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9年, 第2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9-07-20
    上一期    下一期

    专论与研究
    品种与技术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论与研究
    我国杂交水稻优势、面临挑战与国际化策略
    李黎红,张宇
    2019, 25(4): 1-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4.001
    摘要 ( )   PDF(609KB) ( )  

    杂交水稻是由我国发明的一项原创性的粮食增产技术。育种技术的不断创新,使我国杂交水稻的发展一直领跑于世界。近年来,现代农业对杂交水稻的米质、稳产性、抗倒性和机械化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杂交水稻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在稳定国内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的同时,仍需要不断提升我国种业的国际竞争力,扩大杂交水稻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全球种植面积。借力“一带一路”的东风,与国际化接轨,加强杂交水稻技术创新力度,建立海外杂交水稻研发基地和种子生产基地,加快抢占世界杂交水稻种业科技制高点,助推杂交水稻走在国际化的前列,为世界粮食安全做贡献。

    流水灌溉减轻晚稻秧苗高温伤害的研究
    易子豪,朱德峰,王亚梁,张玉屏,向镜,张义凯,陈惠哲*
    2019, 25(4): 5-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4.002
    摘要 ( )   PDF(600KB) ( )  

    以天优华占、五优308、甬优538、嘉58为材料,研究了高温下不同灌溉方式对机插晚稻秧苗生长的影响,以期为减轻晚稻秧苗高温伤害提供技术参考。结果表明,相对于浅水灌溉,循环流水灌溉能够显著降低高温伤害。在空气温度为40℃的条件下,与浅水灌溉相比,循环流水灌溉提升了晚稻的秧苗素质。与浅水灌溉相比,5 d的流水灌溉处理秧苗干物质量平均提高28.33%,SPAD值平均提高3.73%,全展叶黄叶数平均下降41.66%。流水灌溉减轻秧苗高温伤害的主要原因是降低了土温和水温,土温比浅水灌溉低1℃~2℃,而日间水温比浅水灌溉的田块低22.86%~25.71%。试验结果表明,晚稻机插秧时,如遇极端高温天气,可以利用循环流水灌溉的方式来降低秧苗伤害,加快水稻返青。

    栽培措施对超级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毛依琦1,2,陈蕾1,2,顾逸彪1,2, 张耗1,2,刘立军1,2,王志琴1,2,杨建昌1,2,顾骏飞1,2 *
    2019, 25(4): 8-1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4.003
    摘要 ( )   PDF(960KB) ( )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在人口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对粮食的需求量不断提高,产量的提高要求更大的肥水投入和更优化的栽培措施。在我国肥水投入量已经很大的情况下,优化栽培措施对水稻的增产增效意义重大。以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与常规粳稻武运粳24为试验材料,采取4种不同的栽培措施(氮空白、当地常规、增密减氮、精确灌溉),探讨了不同栽培措施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密减氮、精确灌溉等栽培措施可以显著提高有效叶面积指数(LAI)、高效LAI,提高粒叶比,增加库容,提高氮素相关代谢酶活性,从而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

    不同氮肥运筹下低桩机收再生稻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胡香玉,钟旭华*,彭碧琳,刘彦卓,黄农荣,梁开明,潘俊峰,傅友强
    2019, 25(4): 16-2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4.004
    摘要 ( )   PDF(931KB) ( )  

    机收再生稻是一种省工节本的水稻高效栽培模式。为探索华南地区低桩机收再生稻高产高效施肥方式,以黄华占和深优9516为材料,设置再生稻促芽肥、促苗肥、穗肥3个施肥因素,每个因素设不施氮和施氮60 kg/hm2 2个水平,研究了不同氮肥运筹对再生稻产量及其构成、稻米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再生稻产量差异显著。黄华占和深优9516再生稻产量分别为3.68~5.43 t/hm2和2.38~3.97 t/hm2,均以T8处理(促芽肥、促苗肥、穗肥都施用)的产量最高,其次是T4处理(只施用促苗肥和穗肥),而以T5处理(单施促芽肥)最低,T8处理与T4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再生稻产量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库容量和总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促苗肥和穗肥均能显著提高这3个产量相关参数,而促芽肥的作用较小;与常规晚稻生产相比,再生稻生产可节本8 916~10 268元/hm2、增收1 583~5 046元/hm2。在头季稻施用穗粒肥的情况下,华南地区低桩机收再生稻不必施促芽肥,而只要在头季稻收后施用促苗肥和穗肥即可。

    基于文献计量的水稻研究态势分析
    王麒1,2,曾宪楠2,冯延江2,孙羽2,宋秋来2,来永才1,2*
    2019, 25(4): 22-2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4.005
    摘要 ( )   PDF(632KB) ( )  

    为了解近20年水稻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分析了1999—2018年水稻领域已发表的文献。结果表明,1999—2018年水稻领域发表文献数量共计136 384篇,总体上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和韩国发表文章数量位居世界前5位,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水稻研究所是发表文章数量位居世界前5的研究机构;发表文献数量居前3位的期刊是《PLoS ONE》《Pland and Cell Physiology》《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这些论文主要研究学科是农业、植物学、食品科技等,研究热点集中于水稻基因组学、抗性、品质等方面。

    水稻重金属污染及其阻控技术研究
    邓思涵1, 陈聪颖1,严冬1,龙九妹1,2,丁丹1,雷鸣1*
    2019, 25(4): 27-3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4.006
    摘要 ( )   PDF(536KB) ( )  

    小结了水稻重金属污染的研究现状及水稻受害后的症状,对污染水稻的重金属的来源进行了探讨,阐述了阻控水稻富集重金属的措施,包括钝化技术、叶面肥阻控、水稻品种筛选和农艺措施等,并对今后如何阻控水稻富集重金属进行了展望。

    “产业兴旺”视阈下的武陵山区国家水稻品种试验路径探析
    钟育海1#,曾波2#,张毅2*
    2019, 25(4): 31-3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4.007
    摘要 ( )   PDF(507KB) ( )  

    水稻品种试验是新品种审定与推广的基础和前提,是为现代水稻产业筛选提供良种的重要载体。在全国推进产业兴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宏大背景下,调优构建符合武陵山区绿色高质量水稻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国家水稻品种试验很有必要。本文阐述了武陵山区国家水稻品种试验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形势下品种试验的发展思路,以期为加快推进该地区绿色优质水稻产业兴旺注入新动能。

    水分管理对水稻镉吸收的影响
    杨小粉,吴勇俊,张玉盛,汪泽钱,敖和军*
    2019, 25(4): 34-3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4.008
    摘要 ( )   PDF(440KB) ( )  

    以晚稻品种玉针香和湘晚籼12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了3种水分灌溉方式(W1,长期淹水灌溉;W2,湿润灌溉 ;W3,阶段性湿润灌溉)对水稻糙米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生长的3个关键时期(分蘖期、灌浆期、成熟期),各部位镉含量、富集系数均以W3处理最高,W1处理最低;玉针香糙米镉含量W1处理分别比W2、W3处理低56.52%和66.67%,且W1处理与W3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湘晚籼12号糙米镉含量W1处理分别比W2、W3处理低65.22%和52.94%,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可见,长期淹水灌溉是一项能够有效降低糙米镉含量的农艺措施。

    北方粳稻南繁过程中品质变化规律
    王昌华1, 张建军2,郑文静1,唐志强1,马作斌1,张丽颖1,付亮1,何娜1,王辉1*
    2019, 25(4): 38-4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4.009
    摘要 ( )   PDF(557KB) ( )  

    为研究北方粳稻在南繁北育过程中的品质变化规律,以辽宁省主栽品种辽粳9号、辽星1号、辽星21和杂交粳稻骨干亲本C62、C418为试验材料,分析了各品种在沈阳、海南三亚及海南乐东种植时稻米品质指标变化。结果表明,垩白粒率及垩白度产地间差异不显著,而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碱消值、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粒长及长宽比等不同产地间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表明水稻在不同生态区种植,品质指标可表现出较大变异性,且品种间变化趋势不同。在水稻南繁北育过程中,品质性状中垩白粒率及垩白度可在不同生态区进行协同选择,而其他米质指标应以北方当地育种区域的性状为主进行考察筛选。

    碘元素对提高水稻种子活性及发芽率的影响
    汪少敏,周红海,胡铁军
    2019, 25(4): 41-4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4.010
    摘要 ( )   PDF(385KB) ( )  

    为探索碘元素对水稻种子萌发的作用,设置8个浓度的碘溶液对常规早籼稻品种中早39进行引发处理。结果表明,低浓度的碘溶液(浓度为0.0001%~0.001%)能够显著提高水稻种子的活性、提早发芽时间、提高种子萌发的同步性和发芽率。本结果为后续研究碘元素对水稻种子引发的作用机理以及对植株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早稻氮高效利用主栽品种的筛选
    张玉屏1,姜蕲琳2,朱德峰1,陈惠哲1,向镜1, 张义凯1,童未名3,朱思怡3
    2019, 25(4): 44-4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4.011
    摘要 ( )   PDF(425KB) ( )  

    采用大田试验,选用12个生产中常用的早稻品种,进行施氮和不施氮2种处理,分析不同基因型水稻的产量、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等情况,并以产量和氮素生理利用率(PE)为主要筛选指标,筛选出氮高效品种中嘉早17、中早35、金优463,并分析了氮高效早稻品种的籽粒性状。

    日本有机稻米生产营销技术及对洪泽有机稻米产业发展的启示
    孙瑞建,陈雷,沈翠云,杨桂甲
    2019, 25(4): 47-5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4.012
    摘要 ( )   PDF(710KB) ( )  

    有机稻米是指选用优良水稻品种,按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生产加工,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物质,采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而获得的水稻终端果实。研习日本有机稻米生产应用技术,运用日本创新思维和发展理念来科学布局洪泽有机稻米产业发展规划,将推动洪泽有机稻米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有机水溶性微肥对不同密度水稻群体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杜萌,马畅,马凌霄,付立东*
    2019, 25(4): 51-5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4.013
    摘要 ( )   PDF(466KB) ( )  

    为探究有机水溶性微肥在不同密度水稻群体上的应用效果,以滨海地区主栽品种盐丰47为供试材料,分别于秧苗发黄时、移栽前2~3 d、破口期以及齐穗期对不同密度水稻群体喷施叶面微肥“新美洲星”(WF)、常规肥磷酸二氢钾(WC)和等量清水(CK)。结果表明,盐丰47产量随着栽培密度的减小而减小,稻米品质受密度变化的影响较小。在丛距为16 cm时,WF处理产量为11 298.15 kg/hm2,比CK增产16.96%;在丛距为18 cm时,WF处理的产量为10 994.85 kg/hm2,比CK增产15.42%。不同丛距WF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丛距为16 cm时,WF处理的蛋白质含量分别比同丛距的WC处理和CK增加1.2个、0.9个百分点;丛距18 cm时,WF处理的蛋白质含量分别比同丛距的WC处理和CK增加0.6个、1.0个百分点。说明喷施叶面微肥“新美洲星”能实现水稻增产提质的效果。

    滨海稻区旱直播条件下水稻品种的适应性研究
    王宇1,钟鸣2,任海1,吕小红1,李旭1,隋鑫1,马畅1,杜萌1,付立东1
    2019, 25(4): 55-5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4.014
    摘要 ( )   PDF(431KB) ( )  

    基于为直播稻将来在滨海稻区迅速发展给予品种支撑,以吉粳系列、铁粳系列、北粳系列、盐粳系列等27个水稻品种为材料,对各品种在滨海稻区旱直播条件下的成苗率、耐盐能力、收割前能否完全成熟等情况进行试验分析,结合田间表现及小区实割测产,确定滨海稻区适宜旱直播的粳稻品种。结果表明,旱直播条件下盐粳933、盐粳1403、盐粳927、盐粳662、盐粳765、盐粳22、富友33、北粳1604、铁粳14、吉粳88等品种的成苗率高、耐盐能力强、收割前能完全成熟,平均产量为8.03 t/hm2,适宜在滨海稻区作旱直播稻推广。

    湘中地区双季早稻的农业气候指标适应性研究
    邓梅1,2,蔡海朝1,马琴1,邓见英1,李志强1
    2019, 25(4): 59-6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4.015
    摘要 ( )   PDF(581KB) ( )  

    利用湘中地区1980—2017年逐日气象资料,结合2007—2017年湘中地区双季早稻产量资料和3个水稻气象观测站的观测数据,采用M-K突变分析了湘中地区双季早稻播种适宜期调整,同时通过灰色关联法分析了双季早稻各生育期内农业气候因子对产量的影响,筛选出4个主要农业气候指标,并探索其适应性调整,最后利用气候指标适宜度评价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湘中地区1980—2017年春播期稳定通过10 ℃初日的突变点在1997年,湘中地区双季早稻的播期可由上世纪90年代制定的3下旬至4月上旬,提前至3月中旬至4月初,提前约7 d;通过灰色关联法和多项式法确定影响双季早稻产量的主要农业气候指标及其阈值分别是:拔节至成熟期10 ℃以上积温≥1 546.9 ℃、拔节至成熟期日照时数≥291.1 h、秧田期10 ℃以上积温≥476.8 ℃和移栽至分蘖期平均气温≥19.8 ℃;最后气候指标适宜度评价模型验证结果表明,这些农业气候指标适宜应用到湘中地区双季早稻的实际生产中。本研究结果为湘中地区双季早稻气候指标体系的建立和更新、产量预报和种植制度的调整提供了理论支撑。

    基质含水量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黎星,胡启星,成臣,王盛亮,汪建军,程慧煌,王琪,曾勇军*
    2019, 25(4): 63-6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4.016
    摘要 ( )   PDF(555KB) ( )  

    为了探明机插育秧基质的最佳含水量,以江早361为试验材料,探讨了基质4种水分含量(W1,40%;W2,60%;W3,80%;W4,100%)对早稻(E)和晚稻(L)秧苗素质和大田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质含水量对秧苗素质和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在早季,EW2处理产量最高,比其他3个处理增产4.9%~5.9%,差异显著;EW2处理叶龄比EW1和EW4增加7.0%,差异显著;EW2处理苗高比EW3和EW4分别增加10.2%和10.7%,差异显著;EW2处理单株茎叶质量比其他3个处理增加6.8%~13.3%,差异显著。相关分析可知,早稻产量与每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在晚季,LW2处理产量最高,比LW1和LW4处理分别增加13.2%和10.4%,差异显著;随着基质含水量的增加,晚稻叶龄、苗高、茎基宽和单株茎叶质量均是先增加后减少,均以LW2处理最大,4个指标最高值比最低值分别增加7.4%、13.3%、13.0%、14.8%。相关分析可知,晚稻产量与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基质含水量为60%时有利于提高机插稻秧苗素质,进而提高机插稻产量。

    内生真菌稻镰状瓶霉对直播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
    王国迪1,陈瑞1*,汪彦欣1,2,冯晓晓2,章初龙3,林福呈3
    2019, 25(4): 68-6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4.017
    摘要 ( )   PDF(405KB) ( )  

    野生稻内生真菌稻镰状瓶霉在实验室条件下接种到水稻上,可以诱导水稻产生对稻瘟病的抗性。为了明确该内生菌田间不同时期施药对直播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2017年在浙江省桐庐县开展了田间试验。结果显示,稻镰状瓶霉不同时期施药对直播稻稻瘟病的防效与春雷霉素和芽孢杆菌相当,不同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施用菌剂的处理对叶瘟的防效均达到70%以上;稻镰状瓶霉播后7 d、14 d施药处理对穗颈瘟的防效亦达70%以上。由此可见,稻镰状瓶霉可用于直播稻稻瘟病防治,拌种或播后撒施1次即可有效防治稻瘟病。

    贵州侗族香禾糯及其演化
    周江波1,2,吴舒奕1,陈米1, 雷启义1
    2019, 25(4): 70-7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4.018
    摘要 ( )   PDF(560KB) ( )  

    香禾糯是我国西南山区以侗族等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在原生态山间梯田里,根据当地特殊的生态和气候环境,完全采用传统农耕方式,经过长期自然演变和人工选择,世世代代传承至今的地方特色优良糯稻品系。本文综述了香禾糯与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关系,香禾糯独特的优良性状及演变分化情况,以期为我国稻种遗传资源的丰富和补充、优良品种选育、新品种保护、种质资源创新利用,以及为现代水稻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价值参考。

    汉中地区籼稻锌、铁、锰营养基因型差异及叶面喷锌对籽粒锌含量的影响
    郝兴顺1,姜雨含2,吴玉红1,田霄鸿2*,许伟3,张春辉1,陈浩1, 秦宇航1,蒙天竣1
    2019, 25(4): 74-7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4.019
    摘要 ( )   PDF(452KB) ( )  

    分析了参加汉中地区水稻新品种展示的45个籼稻糙米、精米中锌、铁、锰含量的基因型差异。同时进行田间喷施试验,设置喷蒸馏水(CK)、喷Zn、喷Zn+井酮三环唑3个处理,探讨了锌肥与井酮三环唑配施对水稻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45个水稻品种糙米中锌、铁、锰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7.44 mg/kg、10.99 mg/kg和25.09 mg/kg,精米中锌、铁、锰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1.39 mg/kg、4.14 mg/kg和7.38 mg/kg;糙米中锌、铁、锰含量分别是精米中的1.53倍、2.56倍和3.40倍,即在去糙过程中锌、铁、锰的损失率分别为34.69%、62.33%和70.59%;喷施锌肥有利于水稻产量的提高,同时增加籽粒锌含量。喷Zn、喷Zn+井酮三环唑处理使糙米Zn含量由CK的17.63 mg/kg分别提高到22.14 mg/kg和21.50 mg/kg,增幅分别为25.6%和22.0%,精米Zn含量由CK的10.57 mg/kg分别提高到14.08 mg/kg和14.79 mg/kg,增幅分别为33.2%和40.0%。水稻喷施叶面锌肥与农药后不仅能显著增加稻米锌含量,而且有效预防病虫害。因此,喷施锌肥与喷施农药有机结合有望成为缺锌土壤同时满足籽粒富锌和病虫害防治需求的高效农艺措施。

    江苏水稻南繁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孙统庆,汤义华,吴连勇,陈斌,邵培珺,陈永梅
    2019, 25(4): 78-7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4.020
    摘要 ( )   PDF(429KB) ( )  

    南繁基地是种业科技创新的硅谷和特区,对水稻新品种选育及其推广应用具有独特的作用。本文阐述了江苏水稻南繁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新形势下江苏开展水稻南繁工作的对策。

    浅谈江西有色稻开发前景
    谭陈菊,雷雪芳,谢华炎,张超,杨茗,崔伏生,陈文洪
    2019, 25(4): 80-8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4.021
    摘要 ( )   PDF(419KB) ( )  

    概述了有色稻的营养成分和药用价值,针对江西有色稻开发存在的“品种少、规模小、层次低、种质资源匮乏”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旨在为今后江西省有色稻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天津市水稻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策略探讨
    朱凡
    2019, 25(4): 83-8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4.022
    摘要 ( )   PDF(820KB) ( )  

    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是当前农业产业的发展方向。天津市水稻产业面临着生产成本不断增加、精深加工水平不高、品牌不断衰落等问题,必须进行产业的转型升级,将水稻产业链中各关键环节(育种、种植、贮藏、加工、价值沟通、市场营运等)进行融合。本文阐述了天津市水稻产业的整体发展情况、种植布局、主导模式、价值模式;分析了水稻产业链上游、中游、下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归纳了国内外水稻产业转型升级的成功经验,得出了天津市水稻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发展要走产业融合之路,并从产业发展方向、发展布局、发展活力等角度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江西粮食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余艳锋,付江凡*,周海波
    2019, 25(4): 88-9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4.023
    摘要 ( )   PDF(720KB) ( )  

    江西作为我国南方主要商品粮基地,提质增效对全面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至关重要。当前江西粮食产业发展呈现积极向好趋势,但产业发展中仍存在不可避免的新现象、新问题。建议“提产能、调结构、促加工”三管齐下,实现“质量兴粮、绿色助粮、品牌强粮”,推动江西省粮食产业稳定发展。

    品种与技术
    黑龙江西部区水稻旱直播技术研究
    徐莹莹,刘玉涛,王宇先,杨慧莹,高盼,王俊河
    2019, 25(4): 93-9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4.024
    摘要 ( )   PDF(703KB) ( )  

    水资源匮乏已经成为我国水稻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旱直播的出现和发展为水稻产业提供了新的思路。针对黑龙江西部地区降水少、灌溉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问题,围绕旱直播配套品种、机械播种、除草、节水灌溉等技术进行研究,初步建立了水稻旱直播轻简化栽培技术体系。与农民传统插秧淹灌栽培模式相比,轻简化栽培模式下可节水2 435.0 m3/hm2,节水率达19.78%。同时,它能明显减少人工操作环节,轻简省力,有利于大面积作业。该模式可节省成本3 237.0元/hm2,经济效益增加3 974.1元/hm2,增效33.20%。

    特色稻桂红糯1号品种特性及机械化栽培技术
    陈惠哲1,向镜1,张玉屏1,张义凯1,唐梅2*,孙富2
    2019, 25(4): 97-9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4.025
    摘要 ( )   PDF(304KB) ( )  

    发展糯稻特色产业对提高稻农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桂红糯1号是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籼型常规红米糯稻品种,不同播种量、机插密度和施氮量对其产量及穗粒结构的影响试验表明,桂红糯1号机械化栽培需要适当增加播种量,提高机插密度,合理控制氮肥用量。本文介绍了桂红糯1号的特征特性及机械化栽培技术。

    生物壮秧剂作用效果研究初报
    申宏波1,何兴龙2,刘艳波2,何江2,赵俊峰2,孙彤阳3*
    2019, 25(4): 99-10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4.026
    摘要 ( )   PDF(424KB) ( )  

    目前在黑龙江省长期大面积使用的水稻壮秧剂杀菌成分较为单一,已经使苗床主要病原菌出现了严重的抗药性。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采用大区对比的方法,比较了水稻生物壮秧剂与普通壮秧剂对水稻秧苗素质、苗床病害、土壤中致病菌的数量及本田植株生物学性状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壮秧剂对水稻秧苗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并且能较好的控制病害。

    不同种植模式对南粳46稻米品质和淀粉RVA特性的影响
    龚克成,鲁超,李育娟,周丽瑶
    2019, 25(4): 102-10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4.027
    摘要 ( )   PDF(229KB) ( )  

    通过设置“冬种小麦—水稻”“冬种油菜—水稻”和“冬种绿肥—水稻”3种不同种植模式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对南粳46稻米品质和淀粉RVA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冬种油菜—水稻”模式提高了稻米的整精米率和胶稠度,降低了直链淀粉含量,是最适宜南粳46的种植模式。

    机插密度对武运粳31号茎蘖成穗率及产量的影响
    徐晓杰,徐玉峰,朱晓玉,张庆,凃荣文
    2019, 25(4): 104-10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4.028
    摘要 ( )   PDF(244KB) ( )  

    以武运粳31号为试验材料,探讨了机插密度(机插规格或抓苗量)对其茎蘖成穗率及产量的影响,以明确分蘖力中等、穗型中等水稻品种高产群体的适宜机插密度。结果表明,武运粳31号机插,在行株距为29.7 cm×12.5 cm、抓苗量为4株左右时,茎蘖成穗率、有效穗数、结实率和产量均较高,是适宜的机插密度。

    优质、抗逆、香型水稻新品种绥粳28的选育及应用前景分析
    高世伟1,聂守军1*,刘晴1,刘宇强1,常汇琳1,聂鑫2,王宝力1,薛英会1,史淑春1,熊琰3,陈秋明4,李婧阳5
    2019, 25(4): 106-10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4.029
    摘要 ( )   PDF(418KB) ( )  

    绥粳28是以绥粳4号为母本、绥粳11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利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集优质、抗逆、香型等诸多优点于一身的水稻新品种,2018年通过黑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并对该品种未来在黑龙江省的推广应用前景进行分析,为今后寒地优质粳稻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侧深施肥技术在单季晚稻上的应用效果
    鲁立明1, 陈少杰2,蒋琪2
    2019, 25(4): 109-11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4.030
    摘要 ( )   PDF(241KB) ( )  

    以单季晚稻甬优1540为材料,水稻专用配方肥为基础,搭配不同的基肥施用方式,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产量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人工撒施基肥的处理相比,应用侧深施肥技术的处理,可减少基肥用量,加快水稻分蘖速度,增加有效穗数,可增产3.0%以上。

    水稻旱直播技术在云南山区半山区的应用
    李荣波1,陈清华2,曾国浩1,毛桂祥2,施云2
    2019, 25(4): 111-11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4.031
    摘要 ( )   PDF(355KB) ( )  

    水稻旱直播是一项轻简栽培技术,可节省大量劳动力,缓解劳动力季节性紧张的矛盾,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探索水稻旱直播在云南山区半山区的最佳栽培技术,以楚粳27为材料,设置覆膜与氮肥用量2个因素,研究了覆膜与否及不同氮肥用量对楚粳27产量和生产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F12处理(覆膜,氮肥用量为180 kg/hm2)综合表现最好,增产增收效果最佳。

    中浙优10号作再生稻超高产栽培技术
    黄日伟1,唐昌华2,沈伟军2,廖春良3,韦凤舞3,杨光照3
    2019, 25(4): 114-11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4.032
    摘要 ( )   PDF(298KB) ( )  

    中浙优10号是用中浙A与06制7-10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中籼稻组合,具有产量高、米质优、株叶形态好、抗倒能力强等特点,适宜在海拔500 m以下生态区域作再生稻种植。本文总结了中浙优10号头季稻和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种植户提供参考。

    优质常规稻新品种桂育8号生态适应性研究
    刘广林1,陈传华1,李虎1,莫鹏巧2,罗群昌1*
    2019, 25(4): 116-11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4.033
    摘要 ( )   PDF(361KB) ( )  

    为充分发挥高产优质常规稻品种桂育8号的应用价值,在广西桂北及高寒山区稻作区对其生态适应性进行试验,为扩大其种植区域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桂育8号生态适应性好,在桂北稻作区作双季晚稻、中稻种植以及在高寒山区稻作区作中稻种植平均生育期与产量分别为123 d和7.32 t/hm2、121 d和7.70 t/hm2、131 d和7.53 t/hm2,产量较高,作中稻生育期适中,但作双季晚稻生育期稍微偏长;结实率与实际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0.76**);田间农艺性状及综合抗性较好,未见有稻瘟病、白叶枯病和纹枯病发生;米质优。因此,桂育8号适宜在广西桂北稻作区作中稻和一季稻种植、在高寒山区稻作区作中稻种植。