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8年, 第24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8-09-20
    上一期    下一期

    专论与研究
    综合信息
    专论与研究
    品种与技术
    各地稻米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论与研究
    我国水稻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丰缺指标与适宜磷钾施用量研究
    孙洪仁1,张吉萍2,冮丽华3,吕玉才2,王应海4
    2018, 24(5): 1-1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8.05.001
    摘要 ( )   PDF(1017KB) ( )  

    系统总结了我国开展的水稻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丰缺指标与适宜养分施用量研究。结果表明,近30年来我国水稻土壤有效磷丰缺指标出现了明显上升趋势,速效钾丰缺指标出现了下降趋势;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丰缺指标不同区域之间差异较大,以缺素处理相对产量90%指标为例,土壤Olsen-P和NH4OAc-K含量变幅为2.5~46 mg/kg和21~202 mg/kg;除辽宁、福建、广东和云南等省外,我国水稻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丰缺指标研究尚存在很多空白区域;水稻土壤缺磷缺钾较为普遍,第2~4级为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集中分布的丰缺级别,缺素处理相对产量大多处在70%~100%;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研究的试验点数不宜过少,丰缺指标高端和低端采用外推数据需谨慎,并应予以注明;适宜养分施用量与土壤养分丰缺级别呈线性负相关,与水稻目标产量呈线性正相关,与养分当季利用率呈线性负相关;当磷素当季利用率20%、目标产量4.5~15.0 t/hm2时,土壤有效磷丰缺级别第1~7级的水稻适宜施磷量范围依次为0、20~68、41~135、61~203、81~270、101~338和122~405 kg/hm2;当钾素当季利用率50%、目标产量4.5~15.0 t/hm2时,土壤速效钾丰缺级别第1~7级的水稻适宜施钾量范围依次为0、22~72、43~144、65~216、86~288、108~360和130~432 kg/hm2。

    我国水稻机插育秧发展现状
    周晚来1,2,王朝云1,易永健1,谭志坚1,汪洪鹰1,杨媛茹1,余旺1,易镇邪2*
    2018, 24(5): 11-1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8.05.002
    摘要 ( )   PDF(718KB) ( )  

    种植机械化是我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关键,机械栽插是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的主推技术,育秧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与手工插秧相比,机械插秧从群体和个体的角度对秧苗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大提高了育秧难度,这也是制约我国机械插秧推广应用的主要技术原因。本文基于对大量基层农技人员相关报道的梳理,在总结我国水稻机插秧推广应用中出现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机插育秧与手插育秧的区别,及影响水稻机插秧苗群体和个体素质的几个主要因素,提出了机插育秧技术的研发方向。

    “稻-鳖-鱼-鸭”复合共生生态种养模式下产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初步探究
    徐建欣,徐志军,杨洁*,李端奇,江汉青
    2018, 24(5): 16-2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8.05.003
    摘要 ( )   PDF(776KB) ( )  

    “稻-鳖-鱼-鸭”复合共生生态种养模式是一种对稻田食物系统和空间位态利用更加充分的新型生态种养模式。本研究参照国家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对该模式种养基地周边环境质量及其所产出农产品(稻谷、鳖、鱼、鸭)的质量安全进行了初步探究。结果表明,在产地环境质量满足绿色食品生产的条件下,这种生态种养模式能够生产和提供品质更加优良的绿色稻谷以及水产和禽肉。

    综合信息
    中国水稻研究所北方水稻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2018, 24(5): 21-21.  DOI:
    摘要 ( )   PDF(168KB) ( )  
    专论与研究
    稻米储藏品质劣变机制研究进展与展望
    费月新,曹玉洁,吴敏,吴洪恺*
    2018, 24(5): 22-2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8.05.004
    摘要 ( )   PDF(568KB) ( )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稻谷(米)是我国重要的储备粮品。在稻谷(米)储藏过程中常常会发生品质劣变(陈化),给粮食带来巨大损失,因此,研究稻米陈化的机制已成为热点。本文概述了稻米陈化的谷物化学机理研究进展,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稻米储藏过程中淀粉、蛋白质、脂肪等主要成分的含量没有显著的变化,但陈化引起了许多化学成分之间的转变,并且淀粉与非淀粉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显著影响了稻米的理化特性。由于储藏过程中稻米品质劣变的遗传机制研究至今还是空白,本文提出了储藏品质劣变的遗传机理研究方法,以期从遗传上改良水稻的储藏特性,从而培育耐储藏的水稻品种。

    不同干燥方式对水稻种子干燥速率及种子质量的影响
    王亚梁1,3,陈惠哲1,张玉屏1,向镜1,张义凯1,河野元信2,朱德峰1*
    2018, 24(5): 27-2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8.05.005
    摘要 ( )   PDF(461KB) ( )  

    以甬优538种子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干燥方式对种子干燥速率及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干燥温度决定了干燥时间,50℃恒温烘干方式烘干种子和稻谷所需时间比袋式烘干和自然晾干方式显著缩短,由于鼓风作用,开始干燥前8 h袋式干燥方式稻谷水分散失最快;增温干燥提高了种子活力指数,对种子活力影响小,种子活力指数50℃恒温烘干方式较自然晾干、袋式普通烘干和袋式加热烘干分别提高26.3%、22.7%和14.2%,差异显著,袋式加热烘干活力指数较自然晾干和袋式普通烘干略有增加。试验明确袋式鼓风加热烘干方式能够有效缩短种子烘干时间,可以作为南方稻区小规模种子烘干方式。

    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化肥减量效应分析
    怀燕,王岳钧, 陈叶平,秦叶波
    2018, 24(5): 30-3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8.05.006
    摘要 ( )   PDF(637KB) ( )  

    现代农业生产中化肥的大量应用带来了资源破坏、环境恶化等系列问题。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利用生物的互惠功能,大大减少了化肥等资源的使用。本文综述了我国主要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化肥减量效应,从增加稻田有效养分、促进水稻养分吸收、减少稻田养分损失、减少其他生物取食等方面分析了其作用机理,并提出应加强对稻田综合种养碳氮循环、有机种植模式、稻米品质影响、专用品种筛选与培育等方面的研究,促进稻田绿色高效技术模式的发展。

    寒地香粳水稻主栽品种绥粳18的选育难点与创新点
    刘宝海1,聂守军2,高世伟2
    2018, 24(5): 35-3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8.05.007
    摘要 ( )   PDF(684KB) ( )  

    通过分析寒地香粳水稻主栽品种绥粳18的选育背景和技术难点,发现该品种创新点为:实现了高产、稳产、多抗、优质等优良基因累加与聚合的目标;成功构建了香粳稻核心基因库,为选育寒地香粳稻新品种奠定了重要基础;解决了寒地香粳稻育种改良技术难点,创新了思路与方法,提高了寒地香型粳稻的育种效果;育成了广适性的香粳稻品种,拓宽了种植区域与推广范围;将绥粳18成功应用于“育繁推、产加销”一体化中,实现了成果产业化,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寒地稻米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中日水稻品种株型与品质比较分析
    胡月1,郭晓红1*,李猛1,周健1,姜红芳1,吕艳东1,那永光2,许鹤1,蓝金路1
    2018, 24(5): 39-4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8.05.008
    摘要 ( )   PDF(533KB) ( )  

    为促进黑龙江省优质水稻育种工作,选取9个品质优良的日本粳稻品种和9个黑龙江省近10年审定并大面积推广的优质粳稻品种为材料,对两者的株型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品种和日本品种株型差异显著,黑龙江品种的株高和上3节间粗度显著高于日本品种;黑龙江品种上3叶叶片较日本品种长且宽;日本品种叶片直立性要好于黑龙江品种;黑龙江品种穗长、穗质量、粒质量等优于日本品种;黑龙江品种和日本品种在碾磨品质和外观品质方面差异不显著,黑龙江品种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评分略高于日本品种,蛋白质含量略低于日本品种。

    黑龙江省香型水稻育种研究现状与展望
    贺梅,宋冬明*,黄少锋
    2018, 24(5): 45-4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8.05.009
    摘要 ( )   PDF(344KB) ( )  

    以黑龙江省历年审定的33个香型水稻品种为材料,对其选育状况和遗传系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香型水稻育种研究起步较晚,且区域分布上差异明显,主要集中在第一、第二积温带,第三、第四积温带较少,早熟香型品种的育种研究相对落后;由五优稻1号和莲香1号这两大骨干亲本衍生的香型水稻品种共有27个,占黑龙江省目前审定香型水稻品种的81.8%,说明黑龙江省香型水稻育种资源匮乏,品种间的遗传基础十分狭窄。充分挖掘农家品种,积极引进外地资源,创制新型骨干亲本,丰富遗传基础,是黑龙江省香型水稻育种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减量施肥对化感水稻抑草效果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彭亮1,文明德2,李奇1,姬静华1,林芳源3,胡飞1*
    2018, 24(5): 48-5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8.05.010
    摘要 ( )   PDF(748KB) ( )  

    以具有化感特性的化感稻3号、化两优3号、华珍优3号、农珍优3号和常规稻航美香占为材料,在大田试验条件下分析了减量施肥对化感水稻抑草效果以及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减少施肥量可提高水稻产量,改善稻米品质;4个具有化感特性的品种对稻田杂草数量和生物量的抑草作用均随肥料用量的减少而增强,其中,化感稻3号减肥20%,化两优3号、华珍优3号和农珍优3号减肥30%时禾本科和阔叶杂草均较常规施肥小区显著减少,稻谷产量与对照相比没有显著差异,稻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提高。

    尿素配施氰氨化钙对湘南晚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唐利忠#,曹亚娟#,石泉,刘思超,李超,屠乃美,周文新*,易镇邪*
    2018, 24(5): 54-5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8.05.011
    摘要 ( )   PDF(486KB) ( )  

    为探究氰氨化钙颗粒肥在湘南水稻生产中的应用效果,在湖南衡阳县开展了大田试验,在总施氮量150 kg/hm2条件下研究了氰氨化钙配施比例(0、20%、40%、60%)对晚稻产量、米质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配施氰氨化钙颗粒肥对晚稻有增产效果,其中配施40%处理因有效穗数显著增加而增产显著;尿素配施氰氨化钙对稻米品质整体无显著影响,但能显著提升稻米粗蛋白含量,以配施40%处理效果最好;配施40%和60%氰氨化钙可提高湘南晚稻氮素积累量,配施60%条件下显著提高;配施氰氨化钙可提高晚稻氮素利用效率,氮素偏生产力与氮肥农学效率在配施40%条件下最高,而氮肥利用率在配施60%条件下最高;相关分析表明,氰氨化钙配施比例与产量、有效穗数、氮素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可见,在施氮150 kg/hm2条件下,配施40%氰氨化钙对提高湘南晚稻产量与氮素利用效率效果较好。

    播期对南方优质晚粳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调控效应研究
    成臣1,黎星1,谭雪明1,商庆银1,曾研华1,石庆华1,曾勇军1*,吕伟生2,王玮3,陈芸3
    2018, 24(5): 58-6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8.05.012
    摘要 ( )   PDF(780KB) ( )  

    近年来,“籼改粳”在江西等南方双季稻区发展较快,关于双季晚粳稻高产品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也有了较多的报道,但关于优质晚粳稻产量及品质的播期调控效应仍不清楚。本研究以南方优质晚粳稻品种甬优1538为材料,通过开展分期播种试验,研究了不同播期对优质晚粳稻产量和米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甬优1538的有效穗数呈增加趋势,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先增后降,而结实率呈现降低趋势,最终产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以播期为6月25日时产量最高。随着播期的推迟,甬优1538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及蒸煮与食味品质均变劣,而营养品质变化趋势因指标而异,峰值粘度、热浆粘度、冷胶粘度和崩解值呈逐渐降低趋势,而回复值和消减值呈逐渐增加趋势。可见,在南方双季稻区晚粳生产中,适当早播有利于同步实现高产和优质。

    药剂浸种解除3个水稻恢复系休眠性研究
    彭丁文,谭永明,朱智勇,欧阳禛,周闰
    2018, 24(5): 64-6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8.05.013
    摘要 ( )   PDF(269KB) ( )  

    采用双氧水/强氯精、赤霉素/强氯精、双氧水、强氯精、赤霉素等药剂对处于休眠期的3个水稻恢复系进行浸种处理,研究各药剂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以探讨恢复系休眠特性及解除方法。结果表明,各药剂处理都能不同程度的解除种子的休眠,提高种子发芽率。3个恢复系中蜀恢527的休眠性最弱,湘恢299次之,明恢63最强。

    含水量对水稻新品种试验产量的影响
    贺淼尧,龙俐华,刘光华,沈震波,向忠诚
    2018, 24(5): 66-6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8.05.014
    摘要 ( )   PDF(298KB) ( )  

    水稻新品种试验是育种者筛选和鉴定选育品种和品种审定的关键环节,产量是衡量品种优势的重要指标。本文以湖南省水稻区域试验早稻组、一季晚稻组品种为材料,对试验产量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含水量对产量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含水量高低直接影响了各品种产量,两种计算方法的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按照标准含水量来统一折算产量的方法能有效避免多种因素对产量的影响,真实地反映各品种产量情况。

    湖南再生稻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陈基旺,帅泽宇,屠乃美,易镇邪*
    2018, 24(5): 68-7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8.05.015
    摘要 ( )   PDF(734KB) ( )  

    再生稻是一种重要的稻作模式。通过分析湖南再生稻发展的现状、优势与存在的问题,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了“以政策为引导、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以配套机械为驱动、以品牌发展为支撑”的再生稻可持续发展对策。

    豫南稻区水稻播期演变及其优化途径
    王庆志1,宋晓华2,刘秋员3*, 何世界2,彭波4,宋世枝2*
    2018, 24(5): 73-7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8.05.016
    摘要 ( )   PDF(699KB) ( )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籼型杂交水稻品种、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水稻薄膜育秧技术、水稻机插秧技术、“籼改粳”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以及近年再生稻的研发,豫南水稻播期发生了巨大变化,由过去的4月中下旬扩展到3月上中旬至6月上中旬,播时历期由20多d延长到90多d。其中,籼稻播期集中在4月,粳稻集中在5月,再生稻集中在3月上中旬。播期的演变满足了水稻不同品种类型和生产方式对播期的需要,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种田大户的季节矛盾,有利于提高稻田复种指数、优化豫南稻麦耕作制度,但也存在籼稻粳稻播期混淆,局部地区籼稻播期偏早、温室育秧导致品种高产潜力下降等问题。籼稻播期偏早不仅会导致高温热害,造成结实率下降,产量和品质降低,而且还加剧稻麦耕作制度退化,冬闲田面积增加。增强农民科技意识,推进技术转型升级,促进土地流转速度和规模化生产是优化豫南稻区水稻播期的基本途径。

    四川省水稻机直播田杂草防控技术研究
    姜心禄1,2,黄明波3,蒋继承4,赵浩宇5,李旭毅1,2,6,池忠志1,2,6,郑家国1,2,6*
    2018, 24(5): 78-8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8.05.017
    摘要 ( )   PDF(720KB) ( )  

    为解决机直播稻田杂草多、防除难的问题,在对四川省机直播主要区域稻田杂草发生情况及当地采取的杂草防除方法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封闭除草与茎叶除草防效比较、播封同步除草剂防效比较、茎叶除草剂防效比较等试验。结果表明,四川省机直播稻田杂草防除应采取播种时封闭除草,播种后50 d进行茎叶除草,后期结合实际情况补充进行茎叶除草,即“一封、二杀、三补”的防除方法;封闭除草宜选用60%新马歇特1 500 mL/hm2+10%吡嘧磺隆300 mg/hm2对水600 L/hm2均匀喷施,株防效和鲜质量防效超过和接近90%。茎叶除草采用稻杰900 mL/hm2+千金600 mg/hm2对水600 L/hm2均匀喷施效果最优。

    衢州市早稻春季低温冷害评估模型应用与评价
    汪晨, 余丽萍
    2018, 24(5): 83-8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8.05.018
    摘要 ( )   PDF(336KB) ( )  

    为客观、定量的预测衢州市早稻产量,应用衢州市2015年、2016年4月的日气象观测资料,根据早稻苗期出现低温冷害灾害模型,计算出综合评估指标,并进行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衢州市早稻低温冷害评估模型是客观、有效可行的,适宜推广应用。通过综合评价模型计算,2015年衢州春季早稻低温冷害综合评价指标 K=0.3,早稻春季低温冷害强度为轻度;2016年衢州春季早稻低温冷害综合评价指标 K=-1.5,未发生早稻春季低温冷害灾害。虽然2015年4月上旬衢州市持续阴雨天气,出现了“倒春寒”天气,2016年4月2个时段连续阴雨,但总体温度较高,2年均没有出现死秧烂苗现象。通过模型定量评估早稻秧苗期产生低温冷害的频率和程度,将有利于应对春季低温冷害对水稻生产安全构成的严重威胁,对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北方常规粳稻与杂交粳稻苗期根系性状差异与产量间关系
    宫殿凯#,于广星#,代贵金,刘宪平,陈盈,李海波,侯守贵
    2018, 24(5): 86-8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8.05.019
    摘要 ( )   PDF(300KB) ( )  

    以5个北方常规粳稻品种和4个杂交粳稻品种为材料,对两种类型粳稻的苗期根系性状差异和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期望通过研究两种不同类型品种苗期根系特征来解答北方杂交粳稻杂种优势不突出的原因,为品种选育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北方杂交粳稻苗期根系的平均直径比常规粳稻粗19%左右,而在根长、投影面积、表面积、根体积、根尖数上均比常规粳稻小;与常规粳稻相比,杂交粳稻苗期根系属于“短粗胖”类型。相关性分析表明,苗期根系平均直径和根体积与产量呈正相关,因此,选育苗期根系粗壮且根体积较大的品种对产量有更大的提升作用。

    浙南山区单季杂交稻稻曲病发生与气候的关系及防控
    饶汉宗1,谢子正2,李阳3,石磊4,黄世文5*
    2018, 24(5): 89-9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8.05.020
    摘要 ( )   PDF(423KB) ( )  

    通过10年的观察、调研,并结合田间试验,明确了浙南山区青田县水稻稻曲病发生、为害规律,防控技术和方法。结果表明,中浙优1号、中浙优8号、甬优1540等品种在田间能较好抗(耐)稻曲病,适宜在浙南山区种植;稻曲病的发生程度与孕穗-破口期至灌浆初期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适温(26℃~28℃)高湿(80%以上)条件特别有利于该病害发生;施肥特别是氮肥对稻曲病有加重或减轻作用;穗大粒多着粒密度大的品种(组合)易感稻曲病。防治稻曲病以打2次药预防效果最好,防治药剂最好轮换使用。

    新形势下湖北粳稻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思路
    汪本福,张枝盛,李阳,赵锋,陈少愚,程建平*
    2018, 24(5): 93-9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8.05.021
    摘要 ( )   PDF(457KB) ( )  

    “十二五”以来,湖北省按照“转方式、调结构”和“粮食保量提质增效”的要求,在全省粳稻适宜种植区大力推广粳稻生产,极大促进了湖北省粳稻产业的发展。随着国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湖北省粳稻发展又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本文阐述了湖北省粳稻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制约粳稻发展的因素,最后提出了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形势下的粳稻发展思路。

    品种与技术
    寒地水稻降解秧盘育插秧技术特点与效果
    邢春秋1,邵铭泉1,冯天佑1,王亚梁2,朱德峰2,张玉屏2, 陈惠哲2*
    2018, 24(5): 96-9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8.05.022
    摘要 ( )   PDF(291KB) ( )  

    为了明确可降解秧盘育插秧技术在北方寒地水稻生产中利用的特点及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黑龙江浓江农场在2016年和2017年以龙粳46和龙粳52为材料,利用可降解钵毯秧盘进行育插秧试验,并以塑料钵毯秧盘育插秧为对照。结果表明,与塑料秧盘育插秧相比,用可降解秧盘育秧可以提高机插秧苗素质,改善机插效果,水稻增产1.7%~3.5%。该技术具有育插秧方便、省工节本、绿色环保、增产增效等特点,适于在黑龙江垦区大面积推广。

    优良食味水稻品种南粳46稻鸭共作模式初探
    王文青1,庄黎萍2,刘益2,王小虎1,赵品恒1,王强3
    2018, 24(5): 98-10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8.05.023
    摘要 ( )   PDF(703KB) ( )  

    探讨了稻鸭共作栽培模式对优良食味水稻品种南粳46植株生长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稻鸭共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南粳46的株高和有效穗数,但增加了每穗总粒数,提高了结实率。虽然稻鸭共作栽培模式产量不及常规栽培,但能显著提高经济效益,每667 m2经济效益比常规栽培提高525.05元。同时,稻鸭共作模式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提高了水稻生产的安全性,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途径。

    “青虾-早稻-泥鳅-沙塘鳢”共生高产高效生态种养模式及效益分析
    高兴友
    2018, 24(5): 103-10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8.05.024
    摘要 ( )   PDF(389KB) ( )  

    “青虾-早稻-泥鳅-沙塘鳢”共生高产高效生态种养模式,通过种植早稻,由早稻“吸肥去污”,净化池塘水质,从而提高水产品质量;青虾可耕地除草,取食稻田害虫,减少水稻虫害;泥鳅会钻地松土,在稻田中起到除草造肥、除虫、增加水体溶解氧的作用;沙塘鳢可食小虾,从而提高虾的商品性。本文从稻田选择、田间设施建设、早稻种植、青虾(泥鳅、沙塘鳢)养殖等4个方面介绍了该模式的种养技术,分析了该模式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不同比例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陈青春1,李明1,朱秋明1,赵羽凡1,詹梅梅1,邓翠婷1,袁诗浓1,叶俊希1,李艳大2
    2018, 24(5): 105-10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8.05.025
    摘要 ( )   PDF(589KB) ( )  

    以粤晶丝苗2号为材料,开展不同比例有机无机肥配比试验,探究不同比例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条件下水稻的生长情况,以筛选出最佳施肥方案,进而获得高产水稻生长模式。结果表明,水稻在T3处理(有机肥11 250 kg/hm2,尿素169.8 kg/hm2,过磷酸钙468.75 kg/hm2,氯化钾187.5 kg/hm2)下的茎蘖数、总穗数、千粒重、结实率和产量等指标均达到最大值,且总穗数、千粒重、产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是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佳比例。

    育秧基质处理和叠盘暗出苗技术对早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陈兰,张启武
    2018, 24(5): 110-11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8.05.026
    摘要 ( )   PDF(358KB) ( )  

    针对农户在育秧基质育秧过程中存在的秧苗出苗率低、整齐度差、烂芽死苗等问题,探究播种前育秧基质喷水与不喷水、播种后堆盘与不堆盘处理对早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前对育秧基质进行喷水,播种后对秧盘进行叠放暗处理,秧苗素质优,最终产量较高。

    不同留茬高度对豫南再生稻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
    余贵龙1,刘祥臣1,丰大清1,张强1,赵海英1,张万平2,李伟3,陈昌3
    2018, 24(5): 112-11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8.05.027
    摘要 ( )   PDF(405KB) ( )  

    为探讨“中稻+再生稻”高效种植模式在豫南稻区的配套栽培技术,以两优6326为试验材料,开展了头季稻不同留茬高度对再生稻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留茬高度的提高,再生稻的生育期呈先缩短后延长的趋势,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降低,总穗数逐渐增加;当留茬高度低于25 cm时,倒4节及其以下节位是再生稻产量贡献的主要节位;当留茬高度在30~40 cm时,倒3节和倒4节是再生稻产量贡献的主要节位;当留茬高度高于45 cm时,倒2节和倒3节是再生稻产量贡献的主要节位。两优6326在留茬高度为45 cm时,再生季生育期最短,产量最高,达到5 665.5 kg/km2,倒2节和倒3节产量的贡献率达70.57%。豫南稻区再生稻栽培可参照两优6326采取“留2保3争4”的措施,在收割时要兼顾当年腋芽生长的长度,充分利用倒2节和倒3节上的优势芽,提高再生稻产量。

    高产广适型水稻新组合嘉优中科3号的选育及栽培制种技术要点
    付习,高荣村,陆金根,李金军*
    2018, 24(5): 116-11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8.05.028
    摘要 ( )   PDF(301KB) ( )  

    嘉优中科3号是浙江省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联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等单位,采用自主选育的柱头外露率高的优质粳稻三系不育系嘉66A作母本、穗大粒多的广亲和籼稻恢复系中科嘉恢1293为父本配制而成的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2016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本文介绍了嘉优中科3号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栽培技术及制种要点。

    优质特种稻在海南中部山区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李栋梁1,严小微2,唐清杰2*,王效宁2,孟卫东2,云勇2
    2018, 24(5): 118-12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8.05.029
    摘要 ( )   PDF(480KB) ( )  

    海南中部山区是重要的旅游聚集地,主要粮食作物为常规水稻和山栏稻米,限于市场价格和产量瓶颈,种粮效益低下。海南省农业科学院引种符合当地食用习惯、经济价值和产量相对较高的优质特种稻新品种,在海南省保亭县和五指山市等中部山区开展优质特种稻品种筛选和栽培技术改良,对其在海南中部山区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进行了摸索,总结出一套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技术方案。

    氮肥用量对浙北地区不同类型晚粳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姚坚1,张世玺1,姚海根1,李瑾2,孙达2
    2018, 24(5): 121-12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8.05.030
    摘要 ( )   PDF(328KB) ( )  

    为了科学合理地施用氮肥,实现化肥减量增效的目的,本试验研究了氮肥用量对浙北地区不同类型晚粳品种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范围内,不同类型晚粳品种的耐氮肥性表现为弯穗型晚粳稻(嘉禾218)>籼粳型杂交晚粳稻(甬优538)>直立穗型晚粳稻(秀水134、秀水121)>半直立穗型晚粳(糯)稻(甬糯34);浙北地区单季晚粳稻产量构成因子主要由品种本身决定;直立穗型和半直立穗型晚粳及籼粳杂交稻可以适当减少氮肥施用量,氮肥用量以折合尿素30 kg/667 m2为宜。

    各地稻米
    南通市直播稻发展现状及建议对策
    任海建,李世峰,朱秋丽
    2018, 24(5): 123-12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8.05.031
    摘要 ( )   PDF(532KB) ( )  

    近年,直播稻在南通市发展迅速,已跃居成为全市的主要稻作方式。本文基于3年的直播稻定点调查,阐述了南通市直播稻的生产现状、生产管理及产量效益等情况,分析了直播稻发展的原因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应对措施及发展建议,以期为直播稻大面积生产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