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9年, 第2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9-01-20
    上一期    下一期

    专论与研究
    品种与技术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论与研究
    耐盐碱水稻研究现状、问题与建议
    王才林1,张亚东1,赵凌1,路凯1,朱镇1,陈涛1, 赵庆勇1,姚姝1,周丽慧1,赵春芳1,梁文化1,孙明法2,严国红2
    2019, 25(1): 1-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1.001
    摘要 ( )   PDF(798KB) ( )  

    我国有234万hm2沿海滩涂和1亿hm2内陆盐碱地,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土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潜力巨大。水稻作为沿海滩涂和盐碱地改良的首选粮食作物,国内外学者对耐盐碱水稻开展了广泛研究。耐盐碱水稻是指能在盐(碱)浓度0.3%以上的盐碱地生长、单产在300 kg/667 m2以上的水稻品种。本文对耐盐水稻种质资源筛选、耐盐基因/QTL的定位与克隆、耐盐水稻鉴定与评价方法、耐盐水稻新品种选育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进行综述,指出耐盐碱水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加强耐盐碱水稻研究的建议。

    耐盐(碱)水稻研发的建议
    彭既明
    2019, 25(1): 7-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1.002
    摘要 ( )   PDF(450KB) ( )  

    论述了耐盐(碱)水稻研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耐盐(碱)水稻研发的综合建议,指出开展耐盐(碱)水稻研发要走“规模化、公司化、机械化、优质化与生态友好型”的“四化一型”道路。

    关于中国北方粳稻食味评价的研究
    王志玺1,吕文俊1,刘晴2,张欣1,楠谷彰人3,松江勇次4,崔中秋5,崔晶1*
    2019, 25(1): 10-1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1.003
    摘要 ( )   PDF(535KB) ( )  

    为了构建中国北方粳稻食味评价方法和体系,通过对已育成的粳稻品种和性状稳定的粳稻品系进行基于统计学的食味评价,分析了水稻食味鉴评员 (以下简称“鉴评员”) 的识别能力和嗜好性,同时对鉴评员的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食味综合评价值不同品种(系)间有极显著性差异 (P≤0.001),鉴评员的评价结果有极显著性差异 (P≤0.001),但是鉴评员和供试品种(系)之间的交互作用的差异并不显著。尽管不同鉴评员之间的食味评价存在一定差异,然而全部鉴评人员对于供试品种(系)的评价结果趋向一致。

    有机肥对水稻产量、品质及土壤特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王元元1,2#,李超1#,刘思超1,杨晶1,唐利忠1,屠乃美1,易镇邪1*
    2019, 25(1): 15-2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1.004
    摘要 ( )   PDF(837KB) ( )  

    我国传统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视有机肥的施用,但在当前作物生产中,为了提高产量,过度依赖化肥,忽视了有机肥的施用。本文综述了有机肥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稻米品质及土壤特性的影响,总结了有机肥与无机肥的配施效应研究进展,并就稻田有机肥的应用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稻田有机肥应用与研究提供参考。

    硅肥对水稻增产提质抗病虫的影响研究进展
    于广星#,宫殿凯#,代贵金,刘宪平,陈盈,李海波,侯守贵
    2019, 25(1): 21-2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1.005
    摘要 ( )   PDF(400KB) ( )  

    在“两减一增”目标下的农业生产要打破常规的惯性思维,科学布局;在减少使用化肥农药的情况下,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合理施用硅肥来实现稳产增产。本文综合阐述了硅肥施用对水稻增产提质,提高水稻对病虫害的抗性以及对重金属镉吸收转运的影响,使广大稻农意识到使用硅肥的重要性。

    浙江省水稻品种发展现状与对策
    施俊生1,王仁杯1,郁晓敏1,2,李燕1
    2019, 25(1): 23-2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1.006
    摘要 ( )   PDF(380KB) ( )  

    对2007—2018年期间浙江省的水稻品种结构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浙江省水稻品种结构存在以下特点:品种类型丰富,主导品种面积集中,通过审定的优质稻品种数逐年上升,但优质性状不够稳定、真正食味佳品质优的水稻品种占比不高。当前制约优质稻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优质稻产业发展思路有待理清,优质稻品种评价标准有待完善,优质稻品种选育攻关进展不快,优质稻品种推广与产业化发展有待深化。为进一步深化浙江省优质稻品种推广与产业化发展,下一步浙江省需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注重优质稻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继续完善品种审定和评价标准,加快优质稻品种选育攻关和深化优质稻品种的示范推广。

    关于推进江苏水稻机插侧深施肥的思考
    颜士敏,刘林旺,仇美华,梁永红
    2019, 25(1): 26-2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1.007
    摘要 ( )   PDF(498KB) ( )  

    阐述了江苏省水稻施肥现状,分析了水稻机插侧深施肥的技术要点和优越性,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江苏水稻生产绿色发展和化肥减量增效提供参考。

    氮肥运筹对南方优质常规晚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黎星,汪勇,成臣,程慧煌,谭雪明,商庆银,石庆华,曾勇军*
    2019, 25(1): 29-3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1.008
    摘要 ( )   PDF(612KB) ( )  

    为探明南方双季稻区优质常规粳稻金农香粳1267的适宜氮肥运筹模式,设置6个施氮水平(CK,0;N1,165 kg/hm2;N2,210 kg/hm2;N3,255 kg/hm2;N4,300 kg/hm2;N5,345 kg/hm2),并在N3水平下设置3个氮肥运筹方式(NT1,基蘖穗肥比例为4∶2∶4,穗肥于倒3叶施用;NT2,基蘖穗肥比例为4∶2∶4,穗肥于倒4叶、倒2叶分2次等量施用;NT3,基蘖穗粒肥比例为4∶2∶2∶2,穗肥于倒3叶施用),研究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南方优质常规晚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的增加,产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与N3处理相比,CK、N1、N2、N4和N5处理产量分别降低37.1 %、8.2%、5.7%、4.9%和10.0%,晚粳稻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提高;在N3水平下,NT3处理产量最高,主要是由于每穗粒数的提高。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晚粳稻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与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得到改善;在N3水平下,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和胶稠度均表现为NT1>NT2> NT3,而直链淀粉含量和粗蛋白含量则反之。随施氮量的增加,RVA谱特征值中峰值粘度、热浆粘度、冷胶粘度、崩解值和峰值时间均降低,而消减值、回复值和糊化温度呈增加的趋势;在N3水平下,峰值粘度、热浆粘度、冷胶粘度、崩解值和峰值时间均表现为NT1<NT2< NT3,而消减值、回复值和糊化温度则反之。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南方优质常规晚粳稻以施氮量为N3(255 kg/hm2)、氮肥运筹为NT3(基肥∶蘖肥∶穗肥∶粒肥=4∶2∶2∶2)时,能较好实现水稻高产和优质的协调统一。

    杂交中稻结实率与开花期气候条件关系及其耐高温组合的库源特征
    徐富贤,周兴兵,张林,蒋鹏,熊洪,郭晓艺,朱永川,刘茂
    2019, 25(1): 34-3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1.009
    摘要 ( )   PDF(669KB) ( )  

    以30个大面积推广的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通过分期播种,研究了杂交中稻结实率与开花期气候条件的关系及耐高温组合的库源特征。结果表明,抽穗期间的日最低气温、最低相对湿度、日降雨量、日照时数相对较低,最高苗数少,LAI和粒叶比较高,是导致结实率下降的重要原因。日降雨量少是导致日最高气温较高的直接因素,因此高温是引起结实率下降的根本原因。抽穗期耐热系数分别与最高苗数、有效穗数呈显著正相关,与穗粒数和粒叶比呈显著负相关,分蘖力强的穗数型组合抽穗期耐高温能力较强。川香858、泰优99、香绿优727、绵5优5240、内香2550、川谷优202可作为高温伏旱区的推荐品种。

    机械侧深施肥对机插早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朱从桦,陈惠哲,张玉屏,向镜,张义凯,易子豪,朱德峰*
    2019, 25(1): 40-4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1.010
    摘要 ( )   PDF(465KB) ( )  

    以甬籼15为材料,在纯氮用量为180 kg/hm2情况下,设置4种施肥处理(FF,普通尿素撒施;DSF,普通尿素机械侧深施;DSFS,普通尿素和缓释尿素混合机械侧深施;N0,不施用氮肥),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机插早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氮素吸收量、有效穗数、穗粒数以及籽粒产量施氮的处理显著高于无氮处理;与FF处理相比,DSF和DSFS处理有效穗数分别增加5.2%和6.4%,穗粒数分别增加5.6%和11.0%,产量分别提高6.3%和11.6%;齐穗期和成熟期,DSF和DSFS处理氮素积累量均显著高于FF处理;DSF和DSFS处理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为40.6%和48.0%,比FF处理分别高15.6%和23.0%;与FF处理相比,DSF和DSFS处理的氮素农学利用率分别增加33.3%和62.7%。可见,机械侧深施肥能够显著提高机插早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

    生物炭和石灰对酸性稻田水稻产量、土壤性状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廖萍1,汤军2,曾勇军1,吴自明1,石庆华1,黄山1*
    2019, 25(1): 44-4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1.011
    摘要 ( )   PDF(578KB) ( )  

    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探讨了两种酸化土壤改良剂(生物炭和石灰)对双季水稻产量、土壤性状和水稻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生物炭处理降低了2015年早、晚稻产量,但在2016年却增加了早、晚稻产量;在2015年和2016年试验中,石灰处理均增加了早、晚稻产量。除2015年早季,其他季别产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试验结束后检测发现,生物炭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石灰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pH值和碱解氮含量。生物炭处理显著降低了2015年粮食产值和净收益,但显著增加2016年粮食产值和净收益;石灰处理显著增加了2年粮食产值和净收益。与生物炭处理相比,2016年石灰处理粮食产值和净收益分别提高2.9%和6.7%。因此,选用石灰作为稻田土壤酸化改良剂对提高南方双季稻区水稻产量、改良土壤酸化和增加农民收入效果更好。

    不同超级稻品种对移栽密度的反应特性研究
    吴勇俊1,郑海飘1,杨小粉1,方稳山2,聂凌利1,李翊君1,张文1,敖和军1*
    2019, 25(1): 49-5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1.012
    摘要 ( )   PDF(469KB) ( )  

    为探明高产条件下不同超级稻品种对种植密度的反应特性,选用两优培九、Y两优1号、Y两优2号、Y两优900、超优1000等5个超级稻品种,以常规稻品种黄华占为对照,于2016年在湖南省郴州市桂东县进行小区试验。结果表明,两优培九、Y两优1号、Y两优900、超优1000均以高密度(24万丛/hm2)处理产量最高,分别为       11 469.33、13 438.75、11 125.56和11 969.35 kg/hm2,比低密度处理(12万丛/hm2)增产11.71%、9.41%、25.80%和9.90%,增产原因在于这4个品种在高密度种植下单位面积有效穗数较低密度和中密度处理分别高出40.76%和33.24%。Y两优2号在插植密度为12万丛/hm2时,有效穗数较高并且千粒重显著高于其他两种种植密度,因而有着较高的实际产量,达到11 172.44 kg/hm2。24万丛/hm2处理时所有超级稻品种齐穗期与成熟期干物质生产总量均较高;黄华占则在低密度下(12万丛/hm2)有着最高产量和干物质生产量。

    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氮肥运筹对晚稻产量和土壤化学及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姚如男,陶卫,李成业,周琦,邓有能,唐利忠,王霈*,雷干农*
    2019, 25(1): 53-5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1.013
    摘要 ( )   PDF(620KB) ( )  

    以桃优香占为材料,在前茬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研究了4种氮素运筹方式(NM1,基肥∶蘖肥∶穗粒肥分别为7∶3∶0;NM2,6∶3∶1;NM3,5∶3∶2;NM4,4∶3∶3)对晚稻产量及形成、土壤化学及生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M1处理产量最高,分别较NM2、NM3、NM4处理高2.6%、5.3%、5.6%,差异显著,其次为NM2处理。玉米秸秆全量还田配合氮素前移可以显著提高水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显著降低每穗粒数和结实率,但对千粒重无显著影响。氮素运筹方式对土壤理化特性影响主要集中在秸秆还田后至分蘖期,且土壤碱解氮、有机质含量和脲酶活性随着基蘖肥比例的增加而增大。水稻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固氮菌和硝化细菌量在前茬玉米收获后最高,且随着水稻生育时期的推进迅速降低。土壤细菌、放线菌、氨化细菌和硝化细菌在分蘖期随基蘖肥比例的提高而增加,而在抽穗期大致随基蘖肥比例的提高而减少,成熟期各处理无显著差异;氮素运筹方式对土壤真菌、固氮菌在水稻各生育时期均无显著影响。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有利于提高后茬水稻生育前期土壤肥力和微生物活性,以基肥∶蘖肥∶穗粒肥分别为7∶3∶0的氮素运筹方式晚稻产量最高,土壤改良效果最好,实现了后茬水稻稳产甚至增产。

    重离子束(C)辐照诱变东北粳稻后代变异的初步研究
    李景鹏1,余丽霞2,杨福1*
    2019, 25(1): 58-6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1.014
    摘要 ( )   PDF(372KB) ( )  

    利用高能重离子束(C)辐照诱变东北粳稻通禾899,剂量为0(CK)、200Gy,初步研究了重离子束(C)辐照诱变后代材料出现的突变情况。结果表明,辐照M1代全部为半不育,结实率5.2%;M2代突变率5.7%,高于传统的γ、X射线辐照诱变的突变率,而且突变体的类型丰富;经过M3~M5代的连续种植和选择,后代突变体群体越来越大,大部分突变材料均已稳定,少量后代材料综合性状优良,生育期比对照通禾899明显提前,已参加吉林省水稻新品种联合区域试验。但有近30%的材料在M5代还存在分离或疯狂分离,分离的材料绝大部分表现为长粒型,千粒重偏低,外观品质好。

    神农架特色稻品种冷水红的农艺性状及营养成分
    徐雪1,2,王玉联3,李念3,邹礼平1,刘翔4,姚国新1,5*
    2019, 25(1): 62-6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1.015
    摘要 ( )   PDF(469KB) ( )  

    为准确了解特色稻品种冷水红的农艺性状,对冷水红的株高、分蘖、叶片数、每穗粒数、粒形、千粒重等生物学性状进行了调查,并对其糙米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直链淀粉、氨基酸)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冷水红的株高168.5 cm,分蘖数为4.2个,叶片数为13.1片,每穗粒数120粒,粒长8 mm,粒宽3.4 mm,粒厚2.2 mm,千粒重30.4 g;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比对照丰两优4号分别高22%、42%、45%,存在显著差异;其氨基酸总含量比对照丰两优4号高49%。说明冷水红的营养成分丰富,价值高,很有开发利用前景。

    播期及灌浆期温度对豫南粳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段斌,方玲,何世界,李慧龙,宋晓华
    2019, 25(1): 65-6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1.016
    摘要 ( )   PDF(539KB) ( )  

    利用6个粳稻品种,在自然条件下分期播种,对不同播期的稻米品质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播种期不同,齐穗后的温度也不同,稻米品质性状随之发生变化,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垩白度>垩白粒率>整精米率>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精米率>碱消值>糙米率;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随着播期推迟而提高,6月9日播种的处理最高;垩白粒率和垩白度随着播种期推迟而减小,相比4月25日播种的处理,5月10日播种的处理垩白度和垩白粒率显著减少;直链淀粉含量和碱消值随着播期推迟而增大,胶稠度随着播期推迟而变短。齐穗后10 d日均气温对碾米品质影响较大,高温不利于碾米品质提高,稻米外观品质受齐穗后20 d日平均气温影响明显。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齐穗后10 d和20 d日平均温度与垩白粒率、垩白度、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密切相关。结合近35年气候条件和本研究结果,将豫南粳稻齐穗期安排8月20日—30日,有利于提高豫南粳稻的稻米品质。

    纳米碳与氮肥配施对水稻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李一丹,孙磊
    2019, 25(1): 70-7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1.017
    摘要 ( )   PDF(594KB) ( )  

    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了不施氮肥(CK)、常规施肥(N2)、减施氮肥+纳米碳粉(N1+C)和常规施肥+纳米碳粉(N2+C)4个处理,研究了纳米碳配施氮肥对东北黑土养分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了纳米碳的处理土壤pH值和含水量均显著高于未添加纳米碳的处理,较N2处理土壤pH值平均高2.89%、土壤含水量平均高16.99%;添加纳米碳的处理土壤有机碳、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高于未添加纳米碳的处理,分别高8.49%、7.49%和23.41%,且养分含量均以N1+C处理最高;土壤总PLFA含量表现为N2+C>N1+C>N2>CK,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和细菌摩尔百分比表现为N1+C>N2+C>N2>CK,真菌和放线菌摩尔百分比表现为CK>N2>N1+C>N2+C。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添加纳米碳使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改变,其中N2+C处理的影响最显著。可见,在农业生产中,纳米碳与氮肥配施对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具有积极作用。

    甬优12抽穗动态调查及稻曲病预防适期研究
    饶汉宗1,罗华池2,施通武3,李阳4,黄世文5*
    2019, 25(1): 74-7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1.018
    摘要 ( )   PDF(658KB) ( )  

    稻曲病已由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对水稻生产危害严重,不但影响产量还降低其品质。稻曲病发生后(出现稻曲球)就很难防治,只能预防不能治疗。适时打药是高效预防稻曲病的关键。本研究结果表明,对籼粳杂交稻甬优12而言,在破口前10~13 d用专化杀菌剂预防1次、破口期再预防1次的处理防治效果最好,穗防效和病情指数防效分别为94.59%和98.33%;仅在破口前10 d或13 d喷1次药预防的处理,穗防效分别为86.95%和87.36%,病情指数防效分别为94.98%和95.99%。鉴于在实际生产中很难准确确定具体哪一天是破口前的第10 d或第13 d,本研究采用水稻生理学性状“叶枕平”(剑叶叶枕与倒数第2叶叶枕持平,或叶枕距为零)界定为最佳打药期,即稻田中1/3~1/2水稻植株处于叶枕平为第1次打药预防稻曲病的适期,第2次打药适期为破口前。

    稻米的密度与千粒重及粒型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张琳1,刘艺1, 张斯威1,杨川航1,郭庆1,钦鹏1,王玉平1*,黄廷友2
    2019, 25(1): 80-8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1.019
    摘要 ( )   PDF(498KB) ( )  

    测定了161份不同类型水稻材料的谷粒、糙米的密度及其粒型参数。结果表明,谷粒的密度与谷粒千粒重、谷粒粒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谷粒长宽比和谷粒百粒体积显著正相关;糙米的密度与糙米千粒重、糙米粒长、糙米百粒体积、糙米粒厚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糙米宽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谷粒和糙米的千粒重对密度的直接正效应最大;百粒体积和粒宽对密度的直接负效应较大;谷粒其他性状也多是通过谷粒千粒重和百粒体积来间接影响谷粒密度的;而糙米不同性状的间接效应较复杂。谷粒回归模型表明,需增加合理解释谷粒密度变异的预测变量;而糙米回归模型表明,糙米千粒重、粒厚、百粒体积可解释糙米密度因变量的70.2%。

    水稻纹枯病菌侵染稻株对褐飞虱发生的影响
    张珏锋1,夏乐舜2,李芳1,钟海英1,陈建明1
    2019, 25(1): 84-8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1.020
    摘要 ( )   PDF(471KB) ( )  

    病原菌侵染引发植株防卫基因表达的信号传导途径水杨酸途径(SA)与虫害(机械损伤)诱发的植物防御信号传导途径茉莉酸途径 (JA)会同时存在,且两种信号途径间存在着相互抑制的拮抗作用。本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植株受到纹枯病菌侵染之后,褐飞虱在RH的感病植株和健康植株中明显倾向于选择感染纹枯病菌的RH水稻植株;但在不同水稻品种上的取食行为以及蜜露排泄量及蜜露氨基酸含量的测定均未发现褐飞虱对于感染纹枯病的抗、感水稻品种有显著的取食趋性。说明抗、感褐飞虱的水稻品种感染纹枯病之后并未显现出更易感虫的性状。

    品种与技术
    头季低桩机割再生稻发育特性及施肥技术试验
    林祁
    2019, 25(1): 88-9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1.021
    摘要 ( )   PDF(567KB) ( )  

    相比高桩手割,再生稻头季实行低桩机割,再生季分蘖的形态发育出现了新的变化,要求改变相应栽培技术才能适应这种变化,提高再生季产量。以适应闽中山区机械化生产的中偏早熟品种天优华占为材料,研究了天优华占低桩机割再生分蘖的形态发育特性及施肥技术。结果表明:(1)头季成熟期低桩机割,割去倒2、3节腋芽,再生季萌发倒4、5节分蘖及其子蘖,比头季高桩手割的再生分蘖多长2~3片叶子,生长期延长15 d,并具有3~4个发根节,萌发较旺盛的根系,从而促成萌发较多的分蘖,发育较大的穗子,为丰产奠定了形态学基础。(2)不同节位分蘖之间,以穗数的差异最大,每穗粒数次之,结实率和千粒重比较稳定。显示穗粒数具有较大的扩增潜力,是决定产量的主要因素。再生分蘖萌发迅猛,头季机割后15日达有效分蘖临界期。(3)供试稻田土壤速效磷钾养分含量偏低,不施磷钾肥明显抑制分蘖萌发,穗数显著減少,产量显著降低,再生季氮肥施用以“平衡施N、配施PK肥”的处理产量最高。

    豫南稻区再生稻精确定量施肥技术探讨
    刘祥臣1,丰大清1*,郑志松2,张强1,余贵龙1,蓝黎明1,赵海英1,刘守尧1,黄靖元1
    2019, 25(1): 93-9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1.022
    摘要 ( )   PDF(628KB) ( )  

    为探讨豫南稻区再生稻精确定量施肥技术的最佳用氮量,以杂交籼稻两优6326为材料,比较分析了5个不同施氮水平条件下的水稻生长、病虫害发生、倒伏等情况及产量表现,并通过经济效益曲线拟合,得出最佳用氮量。结果表明,以头季稻施氮14.8 kg/667 m2、再生季施氮9.0 kg/667 m2时再生稻两季产量均较高。在此施肥水平,头季稻群体适宜,后期光合速率正常,纹枯病危害和倒伏相对较轻,成熟期茎鞘干物质积累较多,有利于高节位再生芽的萌发。经济效益曲线拟合结果显示,杂交籼稻两优6326作再生稻种植全生育期适宜施N量为27.5 kg/667 m2,产量可达847.11 kg/667 m2。

    缓释肥减量施用对春优927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王文丽1,姜彩霞2,王一斐3,周江明4*,王晓东4
    2019, 25(1): 97-9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1.023
    摘要 ( )   PDF(388KB) ( )  

    为解决过度施用化肥带来的面源污染问题,开展了缓释肥减量施用试验,调查了春优527在不同减量施肥条件下的产量及其经济效益。结果显示,在农户习惯施肥量的基础上,施用缓释肥减少10%~25%养分的情况下,水稻产量未受影响,10%减量处理的经济效益还稍高于农户常规施肥处理。在水稻生产中施用缓释肥料具有节本增效、降低污染的效果。

    提高水稻肥料利用率的技术探讨
    毛振荣,王君
    2019, 25(1): 100-10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1.024
    摘要 ( )   PDF(357KB) ( )  

    如何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因过度使用化肥和施肥方式不当而造成的生产成本增加与环境污染是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课题。为了适应国家提出的“一控两减三基本”发展战略需要,尽快解决目前徐州市水稻生产化肥利用率低等问题,本文系统总结了2015-2016年度组织开展的相关肥料利用试验结果。结果表明,全生育期施氮素270~300 kg/hm2,基肥、蘖肥、穗肥比例为2.4∶3.6∶4.0,在倒3叶期施穗肥,是徐州市水稻生产较为适宜的施肥方式,既能保证有充足的穗数,又可争取较多的每穗粒数而实现高产。

    不同叶面肥在早、晚稻穗期施用的效果
    张启武,陈兰,陈治栋
    2019, 25(1): 103-10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1.025
    摘要 ( )   PDF(227KB) ( )  

    以早稻中嘉早17和连作晚稻甬优538为材料,研究了施用叶面肥“喷施宝”和“施尔美”对早、晚稻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早、晚稻在穗期喷施叶面肥均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早稻喷施叶面肥较未喷施对照增产7.92%~25.90%,晚稻喷施叶面肥较未喷施对照增产5.31%~12.06%;2种叶面肥以喷施“施尔美”的增产效果更好,用量宜控制在25 g/667 m2。

    黑龙江西部直播水稻适宜品种筛选
    谭可菲,刘传增,马波,胡继芳,赵富阳,于运凯,高盼,徐莹莹,徐婷,武琳琳
    2019, 25(1): 105-10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1.026
    摘要 ( )   PDF(322KB) ( )  

    直播稻具有省工、节本、节水、增效等优点,近年来在黑龙江东部地区大面积应用,但在黑龙江西部的半干旱地区应用面积相对较小。通过小区试验,拟筛选出适宜黑龙江西部地区直播的水稻品种。试验结果表明,龙粳31、龙粳21等品种丰产性及抗逆性表现较好,适宜在黑龙江西部地区作直播稻种植。

    优质软性籼稻品种固广油占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高云1,江奕君1*,林青山2,刘志霞1,胡巍1,冯道基1
    2019, 25(1): 108-10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1.027
    摘要 ( )   PDF(268KB) ( )  

    软性品种选育是水稻品质育种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和稻米市场的现实需要。固广油占是采用水稻杂交育种技术培育而成的优质软性常规籼稻新品种。该品种米质达国标优质2级和广东省标优质2级,直链淀粉含量14.7%~16.5%,高产稳产,平均单产超过446 kg/667 m2,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全生育期112~113 d,株高101.8~103.0 cm。2017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黔北地区适宜直播的优质杂交稻品种筛选
    曾涛1,刘辉2,胡琼3,凡迪1,熊玉唐1*
    2019, 25(1): 110-11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1.028
    摘要 ( )   PDF(494KB) ( )  

    为筛选到适宜黔北地区直播的优质杂交稻品种,以生产上应用面积较大的宜香4245为对照,选用近年来审定的5个优质稻品种在遵义市余庆县进行试验,同时开展宜香4245品种传统人工栽插与直播的同田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各试验品种生长情况、农艺性状正常,均可直播种植。从产量来看,C两优华占、宜香优2115、内香优6139较高,较对照宜香4245分别增产20.82%、17.84%和13.76%。宜香4245作直播较人工栽插每667 m2增产19.56 kg,减少人工投入3.5个,节本增收420元。C两优华占、宜香优2115、内香优6139和宜香4245适宜在黔北相似生态区作直播栽培。

    浓香型香稻新品种冀香粳2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孟令启,薛志忠,郑振宇
    2019, 25(1): 113-11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1.029
    摘要 ( )   PDF(256KB) ( )  

    冀香粳2号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育成的常规晚熟浓香型水稻品种,具有香气馥郁、高产、优质、食味好等特点。本文介绍了其选育过程、主要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

    超级稻新品种楚粳37号的选育及应用
    黄文兴,李开斌,阮文忠,张天春,徐加平,王正伟,段浩平
    2019, 25(1): 115-11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1.030
    摘要 ( )   PDF(277KB) ( )  

    楚粳37号是云南楚雄州农科所育成的云南省第3个高原超级稻新品种。2014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7年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2017年3月6日被农业部确认为超级稻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病、适应性广等突出特点,适宜在云南省海拔1 500~1 850 m稻区种植。本文总结了其选育技术、农艺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

    优质香稻新品种豫农粳11号的选育及应用
    李俊周,杜彦修,孙红正,赵文丽,赵全志*
    2019, 25(1): 117-11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1.031
    摘要 ( )   PDF(264KB) ( )  

    豫农粳11号是河南农业大学利用常规育种与香味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手段选育的香型粳稻新品种。该品种综合性状和稳产性好、米质优良、具香味,2017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介绍了豫农粳11号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