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论与研究
    我国稻作技术转型与发展
    朱德峰,张玉屏,陈惠哲,向镜,张义凯,王亚梁
    2019, 25(3): 1-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3.001
    摘要 ( )   PDF(715KB) ( )  

    分析了我国稻作技术创新及其对水稻生产发展的贡献,当前水稻产业转型发展的新情况及其对稻作技术创新的需求。我国水稻品种更新换代及稻作技术进步推进了水稻生产能力的提升和产量的提高。当前,水稻生产受到了自然资源、劳动力、生产成本、稻谷价格、生产效益等因素的制约,消费者需求优质安全稻米,社会各界要求水稻绿色生产。为实现水稻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需加强优质高产、肥水高效利用、机械化与信息化、气候变化影响与灾害防控、新型稻作制度等栽培技术的研究和创新。

    浅谈“稻亦有道”
    凌启鸿
    2019, 25(3): 6-1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3.002
    摘要 ( )   PDF(830KB) ( )  

    借“稻亦有道”的命题,结合工作之长,对水稻栽培之“道”,谈三点认识。历史之道,从中国古代积累的水稻栽培的基本规律来指导栽培技术的创新,应坚持什么?改革什么?科学之道,基于先进栽培技术之原理,以“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理论与技术”为例,阐述了高产栽培首先必须揭示高产群体的生育模式、各时期的诊断指标,明确各项调控技术在群体形成中的作用原理和精确定量(适时、适量)的方法,以此指导、设计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方案,并经大田高产实践验证的“理论与技术体系”的形成建立过程。文中对“精确定量”的生育模式、诊断指标、计算公式和技术应用的适时适量等,都说清科学道理。治学之道,在发展稻作科技工作中,专家们应尊重他人劳动,弘扬良好风范。

    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的绿色效应与发展途径
    王强盛1,2,韦琮3, 薄雨心1,刘晓雪1,章泳3
    2019, 25(3): 11-1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3.003
    摘要 ( )   PDF(631KB) ( )  

    农业绿色发展已成为新时代全社会的共识和追求的目标。近年来,为了优化稻田种养结构、实现优质稻米供给侧改革、改善稻田生态环境,不断满足人们对绿色优质农产品的需求,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得到快速发展。稻田综合种养不仅能够提供优质的稻米和丰富的水禽产品,还满足了人们的生活体验和休闲观光需求,发挥了生态增效的作用。稻田综合种养作为一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具有明显的减肥减药、稳产增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综合效应,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本文概述了稻田综合种养的绿色效应,探讨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途径,以期为稻田生态系统的绿色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水稻水分高效利用的机理研究进展
    马丙菊,常雨晴,景文疆,邵士梅,侯丹平,袁莹,刘梦竹,张耗*
    2019, 25(3): 15-2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3.004
    摘要 ( )   PDF(829KB) ( )  

    水稻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主要的粮食作物,同样也是农业水资源第一大消费者。水分高效利用一直是水稻资源利用效率的研究热点。本文从水分利用效率的内涵、水稻需水特性、水稻的株型、叶型、气孔特性、叶片光合与蒸腾特性、根系形态生理与水分的吸收和运输、植物激素、分子机制等方面概述了水稻水分高效利用的机理;研究了环境因素、土壤特性、水分管理方式、肥料施用等方面对水稻水分高效利用的影响,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水氮互作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进展
    邵士梅1,马丙菊1,常雨晴1,景文疆1,侯丹平1, 赵步洪2,张耗1*
    2019, 25(3): 21-2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3.005
    摘要 ( )   PDF(614KB) ( )  

    协同利用水分和氮素这两个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因子是提高作物产量与水氮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水氮互作的效应、水氮互作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以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总结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研究展望,以期为水稻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提供理论参考。

    不同肥料对华南双季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傅友强,钟旭华,梁开明,潘俊峰,刘彦卓,胡香玉,彭碧琳,陈荣彬,胡锐,黄农荣*
    2019, 25(3): 26-3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3.006
    摘要 ( )   PDF(879KB) ( )  

    肥料种类和施肥方式会影响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效率。本文研究了等氮条件下不同肥料对华南双季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物质转运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施控释肥(N、P、K含量分别为25%、6%和19%)处理相比,施传统复合肥(N、P、K含量均为15%)和快美复混肥(N、P、K含量分别为24%、7%和19%)的处理,水稻抽穗期叶片SPAD值显著增加,穗部干物质累积量、穗部干物质累积速率和库容量分别增加2.7%~17.1%、1.6%~17.1%和5.4%~11.0%;水稻总吸氮量、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9.4%~38.2%、26.6%~102.4%、19.3%~76.7%和4.5%~15.1%。在本试验条件下,快美复混肥是提高华南双季稻产量、氮肥利用效率的优势肥源。

    综合信息
    30个品种获得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
    2019, 25(3): 32-32.  DOI:
    摘要 ( )  
    4月12—13日,在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指导下,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国家水稻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组主办的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暨国家水稻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推进会在海南三亚召开。 全国共有62个优质籼稻品种和41个粳稻品种参评。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任鉴评专家组组长,陈温福院士为粳稻组组长、谢华安院士为籼稻组组长,国内31位知名水稻专家为评委,以日本渔昭越光为粳稻对照品种、以泰国香米(KDML105)为籼稻对照品种,经过层层品鉴,最终15个籼稻品种和15个粳稻品种获鉴评金奖。籼稻金奖品种为:桂育11号、玉针香、锡贡6号、鄂中5号、美香占2号、云恢290、明轮瑧占、农香32、隆晶优2号、宜优嘉7、旱优73、兆优5455、泰优553、泰丰优208、万象优982;粳稻金奖品种为:南粳46、吉农大667、隆6优19、通系945、松香粳1018、吉粳528、吉粳816、津稻9618、吉粳515、通育269、润稻118、皖垦粳11036、锦稻109、南粳9108、滇禾优615。其中,吉粳816、玉针香、美香占2号连续获得首届和本届金奖。
    专论与研究
    水稻新型苗床调理剂——苗壮丰的开发与应用
    陈厚存1,张洪程2,魏海燕2,郭保卫2,胡群2,孙亚军3,秦广建4
    2019, 25(3): 33-3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3.007
    摘要 ( )   PDF(459KB) ( )  

    为解决现有的固体水稻苗床调理剂在生产应用中存在的与床土拌和花工费时、不容易拌匀施匀等问题,经多年攻关研究,成功开发出可拌种/包衣、播时洒施、播后芽前喷施、立针期喷施的液体水稻苗床调理剂——苗壮丰。产品除N、P2O5、K2O总养分≥210(140-45-25) g/L,有机质含量≥30 g/L,pH值≤6,微量元素≥5.5 g/L (其中Zn≥2.0 )之外,还添加了促进根系发育、提高光合效率、控制养分流失等成分。跟现有产品相比,不仅使用方便、省事省工,且对出苗较为安全,能达到比较好的壮苗效果,根系发达、株高适中、假茎增粗、干物质量增加、秧龄弹性增大。2017年海安试验表明,与空白对照相比,播后芽前喷施苗壮丰的处理白根数增40.5%,株高矮1.98 cm,茎基宽增38.9%,SPAD值增55.1%,百苗干物质量增44.9%。为了更好的使用该新产品,文中最后给出水稻新型苗床调理剂——苗壮丰的使用技术。

    不同移栽密度下氮素调控对杂交中稻-再生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蒋鹏1,2,徐富贤1,2*,刘茂1, 熊洪1,张林1,朱永川1,周兴兵1,郭晓艺1,陈琳1
    2019, 25(3): 37-4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3.008
    摘要 ( )   PDF(763KB) ( )  

    为了明确移栽密度和氮素调控对杂交中稻头季、再生季产量形成特点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以旌优127为材料,于2016—2017年在四川泸州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同一移栽密度下,杂交中稻头季、再生季和两季总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高密(D3,24万丛/hm2)条件下, N2处理(测苗定氮施肥)施氮量较N1处理(225 kg/hm2)平均减少了7.8%,但其头季产量、再生季产量和两季总产量却较N1处理分别增加了4.9%、15.4%和6.8%;随移栽密度的增加,杂交中稻头季、再生季有效穗数呈增加趋势,每穗粒数呈下降趋势(除2017年再生季外);头季稻N1处理有效穗数较N2处理平均高了5.7%,但其每穗粒数和颖花量较N2处理分别低了9.2%和3.1%;再生季N2处理有效穗数、每穗粒数、颖花量较N1处理分别高了10.2%、9.0%、18.2%。与N1处理相比,N2处理头季稻米蛋白质含量平均增加了6.9%,但再生季平均降低了1.8%。不同密肥组合间杂交中稻头季、再生季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粒型差异较小,以D3 N2组合处理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相对较高,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相对较低。因此,建议在本研究区域杂交中稻-再生稻生产体系中,头季移栽密度24 万丛/hm2与测苗定量施氮技术搭配较为适宜。

    基于养分专家系统评估双季稻区的氮肥减施潜力
    柳开楼1,李大明1,余喜初1*,胡惠文1,熊华荣2,胡志华1,叶会财1,黄庆海1
    2019, 25(3): 44-4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3.009
    摘要 ( )   PDF(552KB) ( )  

    在双季稻区,不同肥力水平稻田的化肥减施潜力还不明晰。本研究针对高中低肥力的双季稻田,通过在养分专家系统(NE)推荐的施氮量基础上设置氮肥增减15%、30%和45%的田间试验,分析了水稻产量及其与氮肥用量的量化关系。结果表明:高中低肥力等级上各处理的早晚稻产量大体呈现出高肥力>中肥力>低肥力的趋势,与低肥力相比,中高肥力的早稻产量提高了2.30%~8.56%,晚稻产量提高了13.56%~17.94%。在NE基础上氮肥减施30%和45%处理下,高中低肥力水平的早稻产量比NE处理降低了8.05%~12.52%,晚稻产量降低了2.03%~6.67%,但低肥力中NE基础上氮肥减施30%的早稻产量则无显著降低。同时,NE基础上氮肥减施15%以及增施15%、30%和45%均不能显著提高高中低肥力水平的早晚稻产量。进一步通过一元二次方程拟合表明,不同肥力等级上早晚稻的产量潜力和对应的氮肥合理用量均呈现出高肥力大于中肥力和低肥力的趋势,养分专家系统可以在实现95%的产量潜力下将氮肥减施12.94%~34.07%,且在维持高产的前提下,高肥力的氮肥减施比例明显低于中肥力和低肥力。因此,在南方双季稻地区,养分专家系统可以在高中低肥力水平实现化肥减施增效,但不同肥力等级氮肥减施比例存在差异。

    齐穗期施肥对水稻镉积累的影响
    张玉盛,肖欢, 敖和军*
    2019, 25(3): 49-5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3.010
    摘要 ( )   PDF(486KB) ( )  

    为探究在齐穗期施肥对水稻Cd积累的影响,完善对镉的防控技术,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在齐穗前施肥量(基肥、分蘖肥和穗肥)一致条件下,设4个粒肥水平(T1,齐穗期施用尿素77.59 kg/hm2;T2,齐穗期施用尿素116.39 kg/hm2;T3,齐穗期施用尿素155.18 kg/hm2; T4,齐穗期施用尿素193.75 kg/hm2),在水稻成熟后采集植株样品进行相关指标测定。结果表明,施用粒肥均可提高水稻产量,增加水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玉针香和湘晚籼12号均在T4处理下增产效果最佳,较CK(全生育期不施氮肥)分别增产18.66%、34.59%。不同处理对水稻Cd积累存在显著差异,2个品种的根系和茎秆Cd含量在 T1处理下最低,且与T4处理和CK差异显著,T4处理下最高;2个品种的糙米Cd含量均以T1处理最低,但玉针香以T4处理最高,而湘晚籼12号以T3处理最高,湘晚籼12号糙米Cd含量T1处理显著低于CK。从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安全综合来看,建议大田生产中,粒肥施用量以77.59 kg/hm2较适宜。

    云南水稻氮肥减量后移增效技术研究
    杨从党,龙瑞平,夏琼梅,邓安凤,朱海平,李贵勇*
    2019, 25(3): 53-5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3.011
    摘要 ( )   PDF(559KB) ( )  

    为了探索减量增效施肥技术,减少氮肥施用量,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在云南省不同生态稻作区进行了氮肥减量增效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氮肥用量的降低和氮肥后移比例的增加,籼稻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粳稻产量均比对照增产3.0%左右;籼稻的氮肥农学利用效率由7.11 kg/kg提高到11.35 kg/kg,粳稻由10.10 kg/kg提高到19.59 kg/kg;有效穗数和群体颖花量随着氮肥用量和基蘖肥比例的降低呈下降趋势,而穗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有所增加;总之,采用氮肥减量后移技术可以实现水稻减肥增效的目标。

    红黄土谷壳混配基质培育机插秧技术探索与实践
    李绪孟1,熊朝晖2,陈胜文3,周长庚2,程乐根2,刘志清2,傅志强1*
    2019, 25(3): 57-5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3.012
    摘要 ( )   PDF(410KB) ( )  

    规模化培育机插秧必须使用育秧基质。目前生产上普遍采用的商品有机基质,能培育出素质较好的秧苗,但成本过高,制约了机插秧的大面积推广。笔者通过试验探索了红黄土谷壳混配基质规模化培育机插秧新技术,与高质量的有机商品基质育秧相比,红黄土谷壳混配基质亦可培育出同等质量的机插秧苗,并显著降低成本,适合工厂化、规模化培育机插秧。

    秸秆还田与施氮量对杂交籼稻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苏卫1,冯跃华1,2*,许桂玲1,管正策1,欧达1,张佳凤1,王玲莉1,陈勇1
    2019, 25(3): 60-6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3.013
    摘要 ( )   PDF(531KB) ( )  

    以杂交籼稻内5优5399为材料,研究了秸秆还田与施氮量对杂交籼稻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前中期秸秆离田处理的各器官的氮素积累显著高于秸秆还田处理,后期叶的氮素积累、氮素农学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每穗总粒数秸秆还田处理显著高于秸秆离田处理。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各个时期的器官的氮素积累均有增加的趋势,氮肥偏生产力、氮肥生理利用率、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有降低趋势,氮素农学利用率、氮收获指数及产量有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秸秆还田和施氮量150 kg/hm2条件下,杂交籼稻产量最高,达9 758.02 kg/hm2,较秸秆离田和不施氮组合增产18.9%,可为该地区水稻的增产提供技术支撑。

    播种量和秧龄对钵苗机插杂交籼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欧达1,冯跃华1,2*,许桂玲1,管正策1,苏卫1,张佳凤1,王玲莉1,陈梅1
    2019, 25(3): 65-6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3.014
    摘要 ( )   PDF(560KB) ( )  

    1贵州大学农学院,贵阳 550025;2 贵州大学/山地植物资源与种质创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贵阳550025

    2,4-表油菜素内酯缓解水稻花期高温胁迫的生理机制
    高健,王亚梁,孙磊,赵渊,刘连盟,侯雨萱,王玲*,黄世文*
    2019, 25(3): 70-7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3.015
    摘要 ( )   PDF(627KB) ( )  

    为探究喷施2,4-表油菜素内酯(EBR)在水稻开花期缓解高温胁迫的作用,研究分析了在高温胁迫下喷施EBR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花粉活力、抗氧化酶活性以及内源激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花期受高温胁迫后,结实率、花药开裂率以及穗子花粉活力明显降低,而喷施EBR后水稻的结实率、花药开裂分别提高24.09%、55.4%,且穗中部和下部花粉活力提高了8.64%和24.2%。在高温胁迫下,SOD、POD、CAT活性显著降低,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减少,喷施EBR后SOD酶活性提高51.76%,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增加8.23%和11.02%,但对POD和CAT酶活性无显著影响。此外,高温胁迫下,内源激素ABA含量上升,GA含量降低,而喷施EBR后ABA含量提高4.78%,GA含量降低18.81%。表明喷施EBR可以通过调节水稻内源激素的变化缓解高温伤害。

    高温条件下水稻耐感品种冠层微气象特征差异
    刘业涛,刘科,王毅,高园,田小海*
    2019, 25(3): 75-7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3.016
    摘要 ( )   PDF(624KB) ( )  

    采用模型法模拟水稻热害过程是研究水稻热害的重要途径,而找到用于模拟的参数是开展这一工作的前提。本试验于2017年采用日本研制的水稻冠层微气象测定仪MINCER,捕获不同温度耐性水稻品种(耐/感)开花期在高温条件下的冠层微气象参数,并与试验地点附近国家基本气象站观察的数据(对照)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与对照点相比,热害发生时,白天(9∶00—19∶00)耐性品种N22水稻冠层内部温度低1.6℃、相对湿度高12.4个百分点,晚间(20∶00—5∶00) 水稻冠层内部温度低0.6℃、相对湿度高1.8个百分点;白天感性品种IR64水稻冠层内部温度低1.6℃、相对湿度高16.2个百分点,晚间感性品种IR64水稻冠层内部温度低0.8℃、相对湿度高2.3个百分点。热害发生时,田间水稻冠层内的温湿度与大气环境具有差异,且温湿度变化幅度白天大于夜间,在部分时段出现了冠层内温度高于对照点的异常现象。上述结果说明,未来设定水稻热害鉴定条件、模拟水稻热害受害过程及利用数学模型模拟热害胁迫时,对于白天和夜间的气象条件应加以区分,同时模拟时利用的气象数据应主要以冠层处为准,这对于提高模型预测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综合信息
    2019年农业农村部确认的超级稻品种
    2019, 25(3): 79-79.  DOI:
    摘要 ( )   PDF(110KB) ( )  
    3月21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关于2019年超级稻确认品种的通知,确认宁粳7号、深两优862、隆两优1308、隆两优1377、和两优713、Y两优957、隆两优1212、晶两优1212、华浙优1号、万太优3158等10个品种为2019年超级稻品种。同时,取消推广面积未达要求的国稻1号、金优299、II优084、II优7954、准两优527、甬优6号、天优122、金优527、D优202等9个品种的超级稻冠名。目前,经农业农村部确认、可冠名超级稻的水稻品种共132个。
    专论与研究
    华南优质稻花期耐热性鉴定研究
    王强1,陈雷1,2,张晓丽1,梁天锋1,高国庆1,莫彬1,吕荣华1,陶伟1,唐茂艳1*
    2019, 25(3): 80-8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3.017
    摘要 ( )   PDF(479KB) ( )  

    在人工气候室模拟水稻抽穗扬花期高温热害胁迫,以高温胁迫下的结实率和相对结实率为评价指标,对40个华南优质稻品种材料的耐热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品种材料间耐热性与产量潜力存在显著差异;N22、黄华占、HQ5、桂1025、广恢998、金香糯的耐热性强,粤晶丝苗2号、SH14、力源占2号、柳沙油占202、玉桂占的耐热性为中等,OM4900、882H、93-11等为高温敏感型品种。

    云南省水稻生产现状及绿色发展对策
    邓安凤1,杨从党1*,罗俊2,李贵勇1,朱海平1,夏琼梅1,普亚萍2,马淑琴1
    2019, 25(3): 83-8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3.018
    摘要 ( )   PDF(810KB) ( )  

    云南是农业大省,水稻是云南省最主要的粮食作物。针对水稻生产中存在的“生产成本快速增长、成本利润率快速下降、种稻效益低下、稻米自给率较低、品牌影响力不够、优质多抗高产品种供给不足、水稻机械化程度较低、水稻绿色高产高效栽培和施肥技术欠缺”等一系列制约水稻绿色发展的瓶颈,从“稳定水稻种植面积,提高种稻比较效益,加大绿色高效的优质多抗高产新品种选育与应用,研究与应用全程机械化技术、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和稻田种养结合技术”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确保云南稻米安全,打造云南高原特色的绿色稻米产业,促进云南水稻产业的绿色持续稳定发展。

    人员特征及种稻面积对水稻机插技术推广的影响
    吴青香1,曾勇军1*,成臣1,石庆华1,潘晓华1,曹九龙2,程慧煌1
    2019, 25(3): 89-9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3.019
    摘要 ( )   PDF(494KB) ( )  

    基于江西省8县(区)的调研数据,应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研究了人员特征和家庭种稻面积对水稻机插技术推广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种植面积和人员特征与水稻机插的灰色关联度分别为0.93和0.76,是影响水稻机插技术推广的2个重要因素。在人员特征中,文化程度、年龄和家庭劳动力人口总数是主导因素,它们与系统主行为灰色关联系数分别是0.91、0.86和0.83。

    广西机直播稻发展难点及对策
    张晓丽1, 唐茂艳1*,梁天锋1,王强1,陈雷1,陶伟2,郭辉1,黄芳华3,高国庆1*
    2019, 25(3): 92-9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3.020
    摘要 ( )   PDF(769KB) ( )  

    通过实地调研、科学试验和文献查询等方法,全面掌握了广西直播稻的发展现状,明确了广西机直播稻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广西发展水稻机直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适宜品种、现有直播机的适应性不广、一次性成苗全苗困难、杂草防治难等。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对策,以期为广西发展水稻机直播提供指导。

    品种与技术
    几种新型肥料在晚稻黄华占上的应用效果初探
    钱银飞,涂田华,刘增兵,谢江,邵彩虹,陈先茂,邱才飞,关贤交, 陈金,邓国强,彭春瑞*
    2019, 25(3): 97-10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3.021
    摘要 ( )   PDF(540KB) ( )  

    利用田间小区试验,以常规化肥和不施肥料为对照,研究了几种新型肥料在一次性基施条件下对晚稻黄华占的生长发育、产量及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对照相比,所有参试肥料一次性基施后均能显著提高晚稻产量,其中以施用硫包衣尿素处理的产量和氮磷钾吸收及利用效率最高,经济效益最佳。

    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对水稻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季雅岚1,吴文革1*,孙雪原1,许有尊1,周永进1,习敏1,何超波2,蔡海涛2
    2019, 25(3): 101-10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3.022
    摘要 ( )   PDF(444KB) ( )  

    以N两优1998和中籼优质杂交稻万象优华占为材料,研究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对水稻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能够提高水稻茎蘖数,增加产量,提高肥料利用率,以机插秧在减基蘖肥20%内配合侧深施肥的处理效果较好。与风送方式相比,螺旋式侧深施肥效果更好。

    施肥方式对寒地粳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卞景阳1,刘琳帅1,孙兴荣1,刘丽华2,郑桂萍2,尉景顺3, 徐林贵3
    2019, 25(3): 105-10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3.023
    摘要 ( )   PDF(332KB) ( )  

    在水稻生产中,存在农机与农艺结合不紧密、肥料施用不合理等问题,极大的制约了水稻的发展。本研究以寒地粳稻品种龙粳21为试验材料,以侧深施肥作为施肥技术,设3种施肥方式(S1,常规施肥;S2,有机肥+减化肥N15%,侧深施基肥;S3,侧深施基肥),研究在施氮量不变(130 kg/hm2)的前提下,施肥方式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S3处理较S1处理显著增产,这主要是由有效穗数显著增加引起;碾米品质S2处理显著优于S1、S3处理;垩白粒率表现为S1>S3>S2,处理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垩白度表现为S1处理显著大于S3、S2处理;直链淀粉含量表现为S2处理显著大于S1处理;蛋白质含量表现为S1>S3>S2,处理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施肥方式对食味品质的影响较小。可见,侧深施肥方式可显著提高水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从而显著增加产量,并改善稻米的外观品质和降低蛋白质含量;有机肥N替代部分化肥N,可显著改善稻米碾磨品质和外观品质,增加直链淀粉含量和降低蛋白质含量。

    控制灌溉对南疆水稻品种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文孝荣1,2, 赵志强3,王奉斌2,唐福森2, 康民泰2,袁杰3*,石书兵1*
    2019, 25(3): 108-11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3.024
    摘要 ( )   PDF(454KB) ( )  

    水稻在新疆农业生产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但水资源短缺已经严重影响了当地的水稻生产。以新稻11号和新粳2号为材料,比较分析了控制灌溉和常规灌溉条件下水稻的生长需水量、生理生化指标、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常规灌溉处理比控制灌溉处理的分蘖数高,但是最终有效分蘖数及成穗率要小于控制灌溉处理;控制灌溉比常规灌溉每667 m2少灌水134.4 m3,节水23.5%;新稻11号和新粳2号的产量控制灌溉处理比常规灌溉处理分别增产4.93%和4.42%,控制灌溉处理增产的原因在于其穗长、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表现均比常规灌溉好。可见,水稻控制灌溉技术不仅可以节约大量水资源,还能提高水稻产量,实现节本增效的目的,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衡阳市水稻肥料施用现状调查及对策
    尹利生1,刘龙生2*,张明2, 张瑞春2,方升亮3
    2019, 25(3): 112-11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3.025
    摘要 ( )   PDF(379KB) ( )  

    为全面掌握水稻合理密植条件下的肥水高效利用技术,2018年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组织人员对衡阳市水稻肥料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目前衡阳市水稻生产在施肥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重氮、磷肥,轻钾肥;重浅施,轻深施;重一般肥料,轻配方施肥;重化肥,轻有机肥。同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施肥水平、合理引导农民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应采取的措施。

    洞庭湖区双季机直播稻品种筛选与搭配研究
    陈鸽1,2,王伟政2,吴茁2,李祖胜2,许望龙2,文炯2,傅岳峰2,陈慕文2,曹威3,黄敏1,郑华斌1,*
    2019, 25(3): 114-11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3.026
    摘要 ( )   PDF(538KB) ( )  

    为筛选出适宜的早、晚稻连作机直播搭配品种,在洞庭湖区选用12个早稻品种、14个晚稻品种作试验材料,进行了双季机直播对比试验。结果表明,4月1日机直播早季各品种均能安全出苗,且能于7月15日前成熟,其中,中早39、陆两优996和株两优211的产量较高,分别达8.25 t/hm2、7.75 t/hm2和7.30 t/hm2;晚季于7月19日机直播,大部分品种能在9月15日前齐穗,10月31日前成熟,以柒两优007、中早39和陆两优996产量较高,分别达7.23 t/hm2、7.00 t/hm2和6.94 t/hm2。综上,早季中早39、陆两优996、株两优211,搭配晚季柒两优007、中早39、陆两优996是洞庭湖区双季机直播的适宜组合,早、晚季最佳安全机直播期分别为4月1日前和7月20日前。

    “稻鱼菜油”周年绿色轻简高效模式攻关技术
    张朝钟1,陶加进1,万卫东1,王勤1,戈芹英1,张晓兰1,朱国周2
    2019, 25(3): 119-12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3.027
    摘要 ( )   PDF(470KB) ( )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绿色高效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2018年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实施“稻鱼菜油”周年绿色轻简高效模式攻关技术(优质稻谷+鲜鱼+油菜苔+油菜籽),实现周年产值超75 000元/ hm2,为隆阳区农业产业高效发展开辟了新途径。借助稻鱼、油菜花推动了乡村旅游,使保山坝成为鱼米之乡、花果飘香、花团锦簇、最宜旅居、富饶美丽的新保山。

    稻田养蟹绿色生产技术规程
    付雪蛟,吕小红,马畅,李春泉,韩峰,付立东*
    2019, 25(3): 122-12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3.028
    摘要 ( )   PDF(568KB) ( )  

    为合理有效利用土地、灌溉水、温光等资源,提高水稻、河蟹的产量及品质,减少化肥农药对稻谷、河蟹及周边环境的污染,按照绿色食品生产的相关规定,结合辽宁滨海稻区稻田养蟹的现状,在深入调研及专家组评审的基础上,制定了《稻田养蟹绿色生产技术规程》。从前期准备、工程建设、水稻生产技术、河蟹养殖技术等方面提出了稻田养蟹的相关要求。

    浅谈华北水稻直播种植关键技术
    孙建权#,殷春渊#,王书玉*, 刘贺梅,胡秀明, 王和乐,田芳慧,马朝阳,张栩,张瑞平
    2019, 25(3): 125-12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3.029
    摘要 ( )   PDF(574KB) ( )  

    直播是当前水稻栽培中常见的轻简种植方式,具有省工、省力、高效的特点,并有利于机械化操作,近年来在我国各地发展迅速。华北稻区是我国粳稻主要产地,直播稻种植面积近些年亦呈迅猛发展态势,探讨该区麦茬水稻直播种植关键技术对促进当地水稻高产稳产起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从品种的选择、播种方式及田间栽培管理等方面阐述了该区水稻直播种植关键技术,以期为该区水稻高产高效安全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适合稻鱼系统的水稻品种筛选研究
    唐茂艳1,王强1, 陈雷1,2,张晓丽1,高国庆1,吕荣华3,陶伟3,梁天锋1*
    2019, 25(3): 129-13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3.030
    摘要 ( )   PDF(528KB) ( )  

    以中浙优8号、野香优3号、桂育9号、桂禾丰、Y两优1号、昌两优8号等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宽窄行和等行距两种栽植方式,以控释肥作基肥一次性施肥,对适合稻鱼系统的水稻品种进行筛选。结果表明,Y两优1号和中浙优8号的产量高,可分别作为双季稻稻鱼系统早季中偏晚和晚熟品种种植,桂育9号生育期、株高、产量、叶面积指数各方面表现适中,可作为稻鱼系统中熟品种种植。栽植方式对各水稻品种的分蘖、株高、产量影响差异不显著;宽窄行栽植能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适合稻鱼系统栽培模式。

    浙北地区再生稻栽培技术探讨与效益分析
    方文英1,李连松2,戴水高3
    2019, 25(3): 132-13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3.031
    摘要 ( )   PDF(380KB) ( )  

    2018年杭州市余杭区首次引进再生稻栽培技术,示范方头季稻平均产量10 201.5 kg/hm2,再生季平均产量5 401.2 kg/hm2,两季稻产量达到15 602.7 kg/hm2,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示范表明,再生稻种植产量、效益明显高于其他种植模式,种一次收两季,省工省力,是提高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粮食总产和种粮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

    不同育插秧方式在晚稻上的应用效果
    李超1, 候祖平2,刘洋1
    2019, 25(3): 135-13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3.032
    摘要 ( )   PDF(355KB) ( )  

    为探讨适宜湖南澧县当地的晚稻机械化育插秧模式,以盛泰优9712为材料,进行了大田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普通毯秧机插模式表现成熟稳定,为平原区首选推广模式,抛秧在晚稻生产中可作有益补充。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中早穗的为害及防治
    康洪灿,王硕,李国生,钏兴宽,王锦艳,周兴王
    2019, 25(3): 137-13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3.033
    摘要 ( )   PDF(379KB) ( )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中常出现早穗现象,既影响产量又造成除杂困难。通过对水稻两用核不育系早穗产生的原因调查和分析,发现早穗的出现与品种特性、气候、环境条件和栽培管理不当有关。采取“确定适宜播种期和秧龄、严格控制秧田播种量、培肥秧田提高秧苗素质”等措施可有效防治早穗的发生。对可能发生早穗或已发生早穗的田块,也可采用适当的技术措施进行补救。

    湖北省水稻品质提高途径与栽培技术
    沈升1,2, 赵伏伟3,邱先进1,2,张运波1,2, 田小海1,2*
    2019, 25(3): 140-14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3.034
    摘要 ( )   PDF(444KB) ( )  

    根据湖北省优质稻生产现状和湖北省的气候特点,探讨了湖北省优质稻布局的合适区域和适宜季节,提出了“3个栽培期”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水稻品质提高与控制的主要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