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0年, 第26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20-07-20
    上一期    下一期

    专论与研究
    综合信息
    专论与研究
    品种与技术
    各地稻米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论与研究
    水稻生长对干旱的响应及其补偿效应研究进展
    易子豪,朱德峰,王亚梁,胡国辉,张玉屏,向镜,张义凯, 陈惠哲*
    2020, 26(04): 1-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0.04.001
    摘要 ( )   PDF(950KB) ( )  
    概述了干旱对我国水稻生产的影响。从产量构成因素的角度分析了干旱导致水稻减产的原因,从光合特性、活性氧积累、内源激素和多胺含量、干物质积累等方面分析了水稻生长对干旱响应的生理机制。同时总结了轻度干旱胁迫后的水稻补偿效应。对未来减轻干旱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合理充分利用水稻补偿效应做出了展望。
    水稻亩产千公斤品种产量潜力分析
    朱德峰1,杨从党2,向镜1, 陈惠哲1,张玉屏1,陈叶平3,王岳钧3,王亚梁1,张义凯1
    2020, 26(04): 7-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0.04.002
    摘要 ( )   PDF(314KB) ( )  
    选择我国大面积种植的4个水稻品种,比较分析了区试产量与亩产千公斤产量(吨粮田)的产量结构及品种增产潜力。结果表明,与水稻品种区试产量相比,吨粮田水稻产量提高主要是实粒数和有效穗数的提高,而千粒重相对稳定。水稻品种吨粮田与区试比较的增产因子分析表明,4个品种平均增穗增产贡献30%,增穗粒重增产贡献70%。增穗粒重是实现亩产吨粮的主要途径,穗型较大的品种更具有超高产的潜力。籼型杂交稻亩产吨粮需要每m2颖花数在58 000~72 000个之间,单穗粒质量在4.1~7.0 g之间;籼粳杂交稻亩产吨粮需要每m2颖花数在78 000 ~ 80 000个之间,单穗粒质量在6.0~7.8 g之间。水稻亩产吨粮田在充足的库容量的基础上,颖花结实率及籽粒充实度均较高。
    大气CO2浓度升高和施肥对粳稻产量和稻米营养品质的影响——FACE研究
    童楷程1,户少武2,杨阳 1,朱建国3,王云霞1, 杨连新2*
    2020, 26(04): 10-1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0.04.003
    摘要 ( )   PDF(966KB) ( )  
    利用稻田FACE(Free Air CO2 Enrichment)系统平台,以武运粳23为供试材料,设置裂区试验,研究不同肥料处理下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常规粳稻产量性状和营养品质的影响。主区为CO2浓度,设置环境CO2浓度(Ambient)和高CO2浓度(增200 μmol/mol)2个水平;裂区为施肥量,设置常规施肥和不施肥2个水平。结果表明,与Ambient相比,高CO2浓度环境下武运粳23籽粒产量略增,但未达显著水平;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不施肥处理显著减产(-34.0%),这主要是有效穗数大幅减少所致。大气CO2浓度升高使稻米蛋白质、K、P和S浓度显著下降,分别下降6.6%、6.7%、10.5%和11.7%,而Fe浓度显著上升(+12.6%)。与常规施肥相比,不施肥使稻米蛋白质、K、P、S、Mn浓度显著下降(最大降幅为26.1%),但植酸浓度显著增加(7.4%)。从单位土地面积上收获稻米营养组分的累积量看,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稻米营养组分累积量无显著影响(Ca除外),但不施肥处理使稻米除Ca外所有测定指标的累积量均显著下降(最大降幅达51.3%)。方差分析表明,CO2与肥料处理对稻米K、Mg、P、S、Zn、Fe浓度和Fe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交互作用。以上数据表明,高CO2浓度环境下武运粳23产量略有增加,但稻米矿质元素浓度呈一致下降趋势(除Cu、Fe外);不施肥使籽粒产量和元素累积量均大幅下降,但植酸浓度显著增加;CO2与肥料处理对部分稻米矿质元素浓度和累积量有显著的交互作用。
    我国稻曲病分级标准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张正炜1, 陈秀1,2, 沈慧梅1,黄世文3*
    2020, 26(04): 18-2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0.04.004
    摘要 ( )   PDF(545KB) ( )  
    对我国稻曲病分级标准的研究与应用现状进行了梳理。由于我国不同稻区水稻品种、耕作制度和气候环境的差异,以及稻曲病本身病征的特殊性,制定普适性的全国统一标准尚有难度。根据植保统计或抗病性评价的不同需要,选择合适的分级标准以满足不同需求是目前稻曲病研究中普遍采取的做法; 亦有不少地区根据自身情况,通过室内考种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地方分级标准。目前我国主要有两套分级标准应用较为广泛,在标准的制定和采用上仍需加强攻关。
    旱稻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殷会德,米铁柱,刘佳音,于萌, 顾晓振,郭海鹏,李继明*
    2020, 26(04): 22-2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0.04.005
    摘要 ( )   PDF(405KB) ( )  
    旱稻具有耐旱性强、适应性广的特点,培育高产、优质的旱稻,能够解决我国可用耕地面积减少、粮食不足、水资源匮乏和人口增加的矛盾,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主要阐述了旱稻在国内外的种植现状以及旱稻的耐旱性研究与改良进展。
    Mn2+浓度对不同水稻品种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陈琨,武法池,喻华,上官宇先,曾祥忠,周子军,郭松,涂仕华,秦鱼生*
    2020, 26(04): 25-3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0.04.006
    摘要 ( )   PDF(692KB) ( )  
    为探讨Mn2+浓度对不同水稻品种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揭示不同水稻品种对Mn的耐性,及与冬水田水稻坐蔸的关系。本试验选用了2种当地水稻生产主推品种(绵优725和川香优506)为材料,通过水培模拟试验设置8个Mn2+梯度,研究其对2个水稻品种的生长、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品种对Mn2+的耐性截然不同,川香优506较绵优725表现出对Mn2+更强的耐性。在Mn2+浓度为350 mg/L时,绵优725出现明显的Mn毒害症状,而川香优506没有表现出任何Mn毒害症状。在此Mn2+浓度下,绵优725的茎叶干质量仅为对照的(0 mg/L,下同)45.25%,根系干质量仅为对照的50.82%,根数仅为对照的65.93%,整株氮吸收量仅为对照的45.84%,整株磷吸收量仅为对照的64.98%,整株钾吸收量仅为对照的44.23%。而川香优506在Mn2+浓度为350 mg/L时这些指标都基本上高于对照,表明其生长与营养吸收未受到影响。可见,水稻品种的基因型差异是对Mn2+浓度响应变化的主要因素,适量的锰能够促进水稻对氮和磷的吸收,而过量的锰会对锰敏感型水稻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在田间表现为坐蔸。这一发现对今后筛选适合长期淹水冬水田种植的水稻品种,无论是在育种上还是生产栽培上,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稻-麦轮作下播种量对不同熟期直播杂交稻产量和光能利用效率的影响
    蒋鹏1,2, 徐富贤1,2*,熊洪1, 张林1,朱永川1,周兴兵1,刘茂1,郭晓艺1
    2020, 26(04): 31-3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0.04.007
    摘要 ( )   PDF(462KB) ( )  
    为探明成都平原稻-麦轮作模式下播种量和品种熟期对直播稻产量和光能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早熟杂交稻品种川作优8727、中熟杂交稻品种辐优838、迟熟杂交稻品种内6优107为材料,于2019年采用人工撒播栽培方式在成都平原进行不同播种量(15.0、22.5、30.0、37.5、45.0 kg/hm2)大田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播种量的增加,直播稻产量和光能利用效率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其中,川作优8727以播种量30.0 kg/hm2的处理产量和光能利用效率最高,辐优838和内6优107以播种量22.5 kg/hm2的处理产量和光能利用效率最高;与辐优838和内6优107相比,川作优8727产量分别增加了8.8%、3.7%,其增产优势主要表现在有效穗数、结实率和收获指数上,光能利用效率分别增加15.3%、13.3%。可见,成都平原稻-麦两熟区水稻麦后直播种植宜采用早熟杂交稻品种,其适宜播种量为30.0 kg/hm2。
    多年生稻云大107产量潜力分析
    李小波1,黄光福1,施继芳1,王春荣2, 张玉娇1,程卯3,胡建3, 张石来1,胡凤益1*
    2020, 26(04): 35-3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0.04.008
    摘要 ( )   PDF(558KB) ( )  
    利用长雄野生稻地下茎无性繁殖特性培育具有多年生性的栽培稻品种已经获得成功。云大107是通过“滇瑞449//RD23/长雄野生稻”杂交选育出来的具有多年生性的优质稻品种。为明确云大107的产量潜力,进而为优化其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笔者用云南主栽的优质稻品种滇屯502、滇瑞449、文稻5作对照,于2018年在云南景洪进行田间试验,调查分析了各品种生育期、干物质积累、光合特性、产量及产量潜力等性状。结果表明,云大107产量可达564.52 kg/667 m2,较滇屯502、文稻5和滇瑞449分别增产25.94%、5.41%和2.93%,其中与滇屯502相比差异达显著;从产量构成看,云大107每穗粒数、千粒重均比对照文稻5、滇屯502和滇瑞449高,粒多粒大是其高产的原因;同时,云大107剑叶净光合速率分别比滇屯502、滇瑞449和文稻5增加4.45%、4.65%和16.83%,差异显著。因此,挖掘云大107产量潜力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其每穗粒数,同时提高齐穗后剑叶光合能力,以积累较多光合产物,进而提高成熟期生物产量。
    综合信息
    至2020年农业农村部认定的133个超级稻品种
    2020, 26(04): 39-66,105.  DOI:
    摘要 ( )   PDF(265KB) ( )  
    专论与研究
    不同海拔地区多年生稻稻米品质分析
    施继芳1,黄光福1,张玉娇1,李小波1,王春荣2,张石来1,张静1,胡凤益1*
    2020, 26(04): 40-4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0.04.009
    摘要 ( )   PDF(426KB) ( )  
    利用长雄野生稻(Oryza Longistaminata)地下茎无性繁殖特性培育多年生稻已获成功。为明确多年生稻在不同海拔地区种植的稻米品质的差异,于2018年在海拔550 m(景洪)、955 m(孟连)和1 250 m(勐海)种植3个多年生稻品种(PR23、PR25和PR107),收获后进行稻米品质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PR23在景洪和孟连的整精米率符合国家标准优质稻谷1级和2级,在勐海的垩白度达到国家标准优质稻谷3级,在景洪、孟连和勐海的直链淀粉含量均符合国家标准优质稻谷1级;PR25在景洪和孟连的整精米率达到国家标准优质稻谷2级和1级,在勐海的垩白度达到国家标准优质稻谷3级,在景洪、孟连和勐海的直链淀粉含量均符合国家标准优质稻谷1级;PR107在景洪和孟连的整精米率符合国家标准优质稻谷2级和1级,在景洪、孟连和勐海的垩白度符合国家标准优质稻谷2级、2级和1级,在景洪、孟连和勐海的直链淀粉含量均符合国家标准优质稻谷1级。
    湖北省“水稻+”协同推广模式创新与实践
    曹鹏1,2,孙阳1,蔡鑫1,张建设1*
    2020, 26(04): 44-4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0.04.010
    摘要 ( )   PDF(464KB) ( )  
    湖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大省,水稻是湖北第一大粮食作物,发展“水稻+”绿色高效模式是稳定湖北粮食生产的重要举措,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遵循。本文论述了湖北省“水稻+”协同推广模式工作机制,指出了产业发展不够平衡、技术模式不够精准、“一主多元”机制不够顺畅等问题,提出了促进湖北省“水稻+”协同推广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对策措施。
    安徽省再生稻生产现状与发展
    孔令娟,潘广元
    2020, 26(04): 47-5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0.04.011
    摘要 ( )   PDF(577KB) ( )  
    在深入调查安徽省再生稻生产应用情况的基础上,阐述了安徽省再生稻生产应用现状,分析了再生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优势,提出了发展再生稻生产的对策与建议。
    广西优质稻米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刘广林1, 罗翠萍2,黄起东3,黄世旅4,莫千持5,易小林6,梁忠明7,梁仁敏8,陈传华1,李虎1,吴子帅1,罗群昌1*
    2020, 26(04): 51-5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0.04.012
    摘要 ( )   PDF(773KB) ( )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电话咨询和面对面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广西优质稻米产业链各环节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为促进广西优质稻米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与参考。结果表明,桂林、柳州、来宾、河池、百色、南宁、贵港等地优质稻生产应用品种类型以优质常规稻为主,占比60.0%以上;全区优质稻平均产量为431.2 kg/667 m2,其中百色、贵港等地的优质稻产量水平较高,超过450.0 kg/667 m2;全区机耕率、机收率较高,分别为85.7%和90.9%,而机插率、机烘率分别只有17.3%、7.5%;种植户自留种子率达52.6%;全区优质稻售价早稻平均2.96元/kg、晚稻平均3.23元/kg,主要是卖给粮食经纪人或粮食储备公司;主要粮食加工企业年收购加工优质稻36万t以上;优质米小包装批发价格在4 900~7 625元/t之间,散装的则在4 250~6 633元/t之间;优质米品牌众多,但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并就广西优质稻发展提出了7点建议:加大育种科研投入,加强品种在产业中的贡献度;加大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及高产栽培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力度,提高技术在优质稻产业发展中的支撑力度;大力开展农事薄弱环节的社会化服务;大力发展生态优质稻种植;优化优质稻品种布局;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加强对优质米品牌建设的支持。
    江苏省优质水稻品种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许明
    2020, 26(04): 57-6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0.04.013
    摘要 ( )   PDF(559KB) ( )  
    江苏是南方粳稻生产大省,推进水稻的优质化布局对于江苏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打造千亿级稻米产业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江苏具备水稻品种优质化布局的重要基础和良好条件,但当前也存在着品种布局不均衡、优质品种结构化矛盾突出、品种应用不适应市场需求、与生产实际相脱节等矛盾,应充分利用江苏水稻生产区位优势、生态资源优势,加快绿色优质食味品种育种攻关,加快优质品种审定和推广,科学优化品种应用布局,促进优质粳稻安全优质生产,推进江苏优质水稻品种利用布局合理化、科学化,以进一步提高江苏稻米产业的竞争力。
    基于SWOT分析的江西现代水稻种业发展建议
    余艳锋,尹建华*,彭柳林
    2020, 26(04): 61-6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0.04.014
    摘要 ( )   PDF(896KB) ( )  
    江西作为南方主要稻区之一,水稻播种面积位居全国第3,种子市场空间巨大,种质资源丰富,水稻育种取得了一定发展,但水稻育种成果与当地水稻种植大省地位不匹配,企业逐步成为水稻育种主体,种企整体规模偏小,育种专项经费不足,优质稻品种缺乏,种业发展环境不佳等问题制约着江西水稻种业的发展。面对国际国内巨大竞争压力,江西水稻种业应从政策扶持、管理措施、科技研发上狠下功夫,设立优质稻育种专项经费和种质资源库,重点扶持优质稻攻关研发,构建“研、产、推、售、服”一体化产业链,提高市场监管能力,加快水稻育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种企核心竞争力。
    品种与技术
    水稻超高产栽培肥水定位促控技术
    孙健1,陆凯文1,秦叶波2*
    2020, 26(04): 67-7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0.04.015
    摘要 ( )   PDF(689KB) ( )  
    对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开展了多年研究和实践,总结了一套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即肥水定位促控技术。本文详细介绍了水稻肥水定位促控技术的涵义及其关键措施。实践表明,该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对进一步稳定和提高水稻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栽培模式对沿江平原双季稻周年产量效益和资源利用的影响
    周兵
    2020, 26(04): 72-7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0.04.016
    摘要 ( )   PDF(620KB) ( )  
    基于沿江平原双季稻北缘生态区生态条件,以早籼稻浙辐203和晚粳稻镇稻18为供试材料,设置周年机插、早稻机插晚稻抛栽、周年抛栽和早稻直播晚稻抛栽4种栽培模式组配处理,通过对产量构成、生育特性、积温资源利用、经济效益和粮食生产效率等进行分析,筛选出适宜本生态区域的双季稻周年生产模式。结果表明,周年抛栽模式有效积温利用率最高,达到108.7%,较周年机插、早稻机插晚稻抛栽和早稻直播晚稻抛栽模式显著增产,分别增产5.5%、2.5%和7.21%,周年经济效益分别提高24.6%、11.1%和1.6%。周年机插模式通过高效生产技术的集成应用,周年粮食生产效率最高,分别较早稻机插晚稻抛栽、周年抛栽和早稻直播晚稻抛栽提升了11.9%、43.6%和12.9%。综上,沿江平原双季稻周年抛栽模式实现了最佳经济效益,周年机插模式适宜于劳动力资源短缺背景下的适度规模化生产应用。
    施肥方式对机插早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王晓丹,王亚梁,宋文健, 张玉屏,向镜,张义凯,祁军, 陈惠哲*
    2020, 26(04): 77-8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0.04.017
    摘要 ( )   PDF(502KB) ( )  
    以早稻品种中早39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对早稻产量、干物质积累及颖花分化与退化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施肥方式相比,缓释肥机械深施与缓释肥人工撒施处理的产量分别增加了3.4%和2.6%,其中缓释肥机械深施处理的增产效果要好于缓释肥人工撒施处理。缓释肥机械深施是通过增加颖花分化数来增加每穗颖花数。与传统施肥方式相比,机插侧深施肥处理的颖花分化数增加了4.5%,颖花数增加了5.7%;在灌浆期,缓释肥机械深施和缓释肥人工撒施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了17.2%和5.6%,其中缓释肥机械深施处理增效更明显;成熟期,缓释肥机械深施和缓释肥人工撒施处理的叶片SPAD值比传统施肥方式分别增加了5.8%和16.4%,叶片含氮量分别增加了12.5%和34.1%,差异达显著水平。试验结果表明,缓释肥机插侧深施肥具有较好的增产效果。
    机插条件下南粳5718生育特性及稻米品质特征
    张军1,刘忠红1,周冬冬1,方书亮1,周年兵2,李必忠1,张永进1
    2020, 26(04): 81-8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0.04.018
    摘要 ( )   PDF(372KB) ( )  
    2017—2019年,在淮安市稻麦综合示范基地,对优良食味粳稻南粳5718在机插条件下的生育特性及品质特征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为南粳5718的丰产绿色高效栽培及示范推广提供理论依据。3年机插示范,南粳5718表现出高产、生育期适宜、抗病害能力强、营养品质及食味品质较好等特点,可在当地进一步扩大种植。
    硬地硬盘条件下新型水稻苗床调理剂“苗壮丰”对水稻秧苗素质调控的研究
    殷跃军1,吴小美2,钟志仁1,王银3,王南波4,倪新华5,孙亚军6
    2020, 26(04): 84-8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0.04.019
    摘要 ( )   PDF(496KB) ( )  
    为研究新型水稻苗床调理剂“苗壮丰”对机插秧苗素质的调控效果,以7个优质水稻品种为材料,设置 喷施“苗壮丰”和喷施清水(对照)2个处理,进行露天水泥场塑盘育秧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苗壮丰”处理的叶龄、单株绿叶数、苗高、最大完整叶长、最大完整叶宽、茎基宽、SPAD值、白根数、百株鲜质量、百株干质量等12个秧苗形态生理性状指标显著提高,秧苗素质显著提升,但不同水稻品种之间效果不同。该新型水稻苗床调理剂为培育机插水稻壮秧提供了新途径。
    肥药减施技术集成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单季稻产量及病虫害防治的效应
    江波1,吴小文1,吴晨阳1,潘志军1,金千瑜2,张均华2*
    2020, 26(04): 88-9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0.04.020
    摘要 ( )   PDF(600KB) ( )  
    在保障水稻稳产的条件下,集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单季稻区水稻化肥和农药减施技术。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施用硅肥、减施氮肥、施用微生物菌肥以及不同病虫害防治技术的配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单季稻产量及病虫害防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施氮量由现有农民习惯施氮量(纯N)300 kg/hm2减量至240 kg/hm2时,对水稻产量影响不大,且产量在与其他几种不同技术配合下表现也最为稳定。在施氮量为180 kg/hm2或240 kg/hm2条件下,通过配施硅肥和“三防两控”技术配套,均可达到与农民习惯氮肥施用量(300 kg/hm2)和病虫害常规防治方式下的产量水平。此外,氮肥减施配施硅肥结合“三防两控”的技术集成,可以在产量不降低的条件下,减少1次用药、52.8%固体剂型农药用量和61.0%液体剂型农药用量,同时达到与常规施肥和防治措施下的同等防控效果。说明该技术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单季稻区推广应用,是实现产量提升和肥药减施的有效途径之一。
    嘉兴地区不同年代粳稻品种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
    鲁晨妮1,周雪1,程旺大1,张红梅1,沈亚强1,王保君1,朱静娜2,胡文凌2,章斐2,陈贵1*
    2020, 26(04): 93-9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0.04.021
    摘要 ( )   PDF(354KB) ( )  
    在225 kg/hm2氮肥水平下,以嘉兴地区5个不同年代选育的常规粳稻品种为供试材料,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氮素积累、氮素利用效率和氮素转运效率等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品种育成年代的演进,水稻产量逐渐提高,最晚育成的秀水14比最早育成的秀水128增产15.84%,主要原因在于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得到了提高,分别增加了13.17%和13.39%;水稻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氮素累积量、氮素利用效率、氮素吸收效率、氮肥表观利用率、茎秆氮素转运量、氮收获指数逐渐增加,秀水14比秀水128分别提高15.17%、19.81%、15.82%、20.00%、12.56%、134.15%和16.67%;地上部干物质生理利用效率和谷物氮素生理利用效率逐渐降低,秀水14比秀水128分别降低6.31%和5.15%。
    2种木霉菌对寒地水稻立枯病病原菌的拮抗作用研究
    战鑫1,台莲梅1*,刘铜2*,张有利1,郑雯1,靳亚忠1
    2020, 26(04): 96-9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0.04.022
    摘要 ( )   PDF(511KB) ( )  
    为了明确哈茨木霉和短密木霉对水稻立枯病菌的拮抗作用,采用对峙培养、发酵液、非挥发性和挥发性抑制物抑菌活性检测,分析了哈茨木霉和短密木霉对引起寒地水稻立枯病4种病原菌的拮抗活性。结果表明,2种木霉菌对4种病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峙培养,哈茨木霉对尖孢镰孢菌的抑制率最高为79.04%,短密木霉对禾谷镰孢菌的抑制率最高为88.65%。2种木霉非挥发性物质对4种病原菌抑制作用均较强,其中,对禾谷镰孢菌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分别为66.78%和70.12%。通过几丁质酶活性测定,发现哈茨木霉比短密木霉产生更高的几丁质酶活性。本研究结果可为研发木霉复合菌制剂防治水稻立枯病奠定基础。
    优良食味粳稻南粳5718的选育及主要特征特性
    张亚东1,朱镇1, 陈涛1,赵庆勇1,冯凯华2,姚姝1,周丽慧1,赵凌1,赵春芳1,梁文化1, 路凯1,王才林1*
    2020, 26(04): 100-10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0.04.023
    摘要 ( )   PDF(385KB) ( )  
    南粳5718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和江苏神农大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优良食味抗病粳稻中间品系宁7022为母本,与盐都地区农科所选育的优质高产粳稻中间品系盐粳608杂交,经数代外观与食味品质筛选和条纹叶枯病抗性与半糯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于2015年育成的食味品质优、丰产性好的中熟中粳稻新品种。全生育期148 d左右,株高102.6 cm,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有效穗21.2万/667 m2,穗型较大,每穗总粒数131.5粒,结实率88.9%,千粒重28.8 g。中感白叶枯病、稻瘟病和条纹叶枯病,抗纹枯病。具有食味品质优、茎秆粗壮、产量潜力高、后期熟相好、综合抗性好等优点,特别适宜稻虾共作等综合种养模式。2019年通过江苏省审定,适宜江苏省淮北地区种植。
    各地稻米
    杭州地区水稻恶苗病流行原因及防治对策
    王国迪1,陈瑞1*,汪彦欣1,赵丽1,张宇2
    2020, 26(04): 103-10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0.04.024
    摘要 ( )   PDF(358KB) ( )  
    对2019年杭州地区水稻恶苗病暴发流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稻种带菌率高和对氰烯菌酯产生抗药性是导致其大发生的主要原因。进一步田间试验表明,4.23%甲霜·种菌唑微乳剂400倍液和600倍液、25%咪鲜胺乳油2 000倍液、5%咪鲜胺乳油2 000倍液加25%氰烯菌酯悬浮剂2 000倍混配液浸种48 h对恶苗病的防效较好,显著优于25%氰烯菌酯悬浮剂750倍液和2 000倍液,适合在老(重)病区和对氰烯菌酯抗性较高的地区轮换使用来控制恶苗病的发生为害。
    南通水稻种植历史与习俗——兼论新时代稻作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李世峰,刘蓉蓉,任海建,郁伟
    2020, 26(04): 106-11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0.04.025
    摘要 ( )   PDF(966KB) ( )  
    稻作文化是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在长期稻作生产实践中形成的,被普遍认可和遵守的风俗习惯、行业规范和价值观,以及蕴含其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南通种稻历史可追溯到5 000多年前,先民火耕水耨、饭稻羹鱼,筑海堤、勤稼穑,塑造了多元共存的区域农耕文化格局和独具江海特色的稻作文化。本文整理了南通水稻种植历史、传统习俗、文学艺术等传统农耕文明内容,并从深挖“稻”历史、宣传“稻”文化、提升“稻”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