明1,2,黄卫群1,郝兴顺1,2,周凯1,吴玉红1,陈浩1
    2017, 23(6): 121-12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6.030
    摘要 ( )   PDF(434KB) ( )  
    汉中是陕西省水稻主产区,优质绿色稻米已成为人们的消费主流。本文阐述了汉中优质稻米产业开发的意义及现状,分析了汉中优质稻米产业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重点从7个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促进汉中优质稻米产业开发的主要措施,并对优质稻米产业开发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