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7年, 第23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7-09-20
    上一期    下一期

    专论与研究
    品种与技术
    综合信息
    品种与技术
    各地稻米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论与研究
    长江中下游稻区双季晚粳稻产量生理与资源利用效率研究进展
    陈丽虹1,2,燕金香1,褚光1,王丹英1,徐春梅1,章秀福1,陈松1*
    2017, 23(5): 1-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5.001
    摘要 ( )   PDF(533KB) ( )  
    长江中下游稻区是我国水稻主产区,同时又是单、双季稻混作区。目前,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优质大米,尤其是优质粳米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在双季稻生产中引入粳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介绍了长江中下游双季稻的温光资源特性,总结了现有双季晚(籼/粳)稻品种的种植表现,从产量、产量结构、干物质积累、群体动态、生育期、温光利用率、稻米品质等方面比较了长江中下游稻区晚粳与晚籼的可能差异。总体来说,双季晚粳在产量、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方面均显著高于晚籼;前期干物质积累两者无显著差异,但是后期干物质积累量晚粳要高于晚籼,晚粳的灌浆率显著高于晚籼,这预示着双季晚粳具有更高的产量潜力。粳稻比籼稻有着较平稳的茎蘖动态,这使其具有更强的后期光合能力、更高的后期光能利用率;全生育期晚粳比晚籼长,主要体现在推迟抽穗结实,延长结实灌浆期;粳稻全生育期积温和光照时数均显著高于籼稻,粳稻后期叶面积指数大于籼稻,光合势亦高于籼稻,而在生育前期(拔节至抽穗期)两者对温光资源的利用基本相当,因此温光利用率晚粳显著高于晚籼;另外,晚粳的稻米品质要优于晚籼。因此,相对于双季晚籼,双季晚粳具有更高的应用推广价值。
    植物碱基错配修复系统中Muts蛋白家族研究进展
    丰安徽1,3,王伍梅2,李桂娇4,郭龙彪1,张效忠2*, 崔永涛1*
    2017, 23(5): 5-1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5.002
    摘要 ( )   PDF(691KB) ( )  
    DNA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 MMR) 是DNA损伤修复的一个重要途径,主要用于细胞中DNA合成和遗传重组时发生损伤过程中出现的单个或少数碱基的缺失、插入以及错配的修复,它对维持基因组稳定性和DNA复制保真度至关重要。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都有非常保守的MMR系统。在人体DNA修复系统的研究中,发现癌症的发生与Muts蛋白家族功能缺陷密切相关。类似的在拟南芥和水稻中功能缺陷的Muts蛋白家族(同源蛋白Muts homolog,MSH)会产生增变基因表型,这将为植物的基因功能分析和育种利用奠定基础。基于此,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植物DNA错配修复及相关基因功能的研究进展,特别是植物MMR功能缺陷导致基因突变和微卫星不稳定造成的性状畸形进行了描述,对Muts蛋白家族各个亚基功能做了分类说明,并对植物中如何利用MSH产生的增变基因突变和如何利用突变育种研究进行了展望。
    东乡野生稻重要耐逆性状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邱在辉,胡标林,肖叶青,李霞,彭志勤,万勇*
    2017, 23(5): 12-1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5.003
    摘要 ( )   PDF(888KB) ( )  
    东乡野生稻是全球分布最北的普通野生稻,具有丰富的抗逆性状,其育种利用价值高。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东乡野生稻在耐冷、耐旱及抗虫等重要耐逆性状及其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以期为水稻耐逆性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定位、克隆及利用研究进展
    李定琴,钟巧芳,曾民,陈越,王波,程在全*
    2017, 23(5): 19-2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5.004
    摘要 ( )   PDF(976KB) ( )  
    白叶枯病是水稻生产上主要的细菌性病害之一,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传统的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法收效甚微,利用抗病基因培育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和环保的途径。截至目前,从栽培稻和野生稻中鉴定的抗白叶枯病基因有40个,其中32个已被定位,9个已被分离克隆。本文对这些抗白叶枯病基因的定位、克隆、基因特征和作用方式进行了介绍,重点对这些基因在生产上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水稻白叶枯病抗病育种做出了展望。
    扬州市稻田高效种养模式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
    姚义1,谢成林1*,陆佩玲1,王汝利1,李锦霞2
    2017, 23(5): 28-3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5.005
    摘要 ( )   PDF(616KB) ( )  
    近年来,扬州市根据国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要求,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禀赋,开展了多种形式稻田种养模式的示范与推广。本文阐述了扬州市稻鸭共作、稻虾共作以及稻田改作荷藕-虾共作等高效种养模式的应用现状,以单纯种稻为对照,比较了各种模式的生产效益;分析了稻田高效种养模式示范推广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促进稻田高效种养模式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对策。
    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水稻品种食味品质性状稳定性分析
    薛英会1,李婧阳2
    2017, 23(5): 32-3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5.006
    摘要 ( )   PDF(433KB) ( )  
    以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2014年审定的10个水稻新品种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析了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水稻新品种食味品质性状的稳定性。结果表明,供试的10个品种中,金禾2号的食味品质性状比较稳定,受环境的影响较小;绥稻3号的食味品质性状不稳定,受环境影响较大,但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能获得较好的品质。供试10个品种中有7个品种其亲本来自2个骨干亲本,形成2条主干系,分别是绥粳3号和绥粳4号干系。参试品种中由绥粳4号作为亲本育成或者衍生出的绥粳系品种比较多,主要都是香粳类型的品种。由绥粳3号干系和绥粳4号干系育成和衍生的水稻品种食味品质性状稳定性较差。
    超级早稻中早39的稻瘟病抗性基因测定
    梁燕,季芝娟,曾宇翔,杨长登*
    2017, 23(5): 35-3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5.007
    摘要 ( )   PDF(404KB) ( )  
    超级早稻中早39在多年的浙江省联品和区试中持久高抗稻瘟病,为明确其抗性遗传基础,用12个稻瘟病抗性基因Pi-d2、Pi-d3、Pi36、Pi37、Pi5、Pib、Piz、Pik-h、Piz-t、Pi9、Pi-ta 和Pi64的分子标记,对中早39进行抗性基因检测。结果表明,12对分子标记在中早39均有目的扩增条带;因Piz、Piz-t和 Pi9为复等位基因,中早39中至少含有10个稻瘟病抗性基因。这一结果为中早39的稻瘟病抗性遗传利用奠定了基础。
    “十二五”四川省审定高产型中籼迟熟杂交稻经济性状及产量分析
    杨扬1,2#,况浩池1,2#,曾正明1,2*,罗俊涛1,2,陈光珍1,2,蒋钰东1,2,何兴材1,2,付均1,2,郑军1,2
    2017, 23(5): 38-4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5.008
    摘要 ( )   PDF(386KB) ( )  
    对“十二五”期间四川省审定的51个高产型中籼迟熟三系杂交稻组合的经济性状和产量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经济性状与产量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这51个组合的平均有效穗数为13.89万/667 m2、穗着粒数为176.87粒、结实率为80.99%、千粒重为29.52 g、稻谷产量为547.22 kg/667 m2、增产率为5.36%。单产与有效穗数和增产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长、穗着粒、结实率和千粒重相关性均不显著;有效穗数与穗着粒数、千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穗长呈显著负相关;结实率与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在四川省这样的生态条件下,要进一步突破水稻产量水平,应在保持一定单穗质量的基础上,平衡协调穗、粒结构,适当增加有效穗数。针对不少品种结实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了提高新育杂交稻结实率的主要途径。
    寒地水稻有效穗率与产量的关系探讨
    魏才强
    2017, 23(5): 42-4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5.009
    摘要 ( )   PDF(748KB) ( )  
    以牡响1号和牡丹江32为试验材料,通过改变水稻施氮量、插秧密度及插秧株数,探讨寒地粳稻有效穗率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有效穗率与产量有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的趋势,究其原因发现,单位面积穗数随有效穗率的增加而增加,有效穗率与每穗实粒数有极显著的抛物线关系。为达到水稻最高产量不同品种有不同的栽培措施,对于牡响1号这种多穗型品种应通过提高施氮量来增加产量,而对于牡丹江32这种大穗、大粒型品种则应通过适当降低栽培密度和施肥量来达到高产。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机插水稻抽穗后茎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唐小洁,张鹏,孙善国,张彦兵,李东升,杜洪艳*
    2017, 23(5): 46-4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5.010
    摘要 ( )   PDF(728KB) ( )  
    以超级稻品种连粳7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机插水稻抽穗后株高、节间长度、茎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矮壮丰和劲丰能够增加机插水稻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矮壮丰75 mL/667 m2的处理较对照增产49.63 kg/667 m2;喷施多效唑和烯效唑可以显著降低机插水稻株高,提高茎秆的抗折力,结实率和千粒重高于对照,但由于实粒数大大低于对照,最终没有达到增产的目的。
    2015年黑龙江省水稻产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高红秀,金正勋,李宗泰,张习春,韩邦东,张忠臣*
    2017, 23(5): 50-5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5.011
    摘要 ( )   PDF(506KB) ( )  
    稻瘟病是寒地水稻种植区的主要病害之一。为明确黑龙江省水稻主产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种群结构及变化趋势,利用7个中国统一鉴别寄主对2015年在黑龙江省部分稻作区采集并分离得到的99个稻瘟病单孢菌株进行鉴定,共鉴定出6个群17个生理小种。其中,ZA和ZD为黑龙江省水稻产区的主要优势菌群,出现频率分别为60.61%、18.18%;ZA49为优势小种,出现频率为23.23%,其次是ZD1,出现频率为18.18%,再次是ZA1,出现频率为16.16%。不同地区生理小种的类型及其组成不同。
    水稻均衡营养肥对杂交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养分吸收特性
    郭志刚,韦杏花,沈补根
    2017, 23(5): 54-5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5.012
    摘要 ( )   PDF(582KB) ( )  
    研究了水稻均衡营养肥对杂交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养分吸收特性,以为精准施肥及秸秆还田养分循环利用提供必要的科学参数。结果表明,水稻均衡营养肥处理的株高、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穗质量和产量均高于常规施肥处理,稻谷中的总钾、S6+和Fe2+含量均高于常规施肥处理,但总磷、Ca2+和Mg2+的含量低于常规施肥处理,总氮含量则基本相同;常规施肥处理的秸秆中总氮、总钾、Mg2+和S6+含量均高于水稻均衡营养肥处理,总磷、Ca2+和Fe2+含量基本相同。均衡营养肥处理氮、磷、钾利用率分别为67.8%、60.0%和95.5%,农民常规施肥处理分别为32.3%、86.0%和>100%。可见,水稻均衡营养肥能均衡的为杂交稻生长提供必需的养分,大幅度提高肥料利用率。
    麻育秧膜与播种量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
    周晚来1,2,易永健1,汪洪鹰1,谭志坚1,杨媛茹1,王朝云1*
    2017, 23(5): 58-6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5.013
    摘要 ( )   PDF(583KB) ( )  
    以Y两优900为材料,在使用和不使用麻育秧膜的情况下,进行了不同播种量田间育插秧试验。结果表明,高播种量处理的秧苗纤细,而秧盘垫铺麻育秧膜处理使得秧苗更壮实;低播种量(55.0 g/盘)导致严重的漏丛,并降低了每丛苗数,从而降低了基本苗数,使用麻育秧膜可以显著降低漏丛率;麻育秧膜处理在较低播种量(55.0 g/盘)条件下仍达到了536.1 kg/667 m2的产量,高于无膜条件下82.5 g/盘播种量的处理,接近110.0 g/盘播种量的处理。麻育秧膜通过促进秧苗地下部生长发育,调和了秧苗个体素质和群体素质,在相同产量目标下,使用麻育秧膜可以降低播种量。由于杂交稻自身的特性,麻育秧膜尤为适宜用于杂交稻的机插育秧。
    品种与技术
    2011-2015年辽宁省审定水稻品种米质分析
    姜秀英,吕军,姚继攀,刘博,解文孝,韩勇
    2017, 23(5): 63-6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5.014
    摘要 ( )   PDF(220KB) ( )  
    对辽宁省2011-2015年审定通过的84个水稻品种的12个主要品质性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水稻品质育种取得较大进展,现已达到较高水平;垩白度、垩白粒率、透明度在不同水稻品种间存在明显差异;晚熟品种整体品质优于其他熟组品种。
    近年四川省审定的中熟中籼水稻品种主要特征特性分析
    何国清1#,况浩池2,3#,曾正明2,3*
    2017, 23(5): 65-6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5.015
    摘要 ( )   PDF(386KB) ( )  
    对近年通过四川省审定的11个中熟中籼水稻品种的主要特征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产量和品质表现均较好的品种是宜香优37,其次是五山丝苗。针对遏制中籼中熟水稻品种品质提升的主要因子,建议在进一步的品质改良研究中主攻垩白的降低。
    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生产产量和效益分析
    刘中来1,沈少华1,程建宏2,熊书敏3,潘世文1,李三元1,李坤1,谢国强1*
    2017, 23(5): 68-7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5.016
    摘要 ( )   PDF(376KB) ( )  
    以丰两优香1号为材料,在赣北地区开展了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生产试验示范。结果表明,都昌示范基地平均每667 m2头季稻产量达602.4 kg、再生季产量375.5 kg、纯收入1194.6元,投入产出比为1∶2.06;永修示范基地每667 m2头季稻产量为552.3 kg、再生季产量277.5 kg、纯收入685.6元,投入产出比为1∶1.62。
    垦稻12和绥粳4号不同比例混播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刘传增
    2017, 23(5): 71-7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5.017
    摘要 ( )   PDF(240KB) ( )  
    将垦稻12、绥粳4号混合种植既保留了垦稻12米质优、分蘖力强及绥粳4号有香味的优良特性,又克服了垦稻12秸秆软、绥粳4号分蘖力差的缺点。本文研究了垦稻12、绥粳4号不同比例混播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垦稻12和绥粳4号按4∶6的比例混种,提高了水稻抗倒伏能力,增加了水稻茎蘖数,产量达9 233.55 kg/hm2,食味评分87分。
    不同水稻拌种剂对宁夏引黄灌区直播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李宗泽1,王奇1,马金才2,马文礼1,殷延勃3
    2017, 23(5): 73-7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5.018
    摘要 ( )   PDF(615KB) ( )  
    为验证不同拌种剂对直播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以指导直播稻安全生产,促进其增收,以宁粳31为参试品种,特设置了本试验。结果表明,参试拌种剂均有提高直播稻抗逆性、增加分蘖、降低空秕率、提高产量的效果。与对照相比,吡虫啉·咪鲜胺FS拌种能使直播水稻保苗率、分蘖数、有效穗数、叶面积、干物质量分别提高6.10%、21.01%、11.11%、24.75%和20.73%,使空秕率降低45.74%,同时使水稻产量提高3.92%,差异达显著水平。1.3%吡虫啉·咪鲜胺FS有较好的促进水稻生长、提高抗逆性、减轻病虫害、增加产量的作用,且其用药成本比其他4种参试药剂低,对水稻生长安全,是今后推广使用的方向。
    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发生的影响
    赵丽稳1,张震2,许燎原1,邱海萍2,胡宇峰3,柴荣耀2*
    2017, 23(5): 77-7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5.019
    摘要 ( )   PDF(413KB) ( )  
    为明确不同栽培方式与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危害程度的关系,在田间比较了5种水稻栽培方式(直播、小苗手插、大苗手插、小苗机插和大苗机插)对病害发生程度和水稻产量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直播田发病最轻,水稻产量损失最小;大苗机插发病最重,产量损失最大。移栽种植时,小苗机插发病较轻,病丛率显著低于小苗手插、大苗手插和大苗机插。因此,从细菌性基腐病控制的角度,在生产中推广直播或者小苗机插的栽培方式更有利于控制该病害发生。
    综合信息
    浙江省2017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7, 23(5): 79-,91,101,103.  DOI:
    摘要 ( )   PDF(536KB) ( )  
    品种与技术
    硝基双效肥对水稻产量、生产效益及节肥效果的影响
    伍少福 1,沈银凤2,石其伟1, 平岳华1
    2017, 23(5): 80-8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5.020
    摘要 ( )   PDF(353KB) ( )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新型硝基双效肥对水稻产量、效益和节肥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等养分条件下,硝基双效肥相比常规施肥处理增产0.38%,但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相比减产2.06%。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产量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施用硝基双效肥处理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和常规肥料处理效益基本相当,但减肥效果比较明显,小区试验减少率为17.2%,示范对比减少率为24.3%
    福龙两优6387作烟后稻种植的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吴振新,吴礼仁,吴才玉
    2017, 23(5): 82-8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5.021
    摘要 ( )   PDF(261KB) ( )  
    015-2016年福建省连城县引进福龙两优6387进行示范推广。在推广过程中,福龙两优6387表现出产量高、抗性好、生长后期青枝蜡秆、熟期转色好等特点,适宜作烟后稻栽培。为确保其丰产,生产上要注意适时播种,培育壮秧;适龄移栽,合理密植;强化田管,建立高效群体结构。
    酵素菌肥对膜下滴灌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胡成成, 陈林*,赵双玲*, 陈伊锋,李继忠
    2017, 23(5): 84-8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5.022
    摘要 ( )   PDF(392KB) ( )  
    以水稻品种C1和C2为材料,研究了酵素菌肥对膜下滴灌水稻的生育期、分蘖动态等农艺性状及内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酵素菌肥能够缩短膜下滴灌水稻的生育期,增加水稻的株高,提高膜下滴灌水稻的群体有效分蘖比例,减少无效分蘖的发生,最终增加水稻的产量,并能改善膜下滴灌水稻的外观及内在品质。
    金华市单季稻主栽品种对稻曲病的田间抗性评价
    张发成1,朱平阳1,金莺1,谢子正2,黄世文3*
    2017, 23(5): 86-8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5.023
    摘要 ( )   PDF(368KB) ( )  
    2016 年采用自然诱发方法测定了金华市10个单季稻主栽品种稻曲病的发病情况,并对其抗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深两优5814、甬优17、春优84、中浙优8号、甬优1540、丰两优香1号和Y两优2号对稻曲病的抗性较好,而甬优15、甬优9号、浙优18的抗性较差。
    不同盘土厚度对钵形毯状秧盘育秧效果及产量的影响
    仲凤翔1,常春2,何永垠1,吴和生1,薛根祥1,王国平1,郜微微1
    2017, 23(5): 89-9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5.024
    摘要 ( )   PDF(341KB) ( )  
    为探明不同盘土厚度对钵形毯状秧盘育秧效果的影响,对4种不同盘土厚度所育秧苗素质、茎蘖动态和最终产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盘土厚度1.8 cm育秧,秧苗素质、成苗率和机插质量明显提高,秧苗移栽后分蘖快、成穗率高,最终获得了较高的产量。
    不同育秧方式对水稻秧苗素质、植株形态和产量的影响
    白怀瑾1,殷春渊2*
    2017, 23(5): 92-9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5.025
    摘要 ( )   PDF(295KB) ( )  
    为探明基质育秧和营养土育秧对水稻秧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以台湾香稻为试验材料,设置了常规盘基质育秧、可降解盘基质育秧、不可降解盘基质育秧、常规盘营养土育秧、可降解盘营养土育秧、不可降解盘营养土育秧6种不同育秧方式,进行秧苗素质、植株形态和产量的差异比较。结果表明,可降解盘基质育秧相对于其他育秧方式,秧苗生长速度快,茎基部肥大,叶片较长较宽,秧苗素质好;大田期表现为植株生长健壮,分蘖力强,产量较高。
    冬水田杂交中稻直播高产配套技术
    徐富贤1,2,熊洪1,2,谢树果3,竭润生3,张林1,2,朱永川1,2,郭晓艺1,2,刘茂1,2,周兴兵1,2,蒋鹏1,2
    2017, 23(5): 94-9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5.026
    摘要 ( )   PDF(567KB) ( )  
    以杂交中稻组合川香优9838和K优17为材料,对冬水田区水稻直播技术进行了研究,形成了配套技术:每hm2施纯氮120~150 kg(比大面积手插秧减少10%);川南3月10-15日播种,川北4月10-15日播种,比当地大面积地膜湿润育秧推迟7~10 d,每hm2用种量12~15 kg;播种后第2 d喷施直播稻专用除草剂,或3.5叶左右根据苗高情况灌水3 cm左右,用普通水稻田除草剂进行化学除草1次。
    高海拔优质粳稻品种丽粳15号的选育及应用
    杨洪1,和立宣1,郑贤庄2,张选发3,张雪梅1,张雨航1,张应贵3,杨继先1,徐茂超1, 陈学云1
    2017, 23(5): 99-10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5.027
    摘要 ( )   PDF(440KB) ( )  
    水稻新品种丽粳15号是以滇粳优14号为母本,凤香稻2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后经集团法选育而成,于2014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2年区域试验和1年生产试验中,其平均产量分别为530.7 kg/667 m2和628.8 kg/667 m2,分别比对照凤稻23号增产4.59%和0.38%;米质达到国标优质米3级标准;适宜在云南省1 850~2 250 m的高海拔稻区推广种植。
    冀香糯5号的选育与栽培技术要点
    杨雅华1,2,李海山2,3,张薇1,2,薛志忠1,2,孟令启1,2*
    2017, 23(5): 102-10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5.028
    摘要 ( )   PDF(291KB) ( )  
    冀香糯5号是以冀香糯1号为母本、金穗1号为父本进行杂交,经过多年系统选育而成的粳型中熟香糯稻品种。2016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生育期适中、产量高、品质佳,适于在河北省长城以南的唐山、秦皇岛等地作一季稻种植。
    耐旱温敏核不育系徽旱S的选育及繁殖技术要点
    张德文,张伟,汪婉琳,杨前进
    2017, 23(5): 104-10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5.029
    摘要 ( )   PDF(372KB) ( )  
    徽旱S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绿102S为母本,与耐旱恢复系绿旱1号杂交选育的耐旱温敏核不育系,2016年8月通过安徽省技术鉴定。徽旱S不育特性较好,柱头外露率和异交结实率较高,抗性较好,米质较优,所配组合杂种优势强。本文介绍了徽旱S的特征特性及繁殖技术要点。
    湘晚籼12号提质降镉高产栽培技术
    管恩相,谭旭生,郭文高,曾跃华,刘立新
    2017, 23(5): 107-10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5.030
    摘要 ( )   PDF(298KB) ( )  
    湘晚籼12号是湖南省水稻研究所选育的中熟优质常规晚籼水稻品种。笔者结合几年生产栽培实践,分析了该品种作连作晚稻盘育抛秧栽培的生育性状变化,总结了湘晚籼12号采取盘育秧栽培提质降镉的高产栽培技术。
    优质高产早稻新品种两优3917的生育特性及其栽培技术要点
    张海新1,2
    2017, 23(5): 109-,11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5.031
    摘要 ( )   PDF(279KB) ( )  
    两优3917系由湖北垦丰长江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培育的优质高产早稻品种,具有抗倒伏、适应性广、稳产性好、产量高、米质优等特点。本文重点介绍了其特征特性,并总结了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粳稻新品种武运粳32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徐洁芬,朱邦辉,张庆,徐玉峰,徐晓杰
    2017, 23(5): 110-11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5.032
    摘要 ( )   PDF(269KB) ( )  
    武运粳32号系由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用运2842作母本,运4075作父本杂交配组,经8代系谱选择育成的中熟中粳稻品种。经4年中间试验和示范试种,表现出穗型大、产量潜力高、米粒外观佳、适口性好、熟期适宜、容易栽培等特点,受到广泛好评和关注。该品种于2016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稻谷储藏特性与技术要点
    乔金玲,张景龙
    2017, 23(5): 112-11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5.033
    摘要 ( )   PDF(293KB) ( )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如果在储藏期间发生霉变、发芽,会导致稻谷品质劣变或者丧失生命力,造成重大损失。影响稻谷储藏的因素有温度、稻谷含水量、储藏的方式等。本文介绍了稻谷在储藏中易发生陈化变质、变黄、生虫霉变等问题的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同时阐述了稻谷储藏的技术要点,以期为稻谷的储藏提供合理的方法。
    各地稻米
    石台县天然富硒大米产业现状与发展
    郑涛1,吴承龙2,马友华1*,张贵友3,王静1,毛雪3,朱海娣3
    2017, 23(5): 114-11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5.034
    摘要 ( )   PDF(681KB) ( )  
    石台县具有发展天然富硒大米产业的天然富硒资源及优越的生态环境,境内有多个富硒大米生产基地,拥有“大山第一村”、“石台硒米”等多个品牌。由于石台县富硒耕地分布较为分散、富硒大米行业检测标准及市场监管不完善、品牌效应难以发挥,致使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本文提出加强富硒大米种植与加工技术的研发创新、完善富硒大米地方标准的制定与监管、发展品牌营销战略、“互联网+”富硒水稻等举措,对充分利用富硒资源,促进石台县功能农业转型及带动石台经济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