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7年, 第2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7-07-20
    上一期    下一期

    专论与研究
    品种与技术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论与研究
    超高产杂交稻的光响应曲线及其模型拟合
    方宝华1,滕振宁1,2,3,刘洋1,2,张玉烛3*
    2017, 23(4): 1-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4.001
    摘要 ( )   PDF(686KB) ( )  
    以超级杂交一季中稻高产攻关第一、二、三、四期标志性品种两优培九、Y两优1号、Y两优2号、Y两优900及第五期攻关品种超优千号为试验材料,采用4种典型的光合模型对参试品种齐穂期剑叶光合光响应曲线进行了拟合,并对各品种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光响应曲线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及指数函数模型对参试5个品种的光合光响应曲线都可以拟合,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9;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拟合得到的光合参数与实测值最接近;光能利用率以超优千号和Y两优900最高,剑叶净光合速率(光合能力)以Y两优900最强,光饱和点以Y两优900和Y两优1号最高,暗呼吸速率即光合产物消耗以Y两优900和两优培九最大;气孔导度除Y两优2号随光强增加增长缓慢外,其他4个品种均增长较快,但未出现气孔关闭现象,对强光表现出良好适应性;参试品种水分利用率WUE在光照强度小于800 μmol/(m2·s)时,随光照强度增加而表现为直线升高,当光照强度继续增加,WUE增长缓慢并逐渐趋于稳定,但Y两优900的WUE仍表现出增长态势。因此,Y两优900在光照强度大、日照时数长的地区种植,仍有较大的增产潜力。
    有机肥化肥配施的双季晚稻群体冠层光谱特征研究
    郑华斌,陈灿,傅志强,黄璜*
    2017, 23(4): 6-1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4.002
    摘要 ( )   PDF(1174KB) ( )  
    以不同施肥模式为基础,分析了晚稻群体冠层光谱反射率、一阶微分光谱和归一化光谱特征,并对叶片氮含量、氮积累量、产量、叶面积指数和叶干物质积累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构建了以高光谱特征参数为自变量的水稻氮素营养诊断模型。结果表明,叶片氮素含量与665 nm处冠层光谱反射率呈极显著相关性(p<0.001),与554 nm和672 nm处的一阶微分光谱也呈极显著相关性(p<0.001);以λr构建的指数函数y = 684.91e0.028x,决定系数(R2)为0.90、(SDr-SDb)/(SDr+SDb) 构建的指数函数y = 0.66e0.11x,决定系数(R2)为0.88,均能很好地诊断在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模式下的水稻氮素营养。
    花前氮亏缺对水稻叶片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武辉,向镜, 陈惠哲,张玉屏,张义凯,姬广梅,王亚梁,史鸿志,朱德峰*
    2017, 23(4): 14-1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4.003
    摘要 ( )   PDF(843KB) ( )  
    以籼型杂交稻中浙优1号和籼粳型杂交稻甬优12为材料,试验分析了花前不同时期氮亏缺处理对水稻叶片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前氮亏缺导致植株上3叶氮浓度、NR、GS、GOGAT、GOT和GPT酶活性大幅下降,GDH活性显著增长,且各叶位对花前氮亏缺敏感度总体上表现为剑叶>倒2叶>倒3叶;破口期亏氮对籼型杂交稻中浙优1号上3叶氮同化酶活性的影响远小于减数分裂期处理,与之相比,籼粳杂交稻甬优12对破口期亏氮胁迫仍较敏感,表明中浙优1号植株氮代谢酶的亏氮敏感性由减数分裂期至破口期逐步下降,对土壤速效氮的需求同步降低,甬优12则对土壤供氮存在更高需求。
    单本密植机插杂交晚稻产量形成特点研究
    方升亮,单双吕,张恒栋,曹放波,陈佳娜,范龙, 赵春容,王玉梅,周雪峰,黄敏, 邹应斌*
    2017, 23(4): 20-2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4.004
    摘要 ( )   PDF(832KB) ( )  
    以杂交稻泰优390和隆晶优1212为材料,开展大田试验,在不同秧龄(15、20、25和30 d)下对单本密植机插和常规机插杂交晚稻的分蘖动态、干物质积累、产量及产量构成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各秧龄下,单本机插的处理分蘖数均少于常规机插,但成穗率、每穗粒数和二次枝梗比常规机插平均高18.36%、21.00%和26.92%;单本机插分蘖中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低于常规机插,但齐穗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要高于常规机插;单本机插分蘖中期、齐穗期和成熟期的单茎干物质量分别比常规机插高0.02 g、0.11 g和0.37 g;单本机插在15、20、25和30 d秧龄下的产量分别较常规机插高10.08%、11.08%、18.64%和20.07%。由此可见,杂交晚稻采用单本密植机插,有利于控制无效分蘖,形成个体优势,增加二次枝梗数,扩大库容量,提高齐穗后群体干物质量,进而获得高产。
    土培条件下不同盐分梯度对水稻产量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
    荆培培,崔敏,秦涛,周在中,戴其根*
    2017, 23(4): 26-3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4.005
    摘要 ( )   PDF(953KB) ( )  
    以南粳9108和甬优2640为材料,设置6个土壤含盐量(0%、0.07%、0.14%、0.21%、0.28%、0.35%),研究不同盐分梯度对水稻产量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盐胁迫影响水稻的生长和发育进程。株高、叶面积、干物质量等形态指标均随盐浓度的上升而下降;稻谷产量亦随盐浓度增加而下降,在0.14%、0.21%、0.28%、0.35%盐浓度处理时产量显著下降,南粳9108分别减产14.14%、43.65%、58.91%、65.68%,甬优2640分别减产20.25%、31.97%、40.41%、49.82%。(2)随着盐浓度的增加,2个参试品种抽穗期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均呈先升后降趋势,在0.07%处理下达最高值。(3)抽穗期叶片中游离脯氨酸含量随盐浓度的上升而增加,盐浓度大于0.14%,游离脯氨酸含量较对照显著增加。(4)盐胁迫下,水稻植株吸收Na+并置换出K+,除叶片中K+变化无规律之外,随着盐浓度上升,各部位K+含量均下降,Na+含量均上升,K+/Na+均呈下降趋势。茎鞘与叶运输的S K、Na随盐浓度的上升而上升,茎选择性运输K+而抑制Na+进入叶片;根与茎的S K、Na随盐浓度的上升而下降,茎吸收Na+并输出K+到根系。总体而言,低盐浓度对高产水稻品种产量和生理特性无显著影响,盐浓度大于0.07%时影响显著。
    江淮杂交中籼水稻品质性状基因型与播期互作的AMMI模型分析
    陈刚1,吴文革1*,胡鹏2,陈楠3,许有尊1,习敏1,孙雪原1,黄义德4,董伟2
    2017, 23(4): 34-3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4.006
    摘要 ( )   PDF(574KB) ( )  
    为明确杂交中籼水稻在江淮地区种植的适宜播期,提高稻米品质,选用3个杂交中籼水稻品种(系)分5个播期,利用AMMI 模型对其营养食味品质性状(糊化温度、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 进行了稳定性和适应性分析。结果表明, 糊化温度、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4项指标在基因型间、播期间及基因型×播期互作间的方差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这4项指标的交互效应主成分值(IPCA)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穗期(抽穗至成熟期) 平均气温较高、累计日照时数长、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杂交中籼水稻品质的提高;3个参试品种(系) 营养食味品质稳定性表现为新两优6号>两优1128>丰两优4号, 5个播期对杂交中籼水稻品质影响表现为4月20日>5月10日>5月20日>4月30日>5月30日。
    杂交旱稻丰产节水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
    许有尊1,吴文革1*, 陈刚1,丁广礼2,习敏1,孙雪原1,周永进1,李友星2,刘超2
    2017, 23(4): 39-4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4.007
    摘要 ( )   PDF(551KB) ( )  
    针对安徽沿淮地区气候特点,通过试验筛选出适宜沿淮地区旱种旱管栽培,丰产性和稳产性较好的旱稻品种5个,节水耐旱型水稻品种7个;明确了沿淮地区以旱优73为代表的杂交旱稻的丰产节水栽培技术:播种期6月5-12日,播种量2.0 kg/667 m2左右,氮肥用量10~14 kg/667 m2;在施肥过程中适当降低基蘖肥用量、增施穗粒肥,基、蘖、穗肥比例以4∶4∶2较好。
    西南区不同地域杂交中稻的地力产量对氮高效施用量及其农学利用率的影响
    徐富贤,刘茂,张林,周兴兵,朱永川,郭晓艺,蒋鹏,熊洪
    2017, 23(4): 44-4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4.008
    摘要 ( )   PDF(746KB) ( )  
    为了提高杂交水稻的施氮效率,2009-2016年以杂交中稻品种Ⅱ优7号、渝香优203、川香优9838、蓉18优1015为材料,在我国西南稻区的四川、重庆、云南、贵州4省(市)的7个生态点,采用相同的施氮量方案,研究了地理位置、土壤养分对稻谷地力产量的影响及其与高效施氮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稻田地力产量受土壤供肥能力影响较大,在西南区4个省(市)的7个生态点的地力产量变幅为5 251.4~8 559.2 kg/hm2,4个品种的地力产量对施氮高产处理的平均贡献率73.55%~83.67%;7个生态点的地力产量对施氮高产处理的平均贡献率为80.05%,建立了稻田地力产量与土壤养分的回归预测模型,决定系数76.77%~99.99%。指出地力产量与土壤全氮、全磷呈显著正效应,与海拔、全钾和有效磷呈极显著负效应。西南稻区土壤氮供应不足,需要补施氮肥才能获得较高产量,施磷肥和施钾肥不是西南稻区水稻增产的主攻方向。建立了水稻氮高效施用量及其农学利用率与地力产量的回归预测方程,决定系数分别为66.68%和65.46%。稻田地力产量从5 250 kg/hm2到9 000 kg/hm2,相应的氮高效施用量为192.21~74.46 kg/hm2、氮高效施用量的农学利用率为19.88~4.51 kg/kg,可作为指导大面积高效施氮的参考依据。
    赣中北“油稻稻”三熟制下头季稻叶片衰老频度对再生稻再生力的影响
    李亚贞1,郑伟1,肖国滨1,肖小军1,黄天宝1,吴艳1,吕伟生1,刘小三1,陈明1,赖诗盛2,叶川1*
    2017, 23(4): 50-5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4.009
    摘要 ( )   PDF(664KB) ( )  
    为研究三熟制条件下适合种植的再生稻品种及头季叶片衰老频度对再生力特性的影响,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10个杂交水稻品种为材料,比较分析了这些品种的再生力、再生季产量及头季衰老强度等若干性状。结果表明,头季不同品种结实率与再生季再生力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620,头季千粒重、叶干质量下降率、叶绿素含量下降率、产量与再生季再生力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522、-0.516、-0.637、-0.676。再生季有效穗数与再生力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活芽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57和-0.615。头季结实率、叶片叶绿素含量、产量,以及再生季有效穗数和千粒重是影响再生力的重要因素。综合两季产量和再生力特性来看,深两优5814、C两优608、准两优608、丰两优香1号等4个品种可以作为再生稻在江西中北部的三熟制条件下种植。
    孕穗期低温对水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任红茹,荆培培,胡宇翔,陈雨霏,陈梦云, 霍中洋*
    2017, 23(4): 56-6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4.010
    摘要 ( )   PDF(752KB) ( )  
    以粳稻品种南粳9108和籼稻品种扬两优6号为材料,于孕穗期在人工气候室内分别进行不同低温(13℃、15℃和17℃)及持续时间(3 d、5 d、7 d、9 d)处理,研究不同低温强度与持续天数对水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孕穗期低温处理降低了水稻株高、穗长与节间长度,成熟期干物质量显著减少,籽粒空壳率增加,结实率、每穗实粒数减少,籽粒充实度和千粒重降低,产量显著下降。不同类型品种间,籼稻品种扬两优6号耐低温能力弱于粳稻品种南粳9108。
    机插条件下不同米粉稻品种产量形成特点与辐射利用率比较
    张恒栋1,2,黄敏1*,单双吕1,赵春荣1,陈佳娜1,曹放波1,范龙1,王玉梅1,邹应斌1
    2017, 23(4): 63-6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4.011
    摘要 ( )   PDF(521KB) ( )  
    于2016年早、晚季在湖南省浏阳市永安镇开展大田试验,对湖南常用米粉稻品种陆两优996、中嘉早17和中早39的产量形成特点和辐射利用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早季陆两优996的产量比中嘉早17和中早39高35.34%~46.18%,差异显著;晚季各品种的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早季陆两优996的每穗粒数、千粒重、成熟期干物质量、收获指数比其他2个品种分别高14.77%~29.41%、6.11%~13.20%、23.34%~34.78%、9.96%~10.65%;辐射截获量和辐射利用率比其他2个品种分别高7.29%~13.75%和14.86%~18.93%。
    不同氮肥水平下蚯蚓粪施用对水稻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赵春容,单双吕,王玉梅,罗凯,周雪峰,黄敏,张恒栋,范龙,曹放波,陈佳娜,方升亮,邹应斌*
    2017, 23(4): 67-7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4.012
    摘要 ( )   PDF(472KB) ( )  
    以两优培九为材料,采用大田微区试验,研究不同氮肥水平( N1,9 g/m2;N2,12 g/m2;N3,15 g/m2)下不同蚯蚓粪施用量(EC0,0;EC1,16.88 kg/m2;EC2,33.76 kg/m2)对水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移栽40 d后EC2和EC1处理的茎蘖数均显著高于EC0(P<0.05);幼穗分化期和乳熟期EC0处理的SPAD值均显著低于EC1和EC2处理(P<0.05);齐穗期EC0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分别比EC1和EC2处理低32.7%和80.7%,地上部总干物质量分别比EC1和EC2处理低30.6%和59.8%;成熟期有效穗数、地上部干物质量和水稻产量均表现为EC2>EC1>EC0,EC2和EC1处理的有效穗数分别比EC0处理多41.5%和21.3%、地上部干物质量分别比EC0处理高47.7%和25.8%、产量分别比EC0处理高35.4%和34.3%。由此可见,施用蚯蚓粪便可促进水稻分蘖,提高水稻叶面积、SPAD值和地上部干物质量,进而提高水稻籽粒产量。
    稻草基质育秧不同水分管理对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
    廖莎1,2,谭雪明1,李木英1*, 胡凯1,潘晓华1,石庆华1
    2017, 23(4): 71-7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4.013
    摘要 ( )   PDF(512KB) ( )  
    为了明确代土基质培育水稻机插壮秧的水分管理模式,以中嘉早17为试验材料,采取早稻稻草基质育秧,探讨3种水分管理方式(每隔1 d、3 d、5 d灌水1次致基质呈饱和状态)对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对秧苗素质有明显的影响。适宜的水分亏缺能抑制苗高,促进秧苗根系生长及提高根系的活力,提高成秧率。秧苗2~3叶期对水分亏缺敏感;水分亏缺使秧苗出叶缓慢,叶片长度及鞘长度变短,叶色变淡,对秧苗生长有抑制作用。适宜的水分增强C、N代谢,增加秧苗的干物质量,提高壮苗指数。稻草基质育秧以3 d(W2处理)左右灌水1次的处理有利提高秧苗综合素质,是适于培育水稻机插壮秧的水分管理方式。
    机械穴直播对杂交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史鸿志,朱德峰,张玉屏,向镜,张义凯, 陈惠哲*
    2017, 23(4): 75-7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4.014
    摘要 ( )   PDF(396KB) ( )  
    以超级籼粳杂交稻甬优538为试材,研究了机械穴直播在不同播种量(45 kg/hm2和60 kg/hm2)条件下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机械穴直播技术,虽然出苗率有所下降,但成穗率高,改善了直播稻的生长条件,降低了基部节间的弯曲力矩,使生育后期的倒伏风险明显降低;机械穴直播提高了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产量较人工撒播提高了1.63%~5.48%。
    水稻生殖生长阶段不同时期高温热害对产量损失的影响
    王强1,陈雷1,2,张晓丽1,梁天锋1,高国庆1,吕荣华1, 陶伟1,唐茂艳1*
    2017, 23(4): 78-8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4.015
    摘要 ( )   PDF(503KB) ( )  
    在人工气候室采用盆栽模拟水稻生殖生长阶段的高温胁迫热害,研究不同时期及不同持续时间的高温胁迫对水稻产量及产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超级杂交水稻Y两优1号与常规优质稻桂育9号,以抽穗扬花期计为0 d,分别在-9 d、-6 d、-3 d、0 d、3 d、6 d、9 d、12 d不同生育时间遭遇高温胁迫时的颖花结实率变化趋势相当,抽穗扬花期当天遭遇高温胁迫处理的颖花结实率最低,且随胁迫处理时间的延长,损害加重;在持续处理5 d的条件下,-3 d期的高温处理对颖花结实率的降低也很严重,甚至低于抽穗扬花当天高温胁迫处理3 d时的结实率。不同时期的高温胁迫处理的损害在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选择耐热性较强的品种有利于应对局部生态点易发生的热害天气。
    不同产量水平超级杂交稻产量形成特征及其对施肥量的响应
    程慧煌1,商庆银1,易振波1,郑厚亮2,曾勇军1*
    2017, 23(4): 81-8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4.016
    摘要 ( )   PDF(2273KB) ( )  
    为了探究不同产量水平超级杂交稻产量形成特征及其对施肥量的响应,以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Y两优1号、Y两优2号、Y两优900和超优千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施肥水平(纯N用量分别为0、210、300和390 kg/hm2,N∶P2O5∶K2O =2∶1∶2,以F0、F1、F2、F3表示)对各品种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肥水平为F0和F1时,Y两优2号的产量比两优培九和Y两优1号高,主要表现在其具有较高的有效穗数,以及茎蘖成穗率、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和收获指数;在施肥水平为F2和F3时,Y两优900和超优千号产量较高,主要表现在其具有较高的每穗粒数,以及粒叶比和收获指数。在不同施肥水平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各品种的每穗粒数、粒叶比和收获指数呈先增后降的趋势,有效穗数和叶面积指数呈增加的趋势(两优培九除外)。由上可知,在相对较低的施肥水平下,Y两优2号相比于两优培九和Y两优1号能获得更高产量,主要依靠的是其具有较高的有效穗数;而在较高的施肥水平下,Y两优900和超优千号更具有获得高产的潜力,且主要依靠较高的每穗粒数,较低的有效穗数是限制其获得更高产的主要原因。
    基本苗配置与施肥水平对印刷播种机插杂交稻产量和干物质生产的影响
    王玉梅,赵春容,黄敏,单双吕,张恒栋,周雪峰,邹应斌*
    2017, 23(4): 89-9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4.017
    摘要 ( )   PDF(696KB) ( )  
    为了探究湖南地区机插杂交稻在不同基本苗配置与施肥量下的产量与干物质生产表现,2016年在湖南宁乡以杂交稻品种隆两优1212和隆两优华占为材料,进行了大田试验。试验设置了3个施肥水平(500、900、1400 kg/hm2)和4个基本苗组合(28.6 万丛/hm2+单本/丛、23.5 万丛/hm2+单本/丛、23.5 万丛/hm2+双本/丛、19.0 万丛/hm2+双本/丛)。试验结果表明,施肥量对产量的影响显著,基本苗配置以及基本苗配置与施肥量的互作对产量影响不显著。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产量和干物质生产显著增加,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显著下降。综合考虑产量与成本,900~1 400 kg/hm2施肥量与23.5~28.6 万丛/hm2+单本/丛的基本苗配置比较适合湖南地区杂交稻机插秧的发展。
    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重穗型杂交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秦俭,蒋开锋,张涛,熊洪,徐富贤,郑家奎,蒋鹏*
    2017, 23(4): 94-9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4.018
    摘要 ( )   PDF(500KB) ( )  
    以重穗型杂交稻德优4727和轻穗型常规稻五山丝苗为材料,设置4个施氮量(0、120、165、210 kg/hm2,分别记为N0、N120、N165、N210)和3种移栽密度(25.0、19.1、12.5丛/m2,分别记为D1、D2、D3),于2016年在四川德阳进行大田试验,研究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重穗型杂交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参试水稻品种的适宜移栽密度均为25.0丛/m2,在此移栽密度下,重穗型杂交稻德优4727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以N165处理产量最高(10.90 t /hm2),轻穗型常规稻五山丝苗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升高趋势,以N210处理产量最高(10.21 t /hm2);相同移栽密度下,参试水稻品种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随移栽密度的增加,参试水稻品种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呈增加趋势。可见,提高移栽密度,减少施氮量可兼顾水稻高产和氮肥高效利用,其最佳肥密组合为施氮量165 kg/hm2、移栽密度25丛/m2,即低氮密植可作为重穗型杂交稻高产高效栽培的关键技术。
    连续翻耕秸秆粉碎还田土壤物理性状及水稻产量
    孙国峰1,陈留根1,2*,刘红江1,张岳芳1,盛婧1,郑建初1
    2017, 23(4): 99-10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4.019
    摘要 ( )   PDF(485KB) ( )  
    通过连续5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翻耕秸秆粉碎还田对稻麦两熟农田土壤物理性状、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收获时,翻耕秸秆粉碎还田处理能够有效降低耕层土壤容重、紧实度和土壤中固相部分所占比例,增加耕层土壤毛管孔隙度和土壤中气相部分所占比例。就水稻产量而言,翻耕秸秆粉碎还田处理较秸秆不还田处理有不同程度的提高,5年平均增产428 kg/hm2,增幅为4.50%,主要是通过增加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来提高水稻产量。总之,本试验条件下,翻耕秸秆粉碎还田措施有利于改善耕层土壤物理结构,提高水稻产量。
    施氮量对超级杂交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蒋鹏,刘茂,秦俭,熊洪,徐富贤*
    2017, 23(4): 102-10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4.020
    摘要 ( )   PDF(523KB) ( )  
    为探明超级杂交稻在成都平原的适宜施氮量,达到高产与优质协同,以超级杂交稻德优4727、普通杂交稻川优6203和常规稻五山丝苗为材料,于2016年在四川德阳进行大田试验,设置4个施氮量(0、120、165、210 kg/hm2,分别记作N0、N120、N165、N210),研究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超级杂交稻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以N165处理最高;普通杂交稻和常规稻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以N210处理最高,但与N165处理差异不显著。糙米率、整精米率、蛋白质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垩白粒率、垩白度对氮肥的响应因品种而异。除普通杂交稻胶稠度外,施氮量对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不显著。品种间产量和品质均存在显著差异。与普通杂交稻和常规稻相比,超级杂交稻产量显著增加,增产优势主要表现在粒重上。超级杂交稻糙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胶稠度显著高于常规稻,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低于常规稻;超级杂交稻整精米率显著高于普通杂交稻,但与常规稻相当。考虑产量和品质两因素,本试验条件下超级杂交稻选择纯N用量165 kg/hm2,可实现产量和品质的协同提高。
    生物炭施用对早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范龙,单双吕,张恒栋,陈佳娜,赵春容,曹放波,王玉梅,黄敏,邹应斌*
    2017, 23(4): 107-11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4.021
    摘要 ( )   PDF(529KB) ( )  
    为探明生物炭施用对早稻产量形成的影响,以中早39为材料,于2015年和2016年早季在湖南省浏阳市永安镇开展大田试验,在不同施氮水平下(N0,0 kg N/hm2;N1,90 kg/hm2;N2,150 kg N/hm2)对施炭(C1,20 t/hm2)和不施炭(C0,0 t/hm2)处理早稻的产量、产量构成、干物质生产和收获指数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除2015年N1水平外,C1处理的产量均低于C0处理,其中,2016年C1处理的平均产量比C0处理低12.85%;2015年和2016年C1处理的千粒重分别比C0处理低2.46%~4.12%和2.55%~3.76%;齐穗后 C1处理干物质生产量高于C0处理,但其收获指数低于C0处理,2015年和2016年C1处理与C0处理的收获指数最大相差5.33个和4.0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施用生物炭显著降低了早稻千粒重和收获指数,进而导致早稻减产。
    不同直播方式下种子处理方式对直播稻出苗和产量的影响
    姜心禄1,2,3,杨永波4,付明全5,李旭毅1,2,3, 池忠志1,2,3,郑家国1,2,3*
    2017, 23(4): 111-11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4.022
    摘要 ( )   PDF(430KB) ( )  
    为了选择合理的种子处理方式,解决水稻机直播全苗问题,选择杂交稻川优6203、常规稻金农丝苗,在水直播、旱直播方式下,比较了干种子直播、浸泡48 h后直播、浸泡48h催芽至露白后直播、浸泡48 h催芽至半粒谷长后直播等方式对水稻出苗率、基本苗数、有效穗数、颖花数、结实率、千粒重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子浸泡48 h催芽至露白时播种,有较高的出苗率,可以确保较高的基本苗数。不同种子处理方式对直播稻的有效穗数、千粒重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对颖花数及结实率的影响不显著。在水直播方式下浸泡48 h,催芽露白或至半粒谷长时直播,不仅有利于增加群体数量,还有利于改善产量性状。无论采用水直播还是旱直播方式,宜将种子浸种48 h后催芽至露白时进行机直播,出苗率高,群体足,产量性状合理,可以获得较高产量。
    云南干热籼稻区水稻高产形成规律及群体质量指标研究
    夏琼梅1,黄庆宇2,白秀兰3,李贵勇1,龙瑞平1,朱海平1,邓安凤1,刘吉新1,杨从党1*
    2017, 23(4): 115-11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4.023
    摘要 ( )   PDF(491KB) ( )  
    为鉴定杂交籼稻组合在云南干热籼稻区种植的产量潜力,研究不同产量水平水稻产量形成规律及群体质量指标,选用大面积生产应用的6个杂交籼稻品种为材料进行了比较试验,并根据当地水稻生产特点制定了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结果显示,广优1186、德优4727、两优2186、宜优673、两优2161、宜香3003产量分别为15.65、15.29、15.19、15.18、14.89和13.95 t/hm2。为更好的分析水稻高产形成规律,将6个品种产量划分为高产(13.0~14.0 t/hm2)、更高产(14.0~15.0 t/hm2)、超高产(15.0~16.0 t/hm2)3个不同产量水平。超高产水稻较更高产水稻有效穗数提高10.25%,较高产水稻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分别提高32.13%、35.69%、12.50%;超高产水稻高峰苗数较更高产、高产水稻分别低10.32%和30.02%;成穗率随着产量水平的增加而增加。超高产水稻齐穗期总LAI为7左右,高效叶面积率70%左右。颖花量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超高产水稻实粒/叶、粒重/叶较高产水稻分别增加20.00%和25.54%。超高产水稻齐穗期、成熟期、齐穗至抽穗期干物质积累量较高产水稻分别提高11.70%、11.96%和12.35%。
    基于GIS的山地村域水稻推荐施肥量研究
    牟桂婷,冯跃华*,李杰,许桂玲,黄佑岗,叶勇,管正策,张佳凤,唐鑫
    2017, 23(4): 119-12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4.024
    摘要 ( )   PDF(488KB) ( )  
    为探究山地村域水稻合理施肥量,以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文星村吴章组稻田为研究区域,于2014-2016年进行“3414”肥料试验,对3年11个点的“3414”试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基于地力的施肥模型;利用ArcGIS软件对吴章组稻田24个随机取样点土壤各养分含量进行插值分析,生成吴章组稻田土壤各有效养分含量分布图,预测吴章组所有田块土壤有效养分含量;根据吴章组田块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应用基于地力施肥模型,获得吴章组各田块的推荐施肥量。
    不同施肥方式对不同密度下直播稻的产量及群体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
    邓安凤1,杨从党1*,陈清华2,施云2,陈跃楷2,李丛英2, 徐世林2,毛桂祥2,李贵勇1,夏琼梅1,朱海平1
    2017, 23(4): 123-12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4.025
    摘要 ( )   PDF(785KB) ( )  
    以常规粳稻品种云粳41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不同密度下水稻一次性施用控释肥和分次施用尿素对直播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群体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施肥方式对不同密度下直播稻的产量性状和产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不同施肥方式下,密度相同时,分次施肥的处理比控释肥一次性基施的处理和不施肥对照增产,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分次施肥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控释肥一次性基施的处理;在相同氮肥条件下,直播稻产量随着直播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以基本苗2万/667 m2的处理产量最高,6万/667 m2的处理产量居中,10万/667 m2的处理产量最低。(2)在施用控释肥的处理中,密度相同时,增加施氮量能够显著提高直播稻的有效穗数和每穗颖花数;施氮量相同时,单位面积有效穗数随密度的增加而提高,每穗颖花数刚好相反。单位面积颖花量和实际产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在形成适宜穗数的基础上提高每穗颖花量,从而增加单位面积的颖花量是提高直播稻产量的主要途径。(3)当密度相同时,抽穗至成熟期总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群体叶面积和总颖花数都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本试验中,以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为核心的分次施肥A1RPQ4处理的群体结构优于其他处理,群体茎蘖消长动态最为平稳,抽穗期至成熟期的总干物质积累量、颖花/叶比和粒质量/叶比最大,产量最高,达到875.14 kg/667 m2。
    缓释氮肥与尿素配施对高原机插籼稻产量与生长特性的影响
    龙瑞平1,朱丽芬2,赵丽娟2,李贵勇1,夏琼梅1,朱海平1,帕三石2,尹娇2,邓安凤1,杨从党1*
    2017, 23(4): 130-13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4.026
    摘要 ( )   PDF(677KB) ( )  
    为了明确高原地区机插籼稻缓释氮肥与尿素配施的最佳比例,以川谷优7329为材料,在施氮量为150 kg/hm2和105 kg/hm2水平下,研究了4种缓释氮肥与尿素配施比例(10∶0,7∶3,5∶5,3∶7)对机插籼稻产量与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间水稻产量差异不显著, 缓释氮肥与尿素配施水稻产量由高到低为5∶5>10∶0>7∶3>3∶7。在相同比例下增加施氮量可以增加机插籼稻抽穗期高效叶片的长度,提高茎蘖数和抽穗期叶面积指数,但降低了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粒叶比。尿素所占比例越高成穗率越低,5∶5的处理水稻表观输出率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最高。高原地区机插籼稻最佳氮肥施用量为105 kg/hm2,缓释氮肥与普通尿素配施比例为5∶5。
    不同时期干旱胁迫对水稻产量和生长特性的影响
    朱海平1,李贵勇1,夏琼梅1,龙瑞平1,邓安凤1,黄军2,相罕章3,杨从党1*
    2017, 23(4): 135-13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4.027
    摘要 ( )   PDF(429KB) ( )  
    为明确水稻生长过程中的水分敏感时期,探索水稻抵御干旱的栽培措施,以常规粳稻楚粳29号和云粳39号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准确控制土壤水分(水势),研究不同时期干旱胁迫对水稻产量和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楚粳29号干旱胁迫处理较对照减产10.63%~47.60%,云粳39号干旱胁迫处理较对照减产6.19%~47.27%,减产程度依次为穗分化前期干旱胁迫(T2)﹥有效分蘖期干旱胁迫(T1)﹥穗分化后期干旱胁迫(T3)﹥孕穗期干旱胁迫(T4)。与对照相比,2个品种有效分蘖期干旱胁迫降低了有效穗数,穗分化前期干旱胁迫使每穗粒数明显减少,穗分化后期干旱胁迫使每穗实粒数减少和结实率明显降低,孕穗期干旱胁迫对结实率或千粒重有影响。
    不同耕作方式对杂交籼稻生长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黄佑岗,冯跃华*, 许桂玲,李杰,叶勇,牟桂婷,张佳凤,管正策
    2017, 23(4): 139-14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4.028
    摘要 ( )   PDF(579KB) ( )  
    以杂交籼稻内5优5399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对杂交籼稻生长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对杂交籼稻的分蘖、成穗率、叶面积指数、茎鞘物质转运量、茎叶物质转运量、净同化率和作物生长率均无显著影响,而干物质积累量在抽穗期达显著差异。在水稻全生育期内,旋耕处理的吸氮量和吸磷量均大于翻耕处理,但两处理亦无显著性差异;而两处理间的吸钾量在生育中期前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生育后期差异并不显著。产量构成方面,翻耕处理的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高于旋耕处理,有效穗数高于旋耕处理,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翻耕处理的产量为11 505.66 kg/hm2,稍高于旋耕处理,两者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综合来看,旋耕处理与翻耕处理对杂交籼稻生长特性和产量均无太大影响,从生产效率的角度来看,可根据实际情况推广旋耕耕作方式。
    不同育秧方式对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刘秋员1,宋晓华2,段斌2,何世界2,李慧龙2,王庆志3,宋世枝2*
    2017, 23(4): 144-14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4.029
    摘要 ( )   PDF(347KB) ( )  
    以岗优188和南粳9108为材料,研究了泥质法露天育秧、营养土露天育秧和营养土工厂育秧3种育秧方式对秧苗素质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育秧方式对供试品种的大田生育期并无明显影响;泥质法露天育秧所育秧苗茎基宽最高,但秧苗叶面积最小,营养土工厂育秧所育秧苗的地上部鲜质量和干质量明显高于泥质法露天育秧;泥质法露天育秧所育秧苗根数最多,但根鲜质量和根干质量以营养土露天育秧最高;产量方面,2个供试品种均以泥质法露天育秧最高,其次是营养土露天育秧,营养土工厂育秧最低,泥质法露天育秧产量较高的原因在于其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较高。
    不同叶龄期穗肥对籼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李贵勇1,何清兰2,朱建宇3,王秋英4, 叶进华4,夏琼梅1,龙瑞平1,朱海平1,邓安凤1,杨从党1*
    2017, 23(4): 147-15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4.030
    摘要 ( )   PDF(390KB) ( )  
    为了降低氮肥用量,提高其利用效率,在不施基蘖肥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叶龄期施穗肥对籼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倒5叶施60%+倒3叶施40%氮肥(T3,氮肥用量120 kg/hm2)、倒4叶施100%氮肥(T4,氮肥用量120 kg/hm2)、倒4叶施60%+倒2叶施40%氮肥(T5,氮肥用量120 kg/hm2)、倒5叶施100%氮肥(T2,氮肥用量120 kg/hm2)、均施氮肥(CK,氮肥用量195 kg/hm2)的产量分别为12.90、12.74、12.69、12.32、13.25 t/hm2,氮肥贡献率分别为17.71%、16.58%、16.25%、13.77%、19.86%,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为18.08、16.73、16.33、13.26、13.24 kg/kg。总之,倒5叶施60%+倒3叶施40%氮肥的处理比均施氮肥处理氮肥用量减少38.46%,但产量及氮肥利用率差异不大。
    穗粒肥用氮比例对寒地不同类型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陈书强,杨丽敏,赵海新,杜晓东,周通,薛菁芳,单莉莉,王翠, 张献国
    2017, 23(4): 151-15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4.031
    摘要 ( )   PDF(646KB) ( )  
    为了明确生育后期氮肥用量对寒地水稻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利用多蘖轻穗型品种空育131和少蘖重穗型品种龙粳21为材料,设置3个用氮水平及4个基蘖肥与穗粒肥用氮比例,研究了基蘖肥与穗粒肥用氮比例对寒地水稻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2个品种的产量有所升高,但不同施氮量间差异不显著;空育131的基蘖肥与穗粒肥施用比例为8∶2时产量最高,而龙粳21在7∶3时产量最高。空育131获得高产的原因是群体穗数增多,而龙粳21是每穗粒数增加,从而使群体颖花量增加,产量增加。全生育期用氮总量增加使2个品种的整精米率显著提高、蛋白质含量明显上升,而使精米白度降低,淀粉糊化特性变劣。中低用氮水平间在出糙率、精米白度、直链淀粉和食味评分等米质指标上差异不明显。生育后期穗粒肥用氮比例提高使2个品种的整精米率、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而使精米白度降低,淀粉糊化特性变差,对直链淀粉含量影响不大。因此,寒地水稻生产栽培管理中,在适宜的氮肥用量(<138 kg/hm2)前提下,控制一定的穗粒肥用氮比例(<30%),可以实现高产优质水稻生产。
    双季稻机插技术在江西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及推广对策
    吴青香,曾勇军*,程慧煌,成臣,石庆华,潘晓华
    2017, 23(4): 157-15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4.032
    摘要 ( )   PDF(581KB) ( )  
    利用江西省双季稻区8个县24个乡镇的调查数据,对双季稻机插技术在江西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机插种植方式的成本低于其他种植方式、收益高于其他种植方式;机插种植方式的推广受到农户的年龄、文化程度、土地规模、资金等的影响,年龄越小、文化程度越高、土地经营规模越大的农户机插比例相对较高;限制机插技术推广的主要因素包括育秧技术复杂、购机及机插费用高、田块小和分散等;积极推进土地集约化进程、加强机插核心技术的培训指导力度、建立稳定的政策资金扶持机制、创新机插服务模式、积极宣传并做好示范区建设等是促进机插技术推广的重要举措。
    节水高产栽培对直播稻产量、病虫害发生和抗倒性的影响
    李瑞民1,傅友强2,潘俊峰2,梁开明2,雷志雄1,陈燕1,黄农荣2,钟旭华2*
    2017, 23(4): 160-16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4.033
    摘要 ( )   PDF(636KB) ( )  
    本研究以水稻品种特籼占25为材料,设置农民习惯栽培、“三控”施肥和节水高产栽培3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病虫害发生、抗倒性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农民习惯栽培相比,“三控”施肥和节水高产栽培处理的纹枯病病情指数分别减少56.5%~69.2%和70.9%~80.0%,稻纵卷叶螟卷叶率分别降低28.1%~66.5%和70.1%~71.9%,稻飞虱百丛头数分别降低了35.1%~77.9%和71.9%~80.8%;“三控”施肥处理下水稻基部第1、2、3节间长度分别缩短了9.1%~20.1%、4.7%~12.9%和1.5%~7.8%,节水高产栽培处理下分别缩短了23.9%~27.4%、19.7%~26.8%和10.2%~21.4%,植株抗倒性均大幅提高;“三控”施肥处理的稻谷产量增加1.7%~5.5%、氮肥偏生产力提高了11.7%~16.5%、纯收入增加1 972~2 114元/hm2,节水高产栽培处理的稻谷产量增加9.9%~19.7%、氮肥偏生产力提高了34.3%~46.3%、纯收入增加2 010~4 305元/hm2。节水高产栽培技术应用对减少水稻病虫害,提高产量、抗倒伏能力和种植收益均具有明显的优势,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播期对紫米稻产量及米质的影响
    文浩1,卢浩宇1,易镇邪1*,周铁军2
    2017, 23(4): 165-16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4.034
    摘要 ( )   PDF(508KB) ( )  
    以紫米稻品种粮田紫1号为材料,在长沙地区比较研究了5个播期条件下紫米稻的产量与稻米品质。结果表明,粮田紫1号全生育期随播期推迟而明显缩短;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与产量均随播栽期推迟而显著提高,5月31日播种处理产量达4 693.0 kg/hm2;播期对粮田紫1号稻米品质有显著影响,碾米品质以5月11日播种处理最好,5月21日播种处理次之,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粗蛋白含量与Se含量以5月21日播种处理最高,稻米Zn含量以5月31日播种处理最高。综合来看,粮田紫1号在长沙地区高产优质栽培的最佳播期为5月21-31日。
    上海水稻精量机械穴直播技术研究与应用
    王新其1,甘俊彦2,朱敏2,赵志鹏3,李茂柏4,周德平1,曹黎明1*
    2017, 23(4): 168-17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4.035
    摘要 ( )   PDF(671KB) ( )  
    以上海地区主推水稻品种为材料,在精量机械穴直播条件下,开展了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小区试验和示范,明确了精量机械穴直播水稻的生育特性、抗倒伏性、群体建成和产量表现,并分析了采用水稻精量机械穴直播后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和水稻生产经济效益。试验示范结果表明,精量机械穴直播水稻生育期明显缩短,单株分蘖力强,群体结构合理,穗粒结构协调,干物质积累多,抗倒能力较强,增产优势明显,节本低耗,生产效率显著提高,是目前极具生产潜力的一种新型高效低耗种植模式,适合上海都市农业发展的需求,也顺应了水稻低碳种植发展趋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品种与技术
    受淹机插秧中后期施用硅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周双庆1,房静超1,严剑文1,蒋爱平1,周治中1,谢国庆2
    2017, 23(4): 173-17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4.036
    摘要 ( )   PDF(386KB) ( )  
    在水稻移栽后遭受洪涝的机插秧田块,开展不同淹水时间稻田中后期喷施硅肥的肥效试验。结果表明,机插稻遭涝灾后中后期配施“硅丰壹号”硅肥有利于增强抗逆能力,促进成熟期叶片光合产物积累,增加产量,以处理4,即喷施4次硅肥,每次用量为200 g/667 m2的处理产量最高。
    水稻化肥减量增效施用技术试验初探
    康洪灿,李国生,钏兴宽,王锦艳,王硕,尹正钦
    2017, 23(4): 176-17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4.037
    摘要 ( )   PDF(412KB) ( )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通过减少化肥用量,改进施肥方法,探讨了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的效果。结果表明,减肥10%的处理产量最高,正常施肥处理其次,减肥20%的处理第3;正常施肥与减肥10%~20%的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其他处理随着化肥用量的减少产量随之减少;化肥与稻谷的投入产出比随着化肥用量的减少而增大。所以通过改进施肥技术,水稻生产实现化肥减量增效是可行的。
    不同行株距机插对双季稻产量的影响
    胡文杰
    2017, 23(4): 180-18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4.038
    摘要 ( )   PDF(323KB) ( )  
    引入25 cm行距的插秧机,与生产上常用的30 cm行距插秧机进行小区对比试验,以探讨该型插秧机对乐清市早、晚稻的适应性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试验结果表明,早稻应用25 cm行距插秧机具有比较明显的增产优势;而连晚杂交稻应用行距25 cm插秧机的增产效果不明显。生产上应根据不同类型水稻的特征特性,正确掌握插秧密度,充分发挥各类插秧机的增产优势。
    江西一季籼粳杂交稻稻曲病防治药剂及次数研究
    张昆1,陈忠平2,武琳1,李小飞1,黄尚书1, 成艳红1,梅胜芳3
    2017, 23(4): 183-18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4.039
    摘要 ( )   PDF(505KB) ( )  
    选择合适的防治药剂和防治次数是减轻稻曲病危害的关键。本研究以籼粳杂交稻甬优12为材料,比较了6种药剂和3种喷施次数对稻曲病的防控效果和产量性状差异。结果表明,在6种药剂中,阿米妙收处理的病穗率防效和病指防效最好,分别达到91.53%和96.63%,但与其他药剂无显著性差异。在防治次数上,爱苗和拿敌稳均为防治3次的处理病指防效最好,分别为81.73%和80.15%,显著高于防治次数3次以下的处理。阿米妙收处理的产量最高,达11 719.52 kg/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苏粳815机插高产形成特点及其配套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严凯1,钱海军1,凌兆凤2,戴其根1
    2017, 23(4): 187-18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4.040
    摘要 ( )   PDF(430KB) ( )  
    通过综合高产试验和机插行株距规格与氮肥组合试验,分析了苏粳815高产形成的特点,明确了其高产产量结构及其形成的主要生育指标,提出了目标产量650~700 kg/667 m2相配套的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常规粳稻在安徽沿江稻区的特征特性研究
    张长海,汪向东,李立中,方金旭
    2017, 23(4): 190-19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4.041
    摘要 ( )   PDF(949KB) ( )  
    以常规粳稻为试验材料,于2010-2015年在安徽沿江稻区的桐城市范岗镇杨安村试验基地,以杂交籼稻、杂交粳稻、常规籼稻为对照,对常规粳稻的特征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常规粳稻具有茎秆矮壮、叶片挺直且短、穗形上翘或直立、穗短且着粒密的植株形态特征和足蘖中穗的经济性状特征;与籼稻相比,常规粳稻表现为感光性强、分蘖率弱,但成穗率高、花时迟,幼穗分化Ⅵ期前后和抽穗扬花期对高温敏感,中后期耐肥等特性。不同播期对常规粳稻经济性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上,对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常规粳稻随着播期的推迟表现为生物学产量逐渐下降而收获指数逐渐提高。试验结果表明,5月下旬播种、8月底至9月初抽穗的常规粳稻品种为安徽沿江稻区的优势品种,并提出了优势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
    超级稻楚粳37号肥料减量增效试验研究
    阮文忠,李开斌,张天春,徐加平,黄文兴, 王正伟,段浩平,吴玉昆,谭余贵,王学辉
    2017, 23(4): 199-20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4.042
    摘要 ( )   PDF(354KB) ( )  
    以超级稻楚粳37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肥料减量处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楚粳37号高产栽培过程中,适当降低化肥使用量(减量30%),不仅能确保高产,而且节本增效。
    水稻两段栽培技术在浉河区生产上的应用成效
    王庆志1,刘亚丽1,宋晓华2,王忠亮1,孔倩1, 刘秋员3,宋世枝2*
    2017, 23(4): 201-20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4.043
    摘要 ( )   PDF(423KB) ( )  
    介绍了水稻两段栽培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以及信阳市浉河区推广水稻两段栽培技术在减肥控氮、节本增效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效和主要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