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论与研究
    2017年我国水稻产业形势分析及2018年展望
    徐春春,纪龙,陈中督,方福平*
    2018, 24(2): 1-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8.02.001
    摘要 ( )   PDF(442KB) ( )  

    2017年我国水稻单产和总产齐创历史新高,单产首次突破6 900 kg/hm2,总产连续7年稳定在2亿t以上;国内稻米市场偏弱运行,略强于2016年;大米进口量和出口量双双增长,进口量首次突破400万t,出口量同比增长2.1倍;国家审定通过的水稻品种数量大幅增加,绿色生产技术呈现较快发展势头。预计2018年全国水稻面积继续减少,稻谷和大米市场波动可能加剧,大米进出口贸易量继续增加,绿色技术及模式应用面积扩大,稻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

    对国家水稻品种联合体试验的几点思考
    陈乾,倪建平
    2018, 24(2): 4-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8.02.002
    摘要 ( )   PDF(451KB) ( )  

    联合体试验是国家品种审定试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国家水稻品种联合体试验的基本情况,并就联合体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将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几点想法,以期为联合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新种子法框架下农作物品种审定工作形势探析
    王莉娟1,许明2
    2018, 24(2): 7-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8.02.003
    摘要 ( )   PDF(434KB) ( )  

    总结和回顾了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制度的发展历程,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对新种子法颁布后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工作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预测和分析。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情况,提出加强和改进农作物品种审定工作的具体措施和策略。应加强顶层设计,注重政策和标准的制定、品种种植风险的防范,发挥品种审定导向作用,工作重心下移,强化市场监管等具体措施和办法来促进品种审定制度改革,为农业生产服务。

    稻鸭共育对稻田培肥及氮磷流失的影响
    赵学敏#,徐云连#,吴蔚君,邢素林,马凡凡,马友华*
    2018, 24(2): 10-1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8.02.004
    摘要 ( )   PDF(548KB) ( )  

    稻鸭共育技术是我国及亚洲水稻主要生产国家大力推广的一种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不仅使很多有益生物的存活环境得到改善,对杂草、害虫、纹枯病等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防治率约在50%~95%之间,而且减少了CH4和N2O的排放,有效促进了稻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发展。稻鸭共育后的稻田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机质等土壤营养含量有所增加,土壤结构有效改善;稻鸭共育田的水体中铵态氮、硝态氮和磷含量有所提高,增加了降雨或搁田时排水的氮磷流失风险。

    综合信息
    四川省2017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8, 24(2): 13-13.  DOI:
    摘要 ( )   PDF(112KB) ( )  
    专论与研究
    肥料施用对稻田氮磷流失的影响
    马凡凡,邢素林,徐云连,吴蔚君,马友华*
    2018, 24(2): 14-1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8.02.005
    摘要 ( )   PDF(672KB) ( )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稻田氮磷养分流失及其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等环境问题引起广泛关注。本文从稻田氮磷流失的特征出发,从粮食高产和环境效益的角度,对施肥量、有机肥、缓控释肥及不同施肥时间、施肥位置等施肥方式对稻田氮磷流失的影响进行综述,提出改善施肥模式,促进新型环保肥料的研发推广以及应用生态拦截技术等途径实现稻田氮磷流失的防治。

    世界水稻核心种质在荆州的适应性初探及高产种质资源筛选
    吕文恺1#,胡慧1#,欧小雪1,杜斌1,田雨2,蔡星星3,孙永建4,杨隆维1,邢丹英1,徐建龙1 5,邱先进1*
    2018, 24(2): 19-2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8.02.006
    摘要 ( )   PDF(473KB) ( )  

    优异种质资源是水稻育种的前提。本研究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引进了1 219份世界水稻核心种质,并在湖北省荆州市考察了其在当地的适应性,以从中筛选高产种质资源。结果表明,该套核心种质的产量及其相关性状变异较大,其中,穗长和单株产量变异最大,抽穗期、剑叶宽、一次枝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变异较小。利用抽穗期和株高2个指标,从中筛选到539份能适应荆州生态条件的种质资源。共筛选到100份高产种质资源,其中24份为大穗种质资源,3份为大粒种质资源,23份为高结实率种质资源。这些种质资源可作为水稻高产育种的首选种质和骨干亲本。

    “稻-鳖-鱼-鸭”复合共生模式种养技术与前景探讨
    徐建欣,徐志军,杨洁*,李端奇,江汉青
    2018, 24(2): 24-2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8.02.007
    摘要 ( )   PDF(608KB) ( )  

    “稻-鳖-鱼-鸭”复合共生生态种养模式是一种对稻田空间利用更加充分的新型生态种养模式。本研究从稻田生态系统构建的角度,利用稻田生态位和食物供应链原理分析了“稻-鳖-鱼-鸭”复合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的科学性;从共生田准备、水稻种植、共生对象的饲养、大田管理等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了“稻-鳖-鱼-鸭”复合共生生态种养模式技术流程;分析了“稻-鳖-鱼-鸭”复合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探讨了其发展前景。

    木质素缓释肥不同用量及运筹方式对杂交晚稻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薛占奎1,宋松2,陈永萍3,施佳炜1,徐晶晶1,方莉1,胡谷琅1*
    2018, 24(2): 28-3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8.02.008
    摘要 ( )   PDF(495KB) ( )  

    以籼粳杂交晚稻浙优18和甬优9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木质素缓释肥不同用量及运筹方式对杂交晚稻产量、农艺性状及氮肥农学效率的影响,明确了木质素缓释肥适宜的施用量及运筹方式。结果表明,木质素缓释肥能显著提高晚稻成穗率,增加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浙优18木质素缓释肥用量在750~1 050 kg/hm2时,有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的平衡,促进高产群体的形成,进而实现高产稳产。双季晚稻生产上施用木质素缓释肥可降低水稻安全齐穗风险,与等养分常规肥料相比,产量增加3.00%;木质素缓释肥施用450 kg/hm2加适量分蘖肥的处理,在氮肥用量减少26.75%的情况下,仍能实现高产稳产,具有减氮、稳产和控污多重效果。

    不同机插方式对再生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余贵龙1,刘祥臣1*,张强1,丰大清1,赵海英1,李伟2,陈昌2,许金友3
    2018, 24(2): 32-3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8.02.009
    摘要 ( )   PDF(536KB) ( )  

    以两优6326和岳优9113为材料,研究了豫南稻区两种主要水稻机插方式对再生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钵苗机插能够显著提高秧苗素质,立苗活棵快,分蘖发生早,群体茎蘖增减平稳,成穗率显著提高,头季稻成熟期提前6~7 d,头季稻穗粒数较毯苗机插和手插明显增加,从而显著提高水稻产量;钵苗机插方式下,再生季的生育期较毯苗机插秧和手插提前2~4 d,再生穗率、再生穗粒数、结实率也显著提高。在钵苗机插方式下,两优6326两季产量为13 973.6 kg/hm2,较毯苗机插和手插方式分别增产13.4%和12.1%;岳优9113两季产量为14 443.6 kg/hm2,较毯苗机插和手插分别增产12.8%和12.7%。豫南稻区再生稻生产采用钵苗机插栽培方式,能够起到节本增效,提高水稻产量的效果。

    综合信息
    广东省2017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8, 24(2): 36-36.  DOI:
    摘要 ( )   PDF(344KB) ( )  
    专论与研究
    综合降镉技术在不同污染程度稻田土壤下的应用效果研究
    杨小粉1,刘钦云2,袁向红3,吴勇俊1,郑海飘1,聂凌利1,李翊君1,张文1,敖和军1*
    2018, 24(2): 37-4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8.02.010
    摘要 ( )   PDF(602KB) ( )  

    为了探究综合降镉技术在不同污染程度稻田土壤中的降镉效果,于2014年,在湖南省38丘镉污染稻田进行小区试验,研究了VIP降镉技术(V,种植低镉积累品种;I,优化水分管理;P,施用石灰)在不同土壤污染程度下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未采用VIP技术的对照处理的早稻米镉含量在土壤轻微、轻度、中度、重度条件下分别为0.191、0.199、0.295和0.423 mg/kg,晚稻米分别为0.278、0.298、0.524和0.778 mg/kg。采用VIP技术后,早稻米镉含量分别0.110、0.152、0.157和0.307 mg/kg,比对照降低了42.4%、23.6%、46.8% 和27.4%;晚稻米镉含量分别为0.153、0.201、0.397和0.604 mg/kg,比对照降低了45.0%、32.6%、24.2%和22.4%。由此可见,综合降镉VIP技术在不同污染程度土壤下均有降低糙米中镉含量的作用,可使轻微、轻度土壤污染条件下米镉含量达到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对于中度、重度污染稻田的降镉措施还需进一步研究。

    外源赤霉素对盐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缓释效应
    张丽丽,倪善君,张战,赵一洲,李鑫,毛艇,刘研,刘福才
    2018, 24(2): 42-4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8.02.011
    摘要 ( )   PDF(614KB) ( )  

    采用人工气候箱水培试验,研究了外源赤霉素处理对盐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缓释效应。结果表明,外源赤霉素提高了盐胁迫下水稻种子的发芽率,并可以显著地恢复盐胁迫下种根和芽的伸长生长;外源赤霉素增加了盐胁迫下水稻叶片中叶绿素总量和叶绿素a含量;外源赤霉素降低了叶片MDA含量、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其中均以50 mg/L的处理缓解效果最为明显。外源赤霉素对耐盐性不同水稻品种的缓解效果存在差异,盐敏感品种越光对缓释效果响应更明显。

    中国东北三省粳米的国际竞争力分析——基于与日韩的比较
    李英
    2018, 24(2): 47-5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8.02.012
    摘要 ( )   PDF(627KB) ( )  

    加入WTO后,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受到较大影响,但与玉米、大豆、小麦等农作物相比,水稻受到的影响最小,而其中我国粳稻还是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优质粳米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同时,优质粳米在国际市场上的贸易量也逐渐增加,而其主要进口国家和地区是日本、韩国。东北三省是我国重要的粳米主产区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粳稻生产基地,面积近267万hm2,占全国粳稻面积的50%左右。中国东北三省、日本、韩国同为粳米的主要消费区,也是主要生产区,因此,粳米生产与贸易受到各国政府的直接干预和重点控制。本文通过比较中国东北三省、日本和韩国三个地区间粳米的进出口现状,利用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了三个地区粳米的国际竞争力。最后,根据影响粳米国际竞争力的诸多主要因素,提出提升中国东北三省粳米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贵州省水稻生产技术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基于DEA-Malmquist指数的实证分析
    蔡涛1,李福夺2,3 *,张健3,杨兴洪3
    2018, 24(2): 52-5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8.02.013
    摘要 ( )   PDF(971KB) ( )  

    以2004-2014年贵州省水稻生产相关投入产出数据为基础,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对贵州省水稻生产综合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贵州省水稻生产综合技术效率依旧偏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进一步加强新型农业科技应用和进行适度规模化经营仍有较大的增产潜力;贵州省水稻生产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技术进步呈明显衰退趋势,而技术效率改进幅度不大,规模效率的提高是技术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贵州省水稻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慢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缓慢甚至出现了倒退;导致贵州省各地区水稻生产效率差别较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区域间经济地理条件和资源禀赋的差异。由以上研究结果推导出3点政策含义:一是因地制宜,保持生产适度规模,提高水稻生产技术效率是促进水稻生产的重要途径;二是注重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同步改进,重心应向技术进步方面倾斜是提高水稻全要素生产率的必要途径;三是稳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水稻生产全要素生产率是保障贵州省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

    综合信息
    内蒙古自治区2017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8, 24(2): 59-59.  DOI:
    摘要 ( )   PDF(107KB) ( )  
    专论与研究
    南方粳稻稻曲病防治药剂及防治适期探讨
    乐丽红1,2,陈忠平1,程飞虎1*
    2018, 24(2): 60-6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8.02.014
    摘要 ( )   PDF(474KB) ( )  

    针对南方粳稻生产上危害日益严重的稻曲病,在大田重点开展了防治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拿敌稳(病指防效为76.82%,下同)、爱苗(73.18%)、菌刀(69.21%)及头等功(68.54%)4个药剂防效相当,极显著优于阿米妙收(48.68%)、井冈霉素(49.01%)和好立克(42.05%)的防效,这4种药剂处理较对照增产4.38%~7.89%。破口前10 d、破口前3 d和齐穗后各施药1次的处理(S1)稻曲病病指防效显著优于破口前和齐穗后各施1次药的处理(S2)以及齐穗后施1次药的处理,实际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破口前和齐穗后各施1次药的处理与齐穗后施1次药的处理防效相当,实际产量差异不显著。

    综合信息
    广西壮族自治区2017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8, 24(2): 63-63.  DOI:
    摘要 ( )   PDF(340KB) ( )  
    专论与研究
    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大米中镉元素的不确定度评定
    李强,欧飞,吴敏,黄万燕
    2018, 24(2): 64-6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8.02.015
    摘要 ( )   PDF(482KB) ( )  

    分析了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法测定大米中镉含量不确定度的各分量,分析了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测量不确定度主要来源于标准物质和工作曲线拟合。对不确定度分量进行评定,经计算得出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当大米中镉元素的含量为0.268 mg/kg 时,扩展不确定度为0.029 mg/kg(k=2)。

    黑龙江省旱田改水田的影响及思考
    王英1,张国民1*,马军韬1,张丽艳1,邓凌韦1,王永力1,高晶2
    2018, 24(2): 67-6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8.02.016
    摘要 ( )   PDF(457KB) ( )  

    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以及玉米保护性收购价格的下降,在保障农民收益的基础上,近几年,旱田改水田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本文从旱田改水田的原因、优势,以及旱田改水田是否成功的因素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提示旱田改水田要多方考虑,做到水土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长远发展。

    安徽省粳稻生产现状及籼改粳发展潜力分析
    习敏,吴文革*,陈刚,许有尊,杨惠成,周永进,孙雪原
    2018, 24(2): 70-7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8.02.017
    摘要 ( )   PDF(806KB) ( )  

    通过对安徽省近3年粳稻生产情况进行调研,分析了安徽省粳稻生产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了制约安徽省粳稻发展的主要因素,以推进“籼改粳”工作进程,提升安徽省稻米产业的竞争力。安徽省粳稻种植主要分布在合肥、安庆、六安、芜湖、蚌埠、滁州等地;粳稻生产以直播为主,机插为辅;所种植的粳稻品种以外引为主,占77.57%,本省自主选育品种仅占22.43%;近3年粳稻平均单产为7.51 t/hm2。提出应以沿淮、沿江一带以及江淮东南部为重点区域,以发展中粳和单季晚粳为主体的建议。最后,提出了安徽省加快发展粳稻生产的目标和对策。

    滇西热区稻田养鱼产业发展的思考
    徐文果1,张晓梅1,张磊1, 陈娟2,段雪甜1,岩所1*
    2018, 24(2): 76-7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8.02.018
    摘要 ( )   PDF(488KB) ( )  

    稻田养鱼促进了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优化了农田生态系统,推动了特色经济发展。本文介绍了云南德宏州稻田养鱼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德宏州发展稻田养鱼的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提出了推进当地稻田养鱼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对加快发展滇西热区稻田养鱼产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精准脱贫具有重要意义。

    品种与技术
    播期对不同软米粳稻品种产量、生育期及温光资源利用的影响
    汪伟1,裘实1,朱大伟1,孙宁1,魏海燕1,2,张洪程1,2*
    2018, 24(2): 79-8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8.02.019
    摘要 ( )   PDF(521KB) ( )  

    在扬州地区稻麦两熟制下,以不同生育期的粳稻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6个播期,研究播期对不同类型水稻产量、生育期、温光资源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期的推迟,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产量呈减少的趋势,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播期对不同类型水稻生育期及温光资源利用有较大的影响,随着播期的推迟,3种类型水稻品种的主要生育期延迟,全生育天数缩短,总体表现为播期每推迟1 d,全生育期缩短0.5 d左右。各类型品种的适宜播期中熟中粳稻和早熟晚粳稻为5月中旬,迟熟中粳稻为5月中旬至5月下旬。

    直播条件下播种量对不同千粒重杂交稻产量的影响
    刘茂,徐富贤,熊洪,张林,郭晓艺,周兴兵,朱永川,陈琳,蒋鹏*
    2018, 24(2): 84-8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8.02.020
    摘要 ( )   PDF(473KB) ( )  

    为了探明直播条件下播种量对不同千粒重杂交稻产量形成特点和干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以雅5优2199(小千粒重)和内6优103(大千粒重)为材料,于2017年采用人工撒播栽培方式在四川德阳进行不同播种量(7.5、15.0、22.5、30.0、37.5 kg/hm2)大田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种量对杂交稻产量影响显著,有效穗数和干物质量随播种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每穗粒数呈下降趋势,播种量对结实率、千粒重和收获指数影响不显著。雅5优2199产量随着播种量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以播量为22.5 kg/hm2的处理最高,达10.86 t/hm2,较播量为7.5 kg/hm2的处理增加了20.53%,差异显著;内6优103产量以播量为37.5 kg/hm2的处理最高,达10.82 t/hm2,较播量为7.5 kg/hm2的处理增加了11.20%,差异显著;2个品种在15.0、22.5、30.0、37.5 kg/hm2播量时,处理间产量差异均不显著。不同千粒重杂交稻之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综合考虑产量和种子成本,小千粒重杂交稻的适宜播种量为15.0~22.5 kg/hm2,大千粒重杂交稻的适宜播种量为22.5~30.0 kg/hm2。

    优质抗病恢复系广恢998的选育及其组合的推广应用
    廖亦龙,王丰*,符福鸿,柳武革,李金华,朱满山,黄慧君,刘迪林,付崇允
    2018, 24(2): 87-9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8.02.021
    摘要 ( )   PDF(462KB) ( )  

    引进具有不同遗传背景、亲缘较远、优缺点互补的常规稻与杂交稻恢复系进行杂交、复交,再通过多世代、不同生态条件下的系统选择和鉴定筛选,培育出配合力好、恢复力强、恢复谱广、穗数多、品质优、稻瘟病抗性好、适应性广的优良三系恢复系广恢998。利用广恢998与生产上广泛应用的不育系测交,组配成16个杂交稻组合应用于生产。广恢998系列组合具有穗数多、高产稳产、品质优良、稻瘟病抗性好、适应性广等特点,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514万hm2,增加经济效益209.50亿元,为我国水稻生产发展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粳稻品种武育粳33营养特性与肥料效应研究
    张爱丽1,曾祥志2,万龙2,杨利3*,刘勇1,汪光友1
    2018, 24(2): 91-9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8.02.022
    摘要 ( )   PDF(701KB) ( )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粳稻武育粳33的营养特性、需肥规律与肥料效应。结果表明,在生育前期,武育粳33对氮、磷的需求量大,中后期增加了对钾素的吸收;氮对其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要显著高于磷和钾;结合模拟的最佳施肥量和其经济施肥量,鄂北地区中等肥力条件下武育粳33的推荐施肥量为N 240~280 kg/hm2、P2O5 80~100 kg/hm2、K2O 90~135 kg/hm2。

    不同侧深施肥方式对寒地水稻生长、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杨成林,王丽妍
    2018, 24(2): 96-9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8.02.023
    摘要 ( )   PDF(471KB) ( )  

    为了保证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发挥最佳的节本增产增收效果,以水稻品种龙粳31为试验材料,通过大田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不同侧深施肥处理对水稻生长、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侧深施肥4种施肥方式均有利于水稻分蘖早生快发,单株分蘖数较对照增多,分蘖成穗率高,水稻产量均高于对照。其中,基蘖肥侧深同施处理的分蘖数及成穗率最高,产量高达9.97 t/hm2;肥料利用率则表现为,基蘖肥侧深同施方式有利于水稻氮素的吸收与积累,且氮素农学利用率高达55.3%,氮素偏生产力高达105.5 kg/kg,与对照差异极显著。试验结果说明基蘖肥侧深同施方式同时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及肥料利用率,是一种有效的施肥方式。

    甬优538不同栽培方式的产量和效益比较
    韩娟英
    2018, 24(2): 100-10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8.02.024
    摘要 ( )   PDF(212KB) ( )  

    以甬优538为试材,比较分析了其在机插、直播、手插等栽培方式下的产量和种植成本差异。结果表明,甬优538作机插时产量最高,手插次之,直播略低,但三者的产量均超过750 kg/667 m2。从种植成本看,以直播最省工节本,大部分小户选择了此种栽培方式;手插栽培方式由于用种量少,种子成本低,且后期管理方便,也是小户种植不错的选择;但作为大户,由于劳力、季节紧张,还是选择机插为佳。

    优质常规籼型香稻新品种金穗128的选育及应用
    黎用朝1,刘三雄1,刘利成1,李小湘1,黄海明1,朱忠学2,闵军1*
    2018, 24(2): 102-10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8.02.025
    摘要 ( )   PDF(277KB) ( )  

    金穗128是湖南省水稻研究所育成的小粒型优质常规籼稻品种,适宜在湖南作双季晚稻栽培,具有米质优、丰产性和抗性较好、植株矮、分蘖力强等特性。2015年6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晚粳稻中嘉8号10 t/hm2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蔡炳祥1,任洁1,宓盛1,李建国1,杨凤丽1,沈峰平2
    2018, 24(2): 104-10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8.02.026
    摘要 ( )   PDF(362KB) ( )  

    中嘉8号是中国水稻研究所联合浙江省嘉兴市农科院等单位培育的优质常规晚粳稻品种,2017年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2016-2017年在浙江省德清县试验示范种植,田间表现抗性强、生育期适中、生长整齐、分蘖力较强、后期青秆黄熟、丰产性好、蒸煮食味品质优。本文根据生产过程中播、种、管、控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中嘉8号高产优质栽培的技术要点,以为后期该品种大面积推广提供配套栽培技术。

    杂交节水抗旱稻沪优2号在衢州的种植表现及栽培技术
    颜贞龙1,赵洪阳2,刘毅3*,罗利军2,3
    2018, 24(2): 107-10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8.02.027
    摘要 ( )   PDF(277KB) ( )  

    沪优2号是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选育的三系杂交节水抗旱稻组合,在浙江衢州多地试种表现出抗旱、省肥、早熟、高产、优质等特点。本文总结了该组合在衢州的种植表现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水稻机械化旱条播种植技术在和田地区的应用及表现
    布哈丽且木·阿不力孜1,王奉斌1,阿则古丽·纳伊普2,买文选3*
    2018, 24(2): 109-11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8.02.028
    摘要 ( )   PDF(401KB) ( )  

    和田地区是新疆重要的水稻种植区,但单产普遍较低,其关键制约因素在于栽培技术落后(多采用撒播)。本研究选择新疆主推水稻品种新稻36号和新稻47号为试验材料,采用机械旱条播种植技术进行了2年的田间试验。结果显示,采用机械旱条播种植技术的水稻产量明显高于采用传统撒播技术的水稻,新稻36号表现尤其显著,较撒播增产28.0%。基于此,本文就机械旱条播种植模式在和田地区应用的具体生产技术要求进行了总结,以为和田地区水稻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保山坝粳稻抵御干旱高产技术集成
    张朝钟1,杨从党2,陶加进1,戈芹英1,万卫东1,王勤1, 田文伟1,兰秋波3*
    2018, 24(2): 111-11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8.02.029
    摘要 ( )   PDF(406KB) ( )  

    根据云南省保山市保山坝粳稻区抵御干旱、夺取高产的实践,提出抗旱品种选育、抗旱育秧、增苗移栽、定量施肥、病虫害防控等技术集成,实现了2012年保山坝0.8万hm2水稻最高单产达11.085 t/hm2,2013-2015年推进全区水稻平均单产达10.5 t/hm2,为隆阳区水稻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各地稻米
    苏州市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朱正斌,周建明,沈雪林,林一波
    2018, 24(2): 114-11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8.02.030
    摘要 ( )   PDF(697KB) ( )  

    苏州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导致耕地面积急剧减少,为了守住耕地数量和质量两条红线,传承“鱼米之乡”的江南水乡特色文化,苏州于2012年底制定实施了“四个百万亩”工程,其中要求稳定优质水稻种植面积7.33万hm2。近年来,随着南粳46等香软米水稻品种的推广应用,苏州市优质稻米出现了产业化发展的特征,但存在稻米品牌散乱、稻米产品标准低、产业链不完整、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政府扶持力度不足等问题。本文分析了苏州市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的优势和现状,提出了产业发展的定位和对策,以为政府部门制定优质米产业化发展政策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