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论与研究
    提高现代超级稻产量潜力的栽培生理研究途径探讨
    顾骏飞,陈颖,毛倚琦
    2017, 23(3): 1-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3.001
    摘要 ( )   PDF(505KB) ( )  
    水稻籽粒灌浆期同化物供应不足会导致籽粒灌浆不充分,从而影响产量,这种现象在大穗型、高库容的现代超级稻品种中尤为明显,直接限制了超级稻品种产量潜力的发挥。灌浆期水稻同化物的供给主要来源于花前同化物的积累与花后同化物的合成,它们均依赖于冠层群体光合能力。因此,加强相关过程的生理生态研究对揭示制约现代超级稻产量潜力的关键性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作者综述了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并从叶片光合生理、冠层光氮匹配和根-冠水分平衡等方面,对提高现代超级稻产量潜力的栽培生理途径进行了探讨。同时,作者总结了模型分析在综合栽培生理认识、发现超级稻产量潜力限制性因子及其生理机制等方面的作用。
    水稻胚乳细胞生物反应器研究进展
    丁一,魏际华,张宁*,舒小丽,吴殿星
    2017, 23(3): 6-1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3.002
    摘要 ( )   PDF(899KB) ( )  
    水稻胚乳细胞生物反应器是一种理想的生物活性物质生产工厂,本文综述了以水稻胚乳细胞为生物反应器生产药物蛋白、疫苗、功能肽及非蛋白类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再生稻轻简化种植技术研究进展
    胡志华1,2,李大明1,2,徐小林1,2,黄庆海1,2,柳开楼1,2, 胡惠文1,2, 叶会财1,2,周利军1,2,余喜初1,2*
    2017, 23(3): 13-1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3.003
    摘要 ( )   PDF(687KB) ( )  
    再生稻具有生育期短、资源利用率高、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好等优势,可通过提高复种指数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轻简化栽培可显著降低生产投入,进而提高生产效益。发展再生稻轻简化种植对于稳定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尤其对南方光温资源一季有余两季不足及“双改单”稻区水稻增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我国再生稻轻简化种植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浅析江苏粮食生产降低成本的途径
    蒋小忠1,纪从亮2,李杰1
    2017, 23(3): 18-2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3.004
    摘要 ( )   PDF(535KB) ( )  
    简要分析了江苏省粮食种植成本构成情况;通过走访调研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农业生产新型经营主体,分析了江苏省粮食生产降成本的典型案例;针对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简要分析了农业生产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
    近20年新疆水稻生产发展及影响因素分析
    潘俊峰1,钟旭华1*,黄农荣1,刘彦卓1,约麦尔·艾麦提2,巴拉提·巴克2, 梁开明1,彭碧琳1
    2017, 23(3): 22-2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3.005
    摘要 ( )   PDF(810KB) ( )  
    以新疆各水稻种植区域生产数据为基础,分析了1995-2014年新疆各区域水稻产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5-2014年的20年间,新疆水稻总产增加了58.0%;北疆南部的水稻总产最高,2010-2014年其总产占新疆水稻总产的46.7%,其次是南疆北部(占比为36.5%)和南疆西南部(占比为16.7%),北疆北部占比最低。1995-2014年新疆水稻种植面积增加了2.3%。2010-2014年北疆南部水稻种植面积占新疆水稻种植面积的46.2%,南疆北部占34.1%,南疆西南部占19.7%,北疆北部占比最小。1995-2014年新疆水稻单产增加了54.3%,是总产增加的主要原因;各区域平均单产从高到低依次为北疆南部(8 593.5 kg/hm2)、南疆北部(8 179.1 kg/hm2)、南疆西南部 (6 933.3 kg/hm2)和北疆北部(3 144.7 kg/hm2)。因此,稳定水稻种植面积是增加新疆水稻总产的基本条件;选育抗旱、耐低温、高产优质的粳稻品种,研发推广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和防灾减灾技术,提高单产,是新疆水稻总产稳定增加的主要途径。
    籼型水稻亲本对其所配组合落粒性的影响
    徐富贤,周兴兵,熊洪*,张林*, 蒋鹏,朱永川,刘茂,郭晓艺
    2017, 23(3): 28-2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3.006
    摘要 ( )   PDF(336KB) ( )  
    以4个不育系和4个恢复系配制的16个杂交组合为材料,利用自主研发的一种鉴定水稻落粒性的装置,研究了亲本对其所配组合落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落粒率主要受不育系以及不育系与恢复系互作的影响,恢复系间的差异不显著;以不育系R18A配制的杂交组合落粒率较高,而以D1716A配制的杂交组合落粒率较低;落粒率较高的杂交组合有R18A/R7329、2394A/R7329,落粒率较低的杂交组合为D1716A/R727、D1716A/R7329、2394A/R642。
    不同阻控剂阻控重度Cd污染区水稻富集Cd的效果
    龙思斯1, 宋正国2,雷鸣1*, 喻理1,王艺康1,蒋宏芳3
    2017, 23(3): 30-3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3.007
    摘要 ( )   PDF(640KB) ( )  
    在湖南省衡阳县某重度Cd污染的农田上种植早稻品种株两优819,开展石灰、基施硅肥、叶面锌肥、叶面硅肥和自配阻控剂等5种材料降低水稻镉含量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5种阻控剂对株高的影响不显著(p>0.05),但对产量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p<0.05);与对照相比,5种阻控剂均能降低糙米中Cd的含量,其中叶面锌肥的降Cd效果最明显,降Cd效率为46.43%,其次为自配阻控剂和基施硅肥,降Cd效率分别为39.29%和39.28%,均达到国家粮食安全标准值。
    不同施氮量对盐碱地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严凯1,蒋玉兰1, 肖天晶1, 戴其根1,2*
    2017, 23(3): 35-3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3.008
    摘要 ( )   PDF(810KB) ( )  
    以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对盐碱地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水稻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施氮量为20 kg/667 m2时产量最高;盐碱地条件下,增施氮肥会增加稻米的垩白粒率、垩白度和蛋白质含量,降低直链淀粉含量;此外,施氮量的增加还会显著降低稻米的蒸煮品质与食味品质。
    钾肥对寒地香型粳稻光合特性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马波
    2017, 23(3): 40-4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3.009
    摘要 ( )   PDF(510KB) ( )  
    以香稻绥粳18和中龙粳3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钾肥施用量对寒地香型粳稻光合生产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钾肥对剑叶SPAD值作用不显著,但适宜的施钾量可以显著提高齐穗期LAI和剑叶净光合速率;适宜的钾肥施用量可以显著提高结实率、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显著提高产量;钾肥可以增加蛋白质含量,提高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还可以显著提高香稻香味,提升食味品质。通过试验同时获得了寒地香型粳稻的最适施钾量为 96.0 kg/hm2。
    有机肥配施营养液对杂交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刘国彪1,张冬明1,曲均锋2,肖彤斌1,曾建华1,吉清妹1, 谢良商1*
    2017, 23(3): 44-4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3.010
    摘要 ( )   PDF(517KB) ( )  
    以博优225为材料,研究了有机肥配施营养液对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其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配施营养液能有效提高稻谷产量,以每hm2施1 500 kg有机肥+9 L营养液处理产量最高,产量达5 181.65 kg/hm2,比单施化肥增产26.84%;与单施有机肥相比,加施营养液不仅能够提高产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提高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有机肥配施营养液或将成为一种新的施肥模式。
    综合信息
    广东省2017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7, 23(3): 47-47.  DOI:
    摘要 ( )   PDF(296KB) ( )  
    专论与研究
    宁夏稻作区水分胁迫对水稻分蘖动态及产量的影响
    冯伟东1,马建平2,曾宝安1,王淑梅3,王晓萍3,刘立丰2,冒海军2
    2017, 23(3): 48-5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3.011
    摘要 ( )   PDF(572KB) ( )  
    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分蘖能力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条件越好,水稻分蘖能力越强,收获穗数越多,产量越高;全生育期间歇灌溉和胁迫灌溉对水稻分蘖能力以及产量均有较大影响。在宁夏水资源紧缺的条件下,应通过调整种植业结构、增加轮作面积、延长轮作周期等措施压减控制水稻种植面积,保证有限的水资源能够充分灌溉一定面积的水稻,并通过完善改进水利设施,达到减少渗漏浪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目的。
    一种提高哈尼梯田红米食味品质的新工艺
    邹茜,寇姝燕,朱振华,赵国珍,刘慰华,袁平荣*
    2017, 23(3): 53-5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3.012
    摘要 ( )   PDF(653KB) ( )  
    哈尼梯田红米已经有几百年的种植历史。红米营养价值要高于一般白精米,但因为食味品质差,其产业一直得不到较好的发展。以配方米的形式来提高红米食味品质是一种比较直接、简单的方式。本文通过RVA谱法对5个品种和36个配方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用RVA谱辅助筛选出的配方与食味计和人工品尝评分的结果相符,此方法准确、快速,结果重复性优于传统配比技术。利用RVA谱分析来确定配方米的配比比例在国内尚属首例。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杂交水稻干物质生产、养分吸收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秦建权,冯跃华*,叶勇,李香玲,李杰,王旭,雷义,杨远志,王贵焜
    2017, 23(3): 59-6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3.013
    摘要 ( )   PDF(510KB) ( )  
    增施有机肥、减少化学肥料的施用是减少环境污染和水稻可持续生产的重要途径。为探明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机制,本研究以杂交稻中优808为材料,比较了不施肥(T1)、纯化学肥料(T2)、等养分条件下53%无机化肥N配合施用47%有机肥N(T3)、86%无机化肥N配合施用14%有机肥N(T4)4种处理间的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差异情况。结果表明,T3、T4处理比T1处理显著增产;等养分条件下,T3、T4处理与T2处理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其中T4处理的产量略高于T2。与T2处理相比,T4、T3处理的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分别增加6.08%、6.76%和7.76%、7.27%,单位面积颖花数显著增加14.63%和14.69%,但结实率和千粒重差异不显著;同时T3、T4处理的叶面积指数高于T2处理,提高了粒叶比,源库关系较协调,促进了后期干物质生产和养分的吸收与积累,从而增加了水稻产量。
    品种与技术
    冬水田免耕条件下氮肥管理和移栽密度对杂交中稻产量的影响
    周兴兵,张林*,蒋鹏,熊洪,朱永川,刘茂,郭晓艺, 徐富贤*
    2017, 23(3): 63-66.  DOI: S511.048
    摘要 ( )   PDF(502KB) ( )  
    以川绿优642、蓉优1015、冈优725为材料,研究了西南稻区冬水田在免耕条件下施肥模式(A1,“底肥一道清”;A2,平衡施肥)和移栽密度(C1,1.4万丛/667 m2; C2,1.1万丛/667 m2;C3,0.8万丛/667 m2)对杂交中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A1处理的平均产量要比A2处理低4.76%;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参试品种产量呈增加趋势,以C1处理的产量最高,较C2和C3处理平均分别增加了2.4%和3.5%;对不同类型品种而言,以川绿优642(多穗型)产量最高,较冈优725(大穗型)和蓉优1015(穗粒兼顾型)分别增加了8.3%~15.6%、6.3%~17.3%,其增产优势主要表现在有效穗数上。施肥方式对杂交中稻产量影响差异不显著,而品种、栽插密度对杂交中稻产量的影响显著。由此可见,选用分蘖力强的穗数型品种,适当增加移栽密度,采用“底肥一道清”的施肥方式是四川冬水田免耕水稻实现高产、省工的有效途径。
    综合信息
    河南省2016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7, 23(3): 66-66.  DOI:
    摘要 ( )   PDF(126KB) ( )  
    品种与技术
    盐碱地耕作及洗盐对水稻根系生长和形态特性的影响
    张义凯1,向镜1,朱德峰1*,周红2,张茂林2,毕崇明2
    2017, 23(3): 67-7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3.015
    摘要 ( )   PDF(495KB) ( )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耕作及洗盐对盐碱地水稻根系生长以及形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冬耕处理并没有影响根系的生长,而洗盐处理明显促进了水稻根系的生长,根系干质量和根系长度明显增加。冬耕结合洗盐处理改变了根系的构型,显著增加了根系的长度、根表面积,降低了根系的直径,显著增加了直径在0~0.1 mm之间根系的长度。洗盐处理明显促进了水稻产量的增加,与不耕作不洗盐处理相比增产79%,冬耕结合洗盐处理显著增升了水稻的产量,与不耕作不洗盐处理相比增产92%。
    综合信息
    黑龙江省2016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7, 23(3): 70-,99.  DOI:
    摘要 ( )   PDF(231KB) ( )  
    品种与技术
    3种栽插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刘玉兰1,陈殿元1*,张殿双2,范文忠1,李新江1,张国印1
    2017, 23(3): 71-7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3.016
    摘要 ( )   PDF(481KB) ( )  
    在高产栽培条件下,采用小区对比方法,研究了3种栽插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宽窄行组穴均错栽插方式大幅提高了水稻种植密度,水稻生育期延后3~4 d,改善了稻株光养供给条件,叶绿素含量较高,光能利用率提高,有效增加了单位面积总苗数、有效穗数和实粒数,可获得11 711.11 kg/hm2的产量,比宽行窄株的2种栽插方式分别增产11.66%和19.91%。在本试验条件下,宽窄行组穴均错栽插方式水稻栽插密度为27万穴/hm2,能发挥高产潜力并获得高产。
    适宜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直播水稻品种的筛选
    刘立超1,2,谢树鹏1,2,张广彬2,门龙楠2,符强2,王翠玲3
    2017, 23(3): 74-7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3.017
    摘要 ( )   PDF(296KB) ( )  
    为了找出适宜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直播种植的水稻品种,以黑龙江省第二、第三积温带的14个主栽品种为材料进行直播试验,对各品种的灌浆速率、产量和品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龙粳21、龙粳31和龙粳43适宜在第二积温带作直播栽培。
    水稻恶苗病发生成因及主要防控技术
    庞子千,黄国育
    2017, 23(3): 77-7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3.018
    摘要 ( )   PDF(252KB) ( )  
    为进一步研究水稻恶苗病防控技术,减轻恶苗病的发生,笔者开展了不同播种方式、不同药液浓度和浸种时间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控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株发病率差异显著,早播比迟播发病严重,早稻比晚稻发病严重,采取不催芽或露白播种的处理比长芽播种的处理秧苗恶苗病病株率减少18.9%~21.5%。
    不同栽插密度对垦稻12、绥粳4号混种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刘传增
    2017, 23(3): 79-8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3.019
    摘要 ( )   PDF(223KB) ( )  
    研究了不同栽插密度对垦稻12、绥粳4号混种(混种比例4∶6)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行距30.0 cm,株距13.3 cm,每丛5苗的处理产量最高,达9 422.9 kg/hm2。
    两系杂交水稻组合天龙两优140的选育与栽培制种技术要点
    张顺1,张波1,李天春2
    2017, 23(3): 81-8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3.020
    摘要 ( )   PDF(391KB) ( )  
    天龙两优140是四川西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以自育两系不育系天龙S为母本,与高生物量、高配合力恢复系天龙恢140配组选育而成的新两系杂交中稻组合,2015年开始进入河南正式试验并引入豫南稻区试种、示范,2016年通过湖北省品种审定。本文主要介绍了其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栽培与制种技术要点。
    香型粳稻新品种通院香518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朴燕1,刘振蛟2,曹海珺1,田奉俊1,曹海鑫1, 刘海1
    2017, 23(3): 83-8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3.021
    摘要 ( )   PDF(221KB) ( )  
    香型粳稻新品种通院香518具有优质、高产、稳产、抗稻瘟病、灌浆速度快、结实率高、抗倒伏、适应性广等特点,在吉林省水稻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以及大面积试验示范中表现优异,深受稻农欢迎。
    大面积稻鸭共育种养技术
    刘百龙1,赵世坚2, 陆燕3,钟月英4,毕晓磊4,韦善富1*
    2017, 23(3): 85-8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3.022
    摘要 ( )   PDF(452KB) ( )  
    稻鸭共育是以水稻田为基础,利用鸭子的杂食性特点,将水稻的种植和鸭的饲养结合为一体的生态种养模式。以往稻鸭共育种养模式多是单家独户的小面积运作方式,大面积的稻鸭共育种养结合模式是近年才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创造出更诱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符合我国高效、生态、智慧型农业的发展趋势。
    不同灌溉方式及施氮量对水稻生长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王肖娟,陈林 *,王永强,李丽,朱江艳,赵双玲,刘小武,李高华
    2017, 23(3): 88-9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3.023
    摘要 ( )   PDF(478KB) ( )  
    以T-43为材料开展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及施氮量对水稻干物质积累量及分配率、氮素积累、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淹灌处理水稻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显著大于膜下滴灌处理;施用氮肥显著提高了水稻的氮素积累量,水稻产量在施氮量为480 kg/hm2时最大;与淹灌处理相比,滴灌处理的水稻产量降低了19.02%,氮肥利用率提高了1.92个百分点,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0.21 kg/m3(105%)。
    不同栽培措施对丰两优香1号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杜斌1,2,邢丹英1,2*,徐建龙1,2,3,李旭升1,陈火云1,王加冕1, 欧小雪1
    2017, 23(3): 92-9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3.024
    摘要 ( )   PDF(374KB) ( )  
    对杂交中稻丰两优香1号进行播期、栽插密度、施N量和水分的正交试验,探讨不同栽培因素组合对杂交中稻生育期、主要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生育期的影响显著(F=28>F0.05=19.00),在试验水平范围内,随着播期的推迟,其生育期逐渐缩短,施N量、水分和栽插密度对生育期的影响均不显著;N肥施用量、播期是影响水稻产量的关键性因子,对产量的影响分别表现为极显著F=127.3529>F0.01和显著(F=62.8117>F0.05)。丰两优香1号高产栽培的最佳组合为A2B2C3D1。
    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晚粳W328的选育与应用
    周守年
    2017, 23(3): 95-9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3.025
    摘要 ( )   PDF(298KB) ( )  
    晚粳W328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与安徽华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采用分子和常规育种等技术手段,聚合优质、抗病、抗逆基因,合作育成的优质、抗病、抗逆,且综合性状优良的晚粳水稻新品种,于2016年6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介绍了晚粳W328的选育过程、品种表现、应用前景及栽培技术要点。
    春优84在浙东地区作连作晚稻栽培的适应性试验
    苏柏元1,王亚梁2,朱德峰2, 陈惠哲2
    2017, 23(3): 97-9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3.026
    摘要 ( )   PDF(342KB) ( )  
    为了考察籼粳杂交稻春优84在浙东地区作连作晚稻栽培的可行性,以春优84单季栽培和晚粳稻宁84单双季栽培为对照,笔者在宁波市镇海区开展了春优84分期播种、不同秧龄移栽试验。结果表明,春优84在浙东地区作连作晚稻种植,宜在6月30日之前播种,产量可达到500 kg/667 m2。
    宁波市水稻细菌性基腐病流行原因探讨
    赵丽稳1,许燎原1, 陈宇博1, 张晓萌2,胡宇峰3,蒋天梅4
    2017, 23(3): 100-10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3.027
    摘要 ( )   PDF(439KB) ( )  
    论述了2015年宁波平原地区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发生流行的特点,并就主栽品种抗性、气象因子、栽培管理等方面对发病的影响以及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为切实提高宁波市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监测预警和综合防控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高产中熟杂交稻新组合中优186的选育与应用
    李小刚1,王俊义1,王保军1,周凯1,王业文1,涂强2,陈耀楠1,闫理峰1,沙志鸿1
    2017, 23(3): 103-10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3.028
    摘要 ( )   PDF(421KB) ( )  
    中优186是陕西省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中9A与自育恢复系R186配组育成的三系中熟杂交稻新组合,具有高产、稳产、综合抗病性较强等特点,2015年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介绍了该组合的选育过程、主要特征特性、栽培技术和制种技术要点。
    各地稻米
    嘉兴市推进优质稻米产业化的优势与对策
    王金良1,华涛1,肖瑾1,宋杰2,钱林芳2
    2017, 23(3): 105-10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3.029
    摘要 ( )   PDF(453KB) ( )  
    在粮食连年高产丰收的背景下,全国不少地方又出现了农民卖粮难和种粮效益低下问题。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要大力推进优质稻米产业化,粮食生产要从“高产超高产模式”调整为“优质稳产模式”,提高种粮经济效益,满足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后的市场需要。本文分析了浙北地区嘉兴发展优质稻米产业化的优势及存在的薄弱环节,并提出了“龙头企业带动、差异化政策支持、完整产业链”等针对性对策。
    黑龙江省黑河市水稻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商全玉
    2017, 23(3): 108-10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7.03.030
    摘要 ( )   PDF(339KB) ( )  
    黑河市耕地面积大,近年水稻生产发展迅速。本文分析了黑河市水稻种植现状,总结了制约黑河市水稻生产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力求促进这一地区水稻生产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